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考研笔记刘南威.pdf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67198916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PDF 页数:42 大小:6.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考研笔记刘南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考研笔记刘南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考研笔记刘南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考研笔记刘南威.pdf(4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二章地壳1.地壳的化学组成1)克拉克值(元素丰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重量 百分比2)地壳中 O、Si、Al 占地壳重量82%以上2.地壳结构与类型1)类型:大陆和大洋两种地壳类型(过渡地壳)大陆型地壳平均厚度约33km,随近海平面厚度较小,深入内陆及高原厚度增大大洋型地壳厚度小,平均为7.3km 2)结构: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两者界限是二级不连续面康拉德面上层地壳为硅铝层,包括沉积岩层和下伏花岗岩层,又称花岗岩层。在大洋底部缺失,因此认为花岗岩层是不连续的圈层下层地壳为硅镁层,又称玄武岩层,3)大陆、海洋区别:厚薄;大陆型玄武岩上有很厚的沉积盖层及下伏花岗岩层,形成“双层结构

2、”(上下层地壳齐全);海洋型玄武岩之上只有很薄或根本没有花岗岩层,大部分为“单层结构”(上层地壳缺失)。4)地壳运动因素之一:垂直、水平方向物质分配不均匀性3.矿物1)概念: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是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位。2)矿物是地壳各种元素的存在形式,化合物/单质,固体/液体,每种矿物都有其特有的物理及化学性质。3)岩石: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是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地壳物质。4.岩浆岩1)岩浆的黏度与硅酸含量有关,少为基性岩浆,黏性小,多为酸性岩浆,黏性大。岩浆岩中SiO2含量最多,依据硅酸饱和程度,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四大类2)侵入岩: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上覆岩石的外压

3、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使之停滞,结晶,形成侵入岩(岩浆的侵入作用)。根据其在地表深度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3)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而形成的岩石。4)玄武岩是基性火山岩,花岗岩是酸性侵入岩5.沉积岩1)概念: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外力作用、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2)区别:成层产状和外动力成因,是区别于变质岩和岩浆岩的最主要特点。3)沉积层理:沉积岩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和粒度等在岩石垂向上的变化所显示的成层特征。划分为:水平、倾斜、交错的几种类型。4)沉积层面:沉积过程中由自然作用产生在沉积岩层面上的痕迹称为层面构造。5)根据 成因 不同,

4、沉积岩分为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岩结构和生物岩结构。根据 结构 不同,分为碎屑岩、黏土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6)沉积岩相:见后面学习必备欢迎下载6.变质岩概念:岩浆岩、沉积岩或现成变质岩在内力作用下导致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使其成分、结构、构造产生一系列变化,所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7.矿床1)矿体和矿床:矿体是含有足够数量矿石、具有开采价值的地质体。矿床是可以开采和利用的矿物的集合体,矿床的概念随科技不断扩大、2)矿石:是指有用的含量达到开采利用标准的岩石。由矿物和脉石两部分组成。矿物是矿石中可以被利用的金属或非金属矿物,脉石是与矿石相伴而生但不能被利用,在选矿中被废弃的矿物。3)品味:

5、矿石中有用组成的百分含量。4)母岩和围岩:母岩系矿体提供成矿特质来源的岩石。围矿是矿体周围未达到最低品味的岩石。8.地壳运动1)概念:地球内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2)沉积岩相:沉积岩相是沉积物的生成环境、生成条件和其特征的总和,成分相同的岩石组成同一种相。主要分为陆相、海相、海陆过渡相。岩相变化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来观察。横向反映出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纵向反映出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自然环境变化。地壳运动的结果、9.火山1)火山类型:活、死、休眠2)火山构造:火山通道(岩浆喷发通过地壳所形成的管道)、火山锥(火山喷发物在火山口堆积而成)、火山口(火

6、山顶部,火山原、火山湖)3)火山喷发类型:裂缝式:通过地壳裂缝溢出;中心式,从管型通道喷发,宁静式、暴烈式、斯特龙伯利式4)火山带: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大西洋海底隆起带、东非火山带10.地震1)概念:由自然原因所引起的地壳震动叫做地震2)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3)地震的能量是以波的形式输送。体波(纵波、横波大)、面波(破坏作用最强,传到地面,引起地面振动)4)震级和烈度:震级是表示震源释放能量大小的级别。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及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会因震中距不同有不同的烈度。一般,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5)地震分类:根据成因分为构造地震、

7、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11.地质年代1)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和活动遗迹。2)绝对地质年代:通过对岩石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测定,并根据蜕变规律而计算出该岩石的年龄。相对地质年代是指地层的生成顺序和相对的新老关系。3)第四纪:新生代最新的一纪,包括全新世和更新世。第四纪期间生物界已进化到现代面貌,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和“哺乳动物时代”,灵长目中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4)全新世:最年轻的地质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成为全新统,它覆盖于所有地层之上。学习必备欢迎下载5)寒武纪:距今约 6 亿年古生代的寒武纪,认为是地球生物大爆发的时代。第四章气候1.大气的结构1)对流层:对流层的质

8、量最大,水汽最多,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 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是天气变化最主要最复杂的一层,与人类活动影响最大,自然地理环境关系最密切的一层。对流层三个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高而降低(依靠地面长波辐射,靠近地面越热);具有剧烈的对流运动(地面加热不均匀);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地表性质差异)对流层分为上中下三层。中层为自由大气层,云、降水发生在此;上层,气温常年0 以下,风速大2)平流层:同温层、逆温层。因为受地面影响减少和臭氧吸收紫外线辐射所致。此层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飞行。平流层特点: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水汽、尘埃含量很少3)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迅速下

9、降,由于没有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同时氮、氧能吸收的短波太阳辐射又被上层大气吸收。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电离层D层,这一部分大气属于部分电离或完全电离状态4)暖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迅速上升,由于太阳短波辐射被此层大气吸收。电离层,它能反射无线电波,有极光出现,极光一般出现在稀薄大气中。暖层特点: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但电离程度不均匀5)外层:逸散层,大气圈和星际空间的过渡带,大气上界,气温随高度增加很少变化。2.空气湿度1)绝对湿度、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实际水汽压/饱和水汽压)、饱和差、比湿(水汽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之比)露点: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气温

10、下降到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饱和时,当时的温度=露点,此时空气中水分含量最多;露点越低,空气中的水份含量越少3.降水1)降水类型(按成因):对流雨,气旋雨,台风雨,锋面雨,地形雨2)降水量年内变化全球可分为四类:赤道型、海洋型、夏雨型、冬雨型3)根据空间分布,全球划分为四个降雨带:赤道附近多雨带、副热带少雨带、中纬度多雨带、高纬度少雨带4.气温的时间分布1)日较差:纬度增高,气温日较差递减年较差:纬度增高、气温年价差增大2)气温年变化分为四类:赤道型(年较差小)、热带型(年较差不大,但大于赤道型)、温带型(年较差随纬度增加而增加)、极地型(年较差很大,极圈附近最大)5.温度与热

11、量温度:是表示热量的一个指标,但温度不等于热量,不能取代。气象学把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国际上标准的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C)。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热量:是能的一种形式,是由于温度差异而转移的能量,热量传递是能量转移的一种方式。地球的热量主要是由太阳能转换而来,其存在由物体的温度表示,但热量的多少不仅与温度变化有关,还与压力、密度等状态参数有关。6.大气温度的空间分布1)气温水平分布的影响因素:纬度、海陆、地形、大气环流、洋流2)全球气温水平分布的特点:气温随纬度增高而递减;冬季北半球等温线在大陆凸向赤道,海洋凸向极地;最高温度不是出现在赤道;大陆中纬度西岸气温比同纬度的

12、东岸高;北半球冷中心出现在冬季、高纬度大陆东部、西伯利亚和格陵兰岛3)对流层中的逆温:产生的原因有 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乱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逆温层中暖而轻的气体在上面,使气层变得比较稳定。它可阻碍空气垂直运动发展,大气扩散能力弱,大量污染物聚集在逆温层下,能见度变坏,污染物不易扩散,易造成空气污染。4)全球气温带:热带(20)、南北温带(20、10)、南北寒带(10、0)、南北永冻带(0)7.季风环流1)定义:以一年为周期,大规模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发生显著性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2)形成:主要由海陆热力差异,及这种差异的季节性变化;地形和行星风系的季节行移动起加强作用3)季风区分布:

13、东亚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风区,最大的欧亚大陆东部,面临最大的太平洋,海陆气温气压对比显著,加上青藏高原地形的影响,季风现象显著。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南亚季风又称印度季风,主要是由于行星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引起,也含海陆热力差异和地形作用,夏季风强于冬季风。8.局地环流1)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不同,风向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白天,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上的气温比海洋高,因此大陆为低压,海洋为高压,下层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称为海风;夜间,陆地降温比海洋快,海洋上的气温高于陆地,因此海洋为低压,大陆为高压,下层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成为陆风。这种以一天为周期而转换风向的风系,称为海陆风。2)山谷风:白天,山坡上的

14、空气受热增温快,温度高,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面的空气距离地面较远,增温慢,温度低,因此山坡为低压,山谷为高压,风由山谷吹向山坡,成为谷风;夜间,山坡上的空气降温快,温度低,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面的空气冷却慢,温度高,因此山坡为高压,山谷为低压,风由山坡吹向山谷。这种以一日为周期而转换风向的风,称为山谷风。3)焚风:是一种翻越高山,沿背风坡向下吹的干热风。焚风现象是由于湿空气翻越山脉,在山脉背风坡一侧按干绝热直减率下沉时增温,以至背风坡气温比山前迎风坡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显著减少,从而形成相对干而热的风。9.气团与锋面1)气团:在水平方向上物理性质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2)锋面:两个不同气团相遇时

15、的倾斜界面。锋面的长度于气团的水平距离大致相当,宽度比气团小得多,垂直高度与气团相当10.热带气旋1)定义:生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具有有组织的对流和确定的气旋性环流的非锋面性涡旋,统称为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按其强度分为: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12-13 级)、强台风、超强台风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形成条件低空原先要有一个热带扰动,造成辐合流程,以提供发展热带气旋的初胚要有 广阔的高温洋面,以蒸发大量水汽到空中凝结,提高形成台风的巨大潜热能和造成大气层结(大气中温度、湿度随高度的分布)不稳定。(必要条件)要有 一定的地转偏向力,以使扰动气流逐渐变味气旋性旋转的水平涡旋,便使气旋性

16、环流加强基本气流垂直切变(垂直与地表方向上风速或风量随高度的剧烈变化)要小,以使潜热能积聚在同一铅直气柱内,而不扩散出去,达到形成和维持暖心结构和加强对流运动。另外,对流层中相对湿度大和高层为辐射流场也是热带气旋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热带气旋的生成和活动具有一定的地区性和季节性。3)为什么热带气旋 73%以上发生在北半球?广阔的温暖洋面是形成热带气旋的必要条件。北半球海陆相间,海洋面积较小,大洋互相间的热量交换较差,易形成区域性海水的高温区,从而导致空气强烈上升,形成热带气旋。而南半球海洋广阔,西风漂流强大,大洋之间的海水热量交换迅速,各处水温相对均匀,难以形成区域性的高水温区,因此热带气

17、旋少。4)台风的结构大风区:自台风边缘到最大风速之间的区域,风速在8 级以下,向中心急增暴雨区:从最大风速区到台风眼壁,有狂风、暴雨、强烈的对流等,台风中最恶劣的天气发生在此间台风眼区:由于外围的气流旋转太急,无法侵入而造成。台风眼内气流下沉,风速迅速减弱或静风,天气晴好。11.海气相互作用的表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1)概念:赤道东太平洋几千公里范围内出现的海面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成为厄尔尼诺现象,海温异常偏低,则称为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与信风减弱,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有关;拉尼娜则与信风增强,赤道中、东海温变冷有关。2)形成机制:正常年份,低纬度太平洋常年吹信风,海水向西流动,导

18、致太平洋海面高度呈现西高东低的形式,这种结构与西暖冬冷的平均海温相适应在东风异常加强的情况下,会加剧表层暖水向西太平洋运输、堆积,使那里的海平面不断抬升。而东太平洋表层海水冷水上翻加剧,导致西太平洋表面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上升更加剧烈,有利于信风加强,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拉尼娜现象。一旦东风减弱,原来西太平洋堆积的海水向东回流,在赤道附近形成向东的暖流,与东赤道逆流的南支一起,沿南美海岸南下。东太平洋海平面升高,海面增暖,出现厄尔尼诺现象。3)影响:正常年份,赤道东太平洋是冷水域,因而空气层结稳定,气候干旱拉尼娜现象使原本干旱的气候更加干旱,更加寒冷。

19、厄尔尼诺现象使原来的干旱气候突然转变为多雨的气候,甚至出现洪涝灾害南方涛动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热带太平洋、印度洋之间大气质量的一种大尺度起伏振荡。主要是赤道东太平洋的气压异常现象。与厄尔尼诺关系密切2)当赤道东太平洋气压高,印度尼西亚气压低时,称为高指数。即南方涌动强(拉尼娜);此时东部海洋温度低,副高偏强,降水少,西部海温高,东南季风强,降水多且集中3)相反,称为低指数,降水少,即南方涌动弱(厄尔尼诺)。此时热带气压偏低,副热带高压北移。瓦克环流在赤道太平洋地区,由于东西方向上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面差异,形成一个闭合纬向热力环流圈,称为瓦克环流。12.地形与气候1)地形与辐射状况的影响海拔增

20、高时,太阳辐射通过大气的路程缩短,空气变稀薄,干洁,故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散射减弱。短波辐射消耗较少,到达地面的总辐射量增大。受坡度、季节、纬度的影响,辐射到达量也不同。2)地形对气温的影响高山绵亘的山西、高原,拽大气运动,对寒流和热浪有阻碍作用,引起气流速度和方向的改变,影响大范围的气温分布。山地本身由于辐射收支和热量平衡具有其独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气温的影响也很明显。3)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山脉对气流的阻碍,强迫抬升,加强对流,促成凝云致雨山地阻碍气团的移动,使之缓行或停止,延长降水时间,增大降水强度当气流进入山谷时,由于喇叭口效应,引起气流符合上升,促进对流发展形成云雨山区地形复杂,各部分受

21、热不均,容易产生热力对流,形成降雨山地崎岖不平,因摩擦力产生湍流向上,也会促进降水4)地形是如何影响降水的分布?高原内部降水量随海拔增高而递减山地降水量随海拔增高而增多,但有一个最大降水高度,超过此高度,山地降水随高度增加而下降。(原因,随海拔升高,空气受地形的抬升作用上升,不断冷却形成降水,而且温度随海拔增高而降低,更易达到空气饱和,形成降水。但降水之后空气中的水份含量不断减少,所以就会随海拔增高而降水量下降)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坡。山地多夜雨。凸出的地形以日雨为主,且多为对流雨。凹洼的河谷或盆地主要为夜雨。由于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密度大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至谷底,汇聚后被迫抬升,地中原来比较

22、湿暖的空气抬升到一定高度后成云致雨。13.气候类型柯本气候分类法1)属于实验分类法。柯本气候分类法是以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要素为基础,并参照自然植被的分布所确定的。2)气候带分类热带 A:Af 热带雨林气候雨林 Am热带季风气候季雨林 Aw热带疏林草原疏林草原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干燥带 B:BS:草原气候草原 BW:沙漠气候荒漠温暖带 C:Cf 常湿温暖气候常绿阔叶林 Cw冬干温暖气候夏绿阔叶林 Cs夏干温暖气候常绿灌木林冷温带 D:Df 常湿冷温气候针叶林 Dw冬干冷温气候针叶林极地带 E:ET 苔原气候苔藓、地衣 EF冰原气候冰雪覆盖3)优点:各气候类型有明确各气候类型有明确的气温或降雨界限;气

23、候类型与自然景观相符;各种气候类型用字母表示,一目了然4)缺点:忽视了气候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干燥带的划分不合理;将干燥带B和 ACDE 并列不合理忽视了高度因素,只注意了气温好降水量等数值的比较斯查勒气候分类法1)属于成因分类法。他根据气团的源地和锋面的位置以及它们的移动来划分气候带和气候类型。他用计算可能蒸散量和水分平衡的方法,用年总可能蒸散量Ep、土壤缺水量D、土壤出水量S和土壤多雨水量 R来确定气候带和气候型的界限,将全球气候分为3 个气候带、13 个气候型和若干个气候副型,高地气候另列一类。2)优点:重视气候的形成因素,把高地气候和低地气候区分开,照顾了气候的纬度地带性以及大陆东

24、西岸和内陆的差异性将气候划分和土壤水份收支平衡结合起来,干燥气候和湿润气候的划分明确细致,在农业生产和农田水利建设上有使用价值比柯本气候分类法更简单明了,是目前比较好的一种世界气候分类法3)缺点:对季风气候没有足够重视。气候类型(判图)热带气候1)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成因:全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2)热带草原气候特点:全年高温,湿季多雨(有干湿两季)成因:赤道低压和信风带交替控制3)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夏季多雨,有旱雨两季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成因: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引起4)热带沙漠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少雨成因: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亚热带气候1)地中海气候

25、特点: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成因:副热带高压与西风带交替控制2)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低温少雨成因:海陆热力差异3)亚热带沙漠气候特点:全年干旱少雨,夏季高温炎热成因:受副高和干燥信风作用形成温带气候1)温带海洋型气候特点:全年温和,降水均匀,最冷月大于0 度成因:受西风和副极地低压控制2)温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成因:海陆热力差异3)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冬夏温差大,全年降水少成因:距海远,纬度高亚寒带气候1)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候1)极低冰原气候2)极地苔原气候高原山地气候总结归纳1)按气温分类:标准热带气候最冷月 15温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最冷月 0温

26、带气候最冷月 0,退洪时 500。经过长时间侵蚀,逐渐夷为欺负和缓的平地,在新生代强烈上升所成。4)平原:蠕移 悬移)风成地貌1.风蚀地貌1)风蚀谷和风蚀残丘:由基岩组成的丘陵或台地,受暴雨冲刷后形成沟谷,以后经过长期的风蚀,扩大成为风蚀谷(沟谷风蚀风蚀谷)。风蚀谷的扩大,风蚀谷之间的地面日益缩小,最后成了残丘。2)风蚀柱和蘑菇石:垂直裂隙发达的基岩,风蚀后,切割成破碎的孤立状石柱。石柱的下部磨蚀强烈,造成上大下小的形状,称为蘑菇石。3)石窝和石檐:二者是附属在残丘、石柱或蘑菇石表面的小地貌。石窝是小的空洞,石檐则相对突出成檐狀4)风蚀洼地:平坦的基岩地面,经过长期的风蚀作用可形成大小不等的风

27、蚀洼地,平面呈圆或椭圆,顺风向延伸。5)雅丹:垄、槽相间组合的地貌而言。它只发育在干涸的湖泊或河床上2.风积地貌:沙丘是干旱区最主要的堆积地貌1)横向沙丘:沙丘走向和风向垂直或在60 度以上。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复合型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新月形沙丘:平面形态成新月状,两侧前端有顺风向身处的沙角,两沙角之间有一马蹄形洼地,2)纵向沙丘:沙丘走向和风向一致。3)多风向作用的沙丘:金字塔沙丘3.沙丘的移动1)沙丘的移动方式:前进式:单一风向作用,只进不退往复式前进:两个不等风向作用,风力大的方向为前进方向往复式:风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没有净位移。2)沙丘的移动速度:与沙丘高度成反比,与输沙量成

28、正比。其次,沙子潮湿时,不易搬运,沙丘移动慢。荒漠及其地貌荒漠是指气候干旱、地表缺水、植物稀少、岩石裸露或沙粒覆盖地面的自然地理景观。1.岩漠及其地貌(石头从大到小)1)岩漠:干旱区岩石裸露的低山、丘陵及山麓地区的地貌景观。2)岩漠地貌:山麓剥蚀面:基岩经过风化和侵蚀的反复作用,有基岩组成的平缓地面2.砾漠及其地貌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砾漠:山麓地带由大小砾石所覆盖的洪积扇或洪积倾斜平原的地貌景观。在蒙语中称为戈壁,我国习惯上把岩漠也归纳为戈壁。3.沙漠及其地貌:主要发育为干旱区山地丘陵外围的平原或盆地中央。是荒漠中分布最广的一种类型。4.泥漠及其地貌泥漠是干旱区由黏土组成的平原荒漠,主要分布于干旱

29、区的低洼地带或封闭盆地的中心。黄土地貌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干旱地区1.黄土特性(原生黄土)1)黄土是一种灰黄色或棕黄色的土状堆积物,颗粒细小、质地均匀。颗粒中以粉砂为主,没有中粗砂。2)结构疏松,透水性强。由于孔隙多,遇水后容易造成湿陷和变形3)黄土成分中,碳酸钙的含量较高。遇水时溶解而使土粒分离,容易造成土壤侵蚀和造成水土流失4)黄土无层理,但垂直节理发育。2.黄土地貌:1)沟谷地貌:黄土结构松软,垂直节理发达,可溶性碳酸钙含量多的原因,黄土侵蚀十分迅速,沟谷发达。沟谷密度大,造成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严重2)沟间地貌黄土塬:面积广阔、地面平坦而很少受沟谷侵蚀的高原。保存较完整利用较好。黄土

30、梁:长条形的黄土岭黄土峁:孤立的黄土丘陵3)潜蚀地貌:地表水沿黄土空隙和裂缝下渗,然后又在土内进行溶解和侵蚀作用黄土碟:黄土浸湿后,体积缩小,下陷成碟状黄土陷穴:由黄土湿陷作用而成的漏斗状或竖井状洞穴黄土桥:如果两陷穴之间有地下通道相连,而且两穴不断扩大和互相靠拢,最后只剩下狭窄的地面与之相连。黄土柱:残留在谷坡上到柱状土体原生黄土:又称老黄土,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第四纪陆相沉积物。特点见上。本节所说的是原生黄土。次生黄土:是指原生黄土被流水冲刷、搬运再堆积而成的黄土。它与原生黄土的主要区别是具有层理,并含有较多的砂以至细砾。黄土状岩石和黄土状土即次生黄土。第六节、冰川地貌

31、与冻土地貌冰川地貌1.冰川作用1)冰蚀作用:挖蚀和磨蚀2)搬运作用:冰川有巨大的搬运能力,能上万吨岩石搬到千里之外;可以逆坡搬运。被搬运的物质统称为冰碛物。3)堆积作用:结构疏松,无层理,大小悬殊,又称冰川泥砾。2.冰川地貌:冰蚀地貌、冰积地貌1)冰蚀地貌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冰斗、刀脊和角峰:冰斗是围椅状盆地冰川谷:U形谷羊背石2)冰碛地貌冰碛丘陵:终碛垄侧碛堤鼓丘3)冰水堆积地貌蛇形丘冰水扇和冰水平原3.冰川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冻土地貌1.融冻作用:冻土层的水份随气温产生相应的相变和迁移,造成岩石的破坏等一系列变化。1)融冻风化:岩石中的水份反复冻融使岩石裂缝扩大,岩体受压破坏。2)融冻扰动:

32、冬季,地下尚未冻结而含水的融土在上部季节性冻土和下部永冻层的挟逼下,发生塑性形变,造成各种褶皱。3)融冻泥流:夏季活动层融化时,活动层土层湿润过度时,向斜坡下蠕移,形成融冻泥流。2.冻土地貌1)石海和石河(由石头构成的海和河)2)泥流阶地3)石环4)冻胀丘和冰丘(地下水冻结,地表膨胀变形)融动作用对生产建设带来的破坏性地面,成为“冻害”。冻胀丘、冰丘使地面隆起,铁路等建筑变形;热隔地貌(永冻层溶解,土体下沉)使房屋下陷,路基沉降等第七节、海岸地貌1.海岸地貌发育的因素波浪作用、潮汐作用、沿岸流作用、风力作用、河流作用、生物作用、海平面变动和地壳运动的影响、岩石及地质结构的影响2.海岸侵蚀及其地

33、貌1)海蚀作用:波浪、潮汐、沿岸流等对海岸的破化作用。包括冲蚀和磨蚀2)海蚀地貌海蚀洞:在陆地和海岸接触的地方,常年受海岸的冲蚀和磨蚀,形成向陆凹进的洞穴和凹槽。海蚀拱桥:海蚀洞相互贯通后,洞顶仍保留下来了,成为海蚀拱桥,若洞顶被蚀穿,称为海蚀窗。海蚀崖:位于海蚀洞上方由基岩组成的陡崖,它是海岸岩石,在波浪和重力作用下,不断遭遇侵蚀和后退而成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海蚀平台或海蚀柱:海蚀平台是海蚀洞和海蚀崖后退过程中出现的平坦的石质台地。它与海蚀崖、洞的生成息息相关,具有指示海平面高度的地貌意义。突出在海蚀平台上未被蚀去的岩石,成为海蚀柱。海岸泥沙运动及堆积地貌1.泥沙横向运动与地貌1)海滩:海滩的形

34、成:波浪进入浅水区后,发生变形,水质点向前运动的速度大于向后运动,泥沙向岸前移,直到拍岸浪出现;拍岸浪后,波浪消失,但在惯性作用下,进流推送泥沙,推挤成海滩,退流动力较小,只能将细粒泥沙带回海中。因此海滩上堆积物在进流和退流的反复筛选下,有规律分布,即粗沙粒在中上部、细粒沙子在海滩下部。海滩类型:砾质海滩、沙质海滩、淤泥质海岸2)水下沙坝和离岸坝:水下岸坡上,有时出现垄岗状的水下沙坝一条或数条,分布与海岸平行长度数公里至数十公里不等。水下沙坝露出水面的称谓离岸坝。2.泥沙纵向运动3.堆积地貌1)毗连海滩2)沙嘴3)拦湾坝4)连岛坝海岸类型及其特点(地貌基础、组成物质、海岸线、堆积侵蚀)1.山地

35、海岸:1)特点:构成海岸地貌基础为山地或丘陵,组成物质为基岩,在地质构造影响下海岸线曲折,海蚀地貌发育。2.平原海岸1)特点:地貌基础为平原;组成物质为松散的细颗粒泥沙;海岸线比较平直;海积作用较强2)三角洲海岸、三角湾海岸、淤泥质平原海岸3.台地海岸:比山地平缓,海拔高度低,常由断块构造地貌濒临海边所形成4.生物海岸1)特点:海岸生物生长繁盛,成为海岸发育的主导因素2)红树林海岸:由红树林和林下沼泽泥滩组成的海滩,称为红树林海滩。由海向陆分为三代:白滩带;潮间红树林沼泽带(红树林生长最繁盛);潮上红树林干地带3)珊瑚礁海岸:珊瑚礁是以珊瑚骨骼为主体,混合其他生物碎屑所组成的生物礁。珊瑚礁分布

36、:珊瑚最适宜生长水温为25-30,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海洋内或暖流进过的海区。珊瑚礁地貌类型:岸礁、堡礁、环礁4)生物海岸的生态环境、效益和保护珊瑚礁海岸:研究地壳升降;削弱波能保护海岸;生物繁衍;石油资源;艺术欣赏;国防以及军事意义红树林海岸:防风防浪、促淤;生态环境好,生物聚集地;经济价值学习必备欢迎下载风化壳:地壳表层岩石经过风化,产生的碎屑残余物质和新生成的化学残余物质残留在原来岩石的表层所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称为风化壳或风化带第九节、灾害地貌与防治1.崩塌与塌陷1)概念:崩塌是斜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坠落的现象。塌陷是地表岩层、土层,在人为或自然作用下向下陷落,并

37、形成塌陷坑的现象。2)崩塌与塌陷的形成和地貌:发生地:塌陷发生在陡峭的山坡或者坡度在30-60 度以上的河、湖、海岸上。而且这里的岩石裂隙发达,结构破碎,特别是岩层层面及破裂面与山坡倾向一致,则容易发生塌陷。发生时间:塌陷主要发生在暴雨、冰雪融化季节;地震和人工爆破后。因为岩体大量吸收水份,负荷增加,同时减少了岩石内部的摩擦力,因而引起崩塌。地震或人工爆破,都会破坏岩体结构,引起崩塌。地貌:崩塌后,在山麓或陡崖下,常常形成倒石堆,呈半锥形。塌陷的形成与地貌地区和地貌:塌陷主要发生在石灰岩分布地区,塌陷地面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洼地。塌陷的原因:由于地下溶洞崩塌、或地下水位急速下降导致承压力降低,造成

38、地面下沉。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除气候原因外,大多数是认为过度抽取地下水所致。3)崩塌的防治对于可能发生崩塌的地方,对不稳定的岩体,可采取清挖、锚固、网包和拦挡等加固工程塌陷的防治合理开采地下水,严格控制抽水量,对已出现塌陷洼地,应采用填、堵等工程。2.滑坡:1)概念:是斜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活动面作整体缓慢下滑的现象。2)滑坡形成的条件与地貌:地面具有一定坡度,坡度不需要太大;岩体內存在滑动面,当滑动面与斜坡倾向一致时,易发生滑坡。地下水含量大:使岩体重量增加,加大滑力,因此滑坡最多出现在雨后和冰雪融化季节。滑坡后,地形是主要出现滑坡体和滑坡壁。滑坡体是指下滑的岩体;滑坡壁是指滑坡

39、体下滑后,在后缘露出的滑动面,坡度一般很大,它的高度代表了下滑的滑距。3)滑坡的防治:排水工程。在滑坡体外围开外截水沟,减少流水进入滑坡区;在滑坡区内修建与滑坡方向平行的排水沟,减少滑坡体的含水量。减重和反压工程:在滑坡体上方挖方,减轻重量;在下部填方,增加滑坡体的抗滑力。抗滑拦挡工程。3.泥石流1)概念: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突发性灾害,它是由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与水混合组成的固液两相流。2)泥石流类型学习必备欢迎下载黏性泥石流:固体物质含量很高,泥石流运动时水和固体稠成一个整体,大石头在泥浆中成悬浮状态,液、固无垂直交换,属层流性质,故又称层流性泥石流。破化性极大。稀性泥石流:固体物质含量较少

40、,水和固体,两相有垂直交换现象,具有紊流性质,故又称紊流型泥石流。也有较大破坏性。3)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与地貌丰富的物源。固体物质的多寡决定泥石流的产生和规模。一般在岩石软弱、物理风化强烈的山区、堆积物多的地区、人类不合理的毁山开荒地区,是重要来源。充足的水份:水是泥石流发生的必要条件之一,它不仅增加固体物质的重量和下滑力,而且也是泥石流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暴雨和冰雪融化季节,泥石流最频繁。集水盆和陡峭的沟谷地形: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有固体物质的集水盆,及排泄固体物质的沟谷地形。地貌:原来上中游的河谷迅速深切、拓宽和伸长,称为峡谷状。峡谷出口,沙石大量堆积,形成巨厚的砾石扇形地,其上分布着长条形的砾

41、石垄岗,与泥石流流向平行排列。堆积物无分选、无层理、大小混杂。4)泥石流的防治: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做好防护林工作,锁水固土,减少固体物质的积累。修筑蓄水工程。修建水库以阻拦和储蓄洪水,削弱泥石流的流量和产生的动力。(水)建立拦沙坝工程。阻拦沙石向下运动,避免泥石流出现。(沙)建立排导沟工程。为了保护某些建筑,选择适宜地点开挖导流沟,将泥石流引到保护区外。(途径)修建停淤场。利用地形、加上导流沟等,引导泥石流排向所涉及的地区堆积。(结果)4.土地沙漠化1)概念: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原来的非沙漠地区向沙漠地区变化的过程。这种环境变化

42、包括非沙漠区产生风蚀、流沙、沙丘、沙丘入侵沙漠边缘,以及原来已固定和半固定沙丘重新活化等现象。2)沙漠化的原因气候干旱。气候因素是决定性因素,干旱区植被少、风力强、易使沙漠扩大有丰富的沙质物来源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影响:滥垦、滥伐、滥挖、滥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3)沙漠化的防治:主要是固沙植物固沙:在沙丘出现的地区营造固沙林;在沙漠边缘、居民点等营造防护林带。工程固沙:利用各种材料覆盖在流沙表面形成沙障化学固沙:对流沙表面喷洒化学凝结物质。5.冻害1)冻害形成的原因:温度骤降,达0 度一下,导致作物结冰,影响其正常生长;地下水结冰,体积增大,导致地面道路变形。2)冻害的危害:度降到0 度一下,导

43、致作物结冰,对作物造成损害;地下水冻结后提及增大,地面隆起变形,导致公路、铁路等建筑变形。3)冻害的防御:防寒、保温第七章、植物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一节、植物与环境气候对植物的影响(光、温度、水份、大气)1.光对植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光谱成分、光照强度、光照时间1)光谱成分:对植物生活起最重要作用的是可见光。农业生产上,通过光质而控制光合作用的产物,可以改善农作物的品质2)光照强度: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3)光照时间:植物对光照周期具有不同的反应。将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光照时间越长、开花越早短日照植物:暗期越长,花开越早中间性植物:对光照长度没有严格要求4)阳生植物、阴生植物、耐阴植物阳生

44、植物:明亮的阳光下发育很好,而在遮蔽条件下却引起死亡阴生植物:生长于非常阴暗的环境下,暴露在明亮阳光下会引起死亡。自然界中绝对的阴生植物不多。耐阴植物:在明亮的阳光下发育很好,也能够忍受一定程度的隐蔽2.温度对植物的影响:1)植物的生长繁殖都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低于最低温或高于最高温都会引起植物死亡。植物受冻害是由于细胞间隙的水份冰冻,形成结晶,抽吸细胞里的水,使原生质脱水,同时细胞间隙里的冰晶积累了,压迫细胞引起细胞的破裂,从而损害更敏感的原生质表层,使它萎缩以致细胞死亡。干燥的种子更能抗低温。2)低温:温度降得越低,降得越快,持续时间越长,对植物的伤害越大。春季回暖时,突然降温对植物

45、的伤害比冬季严重。植物受低温影响后,温度急剧回升笔缓慢回升受害更严重。3)高温:高温破坏了光合和呼吸作用的平衡;高温促使蒸腾的加强,破坏植物的水份平衡3.水份对植物的影响:大气水、土壤水、地下水1)大气水:陆生植物生活所需的水,主要依靠不同形态的大气降水。厉害并存。2)土壤水:土壤中水份过多过少都不利于植物生长。过多会使植物缺氧。3)地下水:干旱地区,植物靠地下水供养,但地下水过高会引起缺氧。4)按照水分因素区分的生态类群:旱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水生植物4.大气对植物的影响1)空气的化学成分:氧气、二氧化碳2)空气运动:“风媒植物”借助风力授粉;风促使氧气、二氧化碳、水份分布均匀和加速

46、循环。但干风会使植物叶片失水死亡,形成树冠不对称的“旗形树冠”;风中挟带沙粒损伤植被。土壤对植物的影响(机械组成、物理性质、酸碱性)1.土壤的机械组成与植物:土壤的机械组成影响土壤的水份、温度、空气和养分,因而简介影响植物的生活。根据机械组成,土壤分为黏土、砂土、壤土1)黏土:不宜透水和通气。降水或灌水时容易积水;土壤中氧气比较缺乏;植物根系因为土壤黏实而不易向下生长,因此黏土只适合浅根系植物生长。2)砂土:空气通透性好,保水性很差。植物根系发育较好,多为深根性。3)壤土:既能透气,又能透水。有利于好气性微生物将有机质分解,给植被提供养分,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土壤的物

47、理性质与植物(气体、水份、温度)1)土壤空气中的CO2,一部分以气体扩散,一部分直接被根系吸收。但当土壤中如果O2缺乏,CO2过多时,会阻碍种子发芽,影响植物生长发育。2)土壤空气中缺氧时,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这减慢了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释放,影响了植物的营养。嫌气性细菌则活跃起来,他们把土壤中植物可利用的氧化状态还原成不可利用的状态,并使有机质的分解作用不完全,产生有毒物质,伤害植物根系;若土壤通气条件好,则好气性细菌活跃,有机物分解迅速,并且可以完全矿化,成为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养分,但形成的腐殖质少。因此,最好是土壤具有一定的透气性,使好气分解和嫌气分解同时并存,既有利于腐殖质的生成

48、,又能给植物提供有效养分。3)土壤中的水份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且植物需要的养分只有溶于水才能被植物吸收。4)土壤温度抑制着各种盐类的溶解速度、土壤气体的交换和水份的蒸发,土壤中各种微生物的活动等,因而影响土壤的各种性状;土壤温度还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呼吸。3.土壤的酸碱度与植物1)土壤酸碱度,一方面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另一方面通过影响矿物盐类的溶解度和土壤微生物活动间接影响植物的营养。根据植物对土壤PH值的适应范围,植物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碱性土植物。4.喜钙植物、嫌钙植物和盐碱土植物地形对植物的影响地形对植物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它的垂直高度、坡地的方位和山地的倾斜度1.垂直高度:

49、温度、降水的变化影响植物。温度从下网上递减,降水量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但超过某一限度,又逐渐减少,或以另外一种降水形式出现。在山地,光照和风的条件也有所改变。2.山坡的朝向:在北半球,北坡多为中生植物,较耐阴,因为北坡光照条件较差,气温较低;南坡多为阳生植物,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旱生特征,因为南坡光照条件好,气温较高。3.山地的倾斜度:倾斜度的影响表现在土壤的冲刷状况和水分流失状况上。山坡越陡,土壤与水份就越难保持,这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形态。生物因素之间的影响1.动物对植物的影响1)直接影响传播果实和种子:动物在采食或搬运种子和果实时,一部分被动物使用,一部分散落在地上。被食用部分有一些由于种皮坚

50、硬而未被消化,随粪便排除后人能发芽,还有一些种子或果实附着在动物身上,被散步到远处。(吃了、掉了、带走了)传粉:许多昆虫能起到传粉的媒介作用,这叫虫媒传粉,这类植物叫做虫媒植物。啃吃和破坏:在草原上生活着许多啮齿类动物,它们以草食为生,破坏草原植被2)间接影响动物的践踏使土壤更坚实,因此改变了土壤的空气与水分状况。动物,特别是牲畜的排泄物,可增加土壤的养分;但牲畜在放牧时吃了植物的落叶,从地面带走了有机质,使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减少。土壤中的无脊椎动物,在土壤中活动,疏松了土壤。2.植物互相间的影响1)直接影响:主要为寄生、共生、附生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寄生:当一个植物寄生在另一个食物体上或体内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