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兴起 课件.ppt

上传人:s****8 文档编号:67198100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829.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学的兴起 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儒学的兴起 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学的兴起 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学的兴起 课件.ppt(4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二儒学的二儒学的兴兴起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本课主要介绍了秦汉至隋唐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及社会影响。秦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排斥和摧残儒学。“焚书坑儒”成为一场千古叹恨的文化浩劫;汉武帝“举贤良”,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汉武帝“明教化”,创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为主要课程,以考试成绩为选官依据,开始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隋唐时期实行的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进一步彰显了儒学的社会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学习要求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和创建太学等

2、措施,理解其目的和影响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国家统一观念的认同。说明要准确理解本课中“兴起”之内涵,将本课的内容放在整个专题中加以考察,把握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与演变及导致这些变化的社会根源。“焚书坑儒批判”、“东汉太学生议政运动”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为课外阅读内容。课前查阅有关“焚书坑儒”、董仲舒思想、太学建立和隋唐科举制等图文资料,初步形成对本课内容的感性认识,思考四个文化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积极参与课堂思辨活动,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分析历史现象和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提高历史思维能力。1“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随着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秦

3、始皇通过加强思想专制统治来加强中央集权。(2)原因:秦统一全国后,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3)经过: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除秦国官定史书和博士所管理的文献外,其它所有的历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诗书及诸子百家书,通通烧毁,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的书籍不烧;不久,秦始皇又将违犯禁令散布反对自己言论的儒生460余人坑杀在咸阳。(4)影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2罢黜百家(1)背景:西汉汉武帝时期,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中国政治的“大一统”得到巩固,需要以文化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

4、的“大一统”。(2)确立:汉武帝初年,起用“贤良文学”的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后来汉武帝采纳了儒学大师董仲舒文化体制改革的建议。其核心是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确定儒学独尊的地位。终于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3)影响:儒学思想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积极:有利于巩固统一,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也有积极意义。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3太学的出现(1)背景: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确立。(2)创立:汉武帝时期,创建了太学,并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3)发展:后来太学规模不断扩

5、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30000多人,而且太学生有比较强的参政意识。(4)特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5)影响: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使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了入仕的机会,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1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内容及评价主张评价认识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虽充满唯心色彩,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扼杀其他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不可取(1)董仲舒适应时代要求,采众家之长,对儒家思想加以创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2)对新儒学思想要辩证对待,认识其积极性和消极性,弃其

6、糟粕,批判继承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是唯心主义,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有积极作用三纲五常充满封建意识,但“五常”中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部分内容2.儒家思想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积极作用(1)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有积极作用。(2)它的“仁”、“以德治民”等观点,有助于防止暴政,使统治阶级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压迫,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3)儒家的“仁义”、“孝”等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4)儒家教育思想,如“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等,对我国古代和现代教育、人才培养有积极作用。(5)儒家思想渗透到我国文学、

7、艺术、科学等各个方面,对我国文明的进步和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3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国早期选官制度以“世官制”为主。汉武帝时代,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隋唐时代,更为完备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开始实行。(2)科举制度的作用:消极作用:儒生的地位得以提升,同时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考试内容的单一化,导致士人知识结构的褊狭。积极作用: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科举考试作为选官方式,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

8、正的原则。4董仲舒新儒学思想及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1)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及重要内容:针对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和“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2)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内容:“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符合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的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

9、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等“仁政”思想,虽然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着想,但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农民负担过重的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3)原因: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

10、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危及西汉统治,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其中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秘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此外,董仲舒还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必然会赢得统治者的赏识。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适合于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4)认识:一种思想能否被统治者采纳成为正统思想,关键在于其是否适合统治阶级巩固统治的需要。学习思考:1为什么秦王朝不焚

11、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答案提示: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体现的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2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著称的帝王。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中,能不能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突出的历史成就?这些成就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政策有何关系?答案提示:汉武帝改革仕进制度,大力选拔人才;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王和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问题;惩治豪强,打击不法贵族;推行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抗击匈奴,保持了北方边疆的和平稳定;开通丝绸之路。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提拔儒生担任高级行政职务,为以上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进行了理

12、论准备和人才准备。3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经到太学讲学,和诸位儒生就儒家经典的内容相互辩论,前来太学门前围观听讲的人不可胜数。汉明帝这样做说明了什么?答案提示:说明了儒学地位的提升;说明了汉王朝最高统治者对儒学和教育文化的重视。4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我们今天应当怎样来看待这种文化现象?答案提示:反映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能够因学得仕,并不受到家族等级的严格限制,也反映了社会对文化的普遍重视。另一方面,知识分子以仕途为惟一理想归宿,人人汲汲于功名利禄,使

13、得专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知识分子寥若晨星。中国古代士人价值取向和社会人才流向的这一特征,也是导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严谨完备以及科学的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自我测评: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怎样的文化趋势?答案提示:反映了儒学地位提升,统治者注重儒学教育的文化趋势。材料阅读与思考:谈谈你对“焚书坑儒”事件及其影响的看法。答案提示:先对文中两段史料关于“焚书坑儒”的态度进行阐述与分析,然后再阐明自己对这一事件及其影响的看法,注意“焚书坑儒”事件发生的特殊背景以及儒学在秦灭亡的历史过程中的作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崇法反儒防止旧势力复辟毁灭文化思想控制ABCD解析:项是秦始皇“焚书坑

14、儒”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主观目的。答案:B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B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C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的建议D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解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的目的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达到政治上的统一。答案:D 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解析:此题可将问题表述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是什么”。“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对于没有文

15、言文障碍的同学而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为什么效仿?公孙弘的成功,对于具有政治敏感的“天下学士”而言,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答案: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之所以被汉武帝采纳,主要是由于()A董仲舒的劝说B朝中大臣均为儒家子弟C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D其他学派的主张不能治国解析: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统治思想是董仲舒对儒家思想改造的结果,顺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答案:C (2013安庆一模)杜维明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东亚现代性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而已,(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

16、肉相连的关系。在塑造东亚传统起过决定性作用长达数世纪的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一认识表明()A儒家学说始终对东亚文明起决定作用B东亚发展应建立在借鉴东西方文明的基础之上C西方发展模式是当今东亚唯一的发展模式D东亚社会现代化照搬了西欧和美国的发展模式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一有效信息。答案:B 司马迁说孟子的学说“迂远而阔于事情”,秦始皇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学说,而汉武帝却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分析说明儒家学说在战国、秦、汉的不同地位及其原因,指出儒家学说地位变化所反映的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方面的特征。解析:要正确理解和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

17、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一观点。儒学的不同地位及其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不同时代的社会存在和时代要求;二是儒家思想是否适应当时的时代要求,思想文化必须为政治服务,才能生存发展。答案:地位:战国时备受冷落,秦时遭受压制,汉朝时获得独尊地位。原因:(1)孟子在政治上主张“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保护农业生产。这些主张虽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在战国纷争时期,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遭受统治者的冷落。(2)秦朝时,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18、遭受压制在情理之中。(3)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等思想内容,糅合了多家学说,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故可获得独尊地位。特征:思想文化的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由割据到统一的历史趋势;思想文化必须为政治服务,才能生存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老百姓)。丞相臣李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

19、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私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所不弃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经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1)李斯和董仲舒的建议涉及什么根本问题?各自主张如何?(2)秦始皇与汉武帝是如何实施的?直接后果有何不同?解析:先从材料中提炼信息,再结合教材

20、知识回答。答案:(1)涉及问题:从思想上巩固国家统一和君主专制集权。主张:李斯主张定法家为一尊,用焚书、屠杀的暴力方式厉禁百家尤其儒术,严禁私学传播。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是外儒内法。(2)实施及结果:秦始皇厉行焚书,结果事与愿违。儒学虽然遭到沉重打击但并不因此而消亡,却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秦统治的崩溃;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同时,重用儒生。结果顺应了士心所向,适应了国力强盛时代大一统的需要,巩固了统一,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也使儒学从此成为西汉及以后整个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秦朝的“焚书坑儒”和汉代的“罢黜百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都是为了

21、巩固封建统治都采取了暴力的手段都摧残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ABC DC 二、材料解析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篇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

22、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所起的作用。(3)你认为董仲舒的主张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答案:(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2)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际效果。因为其思想在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无法实施。董仲舒的主张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3)正面影响: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之久,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影响极其深远。负面影响:在封建社会后期弊端日益显露,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祝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