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十四五”.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7056531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603.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阳市“十四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资阳市“十四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阳市“十四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阳市“十四五”.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资阳市“十四五”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利用规划 省级森林城市。制定实施天然林、湿地保护修复方案,全市321.73 万亩森林,其中国有林1.31万亩得到有效管护。补偿公益林62.42 万亩,年补偿林农森林生态效益资金983万元。实施废弃露天矿 山生态修复1425.21亩,争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5个。2289 株古树名木进入省级目录并挂牌保护,乐至获评国家林业科技示 范园区。要素保障作用全面发挥。强化用地保障,组卷报批建设用地 150个批次、12个单独选址项目,获批总面积7.2万亩,累计办 理临时用地134宗9808亩,临空产业新城连续3年纳入省重点 项目前100名、争取省级匹配计划指标70%0保障

2、生猪养殖场用 地365处2187.35亩。争取建设用地计划指标4.13万亩,获得增 减挂钩节余指标6434.51亩,高效保障毗河供水工程、成资渝高 速、中国牙谷、临空经济区等重点项目用地需求。用地节约集约 利用程度提高,单位GDP建设用地下降112平方米/万元。落实 “增存挂钩”政策,处置批而未用土地4.07万亩、闲置土地2726.88 亩。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安岳县土地节约集约获国务院办公 厅通报表扬,高新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排名全省产城融合型开发 区前5位。出台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土地收储3条支持政策,调整 发布征地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标准、征收农用地区片综合地价 标准和中心城区土地定级与基

3、准地价等,征收集体土地3.17万 亩,补偿金额14.42亿元。全市在库储备土地2.12万亩,供应建设用地5.6万亩,实现土地出让收入276亿元。灾害风险防控全面有效。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面禁食野生动物,平稳推进梅花鹿等特种畜禽和黑斑蛙等蛙类管理 权限移交,12家禁食类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主体全面退出。完善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抢险组织指挥体系和响应调度程序,健全“市 县乡村组点”六级防灾责任体系,实施工程治理23处、排危除险214处、避险搬迁1314户,销号隐患点361个。开展森林防火 专项整治,建成森林专业扑火队18支379人,排查整治森林火 险隐患点1288个,查处违规野外用火案145起,

4、曝光典型案例 25起。实施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108万亩(次),其中飞机 防治32.22万亩(次卜依法治理水平全面加强。加强执法打击,累计立案查处土地 矿产违法案件62起、林业行政案件1098起。清理处置大棚房” 问题97个,完成另案处置项目1227个。完成农村乱占耕地建房 问题整治摸排,锁定问题9000余个。清理排查“散乱污”企业27 家,推进8宗能交水”项目违法用地整改。完成主动公开4495 项,依申请公开事项24项。行政复议42件,行政诉讼52件。深化改革创新全面推进。合并办理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和用地 预审,建设工程方案审查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实施建设项目“多 论合一”“多审合一”“多测

5、合一”“多验合一”,优化审批流程。推进 不动产登记“三减”改革,企业非住宅转移登记1个工作日办结,一般抵押登记、存量房转移登记2个工作日办结(延伸窗口最快1小时办结),个人全款购房(开发商批量件除外)分户登记3 个工作日办结。全面实现矿业权三级联网审批、建设用地三级联网智能审批,纵深推进土地、矿产资源管理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经济林木(果)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实 现突破。专栏1 “十三五”规划自然资源领域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类别指标“十三五”规划指标完成指标完成情况生态保护类1 .森林覆盖率(% )37.337.32完成2.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945945.2完成3.林地保有

6、量(平方公里)11731368.14完成4.湿地面积(平方公里)89.9389.93完成绿色发展和 资源利用类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 ) 建设用地使用面积(公顷/ 亿元)60.7266.4完成6.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面积 (万由)44.347.矿产开采总量(万立方米/ 年)350350空间布局类8.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平方 公里)30.231.91完成(按照国家 要求核减面积)9.耕地保有量(平方公里)3107.873170.87完成10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平方公里)2531.532531.53完成11.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平方 公里)640.68471.86完成12.国土开发强度(%

7、)13.219.33完成第二节当前面临主要问题稳定耕地面积减少较多。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土地分类及认定标准显示,全市耕种的稳定耕地大幅度减少近百万亩,并与2020年永久基本农田目标任务倒挂。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潜力有限,耕地占补平衡压力较大。生态系统整体功能较差。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纯林化、功能低质化问题突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尚无明显进展;湿地、河湖生态 功能退化。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整治覆盖面低,总体任务十分艰巨。资源利用效率总体较低。节约集约利用意识不强,增量扩张发展惯性思维突出,建设用地地均GDP全省排名靠后,人均城 镇建设用地超标突出,批而未供、闲置低效土地数量较多,盘活 存量

8、用地任务艰巨。支撑保障能力水平较弱。自然资源执法体制尚未改革到位, 全要素三维测绘地理信息和统一调查监测评价体系尚未构建到位,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和自然资源管理人力财力资源 尚未保障到位。第三节“十四五”时期的形势和挑战国家战略区域战略多重叠加,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进入新阶段。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平原经济区战略、成德眉资 同城化发展,赋予资阳新的历史使命,自然资源要素保障能力、空间治理能力面临新形势。专栏2国家战略和区域战略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指出当前我国 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 利于形成优势互补、

9、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和 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 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2 .成都平原经济区战略。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针对四川区域经济和 社会发展实际,作出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战略、形成四向拓展、 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的总体部署,大力促进“五区协同发展,推动成都 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 发展。3 .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 略部署。2018年6月,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推进成德、成眉、成资同城化 突

10、破”。自然资源要素全面趋紧,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面临新挑战。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依赖扩大资源增量推动发展难以为继。国土空间保护和发展,要以资源 环境承载力为约束,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的要求越来越高,倒逼资源利用方式由外延粗放式扩张向内涵式效益提升转变。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自然资源管理迎来新要求。推进生 态文明建设是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习近平生态文 明思想为指引,持续走好走实“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发展路径, 需要主动找准新方向谋划新思路,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管理能力。自然资源领域改革不断巩固和深化,推进自然资源领域构建 新机制。自然资源部组建,把全民所有自然资

11、源资产所有者职责、 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都统一整合到一起。为全面履行“两统一”职责,需要深入调整资源供需总量和结构、 资源利用方式、资源管理模式,加快推进自然资源结构性改革, 优化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要素配置加快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建立新型基础测绘体系、自然资源大数据库、矿山管理新机制。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 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习近平 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自然资源管理的重 要论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

12、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坚持成资同城化战略支撑,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认真履行自然资源“两统一”核心职责,充分发挥“规划引领、要素 保障、管控约束”重要作用,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国土空 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自然资源基础支撑取得新突破、国土空 间格局取得新优化、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形成新局面、生态系统 保育能力得到新提升、节约集约利用达到新水平、深化改革服务 创新能力获得新成效,高效服务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资同城化发展。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协调,系统发展。强化协调发展,突出分类调控, 从全域、全要素、全行业、全生命周期强化自然资源要素对全市 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坚

13、持底线思维,保护优先。坚持国家立场、中央精神,严守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把三条线作为最 大的刚性约束,进一步明确安全发展底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 利用上线。坚持空间优化,保障民生。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构建科 学合理高效的生产、生态、生活空间,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持续 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切实 增强不动产登记、测绘地理信息等自然资源公共服务水平,不断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节约集约,永续利用。全面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提高资源利用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资源利 用方式,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坚持深化改

14、革,创新引领。深化自然资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 节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自然资源保护和 利用制度体系,促进管理方式由重审批管理转向全流程、全过程 精细化管理。坚持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协同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先进技术手段,强化科技支撑,推进自然资源治理能力和治理 体系现代化。第三节主要目标自然资源基础支撑取得新突破。全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的管 理体制。到2025年,满覆盖全市重要区域1:500, 1:1000. 1:2000 大比例尺地形图,完成1:5万地质调查。土空间格局得到新优化。全面建立全市“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进一

15、步优化城市发展空间格局,完善功能配套设施, 显著提升城市能级和城市品质。到2025年,确保城乡建设用地规 模控制在520平方公里以内、国土开发强度控制在12%以内。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形成新局面。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探索建立耕地保护新机制,遏 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到2025年,全面落实上级 下达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O生态系统保育能力得到新提升。加强沱江、涪江流域生态保 护修复,整治修复滩涂湿地,建设江河岸线防护林和沿江绿色生 态廊道,优化林分结构,逐步提升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开展全 域土地综合整治,提升灾害风险防控能力。到2025年,

16、全面完 成全域土地综合试点工作,落实上级下达生态红线指标,确保森 林覆盖率达到38%、森林蓄积量达到1000万立方米、林地保有量不低于1050平方公里、湿地面积不低于0.94平方公里。节约集约利用达到新水平。有序推进自然资源利用总量管理、全面节约。到2025年,有效控制人均城镇建设用地在120平方米/人以内,提升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效率,确保单位GDP 建设用地使用面积达66公顷/亿元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控制矿产年开采总量在370万吨以内,新建矿山全部落实绿色矿山建设要求。深化改革服务创新能力获得新成效。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系,健全自然资源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执法监管体系, 有

17、效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矿产资源管理改革、“放管服”改革。专栏3资阳“十四五”时期生态保护与自然资源利用主要指标类别指标2025 年属性生态保护类1 .森林覆盖率(% )38约束性2.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1000预期性3.林地保有量(平方公里)1050约束性4.湿地面积(平方公里)0.94约束性绿色发展和资 源利用类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 )建设用 地使用面积(公顷/亿元)66预期性6.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面积(万亩)4.34预期性7.矿产开采总量(万立方米/年)370约束性空间布局类8.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平方公里)1.91约束性9.耕地保有量(平方公里)完成国家下 达目标任务约束性10.

18、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枳(平方公里)完成国家下 达目标任务约束性11.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平方公里)520约束性12.国土开发强度(% )12预期性第三章增强基础支撑能力第一节 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推进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设。依法组织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掌握全市自然资源家底及其变化情况,为科学编制 国土空间规划,逐步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 综合治理,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提供基础支撑,为实现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服务保障。落实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制度。落实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制度,执行生产过程质量监管、日常质量监督、成果质量验收等管 理机制,成果质量奖惩及质量事故响应和

19、追溯、质量责任追究等 监管机制。实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联席会议机制,构建“部门协 作、资源共享、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推进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项目实施。持续开展年度国土变更调 查。有针对性地实施水、森林、矿产资源、地表基质等专项调查。 开展自然资源专题监测,研判自然资源发展变化趋势。提升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综合保障能力。充分发挥调查成果数 据对国土空间规划及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支撑作用,利用省 市县基础测绘成果,以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数字表面 模型等数据为基底,整合集成地表基质层、地表覆盖层、管理层、地下资源层等各类自然资源调查数据,构建全市三维立体自然资 源时空数据库。专栏4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重

20、点项目L资阳市年度国土变更调查。以资阳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基础,每年开展资阳市国土变更调查,及时掌握全市每一块自然资源的类型、面积、范围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保证调查成果的现势性。2.然资源专项调查。开展耕地、森林、湿地、水、矿产资源等各类自然资源专项调查,掌握其质量、结构、功能、生态状况等多指标信息。有针对性组织开展 城乡建设用地、城镇用地等调查。3 .自然资源专题监测。开展耕地、森林、湿地、水、矿产资源等专题监测,掌握各类自然资源具体指标变化情况。以评价项目实施情况为重点,开展增减挂钩、 土地综合整治、工矿废弃地复垦、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等项目监测。以服务自 然资源监管为目的,开展城乡建

21、设用地、开发园区用地、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违 法用地等监测。4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信息化建设。集成各项调查监测成果资料,形成全市自然 资源调查监测的“一张底图”。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立自然资源三维立体 时空数据库和可视化管理平台,实现调查监测成果的综合管理和统筹应用。第二节 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通过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 清晰界定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逐步划清全民所有和集 体所有之间的边界,划清全民所有、不同层级政府行使所有权的 边界,划清不同集体所有者的边界,划清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边 界。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河流湖泊等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任务, 同步完成

22、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数据库的建设。逐步推动建立归 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支撑自然资源合理开发、有效保护和严格监管。逐步实现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常态化管理。显化全民所有自然 资源资产价值,切实承担和履行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的 责任和义务。加快推进各类不动产数据整合。按照不动产登记要求,力争在规划期内完成林权、农村承包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 宅基地等产权数据整合,建立明晰的产权管理制度。加快推进问 题楼盘办证及各类土地权属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第三节开展基础地质调查加强区域地质调查。开展全市1:5万区域地质调查,加强重 大工程、重要交通干线工

23、程地质调查,完成成都至自贡铁路、成 南达万铁路、成渝中线高铁、三台一乐至一资中高速等重大工程 建设地质安全评价。加强城市地质调查。按照城市地质调查规范,开展空间、资 源、环境、灾害等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加强资阳城市地质安全 风险评估和地下空间资源调查评价。加强生态地质调查。开展全市主要流域水资源综合调查及动 态变化监测,推进沱江、涪江等重点流域水文地质与资源调查。加 强对粮食主产区、耕地分布区等区域土地质量勘查,开展精细化土 地质量地质调查和土地资源详查,建立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数据库。第四节 加强基础测绘和地理信息建设建立资阳市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继续加强测绘基准设施维护,建立与国家2000大地坐

24、标系相关联的资阳2000坐标系统。 完善本行政区域内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完成城市独立坐标 系的清理与改造。加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获取与更新。实施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涵盖市本级(含高新、临空),雁江、安岳、乐至等中心城 区和核心乡镇区域。获取多级多尺度卫星影像数据,建设资阳市 航天遥感影像资料共享平台,完善卫星遥感影像共享机制,实现 遥感影像数据的高效管理、快速更新和及时发布,充分发挥影像 资料在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执法等业务中的作用。开展实景三维模型建设工作。“十四五”期间全市拟开展城市级实景三维模型144km2、地形级实景三维模型295km2、部件级 实景三维模型5km2。开展地理国情常

25、态化监测。结合自然资源普查与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地下空间利用等政府重大工程的建设需求,持续开展 地理国情变化监测,完善地理国情监测体系。开展新型基础测绘试点建设工作。围绕自然资源和规划业务管理的需要,以资阳市现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基础,结合实 景三维模型数据、单体化数据等新型测绘地理信息产品,对其进 行实体化、一体化”改造。对接城市大脑建设需求,研究地理实体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深化城市大脑应用场景,支撑新型 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优化升级资阳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丰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开发基础地理信息公共产品, 丰富政务与公众地图产品种类,提升地图产品服务政务和公众的

26、 能力,推进地图文化发展和版图知识的普及。建立应急测绘保障机制。建立完善包括航空应急测绘、现场 应急勘测、应急测绘快速集成处理与分发服务和应急测绘地理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应急测绘保障服务体系,实时更新应急测绘 数据,提升测绘与地理信息灾前及时预警、灾中高效救援抗灾、 灾后评估分析和恢复重建的支撑保障能力。做好地理信息安全工 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 秘密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做好测绘地理信息成果管理工作,自 觉维护国家安全。专栏5基础测绘和地理信息建设重大工程L地理国情监测。开展年度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生产和统计分析,发布年度监测告,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提供现势性

27、强、覆盖面广、 准确率高的地国情公共基底。1 .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年度更新。20222025期间完成一次1:1万基 础地理信息数据年度更新。3 .“实景三维资阳”建设。20212025开展城市级实景三维模型144km2 , 地形级实景三维模型295km2 ,部件级实景三维模型5km2。4 .地理信息化建设工程。紧紧围绕“大数据、大系统、大平台”融合一体思 路,在20212023期间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 设。第五节 做好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强我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应用,形成自然资源“一 张图”分布式的管理、应用和共享服务机制,为自然资源调查监 测评价、

28、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等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保 障。构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自然资源监管决策、“互联网+ 自然资源政务服务”三大应用体系,为履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 价、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耕地保护、生态修复、资产管理与确 权登记等各项业务,提供智能审批、智能监管、智能决策服务。第四章强化国土空间保障作用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协同发展,努力 实现“成渝门户枢纽、临空新兴城市”功能定位,坚持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布局农业、生态、城镇 等功能空间,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 三条控

29、制线,强化底线约束,实现全域、全要素管控,为可持续 发展预留空间,努力将资阳建设成为成渝地区中部崛起的同城化 率先突破区。第一节 构建融入区域发展的国土空间新格局细化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落实成德眉资”三区三带”空间规划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交通发展专项规划成资同城化空间发展规划等同城化规划,配合 做好成渝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成都平原经济区国土空 间规划编制工作,推进成都都市圈(成德眉资同城化)国土 空间规划成果优化完善工作,编制实施沱江发展轴(资阳片 区)空间规划。协调推进区域规划同编协审、逐步统一规划标 准、不断提升规划同城化水平。第二节建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和加强监督实

30、施建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加快建立全市“三级三类”(市、县、乡镇“三级”,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三类”)国土 空间规划体系。统筹推进资阳市、雁江区、安岳县、乐至县国土 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优化全域国土空间格局。以片区为单元编制 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实现乡镇级片区规划全覆盖,村级片区规划 应编尽编。适时推进详细规划编制,有序开展资阳、安岳、乐至 中心城区、中心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推动重点区域城市设计,提升城市品质。有序推进专项规划编制,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基础 设施等专项规划,推动专项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机衔接。完善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规程,建立健全规划编制审批制度,鼓励公众 参与规范规划编制工

31、作。强化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管。落实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法律法规要求,加强规划制度化管理,规范开展项目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土地审批、土地供应、供后监管和用地竣工核验。强化批后 监管,强化对国土空间规划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对国土空间保护 和开发行为进行动态监测,加强对各类管控边界、约束性指标的 重点监测。严格规划调整管理,严禁随意修改、违规变更。坚持 先规划后实施,严禁违规建设。严格规划修改调整管理。加强国 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过程监管执法。强化城市体检评估,实现常 态化规划实施监督。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对标成都东部新区,制定城市设计、控 制性详细规划、村规划编制等技术导则,适时修订城市规划管理 技术规定,逐

32、步推动规划编制内容、深度、成果和规划管理技术 标准与成都对标,全面提升规划建设标准。第三节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严格执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严格执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做好项目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工作。以 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对所有国土空间分区分类实施用途管制。在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建设,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的管制方 式;在城镇开发边界外的建设,按照主导用途分区,实行“详细 规划+规划许可”和“约束指标+分区准入”的管制方式。对重要水源 地等具有特殊保护和利用价值的区域,落实特殊保护利用制度。对战略留白用地,强调布局和指标双控,确保市级重大功能区和重大事件空间。加强年度计划指标管

33、理。统筹安排各项建设用地,持续推进年度计划差别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切实保障发展用地。坚 持计划指标跟着项目走,以真实有效项目作为年度用地计划配置 依据,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既算“增量”账,更算“存量”账,分类 保障项目用地需求。第四节 强化用地保障服务能力强化重点项目要素保障协调机制。实行用地保障工作联络员 制度,确保省级重点项目和市级重点项目涉及的资金、土地和其 他问题得到及时沟通,避免信息“孤岛”。定期召开重点项目要素 保障工作例会,通报重点项目要素保障最新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协调解决重点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和事项。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保障24大产业功能区重点产业项目规划和用

34、地需求,保障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需求。对接重点产 业发展载体、重点城市片区和乡村地区,提升规划设计水平,保 障城乡发展建设。加强和规范土地储备管理,围绕扩大有效投资, 加强建设用地审批和供应。保障区域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保障文化馆、图书馆、博 物馆、影剧院、美术馆、音乐馆、文化会展中心用地。积极对接 区域重大教育设施,优化教育用地布局,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园区。完善体育设施配套,如公共体育场馆,全面推进社区及街 头体育设施布局,鼓励市民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保障卫生服务设 施用地:如综合医院(专科医院X中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妇幼保健院为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保障重大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防控

35、用地。保障社会福利配套设施用地,如老年人社会福 利院、儿童社会福利中心、残疾人社会福利中心、其他社会福利 用地等。提升城镇宜居品质。针对城镇老旧小区等城市空间,开展城市更新规划管理研究。加强低效建设用地、闲置楼宇资源”二次 开发”。继续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开展绿色城区创建,促进 老旧片区焕发新活力。完善社区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养老 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提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步行可达的 覆盖率。保证给水、污水、电力、燃气、消防和垃圾处理等市政 设施的空间落位。合理布局综合公园、专类公园、游园等城市公 园,形成类型丰富的城市公园网络。保障重大交通项目用地。依托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保障轨道交

36、通为重点、高速公路和快速通道为骨干的空铁公一体交通路网 用地。保障客运枢纽、货运场站以及公交枢纽等枢纽场站用地建 设。保障通用机场、沱江资阳港、沱江及其支流旅游航道等一批 航运码头建设、水上客货运集散基地等的建设。保障现代能源网络体系建设用地。结合市域配电网架结构,结合乡镇、农村居民点分布,合理布局变配电设施用地。保障雁江、乐至、安岳等气田勘探井、开发井和净化厂扩能项目用地。根据资阳市“北内环”“威青线”及“安岳气田”等管道天然气系统,优化资阳中心城区5座民用高中压调压站,2座工业高中压调压站布局;保障乐至、安岳县城现有配气站和门站扩建用地。保障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毗河供水二期工程、取水枢纽

37、和各类渠系建设用地。保障丹山水库、宝石水库等中小型水库建设用地。专栏6国土空间规划重点项目1.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20202023年,推进资阳市、雁江区、安岳县、乐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2 .镇村规划编制。以经济分区为基础,20212023年统筹推进全域镇(乡)国 土空间规划,20212025村规划应编尽遍。3 .重点地区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编制资阳中心城区、安岳中心城区、乐至中 心城区、全市重点发展城镇详细规划,开展高铁西站新城、高铁北站中心区、高新 区城南中心区等重点区域城市设计。4 .专项规划编制。推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开展 生态保护和修复专项规划、

38、矿产资源利用专项规划、城镇低效闲置土地再开发利用 规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专项规划、全域综合整治专项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5 .资阳市规划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城市设计导则、资阳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规划管理工作导则、资阳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修编)规划管理工 作导则、实时修订资阳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6、城市体检和评估。为城市发展“问诊把脉”,统筹开展一年一度城市体检工作和五年一度规划评估工作。前言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十三五时期主要成效及面临形势. 第一节“十三五”时期主要成效第二节当前面临主要问题第三节“十四五”时期的形势和挑战.,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

39、节主要目标第三章增强基础支撑能力第一节 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 第二节 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 第三节开展基础地质调查第四节 加强基础测绘和地理信息建设 第五节 做好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第四章强化国土空间保障作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构建融入区域发展的国土空间新格局错误!未定义书 签。第五章严格保护耕地和永

40、久基本农田第一节坚决守住耕地数*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坚决守住耕地红线,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坚决落实“藏粮 于地”国家战略,实施耕地保护三年行动 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依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按照上级下达我市的保护任务, 分解下达新一轮耕地保有量。锁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图斑,实 行多措并举保护,确保完成四川省下达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 田保护任务。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严格执行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的要求,开展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工作。推进永久 基本农田储备区建设,确保重大建设项目占用时保质保量补划。完善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永久基本农田动

41、态监管系统,健 全永久基本农田日常监督管理机制。规范耕地占补平衡。严格执行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补平衡要求,加强和改进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所有新增耕地 全部落实到项目、图斑。统筹落实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 城乡建设用地挂钩、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等。开展耕地后备 资源调查,健全耕地后备资源储备 严格控制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加强耕地动态监管。将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开展绿化造林、挖湖造景、非农建设等耕地“非农化行为纳入重点工作内容。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对乱占耕地从事非农建 设及时预警,构建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的常态化监管机制。严肃查处违法占用和破坏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的

42、行为,对发现的 问题限期整改。第二节巩固提升耕地质*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明确耕地和永久基本 农田向建设用地和其他农用地转化的管控规则。对难以长期稳定 利用的耕地逐地块开展调查与研判,确实难以利用的进行退耕, 采取土地整理相应措施能恢复为稳定利用耕地的进行恢复洞时 对两可恢复属性的其他农用地恢复为耕地同步考虑,保证好耕 地数量稳步上升,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要确保稳定利用的耕地进 出平衡。实施耕地质提升行动。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定期对耕地质量动态变化情况进行评价,更新全市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数据库,推动农田质量等级提高。制定耕

43、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轮作制度,有序推进休耕轮作,促进耕地可持续发展。深入实施 农药化肥减量行动,推广秸秆直接还田、施用有机肥、改良酸化 土壤、补贴绿肥还田。推行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编制耕 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明确剥离区域、 利用区域、存储点设置,确保科学剥离、合理利用。大力开展高 标准农田建设,建成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粮田。同时,以新 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耕地退化污染重点区域和占补平衡补充耕地 为重点,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土壤肥力保护提升、污染耕地 阻控修复。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绩效管理、措施要求。健全耕地休耕第三节加强耕地生态保护保护农田生态系统。强化农田生态

44、保育,加强退化农田改良 修复,提高耕地质量和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加强耕地与周边生 态系统协同保护,探索农林牧渔融合循环发展模式,恢复田间生 物群落和生态链,建设健康稳定农田生态系统,丰富农田生物多 样性,提高生态系统自净能力。实施耕地污染治理。开展耕地污染程度调查评价,严格污染 土地准入管控,开展污染土地治理。开展受污染耕地的综合治理 试点示范 在耕地污染较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较高的重点区域, 因地制宜开展种植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试点等综合修复治理。第四节 完善耕地保护机制强化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将耕地保护目标纳入市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党政同责、部门担责、业主有责、包干负责”的

45、耕地保护责任新机制,全面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耕地保护责任。完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加大对各级各部 门的督察考核力度,推动地方党委政府切实履行耕地保护主体责 任,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推动相关 行业部门牢固树立“管行业必须管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就是 保护耕地”的新理念,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新型农业 经营主体等主动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完善耕地退耕、休耕轮作补偿制度,形成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与耕地保护的利益平衡机 制,让承担耕地保护任务的集体和个人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 果。加大对粮食主产区补贴力度,探索建立耕地保护基金,调动 集体和个人耕

46、地保护积极性。第六章提升生态系统保育能力第一节构建生态系统保护格局围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打造国家森林城市和公园城市 的目标,着力构建“一岭、两网、多片、千丘叼的生态系统保护格 局。以中部沱涪分水岭、沱涪两流域生态保护带为联系纽带,以 市域多个生态农业片区、老鹰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等为核心,以 市域众多丘陵山体为底,构建联通东西的市域生态安全网络。一岭:沱涪分水岭;两网:沱涪生态网络;多片:多个生态农业片区;千丘:上千座丘陵山体。资阳市域生态空间结构图第二节 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全面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完成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按照国家、省重点保 护野生动植

47、物目录,实施分级分类保护。严格野生动物经营利用, 及时收容救护野生动物。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修复。加强自然公园、古树名木保 护,有效保护珍贵自然景观资源、地质地貌、古树名木,及其所承 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加强安岳东南部、乐至北部 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建设,以保护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 首要任务,优先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严格生态空间管控,强化开发建设活动生态监管,提升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加强重要江河生态带保护修复。加强沱江、涪江流域生态带 保护修复。整治修复滩涂湿地,建设江河岸线防护林体系和沿江 绿色生态廊道。大力营造沿江沿河水土保持林和防护林带,实现 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面源污染缓冲消纳,保护生态岸线,提高 江河生态带的生态稳定性、景观特色性和功能完善性。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一批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重大工程。高质量推进国土绿化,努力提升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 和功能稳定性。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河湖和湿地保护恢复、矿 山生态修复等工程,重点开展九曲河提升工程、阳化河综合治理、 沱江生态修复工程、水系连通工程和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 程。有效保护和修复森林、湿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