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深度融合关键在于文化融合.doc

上传人:de****x 文档编号:67043272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军民深度融合关键在于文化融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军民深度融合关键在于文化融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军民深度融合关键在于文化融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军民深度融合关键在于文化融合.doc(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军民深度融合关键在于文化融合摘要:xxx总书记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鲜明地提出了军民深度融合的时代命题,并将之上升为国家战略。本文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讨论了我国新时代军民融合的组织文化,对其内涵、形成、发展、功能进行论述。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提出對文化融合发展的思考,从价值观融合、制度融合和行为融合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关键词:军民融合;组织文化;文化融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xxx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经过了几年的探索实践,军民融合发展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但随着融合的深入,军民融合已经不仅是资源、经济、力量上的

2、互联互通、互惠互利,更应该向深层次的精神文化融合方面发展,激发军、民双方主动作为的内生动力,由表及里,在融合的基础上“融心”。一、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军民融合文化管理学认为,组织文化是组织的自我意识所构成的精神文化体系,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价值观。军民融合战略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其组织主体从构成来看是由我国的武装力量集团和地方政府、企业、院校、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等部门组成的。这些部门因为社会分工不同,在组织发展的过程中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孕育了不同的组织文化。文化融合就是要深入挖掘军地双方组织文化中的共同点,并将其发扬光大,激发军民双方协同发展的需求和意愿,达到深度融合的目的。站在整个国家的角度来看

3、,文化融合首要体现在军民价值追求的一致,即建立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主席在“中国梦”中讲道:“中国梦”凝聚了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憧憬和期待,它是整个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梦想,是亿万人民世代相传的夙愿,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创造者。“中国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是军民融合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军地双方共同的价值追求。站在军人的角度来看,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建立初期,军营文化曾经一度风靡全社会,这种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凝结而成的观念意识,是人民军队在长达21年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

4、一系列红色文化,是我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红色文化在广大部队中生根发芽,涌现了雷锋、罗盛教、丁晓兵等许多英雄人物、英雄事迹。军营作为红色文化最突出的载体不断地对其传承和发扬,以至像柳传志、王石、王健林等许多军人企业家在创建管理企业中渗透军营文化,他们个人在回忆中也充满了对军营的怀念和留恋。文化融合就是要使部队的红色文化走出军营,走进社会,让社会各界了解人民军队的历史,了解人民解放军的荣誉,从而引起认识和情感上的共鸣,增强民众对人民军队的认同。站在地方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飞速进步,各行各业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组织文化,整个社会

5、也呈现出文化多样性的特点。这些文化大都来自于生产实践,并且随社会变化而变化。我军长期以来由于相对封闭,与地方社会交流较少,导致部分地方好的理念、方法、技术难以流入军营。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部队一方应加强与地方优秀组织的交流,深入学习好的经验做法并予以采纳和应用。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首先社会文化复杂多样,其中有好的理念也有偏颇的观点,部队在学习时要注意辨别和区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次,地方组织文化随时代发展变化节奏很快,但部队相对地方组织职能任务特殊、规模更加庞大,需要一个稳定的文化环境,所以在融合中要注意优秀文化的落地生根,而不能一味地求新、求变。二、文化融合的功能作用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

6、奈认为文化是组织的软实力,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软实力是国家在发展和竞争中的隐形实力,它在意识领域主导和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认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融合是军民融合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民融合战略的软实力,并在其中发挥以下几项功能:(一)凝聚功能文化融合的凝聚功能表现在军地双方的“一体化意识”,能把单方面的追求和军地协同发展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军队要遵循国防经济规律和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建设规律,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地方要自觉把经济布局调整同国防布局完善有机结合起来。这种强烈的“一体化”意识可以改变原本军地双方各自为

7、战的状态,而形成有机结合体。文化融合相比简单的融合更具有内在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使军地双方产生浓厚的归宿感、荣誉感和目标服从感。(二)导向功能文化融合的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核心价值观对军与民的行为引导上。“中国梦”这一核心价值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所以这种导向功能对参与主体来讲是建立在自觉地基础之上的。军民能够自觉地把行为对照军民融合发展要求进行检查,纠正偏差,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使行为符合价值观的要求。对于少数偏离核心目标的行为而言,这种导向功能就带有强制特性,组织的目标、规章制度、传统等迫使这种行为按照整体价值取向行事。(三)激励功能“融心”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在军地双方在融合过程中的

8、相互信任、尊重和理解。长期以来,我国军事领域受到保密、制度等方面的约束,发展相对独立,与地方衔接较少。地方对部队的认知也是隔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基本抱着静而观之的态度。“融心”文化就是要打破军地双方在相互认知上的壁垒,一方面建立部队对地方的信任,通过设立合理的制度机制吸纳有资质的社会组织为国防建设服务。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国防参与热情,使全民树立“国防安全我有责”的主人翁意识,关心国防事业发展,并主动地为其贡献自己的力量。三、新时期军民文化融合的方法组织文化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组织成员在实践过程之中形成的被大家所认同的价值标准,这种价值标准在组织的运转中层层固化,最终成为

9、组织的信仰,进而影响组织新进的成员来继承和发扬。虽然我国军民融合战略提出于2020年,但军民融合文化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就已经形成。“最后一粒米用来作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一个孩子送他上战场!”这是革命战争年代我国军民融合文化最朴素也是最集中地体现。但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推进,现代战争形态日新月异,淮海战场上的“小推车”已经不能满足复杂战场的需要,军民融合文化也需要更深层次的发展。(一)价值文化融合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军民文化融合的根本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需要一支世界一流的人民军队为其保驾护航,“强军梦”已经不仅仅是军人的任务,更需要全国人民的鼎力支持。为

10、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国防,了解国防,首先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深化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传统的国防教育内容单一,方法落后,很少能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新时期下的国防教育一方面要维护国防法规的严肃性,使公民接受国防教育、履行国防义务。另一方面,要认真做好优抚和复转军人的安置工作,运用这种虽无声却有形的国防教育鼓舞军心,唤起民心,从而增强国防教育的吸引力,达到更加理想的教育效果。(二)制度文化融合制度文化是组织文化的载体,组织文化总是沿着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新的精神文化的轨迹不断发展、丰富和提高,制度化过程是推动组织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军民融合大量实践过程中,许多好的理念、方法、措施应该被总结精炼,最终上升成为

11、制度,并用它来指导新的实践,从而形成向上的螺旋闭环。在这样的闭环下,制度文化日趋完善,并随着实践自我更新,达到制度设计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目的。(三)行为文化融合组织行为文化即组织文化的行为层。传统概念中,部队的角色是武装力量集团,其主要行为特点是以完成任务为中心,重点强调服从与执行。市场经济以来,地方部门更多地扮演企业角色,重点强调工作的效益。军民融合过程本质来说就是部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部队在融合的过程中学习和借鉴企业行为,尤其是后勤方面,要向管理企业一样管理后勤,努力打造一支以效能为核心的后勤部队。另一方面,地方部门在与部队的合作中也要突出部队的任务精神,用最优质的资源最高的质量去完成合作项目,使企业行为文化上升为国防行为文化,激发组织成员的国防意识和家国情怀,实现行为文化的融合。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