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碳达峰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6928796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7.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碳达峰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贵州省碳达峰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省碳达峰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碳达峰实施方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贵州省碳达峰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 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推动全省域全方位稳妥有序做 好碳达峰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 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国 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结 合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 意见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 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 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 会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

2、、全面贯彻新发展 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 局,坚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聚焦“四区一高地” 主定位,着力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 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持系统性思维、一盘棋谋划,牢 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以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和数字化改革为引领,以科技和制度创新为动1 .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推行用能预算管理,强化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 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从源头推进节能降碳。加强对新建项 目的能耗双控影响评估和用能指标来源审查。提高节能管 理信息化水平,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推 动年

3、综合能耗超过1万吨标准煤的重点用能单位建立能源 管理中心。完善能源计量体系,鼓励采用认证手段提升节 能管理水平。健全节能审查闭环管理机制,强化事中事后 监管。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健全省、市、县三级节能 监察体系,建立跨部门联动的节能监察机制,综合运用行 政处罚、信用监管、绿色电价等手段,增强节能监察约束 力。(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省市场监管 局、省机关事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聚焦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城 市,实施重点城市节能降碳工程,开展建筑、交通、照 明、供热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推进先进节能绿色技 术示范应用,提升城市综合能效水平。以“两高”项目集

4、聚度 高的园区为重点,实施重点园区节能降碳工程,加快推动 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有序流 动、高效配置和梯级利用,打造一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 节能低碳园区。立足传统优势行业,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 碳工程,对标国内先进标准,实施能效领跑者行动,推动能源、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行业开展节能降碳 改造,争取各行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家平均水平以 上。锚定亟待突破的节能降碳“卡脖子”关键技术,实施重大 节能降碳技术示范工程,支持取得突破的绿色低碳技术开 展产业化示范应用。(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科技厅、省工 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 乡建设厅、省商务厅

5、、省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严格执行电机、风 机、泵、压缩机、变压器、换热器、工业锅炉等设备的国 家最新能效标准。建立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综 合运用财税、金融、价格、补贴等多种政策,推广先进高 效产品设备,鼓励企业加快更新落后低效设备。聚焦能 源、工业、建筑等节能重点领域,推广一批节能先进技术 装备和产品。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审查和日常监管,强 化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严厉打击 违法违规行为,确保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全面落实。(省发 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 工负责)4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优化第五代移动

6、通 信、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 链、北斗等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深入贯彻落实全国 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加 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全力发展贵安 新区数据中心集群,引导数据中心集约化、规模化、绿色 化发展,重点承接全国范围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 份等算力需求,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建立数据 中心能耗监测平台,支持数据中心企业参与用能权交易和 可再生能源市场交易。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采用 直流供电、分布式储能等模式,探索多样化能源供应,配 套建设可再生能源电站,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严格 执行通讯、运算、存储、传输等

7、设备的国家能效标准,提 升准入门槛,淘汰落后设备和技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用 能管理,将年综合能耗超过1万吨标准煤的数据中心全部 纳入重点用能单位在线监测系统,开展能源计量审查。推 动既有设施绿色低碳升级改造,积极推广使用高效制冷、 蓝光存储、机柜模块化、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先进通风、 余热利用、智能化用能控制等技术,提高设施能效水平, 创建一批星级绿色数据中心。(省大数据局、省发展改革 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市 场监管局、省能源局、省通信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产业绿色低碳提升行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为产业加“竞争力”,为生态环境减 “破坏力”。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四

8、化”建设全过程各方面, 推动“四化”产业高端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进一步降低 能源资源消耗,加快发展生态友好型、循环高效型、清洁 低碳型等绿色产业,坚定不移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 展的高质量发展路子。1 .加快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优化能源、钢铁、有 色金属、建材、化工等传统工业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结 构,加快退出落后产能,推动传统工业绿色低碳改造。促 进工业用能低碳化,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可 再生能源应用比重,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升工业终端 用能电气化水平。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大力推行绿色 设计,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 区。通过节能提效技改、调整用能结构、

9、优化工艺流程、 调整产业链等措施,进一步提高传统工业的碳生产力。(省 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省科技厅、省生态 环境厅、省商务厅、省国资委、省能源局、贵州电网公司 等按职责分工负责)(1)推动钢铁行业碳达峰。以首钢水钢、首钢贵钢等大 型钢铁企业为重点,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 格执行产能置换,严禁新增产能,推进存量优化,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聚度。科学 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钢铁行业结构优化和清洁能源替 代,大力推进非高炉炼铁技术示范,提升废钢资源回收利 用水平,推进全废钢电炉工艺。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深挖 节能降碳潜力,鼓励钢化联产,探索开展氢冶金、氧气

10、高 炉、非高炉冶炼、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等试点示范, 扩大低品位余热供暖发展规模。(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工 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国资委等按 职责分工负责)(2)推动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重点发展铝加工产业, 积极发展镒加工、钛加工产业,多元化发展黄金产业,有 序发展铅、锌、镁、镯、钾等其他有色金属产业,强化资 源精深加工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衔接,巩固提升优势产业 链条,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基础材料向新材料领域提 升转化,以大龙经开区、碧江经开区等重点园区为载体, 加快建设铜仁国家级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严格执行产 能置换,严控新增产能。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提高水电、 风电、光

11、伏等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加快再生有色金属产业 发展,完善废弃有色金属资源回收、分选和加工网络,提 高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加快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新 技术,提升生产过程余热回收水平,推动单位产品能耗持 续下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国资委、省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 责)(3)推动建材行业碳达峰。推动水泥、预拌混凝土、机 制砂、玻璃及加工等传统建材行业技术创新,推进绿色智 能化生产,促进行业提质增效;积极发展先进无机非金属材 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等绿色新型建材,推进六盘水新型建 材生产基地建设。加强产能置换监管,加快低效产能退 出,严控新增水泥熟料产能,严禁新

12、增平板玻璃产能,推 动建材产品向轻质、高强、隔音、节能、低碳、环保方向 转型。推动水泥错峰生产常态化,合理缩短水泥熟料装置 运转时间。因地制宜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逐 步提高电力、天然气应用比重。扩大绿色建材产业规模, 提高粉煤灰、煤砰石、工业副产石膏(磷石膏、脱硫石膏)、 电解镒渣等大宗固废的综合利用率,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 证和应用。推广节能技术设备,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 实现节能增效。(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 省科技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国资 委、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推动煤化工、磷化工行业碳达峰。以煤炭资源高效 利用为主攻方向,改造提

13、升传统煤化工产业。推进磷化工 产业精细化发展,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磷矿资源,加快发展水溶肥、缓控释肥、有机一无机复合肥等新型肥料,大力 发展湿法净化磷酸精深加工产品、黄磷后加工产品,提高 磷矿共伴生资源利用和磷石膏综合利用比重,支持贵州磷 化集团推动磷化工产业精细化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磷煤化 工产业基地。优化产能规模和布局,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 度,有效化解结构性过剩矛盾。严格项目准入,合理安排 建设时序,稳妥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磷化工,强化焦 化、电石、合成氨等行业总量调控,落实产能等量、减量 置换要求。引导企业转变用能方式,鼓励以电力、天然气 等替代煤炭。优化产品结构,促进煤化工、磷化工与煤炭 开

14、采、冶金、建材、化纤等产业协同发展,加强副产物和 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鼓励企业节能升级改造,推动能量 梯级利用、物料循环利用。(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工业和 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国资委、省能源局等按职责 分工负责)2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 采取强有力措施,对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实行清 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全面排查在建和建成投产 项目,对能效水平低于全省对应行业控制目标的,按有关 规定停工整改,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力争全面达到国 内先进水平。对照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产能置换、“三线 一单”、节能审查、环评审批等要求,严格甄别不符合要求 的拟建项目。对

15、符合审批程序要求的,若对应行业产能已 饱和,按照“减量替代”原则压减产能;若对应行业产能尚未饱 和,按照全省布局和审批备案等要求,对标国内先进水平 提高准入门槛;若对应行业是能耗量较大的新兴产业,支持 引导企业应用绿色低碳技术,提高能效水平。深入挖潜有 节能空间的建成投产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通过改造 升级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强化节能诊断和产能过剩分析预 警,加强窗口指导,坚决拿下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 放、低水平项目。(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 生态环境厅牵头,人行贵阳中心支行、省市场监管局、贵 州银保监局、贵州证监局、省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培育发展低碳型新兴产业。依托

16、生态环境、数据资 源和军工技术等优势,聚焦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积 极发展健康医药、大数据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 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低碳型新兴产业,构建工业高质量增 长主引擎,打造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型产业和企业。持续做 好“贵州良药”,大力发展化学药和生物药,加快壮大保健品 及医疗器械产业规模。着力打造数据中心、智能终端、数 据应用三个主导产业集群,加快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 链和产品层级,打造全国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重 点发展航空航天产业,积极发展电力机械装备,培育发展 智能装备及特色装备,打造全国重要高端装备制造及应用基地。依托瓮安一福泉千亿级园区和磷化工产业优势,加 快发展磷

17、酸铁、磷酸铁锂等新型电池材料,打造新能源材 料产业基地,推动新能源汽车提质增量,推进节能型燃油 汽车结构调整,布局智能网联汽车。着力突破能源高效利 用、资源回收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发展锂电池 回收、汽车拆解等循环产业,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专用设 备。到2025年健康医药、大数据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 造、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产值分别达到560亿元、3500亿 元、2000亿元、800亿元,至U 2030年分另I提高至U 760亿 元、4200亿元、3000亿元、2000亿元。(省发展改革委、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大数据局牵头,省科技厅、省交通 运输厅、省商务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 .做大做强城镇

18、特色产业。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 型城镇化,大力实施城镇化提升行动,加快城镇化地区高 效集聚经济和人口,提升城镇经济发展能级,引导城镇特 色产业节约集约绿色发展。加快发展城镇服务经济,大力 推动城镇现代物流、金融商贸、健康养老、会展服务等产 业发展。积极发展城镇消费经济,培育消费新业态、营造 消费新场景,促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着力发展城镇 创新经济,加快推进新型建筑绿色建材、城市更新等关键 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应用,支持城市高新区聚集创新资 源,培育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建设更多“双创”基地。加快发 展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路径,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推动县 域经济向城市经济升级。到2025年县城及市(

19、州)政府所在 地城市中心城区经济总量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60%左右,到2030年提高到70%左右。(省发展改革委牵 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 旅游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5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强化绿色导向,调整优化 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林特产业和林下 经济,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 效农业强省。做大做强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 竹子、油茶、花椒、皂角、刺梨、核桃、木本中药材、物 猴桃等特色林业和林菌、林药、林禽、林蜂、林菜等林下 经济,提高重要农产品市场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 水平。深入实施农业绿色生产行动,加

20、快推动农业投入品 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生态化。继续 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 术和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优先采用 生态调控、免疫诱抗、生物防治、理化诱抗、药剂拌种等 技术措施,实施科学安全用药。发展高效节水、节肥、节 能、节地农业。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不低 于43%,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不低于80%;到2030 年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和化肥利用率达43%以上,畜禽 力,以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为关键,兼顾经济发 展、能源安全、生态保护和居民生活,注重短期碳达峰与 长期碳中和衔接协调,全省域全方位深入推进碳达峰行

21、 动,加快走出一条以低水平碳排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绿色 低碳转型发展路径,确保与全国基本同步实现2030年前碳 达峰目标,为高质量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奋力谱写 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坚实支撑。(二)工作原则总体谋划、分类施策。坚持全省一盘棋,省碳达峰碳 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碳达峰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整体谋 划。各市(州卜各领域、各行业按照全省总体部署要求,坚 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上下联动,制定符合实际、切实 可行的碳达峰实施方案。系统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准确把握碳达峰行动对经 济社会发展、能源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居民生活的深刻 影响,寻求实现多重目标的全局最优解。聚焦碳排放绝对 量大、

22、增幅快的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做好存 量减碳和增量低碳协同文章”。政府引导、市场发力。积极发挥政府推动改革创新的 引导作用,着力破解制约碳达峰最直接、最突出、最迫切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0%以上。(省农业农村厅牵 头,省发展改革委、省林业局、省科技厅等按职责分工负 责)6 .加快发展现代绿色服务业。坚持将绿色低碳理念融 入服务产业链各方面各环节,探索开展近零碳排放和零碳 排放景区、物流、餐饮、数据中心等服务业试点示范,全 面提升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积极发展绿色旅游业,加大 绿色旅游产品开发与供给,因地制宜开发类型多样的生态 旅游产品,鼓励旅游景区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交通 工具

23、,打造“全电景区”,争创全域旅游示范省;加快发展绿色 物流业,积极开发新型绿色物流技术和手段,支持建设标 准托盘使用及循环共用体系,建设物流标准化的公共信息 服务平台,提升贵州物流云等信息平台的覆盖率;大力发展 绿色大数据服务业,加快大中型数据中心、网络机房绿色 建设和改造,构建绿色运营维护体系;大力发展现代金融 业,深入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积极推动省 级绿色金融创新发展试点县建设,积极打造绿色金融与十 大工业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激励支持金融机构积 极开发、拓展绿色金融业务,为绿色低碳发展赋能;促进会 展业绿色发展,研究制定行业相关绿色标准,引导物流运 输、设计搭建、展览展示

24、、会议活动、观众组织等各环节 全面贯彻绿色低碳理念,推动办展设施循环使用;促进住宿业、餐饮业绿色发展,建立节约长效机制,推广使用节能 环保技术和产品,倡导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到2025年 A级旅游景区观光车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80%,标准化物 流载具使用率达到30%以上,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 能效值(PUE)达到13;到2030年A级旅游景区观光车清洁 能源使用率提高到100%,标准化物流载具使用率提高到 40%以上,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能效值达到12。(省 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大数据 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四)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满足深入推进以

25、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需求,聚焦城 市更新和乡村振兴,以提高建筑能效和优化建筑用能结构 为重点,加快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确保建筑领域 尽早实现碳达峰。1 .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统筹考虑全省生态、 生产、生活因素,优化城乡空间格局,控制新增建设用地 规模,推动城乡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倡导绿色低碳规 划设计理念,加强城乡气候韧性,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 市。推广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工业副产石膏(磷石膏、 脱硫石膏)建材、新型墙体材料、保温材料、建筑节能玻 璃、陶瓷砖等绿色低碳建材和绿色建造、绿色施工方式,加快推进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 住宅,推动建材循环利用。推动建立

26、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 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制定建筑拆除管理办法,杜绝大 拆大建。建设绿色城镇、绿色社区。(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 工负责)2 .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推动新建建筑、市政基础 设施绿色低碳标准提升,逐步将超低能耗建筑基本要求纳 入工程建设强制规范。加强适用不同建筑类型的节能低碳 技术研发和推广,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 展。完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相关标准体系,加快推进既有 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和老旧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 提升城镇建筑和基础设施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推进热能 表检定能力建设,加快推广供热计量收费和合同能源管

27、理,逐步开展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到2025年城镇新建 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省 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机关事务 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大力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提高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 力度,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科学引导清洁取 暖,加快工业余热供暖规模化应用,积极稳妥开展核能供 热示范,因地制宜推行太阳能、热泵、地热能等清洁低碳 供暖。提高建筑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加快建设集光伏发 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为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 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8%,新建公共机 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50%;到

28、2030年 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和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 房屋顶光伏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能 源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机关事务 局、省科技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 工负责)4 .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推进绿色农房建 设,加快农房节能改造。发展节能低碳农业大棚。引导农 村不断减少低质燃煤、秸秆、薪柴直接燃烧等传统能源使 用,鼓励使用适合当地特点和农民需求的清洁能源。加快 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 的应用。积极推广节能环保灶具、电动农用车辆、节能环 保农机和渔船,推动农民日常照明、炊事、采暖制冷、生 产作业等用

29、能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提升农 村用能电气化水平,推动城乡电力公共服务均等化。(省农 业农村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 境厅、省能源局、省林业局、贵州电网公司等按职责分工 负责)(五)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升级行动深入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 方式,构建便捷高效、绿色低碳的交通运输体系,确保交 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1 .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积极扩大电力、天然 气、氢能、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 领域应用。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推动城市公共汽车、巡 游出租汽车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等应用新能源及清洁能源 车辆;在城市物流配送

30、领域以及物流园区、枢纽场站等区 域,优先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及作业机械;鼓励引导 重型货运车辆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提升铁路系统电气 化水平。因地制宜推动湖泊库区纯电动游船应用。推进港 口节能和清洁能源利用,加快推进现有码头根据需要有序 建设岸电设施,新建码头同步规划、设计、建设岸基供电 设施,引导现有船舶加快配备受电设施,提高岸电设施使 用比例。提升机场运行电动化智能化水平。到2025年当年 新增和更新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营运车辆和船舶比例 达25%左右,营运车辆和船舶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 比2020年下降4%左右;到2030年当年新增和更新新能 源、清洁能源动力的营运车辆和船舶比

31、例达40%左右,营 运车辆和船舶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国家铁路单位换算周转量综合能耗比2020年下 降10%,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 值。(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 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机关事务局、省能源局、民航贵州 监管局、成都铁路局贵阳办事处、贵州电网公司等按职责 分工负责)2 .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智能交通,推动 不同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有效衔接,降低空载率和不合理 客货运周转量。充分发挥铁路和水运在大宗货物中远距离 运输中的骨干作用,提高铁路和水运货运量,加快完善铁 路货车连接线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紧抓

32、西部陆海新 通道建设契机,依托铁路物流基地、公路港、内河港口等 推进多式联运型和干支衔接型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加 快推进多式联运发展,支持贵阳改貌铁路货场、镇远县无 水港等项目以及集装箱运输、全程冷链运输、电商快递班 列等领域申报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全面推进城市绿色 货运配送发展,推广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夜 间配送等集约化组织方式,提高城市配送效率;完善农村寄 递物流体系,鼓励农村电商、邮政快递、物流设施资源共 建共享和配送网点多功能共用。全面推进和深入实施公共 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构建多样化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加强 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系统(BRT)、常规公交等多层次出行体 系的

33、衔接,进一步完善慢行交通系统建设,积极引导公众 主动选择绿色低碳交通方式。到2025年各市(州)中心城市 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平均达到45%以上,贵阳市、 遵义市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60%以上;到2030年各市(州) 中心城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平均提高到50%以 上,贵阳市、遵义市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以上,新 增城区常住人口 100万以上的城市不断提升绿色出行比 例。(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生态环境厅、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商务厅、省邮政管理局、成都铁路 局贵阳办事处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 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

34、维护全过程,降低全生 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积极应用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全 面实施高速公路标准化施工,新建及改扩建公路积极落实 绿色公路建设要求,依托绿色公路推进绿色服务区建设与 运营,鼓励在公路服务区和收费站顶棚等区域开展节能减 排技术改造,试点开展太阳能风光互补方式供电改造。推 进绿色港口及航道建设,加快港口建筑节能和设施设备节 能改造,在港口码头及港区堆场推广使用LED灯替代传统 的高压钠灯。加快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公交场站、停车 场、客货枢纽等区域充电桩、充电站、加气站等配套设施 规划及建设。打造一批零碳、低碳枢纽和服务区试点示范。到2025年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35、到2030年民用运输机场内车辆装备(民航特种车辆装备除 外)等力争全面实现电动化。(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 牵头,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能源局、民航贵 州监管局、成都铁路局贵阳办事处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六)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全力打造资源型循环经济升 级版,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减少资源消耗 和降碳的协同作用。1 .推动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以提升资源产出率和资 源循环利用率为目标,优化全省产业园区空间布局,开展 园区循环化改造,深化大龙经济开发区、盘州红果经济开 发区、六盘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秀工业园区、遵义 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

36、示范试点建设, 推动建立新能源、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循环经济产业链 条。大力发展工业资源型循环经济,全面推行产业园区和 企业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 化、能源低碳化、技术集约化,综合提升工艺技术水平和 节能低碳效能。搭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享平台,加强 园区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智能化管理。打造若干个国 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到2025年省级以上园区实施循环 化改造比例达70%,到2030年实现全覆盖。(省发展改革 委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 省商务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提高磷石膏、煤肝石综合 利用水平,加强赤泥、电解镒渣综

37、合利用技术研发。积极 推进工业固废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加强建 筑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提高综合利用 水平。推进新能源汽车废弃动力电池、废钢、电子废弃物 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大力培育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深化 铜仁市(松桃县、大龙经济开发区)、兴义市工业园区、和平 经济开发区等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和清镇经 济开发区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打造资源综合利用 示范标杆。贯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到2025年大宗 固废年利用量达到9000万吨左右;到2030年提高到11亿 吨左右。(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 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

38、业农村厅、 省科技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 推进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推广“互联网+”回 收新模式,促进再生资源应收尽收。促进再生资源产业集 聚发展,高水平开发利用“城市矿产”,推动再生资源规范化、规模化、清洁化利用。推进退役动力蓄电池、光伏组 件、风电机组叶片等新兴产业废弃物梯级利用和规范回收 处理,加快推进银钻镒资源综合利用及废旧锂离子电池回 收工程建设。促进汽车零部件、机械装备、特色装备等再 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资源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推 广应用。到2025年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 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9

39、种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 用量达到200万吨;到2030年提高到250万吨。(省发展改 革委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商务厅 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 .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扎实推进生活垃 圾分类,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 全面实现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加 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整治过度包装,推动生活垃圾源 头减量。推进以焚烧发电为主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建设, 降低垃圾填埋比例。加快餐厨废弃物处置设施建设,推动 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逐步实现市级餐厨垃 圾处理能力全覆盖。完善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系统,因地制 宜推广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技术

40、,推进污水资源化利 用。到2025年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城市生活垃 圾分类体系基本健全,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97%,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左右;到2030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数字化改 革,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 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市场化机 制,形成有效激励约束,加快减碳、零碳、负碳新技术、 新产品、新设备创新推广应用。稳妥有序、安全降碳。筑牢安全底线红线,坚持先立 后破,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平稳过渡,切实保障全省能源安 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粮食安全和群众 正常生产生活,稳妥有序推进碳

41、达峰工作,积极化解各类 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防止过度反应,确保安全降碳。(三)主要目标“十四五”期间,全省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 结构、建筑结构明显优化,低碳产业比重显著提升,电 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重点用能行业能源利 用效率持续提高,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的新型电力系 统加快构建,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绿色低碳技 术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 著,以森林为主的碳汇能力巩固提升,有利于绿色低碳循 环发展的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 重达到20%左右、力争达到21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县城生活垃圾无害

42、化处 理率提高到99%以上,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提高到 70%o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 厅、省水利厅、省商务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七)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发挥科技创新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的支撑引领作 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创新能力,力争碳达峰 碳中和若干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1 .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制定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 施方案,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领域省级科技重大专项, 实行“揭榜挂帅”制度,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和岩溶固碳关键核 心技术攻关工程。将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研究成果纳入高 校、科研单位、国有企业有关绩效考核。强化企业创新主 体地位,支持企业立足自

43、身产业转型发展实际需求,承担 绿色低碳重大科技项目,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 应用。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一流”高校等院 所学校开展创新合作。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知识产权 保护。(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 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国资委、省市场监管局、省教育 厅、省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积极争取碳达峰碳 中和相关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 心及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我省布局。依托贵州科学 城、花溪大学城联动发展,打造面向全省的绿色技术集聚 地和输出地。创建一批省级绿色低碳产业技术重点实验 室、企业技术中心、技术

44、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行业 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争创国家绿色 低碳产业创新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加快新 能源、储能、氢能、碳减排、碳汇、碳排放权交易等相关 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设一批绿色低碳领域现代产 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鼓励校企联合开展产学合作协同 育人项目,争创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省科技 厅、省教育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省生态环境厅、省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强化应用基础研究。聚焦煤矿绿色智能开发、化石 能源清洁低碳利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新型电力系 统、节能、氢能、储能、动力电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 封存(C

45、CUS)等重点领域,深化应用基础研究,实现应用成 本大幅下降,争取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装备方面取得突破 性进展。深入研究喀斯特地貌特征下的岩溶碳汇潜力,持 续开展岩溶碳汇调查和监测,积极开发规模化二氧化碳捕 集利用与封存和岩溶地质捕获先进适用的固碳方法,加快突破关键基础技术,持续提升岩溶碳汇能力。(省科技厅牵 头,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 境厅、省气象局、省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集中力量开展复杂大 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控制、大容量风电、高效光伏、大容 量电化学储能、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低成本二氧化碳 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攻克碳

46、纤维、气凝 胶、特种钢材等基础材料和关键零部件、元器件、软件等 技术短板。开展“省外研发+贵州转化”试点,创建国家科技 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推广先进成熟的绿色低碳技术和人 为干预增加岩溶碳汇技术,开展相关技术示范应用。建设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流程、集成化、规模化示范项 目。加快智能储能集成技术及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推进氢 能在工业、交通、城镇建筑等领域规模化应用。(省科技 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 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国资委、省能源局等按 职责分工负责)5 .加快建设全省低碳数据“一张网”。利用数字经济和 能源资源禀赋优势,集成全省分企业、分行业、分领域

47、和 分地域等各层级碳排放数据,打造“数据多源、纵横贯通、 高效协同、治理闭环”的碳排放数字监测数智平台,以数字化手段推进业务流程再造和工作机制重塑,形成全面实现 行业“碳监测”、精准定位企业“碳足迹”、政企联合实施“碳激 励”、全景深化智慧“碳应用”的全链式闭环管理。引导和约 束各地按照碳承载力谋划产业发展,强化碳生产力布局, 实现“数智”控碳。(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大数据局、省工 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能源局、省自然资源 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机关事务局、 省商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八)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

48、化保护和系 统治理,全面提升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和质量,切实增 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1 .巩固生态系统固碳作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 管控,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 局。推动生态功能区强化生态红线保护,严守生态保护红 线,严控生态空间占用,加快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稳定 现有森林、草原、湿地、土壤、岩溶等固碳作用。严格执 行土地使用标准,加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推广节地技术 和节地模式。(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牵头,省发展改革 委、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全面提升森林碳汇能力。实施贵州省武陵山区山水 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国

49、家水土保持重点工 程,筑牢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深入开展国 土绿化美化行动,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加强天然林、 公益林、防护林、储备林、碳汇林等分类保护建设,强化 森林经营和树种结构调整,推进低产低效林改造和退化林 修复,加大森林草原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能力建设, 提高森林草原防灾减灾能力。推进重点区域历史遗留矿山 生态修复。持续推进森林碳汇和单株碳汇项目,做好国家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CCER项目)开发工作,建立健全能 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在全省开展火 电企业排放二氧化碳与森林碳汇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到 202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4%,森林蓄积量达到7亿立 方米;到203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均稳中有 升。(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生 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稳步提升农田草原湿地碳汇能力。开展农业农村减 排固碳行动,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推广农光互 补、光伏+设施农业等低碳农业模式。应用增汇型农业技 术,探索推广二氧化碳气肥等技术。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 施短板,推进坡耕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