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苏教版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66896663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X 页数:149 大小:100.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苏教版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9页
2023年苏教版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苏教版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苏教版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14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苏教版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苏教版五下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解作业 4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宿新市徐公店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游园不值。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哲理意趣,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游园不值。 教学准备 图片、挂图

2、及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白渎两首古诗,要求渎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渎情况: (1)指名读占诗,相机正音。 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 (2)指名画出停顿。 游园不值 绝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 古木阴中系短篷, 小扣柴扉久不开。 杖藜扶我过桥东。 春色满园关不住, 沾衣欲湿杏花雨, 一枝红杏出墙来。 吹面不寒杨

3、柳风。 三、复习学占诗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占诗的四步法吗? 第一步:释诗题; 第二步:知济人; 第三步:明诗意; 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 课堂交流。 1、释诗题: 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诗人: 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3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柴门。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 (2)朗读诗句。 开火车朗读。 女生渎,男生想象诗意。 齐渎,; 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亡,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 4悟诗情:

4、 (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十么? (2)创设情境(看图画,听音乐) 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自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 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背诵涛句。 指名表演背诵。 (3)再次试说诗意。 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 5体会写法。 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 诗人正是采用丁以少胜多的写法,使后两句充满厂理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五、配乐齐诵全诗 第二课时

5、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宿新市徐公店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张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释、调、连、补、留) 3、今天也用这“五字法”理解这首诗。范读。同时大屏幕打出背景图。配乐范读、齐读 4、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

6、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下面光看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

7、、交流。 3齐读 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一径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8、)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 三、四句) 4、理解 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 走:跑。 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

9、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板书:喜爱 一、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 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心情。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 (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

10、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 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配乐) 二、绘幅彩画,深化理解。 1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动,情意盎然,充满童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要画哪些景物?(篱落一径枝头儿童黄蝶菜花) 2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 板书:黄(绿)(黄) 补充板书,完成板书。 3自由动手绘画。(配乐) (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 4评析学生作品(实物投影打出) 三、课外延伸,引导练笔 按这首诗的 三、四句的意思进行改写,描写捕蝶这一场面,写时要注意动态描写,扣住“

11、急走、追、寻”等词语去进行想象发挥。题目为捕蝶。 四、板书: 诗 宿新市徐公店 情 喜爱 画:篱落、一径、枝头 (静) 画 追入 儿童黄蝶菜花 (动) 意 色:黄(绿)(黄) 推荐第2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默写两首古诗。 3.借助注释读懂古诗,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欣赏夏日情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文挂图。 学生:查阅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和写夏天的诗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

12、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自己的理解。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读诗,正音。 2.默读古诗,思考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3.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1.背诵、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2.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

13、楼醉书 一、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你能感受到诗歌写了什么吗? 2.简介作者。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3.运用学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4.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小组轮读,相互欣赏;全班感情朗读。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到课外找一找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推荐第3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8月25日 1古诗两首

14、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上课时间: 9、4)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诗句,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句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结

15、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指读全诗。(正音) 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1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

16、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孤独:尽 独去 只有 第二课时 望洞庭(上课时间: 9、3)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

17、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句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望洞庭。 二、学习古诗: 1.学生初读古诗,再指名读,老师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2.复习上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按这些方法学习: A、解题: 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B、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诗

18、句理解词语意思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指名读 汇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点明时间-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指名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

19、青青的田螺。 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指名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轻松、自然) 朗读想象诗歌画面 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C、多诵读,悟诗情 现在黑板上有好几张洞庭湖月夜图,让我们看着这些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全班自读古诗) 三、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本诗。板书设计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和、镜、翠、螺 山光水色 推荐第4篇

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发了赞美之情;体西林壁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三、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 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

21、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情诵读。 二、学习古诗。 第一步: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 1、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

22、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中间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意图:运用小组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直解决。 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时结合画面叙述。(建议教师在交流中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强求学生叙述得太一致,将大概诗意叙述好即可。) 第三步: 1、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交流。

23、第四步: 1、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诗歌所描写的雄伟的景象,体会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先自由读,再请学生读给全班同学听。 2、背诵这首诗。 三、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李白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意图:将课前的搜集与课内的相结合,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望天门山,谁来背诵一下?先个人背诵,再集体背诵。 2、把你搜集到的李白的作品背诵给大家听。 3、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另一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意图: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给学生一个展示背诵搜集到的古诗的机会,体会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

24、学古诗,明白大意。 1、自由朗读古诗,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小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课后注释、课文插图来理解这首诗歌。)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 (1)对作者苏轼的了解: (2)对题目的理解; (3)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题(书写)、西林、壁(墙壁)、横看(从下面看)、缘(因为); (4)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教师不要强求学生装的理解完全一致,大体把握诗意即可。) 意图:由于这首诗的词句比较易懂,教师可以更大程度地放手学生自主学习,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学生间相互交流,体会古诗的意思。 3、大家对这首诗歌还有什

25、么不明白的吗?(估计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作者在这座山中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如果学生没有疑问,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古诗的意思。) 4、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解决疑问。意图: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电教手段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很直观地弄明白。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刚才大家通过自学。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边听老师诵读这首诗,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想象。 2、交流,估计学生可能想象到庐山雄伟的景象,比如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山峰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想象。 3、讨论,然后交流。 (1)

26、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2)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意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比较浅显地感悟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在讨论中明白这首诗蕴含的道理,受到启发。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四、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苏轼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推荐第5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读懂这两首古诗的意思,能说出阅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3背诵这两首古诗,能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重难点】 读懂这两首古诗的意

27、思,能说出阅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教学准备】 1、收集苏轼、陆游的生平经历 2、描写庐山的古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进入文本所描写的历史时空 1.出示宋代的中国地图,教师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宋代的疆域及南北宋的历史,引出两位大诗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擅长诗词、散文、绘画、书法;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浙江绍兴)人,父亲陆宰,做过京西路转运副使,金兵南侵时,陆宰被免职,带着家眷南归,侥幸逃脱一场大劫难。但北宋王朝的覆亡耻辱,深

28、深铭刻在每一个怀有民族自尊心的士大夫心中,他们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位宋代大文学家的作品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板书课题) 二、凭借注释资料,整体感知诗句 1.自由阅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让两名同学分别朗诵这两首诗,纠正没有读准的发音。 3.默读两首古诗,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 4.检查学生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 三、品味古诗,让学生在比较中发表真实感悟 1.播放古典音乐,教师描述每一首诗的历史背景,引读这两首古诗。 2.小组合作学习并探讨:两首古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捕捉阅读深入点。因为“游”是两首诗共同的理解点。

29、可在学生多元、零散理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同样是“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如,都是在人生失意的时候去寻找一丝安慰;都是在游览中有哲理发现;都是对自己生活境遇的一种寄托,陆游希望自己,乃至整个南宋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苏轼也为自己被贬找到一条理由,当时的王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同点:如,游的地点不同,一个是农家,一个是庐山;游的感受不同,一个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学生体会到某一方面时,就启发学生对比地读出来,在理解中反复吟咏这两首诗。 四、联系个人经验,让学生在古为今用中丰富自己的文化“

30、武库” 1.苏轼和陆游的这两首诗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仅启迪着人们的思想,而且在文学作品和人们生活中广泛使用。请选择合适的诗句填写在括号里: (1)通过今天的“说说我的小伙伴”活动,我才了解到,我不但有那么多优点,还有那么多缺点。真是( )。 (2)爸爸前一段时间做生意亏了,很难过。最近又扭亏为盈了。看到爸爸高兴的样子,我忽然想到一句诗:( )。 2.引用这两个名句,说说自己的亲身体验。 3这两首诗魅力真大,让我们记住它吧。播放古典音乐,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五、通过名句展播,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热情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魅力四射,但

31、它们仅仅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一粒很小很小的“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还有许许多多流传千古的名句。 1.你还能背诵出哪些古诗名句?请背一背。 2.请看: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 李商隐乐游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辉泪始干。(唐 李商隐无题) 如果喜欢,请大家到课外去找找,并读读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每个五遍 2.默写题西林壁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游山西村 题西林壁 山重水复疑无路, 不识庐山真面目, 柳暗花明又一村。 只缘身在此山中。 【教学反思】 长久以来,古诗教学有句口号,那就是“不求甚解”。但是公开课上,我们每每见到的仍是逐

32、句分析讲解,直到嚼碎吃透。题西林壁是三年级下学期的一首哲理诗,其他老师都认为这首诗不好教,尤其是放在三年级,难度更加大了。但既然我选择了,就不能放弃。整个准备过程也是我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不管结果如何,只要我努力了,就是成功。 我一直都认为学习古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枯燥的事,但如果能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领略作者当时的心情,从朗读入手去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那也许学习古诗就不是那么乏味了,读起来也更有味道。 在题西林壁一诗的教学中,我首先请大家观赏庐山的风光片,请学生谈谈感受。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读带讲,让学生自读自悟。 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

33、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概括起来,也就是耳熟能详的那八个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本课安排另一首诗游山西村不少学生已会背,对诗所蕴含的的道理估计有一定的感触。所以,这节课,我打破了一节课一首诗的老套路,安排两首诗一节课完成。首先,让学生自读感悟,了解诗的大致内容,并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学生凭借工具书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读懂了诗意。体会诗句蕴含的道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这样引导他们:“这两首诗中都有一句经常被人们引用,你知道是那两句吗”,

34、显然很多同学不知道其中的名句,但一两个知道也足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常用在什么情况下?这里,纵然学生不知道或没说过,但通过联想诗意,也能悟到是身处其中,看不到事物的全部或者本质,正如成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依此理解感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道理。 本课教学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提高了学习效率,又体现了古诗教学的基本思想。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比较两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的学生能找出来,如:都是在人生失意的时候去寻找一丝安慰;都是在游览中有哲理发现;都是对自己生活境遇的一种寄托;有的则不容易找出来,如两首诗表达的哲理,都是蕴含在写景之

35、中。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指导学生吟咏诗歌,通过读诗来理解领会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齐读、指名读、默读让学生通过诵读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因此,教学中能够突破难点重点,学生思维比较积极,课堂气氛活跃。 推荐第6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池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

36、,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题目。思考,池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二、过字词关。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读,其他学生听;字音读准了没有。(有听的要求) 评读,她把字音读准了么? 3、出示“撑”,撑小艇。 认读生字。艇 解 迹 浮 萍 齐读, 字 词语:浮萍 踪迹 小艇 解词意:小艇在哪里? 4、田字格中的“艇”字分析。书空艇字,老师板书。比较“舟”字和“舟”字旁有什么不一样啊? 5、学生写两个“艇”字。:要留意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子,

37、一笔一画的正确书写。(教师巡视) 6、读:小艇 浮萍你见到过浮萍么?出示图,找找,浮萍在哪里呢?(:很好,你能到生活中去学习。)出示照片:浮萍 稍做分析 在本子上个写两个。(教师巡视,相机进行表扬) 三、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1、齐读 2、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3、出示句子:“小娃撑回”假如你是这个小朋友,你会想什么。齐读,自由读。 4、你是怎样的心情啊? 把你的感情融进去读读。 你是暗暗的兴奋是吗? 兴奋的样子是怎样的呢?再来一次。 还有怎样的心情?紧张的。 为什么? 因为 教师范读,你感受到了兴奋、紧张的心情了吗?来一起读。 “偷采”怎么采? 再来一遍。 5、学习、句。 假如你是诗人,你

38、会怎么想。读读。 学生自由读。 教师相机的问学生,孩子,你怎么摇手啊?由此过度到对这句诗的讲解,比较自然。 出示图。小娃的踪迹是浮萍一道开。 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能干的小孩读。活泼可爱的小孩 小结: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看到了一个小朋友暴露了。再来读读。哦,原来池上发生了这么有趣的一件事情啊!咱们一起来读读。 齐读全文。 四、总结 这首诗歌,要是白居易来读,他会怎么读呢? 1、教师范读。(学生很多举手,可以先让孩子来读) 2、当小诗人来读这首诗。 3、一起来当白居易,好吗?(齐读)(在引领学生读的时候,老师多配上动作) 五、给画配诗。 出示动画,根据动画来吟诗。自己先读,再自告奋勇上台读。

39、(这个办法好,很轻易带孩子进入诗歌的意境。学生也十分感爱好)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配一幅画。板书设计: 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小儿垂钓 教学目标: 1、认识蓬、侧、苔、借4个生字。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今天哪

40、,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渔光村看一看。 2、教师配乐动情地描述:这儿有一条消澈的小河,小河的周围草木茂盛,石头上长满了青苔。河里的小鱼可多了它们快活地游来游去。几条小鱼高兴地蹦出了水面,正热情地欢迎咱们呢! 二、小组台作、自主识字 1、瞧,它们还带来了汉字朋友呢!(出示生字“蓬、侧、苔、惜”。) 2、你们认识吗?自己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看谁读得准。学生自由读生字,教师巡视。 3、读完了,拿出字卡在小组里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认认吧。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4、交流反馈: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运用小老师教读、抢读、合作读、小组间赛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好,并随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好“蓬、侧”两个生字。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渔光村这儿不仅鱼儿多、风景美,还有不少聪明的孩子呢!看看这个孩子,他在干什么呀?(边描述边点击古诗第一句情境图)学生齐答。 2、对,他在钓鱼。想知道他是怎样学钓鱼的吗?那我们一起读读 唐朝诗人胡令能的一首小诗小儿垂钓吧。(板书:小儿垂钓)指名读诗题,齐读诗题。 3、教师配乐范读。 4、你们都被这首小诗吸引了。它呀就写在书上,翻开书自己读读,比一比谁能把字读准,把诗读流利!生自由读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