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关联性假设及其研究进展.ppt

上传人:wuy****n92 文档编号:66708970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211.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关联性假设及其研究进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语言关联性假设及其研究进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言关联性假设及其研究进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关联性假设及其研究进展.ppt(4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言关联性假设及语言关联性假设及其研究进展其研究进展张积家张积家1提纲提纲一、语言与认知的关系的理论探讨二、语言关联性假设三、支持语言关联性假设的证据四、新的看法新版的语言关联性假设五、新理论的理论基础2一、语言与认知的关系的理论探讨一、语言与认知的关系的理论探讨(一)历史的回顾语言与认知的关系是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和心理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指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最为复杂和最为重大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揭示人类意识的本质。31.柏拉图对语言和认知关系的看法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很早就对语言与思维关系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思想就是话语,判断就是说出来的陈述,

2、只不过是在无声地对自己说,而不是大声地对别人说而已。”2.亚里士多德对语言和认知关系的看法柏拉图的学生、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符号,思维不等同于语言,“人类不会有相同的文字,也不会有相同的发音,但是这些文字和声音所代表的心理经验以及这些经验所反映的事物,对大家都是共通的”。43.笛卡尔对语言与认知的看法法国十七世纪著称哲学家笛卡尔认为,语言是独立于人类智能之外的能力,语言不但是思维的符号,也是思维存在的直接证明。“我思故我在”4.洛克对语言与认知关系的看法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语言是“人类使用内部词语作为内在概念的符号”的能力。声音和意义没有天然的联系。人对于事物的命名是任意的

3、,约定俗成的。55.中国思想家对语言和认知关系的看法 认知决定语言n老子:“名生于道。”(道德经)n庄子:“名者,实之宾也。”(逍遥游)n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必也正名乎!”n墨家:“是名也,止于是实也。”(墨子.经说 上;“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名。”(墨子.小取)n管子:“名生于实。”(管子.九守)6 认知与语言并无必然联系n荀子认为:“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荀子.正名)。词不等于概念,词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词去表达,同一词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n语言中的“习非成是”,如“打扫卫生”。又如,对父母的称呼,不同国家

4、、不同地域的人们不同。7(二)当代的争论 1.当代语言哲学家对语言与认知的看法20世纪,现代西方哲学出现了“语言学转向”,哲学的研究对象和主题从思维和理性活动内容转向表达这种内容的语言本身。在语言背后,并不存在某种需要由语言表达的理性内容,相反,语言本身就是这些内容。所以,研究语言就是研究思想本身研究语言就是研究思想本身。英美哲学家和欧陆哲学家对语言的认识仍有不同。但都承认语言在比以往更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思想,甚至决定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8 英美哲学家对语言和思想关系的看法英美哲学家把语言看作是思想的逻辑形式,语言既是人类认识活动的结果,也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对象。语言有外在于人类自身的独立性和客

5、观性。只有把语言看成是对人类共同的、客观的东西,才能真正认识语言的性质和作用。由于以往错误地理解或错误地使用了语言,思想才发生混乱,因而可以从语言中找到传统哲学混乱的根源。因此,“哲学就是对语言的批判”(维特根斯坦语)。哲学研究的任务,就是在澄清语言的意义和用法同时,揭示语言的客观性和独立性,使哲学研究像自然科学研究一样严格和精确。9 欧陆哲学家对语言和思想关系的看法欧陆哲学家更强调语言对人的存在的本体论意义。语言不是哲学的研究对象,而是哲学得以存在的根据,是人类存在的基础,是支配和决定人类思想的最后因素。思想是语言的自我显现,是语言自己在说话:不思想是语言的自我显现,是语言自己在说话:不是人

6、们在使用语言,相反,是语言利用人们的身体在是人们在使用语言,相反,是语言利用人们的身体在说话。在说的过程中,身体和工具是载体,而思想则说话。在说的过程中,身体和工具是载体,而思想则以语言的形式得以显露。以语言的形式得以显露。10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语言,初看起来是在表达自己的想法,但要让听者能够恰当理解,完全取决于话语本身能否为听者接受。语言既是人们表达思想的方式,也是听者理解和接受讲话者所表达思想的唯一途径(当然有时可利用表情,但这不是主要的)。从表达和交流层面看,思想表达和语言交流是为让听者理解和接受,这种理解和接受的对象不是思想而是语言。因此,“抓住了语言就是抓住了思想抓住了语言就是抓住了

7、思想”。语言结构也直接影响思维结构。语法和逻辑是思维结构的直接体现。有什么样的语法形式,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逻辑和思维模式。语言结构变化,意味着思维结构变化。从这些意义上说,语言本身就是思想。语言本身就是思想。11 当代哲学家论语言的重要性存在在思中形成语言。语言是存在之居所。人栖居在语言所筑之居所中(Heidegger)。纯粹之言说乃是诗(Heidegger)。在诗的言说中,诗的想象为自己生成了话语。在诗中所说者,即是诗人自己想要阐明的东西。如此道说出来的东西,即是以阐明自己的内容在道说。诗的语言是多侧面的阐说(Heidegger)。想像一种语言就是想像一种生活形式。语言游戏这个术语意味着突出

8、了这样一个事实:说出语言就是一种行为的一部分,或者就是一种生活形式的一部分(Wittgenstein)。122.当代心理学家对语言与认知关系的看法 行为主义的观点(Watson,1924)认知等同语言。思维与语言没有丝毫不同。思维是无声的语言,人“大声言语中所习得的肌肉习惯也负责进行潜在的或内部的言语(即思想)”。历史发展路线:柏拉图 笛卡尔 华生 发生认识论的观点Piaget认为,认知决定语言。聋哑儿童虽然缺乏正常语言能力,却有正常思维。处于感觉运动阶段的儿童虽然尚未出现语言,却有思维和智力。智力和思维并不来自语言,而来自动作。儿童智力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语言成为智力的必要条件。13 语言模

9、块论的观点Chomsky(1966)认为,语言系统和认知系统的规则和表征不同。语言是与思维相对独立的人类能力。他说:“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只要是人,不管他多么腐败、愚蠢,甚至是个白痴,他都能够把不同的词语组织起来,构成一个表达自己思想的陈述。”发展路线:亚里士多德 洛克 乔姆斯基14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观点维果茨基(1932)认为,从种系发展看,思维和语言有不同的遗传根源,它们有不同的发展路线,但常会交叉。就个体而言,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在发展中产生和变化。开始时分别进行,如动作思维和咿呀学语。2岁左右,开始汇合,并形成新的行为模式。语言和思维好比两个同心圆,它们部分重叠,这就是有语言的思维。语

10、言和思维的结合点是词义。词既是交际的单位,也是思维的单位。15 语言关联性假设的观点Von Humbolt(1836-1888)认为,语言是思维的构成工具,语言和思维一体,无法分开。语言是世界观的体现。Sapir(1921)认为,“人并非孤立地生活在客观世界,而是多半受到语言的支配,真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知不觉地建立在人群的语言习惯上的。”认为,思维的范畴和类型并非自然地存在,而是由语言来组织。不同语言强调世界的不同方面,这会对认知产生影响。16二、语言关联性假设二、语言关联性假设n语言决定认知,是思想的塑造者。包括两个部分:语言决定非语言的认知过程。学习一种语言会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方式。讲不

11、同语言的人对世界有不同的看法。这就是语言决定论;被决定的认知过程对不同语言而言是不同的。不同语言有不同的决定认知的方式。不同语言的讲话者以不同方式思考。这就是语言关联性假设。17(一)中国式的语言决定论(二)对语言决定论的初期考验(三)语言决定论的早期遭遇(四)Whorf假设的复兴(五)检验Whorf假设的前提条件二、语言关联性假设二、语言关联性假设18(一)中国式的语言决定论n语言决定论思想在中国近代亦十分流行:从19世纪末期开始,启蒙思想家中很多人就将中国贫穷、落后、积弱归因为汉语和汉字,认为要开民智就要改革汉语和汉字。陈独秀、胡适和鲁迅领导的白话文运动,废除了文言,白话取得了正式语言的地

12、位。从“五四”开始一直到建国后的汉字改革运动,最终导致简化汉字出现。也有为汉字辩护的,认为汉字好学好用,有利于认知和民族团结。19(二)对语言决定论的初期考验 1.支持的证据:颜色词的编码能力和人对颜色的保持、再认能力正相关(BrownLenneberg,1954)。2.反对的证据:BerlinKay(1969)对不同语言颜色词的研究。Heider(1972),Rosch(1973)对Dani人颜色词和颜色认知关系的研究。CarrollCasagrende(1958)关于语言对形状知觉影响的研究。20Berlin&Kay(1969)的研究调查范围:23种不同语言中的颜色词。主要结果:每种语言都

13、有少量基本颜色词。它们仅由一个词素组成,不能被包含在另一种颜色内。不同语言颜色词数目不同,但存在一个基本顺序:紫 黑黄 橙 红绿 棕粉红 白蓝 灰23种语言都从11种名称中抽取基本颜色词。为什么刚好是11种?这和人的感性经验有关。这些颜色在光谱上鲜明而且突出,被称为焦点色。21Heider(1972)和Rosch(1973)的研究Heider(1972)让说23种不同语言的人说出各种颜色名称,发现说出焦点色比非焦点色快得多,表达方式也简短得多。Heider(1972)发现,新几内亚的Dani人虽然只有两个颜色词:mili(黑)和mola(白),但对颜色类别学习和记忆和英语讲话者无显著差异。Ro

14、sch(1973)发现,当焦点色处于类别中心时,Dani人学到了类别名称。22(三)语言决定论的早期遭遇n大多数心理学家没有被语言决定论说服。原因是:Whorf强调认知结构,和行为主义传统相冲突;Whorf强调相对主义,与当时主张语言普遍性的Chomsky理性主义观点相冲突;当时绝大多数心理学家相信概念先于语言产生,不同语言在概念结构的核心特征上保持恒定,语义结构和概念结构统一,没有跨文化差异;语言决定论对语言的看法缺乏历史观。从历史角度看,是社会和文化决定语言,而不是相反;Whorf根据语言对比提出语言决定论证据不足。他提出许多语言区别,却未提供这些语言区别影响认知的真实证据。已出现的证据是

15、正、反两个方向。23(四)Whorf假设的复兴n复兴的推动力:心理学家分析不同语言的语义系统,发现不同语言在描绘世界时存在差异。它意味着:语义结构随语言变化,概念结构也不可能是共同的。与这一假设有关的理论探讨出现:维果茨基的语言理论。MillerStigler(1987,1995),MiuraOkamoto(1989,1993)对语言数字系统对数学学习影响的研究。HuntAgnoli(1991)发表了“Whorf假设:一种认知心理学的观点”。Lucy(1994)的分类语法认知效应研究。研究从颜色转移到空间等领域。Levinson(1996)关于空间词对空间认知的影响在心理学界和语言学界引起巨大

16、反响,再次将人们兴趣引到Whorf假设上来。24(五)检验Whorf假设的前提条件n一般认为,要检验Whorf假设,须界定3个术语:1.什么是“语言差异”?可通过两条途径完成:比较一种对一个特殊概念有标记的语言和一个对该概念无标记的语言。比较两种以不同方式标记同一区分的语言。2.什么是“思维差异”?人们对思想的习惯模式感兴趣。这种习惯的思想模式由或者局限在一个特殊群体内,或者局限在一个特殊领域内的认知程序或结构组成。253.“语言决定思维”到底意味什么?可区分为3个层次:n 强式:语言决定思维。语言范畴决定思维范畴。n 弱式:语言影响知觉。n 最弱式:语言影响记忆。容易被语言编码的事物能够被更

17、好地保持。人们最不能接受的是强式。对比之下,对于弱式的Whorf假设,即语言影响认知操作,人们倾向于接受。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积累了大量证据。26三、支持语言关联性假设的证据三、支持语言关联性假设的证据1.颜色知觉2.空间知觉3.亲属词认知4.时间知觉5.典型性判断6.数的认知7.反事实推理8.社会知觉和判断9.反事实推理10.语法性11.代词认知12.名词认知13.方言14.民族语言认知15.汉语称呼语16.汉字词认知(一)来自认知心理学的证据27n语言关联性假设近年来也得到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支持。大量研究表明,使用不同语言,会影响大脑皮层结构和功能。因此,讲不同语言的人认知差异具有神经生理

18、基础。不同语言是否有不同皮层表征,目前有两个理论比较突出:通用语言系统理论:认为无论学习和使用哪种语言,都要运用普遍的认知机制和神经结构。双存在模型:认为讲不同语言的人运用不同加工系统和皮层表征。因为不同语言在正字法、语音和句法上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的认知方式,因而会有不同皮层表征。近年来研究较多地支持第二种理论。28(二)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 1.汉语加工不同于英文之处汉语是表意文字,英语是拼音文字。从字形结构看,拼音文字由字母构成单词,属于线性结构,加工也是线性的;汉语是单字系统,由笔画和部件组成方块结构,具有非线性特点,加工也是非线性的。从语音角度看,英语存在形音转换规则。汉语与意义匹配而

19、不与声音匹配。英语需要对音素进行精细加工,汉语则是音节加工占优势。汉语中有许多同形字,也有许多同音字,同音不同调的字也有很多。29 2.左额中回加工汉语的特殊脑区Tan等人(2000),Siok等人(2003)使用脑成像研究表明,中国人加工汉语时,脑活动高峰在左额中回(BA9区),而这一区域活动在用拼音文字做的研究中很少被报告过。另一个特别激活区域在右半球:右额极(BA10/11)、右额叶鳃(BA47/45)、右额叶背部(BA9/44)、顶叶下部(BA7、BA40/39)。这些区域激活与加工汉字字形、字音(单音节)和声调密不可分。30 3.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大脑有结构差异功能可塑性和结构可塑性是

20、人类脑皮层的固有特征。功能可塑性指由于适应外界新异刺激和新知识技能的获得,引起大脑功能的动态变化。结构可塑性指经验可影响大脑皮层的形态特征。皮层的形态特征主要受遗传(基因)影响,如男性的大脑比女性的大脑大些,而且更对称。脑的形态是否与不同语言有关?这一假设需要证明。31n中国人大脑同英语白人大脑形态差异Kochunov等(2003)利用变形区域形态测定(deformation field morphometry,DFM)技术测得中国人大脑同英语白人大脑形态差异主要有4处:左额叶和额中回,BA9,BA46,BA10,中国人脑区大。左颞中回前部,BA21。中国人脑区亦大。左顶叶,BA7。英语白人脑

21、区大。右顶叶上部。有理由相信,这些脑区差异由不同语言加工引起。32 4.双语者是否有不同皮层机制?两种观点:加工L1和L2使用相同的皮层表征;加工L1和L2使用不同的皮层表征。对母语是汉语的双语者,新近研究支持L1和L2有相同的皮层表征。Tan等人(2003)发现,母语是汉语的双语者加工英语和中文时有相同脑机制。这意味着中国人在学英语时采用的加工中文的策略。33四、新的看法新版的语言关联性假设四、新的看法新版的语言关联性假设(一)语言关联性假设迫切需要进一步扩展和精细1.新的理论需要对Whorf原有理论框架进行扩展,将理论的二元建构转换为三元建构。2.新的理论必须进一步精细语言对认知的影响。语

22、言影响认知的哪些方面?语言如何影响认知?3.新的理论必须体现系统论和动力论观点,必须体现语言、认知、脑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4.新版的语言关联性假设:语言塑造大脑,语言影响认语言塑造大脑,语言影响认知,语言建构民族。知,语言建构民族。34(二)语言、认知、脑关系的示意图语言认知脑35(三)语言、认知、脑三者之间的关系1.脑是语言和认知的共同的神经基础。2.语言和认知通过功能可塑性和结构可塑性影响脑的进化和发育。语言塑造大脑。3.经过语言塑造的大脑又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认知和语言。4.语言、认知、脑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语言可以直接影响认知,词是概念的物质载体,

23、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密不可分;语言的使用可以导致脑的功能和结构的改变,从而间接影响认知。36(四)语言与认知双向的相互作用1.认知影响语言。维果茨基指出,任何词都是概括。认知与语言的统一在词义。词义是思维和语言的统一,概括与交际的统一。交际必然要求概括。词义既是思维单元,也是交际单元,既属于语言范畴,也属于思维范畴,既是语言现象,也是思维现象。2.语言是认知的中介和途径。语言是人们认知世界的眼镜。语言也是人们认知的最重要的客观现实之一。37(五)语言对认知的影响1.语言影响认知方式,即习惯的思考模式。颜色词、空间词、语法性、可数名词和物质名词、空间表达方式、时间表达方式的影响即属此类。2.语言影

24、响认知途径和过程。如义符对汉字语义提取的影响。3.语言影响认知策略。英文认知易形成注意词的曲折变化的策略,中文认知易形成关注义符与声旁的策略。4.语言影响认知过程的难易。如亲属关系认知。5.语言影响认知结果。语言中有原型,它会影响对认知结果的编码和储存。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影响人们对概念的组织。38(六)语言如何影响认知?1.通过语言标记影响认知。语言标记的存在使某些认知过程或认知策略更容易被选择。2.通过范畴和原型影响认知。语言中的范畴和原型给认知结果的编码施加了某些限制。3.通过某些中介机制影响认知。如参考框架的选择,图形与背景的关系,认知的凸显性,对数量和材质的强调等。39五、新理论的理论基

25、础五、新理论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语言、认知和脑的观点1.马克思和恩格斯:“人也具有意识,但人并非一开始就具有纯粹的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而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这些科学所论断为建构语言、认知、大脑关系的理论指明了方向,它清楚地说明了语言、认知、大脑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402.恩格斯:人脑是进化的产物。人类社会产生后,脑进化就在自然和社

26、会双重规律制约下进行。他说:“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变成了人的脑髓。后者和前者虽然十分相似,但就大小和完善的程度来说,远远超过前者。在脑髓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它的最密切的工具,即感觉器官,也进一步发展起来了。正如语言的逐渐发展必然是和听觉器官的相应完善化同时进行的一样,脑髓的发展也完全是和所有感觉器官的完善化同时进行的。”413.恩格斯:“由于手、发音器官和脑髓不仅在每一个身上,而且在社会中共同作用,人才有能力进行愈来愈复杂的活动,提出和达到愈来愈高的目的”;“脑髓和为它服务的感官,愈来愈清楚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又

27、反过来对劳动和语言起作用,为二者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愈来愈新的动力。”42(二)维果茨基的工具理论维果茨基提出了著名的工具理论。他认为,人有两种工具,一种是石刀、石斧乃至现代机器的物质工具,人运用物质工具进行劳动操作,最终脱离了动物界;另一种工具是符号、词乃至语言的精神工具,人运用语言进行心理操作。动物没有也不可能有这种工具,所以心理永远只能停留在低级水平。人有了精神工具,所以心理就发生了质变,上升到高级阶段。精神工具越复杂,心理操作的内部技术也越高级。43维果茨基:“心灵是无法直接交际的,不通过言语或其他符号系统或交际手段的交往,也像在动物界能够观察到的一样,只可能是最原始形式的、范围极为有限的

28、交往。”“建立在理解和转达思想和感受基础上的交际必然要求一定的工具系统。这个工具的原型曾经是,现在仍然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由于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语言。”语言工具的使用不仅改造了人脑的结构和功能,也使人的认知发生了质变。语言是工具,不同语言的工具功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必然影响到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的认知和脑。44(三)Caroll“感知不变式加标记”的观点Caroll(1977)认为,儿童习得语言前,就通过和环境接触获得辨认物体的能力。儿童发现物体在不同环境中反复出现,于是有了概念,即感知不变式(perceptual invariants)。儿童学语言过程可部分地理解为感知不变式加标记的过程。在多数情

29、况下,语言标记和儿童的感知不变式一致。但也有这样情况:语言标记帮助儿童注意到一些新概念;或者语言标记和儿童以前获得的概念不符,这时儿童就学会用语言改变他对经验的划分。既然不同语言对经验的编码方式不同,语言使用者也倾向于按语言提供的范畴去区别和辨认经验,这会影响他们的认知和行为。45(四)知觉类别效应(perception categorical effects)Goldstone(1994)发现,分类学习会导致人们对有关维度敏感化。不同事物如被贴上相同标签,人们随后就更容易等同地对待它们。类别一旦形成,类别内会发生紧缩效应,人们会有意无意地缩小或忽略类别成员间差异;类别间会发生扩展效应,人们会扩大类别间成员差异。语言对认知的影响与知觉的类别效应有关。由于大多数词都表达概念,所以掌握词的过程就是类别学习过程。Harnad(1987)认为,如果类别知觉独立于语言,则证明类别知觉在认知中处在更深层或更原始水平。如果词增强了人对于类别边界的辨别力,那么知觉类别效应就支持语言影响知觉的假设。46谢谢 谢谢!4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