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05).doc

上传人:温桑 文档编号:6573641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0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0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0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05).doc(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新媒体时代中美新闻教育实践对比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和密苏里大学为例学 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专 业:新闻学学生姓名:张艺川学生学号:指导教师:8一、 课题背景及意义(含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一)课题背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于新闻事业、对媒介融合极端重视。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新闻学本科专业学生的人数也相对增长,这种增长符合我国新闻学高等教育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不过,在学生数量增长的同时,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新闻学人才,并建立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模式,是目前我国新闻学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我国新闻学高等教育的历史短,缺乏经验,种种探索和实践还存

2、在诸多不足,与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还存在许多的不适应,现行新闻学人才的培养制度、培养模式等还不能完全适于人才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高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其质量问题也口益凸现。美国新闻学专业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国际上公认和效仿的成功范例,其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中、美两国新闻教育实践进行对比研究,借鉴美国的经验以完善我国新闻学教育实践模式,从而找出我国特色的新闻专业教育实践的发展路径和方向,对提高我国新闻领域人才培养质量应该是大有裨益的。(二)研究意义新闻教育的良好发展对我国新闻事业乃至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都有重要意义。之所以选择这两所高校作为研究样本,是由于这两所高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在两国高校的新闻院校范畴中具有代表性。华南理工大学为一所国际著名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校,并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华南理工大学也是中国高等院校中具有十几年经验的培养新闻传播学人才的院系,积累了独特的教学、科研经验,取得为国内外同行瞩目的丰富成果。成立于1908年的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一所新闻学院,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曾在这里学习和任教,培养了大批知名的新闻工作者,在美国新闻教育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此外,在中国新闻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密苏里新闻学院一直是一个主要的参考、借鉴对象。

4、对两所大学在新闻传播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中国大学发现自身优势与不足,认识并澄清新闻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以国外大学之长补中国大学之短;也有助于通过由表及里的深层研究,给其他具有相同特性的学科专业教育改革带来借鉴意义,以满足当前高校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我国新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我们有必要将中、美两国新闻学本科高等教育理念、培养模式等进行一系列比较研究,为完善中国特色新闻学本科高等教育提供借鉴。本论文尝试把握在新媒体环境下华南理工大学与密苏苏里大学的新闻教育实践现状和固有特色,通过对比两者的新闻教育实践模式的异同,分析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并揭

5、示中国新闻学教育实践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本文并不主张唯西方论,而是尝试借鉴并突破西方教育模式,探索适合中国的高等新闻教育方向。另一方面,摈弃了以往新闻学者研究新闻教育的视角,用教育学的视角来研究某一专业学科的课程设置。从具体、微观的角度选取华南理工大学和美国密苏里大学为研究样本,分析两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的不同做法,通过纵向的历史沿革、横向的现状对比、宏观的培养目标对比、微观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对比等多个维度,深入透视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现存问题;同时丰富以往对课程设置的研究内容,使研究成果呈现更深远的意义和价值。(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新闻教育和新闻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

6、义,研究成果也直接影响着中国新闻教育的未来之路。近10年来,无论是新闻学界,还是教育界,对新闻教育的研究热情与日俱增。笔者通过检索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包括期刊、博硕士、会议),以“高级检索”的方式(时间限制在2003-1-1至2012-12-31),检索主题为“新闻教育”的文献多达1, 944篇,但在这些文献中,将主题确定为“课程设置”的文献仅155篇,占总量的8%。通过阅读这些文献,有几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颇有启发意义,如丁淦林大学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应该怎样确定、.蔡雯浅谈我国新闻教育实践教育与新闻人才培养、丁晓林.新闻课程:综合与专业统一等。众多学者对中国新闻教育在

7、媒介融合背景下所要进行的改革做了细致深入的研究,他们提出中国新闻教育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蔡雯在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教育实践变革与新闻教育改革这篇文章中提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实践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传播主体等三个方面以及新闻教育面临的改革。邹军在新媒体时代新闻教育变革的逻辑与路径一文中重点强调新闻教育应在课程结构上进行优化,将教学理念、方法进行革新,强化实践教学,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得到提升,这为我国高校新闻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改革指明了方向。黄鹏博士著有美国新闻教育研究一书,提出美国新闻教育的职业化特征的观点,从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者

8、三方面分析了职业化的表征。国外也有很多学者或组织对美国新闻教育进行研究,其中以“卡耐基一奈特未来新闻教育计划”最为出名,这一组织发布的哈佛报告:新闻学院课程的改造,对最近几年参与计划的美国著名新闻传播院校的课程改革情况进行了总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联手众多国家的新闻学教师,制定出一份新闻学院课程模板,内容详尽地介绍了17门新闻学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哈佛大学的劳威尔校长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提出美国高等教育首先要克服过分专门化的倾向,应该加强学生学习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遗产,培养学生具备各科知识、能力、信念和修养,使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以密苏里新闻学院为例,其新闻教育涵盖了本科生

9、教育、硕士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本科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前两年以注重人文科学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为主,学生从第三年开始(有个别专业从第二年下半学期开始)集中学习新闻理论和培养实践能力。硕士生教育与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的本科教育不同,更强调新闻专业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培养。博士教育则更集中于理论和方法论的学习,以培养科研能力为目标,强化了新闻传播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融与相互促进。但是,笔者通过分析,发现以往的研究成果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不分学校类型、不分教育阶段进行分析。新闻教育实践在不同类型的高校(专科学校、普通高等院校、综合性大学等)所采取的培养方案是不同的,且对不

10、同阶段的培养(专科、本科、硕博)也不尽相同。对于一个成熟的学科来说,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规律,即对不同学校类型、不同教育阶段的新闻教育采取同的培养策略。以往的研究成果多从宏观角度对新闻教育进行研究,把高等教育中涉及新闻教育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忽略了从微观的视角进行深入分析,这不利于这一学科的长期发展,也不利于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要求的新闻人才。二是研究者多从新闻专业视角展开研究,从教育学角度展开分析的研究成果较少。大部分有关新闻课程方面内容的研究成果只从新闻教育进行分析,未能上升至高等教育学的角度予以思考,这方面的成果较为缺乏。这一问题导致研究成果仅适用于新闻教育实践本身,对其他学科教育

11、的借鉴意义较少,研究意义及价值有待提高。三是文本分析多于实际调研。中国关于新闻教育实践课程设置的研究往往只是对院校所提供的资料性文件进行归纳、分析,未能从授课老师、学生的实际角度进行分析。理论研究也较多停留在文本层面,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的实用性不强,存在“纸上谈兵”的缺陷。二、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及研究基础(一)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从横向对比的视角梳理华南理工大学与密苏里大学新闻教育实践课程的发展特点,尤其是在课程设置方面的变化与发展。从纵向的角度,梳理出新媒体对新闻教育实践发展趋势的影响,以及社会实践的变化对两所高校新闻学专业的作用,以及新闻教育实践课程更新的情况,课程设置背后反映的教育

12、管理方面的差异。因此,对中、美两国新闻学教育进行对比研究,借鉴美国的经验以完善我国新闻教育事件模式,从而找出我国特色的新闻专业教育实践的差距,最终提高我国新闻领域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一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本次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并且介绍本文的研究整体框架;第二章为理论基础,阐述了本文的相关概念以及研究现状;第三章分析两所大学新闻教育实践的差异,主要通过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多个维度对两国的新闻教育实践进行深入比较研究后,展开差异性分析,并结合课程论等相关教育理论,引发对新闻教育实践的种种思考。特别是在借鉴美国高校的一些可取之处方面,为中国新闻教育的课程设置寻求新的

13、改革方向。第四章为研究启示,从个别到一般,提出完善实践性学科在本科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本文立足于综合性大学的新闻教育实践课程设置,通过分析比较为中国综合性大学新闻教育实践课程改革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也期望研究成果可以为其他具有相同特性的学科教育服务,以满足当前高校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第五章为结论。(二)研究基础搜集相关研究成果并加以整理,归纳相关结论,同时这也是理论推导的前提条件。本人不仅查阅了有关的资料,尽可能地保证先进理论和客观实际的统一。此外,并且能够了解到两所学校新闻教育实践的实际情况。本人曾在密苏里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就读,我了解到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有较长的历史,因此其所开设的课程相

14、对于国内高校而言,课程内容更为丰富。在通识教育方面,显示出课程内容丰富多彩,突显实践性与时代感的特点。以密苏里大学为例,本科一、二年级的课程都是“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涉及六大学科模块:Behavioral Science(BEH)行为科学、Biological Science(BIO)生物科学、Humanities&Fine Arts(HFA)人文美术、Mathematical Science (MATH)数理科学、Physical Sciences(PHYS)物理科学、Social Science(SOC)社会科学。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教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种是学术型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另外一

15、种是实践教师,拥有良好的实践经验。学院的大部分教授一学期上两门课,每门课一周上两次到三次,大部分课程一周共三个小时,不论分几次上。学院对于教师的考核,主要是对他们的授课进行评估,但也应在一些专业期刊上发表作品,如新闻报道以及对新闻的评论等等。而相较于密苏里大学,从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来看,华南理工大学基本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实践环节较少。这个问题存在于中国大部分新闻院校中,综合性大学的情况稍有好转,但课程内容中的实践比重仍有待提高,除此之外,两门课的教师主要都以课堂讲授加课堂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授课。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体现不出课程的实践性,让学生以听讲为主,缺乏实际操作,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

16、能力。在学习过程之中,笔者学习了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通过对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促进对所学知识的融合贯通。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对策。上述条件为本文的写作打下了理论基础,能够更好地进行文章的写作。三、 研究(或调研)方案和思路(技术路线)在中国,对课程设置的研究与改革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从国外大学已发展成熟的课程模式中寻求启发。然而,这样的研究多从整体的视角出发,过于宏观,对影响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和内部原因缺乏研究。因此,有必要从微观、细化的角度剖析国外高校的做法,透过现象寻本质,方能对中国大学课程的研究与改革带来指

17、导意义。鉴于上述问题,针对综合性大学新闻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笔者选取中国和美国在新闻教育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华南理工大学与密苏里大学作为研究样本进行深入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三个维度进行横向的比较分析。主要比较两校的培养目标在初创时期、发展时期、当下的不同特点、课程结构的不同特点及异同、课程内容的不同特点及差异性。通过比较分析,引发对新闻教育实践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方面的思考。对培养目标的不同定位,体现了不同的目标价值取向、学科功能取向和对课程本质的不同理解。对课程结构的不同设置,引发了对新闻教育实践该设置哪些核心课程,以及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改革课程结构的

18、思考。对课程内容的不同安排,强调了思维训练的重要性,以及师资力量对课程质量的影响。思考和发掘国内外大学在新闻教育实践课程设置方面的不同做法,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及时对中国新闻教育实践的课程改革提出可参考的意见.四、 论文框架结构摘要一、绪论(一)选题背景(二)国内外文献综述(三)研究方法二、中国新闻教育实践概况(一)教育理念(二)培养目标(三)课程设置(四)师资队伍三、美国新闻教育实践概况(一)教育理念(二)培养目标(三)课程设置(四)师资队伍四、华南理工大学与密苏里大学新闻教育实践比较(一)高校及媒介属性异同1.媒介属性比较2.高校属性比较.3.高校招生规模比较(二)培养目标异同1.华南理工

19、大学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2.密苏里大学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3.华南理工大学与密苏里大学新闻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差异(三)课程设置异同1.华南理工大学新闻教育开设课程特点2.苏里大学新闻教育开设课程特点3.华南理工大学与密苏里大学新闻教育开设课程特点差异(四)师资队伍异同1.教师的分类比较.2.教师职业背景比较3.职责比较4.学历比较.五、新媒体时代下中国新闻教育实践改革建议(一)优化课程设置结构提升选修课程比例(二)促进实践课程的设置日趋合理性(三)注重专业学科新闻人才的培养(四)紧随时代发展趋势开设更多新媒体专业结论参考文献致谢五、 参考文献1敖姗.广东地区媒体人才需求及对新闻教育的启发J.青年记

20、者,2016(18):101-102.2詹碧澄.当代中国新闻教育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6.3张学洪,王敦球,等.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创新型环境工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7):1-4.4逯义峰.课程创新与实践:新媒体时代美国新闻教育改革发展趋势J.新闻界,2016(2):54-57.5赵亿.地方高等院校新闻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湖北师范学院新闻专业实践教学为例J.今传媒,2015(9):128-129. 6蔡雯、周欣枫,新闻教育的“密苏里方法”一一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办学模式探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2):123.7武志勇、李由,密苏里

21、大学新闻学院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J.新闻大学,2009(4):23.8吴延俊,问题与成绩同行:1978-2008中国新闻教育发展研究J.新闻大学,2009(2).9王怡红,美国传播教育的发展、目标与结构J.国际新闻界,2000(5).10Earl English. Journalism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M .Wal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201011Betty Houchin Winfield, Emerging Professionalism and Modernity,J. inJ

22、ournalism 1908: Birth of a Profession12Robert O. Blanchard, William G. Christ, Media Education and the Liberal ArtsJ. A Blueprint for the New Professionalism,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3六、 工作进度安排序号设计(论文)各阶段任务时间安排1第一章1.10-1.202第二章1.20-1.303第三章2.1-2.204第四章2.20-3.55第五章3.5-3.206完善全文3.20-3.30说明:1. 学生应通过调研和资料搜集(要有10篇以上相关文章的阅读量),主动与指导教师讨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需经各系或论文指导小组讨论、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查合格后,方可正式进入下一步毕业设计(论文)阶段。2. 理、工科开题报告撰写不少于2500字,人文社科开题报告不少于3500字。3. 开题报告字体为小四号,宋体(英文需用Times New Roman字体),行距为固定值20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