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68).doc

上传人:温桑 文档编号:6573413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2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6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6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68).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68).doc(1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学院_专业_学号_研究生_指导教师_论文题目_解决基于信息化环境A公司内部控制优化研究入学时间年月一、 立论依据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1、课题来源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充斥着风险、不确定性,竞争异常激烈,所以,对于企业而言,有效的内部控制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多数情况下,它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市场经济发展至今,由于内部控制的失败而导致企业倒闭的例子比比皆是,如,1995年欧洲巴林银行由于员工尼克里森违规交易而倒闭,美国的安然公司2001年因为其隐瞒债务和虚报利润等而倒台,再如之后的世

2、通、雷曼兄弟这两个公司由于财务舞弊而分别于2002年、2008年垮台,这些企业都是大型知名企业,在华尔街都有一定影响力,然而他们却爆出了这样的财务丑闻,这不但严重地侵害了社会公众和投资者的利益,而且使华尔街陷入了严重的诚信危机,对美国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这样的困难,为了解决问题、稳定局势,美国国会重磅一击于2002年推出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意图借助该法案保护公众和投资者利益、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该法案借助法律的强制力强制要求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对风险的管理,最终目的是使美国的上市公司在建设内部控制时有法可依,即为其提供保障,从而降低以及消除企业

3、陷入危机的可能性。在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中,因内部控制失败而屡次出现重大违法、违规事件的情况也经常发生,如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的由盛而衰、三鹿毒奶粉事件导致的破产等,这些公司垮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内部失控,内部控制不起作用了,人们便可为所欲为,违法事件频发也就不足为奇了。为此,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我国政府已经充分意识到了内部控制对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并从1996年开始,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这些法律法规中,财政部等五部门于2008年联名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进程中意义重大,它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统一标准和基本要求,它的问世

4、使我国在企业内部控制法律法规的建设道路上向前迈了一大步。随后,为了使企业对内部控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更好地运用基本规范,五部门又于2010年发布了三个相关配套指引,对基本规范做了进一步解释说明,即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自此,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形成,它是结合中国经济的基本情况进行构建的,因此符合我国实际情况。2、研究背景自二十一世纪初至今,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人们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它,如人们无需出门就可在网上购物,无需长途跋涉就可在世界的不同地方进行网上会议,还可一对一地在网上学习。在经

5、济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大范围应用以及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优势,企业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如信息系统由部门级应用逐渐向企业级集成应用转变,再如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等信息系统的应用,信息化已经遍布企业各个部门、各个员工,因此,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建设首先必须面对控制环境改变这一事实,即控制环境由传统环境变为信息环境,坚持与企业控制环境相协调。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运行效率、增强竞争优势,但与此同时,也给企业建设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问题。信息技术使企业的各个

6、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它改变了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信息沟通方式、内部控制环境等,就拿内部控制环境来说,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在传统环境中是不存在的,它们是新事物,所以,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实现企业目标,企业应及时调整战略,改变传统环境即手工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方法,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建设企业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将内部控制与企业信息化二者全面有效融合,实现112的效应。然而,在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企业在建设企业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过程当中,由于对其缺乏认识、了解,以至于出现了以下问题,从而没有达到内部控制信息化预期的效果:没有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风险应急机制;企业信息安全性下降;企业信息

7、录入的准确性低;在信息与沟通方面没有百分之百地利用信息技术等等。所以,企业如何在信息环境下,构建一套适合我国的内部控制体系,将内部控制与企业信息化二者有效结合,已经成为眼下我国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3、研究目的目前我国企业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自身,正在全力以赴地建设企业信息化并加强内部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处于已进入全流通时代的中国资本市场中的企业来讲,将二者有机结合,建设企业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是极其重要的。本文首先引入了内部控制框架产生的理论脉络,基于此引入,主要介绍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理论,并阐述了企业信息化的特征,进而提出了将内部控制和企业信息化融合,建立

8、企业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从而使得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目前所面临的问题迎刃而解,为此详细分析了企业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五要素产生的影响,并具体到A公司,以A公司为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也就是把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等运用于企业的各个方面,在内部控制方面,内部控制工作的信息化,也就是把内部控制机制内嵌于企业信息系统当中,这促使内部控制从传统的手工控制转变为自动化控制,由于信息系统替代了一些人工操作,人工参与的机会减少了,相应地错误、舞弊也减少了,所以内部控制的执行效率大大提高了,执行成本也降低了。4、理论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机地全面整合了内部控制与企业信息化,二者紧密

9、联系、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从而扩大了内部控制的研究范围,为研究领域增添了活力,同时使内部控制的理论体系中增加了有价值的新内容。5、实际应用价值在本文中,作者结合A公司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内部控制的基本情况,在该公司实施了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分别从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五要素出发,分析其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并阐述了其应该如何优化现有的内部控制,从而帮助其解决问题,以增强A公司的控制力,保证公司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同时,通过具体案例的介绍,为其他食品公司建设企业信息化和内部控制提供了借鉴。也就是说,本文的实践意义在于不仅可以帮助A公司提高自身的运作效率,更重要的是还能在整个食品行

10、业起到示范作用,帮助整个行业提高运作效率。总之,企业信息化环境下,通过中国化运用,实现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模式等的全面升级,这正是中国企业完成良性蜕变、意气风发的大好时机。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并且也非常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二、 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所阅文献的查阅范围及手段1、国外研究现状自二十一世纪发展至今,信息技术发展、前进的步伐在不断加快,速度惊人,因此出现了这样一种局面:是否运用信息技术逐渐成为了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高低、好坏与否的一个衡量标准,为此,各个企业也争先恐后地运用信息系统,借以提高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信息系统成为了企业处理其所有

11、工作的主要手段。信息技术使信息可以在更广范围内被快速高效地传递、利用,但同时,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使其在企业中逐渐被广泛应用,它改变着企业内部控制的环境等方面,再加上信息技术的开放性等特征带来了企业未曾面对过的信息化风险,因此,人们逐渐开始关注、研究信息环境下的内部控制问题,通过研究,规避风险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所带来的好处。Michael Hammer(1990)在查阅多数资料的情况下,深入研究解剖了信息技术是如何影响会计的、指明了信息技术使会计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此基础上,他指出了,企业目前处于信息技术环境中,应建立适合这一环境的内部控制。美国的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1996),为了解决信息技术

12、控制、安全控制等方面的问题、清晰地提出建议策略,颁布了“信息及相关技术控制目标”模型,即Contr A Objectives for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Techn Aogy简称COBIT模型,并在后续几年里陆续进行了更新。该模型是一个信息技术管理模型,在管理信息技术方面,它是迄今为止被国际上公认了的最先进的、且是最权威的标准。H Aand(1999)与Michael Hammer的研究内容相似,也是在研究了信息技术与会计这两者关系的基础上,强调了企业应建立适合信息技术环境的内部控制。John R.Graham(2001)站在实践的立场上进行研究,他通过把COBIT

13、模型运用于企业信息系统审计和内部控制之中,最终发现在该领域,COBIT模型预言了审计人员的一些行为,他认为人们应该继续努力,试图在不久的将来“发明一种较为普遍的、大众化的内部控制理论以适应基于COBIT的信息技术。”Jean Zhang,Kurt Pany(2008)强烈指出,财务信息系统工作的顺利展开少不了企业决策人员、管理人员、内部审计部门的参与及支持,他们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十分关键的。2、国内研究现状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运用使内部控制原先的运行环境发生了变化。罗小琴(2006)认为在信息化这个大环境下,企业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时应结合信息化的控制方法及信息技术,以改进传统的控制方法,并且不能再

14、遵循传统环境下内部控制的重点进行控制。陈默(2006)认为企业实施信息化以后,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因为信息化使得企业原先低效、累赘的工作程序变得高效、简洁了,由此,引起了内部控制的改变。陈志斌(2007)认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企业信息化使企业所有业务活动的处理都依托于信息系统,包括利用信息系统执行企业内部控制,这就造成了,企业要想保证信息的安全、确保工作顺利进行,就必须重视对信息系统的控制8。杨周南、吴鑫(2009)认为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人员不再是纯手工地进行工作,而是借助信息系统,所以会计工作人员为了满足信息化工作的要求,应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强化

15、职业道德等。王振武(2010)认为良好的企业文化无论在何时都是企业重要的软实力,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企业信息化这样复杂的环境下,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更是不言而喻了。它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其决定着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业务运营模式,同时还对内部控制的运行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因为良好的企业文化会提高全体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这样,他们便会积极地而不是被动地去执行内部控制,在两种不同心态下执行的内部控制,其效果会有天壤之别。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由于企业处于信息环境,导致企业所面临的风险除了传统风险外,更增加了信息化风险,这是企业在传统环境下不曾面对过的,因此人们逐渐展开了对这方面的研究。安存红、张双才(

16、2010)认为,信息系统中的信息经常发生被非法窃取、篡改等安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信息系统的软硬件设施、系统管控、黑客及病毒入侵等。王绮玲(2011)通过研究表明,企业应对各种信息系统加以控制,管理由于其复杂的自身特性所带来的信息化风险,防止这些不良因素对系统造成迫害。内部控制系统只有通过有效的监督才可以充分的发挥作用。韩洪灵、郭燕敏、陈汉文(2009)强调,内部监督(如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监督对于处于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的正常运作缺一不可,同时表明,要以风险为导向建立监督体系。魏森淼、庄明来(2012)深入透彻地研究了信息环境下的企业内部审计,进而明确了企业内部审计与信息

17、系统审计的联系。懂得如何有效地在信息环境下建设、实施内部控制是企业高效地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黄锡远(2011)针对我国企业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指出了以下几个问题:成本过高、构建标准参差不齐、质量低下等。了解了这些问题,研究工作就有了目标,即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许涛(2013)表明将内部控制目标与企业信息化相结合可以使企业的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实时控制的出现,提高了内部控制的时效性,企业可以借此快速地实现其终极目标。刘志剑(2016)针对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基础理论及国内外优秀管理实践进行了深入剖析。包括内部控制的基础理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理论、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控变化分

18、析,以及国内外优秀的内控管理实践案例;对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构建,从财务管控、采购管控、销售管控、合同管控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高熠林(2015)文中,针对当前会计信息化环境中内部控制存在的种种问题,从企业管理层面和业务流程重组在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的作用思考。提出对当前X公司如何建立适应会计信息化环境的内部控制具有借鉴意义的措施。最终构建和X公司的组织形式、业务流程以及经营环境有较强的融合性的内控体系并充分发挥其功能。董璇(2015)以案例的形式,在明确企业对内部控制信息化的需求和实施基础的前提下,对内部控制信息化的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进行分析,对实施过程进行管

19、理,最后对案例公司内部控制信息化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以此说明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和运行效果。以上文献有的是通过学校图书馆查询,有的是通过网上数据库进行查询,例如知网、万方、维普等,通过搜索内部控制、信息化等关键词语,搜索出超过百余篇的相关文献,这些就是本文研究A公司内部控制优化的理论基础。参考文献1陈立新. 基于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 19(13):57-58.2李荣荣. 基于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 经贸实践, 2017(12):135.3高熠林.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研究以X公司为例D. 山东财经大学, 2015.4刘

20、志剑.信息化环境下A发电集团内部控制管理研究D.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5陆智华. 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 科技视界, 2016(23):280-280.6常新茹.企业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研究以OL公司为例D. 山西财经大学, 2015.7董璇. A公司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建设研究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5.8祁宏. 基于信息化的企业内部控制及优化提升J. 科技资讯, 2017(34):30-31.9万莉.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改进研究J. 时代金融, 2016(35).10刘向辉. A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信息化建设案例研究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

21、.11金瑞昕.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 商, 2016(10):23-23.12李宝艳. 信息化环境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思考J. 经营管理者, 2017(27):240+270.13王雪英.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的改进研究J. 中国商论, 2017(13):103-104.14谢卓娜. 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 经贸实践, 2017(18).15卢德湖. 信息化环境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 商业会计, 2015(9):69-72.16解放. 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 知识经济, 2015(14):101-101.17穆童谣. 信息化环境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

22、探讨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 v.29;No.440(12):123-124.18袁敏.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控审计工作研究J. 丝路视野, 2017(17):25-25.19尹泽西, 史桂芬.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构建策略研究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7(6):113-116.20于卫卫.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的应对策略研究J. 财经界(学术版), 2017(23):42-43.21何霞.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控审计工作问题研究J. 财经界(学术版), 2015(3):248-248.22胡荣. 信息化环境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研究J. 会计师, 2

23、016, No.233(2):50-51.23王相君.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22).24马晓辉.信息化环境下的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5.25王滨, 张伟. Y集团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研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7):182-182.26许健, 金银凤. 基于信息化审计的企业内部控制流程改善的思考J. 中国商论, 2017(12):93-94.27杨梦珂, 皮佳明. 信息化环境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 19(8):44-44.28吴青. 浅谈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J

24、. 科技与企业, 2016(4):56-57.29匡明洲.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及策略J. 现代经济信息, 2016(6).30杨秀梅.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探讨J. 现代经济信息, 2017(21):142.31陈凤书. 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探讨J. 时代金融, 2016(23):114-115.32孟凡梅.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完善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9):127-128.33刘英. 论信息化环境下小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构建策略J. 财讯, 2017(14).34王国义. 试析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策略J. 财会学习, 2016(1

25、7):250-250.35吕东辰. 探讨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构建J. 财经界(学术版), 2015(27):104-105.36 LaPorta, Rafael, Florenoio Lopez- de-Silanes, Andrei Shleifer, and Robert WTishny, Law and Finance. 1 998.37 J. Dodwell , W. Geand S. MeVa. Accruals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cover FinancialEportingyin. The Accounting Review. 2

26、008. 1 l38 Jayanthi Krishnan. Audit Committee Quality Financial Expertise And Internal control :AnEmpirical Analysis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8. 649-675.3、发展动态从西方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演进过程来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内部控制目标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由最初的仅包括企业利益的单一目标逐渐融入了多个相关利益主体的目标。从以会计、审计为背景下的“差错防弊”为主向以完善公司治理和政府治理为背景的战略目标,企业价值增值、风险管理的角度转

27、化。第二,在内部控制目标演进的过程中,内部控制的范畴和内容也有更加明确的界定,涵盖到企业运作的各个层面,业务流程逐渐形成一个完善的、动态的过程体系。第三,从内部控制结构时期,信息开始在控制环境的研究中受到重视,在随后的内部控制理论发展中信息与沟通始终被列为贯彻内控全过程的一大要素来研究,并且范围有所加大。国外出现的审计,包括现在流行的信息技术审计以及模型中都提到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但其出发点都是从审计鉴证的角度,并没有从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具体运作的角度来分析信息化环境对其的影响。我国对于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和实务的规范上都和西方相比有很大差距:第一,我国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较低,且过于简单化和

28、形式化。只局限于差错防弊、会计资料的合法和保证业务的有效进行,而并没有把营运的效率和效果包含在内,更没有把其提到企业战略目标的高度来增加企业价值,实施风险管理。第二,我国没有形成内部控制的规范体系,实务指导上尚缺乏一个统一指挥和协调机制,主要是从单个作业环节上进行法律规范的定义,整个内部控制体系不具备完整性,没有形成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结构、内容和联系。第三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部会计控制研究,且多是从审计角度出发,视野范围过于狭窄。在内部会计控制的方式上,已经有相关法规提到电子信息技术控制和风险控制,理论界也有相关的研究提到信息对于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性问题,但并没有系统地从信息化的角度去

29、透视企业内部控制的运作流程而本文将着重从该点来做研究。20世纪年代后期以来,国内对内部控制问题逐渐关注,研究日趋繁荣,但未形成共识。进入21世纪,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散见于专家学者的文章中,但也主要是针对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内部会计控制等方面来做研究,杨胜雄提出传统内部控制理论已面对来自研究对象、控制立足点及前提条件三方面的挑战。必须把基于权力控制转变为基于信息观的内部控制。借助于开放式信息沟通制度建设,使内部控制实现自我控制、可持续发展开辟了对于内部控制发展词题的研究。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渐兴起和公司治理研究的深入,政府部门和相关协会开始重视推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有关规定见诸于若干法律法规文

30、件,但至今尚未提出类似报告那样受到广泛认可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1986年财政部颁发会计基础工作对内部控制作了明确定义。1996年财政部发布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内部控制三要素,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确定审计性质、时问与范围。该定义是审计概念,明显地套用了在1988年提出的内控定义。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内部控制的行政规定。该项规定对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原则、目标、基本内容、管理与检查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范,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的纲领性文件。1999年审计署发布的独立审计

31、具体准则第30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开始对信息系统的控制予以关注。2001年发布关于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从内容上来看,这些规定主要都是停留在对信息系统环境下会计信息的审计计算机仅是作为一种辅助审计工具,其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2001年6月,为了配合会计法的实施,财政部又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货币资金(试行)。其中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第四章内部会计控制方法中尤其提到电子信息技术控制。2003年12月审计署第号令发布的审计机关内部控制测评准则2004年2月1日起实行,第二条中定义内部控制为“被审计单位为了维护资产的

32、安全、完整,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保证其管理或者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遵守有关法规,而制订和实施相关政策、程序和措施的过程”。对比COSO报告审计机关内部控制测评准则明显借鉴了COSO报告的基本内核,从中看出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也在向国际靠拢。2004年底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征求意见稿,提出基于COSO框架的评价方法,从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合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活动的监督五个方面刻画内部控制系统。但是该准则只是从审计的角度发布的,却无法作为指导企业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的直接依据。三、 研究内容1. 学术构想与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

33、术或问题(1)学术构想与思路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经历了一个不断摸索、不断深入的过程。随着环境和企业管理的变化,内部控制也在不断变化,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密不可分。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在全世界都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也从先前的以传统环境为前提转向以信息环境为前提,逐步延伸至企业信息化条件下内部控制机制、信息系统运用等方面。但是,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信息系统来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运营管理能力等方面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2)主要研究内容本文以信息化环境下的A公司内部控制管理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内部控制的相关技术与方法手段,为综合提高我国企业内部控

34、制优化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系统分析国内外有关研究动态,包括内部控制基本方法、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及发展等。针对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基础理论及国内外优秀管理实践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内部控制的基础理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理论、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控变化分析,以及国内外优秀的内控管理实践案例。构建企业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为此重点介绍了企业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五要素产生的影响,并进行深入剖析。对A公司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梳理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基于上文实证分析研究,进一步分析A公司内部控制管理中的风险管理体系复杂的

35、外部环境,结合风险环节、风险评估的分析,并研究了风险控制优化的策略与手段针对A公司内部控制优化管理进行了展望与分析,结合系统论理论进行了A公司内控管理的再定义分析,并提出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的主要方向。本文共分为四章,每章所介绍的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本章结合信息时代这一背景以及经济发展现状,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而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给出了国内外研究综述,紧接着阐述了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最后给出了论文的基本框架。第2章:内部控制与企业信息化综述。这一章在介绍内部控制框架产生的理论脉络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理论,并阐述了企业信息化所具有的几个主要特

36、征;进而提出了将内部控制和企业信息化融合,构建企业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为此重点介绍了企业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五要素产生的影响,为第3、4章分析企业信息化环境下A公司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阐述如何优化现有的内部控制奠定基础。第3章:企业信息化环境下A公司内部控制分析。本章在第2章所介绍理论的基础上,以A公司为例,根据其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以及内部控制基本现状,分别从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的五要素出发,对其内部控制进行剖析,发现了以下问题:A公司员工不了解、高层管理人员不重视企业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A公司存在责权分配问题;没有建立合理、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没有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风险应急机制;

37、A公司信息安全性下降,信息系统的程序化特征导致的问题,A公司的业务流程没有应势而变以至于控制活动容易出现漏洞,A公司信息录入的准确性低;A公司利用信息技术收集相关信息,但并未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加工以挖掘其深层价值,也就是说A公司在信息与沟通方面没有百分之百地利用信息技术;A公司不重视内部审计。第4章:企业信息化环境下A公司内部控制优化。本章主要针对第3章A公司存在的问题,在明确了A公司内部控制优化原则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应该如何优化现有的内部控制,从而帮助其解决问题,最终提升内部控制的运行效率。结论与展望。从整体角度,归纳总结了全文、阐述了通过撰写本文得到的一些启示,并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及

38、改进方法。本文框架结构如下:1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综述1.3.2 国内研究综述1.3.3 研究评述 1.4研究方法2内部控制与企业信息化综述 2.1内部控制理论 2.1.1内部控制概念 2.1.2内部控制信息化的概念 2.2信息化理论 2.2.1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理论2.2.2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理论 2.3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 2.3.1 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2.3.2 对业务流程的影响 2.4企业信息化对内部控制要素的影响 2.4.1 对控制环境的影响 2.4.2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2.4.3 对控制活动的影响 2.4.4对信息与

39、沟通的影响 2.4.5 对监控的影响3.企业信息化环境下A公司内部控制分析3.1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以及内部控制基本现状3.2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3.2.1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3.2.2 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3.2.3信息化系统落后 3.2.4 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不健全3.3内部控制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4.信息化环境下公司内部控制解决方案 4.1构筑公司信息化环境4.2建立公司A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4.2.1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内容 4.2.2 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的步骤 4.2.3 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的关键要素4.3A公司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建设 4.3.1公司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4.3.

40、2 对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 4.3.3 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系统 4.2.4 公司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的效果5.结论与展望 5.1结论 5.2展望 参考文献 (3)拟解决的关键技术或问题本文将内部控制与企业信息化结合起来研究,并以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的五要素为全文的主线,研究了企业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的五要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行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的建设,这项建设工作充分发挥了两者结合的优势,目的在于使它们共同更好地为企业服务。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或研究步骤、实施方案及可行性分析(1)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本人在论文的写作前期和写作过程中,阅读了大量关于内部控

41、制、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框架设计等的书籍和硕博论文,为论文写作储备知识、提供参考;案例分析法:运用前面所介绍的理论,根据A公司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内部控制基本情况,分别从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的五大要素出发,分析其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并阐述了其应该如何优化现有的内部控制,从而帮助其解决问题。(2)技术路线或研究步骤首先是大量翻阅资料文献,确定相关的理论基础,并进行梳理,然后确定论文的写作方向,章节内容,保证写作的顺利进行,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内部控制与企业信息化综述;第三3章企业信息化环境下A公司内部控制分析;第四章企业信息化环境下A公司内部控制优化。(3)实施方案及可行性分析本文

42、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结合案例分析的方法来进行层层推理、阐述问题,并采用案例分析法将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理论、内部控制各要素与传统环境下进行分析研究,突出其所具有的新特征、面临的新风险问题。3.论文的创新之处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从崭新的理论视角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出发,探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新的立论基础,并归纳出一般的控制系统模型,对系统设计给予一定的理论指引。第二,跳出纯审计的框架范围,来设计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运作系统,并通过案例来加以证实,总结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融合到信息化环境后可能的面,临的风险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4.预期研究结果本文以A公司内部控制活动发

43、展现状为基础,将实际情况和理论研究结合起来,从四个方面探讨本文的主题:首先,作者将从国内外研究分类,对近年来研究会计信息化背景下的内部控制的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之后,笔者将从内部控制活动中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及反馈以及监督与纠正五大因素分析A公司信息化背景下内部控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笔者将从风险控制, 财务管理,控制活动管理和监督管理性四个方面提出A公司发展的对策建议; 最后, 笔者企业信息化环境下A公司内部控制优化,强化对会计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的控制,提出保障A公司内部控制改革有效实施的方案。四、论文安排序号阶段及内容起讫日期阶段成果形式123.4.确定选题,查阅搜集资料拟定论文写作提纲,完成论文开题报告;完成初稿论文定稿,查重并准备答辩。2018年10月24日2018年10月30日2018年10月31日2018年12月11日2019年2月27日2019年4月26日2019年5月1日2019年5月21日题目确定,资料已经整理并做出梳理。开题报告撰写,并进行修改。初稿完成,并交给老师进行修改。论文定稿,完成二稿、三稿的修改,准备论文答辩。五、评审意见导师意见:导师签字:年月日审核小组意见:(论文内容与该生业及选定的研究方向相关)审核小组成员签字:年月日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研究生开题报告的意见: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签字:(学院盖章)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