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研究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温桑 文档编号:6573344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建筑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绿色建筑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绿色建筑研究开题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建筑研究开题报告.doc(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课题名称绿色建筑研究 学习形式网络学习层次专升本专 业工程管理学 号 102240143学生姓名 孙中科开题时间 2012年3月8日 一、课题背景(或国内外研究现状)(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当前,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各种自然灾害频发、能源危机压力增大,人们对生态环境空前关注,共同面临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当前摆在全球人类面前的一个新挑战就是,如何能够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现在,许多国家己经把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并将该理念深入到社会各个范围和生活当中。建筑,一直以来就是人类改造大自然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2、但是,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建筑给人类经济、社会带来的很多不利影响,尤其是对我们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据统计,当前全世界产生的建筑垃圾占了人类活动垃圾总量的40%,与建筑相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就占了34%以上,而被人类用于建筑活动的自然资源则占到了全球总消耗量的50%,很明显已经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的能源消耗,这是一个固有的特性。建筑节能任务是很艰巨的,建筑节能在国家能源节约战略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综上所述,发展绿色节能建筑势在必行,是我国真

3、正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之路。绿色建筑又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1.1国内外绿色建筑发展的研究现状绿色建筑可以分为绿色建筑的相关理论、绿色建筑实践以及政府职能部门对绿色建筑工程的管理等多个方面。目前,发达国家在评价体系方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评价标准,来规范和推广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概念和评价体系是绿色建筑的两个基本理论。1.1.1国外的研究现状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起

4、步早,发展快,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973年全球范围内的石油危机,致使许多国家经济衰退,发达国家不得不采取多种强制节能措施和方法来应对危机。在这个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诞生,与这个理念相伴而生的是,各国学者研究形成的共生建筑、生态建筑以及自维持建筑等许多可持续建筑概念。最初研究存在的一些分歧,随着不断深入的研究,逐渐走向融合,产生了较一致认可的绿色建筑概念。1.1.2国内的研究现状我国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相关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尤其缺少政府等主体管理部门在推动绿色建筑方面职能作用的研究,即使是关于职能部门的作用研究,也只是停留在政策等宏观措施方面。柴永斌在绿色建筑的政策环境分析与对策研究一文中,

5、认为在绿色建筑的推广中,应该围绕问题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公共政策模型,并从政府职能的角度对绿色建筑的管理体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运用公共政策理论和经济理论与方法研究绿色建筑问题。姚玉蓉等在对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政府职能思考一文中认为,作为具有宏观调控和管理职能的政府,应该采取宏观政策和经济杠杆等一些措施,引导和鼓励绿色建筑的开发和使用。二、课题(研究)内容论文的主要内容为:第一章 引言1.1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1.2国内外绿色建筑发展的研究现状1.2.1关于绿色建筑的相关理论1.2.2绿色建筑的实践1.2.3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4研究思路和方法1.4.1研究思路1.4.

6、2研究方法第二章 绿色建筑概述2.1绿色建筑的含义2.2绿色建筑的内涵2.3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3.1绿色建筑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3.2绿色建筑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3.3绿色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4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理论依据2.4.1绿色建筑设计标准2.4.2绿色建筑施工规范第三章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3.1政策保障体系不健全3.2工程管理公司缺乏管理的措施3.3缺少绿色建筑评估体系3.4相关管理部门缺乏协调第四章 推动低碳建筑发展的措施4.1完善法律政策体系,加强宏观管控4.2建立完善奖惩机制,发挥行政监督作用4.3构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4.4建立监管体系第五章 结

7、论与展望三、文献综述(或读书报告)(要求:字数不少于3000,文献不少于8篇部)1、黄杏元,马劲松,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3-35.主要观点:地理空间及其表达。地理空间一般包括地理空间定位框架及其联结的特征实体。地理空间定位框架即大地测量控制,有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组成。目前,我国采用的大地坐标系为1980年中国国家大地坐标系,该坐标系选用1975年国际大地测量协会推荐的国际椭球,其具体参数为:赤道半径(a)=6378140.0000000000m,极半径(b)=6356755.2881575287m,地球扁率(f)=(a-b)/a=1/298.

8、257。1980年中国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大地原点,设在我过中部的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简称西安原点。高程指空间参考的高于或低于某基准平面的垂直位置,主要用来提供地形信息。我国现在规定的高程起算基准面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该基准比原国务院批准启用的“黄海平均海平面”高29mm。个人评述:了解了空间地理的概念,为查看其他的文章提供了理论基础。2、黄杏元,马劲松,汤勤.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20(2):23-35.主要观点:我国地理信息系统的起步稍晚,但发展势头相当迅猛,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是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推广电子计算机

9、在测量、制图和遥感领域中的应用。第二是试验阶段。进入80年代之后,我国执行“六五”、“七五”计划,国民经济全面发展,很快对“信息革命”作出热烈响应。在大力开展遥感应用的同时,GIS也 全面进入试验阶段。 第三是GIS全面发展阶段。80年代末到90年代以来,我国的GIS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走上了全面发展阶段。国家测绘局正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数字化测绘信息产业。1:100万地图数据库已公开发售,卫:25万地图数据库也已完成建库,并开始了全国1:10万地图数据库生产与建库工作,各省测绘局正在抓紧建立省级1:1万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字摄影测量和遥感应用从典型试验逐步走向运行系统,这样就可保证向GIS

10、源源不断地提供地形和专题信息。进入90年代以来,沿海、沿江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土地的有偿使用和外资的引进,急需GIS为之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用于城市规划、土地管理、交通、电力及各种基础设施管理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在我国许多城市相继建立。 个人评述:结合上一篇参考文献,对地理数据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为绿色建筑研究提供了数据理论基础。3、贾东升.绿色建筑的施工管理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8主要观点: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近年来建筑业创造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总体看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产业素质不断增强,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新时期如何推进建筑业的可持

11、续发展是我们共同面临的课题。建设部【2007】223号文发布了绿色施工导则,其目的就在于推动建筑业实施绿色施工,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个人评述:文章介绍了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开展环保绿色施工,营造绿色建筑,重点介绍了施工过程中的污染控制。4、陈伙荣.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与策略科技咨询,2009(2)主要观点:把绿色生命的概念赋予建筑是为了让建筑有健康和再生的机理,使建筑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从而为人们提供舒适并可持续的生活工作环境。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当前建筑业的一个重大变革,推进绿色建筑对于中国建筑设计业是一个新的挑战,绿色建筑在21世纪必将得到长足发展。有

12、些专家把绿色建筑归结为具备4R的建筑,即Reduce,减少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Renewable,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Recycle,利用回收材料,设置废弃物回收系统;Reuse,在结构允许的条件下重新使用旧材料。绿色建筑是很具体的东西,基本上包括四个特征,第一节约资源,第二利用可再生资源,第三材料循环再利用和再生,第四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这是四个基本的原则。我们国家公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把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是绿色建筑评估规定的定义,显然

13、“四节一环保”是构建绿色建筑的核心技术,是我国绿色建筑事业的根本发展方向。然而,由于受到知识和技术的制约,我国的针对住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难免存在一些局限性,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该评价体系不具有普遍适用性。针对绿色住宅的评价体系显然限制了其适用范围。(2)庞大的指标体系不易管理。由于大量评价指标没有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化、模块化、系统化处理,给统一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难。(3)评价工作量大,可操作性不强。涉及环境规划设计、能源与环境、室内环境质量、水环境、材料与资源五个方面的118个指标,对住宅进行全方位价,由人工操作,工作量很大,效率低下,不能满足当今信息时代绿色建筑发展的要求。 (4)

14、评价的准确性、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评价指标的有效性,指标的量化等方面的局限性必然影响到整个评价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绿色建筑评价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研究课题,为进一步建立我国完整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及评价技术和方法,我们还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进行更加深入有效的探索和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现状及存在的的问题可知,研究行之有效的绿色建筑评价的技术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开发一套指标体系相对完整,数据容量大,灵活性、可操作性和可扩展性强的绿色建筑评价系统对于绿色建筑的设计、营造、管理以及绿色建筑的认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个人评述: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的生态住宅评价体系对于

15、引导绿色住宅建筑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5、邱盼,李为之.探索我国绿色建筑未来发展道路建筑科学,2009主要观点:随着绿色建筑设计方式的不断进步以及绿色建筑实例的不断涌现,国际上对于绿色建筑的评价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进行相关产品及技术的一般评价、介绍与展示。第二阶段:主要是对与环境生态概念相关的建筑热、声、光等物理性能进行方案设计阶段的软件模拟与评价。第三阶段: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评价尺度,对建筑整体的环境表现进行综合审定与评价。这一阶段在各个国家相继出现了一批作用相似的评价工具。由于受到知识和技术的制约,各国对于建筑和环境的关系认识还不完全,价体系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16、概括而言包括:(1)某些评价因素的简单化。毫无疑问,建筑的生态评估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许多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因素难以对其确定评价指标,量化更是不易,目前的一些评价单从技术的角度入手,回避了此类问题。(2)标准权衡的问题,即对于可以量化的指标,对其评分的分值占总分值的比例是否与其对建筑的影响相符。尽管BREEAM、GBC等系统已经使用有关机构制定出的权衡系统系数,但对这一问题还要进行审慎的研究工作。此外,还有如何运用评价结果提高改善建筑性能、评价的约束机制等问题需要考虑。(3)各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不利于广泛的交流共享。各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信息化程度不同,指标的建立标准、依据不统一,评

17、价指标移植性、扩展性不强等原因导致难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绿色建筑评价研究成果的交流和共享。今后,评价工具与设计阶段的模拟辅助工具进行整合,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使评价方式与辅助技术手段的更广泛和全面的应用和发展成为国外绿色建筑评价发展的趋势。个人评述:本文分析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并探索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使绿色建筑在我国能够真正发展和推广下去。6、夏云,生态与可持续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主要观点:本书介绍了生态与可持续建筑的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全书共分10章: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危机;20世纪建筑发展回顾;21世纪建筑发展趋势;什么是可持续建筑;太阳能与沼气

18、在建筑中的应用;提高建筑节能、节地、环保效能;掩土建筑;建筑绿化;优化组合;生态与可持续建筑的经济效益。个人评述:是我明白了什么是可持续建筑,发现了现代对于绿色建筑的迫切需要。7、付祥钊主编,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主要观点:介绍了中国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气候特点、建筑热环境和能耗状况, 提出了该地区建筑节能标准的总体构想、基本原则、建筑热环境标准;分析了在满足建筑节能要求的同时确保室内空气质量的必要性, 并提出具体指标;划分该地区的采暖期、调期和除湿期, 对该地区的能耗基数、空节能建筑的能耗指标及朝向、体形系数、窗墙比与建筑节能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个人评述:本

19、文明确指出按现有科技水平和社会经济承受能力, 夏热冬冷地区彻底改善建筑热环境和节能50%的时机已成熟。8、蒋传梅.从中外建筑节能差距看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方向.南京工业大学2009主要观点:本文通过分析中外建筑在节能方面的差距和列举国外绿色建筑的成功案例,以此发现中国现阶段绿色建筑研究和发展方面的不足。通过借鉴国外绿色建筑的成功技术和方法来看中国绿色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个人评述:正确了解了中国现阶段绿色建筑研究和发展方面的不足。9、王大伟,袁镔.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关联性特征的研究华中建筑,2009主要观点:建筑与城市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系统的密切关联,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20、,绿色建筑源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观,正是因为人类在长期发展中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引发了“生态环境系统”的危机。第二,绿色建筑概念带有普遍性和相对性。个人评述:文章将建筑置于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之中,从水资源、能源、大气环境、建材资源以及噪音、绿化等多角度详细论述了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环境的相关性特征,给出了更加深入的绿色建筑定义,阐明了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建设与管理的系统性和复杂性,指出了我国城市生态建设与绿色建筑建设的薄弱环节,倡导绿色建筑评价的地域化。10、王蓉.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设计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10,12主要观点:设计绿色建筑实践中“概念正确,结果错误”的现

21、象随处可见,随着绿色建筑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的迅速发展,“绿色建筑”已经不能只是局限在具备“生态意识”的建筑设计实践的产物,仅有概念是远远不够的,构建具有可控性的设计方法极其重要。以往对于“绿色建筑”的讨论往往局限于空泛的理论层面的讨论和局部的技术策略的研究,而关于“绿色建筑设计的研究”如何系统的运用到绿色建筑设计实践中的方法的研究仍很欠缺。基于对此的思考,在研究中立论的定位为“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个人评述:文章阐明了绿色建筑是实现“以人为本”、“建筑设计”、“自然环境”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绿色建筑是我国建设事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举措,

22、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11、涂逢祥,建筑节能,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主要观点: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建筑业的鼎盛时期,2020年全国房屋建筑面积将接近2000年数量的2倍。目前我国建设高潮持续不断,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高达16亿20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可见建筑规模极其巨大。遗憾的是,不仅既有的近400亿平方米建筑中的99%为高耗能建筑,新建建筑中95%以上仍属于高耗能建筑,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发达国家新建建筑的3倍以上。2002年全国空调高峰负荷已达到4500kwh,相当于2.5个三峡电站建成后的满负荷

23、出力。这种只考虑眼前短期利益,放肆浪费能源的行为普遍存在。按照目前建筑能耗水平发展,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10.89亿tce(吨标准煤),超过2000年的3倍;空调高峰负荷将相当于10个三峡电站满负荷出力。问题相当严重,情况十分紧迫,建筑节能已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问题,如果国家从现在起就下定决心抓紧建筑节能工作,对新建建筑全面强制实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并对既有建筑有步骤地推行节能改造,则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可减少3.35亿tce,空调高峰负荷可减少约8000万kwh(大约接近4.5个三峡电站的满负荷出力,相应可减少电力建设投资约6000亿元),由此造成的能源紧张状况必将大为缓解。如

24、果再加大工作力度,要求2020年建筑能耗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末的水平,则节能效果将更为巨大。如果继续放任自流,错过当前这段大好机遇,不给予高度重视,不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则将长期大大加重国家能源负担,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障碍,对能源安全和大气环境造成重大威胁。个人评述:本文使我进一步发现了现代对于绿色建筑的迫切需要。12、李华东,高技术生态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主要观点:本书试图从建筑设计的角度为决策者、建筑师、工程师或其他需要这方面知识的读者提供一些有关建筑生态问题及设计方面的参考。生态建筑在技术层面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低技术、轻技术及高技术。低技术生态建筑通

25、过精确的技术分析,不用或用很少的现代技术手段来达到建筑生态化的目的;而轻技术生态建筑则通过最新的建筑技术来使建筑物更轻、更灵活,从而节省建筑材料和运输费用;高技术生态建筑则积极地运用当代最新的“高技术”来提高建筑的能源使用效率、营造舒适宜人的建筑环境,以更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本书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高技术”生态建筑方面。高技术建筑利用自然条件的技术手段不同于传统技术或普及性技术(低技术和轻技术)建筑,但这种不同并不表现在技术本身。高技术建筑同样需要经常使用一些传统技术手段来利用自然条件,所不同的是这种利用是建立在科学的研究分析基础之上,并以先进技术手段来表现。个人评述:反映了自然通风、立体绿化

26、、太阳能及风能的利用、中水、雨水回收使用等诸多发展措施,并对地域文化和生态理念进行了探索。13、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建筑节能技术,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主要内容:这本教材结合我国目前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情况,系统、伞面地讲述建筑节能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介绍供热空调系统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特别在系统运行管理和节能技术方面有新的突破。同时这本教材根据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及相关法规,在内容上注重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工程实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开阔专业视野。个人评述:能源问题是世人十分关注的四大生存问题之一,也是我国经济工作中的战略重点之一。而建筑节能因建筑能耗占总耗

27、能量的40%以上,则更是重点之中的重点。本书以日照、传热学、舒适度等为基础,分析建筑节能的基本原理及基本方法,并重点介绍了在建筑设计中节能的途径和方法,对当前国内外建筑节能研究的成果,也作了适当介绍。本书可作为建筑、暖通等专业的教学用书及节能培训教材,可供建筑设计、暖通等专业的科技人员参考,亦可作为建筑、暖通等专业的教学用书及节能培训教材,可供建筑设计、暖通等专业的科技人员参考,亦可供建筑管理、房地产开发人员参考。14、李华东,高技术生态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主演内容:这本书试图从建筑设计的角度为决策者、建筑师、工程师或其他需要这方面知识的读者提供一些有关建筑生态问题及设计方面的

28、参考。生态建筑在技术层面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低技术、轻技术及高技术。低技术生态建筑通过精确的技术分析,不用或用很少的现代技术手段来达到建筑生态化的目的;而轻技术生态建筑则通过最新的建筑技术来使建筑物更轻、更灵活,从而节省建筑材料和运输费用;高技术生态建筑则积极地运用当代最新的“高技术”来提高建筑的能源使用效率、营造舒适宜人的建筑环境,以更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本书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高技术”生态建筑方面。高技术建筑利用自然条件的技术手段不同于传统技术或普及性技术(低技术和轻技术)建筑,但这种不同并不表现在技术本身。高技术建筑同样需要经常使用一些传统技术手段来利用自然条件,所不同的是这种利用是

29、建立在科学的研究分析基础之上,并以先进技术手段来表现。个人评述:我们从本书也可以看到,建筑师的绿色设计其实只是实现建筑生态化中的一个环节。建筑项目的策划和建筑的运营管理等等都在建筑的环境影响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这种意义上,我们也许可以说。真正的生态建筑(无论被称作绿色建筑还是可持续发展建筑等等),其实都只能是首先在人、更多的人、所有人的思想意识中建成;当“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等字眼不再是工作报告或者投标设计说明中时髦但空洞的用语后,才可能真正地在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里取得成功-望本书能够为这一天的早日到来而起到积极的作用。15、蒋新林,绿色生态住宅设计作品集,北京:机械工

30、业出版社,2003主要内容:本书是首届中国绿色生态住宅设计大赛作品的选集,共收录了来自国内外获奖作品59项,其他参赛作品133项。作品内容涉及单体住宅、群体规划等,既有实用性设计方案,也有概念构想提案,不少参赛方案综合考虑了自然通风、立体绿化、太阳能及风能的利用、中水再水回收 使用诸多可持续发展措施,并对地域文化与生态理念如何紧密结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个人评述:这本书很好的总结和收集了我国目前在建筑节能建筑方面的主要成果,是对建筑节能的新的探索的必备。四、参考文献1 黄杏元,马劲松,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3-35.2 黄杏元,马劲松,汤勤.地理

31、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20(2):23-35.3 贾东升.绿色建筑的施工管理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84 陈伙荣.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与策略科技咨询,2009(2) 5 邱盼,李为之.探索我国绿色建筑未来发展道路建筑科学,20096 夏云,生态与可持续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7 付祥钊主编,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8 蒋传梅.从中外建筑节能差距看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方向.南京工业大学20099 王大伟,袁镔.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关联性特征的研究华中建筑,2009,310王蓉.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设

32、计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10,1211 李元哲主编,被动式太阳房热工设计手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12 涂逢祥,建筑节能,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3 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建筑节能技术,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14 李华东,高技术生态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15 蒋新林,绿色生态住宅设计作品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五、审核意见指导教师审题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2012 年 3 月 10 日专业审核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承 诺 书本人承诺:在即将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严格遵守学校纪律,在指导教师的安排与指导下独立完成所规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决不弄虚作假,不请别人代做毕业设计(论文)或抄袭别人的成果,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的撰写、收集、装订整理等工作。 学生签名: 2012 年 3 月 8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