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例糖尿病患者慢性大血管与微血管并发症的临床研究.doc

上传人:温桑 文档编号:6573209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50例糖尿病患者慢性大血管与微血管并发症的临床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150例糖尿病患者慢性大血管与微血管并发症的临床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0例糖尿病患者慢性大血管与微血管并发症的临床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0例糖尿病患者慢性大血管与微血管并发症的临床研究.doc(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50例糖尿病患者慢性大血管与微血管并发症的临床研究摘 要 目的:对比早发和迟发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2,T2DM)患者并发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iabetic microangiopathy,DMAP)及生化项目差异,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住院和门诊T2DM患者150例,分为早发组(诊断年龄40岁)和迟发组(诊断年龄40岁),比较并发DMAP及生化项目的差异。结果:早发组T2DM患者并发DMAP阳性率显著高于迟发组T2DM患者(2=4.304,P0.05)。早发组T2DM患者HbA1c和TG水平显著高于迟发组T2DM患者(P0.01);LDLC

2、水平显著低于迟发组T2DM患者(P0.01)。早发组与迟发组相比FPG、2h PG、TC及LDLC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发T2DM患者较迟发者有更严重的代谢紊乱和易并发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临床特点,此为早期干预早发T2DM患者各种危险因素,减少DMAP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关键词 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病年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MAP)是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2,T2DM)的特征性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复杂。T2DM患者存在过度的氧化应激、过多的反应氧化物(ROS),无论是在高血糖的直接毒性作用,还是在包括蛋白激酶C(PKC)旁路、多元醇旁路、

3、己糖胺旁路以及终末糖基化产物(AGEs)形成等在内的各项引发糖尿病并发症的机制中,均发挥极其关键的、根本性的作用。DMAP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在临床上主要包括糖尿病肾病(DN)和视网膜病变(DR)等。T2DM的发病率逐年在增多,发展中国家T2DM主要发生在中年或更年轻的人群中,特别是青少年和儿童患者也不少见。学术界对“早发”和“迟发”T2DM的定义尚未确定,国外多数将诊断年龄小于35岁或40岁者定义为“早发T2DM”。我们以诊断年龄40岁和40岁为界限,将T2DM分为早发组和迟发组。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我们对早发和迟发T2DM患者生化指标进行比较,以并发DN和DR作

4、为微血管病变表达平台来探讨早发T2DM并发DMAP的临床特点,以期为临床治疗早发T2DM提供参考。1 对象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临床确诊的住院和门诊T2DM患者150例,均符合WHO1999年诊断标准。150例患者病程均限制在5a内(减少病程对DMAP的影响)。根据诊断年龄不同分为早发组61例和迟发组89例,两组病程为(3.21.5)a和(3.41.3)a,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无微血管并发症(NDC)需眼底血管造影正常,尿mAlb排泄率(UAER)20 g/min或尿mAlb/肌酐37 mg/g,或尿mAlb22.5 mg/L。DMAP包括DN和DR,DR患者为眼底血管造影异常者;DN

5、患者诊断依据尿mAlb排泄率(UAER)20 g/min或尿mAlb/肌酐37 mg/g,或尿mAlb22.5 mg/L。同时排除急慢性肾炎、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热或泌尿系感染等引起的蛋白尿和肾功能不全。早发组33例并发DMAP,迟发组37例并发DMAP。1.2 方法1.2.1 标本采集 所有检测对象均过夜禁食12 h,于晨起抽取肘静脉血5 ml,用于检测FPG、2h PG、HbA1c、TC、TG、HDLC及LDLC。同时留取24 h尿及晨起清洁中段尿5 ml。1.2.2 检测方法 尿mAlb或尿mAlb排泄率(UAER):尿mAlb采用免疫比浊法,试剂由浙江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FPG、2h PG、TC、TG、HDLC及LDLC,试剂盒为浙江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HbA1c采用乳胶免疫抑制凝集法测定。转贴于 热点论文网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组间显著性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显著性比较采用2检验。 糖尿病患者情况并发DMAP阳性率HbA1c和TG水平LDLC水平FPG、2h PG、TC及LDLC水平早发组年龄40岁早发组高于早发组高早发组低无明显差异迟发组年龄40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