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标解读与教材简析.ppt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65723119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8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章节标解读与教材简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章节标解读与教材简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章节标解读与教材简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章节标解读与教材简析.ppt(5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章节标解读与教材简析 Still waters run 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 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一、本章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一、本章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1 1是高中地理课程知识和理论基础中的重点是高中地理课程知识和理论基础中的重点地理新课程提倡:地理新课程提倡:“自然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必修地理必修地理1重点阐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点阐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 本章重点阐明本章重点阐明:自然环境中的自然环境中的

2、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章第一章8课时课时第二章第二章12课时课时第三章第三章6课时课时第四章第四章8课时课时2有利于学习必修和选修模块有利于学习必修和选修模块(1)本章重点:地壳内部物质循环)本章重点: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地表形态变化 大气环境大气环境 水循环和洋流水循环和洋流(2)是学习)是学习必修模块必修模块中其它章节的基础中其它章节的基础(3)也有利于)也有利于选修模块选修模块学习学习 环境保护模块环境保护模块 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 海洋地理模块海洋地理模块 城乡规划模块城乡规划模块 旅游地理模块旅游地理模块 二、所依据的课程标准及活动建议二

3、、所依据的课程标准及活动建议课程标准课程标准 活动建议活动建议(1)运用示意图运用示意图说明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过程程 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野外观察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野外观察(2)结合实例结合实例,分析分析造成造成地表形态地表形态变化的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内、外力因素 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貌野外观察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貌野外观察(3)运用图表运用图表说明说明大气受热大气受热过程过程 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和温度计,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4)绘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分布示意图示意

4、图,说出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的影响 用计算机设计气压带、风带的移动用计算机设计气压带、风带的移动(5)运用简易天气图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简要分析锋面、低锋面、低压、高压等压、高压等天气系统天气系统的特点的特点(6)运用示意图运用示意图,说出说出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和主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要环节,说明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的动画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的动画根据本地条件,进行水文野外观察根据本地条件,进行水文野外观察(7)运用地图运用地图,归纳归纳世界世界洋流洋流分布规律,分布规律,说明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

5、的影响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用计算机洋流运动的动画用计算机洋流运动的动画 三、初中已学的相应知识和技能三、初中已学的相应知识和技能(1)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是个系统工程:)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是个系统工程:初中地理初中地理区域地理为主区域地理为主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必修地理必修地理系统地理系统地理 选修地理选修地理应用地理应用地理说明:说明:(2)初中地理课程内容分四大部分:)初中地理课程内容分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3)我省情况:)我省情况:末学习过系统的区域地理,末学习过系统的区域地理,部分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散在初中学科中部分地理知识

6、和技能分散在初中学科中 科学科学和和历史与社会历史与社会初中科学(八上)初中科学(八上)(1)大气层)大气层(大气(大气垂直分层垂直分层;各层的温度变化特点;重点学习;各层的温度变化特点;重点学习对流层对流层)(2)天气和气温)天气和气温(天气的概念与描述语的判别;气温测量及对生物和人类的(天气的概念与描述语的判别;气温测量及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天气图影响;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天气图等压线图;锋和锋面、冷暖锋等压线图;锋和锋面、冷暖锋)(3)风(风的成因、风向命名、风级名称与风速)风(风的成因、风向命名、风级名称与风速)(4)降水)降水(成因、降雨量的度量单位)(成因、降雨

7、量的度量单位)(5)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气候的概念;纬度、海陆分布、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季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的概念;纬度、海陆分布、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季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我国的灾害性天气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我国的灾害性天气寒潮、台风和洪水寒潮、台风和洪水;人类活动对气;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候的影响)初中历史与社会(七上)初中历史与社会(七上)(1)大洲和大洋(五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与界线;主要海峡的位置)大洲和大洋(五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与界线;主要海峡的位置与名称)与名称)(2)世界自然环境(五大地形类型及最典型的分布;世界主要气)世界自然环境(五大地

8、形类型及最典型的分布;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名称及大致特征和分布候类型名称及大致特征和分布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东亚的季风气候东亚的季风气候)(3)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我国的地形及分布、我国气候类型及)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我国的地形及分布、我国气候类型及分布尤其是季风气候的成因;黄河和长江)分布尤其是季风气候的成因;黄河和长江)四、课标解读与教学建议:四、课标解读与教学建议:1必须用全新的思路来选择本章的学习内容必须用全新的思路来选择本章的学习内容知识内容选择上:知识内容选择上:在考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前提下,适当关注学科体系在考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前提下,适当关注学科

9、体系 突出学习地理的实用价值,删减一些传统的学科知识。突出学习地理的实用价值,删减一些传统的学科知识。如:对各大自然要素的学习侧重在如:对各大自然要素的学习侧重在地质、地貌、大气、水地质、地貌、大气、水 删除了删除了生物、土壤生物、土壤所选择的内容也不系统。所选择的内容也不系统。如:如:地质地质只选择了只选择了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 地貌地貌只选择了只选择了地表形态的变化地表形态的变化 大气大气只选择了只选择了大气受热、气压带和风带、天气系统大气受热、气压带和风带、天气系统 水水只选择只选择水循环和洋流水循环和洋流选择的内容要求也简单明确。选择的内容要求也简单明确。如:洋流如:洋

10、流删除了洋流的成因、类型删除了洋流的成因、类型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运用地图(或图表)的能力。运用地图(或图表)的能力。其中包括用图(表)、绘图其中包括用图(表)、绘图说明(说出)说明(说出)用图(表)简要用图(表)简要分析(归纳)分析(归纳)结合实例结合实例说明说明的能力的能力2要为整个高中地理课程学习打好基础要为整个高中地理课程学习打好基础选取了最具有理论价值的选取了最具有理论价值的 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3我对本章课标的理解及湘教版教材教学建议我对本章课标的理解及湘教版教材教学建议说明:说明:(1)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主要区别

11、)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主要区别课程标准:课程标准:a.是多数学生能达到的是多数学生能达到的“最低标准最低标准”面向全体的教育面向全体的教育(大众教育)(大众教育)b.是对是对某方面或领域某方面或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a.是少数学生能达到的是少数学生能达到的“预期目标预期目标”最高目标最高目标(精英教育)(精英教育)b.是对是对教学内容及其顺序教学内容及其顺序的的具体规定具体规定和教学工作的和教学工作的提示提示(如本课中知识要达到掌握、理解、了解什么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本课中知识要达到掌握、理解、了解什么内容的具体规定)(2)树立从)树立从“教教材教教材”“

12、用教材教用教材教”的理念的理念 “一标多本一标多本”湘教版、人教版、鲁教版、中图湘教版、人教版、鲁教版、中图版版课标解读与教学建议课标解读与教学建议课程标准课程标准 活动建议活动建议运用示意图运用示意图说明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过程 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野外观察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野外观察(1)教学重点:地壳内部物质循环)教学重点:地壳内部物质循环(2)关注对象:岩石)关注对象:岩石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3)设计目的: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设计目的: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岩石的形成和演变(4)主要知识和技能目标:)主要知识和技能目

13、标:了解了解岩石的分类(三大类)岩石的分类(三大类)了解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不必深入讲述,但需涉及各种地质作用,如内外力作用)(不必深入讲述,但需涉及各种地质作用,如内外力作用)理解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岩浆间的相互转化,三大类岩石及其岩浆间的相互转化,把握把握转化的起点、转化的起点、终点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终点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形成“循环循环”的认识的认识(5)注意点:)注意点:a.熟练阅读示意图熟练阅读示意图 b.绘制简单示意图绘制简单示意图 c.要反映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之间的转化过程要反映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之间的转化过程对对理解地壳内部物理解地壳内部物质质循循环

14、环不必要的知不必要的知识识最好不涉及最好不涉及关注人地关系主关注人地关系主线线:介介绍绍岩石的形成和岩石的形成和转转化化时时联联系系人人类对类对岩石的开岩石的开发发利用。利用。根据条件根据条件适当介适当介绍绍矿矿物、物、矿产矿产等等可可进进行岩石、行岩石、矿矿物等物等实实物物观观察察或或野外野外地地质质考察考察,收集收集一些一些 岩石、岩石、矿矿物的物的标标本或本或照片照片,识别识别一些常一些常见见的的矿矿物。物。(6)湘教版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湘教版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材分析说明:教材分析说明:湘教材湘教材比较比较合理合理 教学建议:教学建议:活动一:宜采用先活动一:宜采用先自主自主学习

15、,后小组学习,后小组合作合作实验实验学习交流法学习交流法活动二:让学生课后、课外去活动二:让学生课后、课外去调查、收集调查、收集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中、建设中常用的岩石,以作简易小报的形式(岩石图片、分类、建设中常用的岩石,以作简易小报的形式(岩石图片、分类、成分介绍、用途介绍等)然后在同学间交流、教室内张贴法;成分介绍、用途介绍等)然后在同学间交流、教室内张贴法;活动三:建议进行大胆的修改,活动三:建议进行大胆的修改,建议通过建议通过创设相应的情景创设相应的情景让学生探究更有效。让学生探究更有效。情境一:多媒体动态演示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情境一:多媒体动态演示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情境二:

16、提供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情境二:提供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阅读卡阅读卡。探究过程:探究过程:(1)让学生合作绘制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让学生合作绘制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 (2)让学生用语言分析说明整个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让学生用语言分析说明整个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3)探究三种岩石的形成条件与过程)探究三种岩石的形成条件与过程 (4)探究两种不同岩浆岩的名称及形成条件与分布位置)探究两种不同岩浆岩的名称及形成条件与分布位置建议四:三类岩石的形成(建议四:三类岩石的形成(P31-32)易采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法或提供大量的图片展示进行教学易采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法或提供大量的图片展示进行教

17、学课时安排:课时安排:1课时课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 活动建议活动建议结合实例结合实例,分析分析造成造成地表形态地表形态变化变化的内、的内、外力因素外力因素 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貌野外观察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貌野外观察(1)教学重点:地表形态(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教学重点:地表形态(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2)关注对象:地貌)关注对象:地貌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3)设计目的: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设计目的: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地表形态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a.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 (地表

18、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b.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 (4)注意点:)注意点: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a.宏观形态宏观形态上理解上理解地形(五大地形类型)地形(五大地形类型)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b.微观成因微观成因上理解上理解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外力作用形成主要是外力作用形成结合实例,分析结合实例,分析 可进行地质、地貌野外考察,探究地表形态成因。可进行地质、地貌野外考察,探究地表形态成因。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

19、明: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a.全球大地构造全球大地构造 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 通过通过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说明理论说明 b.区域大地构造区域大地构造 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 通过通过地质构造(褶邹、断层)地质构造(褶邹、断层)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说明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说明 c.大地构造基础上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 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 通过通过外力(风、流水、冰川、海浪)作用外力(风、流水、冰川、海浪)作用及其形成的地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20、说明表形态说明 分析常见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常见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没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没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介绍,只需举例分析即可作全面系统介绍,只需举例分析即可(5)主要知识和技能目标:)主要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了解地表形态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地表形态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地表形态是内外力 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了解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结合实例分析结合实例分析全球海陆、高大山全球海陆、高大山 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了解了解地质构造(褶邹、断层)类

21、型,地质构造(褶邹、断层)类型,结合实例分析结合实例分析地表高低地表高低 不平的原因不平的原因了解了解外力(流水、风、冰川等)作用的表现形式,外力(流水、风、冰川等)作用的表现形式,结合实例结合实例 分析分析地表形态的再变化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了解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加深理解加深理解人地关系的和谐人地关系的和谐 发展发展(6)湘教版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湘教版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材分析说明:教材分析说明:鲁教版与湘教版相结合鲁教版与湘教版相结合 教学建议:(课时安排:教学建议:(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建议三:建议三:明确活动一明确活动一P37设计的目的:设计

22、的目的:(1)通过结合实例)通过结合实例喜马拉雅山脉成因的思考喜马拉雅山脉成因的思考 了解了解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尤其是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尤其是两大板块两大板块相碰会形成高相碰会形成高 大山系、高大高原、大峡谷等大山系、高大高原、大峡谷等(2)可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可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a.你知道太平洋板运动方向?你知道太平洋板运动方向?b.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运动会使地形发生什么变化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运动会使地形发生什么变化?建议一建议一:(1)从学生身边的、看到过的地表形态引入从学生身边的、看到过的地表形态引入 (2)课前让学生从网上收集典型的、奇特的地表形态,)课前让学生从

23、网上收集典型的、奇特的地表形态,(3)也可以让学生带着一些想探究的地表形态进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带着一些想探究的地表形态进入课堂建议二:建议二:在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宏观地形变化时,可在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宏观地形变化时,可补充阅读卡补充阅读卡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3)通过结合实例)通过结合实例红海成因的思考红海成因的思考 了解大板块间张裂形成海洋。了解大板块间张裂形成海洋。本题的思考应与图本题的思考应与图2-13相结合,提出:相结合,提出:东非大裂谷是怎样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是怎样形成的?建议七:建议七:活动八活动八建议以我国云南哀牢山区建议以我国云南哀牢山区元阳梯田元阳梯田 及荷兰的

24、填海造陆案例更佳及荷兰的填海造陆案例更佳建议四:建议四:将活动四改为将活动四改为图片实例探究活动图片实例探究活动,并与活动二结合,并与活动二结合 情境一:展示几张地形实例图,有裸露地质构造的更佳,然后情境一:展示几张地形实例图,有裸露地质构造的更佳,然后 可参照可参照P40提供的思考题进行探究、总结、概括提供的思考题进行探究、总结、概括 情境二:图情境二:图2-14和图和图2-15及图上探究题及图上探究题建议五建议五:适当参插地质构造对找矿、找水、工程建议的指导意义,:适当参插地质构造对找矿、找水、工程建议的指导意义,突出人地关系突出人地关系建议六:建议六:将活动六和活动七有机结合进行探究将活

25、动六和活动七有机结合进行探究探究一:展示地表形态的图片、照片,让学生探究分析是哪种外力探究一:展示地表形态的图片、照片,让学生探究分析是哪种外力 作用下的形成的?作用下的形成的?探究二:分析说明这些地表形态是具体可能是怎样形成的?探究二:分析说明这些地表形态是具体可能是怎样形成的?探究三:比较各种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和异同点?探究三:比较各种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和异同点?课程标准课程标准 活动建议活动建议运用图表运用图表说明说明大气受热大气受热过程过程 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和温度计,做一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1)教学

26、重点: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因)教学重点: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因(2)关注对象:大气)关注对象:大气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3)设计目的: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及全球气候的理论基础)设计目的: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及全球气候的理论基础(4)注意点:)注意点:从有关大气的三大从有关大气的三大“课标课标”综合来看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此综合来看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此“标准标准”利用身边温室效应案例(大棚种植)进行利用身边温室效应案例(大棚种植)进行实践实践温度测量。温度测量。a.重点探究重点探究低层大气低层大气对流层内;对流层内;需了解大气的组成。需了解大气的组成。b.需了解需了解大气的热量

27、来源(根本热源?直接热源?)大气的热量来源(根本热源?直接热源?)c.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实际上是?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需需重点阐述的原理重点阐述的原理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d.需需阐述基本原理阐述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大气热力环流 (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热力环流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成因)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热力环流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成因)e.运用一些原理示意图运用一些原理示意图来学习、说明大气受热过程来学习、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

28、等)(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等)了解了解大气的组成大气的组成了解了解大气垂直分层、各层中气温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大气垂直分层、各层中气温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理解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重点理解重点理解大气温室效应原理及其作用。大气温室效应原理及其作用。掌握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进而了解进而了解大气的热量来源(根本热源大气的热量来源(根本热源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直接热源直接热源地面地面陆面和海面)陆面和海面)了解了解影

29、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运用原理示意图,运用原理示意图,理解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及产生运动的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及产生运动的 根本原因根本原因理解理解大气的水平运动,及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大气的水平运动,及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 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5)主要知识和技能目标:)主要知识和技能目标:建议一:建议一:课时安排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建议二:建议二:在探究垂直分层前,先了解大气的组成及主要大气成分的作用。在探究垂直分层前,先了解大气的组成及主要大气成分的作用。可采用可采用阅读卡阅读卡和和图表思考活动图表思考活动相结

30、合形式相结合形式(6)湘教版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湘教版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材分析说明:需将三个版本相结合更合理些教材分析说明:需将三个版本相结合更合理些 教学建议:教学建议:建议三:建议三:P43活动思考一:活动思考一:(1)应运用学生在初中科学(八上)的已有知识,)应运用学生在初中科学(八上)的已有知识,(2)应补充对高空大气层的探究(对无线电通讯有影响)应补充对高空大气层的探究(对无线电通讯有影响)建议四:建议四:适当修改教材编排体系,适当修改教材编排体系,(1)将)将P46的阅读卡与的阅读卡与P47的探究活动放在的探究活动放在P45的思考活动后面的思考活动后面 更合理些更合理些(2)

31、对)对P48的探究活动进行修改的探究活动进行修改此活动不必进行此活动不必进行 建议在热力环流基本原理后还是让学生探究建议在热力环流基本原理后还是让学生探究 海陆风、山谷风、城郊热力环流的形成更佳海陆风、山谷风、城郊热力环流的形成更佳建议五:建议五:建议增加一个有关气压梯度力的建议增加一个有关气压梯度力的阅读卡阅读卡和和一个活动探究一个活动探究,如,如果能增加动态的多媒体演示更佳。果能增加动态的多媒体演示更佳。课程标准课程标准 活动建议活动建议绘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分布示意图示意图,说出说出气压带、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

32、影响 用计算机设计气压带、用计算机设计气压带、风带的移动风带的移动(1)教学重点: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教学重点: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2)关注对象:大气)关注对象:大气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3)设计目的: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设计目的: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 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之一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之一(4)注意点:)注意点:需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规律需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规律 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 对三圈环流中高空的气压和风向不作要求对三圈环流中高空的气压和风向不作

33、要求 引起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的根本原因引起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的根本原因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三圈环流受海陆分布的影响三圈环流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近地面形成一个个大气近地面形成一个个大气 活动中心,海平面还保留着一些理想分布状态,尤其是活动中心,海平面还保留着一些理想分布状态,尤其是 南半球。南半球。让学生意识到:让学生意识到:气候,是在以气候,是在以气压带、风带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为的分布和移动规律为基础基础下下 又受又受海陆位置海陆位置和和下垫面下垫面等等因素因素影响形成的。影响形成的。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

34、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可通过可通过举例举例,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如:,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如:气压带、风带气压带、风带分布分布对气候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热带雨林、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雨林、温带海洋性气候 气压带、风带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 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西南季风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西南季风能熟练能熟练阅读并绘制阅读并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季节移动示意图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季节移动示意图用计算机设计用计算机设计动态的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动态的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了解了解并并熟练阅读和绘制熟练阅读和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季节

35、移动规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季节移动规律 示意图示意图了解了解引起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的根本原因引起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的根本原因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理解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分布、对气候的影响能能举例说明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5)主要知识和技能目标:)主要知识和技能目标:建议一:建议一:课时安排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建议二:建议二:在运用三圈环流分析近地面气压带、风带形成前在运用三圈环流分析近地面气压带、风带形成前 有必要有必要设计一个探究活动设计一个探究活动

36、 (让学生理解只在热力因素下可能形成的单圈环流)(让学生理解只在热力因素下可能形成的单圈环流)(6)湘教版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湘教版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材分析说明:与教材分析说明:与人教版人教版相结合更合理些相结合更合理些 教学建议:教学建议:建议三:建议三:增加二个活动增加二个活动(1)用三圈环流分析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用三圈环流分析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建议采用自主学习、合作绘制、语言表述、多媒体展示建议采用自主学习、合作绘制、语言表述、多媒体展示 等相结合活动的教学方法。如:等相结合活动的教学方法。如:(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以及气压带、风带移动,)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

37、的影响以及气压带、风带移动,海陆高低气压中心的变化海陆高低气压中心的变化 建议在此进行一次建议在此进行一次图表探究图表探究活动。活动。建议四:建议四:在落实知识和技能目标在落实知识和技能目标(1)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分布、对气候的影响)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分布、对气候的影响(2)能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能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尽可能结合已学习的世界和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尽可能结合已学习的世界和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类型的名称气候类型的名称有必要可增加一个自主学习或探究学习气候类型的环节有必要可增加一个自主学习或探究学习气候类型

38、的环节课程标准课程标准 活动建议活动建议运用简易天气图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锋面、低压、高压等天天气系统气系统的特点的特点(1)关注对象:大气)关注对象:大气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2)教学重点、设计目的:)教学重点、设计目的:使学生能使学生能阅读阅读和简单和简单分析分析天气图,并天气图,并解释解释天气变化现象天气变化现象(3)注意点:)注意点:对高空天气图不作要求对高空天气图不作要求所要求的天气系统主要是所要求的天气系统主要是 常见的锋面(包括冷锋、暖锋)、常见的锋面(包括冷锋、暖锋)、低压(包括低压槽)、高压(包括高压脊)低压(包括低压槽)、高

39、压(包括高压脊)各种天气系统的特点各种天气系统的特点 可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几方面分析可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几方面分析 综合分析综合分析出各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特点出各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特点 进而进而明确明确天气系统移动前后的天气变化天气系统移动前后的天气变化是运用天气图分析天气状况作出天气预报的关键所在是运用天气图分析天气状况作出天气预报的关键所在学习锋面天气系统需引入气团概念,学习锋面天气系统需引入气团概念,为简化知识对气旋、反气旋概念末作具体要求。为简化知识对气旋、反气旋概念末作具体要求。把握本标准还需注意以下几点:把握本标准还需注意以下几点:a.应从日常生活需要出

40、发,尽可能避免增加知识难度应从日常生活需要出发,尽可能避免增加知识难度 b.对影响对影响我国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应重视,并联系相关的天气实的主要天气系统应重视,并联系相关的天气实例进行分析例进行分析 c.应重视影响应重视影响本地区本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的重要天气系统,浙江省浙江省华南准静止锋、梅雨、伏旱、台风、寒潮等华南准静止锋、梅雨、伏旱、台风、寒潮等了解了解气团气团掌握掌握锋面系统的特点及过境前后的天气状况锋面系统的特点及过境前后的天气状况掌握掌握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锋面气旋系统的特点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锋面气旋系统的特点 及天气状况及天气状况识读识读简易天气图,简易天气

41、图,听懂或作出听懂或作出天气形势分析或预报天气形势分析或预报了解了解影响本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及影响的天气特点和对人类影响影响本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及影响的天气特点和对人类影响(4)主要知识和技能目标:)主要知识和技能目标:教材分析说明:需将三个版本相结合更合理些教材分析说明:需将三个版本相结合更合理些教学建议:教学建议:建议一:建议一:课时安排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建议二:建议二:对于对于“锋面锋面”建议教学时辅以示意图建议教学时辅以示意图(5)湘教版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湘教版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建议三:建议三:关于关于“冷、暖锋冷、暖锋”教材编排形式上丰富,但究其内容会发现:教材编排形式上丰富,

42、但究其内容会发现:a.两张示意图不明确两张示意图不明确 (冷、暖气团不明确)(冷、暖气团不明确)(暖锋图中冷气团运动方向不准确)(暖锋图中冷气团运动方向不准确)(简易天气示图中常出现的冷暖锋示意末标出)(简易天气示图中常出现的冷暖锋示意末标出)b.活动探究题,缺乏现实案例下的具体分析探究活动探究题,缺乏现实案例下的具体分析探究 建议:可用下列示意图建议:可用下列示意图建议:建议:在第二探究题后加入参考案例分析在第二探究题后加入参考案例分析建议四:建议四:根据课标解读,教材对低压槽、高压脊末加以设计,根据课标解读,教材对低压槽、高压脊末加以设计,建议在此加一个建议在此加一个阅读卡阅读卡和和图片活

43、动探究图片活动探究建议五:建议五:应重视本地区的天气系统,故有必要增加梅雨、伏旱、台风、应重视本地区的天气系统,故有必要增加梅雨、伏旱、台风、寒潮的阅读卡及电视简单天气图分析探究,如:寒潮的阅读卡及电视简单天气图分析探究,如:课程标准课程标准 活动建议活动建议运用示意图运用示意图,说出说出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环节,说明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的动画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的动画根据本地条件,进行水文野外观察根据本地条件,进行水文野外观察 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只要求说出即可,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只要求说出即可,重点重点是要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44、是要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对三种循环末作具体要求,也末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对三种循环末作具体要求,也末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 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 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对水循环意义的学习对水循环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联系起来;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因素之一;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因素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非取之不尽等。水资源处在不断

45、更新之中,但并非取之不尽等。(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关注对象:水)关注对象:水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3)设计目的:)设计目的:认识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认识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影响(4)注意点:)注意点:了解了解水圈中各种水体的储量水圈中各种水体的储量绘制或运用绘制或运用示意图,示意图,说出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理解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重点关注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影响)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重点关注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影响)了解了解陆地水体之间的关系,水资源及其更新,陆地

46、水体之间的关系,水资源及其更新,调查调查家乡河流的基本状况家乡河流的基本状况(源地、流向、注入、汛期、水位和流量变化及原因、水质状况等)(源地、流向、注入、汛期、水位和流量变化及原因、水质状况等)并并提出提出治理和开发的可行性建议,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治理和开发的可行性建议,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本条标准将水的视野扩大到水圈,但落脚点在陆地,本条标准将水的视野扩大到水圈,但落脚点在陆地,为此要适当关注:为此要适当关注:a.陆地水体之间的关系;陆地水体之间的关系;b.水资源及其更新;水资源及其更新;c.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等的影响。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等的影响。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的动画;用

47、计算机设计水循环的动画;根据本地条件,进行水文野外观察根据本地条件,进行水文野外观察(5)主要知识和技能目标:)主要知识和技能目标:建议一:建议一:课时安排课时安排1课时课时建议二:建议二:在探究水循环的过程与主要环节前,先了解水圈内各种水体在探究水循环的过程与主要环节前,先了解水圈内各种水体 所占的比重,也为下一个课标的实施作好知识的铺垫,所占的比重,也为下一个课标的实施作好知识的铺垫,可采用可采用图表思考活动图表思考活动的形式。的形式。(6)湘教版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湘教版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材分析说明:适当与鲁教版结合更合理些。教材分析说明:适当与鲁教版结合更合理些。教学建议:教学建

48、议:建议三:建议三:P59活动思考一:活动思考一:(1)应加入思考水循环的过程与参与循环的主要环节)应加入思考水循环的过程与参与循环的主要环节(2)图)图2-39中应增加陆地植物的蒸腾作用、陆地水面的蒸发作用中应增加陆地植物的蒸腾作用、陆地水面的蒸发作用建议四:建议四:P60-61实践活动中家乡河流的调查实践活动中家乡河流的调查 a.该实践活动可以以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形式展开,要给予充足的该实践活动可以以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形式展开,要给予充足的 时间时间 b.本堂课重在研究调查方案和主要内容本堂课重在研究调查方案和主要内容 c.如果有可能,让学生绘出所调查河流的径流量图,与本地的年如果有可能,让学

49、生绘出所调查河流的径流量图,与本地的年 降水量各月分配图降水量各月分配图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 活动建议活动建议运用地图运用地图,归纳归纳世界世界洋流洋流分布规律,分布规律,说说明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用计算机洋流运动的动画用计算机洋流运动的动画 重点关注意义重大的海水运动形式之一重点关注意义重大的海水运动形式之一洋流,洋流,舍弃海洋水自身的性质(如:温度与盐度)舍弃海洋水自身的性质(如:温度与盐度)进行简化,重点归结进行简化,重点归结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知识基础知识基础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习的目的学习的目的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

50、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 最主要的是最主要的是“世界洋流分布图世界洋流分布图”、其它还有其它还有“世界渔场分布图世界渔场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1)教学重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重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关注对象:水)关注对象:水水圈中的海洋水水圈中的海洋水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3)设计目的: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设计目的: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也是大气最重要的水汽来源和热量来源也是大气最重要的水汽来源和热量来源(4)注意点:)注意点:简要简要了解了解洋流按性质分类、洋流的成因洋流按性质分类、洋流的成因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洋流分布模式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