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立场2549.docx

上传人:muj****520 文档编号:65680372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7.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立场254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儿童立场254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立场254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立场2549.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成尚荣故事常常引发我们对教育问题的深度思考最近日本作家佐佐木赫子的一篇幻想小说遥远的声音,又让我们有了深刻的反思。小说中的主人公正彦的时间不是自己掌握的,想游玩得请示妈妈。假期来临了表哥悠闲地去钓鱼,正彦却被妈妈逼着每天坐一个小时的电车去上辅导班。那天,妈妈记错了时间,正彦白跑了一趟,他多想去玩啊!就在路边妈妈打电话请示时他不幸被汽车撞死。在惨剧发生的那一瞬。表哥正好路过听见正彦对着电话向妈妈说:“玩好吗?”后来正彦家里总接到死去的正彦打来的电话。一天,表哥去他家,电话铃响了,果然、是正彦那犹疑的声音:“我玩什么好呢”表哥对着话筒悄声而又坚定地说:“你去找小伙伴,一起去

2、踢足球、骑自行车。”此后,死去的正彦再也没来电话。这篇小说用幻想的方式表明:一个被剥夺了游玩权利的孩子死后的灵魂也无所寄托。不得安宁。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却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成人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为了孩子的名义,去教育孩子,结果却伤害了孩子,甚至牺牲了他们宝贵的生命。这是一个日本人讲述的故事却让我们产生共鸣。我们不得不追问:如今教育的核心价值究竟定位在哪里?教师的崇高使命究竟是什么?于是,“教育的立场”这一命题就这么严峻地来到我们面前,需要我们作出回答。 对此,我们应毫不含糊地回答: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儿童立场应是现代教育的立场。 教育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 教育应是有

3、立场的尽管你可能不自觉也可能你未思考。立场,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抱的态度和所处的地位。即你是为谁的。不同的立场,表明了不同的态度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处理事物的方式和结局。教育的立场应有三条基准线:教育是为了谁的。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的。又是从哪里出发的。毋庸置疑,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童出发。这就是教育的立场,因此,教育的立场应是儿童立场。儿童立场鲜明地揭示了教育的根本命题,直抵教育的主旨。 教育是以最有价值的内容、以道德的方式展开的活动和过程。这种道德的方式,就是让受教育者尊严地生活在教室里和校园里。让受教育者有“尊严”,教育者就得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保护他们想

4、着他们,引领他们。从某种角度说,儿童观是教育观的核心和基础,教育观应根植于儿童观,而只有真正确立了正确的儿童观才会有鲜明的儿童立场。儿童立场是由教育的本质和主旨所规定的,儿童立场是真正的教育、良好教育的鲜明标志和成功的根本动因。 儿童立场的命题也使我们想起教育中的主体。“主体是人,但不等于人,人只有作为某种活动的发出者才是主体。”教育这种活动的主体究竟是谁呢?这就要考察活动的“发出者”是谁。教师是教育的策划者、设计者和组织者,但是真正“发出”教育需求的却是儿童。是儿童焕发生命活力的诉求才有了教育活动,儿童是教育活动的发出者,因此儿童是教育的主体,那么以儿童为主体教师就应站在儿童立场上。儿童立场

5、是主体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必然的、合理的。 但是,命题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常常被遮蔽。在教育的现实中,儿童立场受到了猛烈的冲击最为突出和严重的是,成人(当然包括教师)以惯有的思维,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把自己的需求当作儿童的需求以自己的兴趣代替儿童的兴趣。最终以牺牲儿童为代价实现自己预定的教育意愿和目标。而最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一切为了儿童”,最流行的最有号召力的口号就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看起来儿童立场似乎是鲜明的、坚定的,但结果是,儿童在儿童立场上的缺位。成人在儿童立场上的越位,最终使儿童立场异化为成人立场,最后只剩下成人立场。其后果是让孩子“伤”在了起跑线上。“一切为了儿童”被改写

6、成了“一切为了成人”。这种以为了儿童名义的成人立场导致了教育的功利主义导致了教育的分数至上这一切又在。一切为了儿童”的旗号下畅通无阻。教育应当解蔽,应当如马斯洛所说的“再圣化”,回到教育应有的立场上去真正站在儿童立场上。这就是教育的本义。是我们的回答。 儿童立场的核心:发现儿童和引领儿童 儿童立场有着丰富的内涵,但其特质与核心是如何看待儿童和对待儿童。只有真正认识儿童和发现儿童才能坚守儿童立场。也许我们回答坚守儿童立场的理由还相对容易,而回答儿童立场的特质与核心却不易。 1关于“儿童”的学问是所有学问中最重要而又最不完备的 儿童就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并未真正认识他们。更未真正发现他们。长期以

7、来,我们习惯站在成人立场上看待他们,于是认为儿童是“小大人”。陈鹤琴先生早就作了揭露:“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们游戏?为什么逼他一举一动更像我们成人一样?这岂不是明明证实我们以为儿童同成人一样的观念么?” 显然,缺乏对儿童的认识和发现就不可能有儿童立场的建立,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教育发生。可以这么判断: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关于儿童的问题,基于对儿童的认识的儿童立场是教育的根本立场。 2儿童在本义上是自由者和探索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

8、界的发现者”。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教育就应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一本义,引导并促进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发现。但事实却是,我们用一味的强制灌输、简单的“告诉”和机械重复的训练,伤害了他们自由和探索的天性,破坏了“儿童”的本义。 不过。我们正在改变,改变自己。改变教育,因而改变了立场。有这样一个案例:冬天,小朋友发现放在手里的冰块化了,他们比试着,并讨论着:为什么会化?怎样才使冰化得快一些?老师引导他们分别用微波炉、带盖子的胶卷盒做实验,实验后小朋友知道了冰的融化与温度有关系。然后,有的小朋友发现水变成冰“长个子”了于是老师引导他们在有刻度的瓶子、画上线的杯子、盒子里做实验,知道“长个子”的

9、冰是水变成的。水变成冰体积就会变大。小朋友就想,瓶口加上盖子还会不会“长个子”呢?会不会向下“长个子”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实验的结果是带盖子的瓶盖被顶歪了。杯子盒子变形了,小朋友们说,水变成冰的力量真大呀!在这个案例里儿童的天性和探索者的精神在教师引导下得到保护,也得到发展:知识应“活”在儿童自主的探究和体验之中。此类的案例不断增加我们的立场和教育也随之不断改变。 3儿童在本质上是一种可能性 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儿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它至少包括了三层意思:一是说儿童还没有成熟。因为未成熟,所以会发生问题,有缺点、有错误是正常的;正因为还没有成熟,所以存有巨大的潜能,教育就是要开发这种潜能,让他们在

10、成熟的过程中释放能量,又积蓄新的能量。二是说儿童还没有确定。儿童的一切都有待重新发现,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观察儿童,发现儿童发展的种种可能性,帮助他们找到发展的最大可能和最好可能。其间教师对儿童的评判需要谨慎,有时甚至需要耐心等待。三是说儿童还没有完成。“完成”是个过程。教师要学会在儿童不同的阶段,促使儿童一步步逼近目标又在他们面前树起新的目标。所以,马克思.范梅南说:“看待儿童其实是看待可能性。看待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 看待可能性。就一定要向可能性敞开。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去寻找种种可能性。因为是可能性,所以“不应用发现现成的东西的方式来使之成为问题”。而应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透

11、过儿童的“现实性”去发现可能性。因此儿童的可能性就是生成性、可塑性、创造性。儿童正是用“可能性”来暗示、启迪教育,来挑战、改变教育。 4儿童发展的密码童心 童心从另外一个角度体现着可能性,可能性隐藏在童心中寻找可能性首先要呵护童心。我们可以这么说:童心是儿童发展的密码当然也应是教育的密码。 首先。童心意昧着创造性。一年级的小朋友写过一首诗梦中:“梦中,我把小手伸出来让它透透气;梦中,我把小脚踢出来。让它散散步:梦中,我把小屁股钻出来,让它乘乘凉。梦中,我一个喷嚏吓得妈妈跳了起来,惊醒了,看着我的睡相,妈妈心疼得把我的小手、小脚、小屁股一个一个藏进暖融融的被窝于是,香甜的梦又开始了”充满童趣,充

12、满想象力。想象力对儿童来说比什么都宝贵。可见,创造力是童心不灭。成人的创造性是儿童品性的延续。我们永葆童心,就会永葆创造性。 其次。童心意味着独特的思维。李肇星在儿子三岁中说,儿子常常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比如,“为什么小树不会走路呢?”“噢,因为它只有一条腿。我有两条腿,太好了。”又比如,“大海为什么不停地喊呢?”“有的浪跑得太远,大海叫他们回来。为什么许多字不认识呢?”“它们没告诉我它们的名字。”儿童总是以他的眼睛看世界,他们有他们的观察方式、思维方式、解释方式和表达方式。读了这些自问自答,笑声总是从心里响起,在笑过后我们想到更多的是思维方式的独特往往意味着创新的开始。童心啊,你总是把我们导

13、引到一个新的视域、一个新的高度;教育啊,如果轻慢了、忽略了、挤压了童心,那绝对是无用的,而且是有害的。 5童年永远是一个深刻的话题 当下的环境对儿童提出了种种严峻的挑战。一是享受式、娱乐化的生活方式。我们要引导儿童追求快乐和幸福但不能追求生活的享受不能让娱乐化成为生活的主旋律更不能代替教育否则会“娱乐至死”。二是虚拟世界中的陷阱。虚拟世界能让儿童进入一个新的天地。但是虚拟世界存有很多诱惑。布有很多陷阱。低劣、恶俗的东西会慢慢侵蚀儿童的心灵消蚀高尚和圣洁的情感。儿童必须靠教育增强自己的识别和抵制能力。三是家庭环境的变化。离异家庭、单亲家庭以及各种“问题家庭”的增多儿童心理悄然发生变化,产生心理缺

14、陷与障碍亲情的淡漠导致情感的偏狭甚至异化。四是全球化背景下多元价值观发生猛烈碰撞核心价值观被遮蔽被模糊。在鼓励学生尊重、吸纳多元价值观的同时,如何澄清、辨别和选择: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如何让他们学会倾听等等,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所以,教师对儿童的引领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儿童是一块璞玉,如果放任他们按照自己无指导的自发性去发展,那么,“从粗糙的东西发展出来的东西,只会是粗糙的东西。”儿童立场。决不是对儿童的迁就和放任。严格要求是另一种爱的方式和形式。“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并未过时。儿童立场是一个完整的概念。 儿童立场上的教师:长大的儿童 儿童与成人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常常

15、发生冲突。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跟成人的冲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在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成人始终像“一个拥有惊人力量的巨人站在边上,等待着猛扑过去,并把他压垮”。这种描述和比喻并不夸张儿童立场始终向教师发出最为严峻的问题:教师,你该是谁?你该怎么办? 著名的特级教师李吉林作了最为简洁和鲜明的回答:我,一个长大的儿童。李吉林的回答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又具有西方的伦理价值。我国古代老子早就说过。圣人的精神状态往往回于婴孩;蒙台梭利也作了“作为教师的儿童”的判断。“长大的儿童”的含义,马克思作了深刻精辟的解释:“成人不能变成儿童否则他就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难道不使人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在更

16、高的程度上使儿童的纯朴的本质再现吗?” “长大的儿童”是在更高的程度上再现儿童的本质,其旨意是更好地理解儿童、发现儿童,其目的是在更好地开发儿童、引领儿童、发展儿童。此外,“长大的儿童”是提醒我们,教师要与儿童共同成长,随着儿童一起“长大”与儿童分享“长大”的快乐。可以说,“长大的儿童”是对教师在儿童立场上角色、作用最形象最生动最准确的定位。 有一个案例一直在我心头萦绕。斯紫辉是儿童教育家斯霞的堂姐。她是一位小学数学教师,但她每星期要给学生上一堂故事课。故事的内容来自爱的教育。学期结束,斯老师专门召开命名主题班会,用书中的人物来命名班上的同学。于是就有了勤劳的“裘里亚”、正直的“卡隆”、勇敢的

17、“马尔柯”班上一位插班生蒋风一直期待老师对自己的命名。然而,没有。蒋风咬紧牙关才没使那滴男儿泪落下来。 在准备离开教室时余光一扫,斯老师发现了自己的疏忽:“蒋风你跟我来。”在宿舍里,斯老师诚恳地检查自己:“老师太粗心了。我怎么把你给忘了呢?其实,你比裘里亚更勤劳,比卡隆更正直,比马尔柯更勇敢。这样吧老师把自己最心爱的书,这本爱的教育送给你,弥补老师的过失吧。”说着,掏出笔在扉页上题写了一行字:“不要怕做平凡的人,但要永远记住让自己那颗平凡的心,随时闪现出不平凡的光彩来。”从此,这本书和题词一直伴着蒋风走上了儿童文学的研究之路,成为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理论家。 之所以这么完整地叙述这一故事,是因为

18、它启迪了我对“长大的儿童”的理解。其一,教师首先要变成孩子。但是要当孩子。必须使自己往后退一步,即回到孩子时代去,和孩子一起想、一起玩、一起学,这样,你才可能走进儿童。一位数学老师竟然每周一节故事课,因为她知道孩子最爱听故事:在离开教室一刹那,她在余光里发现了学生的期待与委屈,富有童心的人才可能如此敏感。其二,教师要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喜欢故事中的人物,于是用来命名班上的学生。这样,书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走到了一起,而此时的教师也成了儿童,三个“儿童”有了一次美丽的约会。从深层意义上说,教师的一生都是一种邀请,邀请教室里的儿童邀请课程中的儿童,也在邀请自己的加入。这种孩子喜欢的方式

19、,是一种爱的方式。其三,教师变成儿童,是为了引领儿童。勤劳、正直、勇敢等品质的培养是教育永恒的主题,老师不能让故事走向庸俗,而应引领儿童走向崇高,在儿童的心里筑起一块高地,在“平凡”与“不平凡”之间让儿童寻找到价值思想和朴实的辩证。 “长大的儿童”是一种教师智慧的别解,实质上是一种大智慧,而大智常常与大爱相伴相生。 教育应当有大爱。教师爱应当具有母爱的品质与特点,但又必须超越母爱。教师爱的基本内涵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教师施爱的基本途径和方式,育人是教师施爱的根本目的和终极价值。因此,教师爱更讲方向性这种爱的方向直指个人的成长与民族未来的结合;教师爱更讲科学性和规律性,循序渐进,克服浮躁与功利,追

20、求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结合。注重动机、过程和结果的结合;教师爱更讲公平,面向所有学生,尤其关爱“后进生”,而且尽可能体现公平,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温暖:教师爱具有非情境性,情境改变的只能是爱的方式,而不会改变爱的品质,因而教师爱更具稳定性。这就是教师爱,这就是大爱。一个充满大爱的教师站在儿童立场上一定是优秀的“长大的儿童”。 教师应当有大智慧。教师智慧是关于教书育人的智慧。首先教师智慧具有道德感。集中表现在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上,让学生真正像人、真正像孩子那样生活在教室里和校园里;其次,教师智慧的载体是能力,面对各种教育现象,教师能及时调整教育的对策和行为:第三,教师智慧要妥善处理好知识与智慧的关系

21、。消解知识对智慧的纠缠。使智慧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完成“转识成智”的任务让知识成为力量,让智慧把学生引向自由:最为重要的是把创造作为智慧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是教师智慧,这就是大智慧。一个具有大智慧的教师才能在儿童立场上挥洒自如。具有鲜明的风格。充满魅力。“长大的儿童”正是用大爱与大智筑高儿童立场,嘹望儿童的未来,续写儿童与“长大的儿童”这世界上最动人的故事。这样,从儿童立场出发,我们将创造最圣洁的儿童教育,创造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商客采集器 WiKCI32M82rs内容总结(1)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成尚荣故事常常引发我们对教育问题的深度思考最近日本作家佐佐木赫子的一篇幻想小说遥远的声音,又让我们有了深刻的反思(2)教育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 教育应是有立场的尽管你可能不自觉也可能你未思考(3)儿童立场的核心:发现儿童和引领儿童 儿童立场有着丰富的内涵,但其特质与核心是如何看待儿童和对待儿童(4)” 看待可能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x模板 > 高端商务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