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摸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学****享 文档编号:65296831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8.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太原市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摸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山西省太原市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摸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太原市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摸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太原市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摸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山西省太原市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摸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宋元山水画经历了北宋(主要是前朝)、南宋、元这样三个里程,呈现出彼此不同的三种面貌和意境。“无我之境”中的“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能自觉意识到。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终于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从而这种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经常也就更为宽泛、广阔、多义而丰富。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便是这种优美的“无我之境”。它并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却通过自然

2、景物的客观描写,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画的“无我之境”由于根本没有语词,就比上述陶诗还要宽泛。五代和北宋的大量作品,无论是关仝的大岭晴云,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董源的潇湘图以及巨然、燕文贵、许道宁等等,都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表现出一种并无确定观念、含义和情感,从而具有多义性的无我之境。如果看一下南宋马远、夏珪等那许许多多的小品:深堂琴趣,柳溪归牧,寒江独钓我们就会发现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正是它们的美学特色。它不再像前一时期那样宽泛多义,而是要求得更具体和更分化了。尽管标题可以基本相同,由画面展示出来的情调诗意却并不完全一样。应该说,比起北宋那种意境来,题材、对象、场景

3、、画面是小多了,一角山岩,半截树枝都成了重要内容,占据了很大画面;但刻画却精巧细致多了,自觉的抒情诗意也更为浓厚、鲜明了。这是不是“有我之境”呢?是,又不是。相对于第一种意境,可以说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观念在这里有更多的直接表露。但相对于下一阶段来说,它又不是:因为无论在对对象的忠实描写上,或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上,它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上述第二种意境可说是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一。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中。但形与神、对象(境)与主观(意)这对矛盾的继续发展,在元代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便使后者绝对压倒前者而直接表露,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

4、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自然景物不过是通过笔墨借以表达“不能不尽”的主观心意罢了。“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这当然是标准的“有我之境”了,它开拓了宋元山水画中的第三种意境。(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无我之境主要体现在山水画和田园诗歌之中,而小说等则不具备这种艺术境界。B. 北宋的大量作品,如关仝的大岭晴云,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等都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C. 北宋山水画具有整体而多义、宽泛而不细致的特点;而南宋山水注重艺术家主观情感观念的直接表露,不注重客观写实。D. 形似与神似、对象与主观的矛盾双方在和谐状态中继

5、续发展,在元代,山水画发展到了“有我之境”的境地。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通过代表性的画作,论证了北宋山水画的意境属于“无我之境”。B. 文章分析了南宋山水画既是又不是“有我之境”,是为了论证第二种艺术境界较第一种自觉的抒情诗意更为浓厚、鲜明。C. 文章论述了宋元山水画“无我之境”、介于“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之间、“有我之境”这三种面貌和意境。D. 作者在论述这三种面貌和意境时,字里行间没有随自己的兴趣、倾向而偏爱偏好任何一种。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我之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不直接外露艺术家的情感思想,

6、从而作品的思想情感就更为宽泛、广阔。B. 由于引用陶渊明的几句诗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因此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C. 南宋的山水画有的标题可能和北宋的一样,但刻画更为精巧,抒情意味更浓厚,更多地直接表露艺术家的主观情感。D. “有我之境”开拓了宋元山水画中的第三种意境,与北宋、南宋的两种意境三分鼎足,各擅胜场。【答案】1. D 2. B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无中生有,“小说等则不具备这种艺术境界”错误。文章在论述“无我之境”时,只提到诗歌和绘画,并未提及小说。B“北宋的大

7、量作品”错误,应是“五代和北宋”。原文是“五代和北宋的大量作品,无论是关全的大岭睛云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董源的潇湘图”,可见应改为“五代和北宋的大量作品”。C“不注重客观写实”错误。依据“因为无论在对对象的忠实描写上,或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上,它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可知,南宋山水画注重艺术家主观情感观念的直接表露,但并不是不注重客观写实。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为了论证第二种艺术境界较第一种自觉的抒情诗意更为浓厚、鲜明”错误。依据“相对于第一种意境,可以说是或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上,它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可知,文章分析南宋山水画既是又不是“有我

8、之境”,是为了论证南宋的山水画具有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不同的风格,它自成一种面貌和意境。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强加因果,“由于因此”错误。文中只是客观表述陶渊明的几句诗并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却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并不能说明二者有因果关系。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以劳动立德树人理念,对推

9、动劳动创新、建设教育强国意义重大。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孟子中就有“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的记载。勤劳创业、耕读传家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内容,“劳”与“学”在历史上从未分离过。(摘编自吕文利以劳动教育树时代新人)材料二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就劳动教育发表过许多论述。他给晓庄师范题写过一副对联:“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在劳力上劳心”可以说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哲学根基,他提出“我们是主张在劳力上劳心,不是主张劳力与劳心并重”“真正之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这样做的人要用心思去指挥力量,使能轻重得宜,以明对象变化的道理。这种人能以

10、人力胜天工。”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固然重要,但是通过劳动,达到在劳力上劳心的效果,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这应该是劳动教育的真正内涵。(摘编自罗容海劳动教育怎么搞,别忘了陶行知)材料三以弘扬工匠精神为手段,传播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校园之内,要把工匠精神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特别是精心打造校园氛围,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景观熏陶人,融入校园生活培养人,融入校园文化涵育人,融入校园制度规范人。精心设计主题性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建设劳模工匠文化“场景圈”,让工匠精神元素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中。系统整合各种媒体资

11、源,在充分利用橱窗、海报、标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同时,更要精心打造网络、App、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全媒体传播弘扬工匠精神。校园之外,应以劳模工匠选树活动为契机,创新探索弘扬工匠精神的方法,以劳模和工匠人才为学习榜样,唱响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主旋律,涵养劳模文化、工匠文化,厚植奋斗理念和劳动情怀,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模工匠、爱护劳模工匠、学习劳模工匠、争当劳模工匠的良好风尚和社会氛围,从而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内部和细部,融入学生衣食住行和日常生活全过程。(摘编自彭维锋以工匠精神创新劳动教育模式)材料四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这

12、就要求劳动教育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使新时代劳动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劳动教育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进一步彰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综合育人价值。(摘编自刘余莉积极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劳动教育承载以劳动立德树人理念,对推动劳动创新、建设教育强国意义重大,所以要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B.

13、 劳动最光荣,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勤劳创业、耕读传家”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C. “在劳力上劳心”强调要勤劳动,但又不能止步于劳动。要以劳动涵育内心,实现道德、智慧、体质、美感的发展。D. 弘扬工匠精神教育模式,是为了传播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为劳动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搞劳动教育别忘陶行知的劳动教育观念,因为他继承并发展了“劳”与“学”结合的历史传统,也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提供了借鉴。B. 不仅要把工匠精神全面融入校园文化,全媒体传播工匠精神,还要校内校外联动,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学生

14、生活全过程C.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劳动教育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D. 新时代劳动教育要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适应科技发展与产业变革要求;应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6. 新时代应怎样开展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4. B 5. C6. 教学做合一,通过劳动实践,达到在劳力上劳心的效果;以弘扬工匠精神为手段,创新劳动教育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劳动教育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彰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综合育人价值。【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

15、信息的能力。B“勤劳创业、耕读传家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的“新时代”错。“勤劳创业、耕读传家”是历史优良传统,新时代要继承“劳”与“学”融合的传统,由于劳动形态的变化,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和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C“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错误。结合“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这就要求劳动教育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使新时代劳动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分析,“为了”错,“经济社会发展”是前提不是目的。故选C。【6题详解】本

16、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二“通过劳动,达到在劳力上劳心的效果,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这应该是劳动教育的真正内涵”分析,概括出教学做合一,达到在劳力上劳心的效果。根据材料三“以弘扬工匠精神为手段,传播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要求劳动教育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使新时代劳动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分析,以弘扬工匠精神为手段,传播时代风尚,创新劳动教育形式,使新时代劳动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根据材料

17、四“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分析,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结合“劳动教育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进一步彰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综合育人价值”分析,劳动教育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进一步彰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综合育人价值。(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缝山针非鱼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他的写意山水在省里小有名气。局里开党委会研究驻村扶贫工作,说市里要求必须有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在扶贫村帮扶一年,尽快

18、帮村民走上致富路。年又春一听说是高阳村,忙说,我去。高阳村年春去过。几年前他出去写生,骑一辆自行车三转两不转到了一个小山村,当时正是槐花飘香的时候,漫山遍野雪白的云朵起伏着,甜腻腻的香味让年又春陶醉了。他躺在树下睡了一觉,然后支起画架,画了两幅听槐。临走的时候,年又春问一个放羊孩子,那孩子吸溜着鼻涕告诉他:这是高阳村。正月十五没过,年又春就带着被褥、军大衣、煤气灶、米面油盐,和两名驻村队员来到高阳村。村民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年又春看到寒风里热气腾腾的欢迎队伍,他的心一颤: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百姓致富。年又春从局里要来一部分扶贫资金,又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来万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

19、水池,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村委开会也开他们宿舍去了,大事小事都要跟他们商量。秋天到来时,山上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年又春站在山顶上,深深呼吸着山风带来的果实成熟的香味,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下山的时候,年又春看见瘦瘦的高小根背了一大筐煤。他早听说高阳山上有煤,可一直没顾上详细问。他叫住高小根,要看看他筐里的煤。高小根说这煤是无烟煤,好烧。山上不少,也不深,有时候找准了几头下去就能看到黑煤。年又春一听立即兴奋了。这么好的资源,怎么村里就不知道开发呢,要开发出来,村民不早富了,还用他们来扶贫?年又春一回村就把村委会主任叫来,问他煤的事。主任说

20、早就想开发,但村里没钱,投资不起。找市煤炭局的一个技术员来看过,他说都是“鸡窝矿”。年又春问他啥叫“鸡窝矿”,主任说就是矿床太小,一小片一小片,跟鸡窝一样。年又春一听沉下脸:“鸡窝矿”也是矿啊,怎么着也能给老百姓带来财富不是?村主任一听忙点头说:是,是,是。于是,高阳村的煤矿开挖了。没钱,招外地的人来投资,村委会账上的钱慢慢多了,村民下窑挖矿,每天也可以挣几十块钱。高阳村热闹起来了,轰隆隆的汽车、拖拉机从年又春帮忙铺设的公路上开进来,又开出去,一车车煤挖出来,又拉走,换成了钱。第二年春天到来时,一些村民家里开始准备盖新房,谁见了年又春都双手拉着他说:感谢啊,感谢党。年又春是喝完高小根的喜酒才离

21、开高阳村的。高小根在矿上挣了钱,买了辆三轮摩托,还从山外娶回一个漂亮媳妇。年又春借着酒劲说:新娘子长得好看,回头给我当模特。高小根乐得直搓手,不停地说:喝酒,喝酒。年又春的扶贫工作结束了,在全市召开的表彰会上,年又春做典型发言,他声情并茂,会场上好多人都在悄悄擦眼泪。没多久,年又春的先进事迹报到了省里,省里对市里的驻村帮扶工作进行了嘉奖,年又春不但晋升一级工资,还被调到市科协做了主席。年又春一年多后翻看他的获奖作品听槐时想起了高阳村,他对高阳村的深厚情感被一下勾了起来。到高阳村去!年又春立即带上司机出发。暮秋时节,高阳村的风很劲,一路上枯黄的叶子在车前翻卷飞舞,车轮带起的小石子儿敲打着车窗车门

22、,发出清脆的响声。停,快停下。年又春看见高小根了。司机停下车,年又春下车叫高小根,高小根迟疑了一下才认出是他,忙过来拉着年又春的手说:年局长来了,大家都一直念叨你呢。年又春叫高小根一起坐上车回村,高小根说不了,他得上坟去。年又春忙问:谁不在了?高小根苦笑一下:媳妇。八月份下大雨,她从山上下来,一个挖过的废煤矿突然塌了,媳妇一下陷了进去,肚子里还有五个月大的孩子。年又春惊呆了,怎么会这样?他沉默了一会说,我们一起去。年又春和高小根一起慢慢朝山上走,年又春越走越心惊。满目疮痍!他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看到的。到处是挖过的和正在挖的小煤窑洞,废弃的煤矸石。曾经茂密的树林,现在几乎不剩几棵树,孤单地守

23、着快速苍老的高阳山。年又春在高小根媳妇的坟前跪了下去:都是我的错。高小根忙拉起年又春:年局长,你是我们的致富大救星,是她命不好,赶上了,怎么能赖你呢?年又春没有勇气走进高阳村里,他匆忙赶了回去。三个月后,市里禁止小煤窑开采的通知下来了,一件由年又春设计的巨型雕塑也从省城运到了市里,又被运到高阳村,是年又春自己掏钱制作的。那是一根细细的弯弯的金属大针,足有十来米高,斜依在一个底座上,在太阳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年又春给这个雕塑取名字叫:缝山针。(有删改)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第三段叙述年又春和高阳村的渊源,交代了他特别想去高阳村驻村扶贫的原因,也为下文

24、他积极热情地开展扶贫工作做了铺垫。B. 年又春各处拉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又设法开发煤矿,表现了他不辞辛劳、真诚助民的品格。C. 听槐画作在文章中两次出现,既表现了年又春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推动情节发展,让他再次来到高阳村,目睹高阳山的现状。D. 小说以年又春驻村扶贫为主要内容,以小见大,充分展现了中国新时期农村生活的广阔画卷,暴露的问题也给扶贫工作敲响了警钟。8. 画线句子是三次对高阳村环境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 小说为什么以“缝山针”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案】7. D 8. 突出高阳村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年又春想去扶贫相呼应,也

25、与后文该村受到破坏的情景形成对比。高阳山美丽的秋景,象征扶贫工作的成功,衬托年又春内心的满足和喜悦。暗示高阳村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现状,渲染下文悲凄的氛围。忧伤:小说书写了一个忧伤哀婉的爱情故事。三奶奶新婚不久便了失去丈夫,她只能把爱留在思念中,最后连想去丈夫牺牲的地方看看的愿望都难达成。9. “缝山针”既是一件雕塑,又暗寓对高阳山环境进行修补。“缝山针”是主要人物年又春反思的产物,体现了他勇于反思、敢于直面自己错误的精神。由开发高阳山到“赠针缝山”,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缝山针”预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昭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前景,凸显了小说主题。【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综

26、合和鉴赏评价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D项,“以小见大,充分展现了中国新时期农村生活的广阔画卷”错,高阳村并非新时期农村的典型,作者也并非以此展现农村生活的广阔画卷。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具体考查环境的描写的作用,解答这类题目,

27、首先要回顾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然后结合环境的特点以及环境描写所在的位置来分析作用。首先分别明确三处环境描写的特征,然后分析其作用。处描写出高阳村自然环境的优美,在情节上引出年又春想去此地扶贫的原因,在结构上则与后文该村被破坏后的环境形成对比。处写高阳山上的美丽景色,出现在年又春初步扶贫后的秋天,火红的柿子象征着扶贫工作的成功,同时与后文“他又一次醉了”相映衬。处写高阳村深秋的悲凉萧瑟,写出了村子自然环境被破坏的现状,同时为下文写高小根媳妇之死渲染悲凉的氛围。【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小说标题作用题通常联系小说结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旨和联系读者的阅读感

28、受作答。首先应明确题目的含义,“缝山针”既是雕塑,又暗指对高阳山环境进行修补。然后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主题进行分析。从人物形象上看,“缝山针”是年又春所赠,以“缝山针”为题,体现出年又春勇于反思自我,正视自己错误的品质。从情节上看,以“缝山针”为题,暗示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从主题上看,以“缝山针”为题,可以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陈汤字子公,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家贫丐贷无节,不为州里所称。西至长安求官,富平侯张勃与汤交,高其能,举茂材。父死不奔丧,下狱论。后复荐为郎,数求使外国。久之,迁西域副校尉,与甘延寿俱出西城。时匈奴

29、郅支单于背畔礼义,留杀汉使者吏士。常与延寿谋“郅支单于虽所在绝远,蛮夷无金城强弩之守,如发屯田吏士,驱从乌孙众兵,直指城下,彼亡则无所之,守则不足自保,千载之功可一朝而成也。”延寿亦以为然,欲奏请之。汤曰:“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延寿犹与不听。会延寿病,汤独矫制即日引军分行,发温宿国,从北道入赤谷,过乌孙,涉康居界,至闻池西,杀郅支单于。于是上疏曰:“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唐虞,今有强汉。臣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宜县头槁街,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既至,论功。刘向曰:“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美者不疵细取。”元帝乃封延寿为义成侯,赐汤

30、关内侯,为射声校尉。汤上书言康居王侍子非王子也,按验,实王子也,汤下狱当死,太中大夫谷永上疏讼汤:“昔白起为秦将,南拔郢都,北坑赵括,以纤芥之过,赐死杜邮。今若庸臣遇汤,卒从吏议,使百姓介然有秦民之恨,非所以厉死难之臣也。”成帝出汤,夺爵为士伍。后数岁,西域都护段会宗为乌孙兵所围,驿骑上书,愿发城郭敦煌兵以自救。丞相王商、大将军王凤及百僚议数日不决。上召见宣室。汤知乌孙瓦合不能久攻故事不过数日诎指计其日曰不出五日当有吉语闻居四日,军书到,言已解。大将军凤奏以为从事中郎,莫府事壹决于汤。(选自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有删节)【注】槁街:汉代长安街名。少数民族聚居之处。杜邮:地名,在咸阳以西。10.

3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汤知乌孙瓦合/不能久攻故/事不过数日/诎指计其日曰/不出五日当有/吉语闻/B. 汤知乌孙瓦合/不能久攻/故事不过数日/诎指计其日/曰/不出五日/当有吉语闻/C. 汤知乌孙瓦合/不能久攻/故事不过数日/诎指计其日曰/不出五日/当有吉语闻/D. 汤知乌孙瓦合/不能久攻故/事不过数日/诎指计其日/曰/不出五日/当有吉语闻/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茂材,即察举岁科之一的“秀才”,始于汉武帝时期,为避东汉光武帝刘秀之讳,改称“茂材”,也常作“茂才”。B. 唐虞,是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一般史籍中也常用来指代唐

32、虞执政的那段时间,古人认为那是一段太平盛世。C. 关内侯,秦汉时期爵位名,有封号和封国。一般是对文官的奖励,封有食邑数户,有按规定户数征收租税之权。D. 宣室,古代宫殿名,此处指汉代未央宫中的宣室殿。“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之事,就发生在此。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汤富有才学,进入仕途。他自幼爱书擅文,因求贷无节制不被州里赏识,到都城后进入仕途,几经辗转才做了西域副校尉。B. 陈汤颇有谋略,敢于决断。他看出偏远地区的郅支单于的劣势,未向皇上奏请,趁同僚甘延寿卧病之际主动出击,大获全胜。C. 陈汤建立奇功,得到肯定。汉成帝听取了刘向的主张,因陈汤

33、诛杀郅支单于的大功而原谅他擅自矫诏兴师之过,给予赐爵封赏。D. 陈汤熟悉边事,料事如神。文武百官数日不能决断是否出兵解救段会宗,陈汤一言解危,得到大将军信任,被任用为从事中郎。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宜县头槁街,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2)使百姓介然有秦民之恨,非所以厉死难之臣也。【答案】10. B 11. C 12. C13. (1)应该把砍下的郅支单于的头颅悬挂在蛮夷居住的槁街,让他们明白,敢于侵犯强大汉帝国的人,即使再远,我们也一定要杀掉他们。(2)使得百姓忧心忡忡有秦地百姓一样的怨恨,这不是用来激励臣子为国家危难付出生命的办法啊。【解析】【10题详解】

3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故事”是旧例先例,固定词语,古今异义,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D;“曰”表示某人要说话,一般前后都断开,排除C。画线句的意思是:陈汤了解乌孙不过是临时凑合的军队,不可能长久进攻,按惯例,不过几天就会退兵。弯着指头一算说:“不出五天应当就会有好消息传来。”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和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有封号和封国”错误,关内侯,有封号,无封国;“一般是对文官的奖励”错误,应为“一般是对立有军功将领的奖励”。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汉成帝听取了刘向的主张”错误,依据结合原文第三段应是“汉元帝

35、”。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宜,应该;县,通“悬”,悬挂;示,给看,让明白;明,使其明白;虽,即使。(2)介然,有心事的样子,忧心忡忡;“非所以厉死难之臣也”,判断句;所以,用来;厉,激励。参考译文:陈汤字子公,年少时好读书,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因家贫常四处向人借贷,没有节制,乡里人都因此鄙视他。西行到首都长安求官,富平侯张勃与他交往,十分赏识他的才能,举荐茂才时推荐了他。陈汤的父亲突然去世他没有回家奔丧,论罪入狱。后来又被推举为郎官,屡次请求出使国外。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升任西域都护府副校尉,与西域都护甘延寿一起赴西域。当时匈奴郅支单于违背

36、礼节,扣留甚至杀了汉使者和汉朝官吏。陈汤常与甘延寿谋说“郅支单于虽然远在绝域,但蛮夷之人没有坚固的城池和强劲的弓弩守卫,如果我们征发屯田官吏戍卒,驱使乌孙士兵,直捣他们的城下,他如果逃跑却没有合适的去处,死守也不能够保全自己,千年功业可以在今日建立了。”甘延寿也认为他说得对,想向朝廷奏报请示这件事。陈汤说:“朝廷和公卿商议,这么大的决策不是普通人能够见识到的,事情一定不被允许。”甘延寿仍然不听他的建议。正巧赶上甘延寿生病,陈汤独自假传圣旨,当天就征调士卒分兵前往,发兵温宿国,从北道进入赤谷,经过乌孙国,途经康居界,到达阗池西,杀郅支单于。在这样之后给皇帝上疏:“臣子听闻天下大义,当为统一。古有

37、唐虞盛世,今有我大汉帝国。臣子率领正义之师,行帝王征伐之事,幸得陛下庇佑,入阵杀敌,斩杀郅支单于。应该把砍下的郅支单于的头颅悬挂在蛮夷居住的槁街,让他们明白,敢于侵犯强大汉帝国的人,即使再远,我们也一定要杀掉他们。”在他们还朝时,论功行赏。刘向认为:“评价有大功劳的人不记录他小的过失,推举大善之美的人不非议他细小的毛病。”汉元帝于是封甘延寿为义成侯,赐陈汤为关内侯,做射声校尉。陈汤上书说康居王的侍子并非真王子,查验之后是真王子,陈汤入狱被判死刑,太中大夫谷永上奏为陈汤辩护说:“过去秦将白起南面攻下楚国郢都,背面坑杀赵国赵括,却因小小的过失被赐死于杜邮。如今如果以对庸臣的方式来对待陈汤,最终采纳

38、官吏的意见,使得百姓忧心忡忡有秦地百姓一样的怨恨,这不是用来激励臣子为国家危难付出生命的办法啊。”汉成帝贬黜陈汤,削去他的爵位让他以士兵为伍。几年后,西域都护段会宗被乌孙兵包围,驰马快书,请求派敦煌守军来救他。丞相王商、大将军王凤以及百官商讨数日不能决断。皇上在宣室召见陈汤。陈汤了解乌孙不过是临时凑合的军队,不可能长久进攻,按惯例,不过几天就会退兵。弯着指头一算说:“不出五天应当就会有好消息传来。”过了四天,军书传来,说是已经解围。大将军王凤奏请皇上任命陈汤做了从事郎中,幕府之事都由陈汤决断。(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柳宗元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

39、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注】柳宗元,负元间中进士,登博学鸿词科,后入朝为宫,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革新失败后脱至永州十年,后又至柳州,此诗写于贬谪柳州期间。楚客:指楚国诗人屈原;屈原爱橘,曾作橘颂,赞美相橘树。据水经注流水载,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临死时对儿子说他把柑橘树当作奴仆,可以谋利。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从爱柑写起,起句叙事平平,但从“手种”“二百株”等词句中,足见诗人对柑橘树之喜。B. 颔联高度认同了屈原笔下柑橘树“秉德无私”的品质,更以种柑橘树可发家致富,表爱木之

40、情。C. 颈联遥想柑橘开花结果的热闹场景,用疑问语气表达出不知届时自己是否还在此地的复杂心绪。D. 诗人将一颗不平静的心隐藏在平缓的语调后面,形成了“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15. 清人姚鼐评价此诗时有言:“结句自伤迁谪之久,恐见柑之成林也。而托词反平缓,故佳。”请结合诗句说说理由。【答案】14. B 15. 尾联写如果将来能够亲眼看到橘树长大成林,有朝一日能以自己亲手种出的柑橘来养老,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但“坐待成林”对于一个志向高远、不慕荣利的诗人而言,是有志难酬的悲痛,不堪忍受的压抑。貌似宽解语,实则不平气。诗人反话正说,用平缓的语调表达深深的痛苦,形成了一种韵味深厚的意蕴,让

41、人读来回味无穷。【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颔联高度认同了屈原笔下柑橘树秉德无私的品质”错误,“秉德无私”虽出自屈原橘颂,诗中只是说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而引起他对柑橘树的喜爱;“更以种柑橘树可发家致富,表爱木之情”错误,作者爱柑理由并非是想要以种柑发家致富。颔联的意思是我像屈原一样喜爱这天生的美树,不学李衡那样把柑树当作木奴来谋利。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结句自伤迁谪之久,恐见柑之成林也。而托词反平缓,故佳。”结句“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意思是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那一天,它的美味还能够

42、让我这个老叟滋养受益。“坐待成林日”表明时间之久,彼时作者也已年老,“滋味”“养老夫”更是作者的一种期待和喜悦,足见作者乐在其中。结合注释可知,此诗写于革新失败后被贬谪柳州期间,作者曾中进士登科第,入朝为宫并积极参与革新。“坐待”一词表明了作者虽有志向但又无法实现而不得不忍受的压抑与悲痛。由此可见,作者自伤迁谪之久,只能望柑之成林的无奈。“若教”的假设说来轻松,似是宽慰自己,实则是无奈的表现,平缓之下是作者内心的沉重,喜悦之下是作者更深的悲痛,反话正说,更具增强了悲情之浓厚,引人深思。可见清人姚鼐所评“而托词反平缓,故佳”。(三)名篇名句默写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

43、,用“_,_”两句,强调成天地空想,不如片刻地学习。(2)诗经关雎中写男子追求女子却未能如愿,白天黑夜总在思念她的句子是“_,_”。(3)李白蜀道难中“_,_”两句运用“上”“下”对举的表达方式,把夸张与神话融为一体来写山之高和川之险。(4)氓中用“比兴”的手法描述女主人公青春亮丽、容颜润泽的句子是:“_,_。”【答案】 . 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求之不得 . 寤寐思服 .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 桑之未落 . 其叶沃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终”“臾”“寤寐”“沃”。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

44、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年来,不少年轻人喜欢汉服等传统服饰,形成一股复古风潮。在崇尚“古风”的群体中存在着一种倾向:严格遵从传统形制。他们认为,与一般流行文化不同,古风中使用的文化符号要考虑规范性,穿着汉服要接受传统要求的制约,尽管好不好看都不能随意,这就如戏曲表演,穿戏服讲究的是“宁穿破,不穿错”。某些古风作品因随意、粗糙,备受批评古风发展过程中,我们还要考虑兴趣与商业之间的平衡。当商业模式介入到原本基于共同兴趣而形成的小圈子后,兴趣爱好不再是主要推动力。出于成本考虑,商业营销也常有之举,与传统要求背道而驰。( ),以保持纯正的古风。不管怎样,古风在年轻人中的流行,还是让传

45、统文化以时尚的方式再一次了活力。流行成为经典,需要在大量试验和探索中。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为土壤,把生活当舞台,让我们对古风流行文化的发展成果。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古风中使用的文化符号要考虑规范性,汉服穿着要接受传统要求的制约,即使好不好看都不能随意。B. 古风中文化符号的使用要考虑规范性,穿着汉服要接受传统要求的制约,无论好不好看都不能随意。C. 古风中文化符号的使用要考虑规范性,汉服穿着要接受传统要求的制约,即使好不好看都不能随意。D. 古风中使用的文化符号要考虑规范性,穿着汉服要接受传统要求的制约,无论好不好看都不能随意。18. 依次填入

46、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革故鼎新 迸发 提炼 翘首以待B. 标新立异 暴发 提炼 翘首以待C. 革故鼎新 暴发 淬炼 拭目以待D. 标新立异 迸发 淬炼 拭目以待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追求纯粹古风的年轻人及时反思,远离这些变味的运作,与商业隔离B. 这些变味的运作使追求纯粹古风的年轻人及时反思,与商业隔离C. 这些变味的运作使追求纯粹古风的年轻人与商业隔离,及时反思D. 追求纯粹古风的年轻人因这些变味的运作,与商业隔离,及时反思【答案】17. B 18. D 19. B【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做好此题应该熟悉

47、常见的病句类型,共六大类: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文化符号要考虑规范性”,主宾不搭配,应该是“文化符号的使用要考虑规范性”,排除AD;“尽管”和“即使”表示假设只能搭配一面,不能关联“好不好看”,改为表示选择关系的“无论”,排除C。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第一组,“革故鼎新”, 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革除旧弊,创立新制,多指改朝换代或施政有重大变革等。“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根据文意,应选“标新立异”。第二组,“迸发”,一起爆发出来,就好像是说力量似的一下子爆发出来,前所未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