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口语课堂上提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_余菁.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6520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574.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英语口语课堂上提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_余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初中英语口语课堂上提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_余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英语口语课堂上提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_余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英语口语课堂上提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_余菁.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硕士学位论文 初中英语口语课堂上丨 1高 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论文作者:余菁 指导教师:张维友教授 学科专业:学科教学 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1 年 5 月 To Improv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l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Oral English Class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Masters Degree in CCNU By Yu Jing

2、Postgraduate Program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upervisor: Zhang Weiyou Academic Title: Professor Signature _ Approved May, 2011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致谢 从踏入华中师范大学那天到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一直心怀感激之情,感谢 华中师范大学又给了我重新学习的机会,使我向理想的彼岸又跨越了一大步。我 不禁要向在我学习过程中给予 我无私帮助和指导的老师们表达我的感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

3、指导老师张维友教授。这次论文从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到 观点的阐述、定稿都是在张院长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每一次的交流对话中, 我都受益匪浅。 .他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未 1 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 我,值得我永远学习。在此谨向张院长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还要衷心地感谢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所有老师。他们渊博的知 识和精湛的讲授不仅提高了我的教学理论修养,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而且是我 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 在这里我还要感谢湖北省巴东县京 信友谊中学的教师和学生,他们全力配合 我的课堂试验和访谈工作,提供一线最真实、详细的资料,对我的论文及研究分 析提供了极大帮助。 最后我要

4、向养育我的父母致以敬意,多年来他们对我始终如一的照顾和精神 支持是我不断进取的主要动力。 收笔之际,感触颇多。谨以寥寥数语,向曾给过我教诲的所有师长和同事以 及曾经帮助过我的人表示感谢! 中文摘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日新月异的的高速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不断增 强,跨文化交际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层各面,培养跨文化人才这是摆在外语教 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本文目的是提供一套新型授课模式,详细介绍 如何在口语课堂上培养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进而提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以期为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参考。 采用实验研究,旨在验证针对中 #生的心理特点,在口语课堂采用文化导入

5、 式的创新授课模式对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作用。实 验对象为刚升入八年级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定为实验班和对比班。实验调查工具 为英语交际能力水平测试和访谈。实验 步骤如下:开学对两个班级进行跨文化交 际能力测试,作为实验前测。学期末以相同形式进行实验后测。同时,在两个班 随机抽取 10 名学生进行访谈,以验证实验假设,即通过运用这种口语课模式,可 以提高初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提高英语水平。 . 本文提供了一套在口语课堂上培养初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进而提高其跨 文化交际能力授课模式。本文在理论模式的基础上,将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探索 运用到英语口语课堂上,并进行对比和分

6、析,为英语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教学经验; 其培养对象是初中学生,只有在起步时期就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 识,才能使 他们将来更加容易的适应全球化社会的挑战;该模式强调整体语言结合文化的体 系学习,详细介绍了如何在口语课堂上提高初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教师 利用影音材料和图片把学生导入会话。然后注重初中生心理特点,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自主发现,进行小组讨论,顿悟中西文化差异。而后进行文化因素总结与 语言知识讲解。最后组织学生通过情景型角色扮演活动来灵活运用交际策略提高 跨文化交际能力。 综上,通过运用本文提出的授课模式,在口语课堂上提高初中学生跨文化交 际能力是可行的。本文指出初中口语教学要以

7、培养跨文化意 识为重心,以提高跨 文化交际能力为目,并对传统口语课堂的改进提出了建议,希望本文对今后的研 究有所禅益。 关键词:口语课堂;初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Abstract Nowadays , with the advance of globalization , increasing exchanges and collaboration among countries have further le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o various sectors of society. This in turn casts a laborious

8、assignment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to cultivate talents with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introduce a new teaching approach to raise the consciousnes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mong middle-school students in oral English class and further improve

9、 thei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Detailed information has been acquired by the author using experiment and investigation. The purpose of the experiment is to test whether or not in an oral English class we can adopt a cultural introductory innovative approach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p

10、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o nurture students5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nsciousness and enhance their competence. The subjects of the experiment are the students in two classes who have just entered Grade 8. One is the experimental class, the other the contrastive. The instruments of the exp

11、eriment are e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ests and interview. The experiment is conducted as follows: pre-test don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irst semester,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post-test done at the end of it. We also had a random selection of 10 students for interview from the two classes to

12、verify our hypothesis that we can improve students5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their English proficiency by applying this approach to the oral English teaching. This thesis designs a teaching approach to the oral English to cultivate middle school students5 consciousness of intercult

13、ural communication and improve thei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Based on the theories, this paper purposefully adopts intercultural teaching in oral English class. The subjects involved in our experiment are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is approach lays stress on the systemic study of

14、language with culture, gives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of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9 consciousnes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competence in oral English class. The procedure of the approach is as follows: First of all, we lead the class in by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ultu

15、re-loaded episodes of movies, flashes or pictures. The students are left to discover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mselves by having group discussion, in which they will make their own discovery on a long-term basis. Then, we will try to summarize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knowledge. Finally, the studen

16、ts put in use what they have learnt about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new approach can help improv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9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t gives us the implication that oral English class should stress the cultivation of

17、 students5 consciousnes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aim to enhance thei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 the end, the author mak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oral English teaching class. Keywords: oral English class;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 intercultural communi

18、cation; competenc 目录 Sc M . i . ii Abstract . iii 弓 i w . l 1.1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外语教学 . i 1.2 本研究的意义 : . 1 1.3 论文框架 . 2 第二章文献综述 . 3 2.1 跨文化交际及交际能力概述 . 3 2.1.1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 3 2.1.2.跨文化交际 . 3 2.1.3 跨文化交际能力 . 4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5 2.2.1 国外相关研究 . 5 2.2.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6 2.2.3 以往研究的不足 . 6 第三章研究方法 . 8 3.1 研究目的 . 8 3.1.1 英

19、语口语课的特点 . 8 3.1.2 初中学生心理特征 . 9 3.1.3 初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的问题 . 10 3.2 研究对象 . 11 3.3 研究方法 . 11 第四章实验方法 . 13 4.1 实验目的 . 13 4.2 实验对象 . 13 4.3 实验工具 . 13 4.3.1 测试 . 13 4.3.2 实验 . 14 4.3.3 访谈 . 14 第五章口语课堂上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验 . 16 5.1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创新模式试验 . 16 5.2 课堂导入 . 16 5.3 分组讨论,自主发现 . 19 5.4 文化因素总结与语言知识讲解 . 21 5.5 实际运用和体

20、验 . 23 5.6 教师总结 . 24 第六章实验结果 6?分析与讨论 . 25 6.1测试结果与分析 . . 25 6.2 访谈结果与分析 . 26 6.3 研究启示 . 28 第七章结论 . 31 7.1 主要发现和贡献 . . . 31 7.2 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 . , . 31 参考文献 . 33 隱 1 . 36 觀 2 . 38 附录 3 . 41 第一章引言 1.1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外语教学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全球化进程日新月异的的高速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 交流与协作不断增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盛的跨文化时代。这种多元文化之 间的沟通已不再囿于以往各国政治、

21、经济、贸易、教育等这些宏观领域,也不再 是只有国家元首、商业大亨或专家学者们的专利。如今,异域文化交际已经渗透 到了社会的各个层次,方方面面,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同时对所 需人才的年龄要求也越来越年轻。今天稚气未脱的学生,明天国家就可能需要其 承担起服务国际的重任。培养跨文化人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显而易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走向世界,我国的外语教育工作者也及时意识到 让外语教学与时俱进的重要性。传统上仅仅教会学生外语词汇,句法,语法等这 些表层的语言结构是远 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利用各种各样的技巧使语言结构恰当 发挥其交际功能。学习语言就是要为交际服务,特别是跨文化交际。然而,

22、我们 经常观察到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由于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不足, 总会遇到表达的种种障碍,有时让外国人产生误解。因此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 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1.2 本研究的意义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怎样运用一套整合型的授课模式在口语课堂上培养 初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近年来,国内外的外语教育 工作者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领域 取得了很大进展。从国外来看 , Hall (1959)首 次提出并使用 “ 跨文化交际 ” 这一术语,而后 Samovar, Porter 和 Stefani (2004) 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

23、础。此后,交际能力方面的理论也开始引起学者 们的兴趣 。 Chomsky (1965)首先提出了 “ 语言能力 ” 。 Hymes(1971), Canale and Swain(1980)各自提出了交际能力概念,以及语言测试学家巴奇曼对交际能力做出 了比较详尽的阐述。在国内,许多学者自 90 年代开始引进、介绍国外交际策略理 论,如戴炜栋,束定 芳( 1994)、陈思清 ( 1990)等。有关中国学生交际策略能力 的实证研究也已展开:有关交际策略使用的研究,对交际策略培训的研究和对交 际策略问卷信度和效度进行的研究等。 但是这些大部分停留在对其本身的研究,没有把跨文化交际理论与英语教学 实践

24、结合起来。尽管近来有些学者初涉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然而大部分 研究针对的是大学或大专学生,但习惯和学习的意识是在青少年时期塑造而成, 到了高校才开始注重培养能力意识,木已成舟,难以弥补。在极个别谈到中学生 能力培养的文献中,只是笼统提及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但英语教学包括听、 说、读、写各方面内容,仅泛泛而谈便会导致立足点不突出,研究效果也就不明 显。本文在理论模式的基础上,将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探索真正运用到实际教学 上;教学对象是英语学习处于基础阶段的初中学生,在起步时期就培养其跨文化 交际意识 i 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口语课堂出发,有针对性的展开研究,角度鲜明, 重点突出了并对实验数据

25、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为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教 学经验,希望对以后的研究有所裨益。 1.3 论文框架 本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为引言。简单介绍了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外语教学的根 本任务;当前国内外的外语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其跨文 化交际能力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本论文研究的意义;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首先对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跨文化交际及跨文化交际能 力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回顾了国内外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领域的相关研究。最 后分析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三章为研究方法。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并对本文中应用的 研究工具测试、实验和访谈进行了具体描

26、述说明。 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讨论 了口语课堂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验,即到底如 何利用口语课堂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为了更详尽的阐述,首先介绍了 英语口语课的特点,初中学生心理特征以及初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的问题。 然后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即口语课堂上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创新模式的详细介 绍。 第五章为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首先对前测和后测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和 分析。然后结合访谈内容,对每个话题的访谈结果进行详细分析,进一步验证本 文的实验假设。最后讨论研究的启示。 第六章为结论。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贡献,同时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 与不足之处,最后尝试性对外语教学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

27、。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 跨文化交际及交际能力概述 2.1.1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文化与语言紧密联系着 , Kramsch (2000)认为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一 对,他们相互实现对方。而 Krashen (1981)更为明确的指出: “ 我们可以用我们 已经 1 以定义文化的完全相同的措辞来定义语言。 ” 语言是一套系统,承载着文化, 其目的是为了人们的社会交际。简言之,当遵循不同文化的人们交流谈话时,他 们必须和对方分享自己的文化。每次当我们选词造句,发送信息时,不管是口头 还是书面的,我们同时在做文化选择 ( Linda, 2003:31)。换句话说,虽然人们交 流的时候,不仅仅是传

28、递一些思想或事实,同时也会将自己的态度 、信仰、价值 观、世界观等这些文化因素分享给对方。语言已经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一部分, 很大程度上是语言将不同文化区分开来。而同时,一个地域的文化又时时刻刻影 响着该地域人们的语言,文化的变化将直接引起语言的变化。 简言之,任何语言都不能脱离文化而孤立存在。既然二者不可分离,在研究 语言是就必须研究文化。这对与我们英语教学的启示是英语教学就是利用语言教 学来探索目标语中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必须 将各种文化因素融入语言教学的过程中。 2.1.2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如今已经成为许 多地方人们日常交流的一部分,哪怕是生活在非

29、常闭塞地区的人们都有机会迎接世界各地的来客,与其进行交流。而跨文化交际 作为学科的研究最早起源于美国。众所周知,美国是个大熔炉,是移民者的聚集 地。不同肤色,不同人种的人们长时间生活在一个特定领域,跨文化交际的几率 远远大于世界其他各地 。 Hall (1959)在其著作无声的语言 (The Silent Language) 首次提出跨文化交际,此后,学者们纷纷投入到该学科的研究中。 Samovar 等总 结了跨文化交际的概念:跨文化交际是文化知觉和符号系统的不同足以改 变交际 事件中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 Samovar, 2004: 48-53)。而Thomas (1993)的定义 就更为具

30、体些,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两个来自任意领域的语言或文化背景不同的人 之间的交流。我国学者胡文仲将其阐述为: “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 程就是跨文化交际 ” ,他还认为跨文化交际还不止这些,它还可以是国家、民族、 个人的交际活动。交际内容涉及的方面有:政治观点、价值观、风俗习惯、礼貌、 称谓等(胡文仲, 1999: 23)。可见,中外学者对跨文化交际的阐 述观点基本是一 致的。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中国的日益国际化,掌握和异域文化背景的人 们沟通交流的能力是适应全球化需要的基本技能。基于这一社会需求,英语教学 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已学到的语言结构知识以书面或者口头的方式来进行

31、$际跨文化交际。因此,提高学生尤其是打基础阶段的初中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知在必行。 2.1.3 跨文化交际能力 什么能力才称得上是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一标准比较抽象,学者们也有不 同观点。跨文化交际能力注重交际的完成能力,如建立并保持正面积极关系的能 力;掌握最小失误或偏差的信息传递能力;规劝和交 p 协调的获取能力 ( Ruben, 1989)。也就是从控制与交流者之间的关系,掌握交流内容以及达成共识的能力三 个方面来要求交际者 。Spitzberg (1988)认为,判断一个人的是否合理完成跨文 化交际要看他是不是完成了交际目的和顺应语境这两者之间的有效互动。由此我 们可以将跨文交际能力的

32、概念整合成为能够在交际过程中明确交际目的,运用一 定交际策略来减少信息偏差,与交际对象融洽达成共识的能力。根据胡文仲的观 点,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交际能力,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交际时具 有强力的跨文化意识,善于识别文化差异并排除文化干扰,并成功地进行交际的 能力 (胡文仲, 2006: 248)。语言测试学家 Bachman (1990)对交际能力做出了比 较详尽的阐述。他提出了交际语言能力的概念,由三部分组成:语言能力,策略 能力和心理与生理机制。知识结构和语言能力是语言交际的原动力,通过策略能 力即在交际活动中运用各种语言知识的心理能力这座桥梁,以及心理与生理机制 的调节来达到交际

33、的目标,三者相辅相成。而我国的贾玉新认为 ,跨文化交际能 力应至少包括由基本交际能力(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能力、文化能力、相互交往能 力和认知能力)、情感和关系能力、情节能力(解决多义现象的能力)和交际策略 能力(贾玉新, 1997)。在这里,非语言行为能力、文化能力以及心理学领域的 情感和关系能力和认知能力得到了阐述,面面俱到。 2.2.1 国外相关研究 跨文化交际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而后逐渐成为当今热门研究 领域之一。跨文化交际研究是一项综合研究,其发展总是与其他学科的发展有密 切联系。跨文化交际研究是 Lado (1957)出版的著作跨文化语言学首次提到。 而 “ 跨文化交际 这

34、一术语是美国人类学家 Hall (1959)无声的语言中首次提 出并使用的。 Oliver (1962)出版了文化与交际, Smith (1966)出版了交际 与文化。归纳起来,这些著作着重研究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到了 60 年代中 期,跨文化交际的论著紧缺。这种情况下由 Hoopes (1971)主编的跨文化交际 学读本为跨文化交际学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后语言学家 Samovar (2004)将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分成了八类:态度、社会组织、思想模式、角 色、语言、空间的使用和组织、时间概念以及非语言表达。在1970 年,跨文化交 际学这一领域得到了国际传播协会的正式承认,词时成

35、立了跨文化交际的分支, 跨文化交际终 于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此确立了自己的地位,这是跨文化交 际研究的转折点。此后,大批国外的学者踊跃投入到该学科的研究中,交际能力 方面的理论也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兴趣。美国语言学家 Chomsky (1965)首先提 出了 “ 语言能力 ” 这一概念。他把语言能力定义为 “ 说话人与听话人对自己语言 的知识 ” 。 Hymes (1971)又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包括四个方面, g 卩:形式上 的可能性,心理上的可行性,语境上的得体性和交际中的实现性。 Hymes 的交际 能力概念对后来的语言教学和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后, CanaleandSwain

36、 (1980)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 Hymes的交际能力概念,将其发展为语法能力,社 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这一模式在外语教学界影响更大。语言测 试学家 Bachman (1990)对交际能力做出了更为详尽的阐述,他提出交际语言能 力由三部分组成: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与生理机制。以上是跨文化相关的 理论研究,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用到课堂的研究也有不少。如:Auncion-Lande (1977)跨文化交际:教学策略、资源和材料 ) ; Savignon (1983)的交 际能力:理论与课堂实践 ); Seelye(1994)教授文化:为跨文化交际服务的策略 ; Byram(19

37、97)语言学习与教学的社会文化角度与跨文化角度以及 Lazar(2008) 发展与评价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部语言教师与教师培训人员的指南)等,这 些文献不仅介绍跨文化交际理论,还结合课堂,引导教师将教学重心从语言能力 转向跨文化交际能力。总之,国外对跨文化的研究是硕果累累。 2.2.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在国内,虽然上世纪 80 年代才开始引进国外的跨文化研究的 理论,许多学者 随后也积极投入到其相关研究中,当中有哲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社会语 言学家、民俗研究者、对比文学研究者、语言教师等。如在 1980 年,许国璋发表 了语言与文化 文化词与英与教学,文章中他强调短语翻译的文化内涵。胡

38、文仲 ( 1994)在文化与交际中第一次将国内语言学及外语教学各领域在文化 与交际的探索研究方面的贡献集中展现给读者 ,加深了国内学者对该研究的了解。 而后学者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每一种阐述视角都具有独特的重 要性和深远意义,如贾玉新 (1997)跨文化交际学 ,胡文仲 (1999)跨文化交际 学概论,邓炎昌,刘润清 ( 1989)语言与文化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许力生 (2006)跨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等等。国内对交际策略理论的研究是从 90 年 代兴起的。如戴曼纯 (1992)第二语言习得者的交际策略初探;戴炜栋、束定芳 (1994)外语交际中的交际策略研究及其理论意义;束定芳

39、、庄智象(1996)现 代外语教学;陈思清 (1990)交际策略探讨;王立非 (2000)国外第二语言习得 交际策略研究的述评等等。国内关于交际策略能力的研究有:高一虹 ( 1992) 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的联系 中国、拉美学生在英语字谜游戏中的交际策略 对比;张建理 ( 1995)交际能力 交际策略 口语教学;李祥坤,陈家刚 ( 1999) 当前外语交际能力培养中的误区及其应对等等。但是这些大部分停留在对其 本身的研究,没有把跨文化交际理论与英语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后来有些学者开 始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如何善秀,杜默君的 ( 2005)的 EFL/ESL 口 语教学模式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王燕茹 ( 2007)的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中的 文化教学策略;王一帆 (2010)的跨文化交际与高职高专英语口语教学等。近 几年,跨文化交际研究在高校内也迅速发展。许多硕士研究生以从跨文化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