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课堂口语互动教学模式研究_刘娟.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6519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1.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英语课堂口语互动教学模式研究_刘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初中英语课堂口语互动教学模式研究_刘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英语课堂口语互动教学模式研究_刘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英语课堂口语互动教学模式研究_刘娟.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A Study of Interactive Oral English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 By Liu Juan Supervised By Associate professor Yang Bin Submitted to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in Candidacy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Education Jinan, Shandong, P. R. China March, 2013 目录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2、. Ill 文中图表 . V 第一章 引论 . 1 1. 1 研究背景 . 1 1.2 研究目的 . 2 1. 3 研究意义 . 2 1. 4 文章结构 . 3 第二章文献综述 . 4 2. 1 国外口语互动教学的研究状况 . 4 2. 2 国内课堂互动教学的研究状况 . 5 第三章研究的理论基础 . 8 3. 1 课堂口语互动教学的涵义与特征 . 8 3. 1. 1 课堂口语互动教学的涵义 . 8 3.1.2 课堂口语互动教学的特征 . 9 3. 2 理论基础 . 10 3. 2. 1 需要动机理论 . 10 3.2.2 合作学习理论 . 11 3.2.3 建构主义理论 . 11 3. 2.

3、 4 二语习得互动假设理论 . 12 第四章实验研究 . 17 4. 1 研究思路 . 17 4. 2 研究方法 . 17 4. 2. 1 文献研究法 . 17 4. 2. 2 课堂观察法 . 18 4. 2. 3 访谈法 . 18 4.2.4 问卷调杳法 . 18 4. 2. 5 实验法 . 18 4. 3 研究过程 . 20 4. 3. 1 课堂口语互动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 20 4. 3. 2 初中英语课堂口语互动教学模式在不同课型中的应用 . 22 4. 3. 3 控制班与实验班课堂教学模式 的差异 . 26 第五章结果分析与讨论 . 27 5. 1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27 5

4、. 1. 1 实验前整体学情调查结果及分析 . 27 5. 1. 2 实验前后对实验班的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 29 5. 2 书面测试成绩评估与分析 . 31 5. 2. 1 前测 ( Pre-test) . 31 5.2.2 后测 (Post-test) . 31 5. 3 口语测试成绩评估与分析 . 32 5. 3. 1 前测 ( Pre-test) . 32 5.3.2 后测 (Post-test) . 32 5. 4 课堂观察结果与分析 . 33 5. 5 学生访谈录 . 34 5. 6 讨论课堂口语互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36 第六章结语 . 41 6. 1 研究结论 .

5、 41 6. 1. 1 主要发现 . 41 6.1.2 课堂口语互动教学实施的原则 . 41 6. 1. 3 课堂口语互动教学实施的策略 . 43 6. 2 本研究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 44 6.2.1 合理设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 “ 能动 ” . 45 6.2.2 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提供有效平台,使学生 “ 乐动 ” . 45 6.2.3 灵活调控课堂,适时给予点拨,使学生 “ 会动 ” . 45 6.2.4 准确评价反馈,及时表扬鼓励,使学生 “ 愿动 ” . 46 6. 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6 参考 文献 . 48 隱 . 54 . 54 . 55 . 57 if

6、. 5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9 中文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学英语的口语教学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新 的英语教材编写十分注重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 “ 说 ” 的能力的 培养。但目前的英语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中得不到足够的口 语训练,缺少有效的课堂互动及交际思维训练,课堂参与度低,从而导致了学生 语言表达能力低下,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较差,语言素养得不到提升,呈现出消极 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状态,极大地影响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在这个背景下,中学 英语教学对课堂中的口语和互动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初中英语口语互动教学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和

7、教学方法,一直是令本 人困惑的问题。为此,笔者较为系统地阅读了国内外关于口语互动教学理论研究 与发展的相关论著,并对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就如何在课堂 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口语互动做了尝试与 探索,验证课堂口语互动教学是否能有效 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增强其主体地位;课堂中是否能达到语言输入与 输出的平衡,让学生在获得大量优化语言输入的同时,获得多样的语言输出途径 和大量的语言输出机会;是否能真正达到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不断 改善学生英语学习的情感态度及学习习惯的目的。 本研究以需要动机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二语习得互动假设 理论为理论框架。在整个研究过程

8、中,笔者分别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 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展开研究。针对此研究所需验证的 问题,笔者开展了实证教学实验,采用了实验班与控制班对比研究的方式,通过 实验研究中前后测的数据,初步检验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在讨论过程中, 对收集的数据及结果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总结发现了在实验实施过程中的影 响因素。 实验的结果对于笔者而言是欣喜的:学生认可并接受口语互动教学模式,英 语学习的情感态度及学习习惯不断改善,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课堂中能获得大 量的语言输出的机会,英语交际能力也有所提高。同时,笔者在实验的过程中积 累了一些经验和新的认识,明确了新课程背景下的

9、初中口语教学应该遵循的一些 原则,总结了实施课堂口语互动教学中的几点策略,并指出本研究对课堂口语互 动教学的启示,形成可推广的经验,供一线教师做教学参考,虽然本研究有很多 局限性,但仍然对笔者及所在学校的英语教学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口语互动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English-speaking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 has raised widespread concern. The compilation

10、 of new English textbook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9 comprehensive language proficiency, especially the English-speaking ability. However, at present, there still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he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Students can not get enough opportunities to train

11、their English-speaking abilities. In the meanwhile, they lack effective interactions and communicative strategies training.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he classroom is not sufficient. As a result, the language competences of students are quite poor and their language proficiency can not be improved rapi

12、dly. In this way, students will be frustrated and take negative attitudes toward learning English, which will seriously impede the enhancement of the English teaching quality. In this context, new requirements have been made for the English-speaking and interactive classroom learning in middle schoo

13、ls. What kind of teaching modes and methods should be adopted in the English-speaking intera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 This has long bewildered the author. The author has systematically read works related to this research question and some theories of interactive learning at home an

14、d abroad. Enlightened by the previous achievement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makes explorations on how to make students effectively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n English in the classroom. This study aims to verify whether the English-speaking interact

15、ive classroom teaching can effectively encourage the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and highlight their dominant roles in the classroom and whether the language input and output can be balanced in the classroom to enable students not only to gain abundant and optimized input, but also to

16、 take various means and opportunities to use the language; It explores whether the students9 language presentation skills and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 are truly improved and their motivations, attitudes and habits in the English learning are m continuously perfected. This study takes the Theory of

17、Motivation,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Constructivism and The Interaction Hypothesis in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In the meanwhile, the author adopts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 classroom observation?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an

18、d experiment to conduct this study. An empirical teaching experiment is designed and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erformance of experimental class and the control class is made. On the basis of data from pre-test and post-test, this study roughly examin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lassroom interactive mo

19、d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es are made on the data.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 are found. The result of the experiment delights the author. Students accept the English-speaking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emotions, attitudes of students an

20、d their habits in the English learning are continuously perfected; their involvement in class activities 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bundant opportunities to use language are gained by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their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English is also improved. In the meanwhile, the author

21、 accumulates some experience and new knowledge in the experiment, formulates some principles to be followed in the oral teaching in the middle school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curriculum, summarizes several strateg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a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of the speaking abilit

22、y, figures out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study for English-speaking interactive teaching. Although this study has many limitations, it exerts some positive impacts on the author and the English teaching in the author school. 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reform; classroom teaching; English-speaking inter

23、action 文中图表 表 1舜耕中学在校学生口语现状问卷调查表统计结果 . 29 表 2 实验前问卷调查结果统计表 . 31 表 3 试验后问卷调查结果统计表 . 31 表 4 实验前实验班,控制班笔试成绩统计 . 32 表 5 实验后实验班,控制班笔试成绩统计 . 32 表 6 实验前实验班,控制班口语成绩统计 . 33 表 7 实验后实验班,控制班口语成绩统计 . 33 图 8 基于学生参与度调查的课堂观察表 . 34 第一章 引论 1. 1 研究背景 2005 年我国全面进入课程改革的新时代。轰轰烈烈的新课程实验已经走进 学校,走进老师和同学。旧的英语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24、新课程 提倡 “ 自主、合作、创新 ” ,教师以学生为出发点,以新知识、新理念为教学主 体,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开放视野,从内外塑造自身的能 力和修养。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时代特征,培养具备良好人文素养和 科学素养的新型人才。在这个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学对口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时代 要求。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广大的一线英语教师的新课程意识在逐步强化。教 师们逐步认识到: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能够运用该语言进行有效的交 际,即培养交际能力。然而,有效的交际涉及面很广,它包括:语言知识、即组 词成 句、组句成篇的能力;语言技能,即听、说、读、写的技能;认识能力,即 一

25、个人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反应能力和有关世界知识的掌握程度;文 化知识,即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了解的程度;感情因素,即对人和物的态度、 交际动机、个人品质、性格、习惯以及对环境的心理反应等。因此,培养学生综 合语言运用能力应该包括两个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帮助他们在今后 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效地利用语言进行交际;二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 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口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 问题,如 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不明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很好的体现,课堂中缺 少有效互动,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交流表达能 力

26、的丧失;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教学中缺少有效的操作策略;缺少科学有效的 指导;不能正确处理教师指导与学生训练的关系等等。 在每一次的课程改革中,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教 学方法,都是中学英语教学界和一线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摆在我们面前需 要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 作为一名一线英语教师,笔 者把论文选题定在这个方向,是期望在理论指导 下对中学英语课堂口语互动模式做一番较系统的尝试,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形成个人的教学特色,进一步实现其推广价值,在研究过程中,力求让一批学生 受益,希望通过观察,分析,实践,总结课堂口语互动教学应用情况,初步检验 课堂口语互动教学的可

27、行性。本论文希望在实验中解决的问题是: (1) 学生对待英语口语学习与操练的态度是否能改变? (2) 学生是否能接受课堂中口语互动教学模式? (3) 课堂口语互动教学是否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及学习效率? (4) 课堂口语互动式教学是否能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5) 课堂口语互动式教学是否能改善学生英语学习的情感态度及学习习惯? 1.3 研究意义 课堂口语互动教学改革能够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丰富和发展教学模式内 涵,是课程改革的需要。笔者在对需要动机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 二语习得互动假设理论进行较为认真地学习分析与思考的基础之上,吸取输出与 输入假设理论等现代教学理论之精髓

28、,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实际的教学活 动,应用于英语口语教学的各种课型,针对不同教学阶段进行教学设计,灵活运 用各种互动方式,以达到最优教学效果。给一线教师在新课程口语教学的实施过 程中 一个参考,真正落实新课程目标理念,扎实有效地推进我国的新课程改革。 在新课标的引导下,语言教师的教学创作精神将随新课标的成长而得到充分 的释放,从而在相当程度上以其对课程的塑造而升华为与学生共建课程的主体, 口语交际课既有利于能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又有利于提高老师与学生的人格 素养。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互动式口语交 际课堂从关注 “ 人 ”的发展着眼,注重双向互动,重视课程评

29、价的教育发展功能, 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整体素养的提高。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 际活动中,学会 倾听,表达和交流,能够与人交流,具备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精 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学生的整 体语言素养从一开始就参差不齐,因此必须因材施教,有效教学,注重过程,注 重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的设计并科学有效的实施,才能逐渐取得成效。这就要求我 们语言教师,必须积极地进行探索,认真地研究学生,不断搜集教学案例,不断 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口语表达训练中 来,使我们的学生逐渐提高交际素养,受益终身。 1.4 文章结构 本论文共由

30、六章组成: 第一章简要陈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并简述论文的总体框架。 第二章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课堂互动教学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分析和评述。 第三章是本论文研究的理论探索。对课堂口语互动教学的涵义与特征进行了 相关的理论阐释,以需要动机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二语习得互 动假设理论为理论框架。介绍了互动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是本论文的实验研究,首先分三个阶段明确了研究思路,又分别采用 了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展 开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又详细地说明了实验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以及本实验教 学模式在听力,交际,阅读和写作等不同课型中应用。

31、第五章是在实验研究后的一些结果分析与思考,分别对问卷调查表,书面测 试成绩,口语测试成绩,课堂观察数据统计,学生访谈等结果及数据进行整理, 运用工具对收集的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调查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讨 论分析了实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影响因素。 第六章是结语,总结研究发现,并根据学习借鉴和实践研究总结了课堂口语 互动教学实施的原则及策略,以及本研究对课堂口语互动教学的启示,同时指出 本论文研究的局限性。 第二章文献综述 随着互动理论的出现,语言学界发现良好的课堂师生互动有助于语言学习与 发展,所以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问题已成为一个涉及多学科研究领域的问题,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进行

32、了研究和解释。纵观近年来的有关研究成果, 我们发现了不同的几种研究视角。 2. 1 国外口语互动教学的研究状况 最早提出 “ 互动 ” 概念的是在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在 20世纪初,思想家米 德 ( 1934)最早在他的互动论中对 “ 互动 ” 一词做了阐述。普莱西 ( 1933)在心 理学与新 教育中,讨论了教师,环境及课堂的社会气氛等社会心理因素对学生 成长所产生的影响,这是首次用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教育过程,是对师生关 系和师生互动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学研究的开始。克隆巴赫 ( 1954)的教育心理 学和林格伦 ( 1956)的课堂教育心理学,是两本首次在教育心理学上探讨 课堂互动的著作。而

33、最早的专门论述课堂互动问题的著作是教室中的互动, 是德拉梅特 ( 1976)撰写的,作者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较全面地分析了教室中教 师与学生的角色,课堂情景和师生关系。而真正专门对教学行为进行研究,并为 课堂 互动开实证研究先河的是弗兰德斯。自 20 世纪以来,多元文化观和社会交 往理论极大地影响了国外互动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是互动教学理论呈现出多 元化的特征,并成为时代发展的需求。从研究的取向来看,国外学者主要致力于 两方面的研究: (1) 对师生互动行为的研究 多数研究者的着眼点虽不相同,都共同点都是以班级为单元,学生为主体对 象进行的。怀特 ( 1952)和利比特 (1952)认为:学生

34、对领导者或同伴间存在的侵 犯性行为源自权威式的领导方式,教师的在场与否决定学生出现不同的效率;而 学生各方面的表现不良则是源于教师的领导方式过于放任;学生互爱,有较高的 群体性与自发性则是源于教师民主式的领导方式。弗兰德斯 ( 1962)则通过大量 的研究证明,教师的直接影响较多时,会导致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不足,而教 师较多的间接影响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参与量。根据三个重要课堂因素(即教师, 学生和知识)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可以把师生的互动行为分为三种类型,即教 师为中心,学生为中心和知识为中心。 (2) 学生参与互动的性别差异研究 研究表明,在课堂中学生参与活动量男生明显高于 女生。 Craw

35、ford&Macleod (1990)发现,在调查男女生在课堂上发言不积极的原 因的问题上,他(她)们的回答虽然有着相似的答案,但是女生更明显地把课堂 上沉默的原因归于无法很好地组织观点,对话题相关知识的了解的不足,以及不 愿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的无知等。而男生则主要归因于不够充足的准备和担心对 成绩造成的的负面影响。 2. 2 国内课堂互动教学的研究状况 国内的学者也对课堂师生互动行为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佐斌 ( 2002)提出了与传统教学不同观点的课堂师生互动观, 认为影响师生互动的因素包括背景,观念,特质和任务等。郭建军 ( 2005)与刘 家访 ( 2

36、005)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对互动教学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总 结与探索。但从研究的领域和范围来看,存在两个现象。一是此方面的研究大都 存在于教育学领域,而并非语言学界。二是绝大多数在研究中小学课堂,基于大 学课堂的却较为罕见。比较令人关注的是王家瑾 ( 1997)构建的课堂互动行为模 型和吴康宁 ( 1997)等人对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的探讨。 吴康宁等学者从互动主体角度,根据两种标准提出了多种课堂互动类型。 (1)根据师生行为对象划分为三种类型 : 1) 教师与学生个体间的互动:此种互动行为常表现为要求与反应,提问与 应答,评价与反馈以及个别辅导,直接接触等。此类型明确显示出教师对学生的

37、偏爱或偏见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策略。 2) 教师与班级整体间的互动:此种互动行为常见于组织教学,知识讲授, 提问评价等过程中。此类型会使学生认为,自己对教师的行为反应是群体反映的 一部分,而不是区别于他人的独立个体行为。 3) 教师与小组间的互动:此种互动是教师针对学生小组中的全体成员所进 行的知识传授,辅导和评价等。 (2)根据师生行为属性划分为三种类型: 1) 控制 -服从型:师生行为的主要特点是控制与服从。课堂中教师会采取 “ 强制的 ” , “ 民主的 ” , “ 平等的 ” , “ 合作的 ” 多种变化频繁的方式应对学 生的行为,但课堂控制的根本宗旨不会改变。与之相对应的,学生的回

38、应可以归 结为 ”服从 ” ,服从实际上是教师对于学生课堂行为属性的一种制度规定。 2) 控制 -反控制: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会以服从教师的方式与教师互动。 但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不服从的现象,这时的师生互动行为就转变成了 “ 控制 ” 与“ 反控制 ” 。而当这种现象激化到一定程度时,师生互动行为就发展成了相互 对抗和相互抵触。 3) 相互磋商型:在课堂中,如果教师能完成预计的教学任务和又不愿让 学生承受不必要惩罚,在这种情况下,相互对抗又可能转化为相互磋商,或者是 两者共存,既相互对抗又相互磋商。 总体上看国内外研究现状,都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国外学者重视实证研 究,而国内学者更加关注师生关系的社会意义,教育价值和生命价值。这些研究 不管是对语言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