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字学习入门1(民国出版).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51620 上传时间:2019-05-07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0.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习字学习入门1(民国出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习字学习入门1(民国出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习字学习入门1(民国出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习字学习入门1(民国出版).doc(2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_習字入門習字入門(民國出版) (中華書局印行)序序古來論書之書,汗牛充棟矣。其人類以書成名,議論所至是丹非,素尊己抑人,高掌遠蹠, 自誇心得,此在成材者觀之,未始非臨池參考之一助。而以語初學,則如孩提之子,跬步 勉能,而欲與之馳峻岅陟峩岡,有不虞其顛躓者,嘆今亦有見及。是者坊本諸編,宗旨自 標不外桄導初學之用。而東抄西撮,顛倒本末,淺深襍揉,其不適用也。與古本均茲,編 以蔣仲和之書法正傳,劉少棠之習字講義為藍本,間采古今名人確有經驗之語。雖簡頁不 多,而自點畫,以及全體無一不為親切之指示。字句明白,記誦便利,諸家塾已有成效矣。 以視重悂,謬之坊本為何,如耶願與莘莘學子一諟之。 民國八年十月

2、 皞皞子識凡例凡例習字之法,本無專書。前人緒論所及,非失諸高深,即失諸簡略。本編指示較詳,措詞尤 極淺近。凡稍通文字者,皆可領會。 本編從點畫起,以至全體結構,一一指示,最為詳盡。 本編所論姿勢、精神、器具之注意,均由經驗而來。實力行之,效即立見。 行楷普通所尚,本編舉例止此。至纂隸各法,不在本編範圍之內,故不贅。 本編以蔣仲和之書法正傳,近日劉君少棠之習字講義為本。間就鄙見刪增,以合程度。不 特便於學生,且宜於校外自修。目次目次第一章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第一節 姿勢之注意 第二節第二節 器具之注意 第三節第三節 時間之注意 第四節第四節 精神之注意 第五節第五節 次序之注意 第六節第六節 筆

3、及指腕肘之運用 第二章第二章 楷書 第一節第一節 永字八法 第二節第二節 分部配合法 第三節第三節 全字筆畫先後 第四節第四節 全字結構舉例 第三章第三章 行書 第四章第四章 草書 第五章第五章 結論第一章第一章總論總論-_諺云,字無百日功。此言不至百日,功效自見也。本書所述,為初學之模範,作親切之指 點。言簡意賅,法已大備。學者茍循序行之,不為一曝十寒,則進功之速,誠有如諺之所 云者。茲舉注意之點,詳列如下。第一節第一節 姿勢之注意姿勢之注意 當作字之時,棹椅高低不合度,或身體不正坐,則骨脊漸成彎曲形。最能妨血液之運行, 害身體之健康。學者所當力戒。第二節第二節 器具之注意器具之注意帖帖臨摹

4、之帖,不可不選。當隨其性之所近而習之。向時坊間搨本,大半惡劣。惟近日所印之珂羅版真書,如宋拓醴泉銘,皇甫誕多寶塔,李元靖金剛經等碑。行書如宋拓集王書 聖教序,蘭亭序,黃庭經,及東坡西樓帖等。刻價雖稍昂,均極名貴,切勿惜費而買濫惡 之本,致誤始基之植。帖宜有架,置於對面,無架或置於案左亦可。筆筆初學大字宜用羊毫筆,小字宜用兼毫筆。因學童指腕力弱,須籍筆毫以助之。筆管長短,以五寸為適中,筆頭以偏尖為大忌。放置時勿令斜曲,用後必須洗滌收藏。 墨磨墨時不宜茍簡。書之優劣,大半關係墨色,故濃淡以適宜為要。大約磨墨過後,痕 不遽沒,即為適宜。過度則乾燥滯筆,不及則墨水滲溢。初學練習,大字祇要用墨屑镕化,

5、儲以大盂,隨時應用,費較省也。至學成作書時,墨以新磨為佳,久貯則非灰塵沾污,即 膠浮汁黏,自碍筆之進行。墨之膠重者,亦不適用。紙紙紙以黃色而質粗為宜。向來習字,多用一種元書紙,或表心紙亦可。紙質過粗者,易損筆,不可用。忌用過白過滑之紙。硯硯發墨易濃者為貴,位置以右面上方為宜。用時著水,不用須洗滌。有蓋方佳。水水宜用新汲潔淨之水。熱水及久貯者勿用。第三節第三節 時間之注意時間之注意 每日清晨約一小時為度。寫時一氣呵成,不宜停止。即盛暑祈寒不得作輟,三月之後便有 進境,一年之後,可望小成。第四節第四節 精神之注意精神之注意 習字之時,務宜專心致志,細看所臨摹碑帖之字。每筆之如何起訖,全字之如何支配

6、。胸 有成竹,然後臨摹自合。一字未愜,至於再三。毋畏難,毋畏速,毋魯莽,三者所宜力戒。第五節第五節 次序之注意次序之注意 昔人有云,真生行,行生草。真書如立,行書如行,草書如跑。人必能立而後能行,能行 而後能跑。循序漸進,不容躐等。習字者既明手腕之所運用,首學點畫體勢之法,次學偏 旁配合之法,終學結構變化,每行通幅貫氣之法。初學以大字為先,若從小楷入手,便無 骨力,放大亦難。故必先從徑寸以外之字入手,兼習五六寸之大字。日二十字,使筆筆造 至合法地步,乃可練習小楷。-_第六節第六節 筆及指腕之運用筆及指腕之運用 執筆執筆 執筆有雙鉤單鉤之說。雙鉤者,搦管於指骨之次節。單鉤者,搦管於指骨之首節(指

7、謂食 指及中指) 。如圖所示乃單鉤式。執筆之法,大指、食指緊擫,中指鉤向內,無名指抵向外,小指附無名指後,以輔助之。 手背要圓,掌要虛,指要實,腕要懸,管要直。掌虛則運用便利,指實則筋力平均,腕懸 則肉不襯紙,管直則字字中鋒。又筆在指端,則掌虛,而運動適意。筆居指半,則掌實而 不能自由。真書執筆宜近筆頭,行書宜稍遠,草書宜更遠。遠取點畫長大,近取分布齊均。 學書當先學執筆真書,大指食指距筆頭一寸五分,行書約一寸六七分。指法及名目指法及名目擫擫大指上節用力,與食指擫筆壓壓食指壓筆,亦用指端鉤鉤中指尖鉤筆向內-_貼貼筆管貼著無名指爪肉之間輔輔小指緊靠無名指後,而輔助之此段言體(指執筆未運動時言)

8、,前人謂之撥鐙法。謂如善御者之僅以足尖踏鐙也。指法運用及名目指法運用及名目推推無名指從右平推至左,橫畫起勢用之。從下直推至上,直畫起勢用之。又小指亦推無名指過左。揭揭無名指爪肉之際,抬筆管向上抵與拒無名指與中指,兩相資借為用。無名指揭筆,中指節制之。導導小指導無名指過右送送小指送無名指過左。大字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卷卷筆筆相生,意思連屬,勢如卷書。蓋力到筆到,旋轉如打圓圈也。知卷則字皆一氣貫注。 此段言用。用者,運轉時往來順逆之道也。小字運指,中字運腕,大字運肘。蓋寸以內, 法在指掌。寸以外,法兼腕肘。腕肘用法腕肘用法 懸肘大字用之 虛肘中字用之 懸腕中字用之 虛腕小字執筆近頭,腕不著案筆法及名

9、目筆法及名目折折筆鋒欲左先右,往右回左也,直畫上下亦然頓頓力注毫端,透入紙背,筆重按下挫挫頓後以筆畧提,使筆鋒轉動,離於頓處,凡轉角及趯用之。挫有分寸,過則脫節,不及則氣促蹲蹲用筆如頓,特不重按駐駐不可頓,不可蹲,而行筆又急不得,遲滯審顧,則為駐。凡勒畫起止,及平捺曲處用之。力聚於指,流於管,注於鋒,力透紙背為頓,力減於頓者為蹲,力到紙筆即行為駐。提提頓後必須提,蹲於駐後亦須提。提者以筆提起,減於頓蹲及駐之分數也。先由落筆,-_後有提筆。提之分數,準乎落筆之分數。轉轉圍法也,有圓轉迴旋之意。搶搶意與折同。折之分數多,搶之分數少;折之分數實,搶之分數半虛半實。圓蹲直搶,偏蹲側搶,出鋒空搶。空搶者

10、,取折之空勢也。筆燥則折,筆濕則搶;筆燥實搶,筆濕虛 搶。用搶分數,仍隨落筆之大小輕重。尖尖用於承接處。搭搭筆鋒搭下也。上筆帶起下筆,上字帶起下字。側側指法運用,側勢居半,直畫尤宜以側取勢。衄衄筆既下行,又往上也。與回鋒不同,回鋒用轉,衄鋒用逆。此段言筆劃已著紙,凡法皆在畫中,有形象可尋者也。第二章第二章楷書楷書第一節第一節 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法則法則 真字之法,書家以永字八法該之。所謂八法者,曰側、曰勒、曰努、曰趯、曰策、曰掠、 曰啄、曰磔。永之一字,其法皆備也。側側即點,不言點而言側者,謂側下其筆也。-_勒勒即畫,不言畫而言勒者,取其勁澁如勒馬之韁也。努努即直,不言直而言努者,謂頭向右發,筆

11、微努稍駐,而趯筆下行,不可直筆。中間自然凸胸而出。唐太宗曰,為竪必努,非另有一筆也。趯趯與挑一也,竪趯曰趯,橫趯曰挑。策策者圓鋒左出,勢盡仰收,如鞭之策馬,力在著物處也。掠掠一名分發,點頭撇尾,如篦之掠髪也。啄啄即撇,不言撇而言啄者,謂勢如禽之啄物也。磔磔,裂也,右下為磔。始入筆緊築而微仰,便下徐行,暗收存勢,勢足而磔之也。附八法心傳口訣附八法心傳口訣 側側不媿臥,勒勒常患平,努努過直而力敗,趯趯宜峻而勢生,策策仰鋒而上揭,掠掠左出而鋒輕,啄啄 倉皇而疾掩,磔磔趯趞以開撐。筆鋒須映帶,行書露其形,楷書存其意。書譜云,欲知後筆起,意在前筆止。明乎此,則 起落承接,一氣相生矣。第二節第二節 分部配

12、合法分部配合法 作書有遜讓覆載諸法,固舉全體而言,然用意實先露於偏旁上下。為之豫留地步,其間屈 伸長短布置之道,有變體,有簡筆,一一講明。此入門捷徑也,舉各偏旁如左。-_法詳點畫圖內,亦須活看。 大概中間字多者宜開,字少 者宜窄。相接處宜密,右多者撇尾忌 長,右少者撇橫而尾長。首撇平而直用回鋒,次撇曲 而長出鋒。次撇之起頭,頂 首撇中間。右勾有一直,故左撇亦帶直 相映。點挑相應,神氣一貫。右邊少者宜長右邊多者宜短兩點直下,微作拗勢。下點 作垂露意。口在旁者,缺一角以讓右。口在下者左略長,以見柱石 平載上。中撇悠揚。 中小直,既要接左,又須起 上。力在右者,宜長而狹,以抱 左。力在下者,宜闊而短

13、,以載 上。山在旁者,缺一角以讓右。山在上者,左右須收束向裏。山在下者,左宜出以載上。 -_中間字少者,上畫長以冒之。 中間字多者,下畫長以載之。在左者,宜狹以讓右。住處 用垂露,相讓之字,切忌侵 佔。在右者,宜闊而長以配左, 住腳用懸針。闊大以配左。右點要收束向裏。畫左尖長以冒下,撇亦以尖 接。撇帶直,以藏點挑。上下畫俱宜細。左用兩尖接。畫用右尖,避挑起之重。首畫兩尖,中用小勒。首撇用回鋒。兩撇不可一順,故第一撇用 蘭葉,第二撇用卷勢。且次 撇收藏讓前撇,與捺相應。點頭掩首撇之鋒。首筆之起與挑腳齊。挑左宜以冒下,撇尾亦用長。兩撇尖起以接上,下腳須配 齊。勾用反勢,便挽得住。兩右短以讓點。-_

14、撇頭直,撇尾短藏。右點曲 抱,下勾平。撇尾短點須藏。瓦中二畫,化為點挑。右勾須與左點相配,故勾鋒 向下。左撇作一彎,以配右勾,方 平。首畫兩尖,中四點要相應。下截字多者,將四點藏於突 寶蓋之內。此減寫法。中點帶直,方可補空。撇從右起,須用尖。左右宜緊抱。右多一點,故左點要長。四點須左右相應。上筆平,左第一撇宜帶直。上筆與左撇用尖接,撇亦微 直。巾在下者,左右宜相配。下三點,左右相向,中則短 藏。巾在旁者,左直微長,右勾 微短,中直要細。首撇長而左挑出,下撇則短 藏,三點左右相向,中用直 點,以還本體。上撇首短,下撇首長,仍藏 三點,一路向右,此乃變法 也。在下者,上撇要短細。起筆尖長以冒下,中

15、用兩尖 接。中曲忌斷,上邊字少者,點 與捺俱平。上邊字多者,點與捺俱側。-_頭宜直,中宜細,點抱一畫 之頭,撇亦曲抱向裏。戈有不宜開者,須直下以靠 左。中豎似回鋒撇,化板法。左豎似撇外向,便與右勾相 配。右點如一小直,方與左相配。 首撇平而直,次則收鋒,三 則長而曲以抱左。豎鉤中間微細,畫左長以冒 下勾。中勾稍短,右點宜出以冒勾。兩木不宜重勾,左須藏其鋒。畫右短以讓右,下一小點, 或上或下,須看右邊之字畫。三筆在一處以三尖接。首筆左長,中二小畫,上短 下長。四尖接,下撇須宕出,意在 抱左。右直微長,左挑微出,中畫 化為點。五尖接,撇包左,捺舒,使 意足。中二畫,化為點挑,方能向 右。兩撇尖鋒相

16、接,次撇宜細直 以讓左。中間作一平點,不呆板。-_中間字多者,撇與勾俱直下。中間字少者,撇與勾俱稍彎。中撇宜直,三點攢一處。右邊火字,左點作兩向勢, 便能聯絡。上撇冒下,捺與中直相接。左右兩點相向,中一點兩向 作帶意。左三點向右,右一點向左。撇尾不宜長出。兩小盡向上,切不可平,欲 其冒下也。畫右俱短,以便讓右。撇捺冒下,上邊筆畫須配合。左撇尖細,右撇要藏。兩撇直下,點小而藏。中點末用尖,下鉤亦用尖接, 氣貫而接,脈亦清楚。畫左長以冒下撇,豎即讓點 部位,點須善藏,豎意對上 點。下點在兩筆接縫中。中直要細,下截用筆,向左 宕出,捺之起筆,與直相接。上撇要平,畫左長以冒下。左點長以配右撇,上畫長以

17、-_左撇右捺,與直相懸,欲其 清也。冒下。右點尖長,以聯上下。左畫尖長,以冒下挑。畫左長以冒下,左撇不宜長。中二畫化為點撇,便覺靈活。右撇要短,捺與直宜相連。 首撇左長以冒下,中畫作微 挑向右。上畫長以冒下。下點要長。見字在右旁者,撇須偏左, 讓右下勾地步。下鉤接中直起,便能藏得字。上二撇短藏,下撇長以配右 捺。中直不宜出頭。貝旁在左者,下撇宜長點宜 短。頁在右者,撇宜短,點宜長。末一畫,左宜長,右短而尖, 向右而讓右。上撇直與下一直相對。將上直粘連口字,便與下相 接。下點小而藏。馬在左旁者,宜狹而長。-_馬在下面者,宜闊而短。右鉤縮而藏,方不礙右。首撇左長以冒下,下四點緊 攢。點撇宜長,中間

18、緊疊。首畫宜短,左右方能緊湊, 且讓兩絞絲出頭。下本三平,中一直作柱,左 右配齊。左作點挑,右作兩點,便活 動。中間須疊得緊,畫左長以冒 下,右直收束。兩點向右,右一撇向左。首撇左尖,中略短,三略長, 撇捺覆下。點撇宜開,首畫短,次畫長。羽在右旁者,中左用一點一 挑。羽在上者,左微長而右微短, 點作小畫。羽在下者,左微短而右微長, 均用點挑。中二撇,一短一長,一收鋒, 一出鋒。此是正法。下竟似舟旁,此變法也。第三節第三節 全字筆畫先後全字筆畫先後-_-_第四節第四節 全字結構舉例全字結構舉例 畫多則分仰覆,以別其勢。豎多則分向背,以成其體。中直與上點相對。左右各有中。上合而下分。上分而下合。中

19、合上下分。中分上下合。三並,以上字各以類取,中 使佈置停均。六豎分向背,以避算子。一縮,二縮,三亦縮。四出 鋒,又一平,二三直啄,四 卷琢,又或先婉轉而後斜硬。下面木左右須直齊。右縮左舒,亦字三點俱變化。右垂左縮。-_橫盡上仰下覆。畫短而斜硬其撇。分筆,先 橫后撇。畫長而宛轉其撇。分筆,先 撇後橫。初點向里,橫戈斜平,勾向 內而收,中點取高勢,欲粘 第三點,第三點又微高不可 下。須分勢如三畫,為仰平覆, 或上撇平,中撇斜,下撇直。 下撇之首,對上撇之中。右旁短直應左直。偏礙者屈勾以避之。橫畫微短,撇就畫上直下, 至畫下方捥轉向左,波首暗 出畫上。波首意接連撇之末 鋒,則血脈聯屬。中三畫,須不同

20、。凡中畫, 俱不得觸右,如日月亦俱不 得觸右。左倚人向右,右四畫亦須俯 仰有情。上仰,中平,下覆。或上下 分仰覆,中勒。豎宜向。豎宜背。中豎直,左右之豎相背。中兩豎直,左右之豎相背。字之孤單者,展一畫以書之。 字之重并者,蹙一畫以書之。 橫畫較直畫長。橫畫較長宜勒,不斜則無勢, 直畫轉而復迴。斜策取勢。四豎上開下合,四點上合下 開,點又分向背,兩旁分八 字,中兩點帶就上,不可就 下。-_疏密停勻,照應為佳,發於 左者應在右,發於右者應在 左,此一定法也。 初撇首尾向外,次努首尾向 右,中實左虛右。茶,上捺放下捺留;爻,上 捺留下捺放。偏側隨字勢結體。一橫一直承上。心在下者,右宜寬。蹲鋒輕 重須

21、有準。上面不寫波。疏排之字須展。三排之橫畫,上下分仰覆, 中平。裏面與勾齊方稱。三排之字,居中者卓然中立 而不倚,其左右停勻,有拱 揖之情。鉤裏。鉤努。蓋下左右均分。實左虛右,四畫上下分仰覆, 二三但取其順。-_上下不用齊,齊則板,接左 用尖。用筆先斜者,以側應,筆盡 處重按。上點對左邊實處,與成戈諸 字不同。直畫宜短,點皆近上,凡筆 畫之疏者宜豐肥,類此。此等短畫,不得與左長直相 連。右長。左長。腕勾應上。 字兩相離者,欲其黏合,此 在用意得顧揖之形。重勾先縮而後出鋒,作趯以 應。左短小,讓右字長大,凡字 相讓之法,無過短小閃藏, 切忌侵佔。左長右短,字勢順適。蹙之一旁。中直為柱。凡字中擔力

22、之筆, 為一字之主者,謂之柱。此 筆宜重。字有一柱者,有兩 柱者,有半筆為柱者,各舉 一字,自中字至水字,俱論 柱法。筆之輕者為陽,重者 為陰。凡字中有兩直者,宜下畫為柱,所謂主筆須平, 他畫則錯綜用意,乃不呆板。-_左細右粗。又字中之柱宜粗, 餘俱宜細,此分陰陽之法也。下撇為柱。凡走之之裏面,須上大下小 方稱。屈勾用意,須包末兩點。下畫宜長,撇短,以點配之。 初直首尾向右,次直首尾向 左,上橫平下偃或上仰直背 下平。兩撇先長而斜硬,後短藏而 腕轉。用筆先腕轉而後斜硬。四豎上開下合,而向背亦即 分馬。 長趯應右轉出,須宕出格上, 趯起須盡出鋒,右趯捺應左。中勾并應上。上冒下,上清下濁。下畫承上

23、。形雖斷,而意連。縱橫之撇俱宜長。-_上下撇點有陰陽之分,不分 則無上下相承之意。上並下。左蹙。上小左蹙兼備。舒左足則不板。直畫微向左以應右勢。峻拔一角,抑左昂右,右勾 應左。左短口取上齊。 右短口取下齊,凡左右多寡 不同,不可牽強使停勻。日月不宜正。上鉤應下。交叉不必正對點。曾字上兩點,上開下合,宜 從;其字下兩點,上合下開, 宜橫。潛相矚視。綽勾。上重下輕,頂戴欲其得勢。-_下捺為柱。下面左右兩點為柱。以撇之上半截為柱。以左一直及右下畫為柱。中勾為柱。左右上下,環向照應。上層為主,下二層宜收束, 凡字有兩層三層者,宜先看 以何層為主。中層為主,上下收束。下層為主,上二層宜收束。左向右,右向

24、左,迴環照應, 神氣一貫,凡兩字合成一字 者,必須各半相配,使之相 向相讓相接。畫向上斜,勾捺有勢。 水旁,在潤宜短,在清宜長。卜居中,撇須橫。直趯宜用努。上占地步。-_下占地步。左大而畫細,右小而畫粗。右寬而畫瘦,左窄而畫肥。上下寬而微扁,中間細而勿 長。蕃宜兩頭小而畫重,擲宜中 寬大而畫輕。上勾短,寶蓋頭窄小,下腕 寬大而勾長,不與天覆字相 等。黑白均分,再求錯綜變化。下平。上平。交叉對正中。兩邊貴平展,如鳥之舒翼。相背而脈絡貫通。中近下讓,兩邊出頭。寶蓋頭要小。右宜伸下滿。字之獨立者,必峻拔遒勁。側者斜映。 左高右低,若右齊上,便不-_是書。言字短藏,結體乃密。第三章第三章行書行書行書,

25、非真非草,兼真謂之真行,帶草謂之行草。魏晉行書,自有一體。大率變真以便揮 運,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所謂行書如行也,其體造於後漢劉伯昇。魏初胡 昭鍾繇能傳其法,自晉以後,工書者多以此著名。茲印戴熙墨蹟於左。-_第四章第四章草書草書草書起於急就為之,或起草他簡,然後正書。禆諶草創之,屈平屬草稿未成,皆其發端也。 史記三王世家,諸少孫亦有真草詔書之說。史游曾作急就篇,後漢杜度尤工此體。章帝好 之,命上章表,亦作草字,謂之章草。自此而降,魏晉以迄明代,工者不下百家。大都折 衷史游,而用筆使轉,各出心裁。家數既夥,名類亦多。後漢漲芝草書最著,衛瓘復採芝 法,兼乎行書,謂之稿草。羲之獻之書,謂

26、之今草。其結構微妙者,謂之小草。蔡君謨以 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亦曰飛草。而章草今草,各字有連綿不連綿之別。草書之源流如 此。 昔人論草書以一筆書之,行斷則再連續。蟠屈拏攫,飛動自然,筋骨心手相應。茲摹趙子 昂千字文於後,以示概略。-_第五章第五章結論結論作字之道,由生而熟,由熟而巧,則神妙之境,不難漸致。茲將各家名論列左。郝陵川論書郝陵川論書云:太嚴則傷意,太放則傷法。又云:心正則氣定,氣定則腕活,腕活則筆端, 筆端則墨注,墨注則神凝,神凝則氣滋,無意而有意,不法而皆法。十獘十獘:左不去吻,右不去肩,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不識向背,不知起止,不悟轉換,不 明虛實,隨意用筆,任筆賦形。八反八反:

27、當連反斷,當斷反連,當疏反密,當密反疏,當肥反瘦,當瘦反肥,當長反短,當-_短反長。八偏八偏:偏乎長,似既死之蛇,腰間無力;偏乎短,似已踐之蛙,形闊而醜。偏乎瘦,則枯 削而罕風姿;偏乎肥,恐濃織而乏筋骨。偏於古體,則迂闊不合時宜;偏於自用,則僻陋 不合法則。偏於豎筆直鋒,恐乾枯而露骨;偏於橫毫側管,則鈍慢而肉癡。練氣練氣:一字八面流通為內氣,一篇章法照應為外氣。內氣言,筆畫疏密輕重肥瘦,若平板 渙散,何氣之有。外氣言,一篇虛實疏密管束,接上遞下,錯綜映帶。第一字不可移第二 字,第二行不可移至第一行。救護救護:豫想字形,書之大旨。然名家非全無失誤,如落筆有不愜意,便當想下數筆如何救 之。救護得好,更覺別生機趣。收束收束:行草縱橫奇宕,變化錯綜。要緊處全在收束,收束得好,只在末筆。明於結體,則 點畫妥帖;精於收束,則氣定神完。精神與會精神與會:法可人人而傳,精神與會。則人所自致,無精神者書雖可觀,不能耐久索玩。 無與會者,字體雖佳,僅稱字匠。摹臨摹臨:陶宋儀輟耕錄云:臨帖謂宜置帖在旁,觀其大小濃淡之形勢而學之,若臨淵之臨。 摹帖謂以薄紙覆於帖上(或用油紙) ,隨其曲折宛轉而書之。故臨得古人筆意,易失位置, 摹得位置,多失筆意。臨書易進,摹書易忘。屬意不屬意故也。 書譜云:既歸平正,務追險絕,既追險絕,復歸平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