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活动的要义.ppt

上传人:wuy****n92 文档编号:65038124 上传时间:2022-12-02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8.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命活动的要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生命活动的要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命活动的要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命活动的要义.ppt(5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章第二章 生命活动的要义生命活动的要义内容内容第一节第一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的基本特征第二节第二节 人体的什么活动信息人体的什么活动信息第三节第三节 机体兴奋的本质机体兴奋的本质第四节第四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第一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的基本特征 一一.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什么?-宇宙间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宇宙间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 CrickCrick 在在一书中写道一书中写道:“:“给给生命生命这这个词下定义是极为困难的个词下定义是极为困难的”。至今还没有一个为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的关于生命至今还没有一个为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的关于生命的定义。的定义。经典生物学:经典生物

2、学:认识到有细胞才有生命。认识到有细胞才有生命。现代生物学:现代生物学:把生命理解为比细胞更小的蛋白质,把生命理解为比细胞更小的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一)对生命的认识(一)对生命的认识1.1.直观论直观论 凭凭直观直观(感性认识)和常识来理解生命。(感性认识)和常识来理解生命。“活的就是生命活的就是生命”这句话在哲学家看来是这句话在哲学家看来是“同义反复同义反复”。直观论者无法确认病毒是否有生命?直观论者无法确认病毒是否有生命?2.2.活力论活力论 Vitalism Vitalism 活力论认为生命的本质是一种未知的或起源活力论认为生命的本质是一种未知的或起源于神的于神

3、的灵魂或活力灵魂或活力(Vitality)(Vitality)。一个死亡的细胞,同样具有核酸、蛋白质,一个死亡的细胞,同样具有核酸、蛋白质,但它是死的,看来细胞死与活的区别在于它们但它是死的,看来细胞死与活的区别在于它们有没有有没有活力活力。MullerMuller(19421942年)认为生物具有特殊的年)认为生物具有特殊的能能,这种能被称为这种能被称为生命或活力生命或活力(Vital force)Vital force)。他。他将生命与生物体分开。将生命与生物体分开。3.3.机械论机械论 Mechanism Mechanism HarveyHarvey等人认为生命现象可以用等人认为生命现象

4、可以用机械的原理机械的原理加以阐明。加以阐明。认为人和一个用杠杆和弹簧装配起来的认为人和一个用杠杆和弹簧装配起来的机器机器没有本质的区别。没有本质的区别。4.4.还原论还原论 Reductionism Reductionism认为生命现象可以用构成生命体的生命物质的认为生命现象可以用构成生命体的生命物质的物物理、化学运动规律理、化学运动规律来说明来说明蛋白质分子或核酸分子就其本质来说并不是活的,蛋白质分子或核酸分子就其本质来说并不是活的,在这个意义上,它同其他任何分子并没有什么区在这个意义上,它同其他任何分子并没有什么区别。别。试以薛定锷的负熵论为例试以薛定锷的负熵论为例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

5、,在一个孤立系统中发生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在一个孤立系统中发生的自发过程,其的自发过程,其熵熵总是增加的,表现为从有序向无总是增加的,表现为从有序向无序的演化方向。序的演化方向。生命的表现形式就是能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吸取生命的表现形式就是能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吸取“负熵负熵”(以食物形式存在的物质和能以食物形式存在的物质和能),通过新陈),通过新陈代谢,把它们转化为高熵状态后,排出体外,从而代谢,把它们转化为高熵状态后,排出体外,从而使生物体这一使生物体这一开放系统开放系统的总熵不致增加。的总熵不致增加。生物体是通过增加环境中的熵值,使环境的无序性生物体是通过增加环境中的熵值,使环境的无序性

6、增加来创造并维持自身的有序性的。生物的这种有增加来创造并维持自身的有序性的。生物的这种有序结构称为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dissipative structure)。5.5.整体论整体论 Holism Holism 它认为,生物体是一个它认为,生物体是一个整体整体,它的各组成部分,它的各组成部分的规律,如:分子的规律、细胞的规律等,加起的规律,如:分子的规律、细胞的规律等,加起来不等于整体的规律,局部的规律只有在整体的来不等于整体的规律,局部的规律只有在整体的调节下才有意义,单靠生物体内的分子层次的规调节下才有意义,单靠生物体内的分子层次的规律

7、是不能解释生物整体的属性的。律是不能解释生物整体的属性的。目前,还原论和整体论这两种意见还在继续争论。目前,还原论和整体论这两种意见还在继续争论。(二)生命的主要属性(二)生命的主要属性尽管很难给尽管很难给“生命生命”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但是生命有一系列的但是生命有一系列的属性属性,即生命现象的,即生命现象的一些共性。一些共性。1.1.化学成分的同一性化学成分的同一性从元素成分上看从元素成分上看 C C、H H、O O、N N、P P、S S、Ca Ca等。等。从分子成分上看从分子成分上看 无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NaClNaCl、KCl KCl等等 有机分子:蛋白质、核酸、糖

8、类、脂类、有机分子: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维生素维生素等。等。2.2.严整有序的结构严整有序的结构生物大分子生物大分子-细胞细胞-组织组织-器官器官 -系统系统-个体。个体。生物体的各种化学成分在体内不是随机堆砌生物体的各种化学成分在体内不是随机堆砌在一起的,而是在一起的,而是严整有序严整有序的。的。3.3.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生物是生物是开放系统开放系统,生物和周围环境在不断地进行着,生物和周围环境在不断地进行着物质的交换和能的流动。物质的交换和能的流动。新陈代谢包括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新陈代谢包括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组成作用组成作用(anabolism)anabolism),分解作分解作(

9、catalolism)catalolism)。各种生物的基本代谢过程一般也都是同一类型的。各种生物的基本代谢过程一般也都是同一类型的。4.4.应激性和运动应激性和运动生物都能接受外界刺激而发生一定的反应。生物都能接受外界刺激而发生一定的反应。应激性应激性(irritability)irritability)是生物的普遍特性。是生物的普遍特性。5.5.稳态稳态 homeostasis homeostasis:生物体内环境的性质维持不变,即生物体内环境的性质维持不变,即生物体内环境生物体内环境 总是保持相对稳定。总是保持相对稳定。6.6.生长发育生长发育生物体都能通过生物体都能通过新陈代谢新陈代谢

10、而生长发育。而生长发育。生长发育是一个生长发育是一个遗传决定遗传决定的稳定的过程。的稳定的过程。7.7.繁殖和遗传繁殖和遗传生物能繁殖,并通过繁殖后代而使生命得以延续生物能繁殖,并通过繁殖后代而使生命得以延续下去。下去。生物在繁殖过程中,把它们的特性传给后代,生物在繁殖过程中,把它们的特性传给后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是,这就是“遗传遗传”。生物的遗传是由生物的遗传是由基因基因所决定的,基因或基因的组所决定的,基因或基因的组合发生了变化,生物的性状就要出现变异(可遗合发生了变化,生物的性状就要出现变异(可遗传的变异)。传的变异)。8.8.适应适应 生物的结构都适合于一

11、定的功能。生物的结构都适合于一定的功能。生物的结构和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生物的结构和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的生存和延续。条件下的生存和延续。适应适应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遗传信息遗传信息 神经信息神经信息 体液信息体液信息 .经络信息经络信息 第二节第二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信息人体生命活动的信息一、遗传信息一、遗传信息 人体巨系统的一切复杂结构与机能都是由人体巨系统的一切复杂结构与机能都是由遗传信遗传信息息决定的。决定的。人体发育、成长、衰老等生命过程无不是人体发育、成长、衰老等生命过程无不是遗传信息遗传信息指导下的系统的运动发展过程。指导下的系统的

12、运动发展过程。遗传信息遗传信息贮存在被称为基因的贮存在被称为基因的DNADNA片段之中,片段之中,遗遗传信息传信息在在DNADNA上不是生物体构造和行为的机械缩影,上不是生物体构造和行为的机械缩影,而是以四择三联的方式编码在而是以四择三联的方式编码在DNADNA分子的核苷酸序分子的核苷酸序列中,这些特定的核苷序列通过列中,这些特定的核苷序列通过mRNAmRNA与氨基酸对与氨基酸对应起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最终决定生物性状和应起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最终决定生物性状和个体特征。个体特征。遗传信息遗传信息在蛋白质的表达又使得遗传信息系统与神在蛋白质的表达又使得遗传信息系统与神经、体液信息联系起来。

13、经、体液信息联系起来。二、神经信息二、神经信息 神经调节是人体重要的机能调节形式,神经调节是人体重要的机能调节形式,其基本活动方式是其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反射,即机体面对外界环即机体面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所作出境的变化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应答。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的有规律性的应答。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是反射弧反射弧,它包括,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神神经经信信息息就就本本质质上上而而言言是是生生物物电电变变化化的的过过程程。动动作作电电位位的的频频度度、强强度度等等将将代代表表着着不不同的生物学意

14、义。同的生物学意义。三、体液信息三、体液信息 机体内凡通过机体内凡通过体液体液传递并发挥作用传递并发挥作用的信息统称为的信息统称为体液信息体液信息。如激素、递质等等。如激素、递质等等。激素激素特异特异mRNA新合成蛋白质新合成蛋白质受体受体染色质非组蛋白染色质非组蛋白(核内受体核内受体)DNA细胞膜细胞膜核模核模核核特异序列氨基酸片断-核定位信号核糖体类固醇类激素作用途径示意图类固醇类激素作用途径示意图 四、经络信息四、经络信息在在几几千千年年的的医医疗疗实实践践中中始始终终有有效效地地发发挥挥着着指指导作用,导作用,但但运运用用解解剖剖学学的的方方法法找找不不到到与与经经络络对对应应的的组组

15、织结构织结构,目前研究有以下几种情况:,目前研究有以下几种情况:发发现现经经络络循循行行与与神神经经的的分分布布很很近近似似。人人体体的的三三百百多多个个穴穴位位中中一一半半穴穴位位下下面面有有神神经经直直接接通通过过,另另一一半半穴穴位位的的周周围围0.5cm0.5cm的的范范围围内内有有神经通过。神经通过。经络的活动与神经体液综合调节功能相关。经络的活动与神经体液综合调节功能相关。例例如如 针针刺刺细细菌菌性性痢痢疾疾病病人人的的阳阳陵陵泉泉穴穴位位,可可出现吞噬细胞增多与免疫反应的提高。出现吞噬细胞增多与免疫反应的提高。在在进进行行针针灸灸治治疗疗时时,有有人人发发现现针针感感的的传传导

16、导与与古古代代医医书书上上关关于于经经络络循循行行的的记记载载相相一一致致,针针刺刺后后,在在人人体体上上沿沿经经络络可可出出现现“白白线线”、“红线红线”或特殊的皮疹分布。或特殊的皮疹分布。有有人人根根据据在在高高频频高高压压电电场场作作用用下下人人体体表表面面可可以以产产生生电电晕晕放放电电的的原原理理观观察察到到了了人人体体表表面面沿沿着着经经络络路路线线循循行行的的亮亮线线。这这方方面面的的结结论支持经络是一种独特存在的传导系统。论支持经络是一种独特存在的传导系统。经络是人体内不同于神经、体液和遗传信经络是人体内不同于神经、体液和遗传信息系统而又包括人体所有信息系统的一个息系统而又包括

17、人体所有信息系统的一个总的信息系统。总的信息系统。经络是经气的通道,经络是经气的通道,每一脏腑出现的功能每一脏腑出现的功能活动和病疾过程,都是该脏腑气的转输和活动和病疾过程,都是该脏腑气的转输和处理过程,并在经络穴位上体现出特定征处理过程,并在经络穴位上体现出特定征候的候的“信息群信息群”。经络是人体的机能调节、联络和反应系统。经络是人体的机能调节、联络和反应系统。它运行着全身的气血,联络着脏腑肢节,它运行着全身的气血,联络着脏腑肢节,沟通着机体上下内外,调节着人体各部,沟通着机体上下内外,调节着人体各部,联系着人体各信息系统,它把人体的联系着人体各信息系统,它把人体的五脏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18、、五官九窍、皮肉筋脉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人体各部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等人体各部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五、人体的精神五、人体的精神精神的产生精神的产生 精神的出现是生命进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生命精神的出现是生命进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生命源于非生命物质形态。源于非生命物质形态。物质在时空上的差异分布,渐渐产生了原始的物质在时空上的差异分布,渐渐产生了原始的信息。信息。随着物质化学运动的不断发展,从而产生了生随着物质化学运动的不断发展,从而产生了生命信息并贮存在核酸中,命信息并贮存在核酸中,由于信息既依赖于物质,但又表现出相对的独由于信息既依赖于物质,但又表现出相对的独立运动自主

19、性,不因其载体形式的变化而变更立运动自主性,不因其载体形式的变化而变更其内涵。其内涵。所以成为生命完整性得以体现与保留的重要基所以成为生命完整性得以体现与保留的重要基础。础。生生命命每每向向前前进进化化一一步步,都都意意味味着着有有机机体体有有序序性性和和复复杂杂性性的的增增高高,也也就就越越需需要要信信息息的的调调控控与与指指导导,整整个个动动物物界界进进化化发发展展的的历历史史表明:表明:随随着着有有机机体体的的不不断断复复杂杂化化,生生命命信信息息逐逐渐渐分分化化出出了了遗遗传传信信息息、体体液液信信息息、神神经经信信息和经络信息。息和经络信息。神神经经信信息息系系统统逐逐渐渐复复杂杂化

20、化,并并成成为为机机体体机能调节的主导部分。机能调节的主导部分。神神经经信信息息系系统统的的进进一一步步复复杂杂化化,导导致致了了精神的出现。精神的出现。精神在人体中的作用精神在人体中的作用对环境和自身的认识作用。对环境和自身的认识作用。精神的存在是精神的存在是人主体意识产生的根源。使人能够意识到自人主体意识产生的根源。使人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并为其自身的生存和社会价值的身的存在,并为其自身的生存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而对环境施加一系列依据其自由意志所实现而对环境施加一系列依据其自由意志所支配的创造性活动。支配的创造性活动。对躯体的主导和支配作用。对躯体的主导和支配作用。精神通过对神精神通过对神经

21、信息系统和体液信息系统的主导和支配作经信息系统和体液信息系统的主导和支配作用而达到对全身的支配作用,精神对躯体的用而达到对全身的支配作用,精神对躯体的支配作用表现在意志支配人的躯体活动。精支配作用表现在意志支配人的躯体活动。精神对外部世界的支配作用正是通过对躯体运神对外部世界的支配作用正是通过对躯体运动的支配作用而实现的。动的支配作用而实现的。第三节第三节 机体兴奋的本质机体兴奋的本质一、生物电一、生物电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恒定电位差。外存在的恒定电位差。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细胞活动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变化细胞活动时,细胞膜内

22、外存在的变化的电位波动。的电位波动。(一)静息电位(一)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esting potential RP)RP)1 1.概概 念念 :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存在的电位差。2.2.实验现象实验现象:(二)动作电位(二)动作电位(act(action potentialion potential AP)AP)1 1.概概 念念: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细胞膜在静息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细胞膜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可逆的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可逆的,并可向周围扩并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

23、位。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2.AP2.AP实验现象实验现象去去 极极 化化上上 升升 支支下下降降支支3.3.动作电位的图形动作电位的图形刺激刺激局部电位局部电位阈电位阈电位去极化去极化零电位零电位反极化(超射)反极化(超射)复极化复极化(负、正)后电位(负、正)后电位4.动作电位的特征:动作电位的特征:是非衰减式传导的电位。是非衰减式传导的电位。具有具有“全或无全或无”的现象:即同一细胞的现象:即同一细胞上的上的AP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现象。变的现象。5.动作电位的意义:动作电位的意义:AP的产生是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的标志。二、生物

24、电现象的产生机制二、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一)化学现象(一)化学现象 要要在在膜膜两两侧侧形形成成电电位位差差,必必须须具具备备两两个个条条件件:膜膜两两侧侧的的离离子子分分布布不不均均,存存在在浓浓度度差差;对离子有选择性通透的膜。对离子有选择性通透的膜。膜膜两两侧侧 K K+差差是是促促使使K K+扩扩散散的的动动力力,但但随随着着K K+的的不不断断扩扩散散,膜膜两两侧侧不不断断加加大大的的电电位位差差是是K K+继继续续扩扩散散的的阻阻力力,当当动动力力和和阻阻力力达达到到动动态态平平衡衡时时,K K+的的净净扩扩散散通通量量为为零零膜膜两两侧侧的的平平衡电位衡电位。通透膜通透膜选择性

25、通透膜选择性通透膜(1)(1)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匀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匀 NaNa+i iNaNa+o o110,K110,K+i iKK+o o301301 Cl Cl-i iClCl-o o114,A114,A-i iAA-o o 41 41(二)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二)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1.1.静息电位的产生条件静息电位的产生条件主要离子分布:主要离子分布:膜内:膜内:膜外:膜外:(2)(2)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 通透性:通透性:K K+Cl Cl-Na Na+A A-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主要离子分布静

26、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主要离子分布 及膜对离子通透性及膜对离子通透性2.2.RPRP产生机制的膜学说产生机制的膜学说:静息状态下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细胞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具有选择性膜对离子的通透具有选择性:K K+ClCl-NaNa+A A-KK i i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AA-i i不能向膜外扩散不能向膜外扩散 K K+i i、AA-i i膜内电位膜内电位(负电场负电场)K K+o o膜内电位膜内电位(正电场正电场)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当扩散动力与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当扩散动力与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RP=RP

27、结论结论:RPRP的产生主要是的产生主要是K K向膜外扩散的结果。向膜外扩散的结果。RP=KRP=K+的平衡电位的平衡电位1.AP产生的产生的基本条件基本条件:膜内外存在膜内外存在NaNa+差差:NaNa+i iNaNa+O O 110 110;膜在受到膜在受到阈刺激阈刺激而兴奋时,对离子的通透性增加:而兴奋时,对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即电压门控性即电压门控性NaNa+、K K+通道激活而开放通道激活而开放。(三)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三)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2.AP2.AP的产生机制的产生机制:APAP上升支上升支APAP下降支下降支当细胞受到当细胞受到刺激刺激细胞膜上细胞膜上少量少量NaNa+通道

28、激活而开放通道激活而开放NaNa+顺浓度差少量内流顺浓度差少量内流膜内外电位差膜内外电位差局部电位局部电位当膜内电位变化到阈电位时当膜内电位变化到阈电位时NaNa通道大量开放通道大量开放NaNa+顺电化学差和膜内负电位的吸引顺电化学差和膜内负电位的吸引再生式内流再生式内流 Na Na+i i、KK+O O激活激活NaNa+K K+泵泵2.AP2.AP的产生机制的产生机制: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零并变为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零并变为正电位(APAP上升支上升支)NaNa+通道关通道关NaNa+内流停内流停+同时同时K K+通道激活而开放通道激活而开放K K顺浓度差和膜内正电位的吸引顺浓度差和膜内正电

29、位的吸引K K迅速外流迅速外流膜内电位迅速下降,恢复到膜内电位迅速下降,恢复到RPRP水平(水平(APAP下降支下降支)NaNa+泵出、泵出、K K+泵回,泵回,离子恢复到兴奋前水平离子恢复到兴奋前水平后电位后电位三、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三、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一(一)有关概念有关概念 兴奋性兴奋性: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产生力;或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产生APAP的能力。的能力。兴奋兴奋:组织受刺激后由静息组织受刺激后由静息活动或由活动弱活动或由活动弱强的过程。强的过程。抑制抑制:组织受刺激后由活动组织受刺激后由

30、活动静息或由活动强静息或由活动强弱的过程。弱的过程。刺激刺激:能引起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的所有内、外能引起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的所有内、外环境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反应反应:可兴奋性组织对刺激的应答表现。可兴奋性组织对刺激的应答表现。(二(二)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绝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无论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次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次兴奋的期间。兴奋的期间。相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大于大于原先的刺激强度才能再原先的刺激强度才能再次兴奋期间。次兴奋期间。超常期:超常期:小于原先小于原先的刺激强度便能再次兴的刺激强度便能再次兴奋的期间。奋的期间。低常期:低常期:大于原先大于原先的

31、刺激强度才能再次兴的刺激强度才能再次兴奋的期间。奋的期间。组织兴奋后兴奋性变化的对应关系组织兴奋后兴奋性变化的对应关系 分分 期期 兴奋性兴奋性 与与APAP对应关系对应关系 机机 制制绝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 降至零降至零 锋电位锋电位 钠通道失活钠通道失活相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 渐恢复渐恢复 负后电位前期负后电位前期 钠通道部分恢复钠通道部分恢复超常期超常期 正常正常 负后电位后期负后电位后期 钠通道大部恢复钠通道大部恢复低常期低常期 正常正常 正后电位正后电位 膜内电位呈超极化膜内电位呈超极化 四、局部兴奋四、局部兴奋概念:概念:阈下刺阈下刺激引起的低激引起的低于阈电位的于阈电位的去极化(即去

32、极化(即局部电位),局部电位),称局部反应称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或局部兴奋。特点:特点:不不具具有有“全全或或无无”现现象象。其其幅幅值值可可随随刺刺激激强强度度的的增加而增大。增加而增大。电电紧紧张张方方式式扩扩布布。其其幅幅值值随随着着传传播播距距离离的的增增加加而而减小。减小。具具有有总总和和效效应应:时时间间性性和和空空间间性总和性总和。时间性总和时间性总和空间性总和空间性总和五、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五、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一)传导机制:(一)传导机制:局部电流局部电流静息部位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静息部位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兴奋部位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兴奋部位膜

33、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在兴奋部位和静息部位之间存在着电位差在兴奋部位和静息部位之间存在着电位差膜外的正电荷由静息部位向兴奋部位移动膜外的正电荷由静息部位向兴奋部位移动膜内的负电荷由兴奋部位向静息部位移动膜内的负电荷由兴奋部位向静息部位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形成局部电流膜内:兴奋部位相邻的静息部位的电位上升膜内:兴奋部位相邻的静息部位的电位上升膜外:兴奋部位相邻的静息部位的电位下降膜外:兴奋部位相邻的静息部位的电位下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触发邻近静息部位膜爆发新的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触发邻近静息部位膜爆发新的APAP局局部部电电流流(二)传导方式(二)传导方式:无髓鞘无髓鞘N N纤维的兴奋传导为纤维的兴

34、奋传导为近距离局部电流近距离局部电流;有髓鞘有髓鞘N N纤维的兴奋传导为纤维的兴奋传导为远距离局部电流远距离局部电流(跳跃式跳跃式)。(三)传导特点(三)传导特点 1 1、生理完整性、生理完整性 2 2、双向性、双向性 3 3、相对不疲劳性、相对不疲劳性 4 4、绝缘性、绝缘性 5 5、不衰减性或、不衰减性或“全或无全或无”现象现象 第四节第四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从从生生命命活活动动的的机机制制上上看看,人人体体分分为为两两大大部部分分,一一个个是是控控制制部部分分,一一个个是是受受控控部部分分。前前者者包包括括神神经经、体体液液或或自自身身调调节节中中的的调调节节部部分

35、分(如如神神经经中中枢枢、内内分分泌泌腺腺、遗遗传传基基因因等等),后后者者由由效效应应器器或或靶靶器器官官、靶靶细细胞胞组组成成(如如肌肌细细胞胞、某某些些腺腺细细胞胞、功功能能蛋蛋白白等等)。信息是实现控制的基础,信息是实现控制的基础,控制部分对受控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正是通过控制信息的传递来实部分的影响正是通过控制信息的传递来实现的。现的。受控部分状态改变的信息又通过闭合回路回送到控受控部分状态改变的信息又通过闭合回路回送到控制部分,对控制部分的进一步活动施加一定的影响,制部分,对控制部分的进一步活动施加一定的影响,这部分信息称为这部分信息称为反馈信息反馈信息。反馈信息反馈信息有正、

36、负两种信息。有正、负两种信息。负反馈负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起减弱中止的作用。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起减弱中止的作用。正反馈正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有加强、延续的作用。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有加强、延续的作用。负反馈过程具有使机体面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稳负反馈过程具有使机体面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稳定状态的倾向,使得人体系统的活动表现出合目的定状态的倾向,使得人体系统的活动表现出合目的性行为。性行为。而而正反馈过程正反馈过程则使人体系统的活动偏离已有的状态,则使人体系统的活动偏离已有的状态,使系统的运行失稳乃至进入到新的稳定状态。使系统的运行失稳乃至进入到新的稳定状态。复习题复习题1、什么是生命?有何特征?、什么是生命?有何特征?2、生物电与兴奋的关系?、生物电与兴奋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