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教案模板共3篇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导入.docx

上传人:wj151****6093 文档编号:64707978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3.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兴八首教案模板共3篇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导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秋兴八首教案模板共3篇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导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秋兴八首教案模板共3篇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导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兴八首教案模板共3篇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导入.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秋兴八首教案模板共3篇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导入下面是我收集的秋兴八首教案模板共3篇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导入,供大家阅读。秋兴八首教案模板共1秋兴八首1、诗歌中前两联写了哪些景?营造了什么意境?2、整首诗运用什么抒情方式,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3、诗歌尾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咏怀古迹1、诗歌中间两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试做简要分析。2、试找出整首诗的诗眼?并说明诗眼的内容。3、整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诗歌首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登高1、有人说登高的颈联包含八层意思,试找出。2、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谈本诗所营造的意境。3、试分析这首诗景物描写的特点。 锦瑟1、这首诗首联在全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其作

2、用是什么?2、诗歌中共用了几个典故?并分析这些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马嵬1、整首诗在叙述方式上采纳了何种叙述方式?请详细说明。2、整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法?试做简要分析3、从抒情方式上看,这首诗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望海潮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都是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感谢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漂亮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雨霖铃1、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2、这首词中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词的上阕和词的下阕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3、从抒情方式上看,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试做简要分析。 念奴娇 赤壁怀古1、大江东去,浪淘尽,

3、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中哪些字用得好?试做简要分析。3、下阕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周瑜的?运用了哪两个修辞手法?4、试分析苏轼在首词中的感情改变?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1、从抒情方式上看,这首词共用了哪些抒情方式?试做简要分析2、这首词写到了哪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3、这首词中所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上阕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用了哪些手法? 醉花阴1、这首词写于什么季节?作者是怎样突出节令特点的?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哪个词用的好?为什么?3、“薄

4、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是什么意思?怎样表达作者的心境的? 声声慢1、请说明词开头三句有何特点?它的作用是什么?试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感情的不同层次?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和“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分别是什么意思?3、试分析这首词所用到的抒情方式?2023中秋节的诗歌朗诵简短_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诗歌5首教案首页模板关于中秋诗句200首老年是一首秋天诗抗击疫情诗词八首秋兴八首教案模板共2秋兴八首(其一)教案设计1、品尝作品中的意象特点2、赏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感受诗人深厚的苦痛与忧思, 领悟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品尝作品中的意象特点感受诗人深厚的苦痛与忧思,领悟诗人感时伤

5、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诵读法、赏析法、讲析法、合作法 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一、导入刘禹锡的诗中说到“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各位同学能否回忆起一些悲秋的诗句?(师生共同回忆)今日我们就来看一看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是如何悲秋的?他的悲秋里有着怎么样的情怀?请大家集合课前的预习,有感情的朗诵这篇诗文。二、文学常识回顾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成为“诗圣”,由于擅长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肯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因此其诗有“诗史”之称,有杜工部集。文学常识古体诗又叫古风,形

6、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探讨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建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殊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究竟;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肯定对仗。中国古代文学指责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

7、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三、诗题解析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故八首写秋字意少,兴字意多。也就是感秋而寄兴,这里的“兴”也就正如诗经里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所以,今日将要学习的这首诗文涉及到了秋季和杜甫的感怀。下面就让我们进一步去看看“秋”何以“兴”。(老师范读)四、首、颔联意象解读1、学生朗诵首、颔两联要求:找出此两联中

8、的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的特点2、学生找出意象并简析特点(小组合作探讨)明确:露、枫树、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3、意象特点分析(只明确本诗文创作于安史之乱以后)玉露,是白露,是秋天的白露,问:玉露是早上的事物,而且我们学过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宝月似弓”,这里应当是很美妙的,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明确:玉露这里是朝露的意象,朝露生命极短,而作者此时也已50有余,人生之秋也已到来,生命也即将结束;而玉露,是秋天的白露,秋又勾人乡思,且作者寓居夔州,思乡之情顿生。凋伤表达出一种凋零、难过、伤感的感觉; 枫树林,秋天的枫树应当是红红火火的,杜牧不是说“霜叶

9、红于二月花”吗?而且红叶也是暖色调,那么这里用枫树林,是否与诗歌的感情基调相悖呢?明确:不相悖,秋天枫叶的红是一种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再联系作者的经验,他经验了盛唐的恢宏,转而又由盛而衰,盛唐走向衰亡,那这种火红,暗指盛唐曾经的辉煌。“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在大家将要学到的琵琶行中也有“枫叶荻花秋瑟瑟”。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巫峡,是山是水,也暗指国家;气萧森,萧瑟阴森,也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上波涛滚滚,不安静;塞上风云变化,也是不安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安静当中;他虽在写景,却实在写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斗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安静。怎么

10、能不哀痛不已?因而这句话虚实结合。所以,首、颔二联的这些意象都显露出一种“悲凉”之感,他们构成的意境也给人以 “悲无尽“的冲击。这就是“一切境遇皆情语”的写照。补充:杜甫深受“奉儒守素”的家庭文化传统的影响,他有着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思想。4、学生朗诵首、颔联五、写作背景介绍1、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在此期间,他的另外两名好友李白和高适也相继去世。因而杜甫心中为挚友的“离世”感到无限的哀痛,同时也为自己的潦倒和疾病缠身感到无限

11、的悲叹。这时候的杜甫也已经50有余,可是作为文人的他依旧是“壮志未酬” “报国无门”,心中也接着了无限的背愤。对于今日我们学习的诗文,在读杜心解中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2、提问:作者仅仅莫非在悲凄之秋,为了挚友的去世、自身的贫困与报国无门、国家命运的多舛而发出这样的“兴”,其中作者最想说明的“兴”是哪一种?(明确:悲国运衰落)前两联作者在写景,我们也只是忧意象的除了结论,大家,能否在下面的两联之接着找到杜甫“悲国运衰落”的依据呢?六、颈、尾联分析1、在我国的古诗文中“首颔颈尾”对应着“起承转合”(试请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转”的)学生带这问题朗诵颈

12、、尾联(小组合作探讨) 明确:作者在首颔二联中描写了秋天悲凉的景物,在颈联中,作者前句写景“菊”以此想到了自身的往事,由此笔锋一转写到了孤舟靠岸系绳,也系着作者的“故园心”。这样的过渡,就由写景转到了情感的抒发上。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两句诗:丛菊两开他日泪:菊花是在秋天盛开,秋也勾人相思。这“泪”从字面意思上看应当是“丛菊”掉的眼泪。这让我们想到了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诗“感时花溅泪”,人在很哀痛时景物带给人的感受。那事实上不是景物在流泪,而是诗人自己。 进一步提问:不过花盛开却也给人一种欣悦之感,在陶渊明的诗句中也有“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为什么用这个意象?会不会与感情基调相悖呢?明确:

13、不相悖,秋,给人思乡的愁苦,而且作者是寓居夔州,想经夔州回乡,菊花两开说明他想回家想了两年却不能回家,哀痛之情顿生,以乐景写哀情。 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说明形单影只;故园,更令人哀伤;作者始终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因而作者更加思念,故园还好吗?悲凉由此产生2、尾联分析寒衣到处催刀尺:寒衣,是冬衣,寒衣到处催刀尺,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高急暮砧: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这是一年将尽的时候,同时又是一天将结束的时候,在这样特别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作者更加思念故园。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悲”字,那种浓浓的悲,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如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高过一

14、阵,一阵急过一阵。(课外拓展:白帝城托孤)3、学生朗诵颈、尾联4、总结:作者当时不仅仅只是在悲凄之秋为了挚友的去世、自身的贫困与报国无门而发出这样的“兴”,最终,作者要“兴”的是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七、总结全诗(师生带感情集体朗诵全诗)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其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绽开的各组景物,形神交汇,浑然一体。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的悲伤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八、板书

15、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巫山巫峡 江间、塞上丛菊、孤舟 萧森寒衣、暮砧教学反思: 杜诗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已经教学完毕,但觉得的讲的太笼统了,分析不够深刻。我想这一课的教学目的应当是“培育学生初步鉴赏唐诗的实力”,可以分解为如下三点:1、能诵读和背诵,并读出诗的韵律美。秋兴八首(其一)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烘托出一种阴沉萧森的环境气氛,抒写留滞他乡的愁绪,表达了剧烈的忧国之情。诵读要留意作者通过景物、环境描写。这首律诗前四句重在写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长江的滚滚波涛,要读出“凋伤,气萧森”之感情;后四句旨在抒发思念“故园”之情,要读出思念之情。通过反复有表情地诵读,最好能在课堂上完成背诵。2

16、、把握诗歌意象,细致品尝诗歌意境。秋天和大江是杜诗中最常见的意象,秋兴八首也以之为主体意象。这里所选的第一首即为领起之作,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诗人用一派弥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予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覆盖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间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那条“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恒的时间纽带,它牵系着人类的历史和将来,淘洗着多数王朝的更替,冲洗着多数生命的流程。读杜诗,要首先读懂他

17、的秋天和大江。此外,诗中还有“玉露”、“波浪”、“丛菊”等几个意象,在教学过程中必需引导学生去细细解读,领会其中隐含的情感因素。3、学会学习,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实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想应当留意启发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去解读一首诗。譬如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提出解读一首诗的途径:吟诵、意象、典故、炼字、知人论世、古人评论、比较阅读(与杜杜甫自己诗歌的纵向比较,与其他诗人的横向比较)。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原来一首诗可以从许多的角度去解读,渐渐培育形成学生自己学习的实力与有所创新的思维实力。秋兴八首教案模板共3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制作人:安静的海一、教学目标1.分析杜甫此诗在遣词造句上的特点,体

18、会其抑扬顿挫的艺术风格。2.品尝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学会借景抒情诗的鉴赏方法。3 .理解诗歌主旨,领悟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二、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 品尝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以作家为切入点导入。 同学们都学过杜甫的诗,那你们对他有什么了解呢?提问学生杜宇杜甫的把握状况。老师小结,引出今日的新课秋兴八首。(二)授课支配:以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交代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然后进入新课学习。(三)知人论诗。 1.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初唐诗人

19、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举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赞扬。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显明的时代色调和剧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酷爱祖国、酷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杜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被称为“千古绝唱”,有“诗圣”的美誉。杜甫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杜甫一生写了很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其中闻名的有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

20、百字、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岳阳楼等。这一环节目标:复习巩固学生对于杜甫驾驭,学生重点驾驭学过的诗篇及三吏三别。 2.关于秋兴组诗解题。 (1)创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2)题解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

21、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写这组诗时,诗人已近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特别孤独、抑郁。又逢多事之秋,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诗人用遮天蔽日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予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覆盖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间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四)赏析课文 1.整体

22、感知。通过老师做朗读指导,多媒体泛读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的方式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主旨意境: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绽开的各组景物,形神交汇,浑然一体。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伤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本诗的情感基调:悲。 2.逐步赏析。(1)找出本诗描写哪些意象,通过意象的的解读分析诗歌的情感。首联意象:玉露、枫林、巫山、巫峡 (玉露交待了时间,“玉露

23、”有白色的示意,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的示意,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伤中藏有热情。这两种颜色的剧烈对比,就更增加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巫峡波浪接天连涌的澎湃气概,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 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巫峡” 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全部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覆盖无余了。先给你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详细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兼与接用得妙。)情感:秋气萧杀、阴瑟之感。颔联意象:江波、塞上、风云(三峡江水湍急,奔腾而下。

24、江面上波涛连天,天空中阴云接地,这都是客观的写实。但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秋气逼人的阴晦苍凉的景观,就与杜甫当时时代的背景有了一种“象喻”的联系。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伤,他的胸怀感情原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伤。) 情感:浑郁低沉萧索颈联意象:丛菊、孤舟(作者写完夔州秋色的大环境之后转瞬写自己的感情。菊花开在秋天,所以这“丛菊”回应了诗题中那个“秋”字。 “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将来,在这里是指过去。这“他日泪”并不是现在流下的眼泪,而是说,山上那些黄色和白色的野菊,一点一

25、点的多么像我去年秋天因思乡而流下的一滴一滴的眼泪。此时他仍旧滞留在他乡,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的准备。因此他说,我不能放弃我的船,我随时打算登上我的船,我要靠它回到故园去,它是我唯一的依靠和希望,是“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开、一系,他日、故园两两比照可见杜甫七律诗语言句式的精妙。)情感:忧乡思国的感伤。尾联意象:寒衣、白帝城、砧。(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起先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温煦,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是捣衣石,现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人们都是

26、在秋天拆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挡羁旅途中的寒冷?这第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情感:孤独漂泊无奈2.找出文中对仗的的句子分析杜甫的遣词造句特点。 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江间波浪的汹涌澎湃对塞上风云的漫天接地,一兼一接一涌一阴写出了巫山巫峡气萧森的气概。兼、接两个动词用的特别妙。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丛菊点明白秋意凄寒,孤舟意表形单影只,两开独写年年的凄凉,一系只为忧乡思国,字字相称,句式对整体现了杜诗的顿挫之感。3.总结本诗的艺术技巧。 (

27、1)情景相生,寓情于景。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和景互为依托、相互生发,融会一体,密不行分。全诗,首联写秋色秋气,颔颈两联托秋起兴,感世伤己,尾联绾合景色人事,缝合之细密,结构之谨严,无以复加。 (2)语言练达,对偶工稳,沉郁顿挫。杜甫非常注意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该诗更是如此,如: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突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又下

28、启“泪”字,示意两年之中时时都盼东归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一语双关:“丛菊两开”既谓花开有时,又见出时间流走;“一系”既伤归乡无期;又见出人迹滞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全诗感世伤己,感情悲凉,透出的是“沉郁”;声韵铿锵低回,似水流冰下,凸显的是“顿挫”。4总结借景抒情的诗歌鉴赏方法。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借景托情,寄予作者的羁旅、怀乡、思亲、忧国之情。鉴赏诗歌的时候应借助于诗歌中的意象分析诗的情感,留意诗歌的遣词造句来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五)作业设置:背诵全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