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诗五首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4676691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短诗五首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短诗五首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短诗五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诗五首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3*短诗五首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2 .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3 .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重点难点】1 .体会诗歌的感情与语言。2 .理解新诗的特点。第一课时一、学习月夜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 白话诗作不断涌现,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 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 代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作者简介】沈尹默(18

2、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沈尹 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写作背景】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 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 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 这一时期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 立存在的意识)”的,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 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3、新课讲授】(一)整体感知1 .播放配乐朗读,学生听读。2 .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二)问题探究1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明确:刺骨寒风呼呼地吹着,月光皎洁,笼罩大地。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 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2 .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 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一一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 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

4、、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 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 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 理的精神与人格。二、学习萧红墓畔口占【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 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 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写作背景】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

5、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 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这 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 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新课讲授】问题探究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1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明确:“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 是写实,更隐指诗人与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 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色调。2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明确:不说“墓畔”而说“

6、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 她只不过是暂时安唾等丰富而又复杂的感情。3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明确:“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无奈与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 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长夜漫漫”直指风雨如晦的外敌统治,隐含 对“何时旦”的追问,对光明的期盼溢于言表。4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明确:“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而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诗 人的人生感悟。 nd【课堂小结】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表现沉静、

7、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 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最优秀的诗篇之一。第二课时一、学习断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有句话这样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一一 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据诗人 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作者简介】卞之琳(1910 2000),生于江苏海门,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 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其代表作有诗 集鱼目集慰

8、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新课讲授】(一)整体感知1 .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明确: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的意象:“站在桥上的你”“在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 “窗子”。2 .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 画面又有什么联系呢?明确: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表面看来似乎互不 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产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 又产生了联系

9、。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的精心构思与组合, 变得十分耐人寻味。(二)问题探究L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4明确: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 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3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明确: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 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二、学习风语吟【作者简介】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 集等。【新课讲授】问题探究1 .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海”“舟”等,

10、想象出画面并进行描绘。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气势十足,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 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之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 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2 .开头两句中的“卷”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 “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颇有气 势地冲过来的动态。3 .诗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 “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 涵?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 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上

11、个世纪三十 年代,这里的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 雨”又有了更深层次的涵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4 .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明确:“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 国,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三)拓展延伸对比阅读课文这四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明确: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 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 “海”等。在语 言上:以白话写诗,不

12、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 收国外新语法,如“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霜风呼呼的吹着”等,语言散文化。观念上: 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三、学习统一【作者简介】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 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M【新课讲授】(一)整体感知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 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 表现了 “统一”的

13、思想。(二)问题探究1.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 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 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 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 的传承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 都是同一的。2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 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明确: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为统一, 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 认知规律。【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