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4609290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资料.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三、说明文分类: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四、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 现象到本质等。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资料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六、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

2、学性)七、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八、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九、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十一、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二、描写的方法:U!十七、表达方式:1、议论:作用一般是点明中心,突出主题,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物的意义,突出 中心,升华主题,画龙点睛。位置:一般出现在某一段落的结尾处2、抒情:分直接和间接两种,使作者的某种感情得以表达。作用是抒发作者真挚深情的情 感,引发读者共鸣,使文章具有巨大的吸引力3、描写:(1)分正面与侧面两种;作用:从侧面烘托(正面)的特点(2 )分环境、人物、

3、细节描写环境: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背景),作用:烘托一种的气氛,渲染一种的心情 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肖像。表达人物的性格特点细节:准确细致地把表达的更为细致四十八、写作手法:L开头设悬念,引起读者兴趣2、为下文埋伏笔,作铺垫,使情节曲折动人3、欲扬先抑,使情节吸引人。先贬低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 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情效果4、象征: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把特定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增强 文章表现力。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6、对比:通过与的对比,突出的特征7、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

4、等8、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批判 性,使语言辛辣幽默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议论文阅读知识与技巧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二、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四、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具体如下:、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 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

5、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 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引用论证:引用论证匕啜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 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 句、权威数据

6、,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 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 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 )、 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 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 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

7、(1)、看清楚 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 )、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 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 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4、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 问题(结论)。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

8、然 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 的表述。开头的内容有:(1)提出中心论点;(2)弓|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 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2 )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3 )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4)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做这个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如人的高贵在于灵 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 提出中心论点

9、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 珍惜内在的精 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 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5、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 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 富有文采等)o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 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 析。6、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

10、手法等(1)、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 证的气势;如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 夹议);(2 )、以论证方法为主。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 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7、文段结构作用:(1)、引出(全)下文;(2 )、总结前(全)文;(3 )承上启下。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 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11、:、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8.解题公式议论文:、议论文的论点考点: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 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2 )在文章结尾,就是所 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 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论

12、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 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L用事 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 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 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 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

13、切的语言进行表述。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 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 结构。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 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 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 辩”,所以举出确凿典

14、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 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 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3、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 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 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答题思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2 )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3比喻论证

15、,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喻体之间的 关系来确定)o ( 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 被读者接受。、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 的准确,严密:、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要从修辞的角度分 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A、语言准确表现为:概 念使用准确,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 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

16、说服力。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 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 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 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 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

17、。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 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 正误。(二)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一、分类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二、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一一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 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 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

18、 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三、说明的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 列图表、引用说明。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 说服力。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

19、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 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歹擞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歹帽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U!U!、说明文的语言品析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1、对整篇文章语文

20、的品析,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 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 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 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 的规律或与客观事

21、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五、说明文写法分析1、结合说明方法谈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 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2、结合修辞手法谈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 章的说明形象生动。3、结合表达方式谈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2、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三、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十四、议论文三要素: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2、

2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十五、议论文结构1、引论:提出问题2、本论:分析问题3、结论:解决问题十六、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十七、常见论证方法: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 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 语)十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 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文的写法,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

23、有(从记叙、 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 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六、说明语段的作用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 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2 )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七、解题思路和技巧(-)明确说明对象:阅读事物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人手,把握 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 理。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

24、(中国石拱桥)。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二)抓住事物特征: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 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 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例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 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 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 一层地揭示出

25、来了。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 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 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这样从不同方面归纳分析,也就 全面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色。(三)归纳说明方法:阅读说明文时,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 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四)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 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 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

26、。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 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 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 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 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五)整体感知,把握中心: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 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如是总一分式的结构还要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 什么原则组合的,是并列,是递进,还是包含有总分关系。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 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

27、质,还是由个别到一般,或是从结果到原因等等。把 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说明了被说明事物的怎 样的特征,或阐释怎样的事理。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 也就不难了。(六)体会语言准确性:准确是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 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沙 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敌人性质就不清楚;去掉之一就绝对化了。当然,文字的生动性也应充分注意。八、解题公式(1)某个词语能否删去?(能否替换为另一词语?)答题技巧:先要答X

28、X词不能删(不可以替换),然后再说明这个词的本义,定 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 在这个句子里起的作用,去掉后(换掉后)变成了什么,不符合实际(原意);所以不能删 去(替换)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2)规定的某个词语或让你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句子,并 体会。答题技巧:XX 一词,指出了/限制了.(从词的本身意义角度考虑)说明了事物的 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3)规定的某个词语或让你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生动特点的句子,并 体会。答题技巧:如:X X 一词,运用(拟人等)修辞,(赋

29、予以人的动作、情态)形 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十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 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二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二十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 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 有说服力二十二、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答题方式: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2、事理说明

30、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3、程序说明文: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二十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说明内容), 使读者O二十二十!1!词曲小知识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二十五、弓I号的作用: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3S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强调。二十六、限字题的解答: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用简 称(

31、尤其是地名)。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如有,必须修改。要做到 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二十七、拟写标语题:1、语句必须简短、精炼;2、可采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 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二十八、仿写句子:1、仔细分析例句格式。注意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和用词特点(如叠词)等。2、如果是续写性仿句,还要注意语意的连贯一致。二十九、口头表达题(如询问、交谈、电话交流等场景对话)1、称呼:准确,体现人物关系;2、结合提示语境,表意必须明确;3、语气必须符合身份,切忌成人化、打官腔;4、注意文明

32、礼貌用语的使用。三十、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三十一、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L格式A :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格式B :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2、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如作物就是转基因作物”的本质属 性;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的本质属性。三十二、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 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一句不离段一段不离篇也就是

33、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三十三、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 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 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 一句中的标致。三十四、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1s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 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 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 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

34、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 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 确、生动)0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 特点等。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 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8、关键句子

35、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 全文的句子;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 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 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 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三十五、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三十六、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L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 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

36、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三十七、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 )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 +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十八、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

37、了。三十九、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 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四十、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四十一、段意的概括归纳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1 .说明类文章:回答清

38、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十二、十二、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 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 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四十三、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

39、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 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四十四、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十五、修辞1、比喻将(本)比作(喻),使(本)的特点更加突出2、拟人:把拟人化(人格化),使具有人的特征,更加生动、形象、亲切3、排比:充分表现出的,气势磅礴,琅琅上口,增强语势4、夸张:为了突出的特点,(夸大,夸小)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鲜明而强烈的印象5、反复: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富有感染力6、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7、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8、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四十六.结构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4、首尾呼应5、与段呼应 6、总结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