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柒****a 文档编号:64503847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2.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1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1)生活区域: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2)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3)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2.党项族(1)生活区域: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2)建国: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3)统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1)背景:宋真宗时,澶州之战,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

2、,宋军击退辽军。(2)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3)评价:“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损失亦很大。(2)议和:北宋与西夏订立

3、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境贸易兴旺。3.如何正确认识北宋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1)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和战交错,但“和”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2)辽宋、宋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但无侵略与反侵略之说。它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易混辨析“澶渊之盟”与宋夏和约的异同点有哪些?异: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夏向宋称臣。同:宋辽、宋夏议和都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2宋代经济的发展一、农业的发展1.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

4、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的;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2.区域拓展: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同时,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发。3.表现: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1)水稻:品种: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区域: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广。结果: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2)经济作物:茶树:南方各地普遍茶树。南宋后期,棉

5、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二、手工业的兴盛1.纺织业:(1)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2)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2.制瓷业:河北定窑、河南汝窑、浙江哥窑等地的瓷器,给人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3.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南宋制造的海船,配备了指南针。(1)城市: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6、(2)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城乡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3)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2.外贸(1)港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2)范围: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3)管理: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2.表现: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思考:1.宋朝海外贸易为何发达?(1)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达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宋朝有发达的造船业,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能够进行远洋航行。(

7、3)宋朝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从而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4)两宋时期,北方民族政权并立,陆上丝绸之路受到阻碍,政府转而大力发展海上贸易。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我国经济重心以秦岭淮河为界,其南移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1)东汉后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得到发展。(2)南朝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3)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南宋时,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3元朝的统治一、元朝的疆域1.地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

8、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2.疆域: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二、行省制度1.背景:元朝建立后,忽必烈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创立行省制度2.措施(1)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2)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除吐蕃、畏兀儿地区外,设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行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1.原则:为了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根据各地区情况,采

9、取因地制宜的方式。2.措施(1)对台湾管理。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2)对西藏的管辖。在中央设宣政院,在西藏调查户口,设置驿站和宣慰使司都元帅府。3.意义: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释疑解难简述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贡献。(1)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割据和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大江南北的统一。(2)元朝行省制度的设立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后世行政区划影响很大。(3)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4)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这是中国中央政府对台湾地

10、区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标志。(5)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主管全国的佛教事宜和西藏的军政要务。从元朝开始,西藏地区已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4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2.都市生活(1)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2)瓦子背景: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表现: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即“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3)杂剧: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包含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形成于宋代,元朝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4)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如、等,在宋代都有了。一些节日

11、习俗,如春节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挂彩灯、划旱船,吃粽子、赛龙舟等节日习俗,流传至今。二、宋词1.出现: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成为_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2.特点:每首词有一定的格式,即词牌,如念奴娇_满江红_蝶恋花等。3.代表(1)苏轼:北宋文学家,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2)李清照:女词人,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前期描写真挚的夫妇情感,后期反映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3)辛弃疾:南宋人,词风豪放,具有报国情怀,词境雄奇阔大,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

12、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三、元曲1.组成: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2.名家(1)关汉卿: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补充1、史学: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史学上的“两司马”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5明朝的统治一、明朝的建立1.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即明太祖。定都应天府,今南京。2.措施(1)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

13、,驻守各地,巩固皇室。(2)在中央:废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3)司法上:设立“厂卫”特务结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后来明成祖成立东厂,思想上:八股取士。3.特点: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4.作用: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三、八股取士科举考试的变化1.内容: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2.形式: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问题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被称为“八股文”。3.危害: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被录取后成为皇帝的顺从者。四、经济的发展1.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2.手工业:棉纺织业由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3.商业:商品经济相当活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