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海洋生物与环境(1-2)地球上的生物、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类群.ppt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64388565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6.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章 海洋生物与环境(1-2)地球上的生物、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类群.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第1章 海洋生物与环境(1-2)地球上的生物、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类群.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章 海洋生物与环境(1-2)地球上的生物、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类群.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章 海洋生物与环境(1-2)地球上的生物、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类群.ppt(5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 海洋生物与环境第一第一节 地球上的生物地球上的生物第二第二节 海洋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境与海洋生物类群群第三第三节 主要海洋主要海洋环境因子的生境因子的生态作用作用第四第四节 生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律1第一节 地球上的生物一、生命的产生与进化二、生物多二、生物多样性性三、地球自我三、地球自我调节理理论Gaia hypothesis2一、生命的产生与进化1.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起源(1)化学)化学进化化阶段段p地球表面在生命出现之前(大约在35亿年前),大气主要由水蒸气、CO2、H2S、N2、CH4、NH3及H2组成,属于还原性大气,大气层薄、缺少O2、不存在臭氧层,当时不仅紫

2、外线强烈、而且昼夜温差和季节温差都很大。p在太阳的辐射作用下,无机环境发生高温骤变,大气中产生了有机分子以及小分子氨基酸、核苷酸等原始生命结构中的复杂有机分子。3(2)生物学)生物学进化化阶段段p在大气中形成的有机物质积累在海洋中,那时候既没有生物的消耗,也没有氧气的分解,尤其在海洋中也不会被紫外线破坏。p随着时间的推移,简单有机物愈积愈多,有的形成了复杂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辐射作用下,化合物越来越复杂,原始的生命在原始海洋中得到了发生和发展,逐渐演化产生了光合生物。(这一过程几乎进行了20亿年。南非斯瓦茨兰的前寒武纪中期岩石中得到最早的光合细菌和蓝绿藻化石,证明30亿年前已形成光合生物)p具

3、有叶绿体的生物在原始海洋中逐渐繁殖、蔓延,CO2逐渐被消耗、分子氧逐渐增多,此时还原性大气逐渐演化为氧化性大气,臭氧层也逐渐形成,后来,生命的演化又从水生到陆生。一、生命的产生与进化4一、生命的产生与进化2.生物种的概念生物种的概念(1)物种的概念)物种的概念p早在17世纪,Ray在其植物史一书中把种定义为“形态相似的个体之集合”,并认为种具有通过繁殖而永远延续的特点。1753年,瑞典植物学家Linna出版了植物种志,继承了Ray的观点,并创立了种的双命名法。p美国现代生物学家Mayr(1963)从种群遗传学的角度把种定义为“能实际地或潜在地彼此杂交的种群的集合构成一个种”,而“种群是某一地区

4、具有实际或潜在杂交能力的个体的集群”。p物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不同物种之间存在明显的形态上的不连续性及不同形式的生殖隔离。物种是由内在因素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5一、生命的产生与进化(2 2)种的性状)种的性状分为基因型与表型。p基因型是种的遗传本质,即生物性状表现所必须具备的内在因素;p表型为与环境结合后实际表现出的可见性状。一个物种的性状随环境条件而改变的程度称为该种的可塑性。6一、生命的产生与进化3.3.生物的生物的协同同进化化(1 1)生物的)生物的进化化生物不断地适应新环境,在环境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进化中生存,但这种进化不是通过自身来实现

5、,而是通过自然选择。生物世代中产生遗传变异,出现各种不同特征的生物体,自然选择决定哪些生存,哪些被淘汰。7一、生命的产生与进化(2 2)生物的)生物的协同同进化化指一个物种的进化引起另一物种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反过来又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如此形成了种间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共同的协同适应系统。协同进化不仅存在于一对物种之间(如竞争物种之间、捕食者-被食者之间、寄生物-宿主之间及互利共生物种之间等),而且也存在于同一群落的所有成员之间,并导致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进化。8一、生命的产生与进化(2 2)生物的)生物的协同同进化化捕食者和被食者间的协同进化:导致捕食者狩猎能力(如增加奔跑速度,锐利的爪

6、、牙等)以及被食者逃避能力(如增加隐蔽性、分泌有毒物质、提高感官的敏锐性和奔跑能力等)的共同发展。寄生物与宿主间的协同进化:常使有害的“负作用”减弱,甚至演变成为互利共生关系。寄生物若致病力过强,宿主种群将消灭,寄生物也将随之灭亡;同时寄生物的致病力还受宿主自卫能力的作用,如免疫反应。因此,寄生物和宿主的协同进化,导致有害作用逐渐减弱。9二、生物多样性1.1.生物多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性的概念“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指栖息于一定环境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物种、每个物种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的总称。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

7、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10二、生物多样性(1)遗传多多样性性也称基因多样性(gene diversity),广义上可理解为蕴藏于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机体中的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上可以理解为群落内不同种群之间或一个种群内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的总和。11二、生物多样性(2)物种多)物种多样性(性(species diversity)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化,它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也是基因和染色体的载体。据估计,地球上现有500-3000万个物种,已定名的仅约140万。从总的物种数来说,陆地的物种数要远多于海洋。从大的分类单元看,海洋中生活的门类大大超过陆地。地球上动物界共36门,除了有爪动

8、物门外,其余门类均在海洋中出现,其中13个门是海洋独有的门类,而淡水则没有特有的门。12二、生物多样性(3)生)生态系系统多多样性性(ecosystem diversity)指生物群落与生境类型综合体的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存在的基本保证。生态系统包含着很多不同的层次,同一层次也包含很多各有差异的生态系统:如陆地和海洋又各自可划分为一些次级生态类型,其中海洋有近岸、大洋、深海、极地等生态系统;相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但分别处于不同地理区域,其环境特征和生物组成也有差别。如河口湾生态系统,就有淹没河口湾、峡湾型河口湾和沙洲河口湾的差别。同样不同海域的上升流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珊瑚礁生

9、态系统以及各种类型的潮间带生态系统都有各自的环境和生物组成特点。13二、生物多样性(4 4)景)景观多多样性性指不同类型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和变异性。景观是一个大尺度的宏观系统。景观要素可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邬建国,2000)。在生物多样性的四个层次中,遗传多样性是基础,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保证,而景观多样性又以生态系统多样性为基础。14二、生物多样性2.2.影响生物多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性的因素(1)物种生物量(2)物种的属性(3)生物地化循环(4)系统的稳定性15三、地球自我调节理论Gaia hypothesis1.Gaia假假说的形成和的形成和发展展

10、英国科学家J.Lavelock于1961年在探讨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时,发现有生命的地球同火星、金星的大气气体构成明显不同,火星和金星大气中二氧化碳占绝对的主导优势,而氧气、甲烷气及氮气的含量很低。如果将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排除,然后用物理化学的方法计算地球大气中各种气体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浓度,那么大气中各种气体的浓度同火星、金星非常相似。16三、地球自我调节理论Gaia hypothesis17三、地球自我调节理论Gaia hypothesis大约在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生命以后,太阳的辐射量增加了30%左右,然而地球上的气候却变化很少,地球表面的温度一直在15左右(全球平均温度);大约20亿年前,

11、由于光合作用的生物大量出现,地球大气中氧气不断增加,后来却一直稳定在21%左右。因此,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总体控制着地球体控制着地球环境条件境条件。提出了Gaia假说,Gaia是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因此,也称大地女神假说。18三、地球自我调节理论Gaia hypothesis2.Gaia假假说的主要的主要论点点(1)地球上所有生物都起着)地球上所有生物都起着调控作用控作用地球大气的化学成分、地球表面的温度及地表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和pH值等是受地球上所有生物总体(biota)的生长和代谢所主动调控的。即地球上所有生物对其环境不断地起着主动调节的作用。地球上适于生物生存的最初条

12、件并不存在,而是通过生命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发展和创造出来的。19三、地球自我调节理论Gaia hypothesis(2)地球生)地球生态系系统能能够缓和和环境境变化并保持化并保持稳定性定性,地球本,地球本身是身是进化系化系统当地球环境受到人为破坏或自然条件的各种干扰而发生不适合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时,地球上的生命总体就会通过改变其生长、活动和代谢来对这些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来缓和这些变化,保证了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总体及其环境所组成的系统能够对抗不适合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继续生存、发展和进化。20三、地球自我调节理论Gaia hypothesis(3)地球系地球系统是有机整体,地

13、球生理学是地球是有机整体,地球生理学是地球进化的方式,化的方式,Gaia假假说是一个控制是一个控制论系系统整个地球是生物区系和大气、土壤以及海洋所组成的一个综合有机整体。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不可分割。Gaia假说是一个控制论系统,可说明生物与环境在生物圈规模上相互作用的稳态。地球历史中,陨星大冲撞至今已发现有30余次,每一次冲撞能量大于1020J,相当于世界核武器贮存在一次核战争释放的总能量的一千倍以上,造成大量物种灭绝以及环境的剧变,但生命与环境持续地存在下来,也说明Gaia假说的合理性。21三、地球自我调节理论Gaia hypothesis(3)地球系地球系统是有机整体,地球生理学是地

14、球是有机整体,地球生理学是地球进化的方式,化的方式,Gaia假假说是一个控制是一个控制论系系统Gaia假说在当今对全球变化问题(特别是气候调节系统)的研究中也得到检验。22海洋浮游植物产生的二甲基硫(DMS)释放到大气中,促进形成海洋上空的云层。当浮游植物释出的DMS越多,结集的云层就越厚(正反馈),太阳辐射能向空中反射量也就越多,结果将使海洋表层降温,同时植物光合作用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降低(负反馈)。如上形成一个调节气候的封闭循环,表明生物对其环境产生主动和积极的影响。第二节 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类群一、环境概述二、海洋环境概述三、主要海洋生物类群23一、环境概述1.1.环境的涵境的涵义环境是指

15、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科学中,一般以人类为主体,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生物科学中,一般以生物为主体,环境是指围绕着生物体或者群体的一切事物的总和。24一、环境概述2.2.环境的境的类型型(1 1)按)按环境的主体境的主体以人为主体以生物为主体(2 2)按)按环境的性境的性质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被人类破坏后的自然环境或人工环境)社会环境25一、环境概述2.2.环境的境的类型型(3 3)按)按环境的范境的范围大小大小依环境范围大小可将生物的环境区分为小环境和大环

16、境: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着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如接近植物个体表面的大气环境、动物洞穴内的小气候等。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如具有不同气候和植被特点的地理区域)、地球环境(包括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和生物圈的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在生态学工作中,应当特别重视在小环境层次上对非生物因子进行研究。如潮间带的生境差异等。26二、海洋环境概述1.1.海洋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境的基本特征(1 1)相)相对稳定性定性相对于陆地,由于海洋水体大、有较高的比热以及混合作用,使得海洋的温差较小,温度变化也比较缓慢;海水的组分稳定,缓冲性能好,其pH值也是相对稳定的。这些环境条件在相当大的距离内较为恒定,使得海洋生物

17、可分布在很大的范围内。27二、海洋环境概述(2)三大)三大环境梯度境梯度海洋具有三大环境梯度(environmental gradient)纬度度梯梯度度:主要表现为赤道向两极的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减弱,季节差异逐渐增大。深深度度梯梯度度:主要由于光照只能透入海洋的表层(最多不超过200 m),其下方只有微弱的光或是无光世界。温度也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底层温度很低且较恒定,压力也随深度而不断增加,有机食物在深层很稀少。水平梯度水平梯度:从沿海向外延伸到开阔大洋的梯度,主要涉及深度、营养物含量和海水混合作用的变化,也包括其他环境因素(如温度、盐度)的波动呈现从沿岸向外洋减弱的变化。28二、海洋环境概述

18、2.2.海水某些物理特性的生海水某些物理特性的生态学意学意义海水的溶解性、透光性、流动性、浮力及缓冲性能等特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为各种海洋动物、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29二、海洋环境概述2.2.海水某些物理特性的生海水某些物理特性的生态学意学意义溶解性:使营养成分以适于浮游植物吸收的形式和浓度存在于海水中。透光性:保证光线可以透入一定的深度,便于海洋植物在表层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流动性:促进海水的混合,利于营养盐和O2的交流,保持环境条件的相对稳定。浮力:对海洋生物有支撑、传送和保护作用。例如,利于浮游生物的浮游生活;对大型藻类(如长达20-30m的巨藻)和大型动物或巨型动物(如某

19、些鲸类)起支撑作用。缓冲性能:海水组分稳定,缓冲性能好,使海水的化学环境保持较好的稳定性。30二、海洋环境概述3.3.海洋海洋环境的主要分区境的主要分区 水层部分(水层部分(pelagic divisionpelagic division)在水平方向上分为浅海区和大洋区:浅海区(neritic province):大陆架上的水体,深度200 m,宽度变化很大,平均约为80km。本区由于受大陆影响,水文、物理、化学等要素相对地说比较复杂多变的。大洋区(oceanic province):大陆缘以外的水体,其理化环境条件比浅海区较为稳定。从垂直方向可将大洋水体分为:上层(epipelagic zo

20、ne):从表层至150-200 m深,光照强度随深度增加而呈指数式下降,有的海区温度也有明显的昼夜和季节差异。很多海域出现所谓温跃层。中层(mesopelagic zone):从上层的下限至约800-1000 m深的水层,光线极为微弱或几乎没有光线透入,温度梯度不明显,且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是常出现溶氧最小值和硝酸盐、磷酸盐最大值的水层。深海(bathypelagic zone):1000-4000m的深水层,除了生物发光以外,几乎是黑暗的环境,水温低而恒定,水压大。深渊(abyssopelagic zone):超过4000m的深海区,黑暗且寒冷、压力最大、食物最少的水层。31二、海洋环境概述

21、3.3.海洋海洋环境的主要分区境的主要分区 海底部分(海底部分(benthic division)滨海带(littoral zone)或称海岸带,包括潮间带和高潮时浪花可以溅到的岸线。是海洋与陆地之间一个狭窄的过渡带,交替地受到空气和海水淹没的影响。浅海带(sublittoral zone)海岸带(潮间带)下缘到大陆架边缘的大陆架(continental shelf)海底。地形平缓,坡度小,大陆缘是其外限。深海带(deep sea zone):大陆架以外的海底,包括:深海带(bathybenthic zone),大陆缘至约4000m深的海底,主要包括大陆斜坡(continental slope

22、),深约200-3000m和大陆隆(continental rise),大部分位于3000-4000m。深渊带(abyssobenthic zone),超过4000m深的海底,主要包括深海平原(abyseal plain)和更深的海沟(trench),最深处超过10000m。耸立于深海平原之上的一系列山脉称洋中脊(mid-oceanic ridge),它们可向上延伸至水面以下2000m左右(有时以洋中岛的形式露出水面)。32三、主要海洋生物类群1.浮游生物浮游生物(1)特点)特点浮游生物(plankton)是指在水流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在水层中的生物群。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薄弱或完全没

23、有运动能力,只能随水流移动。一般个体都很小,多数种类必须借助显微镜或解剖镜才能看清楚它们的身体构造。33三、主要海洋生物类群缩小体积以增大相对表面积连结成群体:如角毛藻有细长的角毛;桡足类有细长、多毛的第一触角和尾叉刚毛;等片藻、直链藻连成带状,海链藻连成链状,星杆藻连成星状等等。体表突出刺毛、突起扩大个体表面或结成群体增加浮力(2)适应浮游的机制)适应浮游的机制34三、主要海洋生物类群(2)适应浮游的机制)适应浮游的机制产生气体、油等比重轻的物质;如哲水蚤体内有一个狭长的油囊,浮游硅藻类细胞内产生油点和脂肪酸等。增加水分;浮游动物的含水量一般高于底栖动物,水母类的含水量高达95%以上。分泌胶

24、质;如浮游海樽类有发达的胶质囊等。减轻比重增加浮力外壳和骨骼退化或消失;如浮游腹足类软体动物的贝壳都比底栖种类的轻且薄。35三、主要海洋生物类群(3)浮游生物主要)浮游生物主要类别浮浮游游植植物物:单细胞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最主要的自养生物,包括硅藻、甲藻、蓝藻、金藻、绿藻、黄藻以及一些原核自养生物(photosynthetic prokaryote)等。其中,以硅藻、甲藻以及一些原核自养生物最为重要。浮浮游游动物物:浮游动物种类繁多,生态学上比较重要的有:原生动物(夜光虫、有孔虫、砂壳纤毛虫等)、浮游甲壳动物(桡足类、磷虾类、端足类、樱虾类等)、水母类和栉水母类、毛颚动物(箭虫)、被囊动物

25、(有尾类、海樽类)、软体动物(翼足类、异足类)、浮游幼虫、鱼卵及仔鱼等。36三、主要海洋生物类群浮游生物的超微型、微型及小型代表(a)细菌(b-c)鞭毛类(d)球石藻(e-g)硅藻(h-i)甲藻(j)有孔虫(k)纤毛虫(l)砂壳纤毛虫 37三、主要海洋生物类群大型及巨型浮游生物的代表(a)桡足类(b)磷虾(c)毛颚动物(d)翼足类(e)水母(f)虫戎类(g)有尾类(h)多毛类 38三、主要海洋生物类群(4)浮游生物的粒)浮游生物的粒级划分划分采集浮游生物通常是用不同孔径的筛绢网进行的,或用采水器采集再经过不同孔径的过滤器收集,按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可分为以下类别:1、微微型浮游生物(picopl

26、ankton):2 um2、微型浮游生物(nannoplankton):2-20 um3、小型浮游生物(microplankton):20-200 um4、中型浮游生物(mesoplankton):200-2000 um5、大型浮游生物(macroplankton):2000um-20 mm6、巨型浮游生物(megaloplankton):20 mm39三、主要海洋生物类群(5)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系统中的地位中的地位浮游生物数量多、分布广,浮游植物利用光合作用所进行的初级生产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浮游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最主要环节。浮游植物生产的产物基本上要

27、通过浮游动物这个环节才能被其他动物所利用。浮游动物通过摄食影响或控制初级生产力,同时其种群动态变化又可能影响许多鱼类和其他动物资源群体的生物量。40三、主要海洋生物类群(5)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系统中的地位中的地位了解控制优势桡足类种群动力学的物理生物学过程和影响其生殖和年补充量的物理因素和生物学因素间的相互关系,预测它们的种群动态以及对渔业资源的调控作用是当前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例如,飞马哲水蚤(Calanus finmarchicus)是北大西洋浮游动物功能群中的关键种,其无节幼体是许多经济鱼类(特别是鳕鱼)幼鱼的重要饵料,后期幼体和成体又是上层鱼类(特别是

28、鲱科鱼类)的重要饵料。中华哲水蚤(C.sinicus)是我国沿海最重要的浮游动物,它与渔场的渔获量有密切关系,因此是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41三、主要海洋生物类群(5)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系统中的地位中的地位有些浮游生物(如毛虾、海蜇)本身就是渔业对象。有的浮游生物可以作为判别水团、海流的指示种(indicator species),有助于了解海流和水团的移动,判断不同海流的交汇锋面,对探索一个海流余脉的分布有重要作用。42三、主要海洋生物类群2.游泳生物游泳生物(1)主要)主要类别游泳生物(nekton,necton)是指运动器官发达、游泳能力很强的一类大

29、型动物,主要包括:海洋鱼类(圆口纲、软骨鱼类、硬骨鱼类)甲壳类(某些虾类)头足类(乌贼等)海洋哺乳类(鲸、海豚、海豹、海牛)海洋爬行类(海蛇、海龟)等从种类和数量上看,鱼类是最重要的游泳生物,也是海洋渔业捕捞的主要对象。43三、主要海洋生物类群游泳游泳动物的代表物的代表(a)乌贼;(b)鲨鱼;(c)金枪鱼;(d)鲆;(e)海豹;(f)海龟;(k)企鹅;(h)鲸44三、主要海洋生物类群(2)生)生态特点特点大部分是肉食性种类,草食性和碎屑食性的种类较少,很多种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高级消费者。需要在很大空间内寻找食物以及在静止时克服重力,是水层物种中能量需求量最大的种类。适应游泳的机制:具有流线型

30、的体形;大部分鱼类具气鳔,有利于保持悬浮;在体内增加脂类物质。增加浮力且减少身体热量散失。多有周期性的洄游习性(洄游通常包括产卵、索饵及越冬三种类型)。45三、主要海洋生物类群3.3.底栖生物(底栖生物(benthos)(1 1)主要)主要类别底栖植物底栖植物 p单细胞底栖藻类:如底栖硅藻、甲藻及蓝藻等p大型海藻:如石莼、浒苔等绿藻、海带、巨藻、墨角藻、马尾藻等褐藻,紫菜、石花菜、江蓠等红藻等p维管植物:如红树等双子叶植物,大叶藻、大米草等单子叶植物等46三、主要海洋生物类群3.底栖生物(底栖生物(benthos)(1)主要)主要类别底栖底栖动物物 包括各大分类单元(从原生动物到脊索动物)的代

31、表,其中p软体动物(约5万种,其中的瓣鳃类(双壳类)约有1.5万种)p甲壳类(约3-4万种)p环节动物(多毛类)p棘皮动物等47三、主要海洋生物类群底栖植物的代表(a)底栖硅藻(b)丛状藻类(c)珊瑚藻(d)墨角藻(e)浒苔(f)大型海藻(g)海草48三、主要海洋生物类群底栖动物的代表(a)线虫(b)猛水蚤类(c)多茗类(d)双壳类(e)星虫(f)柄海百合(g)海胆(h)蟹类(i)苔鲜虫49三、主要海洋生物类群(2)生)生态特点特点底栖生境十分多样化,导致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和生活方式都比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复杂。单细胞藻类生活在砂粒、泥滩或其他基底(如大型藻类叶片)的表面,数量很大。大型海藻生活

32、在浅水区(其中,绿藻一般分布较浅,稍深处褐藻占优势,红藻多生活在潮下带)。维管植物(如红树等)的分布多从潮间带向陆地方向延伸。底栖植物是浅水区初级生产者的重要成员,底栖单细胞植物和大型藻类可以被海洋动物直接摄食,但大型藻类及维管植物(沼泽植物、海草等)也形成大量的碎屑,被食碎屑的动物所利用。50三、主要海洋生物类群(2)生)生态特点特点底栖动物是底栖生物群落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底栖生物的营养关系,水层沉降的有机碎屑被充分利用,并且促进营养物质的分解,在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多数底栖动物活动范围很小,有的甚至固着不动。同时,也多形成不同方式的防御捕食的适应机制(外壳、

33、棘刺、埋栖、钻蚀等)。例如,藤壶、牡蛎、蛤类、螺类等很多种类以坚固的石灰质外壳作保护,海胆利用其尖利的棘刺,腔肠动物利用其刺胞来防御捕食,营底埋生活方式的种类利用沉积物来起到隐蔽作用,管栖沙蚕利用其革质管,钻蚀种类利用其钻蚀对象(木头、岩石)来保护自己,防御捕食等等。51三、主要海洋生物类群(3)依据底栖生物的粒)依据底栖生物的粒级划分划分底栖动物的调查中常用不同网目的筛网,可将收集的生物划分为以下三类:p微型底栖生物(microbenthos):可通过0.1mm的种类,包括细菌、微型藻类、原生动物等。p小型底栖生物(meiobenthos):可被0.1-1.0mm筛网截留的种类,通常由少数较

34、大的原生动物(特别是有孔虫)以及线虫、介形类、涡虫类、腹毛类和猛水蚤类组成,也包含有大型底栖动物(如多毛类、双壳类)的幼体。p大型底栖生物(macrobenthos):不能通过1.0mm筛网的类别。除在滨海带之外,大型底栖生物均为动物。52三、主要海洋生物类群(4)依据底栖生物与底)依据底栖生物与底质关系的生关系的生态划分划分根据底栖生物与底质的关系,可以区分为底表、底内和底游3种生活类型。污损生物(fouling organism):过去也称周丛生物、固着生物或附着生物,系指附着在船底、浮标和一切人工设施上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总称。污损生物是包括以固着生物为主体的复杂群落,其种类繁多,包括细菌、附着硅藻和许多大型的藻类以及自原生动物至脊椎动物的多种门类。据统计,世界海洋污损生物约2000种左右,我国沿海主要污损生物约200种,其中危害性大的有藤壶、牡蛎、贻贝、盘管虫等。53推荐书目沈国英,施并章.海洋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5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