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小儿肺炎秘方.doc

上传人:景云 文档编号:643335 上传时间:2019-04-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治小儿肺炎秘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治小儿肺炎秘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治小儿肺炎秘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治小儿肺炎秘方.doc(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治小儿肺炎秘方(方16 首)关键词:授权模式:无限制 阅读次数:238 上一篇 治婴儿呕吐秘方(方 5 首)下一篇 治支气管哮喘秘方(方 18 首)治小儿肺炎秘方8.1 肺炎汤(一)【来源】黎炳南,名医治验良方【组成】麻黄、杏仁、桔梗,大青叶、蚤休、毛冬青、苡仁、甘草。党参、麦冬、五味子、白术、茯苓、陈皮、龙骨、炙甘草(此两方剂量可随年龄,体质,病情酌定)【用法】随证选用。每日 1 剂,水煎服,日服 2 次或频服。【功用】清热宣肺,化痰通络;气阴双补,祛除余邪。【方解】小儿肺炎,初起重点在于痰,热,瘀,闭,即使外感风寒,亦可骤转化热,痰热闭肺。故方用麻黄,杏仁,桔梗宣肺开闭,化痰定喘;大青叶,

2、蚤休,毛冬青清肺泻火,其中毛冬青兼能祛瘀通络,止咳化痰。蚤休尚可止咳平喘,熄风定惊,以防闭厥之变。苡仁利湿而健脾扶正,共奏清热宣肺,化痰通络之功。而在肺炎后期,邪衰正气亦虚,故方。用四君子汤(参、术、苓、甘)健脾益气;麦冬、五味子、龙骨敛阴生津;陈皮理气化痰。诸药合用,有气阴双补,祛除余邪之功。方分为二,治分初终,其效卓著。【主治】小儿肺炎(方主初期,方主后期)。【加减】方加减法:若高热烦渴者,加生石膏;痰盛者,加苏子,葶苈子,另加猴枣散冲服;若痰热壅盛、最易蒙蔽心包,内陷厥阴,可早投“温病三宝”,以挫其病势,防邪深入;因肺朝百脉,肺气郁闭,血脉亦随之涩滞;而致心血瘀阻,所以应早投毛冬青,丹参

3、等通络活血之品;若见面白,肢冷,自汗,唇紫,应投参附汤,并加桃仁,丹参,红花以益气扶阳,祛瘀通脉。方加减法:偏阴虚者,加天花粉,沙参,青黛,海蛤粉;偏阳气不足自汗者,加桂枝,白芍,法半夏;喘促而余热留恋者,加青蒿,鳖甲、毛冬青。【疗效】临床屡用,分期辨治,疗效满意。【附记】黎氏分期施治可资效法。验之临床,每获佳效。8.2 腺病毒肺炎汤【来源】蔡化理,中西医结合儿科试用新方【组成】金银花、连翘、大青叶各 15 克,桔梗、生地、麦冬、甘草各 6 克,车前子 12 克,胆南星 1 克,玄参 9 克。【用法】水煎服,11.5 岁,每日服半剂,1.53 岁,每日服 1 剂。共煎两次,分 4 次服,每 6

4、 小时服1 次。【功用】清热解毒,祛痰平喘。【方解】方中以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蚤休清热解毒、并有抑制细菌和病毒的作用;蚤休,胆南星,桔梗宣肺祛痰,止咳平喘;生地、麦冬、玄参养阴泻火;车前子利水止咳;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合而用之,共奏清热解毒,祛痰平喘之功。临床用以抗生素治疗无效的小儿病毒性肺炎,确具较好疗效。【主治】小儿病毒性肺炎。【加减】治疗 158 例,服药 728 剂,治愈率为 96.2%。【附记】笔者临床验证多例,均愈,疗效确实。8.3 苦降辛开汤【来源】刘弼臣,名医秘方汇萃【组成】黄连 1 克(或用马尾连 3 克),黄芩 10 克,干姜 1 克,半夏 3 克,枳壳,川郁金各 5

5、克,莱菔子3 克。【用法】每日 1 剂,水煎服,日服 3 次。【功用】苦降辛开,豁痰宣闭。【方解】本方以芩连之苦降,治疗肺胃郁热,解除内闭之邪;姜夏之辛开,祛除胸中痞满,宣通内郁痰浊;枳壳,郁金,莱菔子逐痰水,破痰实,直导胸中之滞,使里结客邪,无所依附而自解,每收开中焦痰实,通宣肺气之闭的功效。【主治】小儿肺炎,症见高热,喉中痰鸣,咳逆喘急,胸满腹胀,痰壅泛吐,舌苔白腻,脉象弦滑等。【加减】当小儿肺炎出现痰壅泛吐,胸满腹胀,舌苔白腻,脉象弦滑,属于痰热内羁的指征,方可应用本方。如果喘咳痰鸣,面色青紫,泛吐痰沫,脉象沉细,则属寒痰上泛,法专温振胃阳,化痰除饮,就非本方适应证了。临床运用时,还要注

6、意不宜过量,因为大苦沉寒能使脾胃受伤,辛温大热,有导致口燥咽干之弊。所以“临证指南医案”,谆谆告诫我们:“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其主要关键在一“微”字。使用本方时,若能同时根据临床,不同证情,分别酌加杏仁、山栀、炙杷叶,南沙参,地骨皮,桑白皮,黛蛤散,生姜等药,灵活配伍,辨证论治,往往可获更佳疗效。【疗效】屡用屡验、疗效卓著。一般 5 剂见效或痊愈。8.4 宣肺化痰汤【来源】王静安,名医秘方汇萃【组成】炙麻绒 12 克,荆芥 6 克,炙百部 12 克,炙旋覆花 15 克,芦根 30 克,灵前胡 12 克,橘络 15克,黄连 6 克,桔梗 9 克,山楂,神曲各 10 克,枳壳 9 克。【用法

7、】每日 1 剂,先将上药用温开水浸泡 15 分钟,待药煎沸后,用文火再煎 510 分钟,滤药取汁,每日服 45 次,适量。【功用】宣肺透邪,降气化痰。【方解】临床上小儿咳嗽的致病因素很多,但不论何种原因,咳嗽总不离乎肺。肺气壅遏,宣降失常为产生咳嗽的主要机制,因此对咳嗽的治疗强调宣降肺气。方中炙麻绒其性较麻黄缓和,但宣肺止咳功效不变,并具有解表祛邪之功。据现代药理研究,麻黄碱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为方中主药;荆芥祛风解表,其性平和、使表邪去,咳嗽自平;配以百部,旋覆花,前胡降气止咳,则止咳力量更强;用山楂,神曲,枳壳健脾开胃,调五脏,止呕逆,消痰(日华子本草)具有消食导滞通腑,以增强纳食,

8、使腑气通畅之功。肺气赖六腑以通气,六腑通则肺气亦降,是六腑以通为用,肺气以降为和,肺气顺降咳自平矣。此即通腑所以泻肺之理也;小儿乃纯阳之体,感邪易于化热,故兼热者多见,方中芦根,黄连以清热泻肺;枳壳,桔梗,橘络相配,理气化痰。以上诸药配伍,共奏宣肺透邪,降气化痰之效。治疗小儿咳嗽疗效确佳。【主治】小儿肺炎咳嗽。【加减】本方组成以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为宗旨,以何种咳嗽总离不开肺为契机。概言之肺失清肃是咳嗽产生的基本病机,治疗时应重在宣肺顺气化痰,用药应考虑小儿肺脏娇嫩特点,相机行之。兼见厌油者,去黄连,加紫苏;咳嗽痰黄,大便秘结者,去黄连,加黄芩、石膏;热痰甚者,加瓜蒌,配合中成药,蛇胆陈皮末,咽喉

9、红肿,干咳不断,舌质红者,加射干,腊梅花、金银花、去枳壳;久咳伤阴,干咳痰少,少苔者,去芦根,黄连,枳壳,加沙参,桑叶,天花粉,麦冬,炙杷叶;咳喘气急痰多者,加胖大海、苏子、葶苈子、丝瓜络;久咳痰少,数月不止,加配草药五皮草、青蛙草、肺经草、六月雪、兔耳风,炙杷叶各15 克;舌苔厚腻,属湿热者,加冬瓜仁,木通,滑石;咳嗽声嘶者,加射干,金银花,蝉蜕;兼吐者,加苏梗,姜制竹茹;脾虚便溏者,去芦根、枳壳,加陈皮,兼发疹者,去枳壳,加金银花,丹皮,蝉蜕,大青叶,不一而足,堪称辨病用药精细。【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满意。一般服 23 剂见效,46 剂可愈。【附记】小儿咳嗽系常见病,多发病。本方

10、立意缜密全面,已为临床所印证,亟待剂型改革以造福于患者。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之品。若需用中成药“蛇胆陈皮末”,用温开水调服,每日一支,两次分服;若需配草药,先将草药用清水洗净,晾干后,放入热水锅内加 30 克蜂蜜炙,然后与他药共煎。8.5 清气汤【来源】沙星垣,名医特色经验精华【组成】生石膏 30 克,(NB037细、先煎)豆豉、连翘、杏仁、金荞麦各 9 克,甘草 3 克(小儿剂量酌减)【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日服 2 次。【功用】清气透表,解热消炎。【方解】方中以豆豉,连翘透表解热;重用石膏清气解热;杏仁润肺止咳;金荞麦清热解毒;甘草解毒和中。方药证合,收效甚捷。【主治】大叶性肺炎。【

11、加减】热重者,生石膏可加至 120 克;表证重者,可加荆芥,薄荷、桑叶各 6 克;气分热,可加黄芩、知母各 9 克,竹叶 6 克,金银花 30 克;咳多,加桔梗,牛蒡子各 6 克,痰稠如脓,加芦根,鱼腥草各 30克,苡仁 9 克;痰中夹血者,加白茅根 30 克,藕节 9 克。【疗效】临床屡用,收效甚捷。8.6 蚤休汤【来源】黄星垣,名医特色经验精华【组成】蚤休 30 克,黄芩 18 克,虎杖、败酱草、瓜蒌各 20 克,芦根 30 克(成人量,儿童酌减)【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日服 3 次。【功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平喘。【方解】急性肺炎,热、痰、喘三大证、均系热毒之变。故方用蚤休、

12、黄芩、虎杖,败酱草,大青叶,鱼腥草清热解毒;桃仁,茜草活血化瘀,化痰平喘;瓜蒌宽胸理气,善于化痰;芦根善清肺热,专于利窍。守以重剂。高热,咳喘,脓痰诸多证能较快得到缓解。【主治】急性肺炎(春温)。【加减】治疗 156 例,3 天内体温降至正常,症状明显缓解者 67 例。【疗效】笔者曾临床验证数例,均以本方随证进退加减,均获痊愈。且奏效甚捷。8.7 六二清肺汤【来源】魏长春,名医特色经验精华【组成】桑白皮,地骨皮,桑叶,枇杷叶各 9 克,鲜芦根,白茅根各 30 克,知母、浙贝母、苦杏仁、冬瓜仁各 9 克,北沙参、南沙参各 15 克【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日服 2 次或频服。【功用】轻清宣泄

13、、祛邪保津、化痰利肺。【方解】本方系从千金苇茎汤,泻白散,清燥救肺汤化裁而来。专为阴虚而设(若体实证实或出现营血分证候时,则须另选他方)。故方用桑白皮,地骨皮清泄肺热;桑叶解表;枇杷叶下气止咳;浙贝母清化痰热;知母泻火润燥;芦根,茅根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兼能凉血止血;杏仁宣肺平喘;冬瓜仁涤痰排脓;北沙参、南沙参清润养肺,止咳祛痰。诸药随证加减、灵活变通,可使方证合拍,药中病所,故而用之多效。【主治】风温,冬温,肺热咳喘。适用于元虚邪实,阴虚气弱,风热犯肺,肺气上逆,发热咳喘,痰中带血,神志清楚,大小便通调,舌红燥,苔薄白,脉滑数。可用大叶性肺炎。【加减】若舌苔黄腻者,可去二参,加黄芩,焦山栀各

14、 9 克,以清降肺火;痰中带血者,可去二叶、加二草(仙鹤草、旱莲草各 9 克);津亏舌绛者、可用玄参易南沙参,去二叶加二冬(天冬、麦冬各 9 克),生地12 克,石斛 9 克;大便干结者,可去杏仁,加瓜蒌仁 9 克或生大黄 6 克。【疗效】临床屡用,收效甚佳。又浙江中医杂志(2)1988 年报道:用本方治疗小儿肺炎,热甚者,加生石膏,黄芩,痰中带血或鼻衄者,去桑叶,枇杷叶、加藕节、旱莲草;大便不通兼高热者、加生大黄、喘甚者,加葶苈子。治疗 46 例,随证加减,获痊愈。平均服药 10 剂。8.8 清热解毒方【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组成】生石膏 30 克(先煎),元参 15 克,金银花 15

15、 克,大青叶 30 克,菖蒲 6 克,连翘 9 克,黄连 4.5克,麦冬 9 克,钩藤 12 克,鱼腥草 30 克【用法】水煎服,每日 12 剂,日服 24 次。或小儿频服,剂量酌减。【功用】清热开窍。【方解】大叶性肺炎,热陷神昏,病属危候,安危之机,在于顷刻。故必须救治及时,方可挽危亡于紧急。故方用生石膏,黄连清气热;金银花、连翘、鱼腥草、大青叶清热解毒;元参、麦冬清热生津;菖蒲开窍治神昏,钩藤定风除抽搐。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开窍之功。【主治】大叶性肺炎(热陷神昏)、证见神昏嗜睡,谵语狂躁,或抽搐动风,目直视,舌红少津,脉数。【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验之临床,本方甚为灵验。若用之得当,及时

16、,多可转危为安。每获佳效。【附记】临床应用,应宜随证灵活加减,救治及时,尤为关要。不过病人危候,必要时须协同西医进行抢救。8.9 痰热咳喘方【来源】何天有,陕西中医(8)1991 年【组成】金银花 510 克,荆芥、薄荷、黄芩、陈皮、枳壳、桔梗、前胡各 310 克,鱼腥草、白茅根各 520 克,甘草 36 克【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分 24 次服。【功用】清热解毒,宣肺降气,止咳定喘。【方解】方中金银花,黄芩,荆芥,薄荷清热解毒,驱邪外达;陈皮,桔梗宣降肺气,平喘止咳;前胡、鱼腥草、白茅根、甘草清化肺中痰热。诸药合用,可使邪热外达、痰热内清,肺气通利,诸证自可消失。故用之效佳。【主治】小

17、儿肺炎。【加减】发热重者,加生石膏,知母;咳嗽痰多,加桑白皮,杏仁,贝母;喘促重,加地龙、苏子;腹胀消化不良者,加炒莱菔子;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瓜蒌;咽喉肿痛,加山豆根、牛蒡子。【疗效】治疗 180 例,结果痊愈 148 例,显效 21 例,有效 7 例,无效 4 例。总有效率为 97.8%。治愈病例用药 10 天以内,则症状完全消失,肺部听诊或胸透恢复正常。8.10 轻宣利肺汤【来源】王香菊,辽宁中医杂志(2)1989 年【组成】金银花,鱼腥草各 515 克,连翘、百部、桔梗、紫菀、蚤休、橘红各 510 克,杏仁、车前子各 3.510 克,薄荷、甘草各 3.57.5 克【用法】上药加清水 6

18、00 毫升,煎至 200 毫升,日分 4 次服,6 小时服 1 次,每日 1 剂。【功用】宣肺透邪,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方解】小儿为稚阳之体,易感外邪,邪气侵袭,每易化热,热灼津液成痰,痰热壅盛、肺失肃降而致咳喘。故方中重用金银花,连翘、鱼腥草以清热解毒;杏仁,桔梗,甘草宣肺止咳,利咽化痰;橘红、紫菀疏利肺气;百部润肺化痰;蚤休镇痉止咳平喘;车前子清肺热利水;薄荷散风热,利咽喉,合用共奏宣通肺气透邪,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平喘之功,再用少饮频服的方法而具有吸收快,疗效好的特点。【加减】咳嗽痰多,加莱菔子;喘促重,酌减紫菀,加地龙,麻黄,蝉衣;腹满不食,消化不良,加神曲,麦芽;大便稀溏,加焦白术、

19、茯苓;便结溲黄,加大黄。【疗效】治疗 150 例,多数经西药治疗效果不显,或反复发作。最小年龄 3 个月,最大为 13 岁,320天。结果,全部痊愈,其中服药 3 天以内热退,症状明显好转,5 天以内肺部干湿啰音吸收者 90 例(占60%);7 天以内肺部干湿啰音吸收者 55 例(占 36.6%);10 天以上治愈 5 例(占 3.4%)治愈率达 100%。8.11 健脾益肺汤【来源】郭孝月,山东中医杂志(6)1986 年【组成】茯苓 12 克,黄芪 15 克,白术,蝉蜕各 9 克,半夏、陈皮、防风各 6 克,甘草 3 克。【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日服 2 次。若肺内啰音较多者,加用抗生

20、素短期治疗。【功用】健脾益肺固表,化痰止咳。【方解】间质性肺炎,属中医的久咳,多由急性感冒发展而来,或因失治,误治及护理不当所致。西医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本方由二陈汤,玉屏风散加蝉蜕而成。方用二陈汤健脾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调气机,和表里;玉屏风散具有补气,固表,止汗之功,且固表而不留邪,驱邪而不伤正。蝉蜕一药、有开宣肺窍,祛风胜湿,清热解毒之用。合而用之,共奏健脾燥湿,益气固表,化痰止咳之功。临床观察,本方有增强食欲,强壮身体,改善贫血之功效。【主治】间质性肺炎(久咳)。【加减】气虚重者,加党参,太子参;有热痰者,加黄芩、桑白皮;复感外邪兼风热表证者,加金银花、连翘;腹胀、纳呆者,加焦三仙,鸡内

21、金,怀山药;有瘀血者,加丹参、赤芍、红花;咳剧痰多者、加紫菀、款冬花。【疗效】治疗 27 例、结果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肺部叩诊及听诊正常、X 线摄片病变吸收)18 例(占 66.66%);基本痊愈(临床症状显著缓解,肺部叩诊,听诊基本正常或进步,X 线检查摄片示肺部病变未完全吸收)6例(占 22.22%);好转(症状又上述检查有改善)2 例(87.42%);无效 1 例。总有效率为 96.3%。多数服2040 剂,最少 15 剂,最多服 60100 剂。8.12 肺炎汤(二)【来源】张志朝,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黄芩、连翘、麻黄、杏仁、麦冬、玄参、紫菀、菊花、桑叶、甘草、虎杖(以上药物剂量需

22、要根据年龄计算酌定,其中黄芩,连翘可重用,2 岁可用 1015 克,25 岁用 2030 克)。【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日服 2 次。【功用】清热解毒,祛痰平喘,养阴润肺。【方解】方中的黄芩,连翘,虎杖清热解毒活血;菊花,桑叶疏风解表,紫菀、麻黄祛痰平喘;玄参,麦冬养阴润肺。临床观察,本方对症状较轻的风温闭肺型疗效显著,对重证痰热蕴肺型及恢复期的肺虚邪恋型疗效略差。【主治】各型小儿肺炎。【加减】太阳经证为主时加桂枝,芍药;少阳经证者,加柴胡,半夏;对心衰有阴虚证象者加生脉汤,有阳虚证象者与参附汤相伍,并酌加丹参、桃仁;正虚邪恶者,加沙参,川贝母。【疗效】治疗 118 例,治愈 95 例(

23、占 80.55%),有效 21 例(占 7.7%)无效 2 例(占 1.7%)。总有效率为98.3%。其中,风温闭肺型 68 例,治愈 61 例,痰热蕴肺型 22 例、治愈 15 例;肺虚邪恋型 28 例,治愈19 例。8.13 钩藤竹黄汤【来源】邓启沅,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钩藤、天竹黄各 9 克,全蝎 3 克,僵蚕、莱菔子各 9 克,大黄 6 克,黄芩、车前子各 9 克,麻黄 4.5 克,地龙干 9 克,生石膏 30 克,知母 9 克,木通 3 克。【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日服 2 次。【功用】清热解毒,止咳化痰,宣肺平喘。【方解】方中以钩藤,天竹黄、全蝎、僵蚕清热平肝,熄风止痉,

24、豁痰;车前子,莱菔子,大黄,黄芩、知母清热解毒,止咳化痰,通利二便;麻黄,地龙干宣肺止咳平喘;生石膏清肺热。综观全方以清热化痰为主,佐以宣肺平喘。【主治】各型小儿肺炎,尤以痰热型肺炎更为适用。【加减】发热较高重用大黄,石膏;咳喘甚者稍重用麻黄、地龙干。【疗效】治疗 166 例,服药后 1 日内退热者 17 例,2 日 61 例、3 日 68 例、4 日 20 例,咳喘证状消失,2 日内 17 例,3 日 41 例、4 日 71 例、5 日 20 例,6 日 17 例。治愈率达 100%。8.14 益气活血汤【来源】张淑仙,江苏中医(1)1989 年【组成】党参、白术、茯苓、麦冬各 9 克,黄芪

25、、丹参各 15 克,甘草、赤芍各 6 克【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少量频服。【功用】益气活血。【方解】小儿肺炎迁延日久,终致气虚血瘀之证,治以益气活血为法,故方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且具有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的作用,以丹参、赤芍活血化瘀;麦冬养阴润肺。益气药与活血药同用,能改善微循环,增强纤溶活性,提高免疫功能。配合中药外熨法,可使药物经皮肤循经络传导而发挥作用,且可加快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故用之多效。【主治】小儿迁延性肺炎(咳喘)、证见面色白、出汗、纳呆、咳嗽、舌淡,苔薄白。【加减】同时配用中药外熨方(白芥子,香附子,莱菔子,葶苈子各 30

26、克,食盐 150 克,生姜适量,混合炒热)外熨背部,1 日 2 次,每次熨 1015 分钟。【疗效】治疗 48 例,结果痊愈 41 例,好转 5 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为 93.7%。8.15 补气养阴汤【来源】石呈峰,中西医结合杂志(2)1988 年【组成】党参、黄芪、白术、黄精、丹参、沙参、熟地、五味子、仙灵脾各 15 克。【用法】每日 1 剂,上药加水煎至 200 毫升。乳儿每次服 20 毫升,幼儿每次服 30 毫升,学龄前儿童每次服 40 毫升,学龄儿童每次服 50 毫升,1 日服 2 次。7 天为 1 疗程。【功用】益气润肺,养阴固本。【方解】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多属虚证。以气虚为

27、主,累及肺、脾、肾三脏,治宜补虚为主,增强机体免疫力。方用党参、黄芪、黄精补气,且兼补肺脾之虚。沙参有清肺热,养肺阴,补肺虚的作用;熟地、沙参、黄精、五味子滋阴;仙灵脾温补肾阳。通过补肺,脾、肾之虚,益气润肺,养阴生津、扶正固本,调节全身机能,尤其调节免疫功能,从而防止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复发而收全功。【主治】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支气管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疗效】治疗 36 例,服药后(14 疗程)随访观察 1 年各疾病复发情况,结果 27 例未再复发(占 75%),复发 1 次 5 例(占 14%),复发 2 次 4 例(占 11%)。临床观察,服药后患儿精神食欲,体力均明显好转,

28、不仅复发次数(未治疗前每年复发住院 3 次以上)减少,症状减轻,同时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补体水平均有明显提高,并能维持半年以上。8.16 清肺化痰汤【来源】郭中元,名医秘方汇萃【组成】板蓝根 20 克,黄芩、浙贝母、橘红各 10 克,天竹黄 15 克,元参 12 克,炒杏仁、白前各 10 克,鱼腥草 15 克,芦根 20 克,炙紫菀 12 克,甘草 10 克。【用法】水煎服。轻者,日服 1 例,早晚 2 次分服;重者,日服 2 剂,分 46 次服完。【功用】清热化痰,降逆止咳。【方解】本方系从千金方苇茎汤,温病条辨桑菊饮,清太院配方太极丸化裁制成。方中以芦根、板蓝根,天竹黄三药为君;芦根性味甘

29、寒,清肺胃之热,生津止渴,并能透邪外去;板蓝根性味苦寒,功能清热解毒,近代药理实验研究证实其对多种革兰阴性,阳性细菌及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天竹黄性味甘寒,为清热化痰要药,对于痰热壅盛的喘咳尤为擅长;辅以黄芩、元参、鱼腥草清肺泻火;紫菀、杏仁、白前降逆止咳;浙贝母清热化痰;橘红理气化痰;甘草泻火和中。全方用药以清热化痰为主,佐以降气止咳之品,邪热得清,肺金清肃,气机通畅,咳喘自宁,故适用于温邪犯肺之咳喘。随证加减得当,常获卓效。【主治】温邪犯肺所致的咳喘(风温、春温、冬温)。凡症见咳嗽气喘、声高痰涌,痰液浓稠或黄,发热面赤,烦躁口渴,大便或干或秘,小便短赤,舌苔中心黄腻,脉滑数者,即为本方的适

30、应证。【加减】若病初起具有表证者,应根据发热情况酌加解表药,使邪从外解,如发热轻、微恶风寒、有汗,加薄荷、蝉衣、芥穗,疏风解表;如发热较重,少汗、口苦,加柴胡、葛根,发表解肌;如连日阴雨、天气潮湿,表为湿郁,热虽不甚,但肢体疲乏拘急,加浮萍、桑枝,解表祛湿;邪入气分后,高热汗出而热不解,加生石膏、知母、金银花,清气透热;痰热壅肺、高热喘促,加生石膏,麻黄,清热宣肺平喘;如病人汗多,或平素肝阳上亢、不宜使用麻黄,加地龙、桑白皮,泻肺平喘;热邪灼液痰稠不易咳出,加桔梗、海浮石,祛痰软坚;热邪伤津,口干欲饮,加天花粉、麦冬,生津润肺;如肺移热于大肠,肠腑热结,大便数日不通,加大黄,元明粉、瓜蒌、泻热通便;肺与大肠相表里,腑结通,热得外泄,肺热亦常随之减轻。【疗效】屡用屡验,疗效卓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可研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