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盛唐气象》教案.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6387465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31 大小:76.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盛唐气象》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盛唐气象》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盛唐气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盛唐气象》教案.docx(13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盛唐气象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盛唐气象教案(精选17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盛唐气象教案 篇1 一、课前系统部分(一)课标分析课程标准4-1: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独创,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课程标准5-1:选择衣食住行等的事例,了解到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的状况及其改变。课程标准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务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课程标准6-3: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二)教材分析唐朝前期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的努力,出现了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这正是课程标准4

2、-2里提出的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务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本课主要呈现的是唐朝国家统一、安定,经济旺盛发展,政治开明,文化发达,民族关系融洽,对外沟通常见的蒸蒸而上的繁盛景象以及一个泱泱大国开放的大家风范。唐朝于公元618年建立,907年结束。前期处于旺盛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本课时一方面用大量的图片展示唐朝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旺盛及多姿的社会生活,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唐朝旺盛的印象。而这正是课程标准5-1里提到的选择衣食住行等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的状况及其改变;另一方面又蕴涵着出现盛世景象缘由的分析。唐朝前期经济的旺盛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所未

3、有的,唐朝跻身当时世界级的经济大国。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尤其是唐朝农业生产工具的新独创曲辕犁和筒车,与课程标准4-1: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独创,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关系非常亲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旺盛。唐朝长安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沟通中心,更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值得后人引以骄傲。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与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沟通频繁,使唐朝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中西交融。这正是课程标准6-3: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

4、出贡献所要求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索,唐朝经济的旺盛既是唐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干脆结果,也与唐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有关。(三)学生分析(1)通过前面帝国新政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唐朝唐太宗贞观之治,以及唐朝国家政治体制和科举制的一些状况。有部分同学观看过贞观长歌等影视作品。这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作为现在的初中学生,身居城市之中,对农业状况了解得较少,要想理解当时农具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以致使社会经济出现旺盛局面,比较困难。(3)学生不喜爱死气沉沉、干巴巴的历史课,他们最想把历史学活,能学以致用,能亲身体会和参加,有血有肉、充溢才智和快乐的历史课。(四)教

5、学目标1.学问目标(1)学生能简要叙述唐朝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及后期的“安史之乱”的大致历史走向。(2)学生通过对曲辕犁和筒车的学习,能理解科技推动人类进步的道理。(3)在了解盛唐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沟通、社会生活方面的详细表现的前提下,学生能够各举出详细的一到两个例子。2.实力、方法培育目标:学生通过思索探讨:“为什么说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你认为出现盛唐气象的缘由有哪些?”等问题,初步学会运用客观、辩证的方法分析人物和历史现象的实力。3.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唐朝经济居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从中体会到祖国的宏大,增加民族自尊心、自信

6、念和责任感。(五)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造: 曲辕犁和筒车的创制;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达;长安商业的旺盛;社会生活的多姿多采。教学难点:分析出现盛世景象的缘由。(六)教学方式以本课教学方法以创设情境法和任务驱动法为主,启发法和探讨法为辅。使学生在老师设置的情境中思索、探讨问题,能主动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在课堂活动中把所学学问融会贯穿,活学活用。(七)教学用具曲辕犁的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部分布置学生查找资源。了解曲辕犁的构造;收集唐朝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旺盛及多姿的社会生活的图片。探究:为什么在唐玄宗时期会出现唐朝会出现盛世景象?探究方向:农

7、业生产状况,手工业状况,商业旺盛状况。(二)新课导入部分通过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忆昔的学习和理解导入本课。诗中写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不正是唐朝盛世的一个缩影吗?设问:杜甫此诗中所描写的是历史上哪个时期状况?你推断的依据是什么?由诗中所描写的内容,请你推断当时社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诗中描写的是开元盛世的旺盛景象,开元盛世不仅是唐朝的鼎盛时期,还是中国古代社会鼎盛的时期,今日我们一起来学盛唐气象。设计意图:通过杜甫的诗中所描写的旺盛景象现象让学生了解到历史上唐玄宗创建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全盛时代开元盛世。(三)师生互动部分1.唐朝出现盛世气象的缘由(

8、1)通过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忆昔导入新课后,老师出示三幅图片,他们分别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接着设问:当时是哪个皇帝在位?为什么会在这个时期唐朝进入盛世景象? 是唐玄宗一个人的功劳吗?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唐玄宗所处“开元盛世”时代的学问驾驭。而对唐朝进入盛世景象缘由的探究,则须要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唐太宗所作所为,还要学习本课所涉及武则天“贞观遗风” 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对“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到“开元盛世”这样一个递进发展有了初步相识,盛世局面的出现决非唐玄宗一个人的功劳,与他前几任的统治者的奠定的良好基础有关。(2)探寻开元盛世出现的缘由设问:除了唐太宗、武则天的积累,还有没有别的缘由

9、?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到开元盛世的出现还与当时的政局稳定、唐玄宗任用贤人和励精图治等分不开。设问:出现忆昔诗中所描写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景象出现与什么有关?设计意图: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主要让学生相识唐朝国力强盛,百姓富庶,粮食产量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密不行分。从而引出两个新出现的农具。2.唐朝出现盛世气象的缘由(1)曲辕犁与筒车设问:筒车是干什么用的?它有什么好处?老师出示课前打算好的曲辕犁实物,让学生回忆以前的农业生产工具,说说曲辕犁功用。老师一旁释疑。设计意图:结合图片,粗略讲解筒车的功用,着重讲解曲辕犁。通过实物相识曲辕犁并了解它的构造和用途。和过去

10、耕地所用的犁的对比,感受曲辕犁的优点:犁架小、便于回转,操作敏捷性,既便于深耕,节约畜力。先进的生产的工具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粮食产量增加、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活动一:时空连线 梦回唐朝现在北环卫视盛唐气象专题报道组特派四组记者为大家就盛唐时期的农业做现场报道 画面一:采访正在河边浇灌农田的农夫 画面二:采访当地主管仓库的官员 画面三:采访正在农田犁地的农夫 画面四:采访当地主管户籍的官员设计意图:在学生已经学习相关学问的基础上,通过这个环节所模拟的情景让学生回到唐朝,在刚才老师对唐朝开元盛世的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四个画面中的某一个来反映盛世情景。学生在这个环节的活动中都围绕一个中心

11、-盛世来设计,从而牢牢把握了盛世的四个方面的表现。活动二:小组探究“唐人斯科特”请阅读学习P94P95的相关内容后,合理设想斯科特到达唐朝后在衣、食、住、行方面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展示照片这学期学校新来的外籍老师斯科特,利用他特别的身份来设计活动,创设情景。创设情境:高薪急聘!北环卫视盛唐气象专题报道组唐朝都城长安城里外国人许多,报道组与他们沟通很不便利,急需翻译一名,薪金100000新唐币!你们觉得谁最适应?老师觉得这一个人比较适合。出示斯科特的照片。1.“斯科特的改变”请同学们设想斯科特到达唐朝后衣、食、住、行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2.圣诞节你最想要的礼物。快到年底了,斯科特要回到学校主持圣

12、诞party。结合本课所学学问,请你写一件最想让他从唐朝带给自己的圣诞礼物,并说说你的理由。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用时比较长(从阅读相关课文材料、思索礼物、书写纸条、老师读幸运学生纸条等也许所需10到15分钟)规模大、参加学生人数多的活动,既可以使学生怀着爱好,带着任务去有目的的、主动的阅读课文中描写唐朝盛世期间手工业、丝织品、瓷器、商业的旺盛这些内容,又避开了老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的听这种乏味场面。活动首先从学生比较熟识和宠爱的外籍老师斯科特先生入手,简单让学生接受,从视觉上一下就引起学生们的留意。第一个情境的设计斯科物来到唐朝开元年间,他会在吃穿住行等方面发生改变:可能吃胡饼、穿胡服、戴胡帽、

13、登胡靴。其次个情境的设计回老家将打算带些什么礼物,正好可以把书上的唐代的丝织品、唐三彩、珠宝等考虑进去。这两个情境的设计很好地把书上的唐代的社会生活这个内容运用起来,把唐代的手工业特色反映出来,这些内容更好地说明白唐代社会经济呈现旺盛景象。3.唐朝的衰落设计问题:安史之乱的时间:唐玄宗统治后期叛乱将领:安禄山史思明影响:唐朝起先由盛转衰由老师从本节课所学大唐帝国的鼎盛,过渡到安史之乱唐朝起先由盛转衰,此部分,老师略讲。4.你还有哪些怀疑?老师接受现场学生的提问,出现个别解答不了的问题,可放到课后师生共同探究。设计意图:老师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实力,对可能暴露出来的相识误区和存在问题,可以刚好赐

14、予弥补和更正。(四)课堂总结部分一根主线:唐朝的旺盛缘由: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政局稳定、任用贤人、励精图治表现:农业(粮食产量增加、生产工具的改进)手工业(丝织品、瓷器)商业的旺盛(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社会生活(中西交融、胡汉交融)安史之乱:时间:叛乱将领:影响:设计意图:梳理学问,巩固所学。附:板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盛唐气象教案 篇2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学问与实力 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归纳唐朝前期经济旺盛的表现;以文成公主入藏等史实为例,理解唐代和谐的民族关系;从主动开放和兼收并蓄两个角度了解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知道唐代诗歌和书画的代表人物,理解其艺术特点过程与方法

15、 通过思索和概括盛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育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实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协助教学,培育学生的视察、想象实力;通过诗歌了解几位大诗人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这种政策产生的缘由及影响,培育学生的归纳实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实力;通过对唐朝诗歌的了解,使学生相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酷爱祖国,关切民间疾苦,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化学生做人应当德才兼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光耀千古的诗坛。教学难点:从艺术角度、历史角度去理解、观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

16、中国诗词大会中关于唐诗的视频。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加的诗词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学问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共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才智和情怀中吸取养分,涵养心灵。而这其中,唐诗作为中国古诗词的代表,被提及最多、引用最广。唐朝作为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将进酒望岳琵琶行朗朗上口;诗人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李白、杜甫、白居易如雷贯耳。正所谓时势造英雄,盛唐造就了诗歌盛世,而迄今为止流传下来的近五万首唐诗,也足以带我们领会那气概恢宏的盛唐气象。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经济的旺盛1.史

17、料解读。2.依据材料中的图片并结合教材,老师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答案提示:(1)农业:垦田面积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其中代表:越窑、邢窑、唐三彩。(3)商业:商业非常旺盛,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城规模雄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旺盛,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目标导学二:唐蕃关系1.史料解读。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在西藏地区,流传着一首赞美文成公主的诗歌: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

18、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今年年丰收。乌廷玉隋唐史话2.老师讲解并描述:吐蕃族的基本概况。(吐蕃族生活在青藏高原,是今日藏族的祖先。)3.读图并结合教材,要求学生概括松赞干布的状况。答案提示: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改革制度的措施。他还仰慕中原文化。4.读材料三和课本学问,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文成公主远嫁的状况及其影响。答案提示:(1)状况: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

19、、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2)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5.读教材,老师引导学生概述唐朝民族政策和民族交融的表现。答案提示:(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2)表现: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在朝廷中,有许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当。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亲密。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护,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目标导学三:开放的社会风气1.图片展示。2.提出问题:结合图片和课本学问,说说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答案提示:当时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溢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主动向

20、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目标导学四:多彩的文学艺术1.展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画像。2.分组探讨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主要描写哪些方面的内容。答案提示:(1)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2)杜甫的许多诗作反映了斗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苦痛,抒发悲愤凄婉之情。(3)白居易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3.史料解读。材料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忆昔材料三:离离原上草,一

21、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4.学生分组朗诵材料中的诗句并探讨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有哪些特点。答案提示:(1)李白的诗飘逸潇洒,充溢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2)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3)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诵,深受大众欢迎。5.填写唐朝书法和绘画大家的基本概况简表。艺术家 代表作 作品特点颜真卿 颜氏家庙碑 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柳公权 金刚经碑 方折峻丽,笔力劲健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 形态各异,神形兼备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三、课堂总结我们今日了解了唐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

22、展状况,学习了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尤其是与吐蕃的关系,相识到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民族友好沟通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旺盛。还了解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多彩的文学艺术。唐朝时期,我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慧才智,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宏大的民族,我们应当发扬中华民族的勤劳刻苦和仔细钻研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宏大复兴而努力。3板书设计4教学反思通过质疑释疑,培育学生自主发觉问题的探究精神。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学问面,培育学生自主发觉问题的探究精神和合作实力。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觉问题、解决问题。老师起引导作用,在学生提问、回答

23、过程中,适时、合理引导。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盛唐气象教案 篇3 一、学习目标:1.概括唐朝时期盛世经济旺盛的表现。2.了解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故事,理解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和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3.了解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含义。4.驾驭唐朝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了解唐朝的闻名诗人、书法家和画家及其代表作。二、重点:盛世经济的旺盛;唐朝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三、难点: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含义。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盛唐气象,引入课题。学生看视频,初步感知唐朝的旺盛与开放。(二)讲授新课1.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2.学生依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课本内容。3.学习第一部分:经济的旺盛(1)学习农

24、业的发展。让学生依据课本说出农业发展的表现(2)重点让学生了解盛唐时期的新式农具:曲辕犁和筒车。播放视频观看。学生看视频,了解新式农具的特点。直观,简单记忆(3)材料研读:据记载,筒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想一想,运用筒车的好处是什么?学生探讨后回答问题(4)学习手工业的发展。说出手工业发展的详细表现。(5)展示丝织业的图片并讲解。并进行材料研读,回答问题(6)展示陶瓷器的图片并讲解。重点介绍唐三彩:唐三彩的制作是在白底的陶胎上,刷上一层无色釉,再用黄、绿、青三色加以装饰,烧成色调艳丽的三彩陶器。其造型美观大方,是艺术的珍品。(7)学习商业的发

25、展,重点介绍大都市长安。依据课本介绍说说长安城的布局?4.学习其次部分:民族交往与交融(1)介绍唐与突厥的关系:(2)介绍吐蕃的统一。(3)说出松赞干布为什么多次向唐朝求亲?唐太宗如何对待松赞干布的求亲?出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画像。(4)播放视频文成公主入藏。(5)依据视频回答:文成公主入藏,给吐蕃带去了什么?唐蕃和亲产生了什么主动作用?(6)阅读相关史实:唐与吐蕃的友好关系。(7)研读材料回答问题:(8)学习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的表现。(9)读唐太宗的话:“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回答相关问题。5.学习第三部分:开放的社会风气。(1)依据课本内容,说说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2)

26、展示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的图片。6.学习第四部分:多彩的文学艺术。(1)学习唐朝的诗歌。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填空回答。(2)学习唐朝的书法。重点讲解颜真卿和欧阳询。(3)学习唐朝的绘画方面的学问。让学生回答唐朝的闻名的画家代表及其代表作。(4)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唐朝开创盛世局面的缘由有哪些?7.巩固提升。绩优学案学问巩固五、课堂小结:盛唐气象出现的缘由许多,初唐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皇帝勤于政事,大臣廉洁奉公,国家轻摇赋税的基本国策,使得唐朝前期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冲突相对缓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建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环境。广阔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发挥聪慧才智改进劳动工具,使农业、手

27、工业、商业以及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旺盛景象。五、板书:盛唐气象一、经济的旺盛1.农业2.手工业3.商业二、民族交往与交融1.唐与突厥的关系2.文成公主入藏3.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三、开放的社会风气四、多彩的文学艺术1.唐诗2.书法3.绘画六、课堂小结:盛唐气象出现的缘由许多,初唐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皇帝勤于政事,大臣廉洁奉公,国家轻摇赋税的基本国策,使得唐朝前期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冲突相对缓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建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环境。广阔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发挥聪慧才智改进劳动工具,使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旺盛景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盛

28、唐气象教案 篇4 【学习目标】1.知道隋朝的建立及统一概况、隋初经济旺盛的表现2.了解大运输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建3.知道隋朝灭亡的缘由4.理解隋朝实现统一、开通大运输河的条件以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学习重点】大运输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学习难点】大运输河开通的基本状况和运输河地图的内容【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581年,杨坚建立 ,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 。2. 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3.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 ,统一南北 和度量衡制度;加强 ,提高行政效率。4.为了加强 ,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从 年起,接连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 。5.大运输河以 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

29、余杭,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沟通。6.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 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 科的创立,标记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7.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二、合作探究1.想一想,隋朝能够统一南北的缘由有哪些?2.相传,隋炀帝开凿大运输河只是为了去扬州观赏一种绮丽的琼花,所以有人认为运输河的开凿对人民带来的只有灾难。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谈谈你的看法。三、练习巩固1.隋朝大运输河的开凿起先于( )A.589年 B.601年C.605年 D.611年2.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输河的哪几段( )通济渠 永济渠

30、邗沟 江南河A. B. C. D.3.隋朝大运输河的河段中,从洛阳到涿郡的一段是( )A.通济渠 B.永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4.魏晋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 )A.才能 B.财产 C.门第 D.民族5.科举制诞生时,统治者选拔人才的考试内容注意考察的是( )A.儒家经书 B.学识C.科技学问 D.风俗民情6. 下列有关隋朝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A.隋朝的建立者是杨坚,他是隋文帝B.隋文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开凿大运输河C.隋文帝时,人民负担较轻,社会旺盛D.隋朝的都城在长安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皮日休汴河怀古诗人赞颂的“此河”是哪项宏大

31、的工程?该河开凿时的皇帝是谁?8.科举制度的创立有什么意义?参考答案:一、1.隋朝 隋文帝 2.589 3.户籍 币制 中心集权 4.南北交通 605 5.洛阳 6.考试 进士 7.618二、1.(1)南北经济发展,北方民族大融合。(2)隋文帝励精图治,隋朝经济和军事力气快速增加。(3)陈后主荒淫无道。(4)人民渴望统一。2.不对。大运输河的开通虽然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肯定程度上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但是它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沟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三、1.C 2.C 3.C 4.B 5.B 6.B7.隋朝大运输河。隋炀帝。8.(1)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

32、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2)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3)推动了教化的发展。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盛唐气象教案 篇5 课时支配说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共分两课时,我们在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对顶角、余角、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今日我们将要学习其次课时,主要内容是驾驭垂直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会借助有关工具画垂线,驾驭垂线的有关性质并会简洁应用。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学问技能基础:学生的学问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相识了平行线、相交线、角;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肯定的相识;上一节课又进一步学习了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两角互补、互余等概念,这些学

33、问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了驾驭本节学问的基本技能。学生活动阅历基础:在上一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身边熟识的情境动身,使学生经验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通过直观和大量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动手、动口、动脑来进行归纳整理;鉴于学生已有充分的学问储备,本课时将接着持续还课堂于学生,在开放的前提下,让学生经验动手画图(或者操作)、合作沟通的过程,给学生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力,打造高效课堂!二、教学任务分析依据七年学生新奇的心理,首先应引导学生走进现实世界,用一双慧眼去发觉有关垂直的情境,借助视觉思维的直观性,复习

34、旧学问,提炼新学问,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发觉”的过程中增进对数学学问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创建力,在无形中培育学生的推理实力!依据学生已经具备的学问储备和实力,特制定目标如下:1.学问与技能:(1)会用符号表示两直线垂直,并能借助三角板、直尺和方格纸画垂线。(2)通过折纸、动手操作等活动探究归纳垂直的有关性质,会进行简洁的应用。(3)初步尝试进行简洁的推理。2. 过程与方法:经验从生活中提炼、动手操作、视察沟通、猜想验证、简洁说理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实力和有条理表达的实力。擅长举一反三,学会运用类比、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解决新学问。3.情感与看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体会“数学来

35、源于生活反之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通过“简洁说理”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课时我遵循“开放”的原则,在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建。通过重组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为学生构建了有效开放的学习环境。本节课共设计以下环节:第一环节:走进生活,引入课题;其次环节:动手实践、探究新知;第三环节:学以致用,步步为营;第四环节:综合应用,开阔视野;第五环节:学有所思,反馈巩固;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实力延长。第一环节 走进生活 引入课题1.请每位同学提前搜集有关“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图片,提炼出数学图形,重点关注有关“垂直”的内容,然后小

36、组内沟通资料,进行合理分类、整理。2.复习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老师提前进行筛选,捕获出有代表性的题目,课堂上由学生本人主讲,最终概括出有关结论。3.巩固练习:老师展示下列图片,学生快速回答:问题:1.视察图形,你能找出其中相交的直线吗?他们有什么特别的位置关系?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归纳总结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假如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称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perpendicular),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通常用“⊥”表示两直线垂直。活动目的: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前开放,引导学生从身边熟识的图形动身,既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学问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7、又体会到生活中大量存在特别的相交线垂直,在比较中发觉发觉新知,加深了学生对垂直和平行的感性相识,感受垂直 “无处不在”;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现实世界的美来源于数学的美,在美的享受中进入新学问的殿堂。通过亲身经验提炼有关数学信息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直观好玩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有价值的数学模型,然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在展示学生作品中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调动学生的参加意识。活动留意事项:老师应放手让学生参加,启发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组织好学生之间的合作沟通。首先要赐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搜寻信息,提炼信息;其次在课堂上应充分展示学生的杰作,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沟通的实力

38、,让学生充分发表他们的见解,刚好作出恰当的评价,激励学生以满腔热忱投入到学习中;最终老师应提炼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在辨析中让学生“明辨是非”。如怎样推断两条线段的位置关系?在第三个图中,假如有学生提出a和c有何位置关系,老师可以激励学生课后接着探究,将课内学习延长到课外,开阔学生的视野。假如学生的作品中已经“生成”了“问题一”的内容,老师应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其次环节 动手实践,探究新知动手画一画1:工具1:你能借助三角尺或者量角器,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吗?工具2:假如只有直尺,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吗?说出你的画法和理由.工具3:你能用折纸的方法折出相互垂直的直

39、线吗,试试看吧!请说明理由。活动目的: “条条大路通罗马”,相同的问题可以借助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散,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画、折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对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相识,驾驭有关的符号表示。课改理念之一就是变更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主动的投身于“做数学”中。本环节的设置,将问题更加形象生动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经验思索、实践、猜想,动手验证等过程,不仅加深对“垂直”的理解,而且感受到“做数学“的乐趣,从而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形成探究新知的内驱力!而学生在相互沟通探讨中,可以相互点拨,顺其自然的驾驭新学问。对于第2问的最终一种画法,必要时给出示范

40、,并利用量角器等工具进行验证,为今后探究图形的性质积累活动阅历。活动留意事项: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操作、思索。老师应关注学生的画图是否合乎要求,还要刚好收集学生一些好的画法进行展示。老师应关注个体差异,关注学习上略微落后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缘由,提前赐予点拨,在集体展示时给这部分同学展示的机会,可以极大的调动这部分同学的学习热忱,提高自信力!老师还应留意收集错误信息,进行辨析,将易错点歼灭在萌芽中!归纳结论:1.点A和直线m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点A可能在直线m上,也可能在直线m外。2.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活动目的: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首先通过让学生画“点和直

41、线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在直观中抽象出“点在直线上和点在直线外”这一数学模型,这是分散难点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看似“盲目”的探究中发觉问题的本质,增加接着探究的志气!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直观画图到理性思索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爱好在问题串的激发下,逐步高涨。开放的环境让学生拥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活动留意事项:老师应关注学生在画图过程中的不良习惯并刚好订正;参加到学生中进行探讨,刚好捕获好的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活动目的:通过动手画图,可以加深学生对学问的理解,能更好的关注学问的形成过程,这也是促使学生仔细审题的重要策略。比较线段的大小,是学生能轻松解决的问题,他们在动

42、手操作中,很简单得出结论,轻而易举地驾驭这一重要性质。活动留意事项:老师应关注学生的画图是否合乎要求,关注学生是否驾驭了“比较线段大小”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体会“新学问都是由旧学问解决的”这一重要方法,在小组沟通期间,老师还应重点帮扶在理解上有困难的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第三环节 学以致用,步步为营请动手画一画四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的马路上由A向B行驶,M、N分别是位于马路AB两侧的两所学校。问题1:汽车行驶时,会对马路两旁的学校造成肯定的噪音影响。当汽车行驶到何处时,分别对两个学校影响最大?在图中标出来。问题2:当汽车由A向B行驶时,在哪一段上对两个学校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小?

43、问题3:在哪一段对M学校影响渐渐减小而对N学校影响渐渐增大?( 用文字表达)活动目的:通过一题多问,可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本质找规律、通过规律找方法。本环节的设置能够很好地熬炼学生的视察、分析、归纳的实力,使数学学习充溢了趣味性和挑战性。本题的设置可以较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加热忱,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就可以将一个较难的题目分解于无形,从而轻而易举的突破难点;本题的设置,为学生驾驭解决难题的方法指明白方向。活动留意事项: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养成画图的好习惯,而且要培育学生擅长从困难的题目中分别出简洁的小题目,从而各个击破,化难为易!本题渗透了从特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特别的思想方法,只要驾驭“点到直线的距离”,多角度地视察图形,再综合运用所学的学问进行分析,就能从千变万化中找到问题的切入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