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辽宁昭陵的导游词范文.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63818909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53 大小: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辽宁昭陵的导游词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3页
有关辽宁昭陵的导游词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关辽宁昭陵的导游词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辽宁昭陵的导游词范文.docx(15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有关辽宁昭陵的导游词范文 有关辽宁昭陵的导游词范文 篇1 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好!欢迎大家来沈阳清昭陵旅游。今日有幸陪伴大家一起巡游,我很兴奋,下面我将和大家巡游沈阳出名的风景名胜之一昭陵。沈阳由于坐落在浑河(古沈水)之北而得名,是中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风光,而且有着非比寻常的人文景观。它是多民族共同开发的历史名城,至今已有7220xx年的文明历史、2320xx年建城史的塞外名城。是清朝的发祥地,所谓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宫两陵更是不行替代的历史文化遗产。(清朝的建立)那么,在这片奇妙的黑土地上,大清王朝是怎样建立的呢

2、?大家知道,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宏大民族。世事沧桑,朝代更迭。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由于朝政1,明军涣散,再加上当时整个中国发生严峻的旱灾,良田颗粒无收。然而,在这严峻的饥荒之年,苛捐杂税有增无减。于是农夫纷纷揭竿而起,出现了以李自成等几十只农夫起义军。可是,虽然李自成起义军斗争烈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建立了大顺政权,但由于没有重视建筑巩固的依据地,最终被入关的清军摘取了成功果实。就这样,清朝在起义军的推波助澜下,取代了统治中国封建社会长达276年的明朝,座殿紫禁城,成为中国历史上其次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皇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终一个封建王朝

3、。从今,拉开了清朝统治中国296年(1616-1911),比明朝整整多了20xx年的漫长序幕。(陵主子概况)清朝共有12位皇帝,10位葬在关内的河北,2位葬在关外的辽宁。管内除末代皇帝溥仪葬在华龙陵园外,其余九个皇帝,5位葬在清东陵,4位葬在清西陵。关外的2位皇帝即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今年我们参观的就是清朝其次代开国君主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墓。皇太极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巡游之前我先介绍一下皇太极的生平。皇太极姓爱新觉罗氏,满族,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死于崇德八年(1643年),终年52岁,后金其次代君主,大清创建者之一,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1620xx年太祖去世,他被

4、推举继汗位,年号天聪。1636年去汗称帝,改国号大清,年号崇德,更女真为满洲,辛亥革命后通陈满族。皇太极是历史上闻名的军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在位20xx年,完善八旗制度,与蒙古建立巩固联盟,多次给明军以沉重打击,闻名的萨尔浒和松锦大战成为我1事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术的典范。最终统一了东北全境,缔造了历史上最终一个封建王朝,并为之取代明朝登上中原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和重大历史贡献的君主。陵墓是历史的见证。是记载着重大事务的场所,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一向认为,陵墓关系到帝运之盛衰,国祚之长短。因此,在历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寝显示和象征着皇权。所

5、以,历朝历代统治者不惜动用大量的物力和财力,运用最好的材料和最高的技术来进行建立。(三京、三陵介绍)清初关外有三京、三陵。三京九时兴京现辽宁新宾;东京现辽阳;盛京现在的沈阳。三陵就是新宾的永陵,即祖陵,安葬着肇、兴、景、显四祖;沈阳东郊的福陵,也称东陵,安葬着清朝第一代开国君主努尔哈赤及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昭陵位于沈城北部,又称北陵,这里安葬着清朝其次代开国君主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盛京三陵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河北易县的清西陵共同构成了清代皇家陵园。在二千余年的封建1社会里,每一个皇帝都有一群后妃。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着关雎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他们葬在

6、昭陵宝顶西侧的二百米处的贵妃圆寝,全称叫宸妃、懿静大贵妃园寝,又称贵妃园。由于年久失修,只有遗迹可寻。这种陪葬制度体现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的愿望,也体现了忠君思想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昭陵建筑概括)昭陵位于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占地330万平方米,始建于清崇德八年(643),历时八年,于顺治八年(651年)初步完工。昭陵的主要建筑是顺治、康熙年间建立的。随着对汉文化的渐渐认同,乾隆和嘉庆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到嘉庆六年(1820xx年)全部竣工。可以说,它是一座积累式建筑群,修建时间跨度较大,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才形成了今日的规模,它是从平地而起的,坐北朝南。主要建筑部分布在平面布局的中轴线

7、上,两侧各建筑实行对称形势分布。它既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筑特长,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优点,又融会了满族陵寝建筑的特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肯定程度上体现了清入关前满族建筑艺术的演进状况。它是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概最雄伟的陵墓,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过去的昭陵范围)过去的昭陵陵区四周设有三排木桩做为爱护标记。这些木桩分为红、白、青三种颜色。每根木桩高9尺,直径6.7寸。其中,红柱在风水红墙之外一里的地方,四周共有128根;白桩在红桩之外,两者相距10大到20丈不等,白桩共有90根;青桩在白桩之外约十华里,共有40根。青

8、桩的范围是东起二台子,西至小韩屯,北起三台子,南至保安寺。按这个范围粗略计算,东西南北各不少于十五华里。在此范围内全属昭陵法定爱护范围。清朝大清律明确规定:红桩以内寸草为重,白桩以内禁止樵采,青桩以内禁止烧造。而且对进入陵区者以情节轻重又有细则惩罚规定。可见界桩是大清法律的象征,大有令人望桩生畏之感。如今,这些界桩随着清朝的消亡早已荡然无存。(下马碑)昭陵四周除了有界桩,还有六座下马碑,它们都是成对耸立在昭陵内的。其中两对在陵寝前方,另一对在陵寝东西红门旁边。陵前的两对下马牌,一对在新开河北岸,一对在神桥桥南。这三对下马碑至今保存尚属完好,石材都是选用坚实耐用的青沙石。每个碑都有四个戗角石,可

9、起到加固碑体的作用,也起到装饰美化作用。碑的上下首都刻有如意纹,中腰开光部分为碑文。三对碑的碑文不完全相同。其中,新开河北岸的下马碑碑文是满、蒙、汉、回、藏五种文体。碑文:诸王以下1人等至此下马。其它两对碑文只有满、蒙、汉三种文体,碑文是:1人等至此下马。下马碑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记。明清时期广泛应用在陵寝、宫殿等外,距离远近按尊卑等级有所不同。1出行每遇下马碑必下车、下轿步行,所谓武宫下马,文官下轿。否则,是违制,是要受到惩罚的。昭陵在初建时仅有下马木牌做为下马标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皇帝弘历东巡盛京时确定将永、福、昭三陵下马木牌一律改为石碑,以昭恒久。由于是钦定工程,所以,各项打算

10、工程进展顺当,于乾隆四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三陵下马牌工程届时破土动工,工程历时三个月。皇帝一道圣旨,崭新的下马牌全部雕造完毕,按时起立。(神桥)现在我们来到了神桥,在清朝帝王陵寝中普遍运用的建筑形式就是神桥。它既有装饰陵寝建筑的作用,更有其好用价值。以昭陵来说,陵寝地势基本是前低后高。这样,每到雨季必定有大量的雨水从后向前泄出,那么,神桥玉带河爱护着陵寝居高处水的排泄,真可谓金城汤池之固。清代帝王陵墓桥都是按桥孔分,有一孔、三孔、五孔等。孔桥最多的是河北清东陵的孝陵九孔桥。昭陵神桥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桥。过去是青砖铺面,两侧有石雕护栏,栏板雕刻着身披烈焰腾空翱翔的大马,还有蕃草、海水、江涯、花卉及八

11、宝等。护栏上雕有宝瓶天拱及俯莲式望柱头,桥两端有守桥石狮子,桥下是玉带河。据嘉庆十年档案记载,昭陵神桥历来久远,砖石朽烂,多有坏损处。说明此桥在嘉庆年间已严峻损坏。嘉庆20xx年及20xx年,顒琰两次来昭陵祭祀祖陵,竟未修此桥。道光9年旻宁也来昭陵祭祖,同样也未修此桥。直至道光20xx年,此桥破损更趋严峻,急待修整。但因国力空虚,最终只得一拖再拖。如今的神桥是建国后修理的。虽桥栏板,柱头不如从前雕刻古朴细腻,但仍不失神桥华美、庄重的姿色。(石牌坊)经过神桥,闲逛台阶,迎面耸立的就是昭陵闻名的石牌防。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别的门,是明、清两代特有的装饰建筑。用以点缀城市时,多称为牌楼。作为一种

12、纪念死者、旌表功德的门洞式纪念建筑物,多称为牌坊。它常常被立于陵墓、庙宇。饲堂、道路和园林之中,尤其在陵墓之前,它除了具有表彰功德的纪念意义之外,还有陪衬景物,表示仪注,弓间人们进入膜拜帝王境界作用。大家请看,此访雕造精致,全部为仿木架结构。其造型为四柱、三间、三楼,歇山式顶子。其上有三条大脊,八条垂脊,还有大吻、走兽、垂兽等。檐下有出檐的瓦垅、斗拱、额仿、横梁、兽头等构件。各部位还浮雕有花卉图案,如云龙纹、祥瑞八宝、缠校莲、著草等。请大家用手指一下,八宝它雕在牌坊的哪个部位?好。还有引人注目的是,四根柱脚上雕有座狮四对,獬豸一对。其中,南北相背者是狮子,东西相背者是獬豸。它们相背蹲踞在须弥座

13、上,昂首挺胸,瞪目张口,栩栩如生,虎虎有声,令人望而生畏。似乎在忠实地保卫陵寝。整个牌坊雕琢穿透,集平雕、园雕、浮雕、透雕等各种雕刻技法于一炉,刀法粗犷,遒劲而细腻,真可以说是一件石雕艺术的巨型神品。被现代艺术家视为清代雕刻珍品,它是昭陵陵寝中有代表性的第一件石雕作品,也是一座不行多得的清初石坊建筑,在辽沈地区也是罕见的。这座石坊建立年头分为两个时期:即坊体于顺治八年初建完成,当时的石坊仅在两端有三对夹秆石兽(狮子两对,獬豸一对),而中间的两对夹杆石狮建立于嘉庆六年(1820xx年)。大家稍留意看一下,就很简单看出,中间两对石狮颜色较白,两端的石兽颜色较深。那么,为什么在顺治年间建立完工后,隔

14、一百多年,嘉庆年间又稍作补建呢?据清高宗实录记载,原来,这座石牌坊在乾隆后期就出现倾斜现象,盛京1恳求增加戗石,乾隆不准,认为陵寝重地工程未宜轻动,没必要修理。又说,此坊已建成一百多年,至今不过倾斜七、八寸,说明此建筑非常坚实,可听其自然,保持原状,无需加戗石。乾隆提出了这些理由,均不合理,他为什么不同意呢?原来乾隆另有苦衷,当时官场腐朽,怕盛京1借工程之机贪占钱粮,所以迟迟没建。直到嘉庆四年太上皇驾崩,才钦准盛京1提出的安排,并命盛京将军晋昌,工部待郎萨敏二人为督工大臣。他们提出,为了前后统一,还是用石狮形式,更为坊体坚实。同时,用狮子造型,可增加陵寝气概。嘉庆六年二月冬天,督工大臣马上调来

15、最好的石匠,起早贪黑,刀刻斧凿,仅用五个月便将四件石狮雕刻完毕。为此,嘉庆还给他们二人嘉奖。可是,由于他们二人只顾赶工程进度,忽视了工程质量,不到二年,夹杆石狮便出现下沉现象。嘉庆得知此事,特别重视。这时正赶上嘉庆来盛京祭祖,考虑到工程还没出三年保固期,就出现问题,于是传二位督工大臣,每人各出资一半,返工修理,以示正肃。无奈,二人道旨照办。嘉庆十年(820xx年)八月,顒琰又来到昭陵,当大礼已毕,在祭区敬瞻之时,特意到石坊驻足停留,非常细致的观摩了这件为之费了一番心思的佳作。(正红门)穿过石牌坊,拾级而上,就到了昭陵陵寝。大家看到了,昭陵是一组红墙黄瓦建筑群,为什么这样呢?据道家阴阳五行学说认

16、为,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其中,土占中心方位。因为华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黄土高原上,所以对黄色就产生了一种崇仰和依恋的感情。于是从唐朝起,黄色就成了代表皇家的色调,其他人不准在服饰上和建筑上运用。而红色则寓意美满,祥瑞和富贵。正是由于这些缘由,昭陵的基本色调便采纳了红、黄两种颜色。大家请看迎面的这座雄伟建筑叫王红门,也叫大红门。它是陵寝的总门户。陵寝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平面布局分为三进院落式。三进院落的布局形式是昭陵制度的特点之一。这种布局形式是陵寝由南向北依次分为三个院落。第一个院落由碑亭等神厨、神库组成;其次个院落由祭殿和配殿组成;第三个院落由宝城和明楼组成。请大家看一下东西两侧的跨院

17、,东跨院为更衣亭和静房。更衣亭是皇帝揭陵进祭时更衣的地方。按清代惯例,每当皇帝谒陵,头一天行展谒礼时要穿素服,其次大行大飨礼时则御朝服。衣服不能在来前就换好,须要在正红门前进更衣亭更换。后面还有一小亭叫静亭,就是皇帝的御用厕所。西跨院为省牲亭和馔造房。省牲亭是祭扫时宰杀上祭用的牛、羊的地方,馔造房是用来置锅灶整理上祭的牛羊的地方。下面请看正红门。它建于顺治八年(1651年),位于整个陵园的正南位置,是陵园的正门。它是由三个半圆形的红色大拱门组成。拱门上是一座单檐歇山式门楼,斗拱建筑,由彩色琉璃构件组成,三个拱门边上均有浮雕装饰,中门浮雕为二龙戏珠图案,左右门为花纹图案。在正红门中门脊上原有宝瓶

18、一个,是保平的谐音,以示保全陵寝平安之意。两侧的砖墙叫袖壁,为什么叫袖壁呢?因为它犹如衣服的袖子,袖壁长8.5米,高5米,壁上浮雕着姿态生动,气宇轩昂的五彩琉璃皤龙,所以袖壁又叫龙壁或龙砖看墙,昭陵共有六对12个龙壁,如此之多的龙壁在陵寝0现,这在明清诸陵中也是罕见的。传闻龙壁有镇妖、驱邪、护陵之作用,是个瑞祥之物。请大家细观,那东面黑色龙身的龙壁是用来镇黑天的,西面绿色龙身的龙壁是用来镇白天的。五彩蟠龙作升腾状,昂首,张着鳄鱼嘴,舞着鹰爪,舒卷着蛇身,威猛矫捷,腾空飞跃,飞天潜海,颇有动感,大有呼之欲出的气概,给孤寂的正红门增加了很多生气,也显示正红门这座总门户的庄重气派。龙壁它是明清特有的

19、建筑装饰,华丽的琉璃纹饰与建筑物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具有浓郁的东方美学色调。在无明清三朝的700余年中,琉璃技术渐渐成熟,达到封建社会的最高峰,被广泛用于宫廷和陵寝。在古建筑学中,它属于八字型龙壁,昭陵新建的大门上的龙壁属于一字形龙壁。这对八字形龙壁两侧有红色综墙相接,缭墙向左右方向延长,形成方形围墙,把陵寝紧紧围绕起来。缭墙用青砖砌成,南墙高3.2米,东西墙高2.6米,四周长共1653米。墙体施以粉红色,所以又有风水红墙之称。红墙与正红门,东西红门形成和谐的整体。大红门及东西红门各有严格的运用规制:大红门正中一门叫神门,是皇太极和皇太后神灵出入的门户,此间平日不开,只能在大祭时抬祭品和祝版的

20、官兵从今通过。大红门东侧门为君门,是皇帝祭陵时走的门,另一侧门为臣门,是祭祀时大臣出入的门。但在实际祭陵时,皇帝也不走正门,这可能是出于对0敬畏的原因吧。神门、君门、臣门,不同的人出入不同的门,这种作法,突出了皇权至高无上和君权神授的作用。(进入陵寝)进入正红门内,从中间的神道为中轴线,大家可以清晰的看到,昭陵陵寝建筑布局严格遵循中轴线陵寝规制,陵寝主体建筑全部建在南北中轴线上,其它附属建筑则均衡地建在它的两侧。这样的陵寝设计思想主要是体现居中为尊,至尊无上,同时,达到使建筑群稳重、平衡及统一等美学效应。神道是用长条的石头铺建而成。以正红门的神门起,始终通向陵寝后部月牙城的影壁前,这就是全陵的

21、中轴线。神道两旁的条石叫牙石。那么大家不禁产生疑问,神道是为何意?所谓神道又叫神路,顾名思义,是神行走之路,人是凡人俗子,当然没有资格走此路。在清代时,任何人都不允许在神道上行走,以示对皇帝敬重之意。只有运输帝后棺椁、神牌、祝版、制帛的官兵,才可以在神道上通行。除此之外,就是贵为天子的皇帝和母仪天下的皇后,进入陵区也要另辟御路而行。今日,大家在神道上随意闲适闲逛,是否能想象得到当时人们对这条神道的敬重和畏惧情感呢?按明清陵寝制度,对神道也有很多限制。首先,不许从神道这端干脆看到另一端的隆恩门。就是说,从大红门至隆恩门中间必有建筑物隔断,这寓意风水一眼望不断。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祖陵风水的好坏

22、,干脆影响到皇位的传承和龙脉的持续,事关重大。因此,修陵者便挖空心思,实行的措施一般是在神道上建影壁山及龙凤门遮挡,而昭陵的神道上建筑神功圣德碑之亭,也起到风水一眼望不到头的效果。其次,神道也如神门一样,神圣不行侵扰,违者予以重处。据说有横定罚,竖走杀的规则。在神道两侧,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石雕华表一对,石兽六对,大望柱一对。据清世祖实录记载,它们建成于顺治七年(1650年)。石兽依次分别为坐狮、坐獬豸、坐麒麟、立马、卧骆驼、立象各一对,共六对十二个。这些石雕兽群就是清康熙时道土苗君稷在秋日望昭陵这首诗中描绘的:十二御林严侍卫,风嘶铁马白云霄。(华表)请大家看神道两侧雕着飞龙和卷云的洁自晶莹的对

23、称石柱。这就是华表,也叫擎天柱或万云柱。通高10米左右。华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古代建筑物,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据尹子说:尧立诽谤木。可见在尧舜时代华表就已经出现了,不过当时都是用木头制成的,其用途不同,所以名称也不一样。其中一个作用是供人们提看法之用,叫诽谤本,类似现在的看法箱。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表识。把它直立在交通要道,作为识别路径的标记,相当于现在的路标。表即标,所以也叫华表木。后来用石材制造,因此也叫石柱或表柱。华表作为建筑装饰,起初是立在桥头上,从元代起先被用于宫殿旁,明清时期被广泛用在陵寝建筑上。这对华表顶端的柱头上雕着一个面朝北方的石怪兽,哪位知道它叫什么名?它叫

24、犼。是北方的一种兽,形似犬,吃人。人们依据这种立于华表顶端石兽的姿态,以及传闻中它好望的性格,叫它望天犼。望天犼经常成双成对的被安放在皇宫和陵寝前后。不知大家是否留意,在神桥南面华表顶端的望天犼面朝南还是面朝北?对,是面朝南。这里有一个典故,我们现在看到的面朝北,也就是面朝陵寝的这对叫望帝归,也叫望君归。意在希望帝王要尽孝心,但也不要太沉缅于哀伤之中,祭毕而出,国家大事等你处理呢。另一对的方向是向着沈阳故宫的叫望帝出,也叫望君出。提示帝王不要遗忘0,江山是先祖打的,每年的七次祭礼别忘了。依据这个典故,大家就很简单理解安放在陵寝前后的两对望天犼的含义了。(石像生)下面大家看石像生。所谓石像生,就

25、是陵墓前设立的由石人石兽组成的石雕群,左右对称地排列在神道两旁。陵墓前为什么要设石像生?是怎么演化的?据封氏闻见记记载:最初设置石像,目的是除1,驱鬼怪。早期的墓前石兽石人还有表彰死者生前丰功伟绩的作用。西汉名将霍去病先后六次率军出击匈奴,大败敌军,使匈奴人闻之丧胆,从而解除了西汉初年以来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逼。霍去病死后,为了表达他的卓越战功,宏扬他威镇敌胆的英雄气概,不仅把他的坟丘堆成他生前大败匈奴,建功立业的祁连山山形,还在他墓前直立了马踏匈奴的石雕像,以象征他生前率军大败匈奴的武勇壮烈形象。石像生的这种作用后来成为绝响。石像生的普遍出现是在东汉,其作用主要是显示死者生前地位,身份和权势。

26、地位越高,权势越大,石像生的石雕像也越多。为了防止依杖权势,财力乱行,很多朝代对石像生的数量、内容都作过明确严格的规定。例如,清代国家法律大清律,对1墓前的石雕置放数量做了明确规定,三品以上1可以用石兽六件,五品以上1可以用石兽四件,六品1以下不准放置石雕。它体现了封建社会严格区分尊卑长幼及身份等级的礼法制度。清代帝陵石像生最多的是清东陵的孝陵,石像生有18对,它是以明长陵为模式的,福陵石像生只有4对。在这里,有必要向大家补充一下:在清代皇陵中,盛京三陵陵左琶汾要亮千坷北遵化的清东陵、易县的清西陵中的诸陵陵主。他们是未能入关的清朝奠基人。可是祖陵万年吉地且远不如入关后诸皇帝陵寝那样规模宏大,这

27、是由于清初陵寝典制还没制定,再加上福陵昭陵已经堪舆方家测定风水,不能轻易变更位置。顺治康熙年间的改建和扩建又受到地域条件的限制。所以,就形成了现在低于嗣皇陵的格局。石像生中,除石人以外,以虎、狮、象、马、骆驼等为多见。这威猛骠悍的野兽极驯服地昼夜守护在陵墓前,无疑会增加陵墓的威历神奇之感,也抬高了墓主子的地位。下面大家请看,第一对是石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所以把狮子放在首位,作为威振八方,唯我独尊的王权化身,也是守护陵寝的御林军中的排头卫士,更是威历、尊贵、崇高的象征;其次对是一对头上长着独角的怪兽,不知哪一位知道它叫什么名?对,叫獬豸。据异兽志说,它是东北特产动物,能辨别是非善恶曲直,见有人

28、相斗,便以头上的独角去顶撞坏人。在我国古代,执法官头上的帽子就叫獬豸冠,表示他能像獬豸一样执法严明。在陵寝中放置獬豸象征着帝王死后也能明断是非,公正严明。事实上是在美化统治阶级;第三对,是麒麟,是一种祥瑞之兽。形象很特殊,头如龙,角如鹿,全身鳞甲,尾似牛,足似马而圆蹄。龙、凤、龟、麟古代称为四灵。传闻它是一种神鹿,常在太平盛世的时候出现,在这里显示帝王的仁义至圣,世事祥瑞太平,王业兴盛发达。第四对为立马,这一对石雕最能引人注目。它用汉白玉雕成,全身雪白,腿短,体壮,具有蒙古马的特点,大小和真马一样,昂首位立,英姿勃勃,威猛雄壮。满族是一个有着骑射传统的民族,皇太极被称为立刻皇帝,他的战功都是在

29、马背上取得的,他有两匹心爱的坐骑,一胖一瘦,胖的叫大白,瘦的叫小白。小白行军赶路可日行千里,大白可日行五百里,大白常干驰骋疆场攻破敌阵。小白擅长行军赶路。小白、大白曾多次立功,也曾爱护过主子的性命,因此皇太极对它们也倍加珍爱。皇太极死后他的子孙就令工匠按它们的样子雕成两匹石马,放在墓前,恒久陪伴它的主子。至于哪一匹是大白,哪一匹是小白,大家依据它的胖瘦很简单分辨出来。第五对是石骆驼,这是用黑色石料雕造成的。由于骆驼在皇太极生前的征战中立下许多功劳,所以后来建陵时,把石雕骆驼列在陵寝,表示它的功迹与主子同在;最终一对为立象,高2米,长近3米,以白色石料雕成。大象为绿洲之王,它高大威历,性情温柔,

30、是天下太平祥和的象征。在石像中运用它,寓意广有顺民,江山稳固。另外据说象能辨忠0,最守信用。在古代,只有帝陵神道才可以列置石象,而臣以下的坟墓是不允许摆放的。(大望柱)接下来的是一对大望柱,它和华表根相像,但也有区分,大家细心视察便可辨出,柱体没有龙纹,只是朵朵云纹,不是圆柱形,而是八校形;柱须是桃形,而不是蹲兽,其它部分都与前边的那对华表形制一样。它位立在陵寝的主要建筑碑楼两边,主要用途是装饰和丰富陵寝建筑内容,使之更有气魄,更加豪华。(神功圣德碑)当你步入陵寝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座昭陵出名的神功圣德碑楼。明清制度规定,大碑楼要在皇帝入葬后,由嗣皇帝营建,据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碑楼建于康

31、熙二十七年(1688年)。为方形重檐歇山式,四面各开一个拱门,下有须弥座式台基,中间直立一块高5.45米,宽1.98米,重达5万公斤的整块石碑,碑的上首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中间开光部分有碑文1810个字,用工整端庄的楷书刻成,是由清代几位闻名文臣撰写的(康熙皇帝只是假以其名而已)。主要记载了皇太极一生的功德,故此碑名为神功圣德碑。碑下有一动物驮着辉,这只动物虽然相貌丑陋,却有一个非常高雅新颖的名号,叫赑屃,也叫龟趺。它是传闻中的动物。相传龙生九子,而每子的外貌、性格都不一样,是龙的长子,貌似海龟,宠爱文学,好负重,力大无穷。因此后人便把石碑下的石座雕刻成赑屃的形象。在它的下部

32、是一块刻满海水水纹的地袱,地袱四角各有一漩涡,每个漩涡中分别雕有鱼虾蟹等水族动物。用这些水族动物来装饰神功圣德碑,据说自有皇家的道理。因为皇帝是所谓真龙太子,是龙的儿子,而龙是大海的主宰者,虾兵蟹将是龙最忠诚的侍卫。因此为皇帝真龙天子立碑,自然要靠他们来效忠了。碑石原产于北京旁边的顺天府。大家可能要问,这么重的碑是怎么运过来的呢?在当时为了不破坏陵地的风水,陵地的一草一本也不能乱动,建陵所须要的材料全部要从外地采运制造。石料如此巨大,道路又如此遥远,又不能用牲畜拉,只能靠人力拉,缘由是用牲畜拉是对皇祖陵寝的亵读。石料在起运前先要用清麻层层包缠,边缠边涂水胶,以防在运输中受振动而断裂。然后把石料

33、装在特制的木车上,俗称旱船。运输要选在严冬滴水成冰的季节,沿途每隔几里要打一口水井,把道路浇成一条冰道。这样历尽艰辛,才能将巨大的石料运至盛京。据统计,仅采运建陵的石料一项费用就耗白银达l60万两。大家心中确定会产生疑问,在没有现代化起重设备的条件下,人们是如何将碑立到龟背上呢?这里还有一个神人点化立碑的故事。当工匠们柬手无策时,有一须发皆白的老人走来,工匠忙求教有何良策时,老人笑答:我已是土埋到颈项的入了,还能有什么妙策?匠人斟酌一再,茅塞顿开,于是就用土一点一点把石碑培起来,最终最终把石碑安放到石座上。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不必深究,但运用堆上立碑法是可能的,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慧才智。大

34、碑楼是皇陵最神圣的地方,它旁边的神道禁卫甚严,不许随意往来,据说有人过杀头,马过削蹄的刑法。在碑楼北面东西两侧,各有两座三间青砖瓦房,这都是当年祭祖用房。东侧的两座叫仪仗房和果房,是皇帝谒陵时存放旗、伞等祭祀所用的仪仗之物和上祭时烹茶煮奶及上茶1休息的地方。西侧两座叫茶膳房和涤器房,是上祭时做饭和上膳1休息的地方,还有上祭时打算土杂果品鲜货及上果1休息的地方。(隆恩门)大家请看,前面就是隆恩门和方城了。隆恩门是方城的正门。早在我国秦汉、唐宋时期,皇陵围墙里方形,每面各开一个门,封土居于中心。到了明代,朱元璋对以前陵制做了重大改革,其中一项就是把陵院由方形改为长方形,前方后圆,三进院落,封土后于

35、最终一个院落,只留南面一个大门。这个门,明陵称为恩门,清陵称隆恩门,俗称宫门。大家请看,在门楣上方正中设置以汉满蒙三种文字的隆恩门匾额。隆恩门上方是一座高大门楼,称五凤楼,歇山式,三层,是三滴水式建筑。在门楼的底层,南、北两面没有供人登临的楼门,二、三层的四面都有木窗,四周有出廊。据说当年在三层楼上设有金链四条,这些金链俗称江山万代,民国年间,不慎丢失。五凤楼式样颇像沈阳故宫的凤凰楼。隆恩门建筑宏伟壮丽,从前登楼向南远眺,沈城全貌可尽收眼底,晴朗之日,还可望见辽阳的太子河。(进入方城)请大家随我经过隆恩门进入陵寝其次个院落方城,它是昭陵的主体部分。方城是过去盛京城的缅影。据考证,秦始皇陵的内埠

36、和外郭,就是按秦都咸阳的规制建立的。如此看来,皇陵中的方城是都城的象征,以体现事死如事生的规制。昭陵建筑布局除了遵循中轴线的陵寝规制,还遵循前朝后寝的陵寝原则。前朝后寝是我国传统的宫殿、院落组合形式,西周时就已出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北京故宫是严格根据前朝后寝格局设计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前三大殿)是皇帝升朝理政、实行重大典礼活动的地方,前三殿所在的地方为前朝部分。乾清门以北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东西十二宫是皇帝及后妃们生活起居之所,这部分叫后寝。其实这种格局在家门大户之家也有所体现,往往把宅院的前部作为处理公务,接待来宾的地方,而把后部作为眷属活动居住的区域。阳宅如此,作为

37、阴宅的陵寝是否按前朝后寝的格局设计呢?古代历来有事死如事生的做法。所以陵寝是阴宅,也按阳宅一样,按前朝后寝格局设计。对于陵寝来说,大殿、配殿所在院落为前朝,宝城、宝顶所在的院落为后寝,中间隔一道地宫门。听完我介绍,大家请看,正前方这座气概非凡的殿宇建筑就是昭陵的正殿即隆恩殿。它位于方城内正中靠北的位置,是方城的中心建筑,是陵寝地面建筑中最重要建筑,它相当于汉唐陵寝中的献殿。即是用来供奉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神牌的地方,也是实行朝祭大典的场所。在东西两侧还有配殿,即东配殿和西配殿,这三殿于顺治八年初建完成,是祭祀的重要场所。(东配殿)我们先来看一看东配殿,东配殿是昭陵一座至关重要的场所,它的运用有两

38、项:首先它是用来存放祝版和制帛的。所谓祝版和制帛这两件祭物是皇帝向0表达哀思和意愿的文书,是非常关键而重要的祭物。昭陵在每年实行大祭礼之前,盛京礼部要将祝版、制帛送到昭陵,短暂存放在此殿,其次天大祭时在隆恩殿月台上向神位宣读。其次,它是代替隆恩殿存放神位的。在清代祭陵被奉为国家大典,肯定不行稍有懈怠。每当正殿大修时,要将殿内供奉的太宗和孝端文皇后两座神牌由隆恩殿请到东配殿供奉,全部祭礼照常进行。虽东配殿窄小,但仍不失礼制。等到隆思殿竣工之后,再将神牌请回。恭请神牌是昭陵的一种大礼,皇帝要钦派盛京将军主持,其它人无资格随意请神牌。乾隆三十年,修昭陵隆恩殿和东配殿曾两次移动神牌,皇帝弘历直到工程竣

39、工,神牌移回隆恩殿后才回京师。从这些足可以看出嗣皇帝对0的敬畏。所以说东配殿在陵寝中的地位仅次于隆恩殿。现在东配殿陈设皇太极史迹展览,内有复制的太宗鹿角椅、龙袍等遗物。(西配殿)与东配殿相对建筑形式完全相同的就是西配殿。此殿是实行忌辰,行大祭礼时供1诵经作法超度亡灵的场所。殿内西墙上挂有九幅唐卡画像,还陈设有1衣裙袈裟等物品。唐卡画像是指悬挂在墙壁上的画像佛,即为西藏佛教特有的绘画艺术。它分宫庭唐卡和西藏唐卡两类。清政府奉行尊崇藏传佛教的宗教政策,体现了清中心政权与西藏地方政权的亲密联系,这对于清政权的巩固有重大作用。清代崇信萨满教。谁知道萨满教?对了,萨满教就是以自然崇拜和多种信仰为特征的宗

40、教信仰,其实就是巫教,因为国际上通用术语叫萨满教。位于我国边疆地区的蒙藏族民族,他们非常崇信1教,清统治者深刻相识到1教可以易俗移风,裨助于王化,为益洪矣(世宗语)。他们把1教看成是抚缓蒙1民,加强民主团结,巩固清朝统治的重要手段。所以清统治者也信1教,各种祭祀活动都少不了1的参予。在沈阳建实胜寺,清东陵建隆福寺,请西陵建永福寺,都是出于这个目的。据史书记载宸妃因深受太宗宠爱而垂名清史。在宸妃葬礼上,皇太极便派了不少1、道士以及萨满。昭陵也是如此,据档案记载,早在顺治年间建陵之初,这里便有叫格龙的1首领。可见,当时这里曾有一批从事祭祖的职业1。以后,不知从何时起先,昭陵忌辰大祭要从盛京实胜寺等

41、处请1念经。这些制度始终持续到伪满洲国。1931年(民国二十年),末代皇帝博仪为了祭天法祖,特派御弟博伟来沈恭代祭祖,请了实胜寺很多1念经作法。这次大祭明显是在国难当头,民怨沸腾的背景下实行的,但是他们仍旧要悉前祖制。西配殿除做为佛事之地,从不做它用。(焚帛亭)座落在隆恩殿西南像庙宇样式的小房子叫焚帛亭,又叫燎炉、焚帛炉。它是一座用汉白玉雕制的,正方形歇山式顶子,大脊正中有一火焰宝珠。花形山失下垂一个圆环,圆环四角各有一金钱。其它如螭吻、垂脊、瓦垅、勾头等全部是仿砖瓦及木结构雕刻的,形象非常逼真。亭子前面有屏风二扇门,门扇早已下落不明。东、西、北三面山墙,有透花窗棂,关闭无隙。亭子内为火地,火

42、地的下部前后各有一钱形透气圆孔。亭子的下部是须弥座,座上雕有各式花纹。整个亭子造型比例适中,色调和谐,雍容华美,精致细致,成为金碧辉煌陵寝建筑的一个点缀,非常惹人宠爱。此亭是大祭时焚烧祝版、纸张及金银锞的地方。烧祭时主祭人要站在月台西南角的望燎位上观看,以尽孝道。这种仪式叫望燎。是祭扫的最终一道程序。大祭礼就是在这焚帛亭的烟火升腾及众1的哀嚎声中结束的。(昭陵祭祀盛典概况)为了让大家了解清代皇陵中实行最重要的典礼祭礼,我先介绍一下昭陵祭礼的概况。祭礼是昭陵最重大,最繁琐的礼制活动。在清代,除展谒礼和清明敷土礼之外,全部重大祭礼典礼均在隆恩殿内实行。所以说隆思殿是祭礼的重要场所。所谓祭礼,其本意

43、是以礼仪哀悼亡者。礼记说:凡治人之道,莫重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就是说祭礼的核心是祭,其内容是礼。中国封建统治者一向主见圣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他们把祭祖视为关于大运之发祥,巩万载之金汤,开亿世之统绪的大事,是展孝报本,敬0祖的实施。因此封建帝王对祭祖都非常重视。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学习汉人习俗,在历代王朝祭礼基础上,经过改革并融进了满族的特点,形成与历代不同的祭礼制。清朝皇帝对祭礼的重视程度与前朝帝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0给的,甚至连自己的命运都受0在天之灵的制约。基于这种观念,他们对祖先的陵墓、0遗迹、遗物,甚至包括世居的家乡都非常崇敬,特殊是对盛京感情更为深

44、厚。因为盛京是大清开国的龙兴之地。从顺治起先就曾经策划东巡祭祖,因为顺治皇帝六岁时,也就是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在盛京故宫大政殿即位后,于其次年八月,迁都北京,就离开了他生长的地方。在他长大成人后,非常眷恋故土,多次提出回盛京祭祖,敬瞻0开国旧迹。有一次甚至已打算好,不久即可祭祖。然而终因国力不宁未能如愿。从今失去机遇,抱憾终生。康熙皇帝比其父亲来说,要幸运的多。康熙十年,当他还是一位少年天子的时候,领先回到他梦寐中的盛京,亲祭祖陵。从今开拓清代一项东巡定制。康熙皇帝本人曾四次东巡盛京,其中一次由雍亲王恭代;乾隆皇帝亦步亦趋,也效法祖父四次东巡;嘉庆皇帝在位二十五年中,巡幸盛京两次;道光皇

45、帝在位期间正处清朝国力日下,列强侵扰频频,但仍行次东巡盛典,并从今为这项盛典画上了句号。清帝东巡的主要目的就是祭祀0山陵,其祭扫场面最盛大,礼制最隆重。皇帝亲祭昭陵一般分为二天实行,第一大实行展谒礼,晚上住在留都宫殿,也就是盛京故宫。其次天实行大飨礼。两种祭礼不同。展谒礼是皇帝穿素服,干脆到宝项前面的石祭台前向山陵奠酒和哀哭,与民间到祖坟哭拜的意思相像。大飨礼是皇帝穿朝服在谒陵的其次天实行,地点在隆恩殿。清代皇陵祭礼名目繁多,从规模上分,有大祭小祭;从节气上分有清明、中元、冬至、岁暮;还有帝后的忌辰祭。这样,每年要实行七次大祭。皇陵祭礼,繁文得节,名目之多,等级森严,大张旗鼓,糜费惊人。(隆恩

46、殿)为了让大家了解隆恩殿,我刚才介绍了昭陵祭祀概况,下面我们就看一看从前清朝四位皇帝曾10次亲临昭陵实行隆重祭扫大典的隆思殿。隆恩殿又称享殿。崇德八年八月草创,顺治七年十一月定名隆恩殿,同时悬挂牌匾,康熙三十年改建,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改建后的规模。大家请看,隆恩殿的大台基。这里有三路踏跺,中路为丹陛御路,俗称龙道,是由一块长5.5米,宽近2米的巨石铺成。巨石浮雕寿山福海及双龙戏珠图案,寓意帝后和美,福祚绵长。当时任何人都不准在上面行走。隆恩殿是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殿檐下有蓝地金字的隆恩殿牌额一块,从左至有以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殿以隆恩命名是表示感恩爱福之意。隆恩殿共有三间,进深两间,四周出廊,共

47、有廊柱20根环殿而立。殿内无天花棚,梁架袒露,上面施以旋于彩画。这种作法称作彻上明造,是关外清早期建筑特点。殿内中间有一大暖阁,又称寝宫或神阁。阁内有宝床,帷幔、衾枕等卧具,阁的上方用黄云缎置项,名叫披庐帽。大暖阁里有一小暖阁,又叫佛龛,里面供放着帝后的神牌。在大暖阁前还有帝后的龙凤纹宝座,大祭时将神牌从暖阁中移至宝座上接受祭享。宝座前设有供桌,用来摆放祭品。供桌前有五只圆几,几上摆放珐琅香炉、烛台和花瓶五种供器一套,上面插有用铁片制成的灵芝及万年松花,又叫金银花钗。这批五供是乾隆四十年由北京内务府制造时。供案两侧有配案、配椅,配案上有五供等祭具。此外还有朝灯六只。隆恩殿建在高6尺的合基上,台基为仰莲须弥式,平地起台是满族的一种风俗。大家可能发觉这座月台还铺有很多珍贵石料,对了。看,隆恩殿门檐下铺设的翡翠玉石一块,石长6尺,宽3尺,厚度因埋在地下不得而知。玉石是淡黄色,半透亮,中间还夹杂着淡绿色及白色斑块。色调斑澜,非常好看。此石是祭祀时主祭宫向神牌跪拜之处。康熙、乾隆、嘉庆和道光这四位皇帝东巡祭祖均在此跪拜。古人称此石为翡翠玉拜石。清同治年刊陪都纪略有诗云:翡翠玉拜石,当年国富修,美玉非为宝,一善壮宏猷。翡翠是很珍贵的宝石,其价值甚至超过黄金。翡翠玉石我国很少出产,世界上也只有极少数国家出产。特殊是像这样巨大的翡翠更是罕见。曾经有位欧美国家人士前来参观时说,此石是难得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