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参考——“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释疑628.docx

上传人:muj****520 文档编号:6337924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参考——“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释疑62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参考——“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释疑62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参考——“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释疑62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参考——“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释疑628.docx(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老舍先生的文章向以通俗易懂著称,可是草原中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却令人费解。说它费解,主要在并不茫茫上。为了弄明白这一点,我们先对全句进行分析。一,全、都,副词。碧,青绿色。千里,面积广阔,视野深远,视线清晰。合起来是说:站在大草原上,放眼望去,广阔深远,全由绿色主宰着,视线犹为清晰。茫茫,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没有边际看不清楚。不茫茫就是说有边际不模糊。不模糊和一碧千里的非常清晰没有什么矛盾,可是有边际和一碧千里的无边无际却不一致了。看来这样解释是不合适的。怎样解释茫茫才合适呢?如果把茫茫解释为深远,那么不茫茫就是不深远,这不和一碧千里又矛盾了吗?这样解释,表面上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从心理学角度分

2、析,绿色能给人以安定舒适之感,所以作者在文中写道:一碧千里、叫人舒服。这既描写了大草原的幽雅环境这种客观存在,又抒发了自己对这种幽雅环境的主观感受。但主观感受和客观存在往往是不一致的。杜甫的望岳有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众山真的小了吗?没有,只是心中感到它们小了。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说:野旷天低树,天怎么会比树低呢?也是心理感觉。老舍的主观感受是什么呢?辽阔的大草源,没有遮挡之物,没有嘈杂之声,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晰,天空是那么明朗,因而作者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本来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一下子都尽收眼底,似乎一切都近了,也就不显得那么深远了。

3、这是一种愉快之余的主观感受,并非真的不深远了。另外,而连接分句,不表示顺承,而表示转折。根据上述分析一碧千里是说大草原深远的客观存在,并不茫茫是说近在眼前的主观感受,两者意思相悖,用而表示转折最恰当。综上所述,把茫茫解释作深远才合适,这样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可作如下解释: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从脚下到云际,全被绿色主宰着,是那么辽阔,又是那么清晰,一切都尽收眼底,一切都显得近了,深远的感觉似乎不存在了。内容总结(1)老舍先生的文章向以通俗易懂著称,可是草原中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却令人费解(2)老舍先生的文章向以通俗易懂著称,可是草原中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却令人费解(3)不茫茫就是说有边际不模糊(4)不模糊和一碧千里的非常清晰没有什么矛盾,可是有边际和一碧千里的无边无际却不一致了(5)如果把茫茫解释为深远,那么不茫茫就是不深远,这不和一碧千里又矛盾了吗(6)这是一种愉快之余的主观感受,并非真的不深远了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