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案_高中高三语文上册《说木叶》教案三篇.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6332336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3.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木叶教案_高中高三语文上册《说木叶》教案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说木叶教案_高中高三语文上册《说木叶》教案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说木叶教案_高中高三语文上册《说木叶》教案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木叶教案_高中高三语文上册《说木叶》教案三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说木叶教案_高中高三语文上册说木叶教案三篇教案网权威发布中学高三语文上册说木叶教案三篇,更多中学高三语文上册说木叶教案三篇相关信息请访问教案网。说“木叶”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不行多得的一篇介绍古典诗歌鉴赏学问的文章,让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由感性相识上升到理性相识,大范文网打算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示意性特质。依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会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供应实感。说“木叶”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导入:唐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

2、”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分呢?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确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行分的。今日,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板书课题)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问大家一个简洁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学生爱好顿起,纷纷回答“树”)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分。树木树木,树就是木。既

3、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分,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树:枝繁叶茂,青翠葱郁,蓬蓬松松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寂,笔直,黄褐色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缘由在什么地方?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深厚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那么,是什么缘由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示意性(齐读这一段)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分。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对于这个现

4、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觉了。在表示清秋的句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找找课文中古人用木叶写清秋的诗句。接下来我们看看“树叶”与“木叶”在示意性意味上有什么不同?林庚先生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你能否找到理论依据呢?(见第5段)不同示意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空阔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饱满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疏朗微黄树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繁润绿色总结:不同示意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示意性

5、,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正有了诗歌语言的示意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迁移1.经过了肯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示意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许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识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假如全部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超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

6、的示意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师生有感情地朗读三诗,力求通过语言声音来表达情感)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卜算字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孤独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字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留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给予了些怎样的情感。探讨分析: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名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芳香,让人发觉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

7、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其三:达观坚决,壮丽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以上三首诗虽都是咏梅,但是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情境不同,导致其示意性也不同.同.2.柳的意象: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但是柳树不单单有送别含义,还有一些示意性的含义.如:.(插入课件,给学生作练习)总结全文:各位同学,今日我们学习了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美丽的古典诗歌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蒙娜丽沙般的神奇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究,我希望通过今日的学习,能对我们如何领会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不仅诗歌语言具有示意性,而且生活中也有很多示意性的东

8、西。比如红色示意热忱奔放,兴奋,喜庆。绿色示意青春,生命。玫瑰示意爱情.学生举例子。 篇二 教学目标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示意性的特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探讨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仔细体会“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教学步骤一、说“木叶”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示意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很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

9、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像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微小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示意性问题。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作者林庚是闻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当说对我们怎

10、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三、给下列词语注音A.袅袅()桔颂()灼灼()皋()B.征戌()瘐()缠绵()褒()C.翩()荃()干燥()漂零()D.漂泊()迢远()桅杆()二、研读课文,探讨问题。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繁茂的枝叶特树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征木*、干燥的质感意树:饱满味木:疏朗场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合木秋风叶落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重点探讨诗歌语言的示意性(指词语的形象色调和联想的意义)问题。(1)“示意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从字面上讲,“木”就是

11、“树”,: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调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调,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练习:一、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与出处: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作者出处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作者出处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作者出处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作者出处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作者出处二、请补足下列诗句的上下旬:1.秋月照层岭,。(吴均谷柳恽)2.,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3.柔条纷冉冉,。(曹植美女篇)4.日暮风吹,。(吴均青溪小

12、姑歌)5.,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三、鉴赏下面一首古诗: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这首诗作于高宗仪风三年(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西陆:指秋天。南冠:指囚徒。玄鬓:指蝉。试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方面鉴赏这首诗。答案:一、1.屈原九歌2.谢庄月赋3.陆厥临江王节士歌4.王褒渡河北5.萧纲折杨柳二、1.寒风扫高木2.高树多悲风3.落叶何翩翩4.叶落依枝5.无边落木萧萧下三、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涛人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

13、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唐诗中的“柳”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行胜数。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闻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材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尚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

14、雪,青楼扑酒旗。“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快,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而柳是写秋日之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迥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疼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

15、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施肩吾的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中女主子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源源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别。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画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快。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这首诗不仅写出

16、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篇三 教学目标1.熬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实力、总结归纳分析的实力;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示意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实力;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4.能运用本课所学学问及获得的实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1、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难点: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2、运用所学学问分

17、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教学方式朗读法、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爱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学问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好像参透了深邃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建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行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须要我们专心灵去解读。“诗歌是*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分,探究由“木叶

18、”发展为“落木”的缘由,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探讨,明确:就是“树叶”。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样,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索: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思索:这全部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引2: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9、。思索,探讨: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留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显示:木屈原起先把它精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探讨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示意了“落叶”呢?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

20、,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思索:“木叶”示意的原委是怎样的“落叶”呢?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舞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舞之意。结论:“木叶”示意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

21、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思索: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示意性的特点。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示意性的特点的呢?明确:这种示意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经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神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相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气,把这些潜在的力气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探讨: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示意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

22、”,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示意性”,你以为如何?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示意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变更,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邃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邃为简洁,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看法,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四、思索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师:诗歌的语言富于示意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思索1:古诗中有很多耐人寻

23、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犯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依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示意性的理论,体会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显示一剪梅相见欢两首词及其画面)探讨,结论:*怀远思索2:请依据你所熟识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探讨,结论:名贵,圣洁,坚贞。师:我国古典诗歌中,有很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像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请同学们留意一下,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

24、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再如*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五、布置作业:古代诗歌中写“梅”的数不胜数,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样。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六、小结: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珍贵遗产,更是我们的傲慢。希望同学们在今日品尝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酷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有修养的小诗人。最终,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日的结束: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顺吟唱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