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预习复习教案教材资料人教课标版.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32855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3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预习复习教案教材资料人教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预习复习教案教材资料人教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预习复习教案教材资料人教课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预习复习教案教材资料人教课标版.doc(5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第一讲第一讲 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考点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考点 0101) 备考导航备考导航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 用。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 其影响,从而为现代社会的政治活动提供经验与教训,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展望今后命题,除继续注重上述考点外,还有可能出现一些与当今干部人事制度、机构改革、 反腐倡廉等热点相关联的古代政治制度的新题型。 复习目标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知识目标 专制主义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和地

2、方行政体制 古代重要的官制和选官制度 古代其他重要政治制度 能力目标能力目标 I、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2、归纳汉代到元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从中掌握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3、古代用人制度与选官制度的古代演变。 4、了解明清时期的内阁制、军机处等史实,认识君主考制加强带给中国社会的影响。 5、古代中央官制与地方官制的沿革。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1、专制主义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科举制 计划课时:二课时 复习过程:复习过程: 专题知识归纳专题知识归纳 1 1、基本制度、基本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它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

3、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 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2 2、地方制度、地方制度 1 1)、分封制)、分封制 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它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使周朝巩 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2 2)、郡县制)、郡县制 春秋战国时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 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 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3 3)、)、“蕃汉分治蕃汉分治”制制 在辽境内,居住很多民族,汉族与契丹等

4、族在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人民的生活方式上有很 大的差异,为此实行“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它的特点是民族分治,实质是阶级统治而非民族压迫,作用是促进了契丹的发展,加速 契丹封建化进程,也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 4)、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金建立后,为了加强统治力量,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制,它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猛安 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推进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 5 5)、行省制)、行省制 元朝是当时地域空前辽阔的封建国家,为了对各地实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 省制度。它的确立,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体制上得以保障,是继秦

5、朝郡县制 后,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 6)、僧官制#*明朝在西藏实行僧官制度,由于藏区人民信仰藏传佛教,明政府利用宗教来统治藏区人民, 但规定各级憎官由朝廷任兔,从而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7 7)、八旗制)、八旗制 八旗制度是明朝后期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创建的一种制度,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 人编制起来,由贵族控制,具有军事征伐、行政管理、组织生产三项职能,是一种兵 民合一的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管理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 八旗军为清朝统一中国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

6、着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八旗军自身的腐败, 其战斗力逐渐下降,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兴起的湘军、淮军,对其冲击很大,特 别清朝编练“新军”的大规模进行,八旗军寿终正寝。 8)8)、土司制、土司制 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的统治办法,在那里实行土司制度,这些由当地少数民族 担任的土司官,对辖区内的行政有自主权,且可以世袭,拥有很大的权力,逐渐演变成 一种割据势力。 9)9)、“改土归流改土归流” 形成与发展:明朝时对西南少数民族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政府派遣的流官直接统治;清朝 时平定三藩之乱后,大规模实施。 特点:由朝廷选派的流动官员代替原来地方世袭官吏管理地方。 影响:改土归流是我国政治发展上的

7、一项重大改革。它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 族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纷争的状况,而又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 3、选官制度、选官制度 1) 1)、察举制、察举制 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制是主要内容,它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 的制度。西汉通过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2)2)、科举制、科举制 随着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原来的选官制度已经无法推行下去,隋朝创立了科举制, 唐朝加以完善。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4 4、中央制度、中央制度 1) 1)、三公制、三公制 它是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中央

8、行政制度,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 职组成,其中丞相制度延续了一千多年,御史大夫兼理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2)2)、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 概念:概念:三省六部制是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而创立的一种新的中央行政制度。三省为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是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 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重要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即吏、 户、礼、兵、形、工六部,是尚书省的下设机构。三省六部有分工,也有合作;它们互 相牵制、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宋、元、明、清各朝官制均 在此基础上稍加变化,实质情况变化不大。 特点:特点:

9、三省六部制是对中央行政机构的一个完善,各部分工明确,有力地提高了政府的办 事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相权的一分为三,造成了彼此相互监督和牵制,削弱 了相权,加强了皇权。5 5、军事制度(删除)、军事制度(删除) 1) 1)、府兵制、府兵制 2)2)、募兵制、募兵制 3)3)、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 4)4)、八旗制、八旗制 重点问题精讲重点问题精讲1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 1)、概念)、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 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 央对地方

10、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2 2)、维持的原因)、维持的原因 封建经济基础决定它的长期存在。经济原因。 华夏族共同的社会文化传统,有利于这一制度的长期维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流派大都强调“大一统”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法家思 想在秦朝的成功,儒家思想在汉代的胜利,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莫定了理论基础 思想基础。 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也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地理原因。 统治者的政策调整也是一个因素。政治原因。 3)3)、基本矛盾、基本矛盾 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4 4)、历程)、历程 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

11、法中的行县制,法家思想。 正式建立:秦朝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 加强:西汉推行“推恩令”、“附益之法”、“独尊儒术”、刺史制、察举制。 完善:隋唐采取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 强化:北宋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发展科举制。 发展:元朝中央设三机构,地方行行省制度。 顶峰:明朝废丞相、设三司和五军都督府、定大明律、设厂卫、八股取士。清朝设 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5 5)、发展趋势:)、发展趋势: 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其发展总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 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 中央对地方,特

12、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6 6)、特点:)、特点: 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 文化专制是政洽专制的副产品; 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统一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专制主义中小央集机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 7 7)、评价)、评价 积极积极 政治: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经济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

13、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关系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从 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对外关系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 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文化: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这样推动了整个中华 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 消极消极 政治: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文化: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限制古代科

14、技 的进一步发展。 2 2、科举制、科举制 1 1)、发展过程:)、发展过程: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十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创设武举和殿试; 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 北宋的科举制有了进一步发展,殿试成为定制,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实行糊名 法; 北宋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科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前期承袭明代科举制,1898 年戊戌变法提出废八股取士,1905 年清政府制定新 学制,废除科举制。 2 2)、评价)、评价 科举制度的开创

15、,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的产物,是一种维护封建地主 阶级统治的选官制度。在不同时期,其历史作用也是不相同的,要一分为二的评价。 积极作用:积极作用: 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 了封建社会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 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 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消极作用:消极作用: 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

16、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 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 之一。 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第一讲第一讲 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考点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考点 0101)同步训练)同步训练 1、中国古代地方官制的演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 秦朝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 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 2、秦朝是我国第

17、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的含义是 A 皇帝确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 B 全国权利集中于中央,地方必须听命于中 央 C、赢政自称皇帝,在中央设三公 D、皇权空前加强,实行君主专制 3、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 B、其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集权的评价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D、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4、中央集权制是地方政府服从中央政府的政策法令,地方官吏由中央政府任免的行政制度,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A、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所以,分封制实质就是中央集权制 B、商鞅变法时就废分封、行县制,所以说中

18、央集权制至迟出现于战国时期 C、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把中央集权制向全国推广,从此,中国历史进入黑暗时代 D、中央集权制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是无法实行的 5、宋太祖与明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最相似的是 A、设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 B、废除原来的全国行政区划 C、改变和分散地方机构及权力 D、改变选拔官吏的办法 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我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我国古代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C、明清时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反映在政治领域 7、按照秦朝制度,调动军队的权力归 A、皇帝 B、太尉

19、C、御史大夫 D、丞相 8、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9、行省制度最早设立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0、北宋削夺地方财政权的措施是 A、派文臣做知州 B、各州设通月 C、设立转运使 D、设立布致使 11、在下列古代政治制度中,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的是郡县制三省六部制 行省制三司制度 A、 B、 C、 D、 12、我国封建社会形成发展时期,对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威胁的事件或现象不包括 A、儒生攻击郡县制 B、刘邦分封同姓王 C、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D、豪强地主把持政权 13、为了实现对全国的统治,

20、把全国分成若干区域,进行分级管理。这是行使中央集权统治 的重要形式之一。根据你的理解,以下制度中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的是 A、郡县制 B、九品中正制 C、行省制 D、承宣布政使司制 14、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行省制度,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最突出的影 响是 A、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C、有利于元朝民族分化政策的实施,巩固其统治 D、使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管辖之下,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5、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对军队的控制。设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制约。对五军都督府职权 表述正确的是 A、五军都督府掌京师军权,兵部掌地方军 B、五军

21、都督府掌地方军权,兵部掌京师军权 C、五军都督府有统兵之权,无调兵之权 D、五军都督府有调兵之权,无统兵之权 16、科举制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北宋创立了#*A、武举 B、殿试 C、糊名法 D、进士科 17、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的主要后果是 A、统治者大兴文字狱 B、儒家思想统治得到强化 C、官僚机构更加臃肿 D、提高了官僚从政能力 18、与秦朝相比,两汉时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是加强相权中央权力加强监察制度不断 加强郡县与封国并存 A、 B、 C、 D、 19、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设立三省,分散相权 C、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22、 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20、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 A、(唐)门下省 B、(宋)枢密院 C、(元)中书省 D、(清)理藩院 21、以下关于汉武帝时期实行的“察举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汉朝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 规定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 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一种监察检举不法官员的制度 A、 B、 C、 D、 22、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察举制 B、设置刺史 C、取消封国 D、创设御史大夫 23、东汉刺史制度与西汉刺史制度的区别有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刺史有了固定场所刺史 举动官吏不需三公案验,即可黜免年终上奏皇帝,进一步加强

23、皇权 A、 B、 C、 D、 24、下列关于募兵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唐玄宗采纳杨炎建议而实行 B、基本由国家供给衣食,减轻农民负担 C、有利于生产发展 D、兵将间有隶属关系,易形成军阀势力 25、明清两朝实施的“改土归流”、其正确的含义是 A、开垦土地,兴修水利 B、对地方官员实行“三岁一易”的流动制度 C、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员代替土司长官 D、设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 26、下列政治举措中,不属于汉武帝时代的 A、实行刺史制度 B、设置西域都护 C、实行察举制 D、颁布“推恩令” 27、猛安谋克制与八旗制度的共同点是由少数民族首领创设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士 兵的衣食均由国家供给兵民

24、合一的社会组织 A、 B、 C、 D、 28、隋唐是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时期,这是因为通过科举选拔官 吏地方官员由中央统一任免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实现从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 A、 B、 C、 D、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 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 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引自朱子语类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 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

25、徇公,坚 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引自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青说: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 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守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 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回答: 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利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政 特点谈谈你对这一

26、现象的认识。30、材料一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 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 务,彼此领领,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乒嗣君并不许立及相,臣下敢有奏 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勃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学士)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 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 符意者,谯让随之矣。众阁臣无不悄悄,惧者。 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

27、,又必自内 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手!吾以谓有宰相之识者,今之宫奴(宦官)也。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起了什么用?(2)根据材料二,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揣揣惧者”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什么?对明末政权产生怎样的影响?31、材料一 公元前 106 年,分全国为 13 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 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 材料二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

28、。后来, 又把全国 州郡划分为 15 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 (管司法兼监察)、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在边境地区设置)、提举常平 (管常平仑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 材料三 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1382 年(洪武十五年)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 都御史等,专职弹勃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号“代天子巡 狩”,大事奏裁,小事可立决。明大祖置锦衣卫指挥使,下属南北两镇抚司,除负 责侍卫、密缉盗贼奸完外,北镇抚司还掌管招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往由北司严刑审理, 而后直接奏请皇帝。 以上材料均摘自朱绍

29、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有四人夜饮密空,一人酒酣,谩骂魏忠贤,其三人噪不敢出声。骂未讫,番人(厂卫 特务)摄四人至忠贤所,即碟(碎尸)骂者,而劳三人金。三人者魄丧不敢动。摘自明史刑法志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概括指出汉、宋、明三朝的官制有何相同之处。材料二中的地方官制有何显著特点?#*(2)明朝制度同汉、宋两朝有何不同?(3)材料三、四中,明朝前后期统治有何异同?反映了当时时代的什么特点?(4)简述三朝上述措施的共同作用。32、人才是关系到国家兴衰的重要因素,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经历了多次重大变化。 回答: (1)从先秦至明清时期我国实行过哪些选官制度?(2)试分析隋唐时期、明清时期我

30、国实行的选官制度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33、我们今天强调“以德治国”与古代君主注重官吏的品德有何区别?#*第一讲第一讲 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参考答案: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参考答案: 1、A 2、B 3、D 4、B 5、C 6、B 7、A 8、B 9、B 10、C 11、C 12、C 13、B 14、A 15、C 16、B 17、B 18、B 19、B 20、B 21、B 22、B 23、B 24、A 25、C 26、B 27、C 28、C 29、 包括了皇帝和三公大臣的综合意见。 特点是皇权之下的民主制。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品质和唐政权建立的历史背景。 皇权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法律的权

31、威占据上风。 唐初君主权力受到大臣们和法律的制约。我国封建制的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中, 皇权 30、 (1)废丞相,分散相权。理由:“自秦始置丞相,不旋睡而亡”,“汉、唐、宋多有小人专 权乱政”。加强了君主专制。 (2)内阁。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唯恐不符帝意。 (3)阁臣的职责由拟旨改为批答,宦官权力居于内阁之上。封建制度的腐朽,宦官专权,使 明统治更加黑暗,明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 31、 (1)共同点:设置严密的监察制度。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材料二特点:分散地方官吏的职权:(2)增设特务机构。 (3)同:特务统治。 异:前者特务机构控制在皇辛手中。后者成为宦官专政的工具;前者监察官

32、吏,防止其图 谋不轨。后者镇压人民,形成社会恐怖。 特点:封建统治日益腐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4) 有利于整顿吏治,防止官吏腐败;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势力形成,加强中央集权;有利 于社会的安定。 32、 1)世袭制、察举制、征召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八股取士。 2) 隋唐时期实行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进步,它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官吏来源, 大批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参政,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 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实行八 股取士、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成为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 思想,扼杀了人

33、们的创新才能;阻碍了中国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的转变。 33、区别: 前提不同:“以德治国”的前提是“依法治国。古代君主则是在君主专制即“人治”的 前提下强调官吏的品德。 “德”的内容不同:前者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后者则是以儒 家的“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第二讲第二讲 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考点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考点 0202)#*备考导航备考导航 治乱兴衰是古代社会发展情况好坏的一种外在表现,通常与成功的改革或政局动 荡直接相关联:高考中常以材料题或问答题的形式出现。鉴于古代的治乱兴衰对现代社会改 革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今后命题可能会围绕社会热点。 知识目标知识目

34、标 封建盛世局面 封建乱世与农民战争 能力目标能力目标 1、中国古代盛世局面的形成原因及对当前经济改革的借鉴作用。 2、重要历史人物与封建盛世的内在关系及评价。 3、古代乱世局面与农民战争。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1、对封建盛世局面的客观评价 2、正确认识、分析农民战争的原因、结局及影响 计划课时:一课时 复习过程:复习过程: 专题知识归纳专题知识归纳 1 1、封建盛世局面封建盛世局面 1)、概念: 所谓治世或盛世,只是相对来说,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 但农民仍然遭受严重剥削,生活艰难。这些治世或盛世,绝不是农民的理想社会。一般 出现在朝代初期。2)、类型: 第一,

35、在长期战乱或分裂之后,社会经济凋敝,急需安定秩序,休养生息,新王朝的统 治者顺应这一形势,采取加强中央集权和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因而出现了盛世景象, 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等; 第二,在长期休养生息、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盛世景象,如开元盛世、康 乾盛世等; 第三,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过改革、调整政策出现了所谓的“中兴”,但“中 兴”并未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所谓“中兴”也只能是暂时的。 此外,科技新成果等因素对盛世的形成亦有推动作用。 3)、表现 (1)文景之治 西汉初期,很注意吸取秦亡教训,再加上汉初经济困窘等因素,使汉初文帝、景帝能够从稳 定统治秩序大局和恢复社会经济

36、的现实需要出发,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并达到了预期的 目的,出现了“文景之治”第一个盛世局面,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2)光武中兴 东汉光武帝在位期间,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采取重用文臣、扩大尚书台、 裁并官衙、削减官吏等措施,使全国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光武中兴”局面。 (3)贞观之治 唐太宗继位后吸取隋亡教训,正确认识君民关系,善于招贤纳谏,调整统治政策。经济上沿 袭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政治上采用隋朝三省六部制;文化教育上推行隋朝科举制; 民族关系上,通过军事、行政、和亲等方式,有效地实行了对多民族国家的管理。从而 使社会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历史上

37、称为“贞观之治”。 (4)开元盛世 得力于唐太宗治理国家的基础,经过武则天的推进,到玄宗开元年间,政治安定,社会经济 继续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5)康乾盛世 清朝前期,中国封建制度虽已走向衰落,但在康熙、乾隆帝统治时期,也采取过一些恢 复经济、缓和矛盾的政策,同时,在反击外侵、平定国内少数民族叛乱的斗争基础上, 加强了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管理,一度形成“康乾盛世”的局面。#*评价: 从中国历史发展的纵向来看,“康乾盛世”的发展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值得 肯定。从世界横向发展来看,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英、法、美等国确立了 资产阶级专政,

38、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近代的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因此,“康乾 盛世”与世界潮流相比不宜夸大。 (6)、中国古代社会中所出现的乱世局面,多是指国家分裂、战乱不止的时期。在一些 完成全国统一或局部统一的王朝统治时期,也有战乱局面的出现,叛乱的性质都是统治阶 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争斗。乱世局面往往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力量,百姓遭殃,统 治政权遭到打击。虽然有些王朝统治者通过平叛,稳定了局面,但更多的是王朝统治由盛 转衰,甚至趋向灭亡。 2 2、古代农民战争、古代农民战争 秦末农民战争(公元前 209 一公元前 206)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1

39、84 年) 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有准备,并利用宗教 号召和发动的农民起义。 隋末农民起义(611618 年) 最主要的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起义。 唐末农民战争(875884 年) 领导人先后有王仙芝、黄巢;特点是避实击虚、流动作战;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没有乘胜追 歼唐朝军队,致使地主阶级卷土重来。 元末农民战争(13511368 年) 领导人有刘福通、徐寿辉、郭子兴、朱元璋等;朱元璋后来蜕化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这次 农民战争带有很浓的民族战争色彩。 明末农民战争(16281644 年) 领导人先后有高迎样、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

40、;标志着农民战争 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重点问题精讲重点问题精讲 1、封建盛世局面原因前朝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使统治阶级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迫使调整统 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封建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根本原因。 封建统治者能善于用人和纳谏,居安思危,励清图治。 统治者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使政治出现清明,经济出 现繁荣的景象。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中 外交流频繁。 广大劳动人民的物质生产活动创造了大量财富,这是盛世的物质基础。 2、对封建盛世的综合认识 1)、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认识到农民战争的威力,

41、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 政策,使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重要原因是 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以及雄才大略等,如善于纳谏,任用贤臣,以及推行开 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等。直接原因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他们才是盛 世局面的直接创造者。 2)、作为盛世景象下的劳动人民相对于其他时期而言,生活状况的确有所改善,封建剥 削也有所减轻,并在一定程度上过着样和、安定的生活。但他们并没有,也不可能摆脱 封建地主的剥削和压迫,他们的阶级地位没有丝毫改变。#*3)、作为盛世景象下的封建统治阶级,其骄奢淫逸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收敛,但其阶级本质 并没有改变。真正

42、享受繁盛成果的仍然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而非直接创造社 会财富的广大劳动人民。 4)、由于封建制度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盛世的背后潜伏着危机,盛极而衰是必然的。 (1)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调和; (2)封建经济分散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3)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加剧土地兼并; (4)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极易滋生腐败、暴政。 5)、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出现和结束给现在的人们提供的启示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2)对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3)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 (4)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 (5)

43、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等等。 3、农民战争的原因 严重的土地兼并,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苛捐杂税繁重,致使农民难以维持生存,农民只有奋起反抗。 统治残暴,主要表现在兵役徭役繁重,法律严酷,人民不仅不能安定生产,连生活随时 都处在危险之中,只有铤而走险,奋起斗争。 政治腐败,官吏贪污成风,人民遭到超经济的压榨、掠夺,不反抗就没有生路。 前面四点都是人祸,如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农民起义往往来势迅猛,如唐末、元末、 明末农民战争的爆发都具有这一特点。 其中,暴政、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导致大规模农民战争的三大因素。 4、农民战争的结局及根源 农民起义不可能建立起长久稳定的“农民”政权,它的结局不外

44、乎: 被封建地主阶级镇压。 成为统治阶级中不同集团权力调整或改朝换代的工具。 农民起义领袖蜕变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如刘邦、朱元璋就是典 型。 导致上述结局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作为自然经济下的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 代表,不可能创造出新的经济来取代封建经济。所以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反封建 的任务。 5、农民战争的影响 除个别特殊情况外,农民战争对历史发展一般起着推动作用。通常表现在: 推翻腐朽王朝、反动王朝,为历史发展扫除障碍。 沉重打击封建反动势力,促使后来的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剥削与压 迫,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 摧毁和扫荡统治集团特别腐朽反动的势

45、力。如唐末农民战争就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 势力,严重削弱了唐王朝的势力,使之名存实亡。 在一定程度上改造和调整不合理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如明末农民战争使得 一些明藩王土地转到农民手中,清初统治者康熙实行“更名田”的政策,就是被迫承认 农民战争对生产关系局部调整的结果。) 6、古代治乱兴衰的一般规律中国古代国家治乱主要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治国方针、制度,同时也和最高统治者的素质 与能力密切相关。大致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统治阶级是否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从而减轻剥削压迫,缓和阶级矛盾。 #*是否重视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包括生产关系和经济政策的调整等,是否 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 是

46、否能重用人才,整顿吏治,保持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 是否实行了合理的民族政策。 是否采取了开明的对外政策,以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7、正确认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法律是道德的最基 本体现,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基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既是“依法 治国”的需要,又是“以德治国”的要求。法律和道德都是调节社会人群相互关系以及 行为的规范,各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功能。道德是内在的“自律”,法律是外在的“他律” 。对于制约人的行为来讲,道德主“内”,法律主“外”;对于抑制人的犯罪来说,道 德治“本”,法律治“标”;道德“扬

47、善抑恶”,法律“惩恶扬善”。“依法治国”, 依靠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避免了随意性、任意性,保证了国家社会生活有秩序进行 和人民的合法权益;“以德治国”,依靠社会舆论,依靠人的价值判断,依靠人的良知 和传统习惯来维系,在社会生活中也是一种强大的约束力量。“法治”是“德治”的升 华,“德治”是“法治”的思想前提,二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第二讲第二讲 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 (考点考点 02)02)同步训练同步训练 1、康乾盛世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年之治”,但很快盛极而衰,它给当今社会留 下的历史教训最主要的是 #*A、加快社会改革,调整生产关系 B、加强以德治国,紧跟时代

48、潮流 C、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D、惩治贪官污吏,加强政权建设 2、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需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 以不失其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伐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 时,其可得乎?”这段话反映的基本思想是 A、以民为本,与民休息 B、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C、以民为本,号召人民建业 D、以农务本,加强农业生产 3、历史上曾出现了“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元盛世”等一系列盛世局面。这些 局面的出现说明了阶级斗争对历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封建统治者有时会调整政 策,减轻对人民的剥削阶级矛盾有时是可以调和的地主阶级具有进步性的一面在这些 时期统治者放弃了法家思想转而采用儒家思想 A、 B、 C、 D、 4、汉唐前期呈现封建盛世的共同原因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适时调整生产关系采用 的政策具有连续性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A、 B、 C、 D、 5、“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关于其形成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 B、汉初休养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