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五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322970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五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北京市五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五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五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检测试卷高二语文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含蓄”之美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是中国古诗多为四、五、七言,四、八 句的短制,不能不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蓄大:另一方面那么与儒、道两家的思想有关。儒家诗教主张的 “美” “刺”,都要求委婉曲折,温柔敦厚,乐而不淫,怨而不怒。道家那么认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 于无”(老子),并认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儒、道两家上述思想有相通之处,即都重视“无” 与“有”、“虚”与“实”、“内”与“外”、“言”与“意”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相通之处反映到诗 学上面,就都以“含

2、蓄”“蕴藉”“空灵”为美,以直语、铺排语、说尽语为不美。“含蓄”这一说法,较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 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所谓“文约”“辞微”,指诗里说出来的比拟简约;所谓 “指大” “义远”,指所暗示出来的意味丰富深远。到了唐代,探讨“含蓄”美成为诗学开展的时尚,如 皎然诗式中“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白居易文苑诗格中“为诗宜精搜,不得语剩而智穷,须令 语尽而意远”等。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他把“含蓄”作为其中的一品:“不着一 字,尽得风流。”唐后,像梅圣俞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苏轼.的以“一点红”表现“无边春”、

3、 王士祯的“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尾”等说法,都未超出司空图的概括。对“含蓄”美的重视,成为中国 诗学的一大传统。含蓄的艺术之美,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诗人面对的社会生活和心中涌动的感情是丰富多彩的,诗 人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生活和流动多变的感情全部直说出来。诗人所采取的“策略”,必然是以个别概括 一般,即“以少总多” “万取一收”,企望在“言外”建立起一个以有限表现无限的艺术世界。含蓄的艺术之美,又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其心理机制就是读者对诗作中空白的填充与投射。相 信读者能充分地把握诗歌字面以外的景象和意味,对作品的“思而得之”,会获得再创造的愉悦。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追求含蓄之美是诗人成熟的

4、标志。郑板桥说过:“始余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 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近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之法。”(郑板桥集)所谓“减 枝减叶之法”就是含蓄之法。这是以切身体会来说明含蓄美是艺术的高格和极致,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可 能要花毕生的精力才能够追求到它。(取材于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材料二“义者”形象。“愿无伐善,无施劳” 一句,说明颜回的“志”是“不为自己表功”,“只行善”而“不争名”,可以 说这是儒家的最高境界,他的“志”从精神方面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重德重功不夸耀,可见其谦逊谨 慎,忠厚稳重的“仁者”形象。【12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思想内涵的理解能力。前者的译法侧

5、重于表现孔子“行仁德”的结果:身边的老人就会安逸,他的朋友就会信任他,受过他教育 的年轻人就会怀念他。表达了 “孔子”与“人”之间的关系,表达出孔子对所有人的关爱,以及他所追求 的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但其“志”实际上并不特指自己,而是希望天下人都能如此。后者的译法表达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恰恰表现出孔子的 “志”在于:希望老年人得到安养,朋友间以诚相待,少年得到关爱。不但自己要注重修身,践行 “仁”,还要推己及人,让天下人都“施仁”,这也是孔子毕生的追求。后一种译法,使孔子之志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志向也更加高尚。参考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

6、:“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 ”子路说:“(我)愿将我 的车马、轻软的衣裘和朋友共同享用,即使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长 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老年人得到安排,朋友间相互信 任,年较人得到关怀保护”子路问怎样做才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以做到恭敬认真。”子路说:“像这样就可以了吗? ”孔子说:“修养自己并且使别人安乐。“子路又问:“像这样就可以了吗? ”孔子说:“修养自己 并且使百姓安乐。修养自己使百姓都安乐,尧、舜大概都月旦心很难完全做到吧!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读杜诗陆游城南杜

7、五少不羁,意轻造物呼作儿。一门酣法到孙子,熟视严武名挺之。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万不一施。多回英概入笔墨,生民清庙非唐诗。向令天开太宗业,马周遇合非公谁?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室嗟咨。注释:【1】此诗作于陆游被罢官后闲居绍兴时,诗人已71岁。【2】杜五:指杜甫的祖父杜审言。【3】酣 法:作风。【4】挺之:严武父亲的名字。【5】生民清庙:均为诗经篇名。【6】马周:起初怀才 不遇,后受到唐太宗重用。13 .以下对诗句的理解,不更硬的一项为哪一项()“意轻”句,写少年杜审言狂放不羁,称大自然为“小儿”。A. “惜哉”句,写杜甫虽然有千万种本领,可惜却未能施展。B. “生民”句,写杜甫的诗境界宏远,

8、绝非一般唐诗可比。C. “后世”句,写后世人应把杜甫当作诗人的典范予以尊崇。14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氐碰的一项为哪一项()A.开头四句写杜氏祖孙的态度风貌,为塑造杜甫的非凡气度作铺垫。B.两个“空”字,表达了诗人对杜甫生前遭际和身后名望的惋惜。C.诗人用马周遇太宗的典故,意在说明与马周相比,杜甫更有才华。D.诗人借读杜诗来抒己怀,抒发了徒有壮志而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感。15.本诗中的杜甫形象与你阅读杜甫诗歌后认识到的杜甫一致吗?请对照蜀相,结合读杜诗的具 体内容说明理由。【答案】13. D14. C15. 一致。在陆游的读杜诗中,诗人运用典故,将马周和杜甫二人相比照,点明了杜甫有着如马

9、周一样 的才能,但是却没有遇到明主。从这里可以感受到这首诗中杜甫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在蜀相中,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 还没有平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 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解析】【13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D. 后世句,写后世人应把杜甫当作诗人 典范予以尊崇理解错误。作者写的是后世人只把杜甫看 成诗人,却忽略了杜甫也是有治国之才、胸怀抱负的爱国志士,使得作者“空嗟咨”。应选D。【1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与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10、的能力。C. “意在说明与马周相比,杜甫更有才华”说法错误。诗人用典故,“马周遇合非公谁”,意在说明与马 周相比,杜甫虽有才华,却没有遇到如唐太宗样的明主,使得杜甫生不得重用,壮志难酬。应选c。【15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形象的能力。首先应明确指出观点:是不一致的。然后结合两首诗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读杜诗中,通过由对杜甫的祖父“少不羁”的赞美,进而赞美杜氏家风”一门酣法到孙子”,从而称 赞杜甫有才华、有抱负;再由唐太宗与马周的君臣相知,感叹杜甫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令诗人“抚几 空嗟咨”。所以,陆诗中杜甫的形象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令人痛惜的。蜀相中,作者在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

11、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 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 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 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作者也借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 的命运,暗含对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慨。所以两首诗所描绘的杜甫形象是一致的。16.在横线上写出原句。(1),夕揽洲之宿莽。(离骚)(2)黄河之飞尚不得过,。(蜀道难)(3)飞湍瀑流争喧鹿,。(蜀道难)(4) ,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5)羌管弄晴,, , (望海潮)

12、(6) , ,难赋深情。(扬州慢)(7)心非木石岂无感? 。(拟行路难),樽酒家贫只旧酷。(客至)(8) ,青眼聊因美酒横。(登快阁)(10)矮纸斜行闲作草,。(临安春雨初霁)【答案】 .朝搴毗之木兰兮 .猿猱欲度愁攀援 .碌崖转石万壑雷 .三顾频烦天下 计 .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吞声廓躅不敢言 .盘殖市远无兼味 朱弦已为佳人绝 晴窗细乳戏分茶【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搴毗” “猱磕” “烦” “蔻”“跳躅” “飨”。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西洲何处夏磊在我喜欢的古代诗词

13、里,西洲曲算是背得比拟早的。年少时我家住在长江中间的南京八卦洲,头 上是天,四面是水。“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每次念到这两句,就会想到江边上的那个渡口,并同 时在脑海里遐想着渡口外边的世界和不知在何处的西洲。后来,又读到温庭筠的“西州城外花千树,尽是羊昙【1】醉后春。”这才知道,原来古代真的有一 座城池叫西州。西州城建于东晋,因为宰相谢安病重时途经西州门,他死后,羊昙不再出入西州门。有一 天醉酒后不觉来到西州门,禁不住伏鞍痛哭。虽然诗里的西州城早已无从找寻,但这个名字却是再也忘不 了了,并且它也像西洲曲里的西洲一样,虽然相隔不远,却只能在心里梦想着此岸。我其实也清楚,西洲曲里的西洲和温庭筠

14、诗里的西州不是指的一个地方,但是我却情愿把它们拉 近,我甚至相信渡口那边就是那个诗意的世界。那年的三月,我们举家迁往江西,江水几个起伏就把我们的小船带到了江心,回望已是故乡的江北, 渡口码头变得越来越小,最后模糊在了江雾之中,眼泪在这时已经淌进了脖领。我知道,我要去寻找我生 命中的另一个西洲,“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柏树。”那里有乌格,也有花千树吗?人的一生就是从一个渡口到另一个渡口,从一个此岸到另一个此岸。渐渐地,我也过了总是在脑子里 幻想西洲的年龄,生命中路过了几个渡口,也到达了几个此岸,可我还是没能忘记从前的那点儿梦想。我 不想放弃每一个此岸,有谁来渡我过去呢?我此刻没有徘徊在自己的渡口,我

15、想去其他的渡口看看。那一次,我从武汉到长沙,走的路线大体上和屈原涉江里写的差不多。自从屈原“行吟泽畔”来 到湘江岸边,后世文人在水边的喟叹抒怀就显得很小家子气了,没有谁可以直视“屈原问渡”的背影,也 没有谁可以对他视而不见。那天屈原来到湘江边时,已是再次被流放了,“面色憔悴” “形容枯槁”,他 在水边号理,实际是到了思想和生命的一个渡口。飘然而至的渔父是一位高人隐士,也是一个“摆渡 人”。只是屈原终于没有听渔父的话,没有到对岸去看看。他往故国方向走了一段,传来了亡国消息,遂 万念俱灰,选择了投江,激起了千年波澜,中国的所有河流也跟着激荡起来。屈原投江以后的一百多年,贾谊也遭贬来到了长沙的这个渡

16、口,他在水边写了篇赋,投到江水之中。 在这篇赋里,贾谊用许多比喻来称颂屈原。然而又取了一条折中的路子,他一时感叹“呜呼哀哉,逢时不 祥”,一时又说“何必怀此都也”,总之是说,对岸还是要去的,方法总归是有的。任何对屈原的评论都是多余的。他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他只是诗人,诗人眼前的路没有阡陌没有 迂回,除了往前还是往前,渔父的道家处世方略是说服不了他的。屈原追随先贤彭成【2】而去,他没有 渡到什么地方,却走到了天下人的心里。我没有遇见生命中的“渔父”。我在早些年曾屡次投宿在富春江边上的桐庐,在“鱼梁渡头”停留过。读过郁达夫的钓台的春昼,就想着寻访这个故地。一是因为它每每勾起我对老家渡口的怀念,还

17、 有就是我那时的工作压力很大,带着一百多人的团队野决经营,正是需要释放压力、探索出路的时候。郁达夫是在上海“接到了警告,仓皇离去”,回到老家富阳而来到了这个渡口的。在一位洗米少妇的 指点下寻到这夜渡,高喊两三声,船就来了。到了对岸,黑或殴的桐君观却呈现了极好的景致,尤其是这 里的秀和静,使得他想就在这里结庐读书,孥乔木生。像严子陵【3】一样,管他什么高官厚禄、浮名虚 誉。但他终于还是回到上海,加入了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后来又参加了文化界爱国救亡活动。于是我 们少了一个隐者,却多了一个战士。就是这样的能吟出“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的江南名 土,在去新加坡做抗战宣传时,写下了 “抗战

18、到底,一定胜利”这样的壮语。江对面的严子陵不知道那天晚上这里发生了什么,他还在安享范仲淹送给他的“先生之风,上高水 长”。而我们知道了郁达夫的选择,也无须太多的评价。郁飞先生说过,他父亲不是什么圣人,只是一个 文人。但是我想,我们也可以把“出的空f”送给郁达夫。他就是一个作家,他永远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他忠于自己的选择。他本可以效仿严子陵,在江边寻一处钓台“姑庐读书,颐养天年”,而他最终成为了 一名烈士。富春江边的那个渡口没有留住他,一江春水在送走他的同时,永远记住了他。站在富春江边看江水东去,我忽然想,渡口其实就在人的心里。追随自己的内心就无所谓此岸此岸。 于是,还是禁不住想起我的西洲了。我

19、喜欢西洲曲,在我看来,不管是“整楼扶瑶琴”,还是“采莲南塘秋”,西洲是一个可以托付 梦想,托付思念,可以托付爱的地方。我梦想着人生的每一个渡口都是用爱来摆渡的,而到达的也是爱的 此岸。(取材于更磊同名散文) 注释:【1】羊昙:东晋名士,谢安的外甥,擅长唱乐,谢安十分欣赏他。【2】彭咸:商朝末年贤大夫,因 为向纣王进谏不被采纳而投江。【3】严子陵:东汉高土,拒征召而归隐富春江衅,耕钓以终。17.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他在水边哪尊跳躅:意为徘徊不前的样子B.带着一百多人的团队修港经营 惨淡:形容做某件事煞费苦心C.结庐读书,颐养天年 颐养天年:慎言养性,免祸全生

20、D.我们也可以把“小高7卜馋”送给郁达夫山高水长:指路途遥远,多有阻隔18.以下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巧碘的一项为哪一项()A.温庭筠笔下西州城美丽的景色和羊昙醉酒的故事丰富了作者的想象。B.贾谊同情屈原的遭遇,但他认为尽管环境恶劣,也应顽强地活下去。C. “只是一个文人”,意为郁达夫应该过结庐读书,颐养天年的日子。D.作者在文中屡次引用诗句,这些诗句优美并且缢含作者的人生体验。19 .本文题目是“西洲何处”,请结合全文,分条说明作者心中的“西洲”在哪里。20 .请结合全文,简述“屈原问渡投江”“郁达夫抗战救亡”两个材料的作用。【答案】17.D18. C. (1)年少时,在南京八卦洲以外的世界

21、,寄托着作者的向往。(2)迁居后,在家乡,寄托着作者的思 念。(3)陷入困境时,在梦想世界,寄托现实困境完全得到解决的愿望。(4)在作者心中的每一个可以寄托 思念、梦想和爱的对象上。19 .两那么材料主要写了屈原、郁达夫在遭遇人生困境的抉择,他们经人指点,本可以寻到退路,但屈原选择 投江,郁达夫投身爱国救亡运动。他们的选择都缘于他们对祖国最深沉真挚的爱。这样写丰富了 “西洲”的 内涵,突破作者个人的感受,上升到对于家国的情感,他们的选择让作者对此岸的认识产生了超越,只要追 随内心,无所谓此岸此岸。突出了凭爱摆脱困境,到达此岸的主题。引导读者选择用爱来突破人生困境的方 式。【解析】【17题详解】

2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运用词语和成语的能力。D. “山高水长”比喻人品高洁,垂范久远。应选D。【18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文本的能力。C. “意为郁达夫应该过结庐读书,颐养天年的H子”错误,这句话是郁飞先生对父亲的评价,可以理解为 一种谦虚的说法,但是作者认为“他就是一个作家,他永远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忠于自己的选择。他本 可以效仿严子陵,在江边寻一处钓台结庐读书,颐养天年,而他最终成为了一名烈士”。应选C。【19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文本的能力。由“年少时我家住在长江中间的南京八卦洲,头上是天,四面是水。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每次 念到这两句,就会想到江边上的那个渡口,并同

23、时在脑海里遐想着渡口外边的世界和不知在何处的西洲” 可知,年少时,作者的西洲再渡LI以外的世界,是作者对外界的向往。由“那年的三月,我们举家迁往江西,江水几个起伏就把我们的小船带到了江心,回望已是故乡的江北, 渡口码头变得越来越小,最后模糊在了江雾之中,眼泪在这时己经淌进了脖领”“我在早些年曾屡次投宿 在富春江边上的桐庐,在鱼梁渡头停留过。读过郁达夫的钓台的春昼,就想着寻访这个故地。一 是因为它每每勾起我对老家渡口的怀念”可知,迁居后,作者的西洲在家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思 念。由“读过郁达夫的钓台的春昼,就想着寻访这个故地。一是因为它每每勾起我对老家渡口的怀念,还 有就是我那时的工作压力

24、很大,带着一百多人的团队惨淡经营,正是需要释放压力、探索出路的时候”可 知,作者此时身处逆境,渴望困难得以解决,此时作者的西洲是梦想中的世界。由“我喜欢西洲曲,在我看来,不管是登楼扶瑶琴,还是采莲南塘秋,西洲是一个可以托付 梦想,托付思念,可以托付爱的地方。我梦想着人生的每个渡口都是用爱来摆渡的,而到达的也是爱的 此岸”可知,西洲在作者心中的每一个可以寄托思念、梦想和爱的对象上。【2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段落作用的能力。作答此题需要首先分析“屈原问渡投江”“郁达夫抗战救亡”的具体内容,然后分析他们这样做的原因, 最后结合文本主旨分析。“飘然而至的渔父是一位高人隐士,也是一个摆渡人。只是屈原

25、终于没有听渔父的话,没有到对岸去 看看。他往故国方向走了一段,传来了亡国消息,遂万念俱灰,选择了投江,激起了千年波澜,中国的所 有河流也跟着激荡起来”“他只是诗人,诗人眼前的路没有阡陌没有迂回,除了往前还是往前”表达屈原 不听渔父的劝告,在得知楚国灭亡的消息后毅然投江的故事,凸显了屈原对国家的爱。“到了对岸,黑戮毅的桐君观却呈现了极好的景致,尤其是这里的秀和静,使得他想就在这里结庐读书, 颐养天年。像严子陵一样,管他什么高官厚禄、浮名虚誉。但他终于还是回到上海,加入了 中国民权保 障同盟,后来又参加了文化界爱国救亡活动。于是我们少了一个隐者,却多了一个战士”表达郁达夫本 可以在富春江颐养天年,

26、做一个地道的文人,他却毅然回到上海,为国家而奔波,成为一名战士,凸显了 郁达夫对国家的爱。两那么材料将作者对“西洲”的理解上升到国家的层面,得出了 “,西洲是一个可以托付梦想,托付思念, 可以托付爱的地方。我梦想着人生的每一个渡口都是用爱来摆渡的,而到达的也是爱的此岸”的结论,突 出了凭爱摆脱困境,到达此岸的主题。引导读者选择用爱来突破人生困境的方式。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21.语言基础运用在入世20周年之际,高水平开放对于促进深层次改革具有“关键性作用”。中国改革开放仍然 需要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开展和“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纵观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改革与 开放相互促进、密不可

27、分。改革是开放的前提和爰国,开放那么是改革的保障与推进器。特别是在中国 的改革进程已经进入深度结构重组和利益调整年卞玲的当下,改革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迫切需要为改革 注入新的动力。党中央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和中国在开放中所做出的庄严承诺,会成为打破各种阻力、 冲破各种利益净第的制胜关犍。(1)以下说法不正碰的一项为哪一项()A.第句加引号的“关键性作用”不能改为“关键作用”。B.第句在表意上:不合逻辑。C.第句画线处的顿号应改为逗号。D.句中加点的“深水区”“藩篱”两个喻体形象准确。(2)不改变原意,从第句画线的“基础”与“推进器”任选词作修改,使这两个词语字数相同。【答案】(1)A(2)把“基

28、础”改为“奠基石”(或把“推进器”改为“推力”【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正确运用标点符号及修辞手法的能力。A. “关键性作用”指众多作用中的起关键作用的方面,与“关键作用”意思相同,可以换用,故A分析不 正确。B. “第句在表意上:不合逻辑”正确。第二句主客体颠倒,应该改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开展和 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仍然需要改革开放”。C “相互促进”“密不可分”两个词都是动词性短语,故顿号可以改为逗号。D. “深水区”喻指改革开放的深入阶段,“藩篱”喻指阻碍物,这里都用了比喻的手法。应选A。【小问2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可以把双音词改为三音词,

29、也可以把三音词改为双音词,使这两个词语字数相同。“基础”是建筑物的根脚或喻指事物的根基、事物开展的起点或必备的根本因素。故可把“基础”改为 “奠基石”。“推进器”是将任何形式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故可把“推进器”改为“推力”。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22 .有一首题目为生活的小诗,全诗只有一个字一一网。请你为这首小诗写一个短评。要求:有评价,有分析,条理清楚,150字左右。【答案】此诗极其简洁但意蕴丰富,全文只“网” 字,“网”可以理解为生活的形状、生活的枷锁、或是 生活的范围,也可以理解为互联网。这一个“网”字穿透力很强,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很大

30、。透过“网”, 我们可以在密密麻麻的线中看到忙忙碌碌的自己,也可以在线与线的交错中看到得以喘息的自己。此诗虽 无韵律但胜在内涵。【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此题属于议论性微写作。全面审清题意,明确题目中的各项要求,如写作范围、文体、篇幅等。题目要求是为一首“题目为生 活,全诗只有一个网字的小诗”写一个短评。首先,对这首小诗要有一个整体评价,比方简洁、凝练、清新等;接着分析从小诗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以 上的特点或者对这首小诗进行解读,比方对网”的理解、“网”与题目“生活”之间有何联系;最后可 以概括自己的观点。注意字数要求,不能超过150字。23 .冬奥会上,谷爱凌“一飞冲天”,短道

31、速滑梦之队“一往无前”;冰场雪场,三四岁儿童“如龙飞 舞”,六七十老汉“如箭滑下”请描写一个冰雪运动的场景。要求:语言生动,描写细致。【答案】滑雪,对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有很强的诱惑力。只见一片冰天雪地中,一个穿红色外套的少年,脚 踏长长的滑雪板,手拿滑雪杖,身子一屈一伸,手脚配合和谐,在雪场上奔驰。他像一团火焰,滚动着,燃 烧着,浑身充满着青春活力,飞般地冲向坡底。飞旋中激起的雪雾飞扬,笼罩住他火红的衣服,霎时从我 眼前“飞”过,煞是惊险刺激。滑雪少年,激情飞扬,有一种说不出的青春之美。【解析】【详解】此题考杳学生微写作的能力。此题属于描写类微写作。材料列举了谷爱凌、短道速滑梦之队这两个冬奥会

32、代表,并用两个成语“一飞冲天” “一往无前”来概括 他们的运动特点或者奥运精神;再从普通人中选择儿童和老人,用“如龙飞舞” “如筋滑下”来描写他们 的运动场景。这就启示我们,可以写冬奥运发动,也可以写普通冰雪运动爱好者。写作时要注意描写的是冰雪运动的场景。冰雪运动有滑冰、滑雪、冰壶等运动形式,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进 行描写。可以描写一个人运动的场景,也可以描写很多人一起运动的场景。可以描写儿童运动的场景,也 可以描写大人运动的场景,可以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来展现冰雪运动的特点和美感;也可以通过对环境 的描写,从侧面来展现冰雪运动的场景。要有细节描写,如可细致地描写滑雪时人物的穿着,滑雪时的动 作,

33、滑雪时的环境等。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24 .近日,中国诗词大会要开设中学生专场,旨在增强青年人读诗写诗的意愿。请你合理引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几句话,为这个读诗专场的主持人设计 一段开场白。要求:主题鲜明,符合情境,语言流畅,150字左右。【答案】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缢深厚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历史长河中经久不 衰的瑰宝。”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引领了我们追寻爱情的脚步;“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赋予我们创造未来的力量;“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照亮了我们 追求理想的前

34、程诵读经典,我们寻找万里河山的广阔;对话圣贤,我们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解析】【详解】此题考杳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抒情类微写作题。题目要求为读诗专场的主持人设计一段开场白,旨在增强青年人读诗写诗的意愿。首先注意开场白的写 法,要紧扣诵读活动的主题,围绕诵读诗词、倡导读诗写诗的主题展开话题:还要美化句子力求有文采, 巧用对偶、引用等修辞手法。此题有明确的情境,作为主持人,设计开场白时要有一定情境导入意识,引领大家进入诗词的情境,感受 诗词的魅力。这时就要合理、恰当地引用诗词文句,尤其要准确引用题目要求引用的诗句。注意语言流 畅,句式整齐,有一定感染力。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35、,按要求作答。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25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说明你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语言顺畅。不少于70()字。【答案】例文:风中的余香那辉煌的盛唐早已过去,但诗歌仍千百年来在人们心间流淌;古希腊的城邦早已覆亡,而那自由 民主的星火却依旧跋延,在更深广的土地上,燃烧了几千年。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是的,没有什么可以永存,最宏伟的大厦最终 也不过化作历史风尘中的一把碎土,

36、但我们创造过的思想与美,却在它们的载体与躯壳湮灭后,化作历史 风沙中的一抹余香,缠绕亘古,永不逝去。当年左光斗被魏忠贤杀害后,他的喉骨被命令磨成粉,随后魏忠贤一饮而下。连喉骨也彻底地碎了,魏忠贤才彻底放心了,如此,你还如何再上书、进言?他却不知,自己饮下的,是一生的恐惧。那东林党文学作品大概可分为三种,情尽乎辞,情溢乎辞,或是辞溢乎情。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指出与此类 似的分别,不过他把“情”叫做“精神”,“辞”叫做“物质”:物质恰足表现精神的是“古典艺术”, 例如希腊雕刻,体肤恰足以表现心灵;精神溢于物质的是“浪漫艺术”,例如中世纪“哥特式”雕刻和建 筑,热烈的情感与崇高的希望似乎不能受具体形

37、象的限制,磅礴四射;物质溢于精神的是“象征艺术”, 例如埃及金字塔,以极笨重庞大的物质堆积在那里,我们只能依稀见出它所要表现的精神。黑格尔最推尊古典艺术,就常识说,情尽乎辞也应该是文学的理想。“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和顺 积中,英华外发”,我们的古圣古贤也是如此主张。不过,情溢乎辞也未尝没有它的好处。语文有它的限 度,尽情吐露有时不可能,纵使可能,意味也不能很深永。艺术的作用在于暗示,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 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闲深婉约,读者才可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拿绘画来打比,描写人物,用 工笔画法仔细描绘点染,把一切形色,都尽量地和盘托出,结果反不如用大笔头画法,寥寥数笔,略现轮 廓

38、,更来得生动有趣。画家和画匠的分别就在此。画匠多着笔墨不如画家少着笔墨,这中间妙诀在于能以 有限寓无限,抓住精要而排去枇糠。在普通情境之下,“辞溢乎情”总不免是一个大毛病。我们看到一大堆漂亮的辞藻,期望在里面玩味 出来和它相称的情感思想,略经咀嚼,就知道它索然乏味,心里仿佛觉得受了一回骗,作者原来是一个穷 人要摆富贵架子!不过“辞溢乎情”有时也别有胜境。汉魏六朝的骈俪文就大体说,都是“辞溢乎情”。 固然也有一派人骂那些作品一文不值,可是真正爱好文艺而不夹成见的虚心读者,必能感觉到它们自有一 种特殊的风味。我曾平心静气地玩味庾子山的赋、温飞卿的词、李义山的诗和商籁、弥尔顿的长短诗,觉 得他们的好

39、处有一大半在辞藻的高华与精妙,而里面所表现的情趣往往很普通。我最初无法在理论上找到 一个圆满的解释。我放眼看一看大自然,天上灿烂的繁星,大地在盛夏时所呈现葱茏的花卉,我们就不能 借它们娱目赏心么?再看一看艺术,中国古史上的花鸟,波斯地毡上的图案,不也都“美丽”得令人欣 喜?我们欣赏它们所表现的情趣居多呢,还是欣赏它们的形象居多呢?我因而想起,辞藻也可以供人欣 赏。“辞溢乎情”的文章如能做到这地步,我们似也毋庸反对。(取材于朱光潜谈文学)1.以下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无画的一项为哪一项()A.中国古诗有字句长度的限制,多为四、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B.儒、道两家思想都重视“无”与“

40、有”、“言”与“意” 辩证关系。C.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人的感情流动多变,难以全部直说。D.含蓄美是诗人成熟的标志,年龄越大的诗人写出的作品越具含蓄美。2.根据材料二 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相较于希腊雕刻而言,黑格尔更推尊中世纪的“哥特式”雕刻。B.情溢乎辞的作品虽意味不深永,却能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空间。人的傲骨不灭,他们的灵魂成为奸恶之人永远的噩梦,也幻化成为历史一曲永恒悲壮的绝响。是的,一切都不会过去。形式的过去预言着内涵的永存。而今,在这个身边风景迅速变化的时代里,你是否曾闻到那风中的余香?有那么多人感慨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丧失,他们迫切地想重建历史的辉煌,想发扬

41、光大。如此并没有错,只是有许多的文化,它们随着 历史的云烟,早已很难在当今世界坐上把辉煌的交椅。它们的位置,应当成为风中的淡淡香气,人们精 神家园的盆景,于无声中滋养与温润我们的感情。因为那些遗忘是必然的啊!那些传统的或是略带迷信色 彩的习俗,它们其实从未在我们身边消散,只是硬性地想换回轰轰烈烈的纪念形式,我们才反而会感觉到 它们逝去的姿态。并且一切都能,都值得成为那风中的余香。逝与留的辩证正是自然与历史最智慧的斟酌。当外表随着 风沙渐渐融化,那内核也正缓缓显露它的精华。时光逝留的沙漏,更能让我们看清一样事物它真正的价 值。大西北的敦煌,曾经的飞天完整而清晰,但对雕画它的人,它只是壁画:如今的

42、它虽已干涸百孔,却 更能承当历史的厚重。真正的杰作,必是经过历史风霜的淘洗,然后逝去了一些,却更余留了真和美。我们这个时代,是否想让后世回望的时候能找寻到如此一些不灭的精魂?那就让文学的泡沫,让市场 的包装淡去些吧,它们,只会在风中逸散。一直难忘的一次画展,是新兴的画家自办的,朋友看到一幅画问我,那窕竟是传统画风还是后现代 的?我看着那幅画,很温暖。那一刻,我仿佛闻到了风中的余香。【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是两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一种辩证的关系。深入 挖掘,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即可。无论是“一切都会过去

43、”和“一切都不会过去”都很有话可说。关于“一起都会过去”,考生可以从为什 么和怎么样两个层次去写。为什么一切都会过去,因为事物是变化的,无论辉煌也好,失败也罢,最终都 将会过去,所以要笑看成败。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用主观的努力变不利为有利,平和的心态可以让一切 都变成过去。至于“一切都不会过去”,那么可以更多的从反面来写,一位伟人曾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 背叛”,有的事情己经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但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个作文题非常有哲理,给考生很大的思考空间。考生写作时,需要涉及到两个角度,整体把握,这两个 角度之间有很强的内在逻辑。如果选择其中的一个角度,文章会显得比拟薄弱。此外

44、,在写作时,可以把 “一切”具体化,理性思考为什么会过去,什么不会过去。然后再选择合适的素材,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 证。因为这里的“会过去”和“不会过去”可以发散理解成多个内容。立意:1 .青春易逝,奋斗难忘。2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3 .灾难可以过去,经验教训不能忘记。4 .逝去的是形式,留卜的是内涵。26.请以“想飞”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答案】例文:想飞“哎!这么漂亮的小女孩居然是个哑巴,真是可惜了。”这句话已经是第五百回听到了,从出生到现 在,所有遇见母亲的人都这样说。小时侯,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摇头

45、,但却能从他们惋惜的眼神中看出些 什么。妈妈曾对我说,我是一个无声的天使,无意中坠落人间,成了妈妈的孩子,但只要翅膀还在,我就还 能飞翔。我,相信了。每天我都会到那一片青草地上,看小草随风舞动,看蝴蝶快乐地起舞,看鸟儿自由地飞 翔。我发现,原来有翅膀能舞得这般美妙。于是,我央求妈妈送我去学舞蹈。我坚信,只有这样,我才能 飞得和天样高。曾经,从朝阳初升的早晨,到暮色苍茫的黄昏,每一天,我都驻扎在同一个地方同一棵大树、同 一个树枝的同一个点上,看着左边的小黄花一天天绽放,看着蜗牛一步步往上爬,看着那小小窗口后女孩 们的舞蹈我幻想着,何时我也能如此轻盈自由,不再受这无声的禁锢。所以我好想像这棵大树一

46、样, 拼命地往外伸展,摆脱这围栏的镣铐。终于,那间舞蹈教室里多了一个女孩!自那以后,月满星稀的深夜,那个窗口总是隐隐透出微光。对,那就是我。这是我的机会,一定要把握住。无声的世界里一直回响着这句话。无论怎样,我都要 振翅飞翔,这样,我才能与我的梦想同飞翔。每天,我都会很晚才离开,每首曲子,我都会跳到腿脚 发软,好似穿上了那双传说中的红舞鞋。我的世界不再无声,因为有无数的乐声在这里回荡、融合,慢慢 渗透进血液中,给身体的每个局部都带来音乐的激情与能量。“真想不到,这孩子有这样 毅力。”终于,我听到了未曾有过的赞扬声。冥冥中,我有种预感,我的梦想就要实现,我感到了难得的轻松,我的身体变得轻盈,似乎

47、快要腾 飞。起风了,我的翅膀展开了,我看到了天堂,看到了我想,虽然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但我有一颗比任何人都要狂热的心,我要也得和天一样高,这样我 的未来才能看到希望。虽然无声,我却想拥有比任何人都更悦耳的生命,插上一双翅膀,在一个天清气朗的日子,振翅,飞 翔。我知道,我会和天一样高。【解析】【详解】此题考杳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全命题式作文题。试题限定的标题“想飞”,也就是我们此次要写的写作主题。“想”,说明 “飞”这件事情是主人公还不具备的技能,但他却又对此抱有期待和渴望实现的FI标,所以会有一个“想 要”的目标和具体内容。对“飞”的理解,需从多层面进行思考:可以是像鸟儿那样拥有翅膀

48、在天上飞 翔,也可以是抽象的摆脱束缚自由自在的意思,或者是实现理想自在翱翔的样子。此外,试题中还要求我 们“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这说明我们应当根据自己的生活,提供支持“想飞”的那双翅 膀。而“飞”的过程和“飞”上去之后的内容,就需要我们展开联想、想象了。试题要求我们写一篇记叙文。因此,我们需要着重刻画出“想飞”的主人公、“想飞”或“想象飞”的具 体过程,以及是否完成了 “想等。这里的主人公,可以是写作者自己,也可以是我们身边的某个人 物,甚至是有一定现实基础的虚构人物。我们在具体描写时,最好能够展现“想飞”与为“想飞”而努力 的过程中,主人公得到的成长。如此,这篇文章的立意就深刻了。立意:1 .想为自由而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