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docx

上传人:wj151****6093 文档编号:6318669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50.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一、温故知新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学问体系一览 目的: 核心: 宗法制工具: 作用: 目的: 分封制对象: 作用: 结局: 特点: 内容: 秦朝郡县制 特点: 缘由: 西汉郡国并行制弊端: 历程实施者: 对策措施: 利弊: 背景: 权: 宋初集权措施钱: 兵: 利弊: 结局: 皇帝制:,。 秦朝三公: 三公九卿制九卿: 关系: 名称: 隋唐结构:三省:、 历程六部: 作用: 行政权: 宋初措施:军权: 财权: 结果: 措施:时废,设。 明朝时正式设。 影响: 清朝:措施:沿用明制,设,负责军国大事。年间设,职权: 影响: 二、本专题你须要

2、理解的概念: 1、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土地制度 时期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 商周时期 春秋以来 2、自耕农 特点: 出现缘由: 破产缘由: 3、租佃制 出现: 发展: 普及: 特点: 作用: 4、手工业 部门成就经营方式 冶金1、 2、 3、 纺织 陶瓷 5、商业 原始社会末期: 商朝时: 周朝: 春秋战国时期: 隋唐时期: 宋代: 元朝: 明清时期: 6、重农抑商 产生: 发展: 松动: 强化: 7、资本主义萌芽 产生: 特征: 经济结构: 受阻缘由生活水平: 政府政策: 三、本专题你须要背诵的学问: 1、商周以来,我国生产工具是怎样渐渐改进的? 商周时期:绝大部分农具是木石和骨

3、、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春秋时候,铁农具起先出现。 战国时,铁农具运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记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起先用牛犁耕并渐渐推广。耕犁的出现,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曹魏时,马均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浇灌。 唐朝时,创制了新的浇灌工具筒车,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便于水田耕作。 2、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冶铁业发展状况如何?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创建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独创了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 春秋用木炭做燃料,西汉用煤做燃料,南

4、宋用焦碳做燃料。 3、商朝以来我国商业发展的状况如何? 商民擅长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商朝都城已成为旺盛的商业都市。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相互沟通。在中原市场上可以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部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很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都聚集着很多人口。 唐朝时,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中期起先征收茶税。城市里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政府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市的买卖时间有限定,仍有日中为市的古风。唐朝后期,一些繁华的大城市有了夜市。黄河流域的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长安城内有

5、坊(住宅区)有市(商业区),市坊分开。市有东市和西市。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扬州和成都为中心。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 明清时,国内市场扩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对外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微小。 4、西周以来,我国土地赋役制度的变更状况怎样? 西周实行井田制。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一切土地属于周王全部。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周王交纳肯定贡赋。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春秋时期,土地全部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如春秋时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依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

6、赋税,鲁国的初税亩也按田亩的实有数目收税,都承认了土地的私有。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两汉:编户齐民,指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担当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还有各种田亩附加税。除了规定的徭役外,百姓还要为官府服杂役,修宫殿修道路。妇女有时也被拉去服役。超期服役非常普遍。 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和租调制,后又起先推行以庸代役,限于50岁的农夫。 唐朝前期:实行井田制和租庸调制。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肯定数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

7、绢或布代役,叫做“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唐朝后期: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780年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收税。变更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夫的人身限制有所放松。 北宋时: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根据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实行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明朝时:1581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

8、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纳银代役,说明农夫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反映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清朝时: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全部,叫做“更名田”。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50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人头税的废除,表明封建国家对农夫的人身限制进一步松弛。 5、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缘由有哪些? 农夫遭遇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峻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封建国家重农抑商,设立众多关卡,对

9、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总之,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四、本专题你应当通过的测试 1、浇灌工具的改进是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与图1相比,图2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A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B既能浇灌又能排涝 C节约了人力D浇灌不受水源的限制 2、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觉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务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3、按时间依次排列我国古代冶铸技术的进步青铜铸造灌钢法冶炼生铁和钢 ABCD 4、下列对均田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我国封建社会

10、的土地国有制的一种形式 B均田制的实行是国家爱护自耕农经济的表现 C受田农夫拥有对土地的全部全部权和处置权 D从北魏到隋唐前期封建国家始终运用这种制度 5、自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缘由是: A农夫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农夫 C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彻底废除D商品经济的发展 6、对古代私营手工业的分析正确的是 A秦汉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B唐宋以来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加深 C明初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D清朝时期私营手工业起先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7、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化的趋势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

11、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8、从秦代到清代,在各种形式的土地制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君主土地私有制B、贵族土地私有制 C、自耕农土地私有制D、地主土地私有制 9、“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这一局面出现于 A中唐以后B南宋时期C、元代D明朝时期 10、某地出土一张明代地契,该地契反映当时租佃制下的农夫发生了很大改变,这些改变不行能包括 A生产关系的调整B在选择雇主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 C和商品经济发生关系D雇佣关系取代了租佃关系 11、下列图片能反映唐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ABCD 12、中国的瓷器在海外

12、广受欢迎下图为一珐琅瓷,请你做一回文物鉴赏家推断它的大致制作朝代为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13、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自耕农富有祥和的生活状况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ABCD 14、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A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 B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13、 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 D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 15、视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相识不包括 A、铁制农具出现并推广运用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改变D、运用水排鼓风冶铁 16、“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对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A、火耕B、刀耕C、石器锄耕D、铁犁牛耕 17、古罗马士兵运用的刀剑是熟铁制的,刺到敌人身上立即弯曲,须放在地上用脚踩平再用。同一时期我国的刀剑锋利坚硬,由此我们可以推断 A、春秋时期我国已经冶炼生铁和钢B、春秋

14、时期我国出现炒钢技术 C、和斩甲能过三十札的以灌钢法锻造的宿铁刀制造方法一样 D、春秋时期我国铁制兵器完全取代青铜兵器 18、唐代以前,我国城市中关于坊市设置的叙述,正确的是坊市不分开县城以下禁止设市出现夜市、晓市等商业贸易受官府严格限制 ABCD 19、作为一名古代商人,你最情愿选择的经商环境是下列哪一年头? A春秋战国B汉唐C宋元D明清 20、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 B、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将商人集中起来统一管理 C、隋唐时期商业贸易高度旺盛,已出现纸币 D、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劳动力成为商品 21、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15、有: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官营作坊内的工匠职业世袭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古代生产技术的最高水平始终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ABCD 22、下列是古代某保藏家的三幅典型藏品, 请推断这位保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 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23、明清时期,苏州、杭州和景德镇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共同标记是 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 B行业分工和生产过程的分工特别细密 C官营手工业占据优势,快速发展 D商品生产过程中劳资双方雇佣关系的确立 24、“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这句话反映了专业市镇发展区域分工加强经济重心南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BCD 25、明朝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

16、南农村人口“从前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商者,三倍于前”的社会现象,这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自然经济起先解体D、商品经济相当旺盛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易错学问点归纳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易错学问点归纳 1.夏商周时期,受封的诸侯对土地只有世代运用权,而无权转让与买卖,需向国王缴纳贡赋。 2.春秋时期,“私田”不归国王全部,而是归“私田”主子限制,税制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 3.标记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事务不是牛耕的出现,而是曲辕犁的独创,因为它可以调整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4.关于井田制和均田制 (1)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17、,实质上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全部土地。井田制下的经营方式是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奴隶和庶民无权支配劳动产品。 (2)均田制: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政府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夫;均田制下的经营方式是个体耕种,农夫能够支配部分劳动产品。 5.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在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土地全部制的确立和小农经济的形成,起先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6.明朝时期白银的普遍流通并没有促进对外贸易的旺盛,这是因为明朝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7.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直到鸦片斗争前夕,就全国而言,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18、资本主义萌芽不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还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缘由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而是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8.闭关锁国并不是肯定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9.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1)小农经济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基本单位的小规模的个体农业经济。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自然经济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带有闭塞性和迟滞性。 (3)商品经济是干脆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19、商品经济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进取性。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近代社会区分于古代社会的最重要标记。 10.“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不但阻碍海外市场开拓,而且导致中国固步自封。这些都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 注:本专题含古代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生产发展、商品经济发展与货币演化三个小专题,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古代社会生活变迁另见古今中外综合专题系列。囊括大纲版和新课标版学问。 小专题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题一学问归纳 (一)大纲版1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农具、耕作技术、发展缘由及发展表现等):(1)商和西周时期

20、,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绝大部分的农具用木、石、骨、蚌制成,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2)西周晚期,铁器起先运用;春秋时候,铁农具起先出现;战国时,铁农具运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记着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起先运用牛耕并渐渐推广。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3)战国时期秦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缘由:一是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二是商鞅变法相关措施的作用(如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嘉奖耕织等);三是都江堰和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促进。(4)六朝时期,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三吴地

21、区(吴郡、吴兴和会稽三郡,即苏南和浙东一带)最发达,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产粮区。江南农业快速发展的主要缘由有: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充溢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发展;一些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嘉奖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南北朝时期,中原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有所扩展,两汉时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北方农业总体上复原和发展的主要表现是:研制新农具,推广新技术(如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地区采纳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耕作方式);兴修了水利(如曹魏兴复了很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处都要通渠浇灌

22、);开发了边疆地区(北朝时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的开发,都取得了可喜成就)。(5)隋唐时期,农业较快发展,其特点表现在:一是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二是农业浇灌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如便于水田耕作的曲辕犁);三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唐朝中期,政府起先征收茶税)。南诏大部分地区以农业为主,稻谷收割后,又种大麦,是我国农业史上最早实行复种制的地区。(6)明清时期,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了,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如棉花、烟草、花卉等)。2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1)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稻、黍、稷、麦

23、、豆),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2)两汉:农作物除粟、黍外,稻和麦得到推广种植,也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东汉时已有双季稻;汉水流域稻麦轮作,一年两熟。西域的葡萄、核桃、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胡萝卜等接连移植内地。棉花原产地不在我国,大约在西汉时传入新疆地区,后在南方种植。(3)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中亚、波斯商人把胡椒、波斯枣等输入中国。有一些国外蔬菜品种传入我国,如来自地中海地莴苣,来自印度的刀豆,来自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4)两宋:北方的粟、麦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江淮地区;棉花的种植由福建、广

24、东推广到长江流域,南宋时棉布渐渐代替麻布成为人们主要衣被原料。(5)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桑、麻等作物广泛种植。江南大力发展双季稻,岭南出现三季稻。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引入我国。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3水利技术与水利工程(1)浇灌技术与工具:春秋战国时,中原地区已普遍用桔槔来浇灌农田;曹魏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浇灌;唐朝时创制了新的浇灌工具筒车。(2)浇灌工程:春秋时楚相孙叔敖在淮河流域修筑芍陂,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旁边的岷江流域修建综合性防洪浇灌工程都江堰;郑国在咸阳旁边开凿郑国渠;汉武帝时,在关中地区开凿了六辅渠和白渠;唐朝时,在黄河、长

25、江流域开凿一系列浇灌渠,并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王安石变法期间,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浇灌农田。(3)运输河工程:春秋时,吴王夫差开凿连结江淮的运输河邗沟;秦朝政府为解决运输军粮的困难,派史禄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连接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隋炀帝于605年下令开凿大运输河,加强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沟通,也有利于农业浇灌;元世祖时,为解决运粮困难,开凿会通河、通惠河。(4)历代治黄工程:禹用疏导的方法把洪水引人江河再流人海洋;西汉武帝时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唐朝在黄河、长江流域修筑旧渠和堤塘;元世祖征发军民治理黄河。(5)海塘工程:为防止潮汐灾难,五代十国时,吴越在

26、钱塘江边修筑海塘,使万亩水田免于水患。(二)新课标版:发达的古代农业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中国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为了找寻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常常迁徙。随着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运用,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人们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西周时期,农作物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人们的生活已从频繁迁徙起先走向定居。中国农业独立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起先运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

27、其渐渐推广。西汉赵过推广“两牛三人”的耦犁。后来出现的犁壁,使铁犁可以向同一方向翻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整犁耕的深浅。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运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西汉时赵过总结推行代田法,比当时普遍采纳的撒播方法先进。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纳耕耙技术,这种耕作技术沿用至今。两汉的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地区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的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中国古代的闻名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人们创制和改进

28、的农业浇灌工具有曹魏时的翻车、唐朝的筒车、宋朝的高转筒车和明清时的风力水车等。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验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改变。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全部,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农夫生产主要是满意自家的基本生活须要和交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下的农夫,拥有肯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主动性。但由于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小农经济非常脆弱,多数农夫简单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二规律小结 1生产

29、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是人类改造自然实力的物质标记。旧的工具被淘汰、新的工具诞生,实质上是古代生产力进步的详细表现。2纵观古代生产工具的改进与发展,新工具更加推动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因此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古代经济的发展中已得到充分体现。3生产工具的独创,体现了人类在敬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能够通过正确、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改造世界。4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农业,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极大。这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抵挡自然灾难实力低下的状况下更是如此。因此中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农业基础建设,兴建公共水利工程。公共水利工程建设,是古代中国国家管理经济的带有确定性意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职能。5

30、古代人类治理大河、修筑水利工程,体现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相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的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的哲学原理。三热点冷点 1中国古代各时期农业发展缘由和水利技术与工程,是历年高考的热点。2中国古代历代农业发展的表现和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是高考的冷点。四高考题例 01(2022全国文综二卷12)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芍陂,推动了所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该水利工程位于 A成都平原B河北地区C渭河流域D淮河流域 02(2022全国文综一卷1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运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

31、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03(2022江苏历史1)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A孙叔敖B管仲C李冰D郑国 04(2022江苏历史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快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美。该时期江南起先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05(2022全国文综二卷13)隋朝大运输河的一段利用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古运输河。这一段是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 06(2022全

32、国文综二卷14)筒车在中国古代南方农业生产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一浇灌工具创制于 A三国时期B南北朝时期C唐代D南宋 07(2022全国文综一卷13)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养活了众多人口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 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 ABCD 08(2022北京文综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推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芍陂09(2022年重庆文综15)隋唐时期,淮水以北新增的有利于农田浇灌的水利工程是A郑国渠B芍陂C通

33、济渠D邗沟10(2022年山东文综10)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起先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状况。这说州当时该地农业经济衰退农业结构发生改变商品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兴起ABCD11(2022天津文综39题第(1)问)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平安。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白什么(2分)?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其缘由(4分)。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D芍陂位于淮河流域。02C应为弱化周王室统治。

34、03C从效果上看,这应是李冰主持修筑的都江堰。04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源于唐朝,在明清时较突出。05C按教材,这应是邛沟。06C唐代浇灌工具的革新应是筒车。07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应是手工业发展的结果。08A从该水利工程的功能和效果看。09C熟识大纲版大运输河的“三点四段”划分。10B题中含义是指农作物中经济作物比例增加,只能说是第两项。11答案要点:(1)(指明整体水平,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改变和农业生产环境来分析缘由)说明: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缘由: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等);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关系确立(私田取代公田)。五新题预料01史记河渠书

35、载:“渠就,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钟,古代容量单位)。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材料中的“渠”是指B 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广通渠 02白居易的琵琶行有诗句:“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诗中供应的重要历史信息是CA商人重金钱不重感情B唐朝饮茶之风起先盛行C唐朝茶叶商品化程度高D.交通不便,经商路途遥远03大家熟识的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的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反映出中国古代经济实质是AA封建自然经济B农业、手工业协调发展C耕地织布出售产品D重农抑商04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

36、”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B A特别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05“其湖池不流水,或聚数人踏转。车身长者二丈,短者半之,其内用龙骨拴串板,关水逆流而上,大抵一人竟日之力,灌田五亩。”引文所指的浇灌工具是B0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牟氏庄园,是大地主牟墨林及其后裔高营建的住宅,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地主庄园,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地主庄园。庄园内的每一项建筑都严格根据封建地主阶级的等级观念布局:大厅供奉祖先,老爷居住楼阁,妻妾子女居于平房,一干佣人居于群房。粮仓、磨房、碾房、粉房、油坊、棺寿房等多在群

37、厢,形成了一个自我封闭,自给自足的小社会体系。1988年1月13日,修葺一新的牟氏庄园经国务院批准,憋列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从今,庄园全面对外开放,短短十几年间,观光旅游者已超过六百万人次。材料二战国时候,韩、赵、魏三国的垦荒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中原地区的荒地大大削减。秦国从孝公商鞅变法以来也很重视垦荒。到秦昭王晚年更用分给田宅、免除徭役等方法招徕三晋(韩、赵、魏)之民到秦开荒,使秦国的荒地快速得到开垦。中国经济简史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虽南包象、浦,西括邛、山,至于外奉贡赋,内充府实,止于荆、扬二州。(南朝梁)沈约:宋书材料四明代棉花图收贩请回答:(1)据材料一,你可以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38、(4分)(2)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业的什么特征?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形成这一特征的主要缘由。(3分)(3)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改变?依据所学学问,简述这一改变的详细表现。(4分)(4)从材料四中你能得到农业发展的哪些信息?结合史实,归纳这些经济信息对其他经济部门的主要影响。(4分)(5)从材料一到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哪些趋势?(2分) 答案要点: (1)封建地主阶级孙艳的等级观念,自我封闭、自给自足,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爱护,成为旅游胜地。(4分) (2)特征:大力垦荒以扩大耕地面积。(1分)缘由: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各国政府的激励性措施。(2分) (3)

39、改变:江南经济发展快速。(1分)表现:耕地面积增多,耕作技术进步,单位产量提高;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以丝织为主的纺织业技术高,产量大;出现了建康和扬州等大城市。(3分) (4)信息:棉花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2分)影响: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2分) (5)趋势: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1分) 小专题二: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专题一学问归纳 (一)大纲版1矿冶业的发展:(1)夏商西周三代: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夏朝青铜器目前尚未发觉,商周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商朝青铜器由官府垄断,生产规模大,作坊集中在王

40、都,产品供国王和贵族运用。西周青铜器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大(2)春秋战国:铸铁柔化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青铜铸造工艺有更新的创建,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的珍品;那时的金银错技术和雕铸艺术,使青铜器更为精致美观。(3)魏晋南北朝:百炼钢技术已相当成熟,还独创了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4)隋唐:冶铸业已普遍采纳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5)明清: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一天产铁量达到六七千斤。2纺织业的发展(1)先秦:西周时已出现斜纹提花织物和刺绣。春秋战国时,纺织品纤维相当细密,如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麻布残片。(2)南北朝:曹

41、魏在纺织中心襄邑、洛阳设有特地的织造机构;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缫丝质量高;蜀锦,遐迩著名,行销吴、魏。(3)隋唐:丝织品品种繁多,有绫、锦等十几类,每类又分为很多品种;有些丝织品还汲取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以丝麻织品著称的手工业城市许多,北方以定州、宋州、毫州为代表,南方以扬州、益州、宣州、越州最出名。(4)明清:棉纺织业成为农夫的主要副业,棉布成为广阔人民的主要衣料;明代浙江嘉兴运用新式“纱绸机”;双色套印技术得以广泛传播,出现很多颜色的彩色印刷品;纺织业出现了地区性分工,如“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3陶瓷业(1)先秦:商和西

42、周遗址里出现了原始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次飞跃。(2)秦汉:陶塑精品遗存丰富,最突出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另外还有东汉成都的说唱俑和洛阳的杂技俑;秦汉大量的砖瓦、瓦当,也极具艺术价值。(3)南北朝:当时南方盛产青瓷,后来制作技术传到北方;北方创制出白瓷,白瓷的产生为我国制瓷业开拓了广袤前景。(4)隋唐:唐三彩,为后代彩瓷的产生开拓了道路;越州的青瓷、邢州的白瓷、巩县的唐三彩最为出名;还出现了秘色瓷。4造船业发展(1)先秦:夏朝时,船已作为水上交通工具。(2)三国:吴国造船技术很高,卫温曾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3)隋唐:能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称为“海上霸王”;能制造运用推动器的战舰,这是

43、最早运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洪州是闻名的造船中心。(4)宋元:北宋时,海船上已普遍运用指南针;海船设有隔离舱,在局部撞坏时仍可抢修;南宋造船业中心有明州、泉州、广州,能制造载粮几万石的大型远洋海船。(5)明清:明初郑和七次下西洋表明,明朝造船水平非常超群。5煮盐业、酿酒业的发展(1)先秦:甲骨文中有关于商周时期酿酒技术的记载。春秋战国时,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和四川的井盐都已开发;人们已能用曲造酒,是中国古代酿造技术的重要独创。(2)秦汉:汉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反映了盐在当时国家经济中所占的重要地位。(3)隋唐:中原人从高昌学来酿造上乘葡萄酒的方法,据记载说魏征是酿制葡萄酒的高手。6造纸业的发

44、展(1)秦汉:西汉前期已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宏大革命。(2)南北朝:纸张质量提高,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工具。造纸中心有洛阳、长安、建业、扬州。7手工工艺专著:(1)战国时期考工记:这部著作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不但在我国工程技术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2)明清时期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它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还收录了一些国外传来的技术,如倭缎织造法、朝鲜棉布染整法和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等。这表明海外技术的不断传入,已成为人们不行缺少的学问。国外称天工开物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8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