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doc 58)gmyg.docx

上传人:jix****n11 文档编号:6305098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98.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经济(doc 58)gmyg.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日本经济(doc 58)gmyg.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日本经济(doc 58)gmyg.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经济(doc 58)gmyg.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日本经济课程辅导教案本课程选用日本当代著名经济学家桥本寿朗等著现代日本经济(戴晓芙译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为教材,运用宏观经济分析的方法,结合战后日本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现代日本经济进行讲解。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解体,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许多国内外经济学家从各种角度对其经济现状、形成的原因、解决的方策等进行了大量理论与实证的分析和研究,成果斐然。其中多数学者习惯于从经济学这一角度研究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而忽略了在日本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脚色的企业以及企业行为的整体状况,本课程将注意弥补这一缺陷,本着既全面、又突出重点的方针吸纳多方研究成果对现代日

2、本经济体系的形成、作用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达到使学生能在一学期的时间里对日本经济有较全面了解的目的。课程主要包括除“序章”、“补论”共五篇二十六个章节的内容。在“序章”中主要介绍日本经济当前所面临的几大新课题,如“二十世纪体系转换和放宽管制”问题;“数字革命的作用及日本在数字化革命中的落伍”问题;“日本经济体系中的若干主要子系统的崩溃”问题等等。在“第一篇、战后改革与复兴”中,主要介绍从1945年到1954年期间战后日本经济三大改革(经济改革、劳动改革、土地改革)的内容、作用及后果,同时对该期间日本经济的复兴、重建以及日本式雇佣体系的形成进行着重分析。第二篇、高增长机制。这一般是指从1

3、955年至1972年战后高度增长时期的日本经济。在该篇里一方面从宏观上介绍日本的贸易自由化、资本自由化、政府机制以及产业政策、产业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从微观的角度介绍日本主银行体系的形成、作用以及支撑着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造船、钢铁、家电、能源等部门的发展状况。第三篇、石油危机与经济结构调整,介绍了自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以来至1980年期间日本向新一轮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契机、实施的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日本迎来的“真正的汽车工业时代”。第四篇、通往债权国和经济大国之路。对进入80年代后稳定增长下的日本宏观经济状况和成为世界最大的纯债权国的实态进行全面分析,并对在这期间日本企业的对策、日本企业的民营化

4、过程以及在日本具有代表性的诸企业、部门的生产、流通体系的形成进行系统介绍。第五篇、日本经济的现状与展望。主要针对进入9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不景气的现状、成因以及改革政策,包括对未来日本经济的预测进行有重点地介绍。最后在“补论”中就“日本型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将作专题性论述。(说明:以下章节中的难点,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用符号的多少表示。)序章 当前日本经济面临的几大新课题本章重点:关于“二十世纪体系的转换和放宽管制”问题基本概念: 放宽管制 数字革命 主银行体系本章要点:一、 二十世纪体系的转换和放宽管制1、二十世纪体系的转换:主要是指90年代以来以美苏对抗为轴心的冷战体系解体之后所发生的有目共睹的

5、变化这一事实。因此它成为众人探讨世界体系及国内外经济问题的依据。2、二十世纪体系转换所带来的后果:国际交通体系的变化政府干预力度的变化技术革新3、放宽管制:广义上讲就是为促进竞争摆脱萧条采取的取消或放宽政府管制的政策措施;狭义上讲它是以国际交通领域为主战场全面展开,其内容包括反对航空行政和海运卡特尔,促进通信领域的竞争以及金融改革等等。二、 数字革命的作用及日本在数字革命中的落伍1、数字革命的作用:它改变了企业间竞争的规程,创造了新的、恰到好处的企业体系和企业间关系,并正在创建由主要交易伙伴结成的战略性长期交易关系和标准化材料、零部件的“世界最佳采购的组成的产业体系”。2、日本在数字革命中落伍

6、的事实:尽管日本从二十世纪6080年代实现了新生产体系的革新,开发出丰田生产体系,并以机械工业为核心确立了在制造领域的优势,但在数字革命这一新产业领域中日本企业却落伍于美国,认识到这一事实的日本企业经营者对当今世界体系产生了种种危机感。三、 日本经济体系中若干主要子系统的崩溃()首先要强调的一点是,在分析“现代日本经济”时,不能忽略它的历史延续性,即用历史的观点去探明构成现代日本经济体系的若干主要子系统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形成后扩展和变化的实态。其次提出在日本,在与大企业的关系中像主银行体系这种战后企业体系中的重要子体系正在走向崩溃的事实。关于这一问题在以后的章节中将结合个别具体企业再作详细介绍

7、。 复习题:1、 为什么说“放宽管制”对今后日本经济发展至关重要?2、 日本在“作为新产业革命的数字革命”中为什么落后于美国?3、 如何用历史的观点分析日本经济体系中重要子体系崩溃的事实?第一篇 战后改革与复兴(194554年)第一章 战后改革:日本式企业体系的形成本章重点:1、 战后日本的经济改革、劳动改革、土地改革的内容及意义2、 日本式企业体系的形成基本概念:企业金融 企业体系 财阀 道奇计划 “劳动三法” “日经联”本章要点:一、战时的变化与战前相比主要表现在:1、 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倾向日趋明显。2、 企业金融从以内部资金为主,外部资金主要依赖资本市场的融资模式开始向间接金融

8、倾斜(如:指定对口银行等)。战争末期,政府的补偿政策支持了企业金融的发展。3、 劳动分配方面,劳动者在企业内部的地位有所提高,同时劳动者权利的限制也随之升级。日本式企业体系尽管在战前、战时已初步形成,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后的一系列经济改革。这期间美式制度的日本化构成了在1955年前后形成的现代日本式企业体系的雏形。二、战后经济改革1、 解散财阀内容:确定实施强制转让的控股公司 排除财阀家族的财阀统治力量。持股公司整理委员会指定了56个财阀家族,将其所有的有价证券强行转让。自1947年年中开始处理这些被转让股票(参照课本第1719页)。为了完善上述解散财阀的措施,对持股公司的子公司等指定公司中

9、的468家的股份进行处置,切断了资本支配关系。2、 清理财界 目的:为追究战争责任,解除旧经营者的职务,全面整顿企业的内部经营结构。 内容:1947年1月开始解除了各大旧企业经营者的职务,从领导岗位共清除经营者约两千人。作为其补充形式还颁布了排除财阀家族统治力的法规(1948年3月)。新的企业经营班子由企业第一线的内部晋升者组成。 后果:a.荡涤了所有型经营者 b.促成企业内部晋升制的形成 c.提高了劳动工会的地位。3、 金融改革() 目标:要切断日本战争经济的金融与产业的密切关系,使企业融资从依靠银行的间接金融转向以证券为核心的直接金融。 步骤与内容:a. 关闭战时的金融机构实行民营化。关闭

10、了担当战时金融金库、金融统制会、朝鲜银行以及台湾银行等。除此之外,横滨正金银行与日本兴业银行实行了民营化。并规定包括日本兴业银行在内,转型为受理存款业务的普通银行不得以集资为目的发行债券。b. 19461947年实施了解除财阀对金融机构控制的措施。通过这项措施金融机构自身的法人治理结构发生了变化。c. 推出证券交易法。在信息公开、保护股东权利、保护普通投资者利益方面进行了改革。4、 禁止垄断、排除集中 目的:“确保市场自由竞争”;纠正战时单方面追求巨型企业的发展倾向。 内容:a. 根据GHQ的命令分割了战前已经形成的大型企业 b. 实施排除经济实力过度集中法 影响:a. 分割了战前就已经形成的

11、具有垄断倾向的许多大企业。如,日本制铁、王子造纸。b. 带动了其它企业自发地进行审理与分割。c.对发挥市场竞争机制起了积极作用。5、 道奇计划() 计划设想:为了增加实质性出口,继续限制国内消费,重点应由国内消费转向出口,即“优先出口”。靠骨干企业的合理经营和工人的“拼命工作”,用扩大出口来覆盖战后国内需求的缩小。 主要内容:a. 确立均衡财政。根据道奇直接制定的1949年度预算,不仅指一般帐目,而是综合性均衡,而且是偿还了过去债务后的均衡。道奇预算包括一般帐目、特别帐目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综合预算。根据道奇预算,将出现大幅度的黑字。由此可以偿还复金债等旧债及贸易借款等。b. 停止与此相关的复兴金

12、融金库的新融资项目;大幅度削减并废除了政府补贴;废除了非公开贸易补贴;新设对日援助回头资金特别帐目(即对美国认为重要的国营企业、民间企业实施融资)等等。c. 设置1美元360日元的单一外汇汇率,振兴出口。 结果:a.引起了深刻的资金不足和国内需求缩小。b.导致了缺乏竞争力的许多中小企业倒闭,失业人员增加,产生了深刻的萧条。c.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货膨胀,同时伴随出现通货紧缩。d.促进了企业合理化经营的进程小结:道奇计划尽管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招致股票市场陷入低迷、金融改革不畅、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招致企业大量倒闭等以致造成经济衰退等,因此修订战后改革措施、制定符合“日本国情”的制度的呼声日益强

13、烈。加之东西方冷战的白热化,GHQ对日占领政策自1948、1949年开始出现明显转变,从“解除潜在战争能力”转向“快速实现经济复兴”,之后又到引导日本市场经济迅速复归。这些改革主要有:面临独立经营风险较大的局面,为稳定股东工作,GHQ一改初衷,开始鼓励机构持有股票;同时一改以往对建立长期金融机构的消极态度,开始着手设计长期资金供给体制;为了克服经济萧条和产业合理化为目的组成的卡特尔被合法化等等。因此战后日本改革时期形成的经济体系经过一系列的修正之后,在适应了日本国情的土壤中开始成长。因此可以说,以道奇计划为分界线,日本的宏观经济也开始发生变化。三、战后劳动改革1、“劳动三法”的制定 目的:为鼓

14、励“以民主为基础建立产业和农业劳动者团体” 内容:工会法、劳动关系调整法、劳动基准法2、工会组织的出现 工会组织的比率:随着战后劳动改革的深化,工会组织率1946年为40%,1949年为55.8%,这一数字表明,它比战前(无工会组织)和当今(不足30%)的比率都高。 工会组织的特点:与欧美工会中白领与蓝领各自为政的方式不同,日本的新建工会是以企业为单位将工人与职工融为一体的职工工会;在企业工会实现组织化的同时,行业工会组织和全国性工会组织不断涌现。 3、民主化斗争 为消除职员与工人差别、实现“最低生活工资”的普及的斗争 工会要求参与经营的斗争 4、经营权的恢复及与工会的协调 1948年5月,经

15、营方以恢复“经营权”为目标,成立了日本经营者团体联盟会(简称“日经联”),而且在恢复经营权的过程中与工会组织方面达成了诸多协调。主要内容包括:作为制度性框架,修改了工会法。修改后的工会法规定:禁止经营方的利益代表者加入工会;禁止经营方向工会提供财政援助;禁止自动延长劳动协议。对工资制度进行了改革,采取了与大致分类的职务等级相对应的部分职务工资外加工龄的工资形式。在工资评定制度中,工作评定与职务区别关系不大,即注重被评定者的积极性与协调性,形成了“情义考核”的特点。使“行业、企业双重工会”向单一企业工会转化。由劳使纠纷的严峻性,导致经营者在解雇工人方面谨小慎微,为日后长期雇佣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6、。总之,以企业工会、长期雇用、连续工龄以及职务等级制为基础的工资体系构成了战后企业劳使关系的特征及其企业制度的原型。四、土地改革()1、 改革的主要目的与解散财阀相同,在于初期占领政策的基本课题破坏军事侵略基础,实现非军事化和与此相关的“民主化”。美国认为“大地主”是日本的统治者,在土地地主所有的基础上的大量雇农的极度贫困是导致国内市场狭隘、促使日本侵略海外的基础。因此只有对地主手中的土地进行收买和管制,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才能达到目的。2、 改革的主要内容 首先国家对下列土地直接地、不管所有者的意愿如何强制收买。a.不在村地主所有的出租地、在村地主所有的出租地超过平均一町步(1町10反,1反

17、992平方米)的部分。b.“自耕地”中,“耕作有不恰当”,土地平均超过3町步部分、别人承保耕作部分。对不耕作地在创建自耕农时由政府收购。 国家将收购的土地卖给“对该土地进行耕作的佃农”和“作为自耕农有可能专心于农业者”。支付期限30年,年利3 分2厘,可分期支付。 为了确保土地改革的成果,强化了对土地移动的管制。 对残存的佃地,彻底实行拥护耕作权和地租现金化、低廉化制度。3、 改革的意义及问题 土地改革使得构成战前日本资本主义基础的地主从根本上崩溃,使日本的土地所有关系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战前,是大土地所有者将零星划分的土地租给处于隶属关系的佃农,将生产出来的全部剩余东西作为实物地租收回。战后由

18、占领军积极推行并强制实行的土地改革,大规模的强制收购地主的土地,卖给耕作农民,一下出现了大量的自耕农和庞大的自耕地。 构成农业生产基础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发生这种彻底的变革,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体制下是根本不可能的,与财阀解体相同,不能不说只有在战败、占领这种特殊历史条件下,由于有强有力的占领政策才得以实现的。 土地改革使得战前在地主拥有土地的情况下因负担过高的地租、耕作权不稳定而受压迫的许多雇农一下子变成了自耕农,使得战后未曾有的高涨的农民运动迅速衰退,形成了具有小农意识且保守性的农民阶层。土地改革开始后,农民运动调整方向,以确保土地改革的实施为中心内容,不久农民获得自己的土地以后,农民运

19、动很快走向低潮,小生产所有者特有的那种视私有高于一切的保守农民层的形成,使日本农村长期为保守势力的基地即可获得更多选票的选区。另一方面,大量的自耕农,在改革后的一段时期内,虽只限于零星耕作,但在自己的土地上,积极地施肥及改善耕作方法。农机具等的改善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其结果使大米的产量迅速提高。 可以说,GHQ想通过土地改革来提高粮食生产、形成反共基础的意图迅速且确实实现了。随着占领政策的变更,与排除垄断、劳动改革大幅度变更相反,土地改革原封不动地进行了。即使是短时间的,土地改革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的同时,形成了坚固的保守性基础,从这点来看,土地改革实现了美国的部分意愿。 但是,土地改革毕竟

20、只是在私有制范围内变更的土地所有权,由于将大地主的土地解放给了许多耕作者,产生了大量私有土地的零碎规模耕作。他们在一定时期内,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了大米产量,但是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它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多数自耕农只靠农业收入已难维持生活,导致农业人口转向非农业、出现农业人口减少的倾向。 土地改革对以后的资本主义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为以后建立起来的日本新型重化学工业提供了新的大市场。战前的地主土地所有,使得农民生活极度贫困,肥料、燃料、食物、衣料等,自给自足,无力购买,因此生产手段(肥料、农器具)及消费手段市场很萎缩。土地改革虽然是零碎的但还是产生了大量的自耕农,他们从

21、高额地租下解放出来,迅速推动了农村生产手段、消费手段的商品经济化,促进了生产手段和消费手段市场的发展。不仅肥料和农药的需求量增加了,农业机械、业务用汽车的需求量,虽然受到零碎耕作的限制,但也迅速增加。其次,在土地改革后,农村成为新的劳动力来源地,这对新型重化学工业的发展及支撑这些发展的建筑业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50年代前期,大米大量靠进口,这对急需引进外国技术和重要机械,而急需外汇的新重化学工业是一个很大的不利因素。由于土地改革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其结果是:50年代中叶开始大米自给自足,这对贸易收支作出了贡献。对1955年以后新型重化学工业的创建也起了重要作用。在大米自给自足的50年代

22、中叶,农业生产力发展达到了高峰,前面所说的零碎耕作问题开始暴露。也是农民开始除农业以外寻求别的就业渠道的开始。 另外,土地改革也带来了问题。因为土地改革只限于耕作地,山林原野的全部及未耕地的相当部分未成为改革对象。“城市计划”所需的土地也在收购外,并严禁转用。后来,城市相对集中,政府放宽专用限制,这些土地由土地开发商、不动产业者购进,开发了无计划住宅地等,使得地价不断高涨。 复习题:1、 论述战后日本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及作用。2、 论述战后美国对日占领政策转变的契机及原因。3、 论述战后日本劳动改革及土地改革的意义。4、 综述在战后改革中日本式企业体系的形成。第二章 经济复兴:迟到的复兴和发展

23、潜力本章重点: 政府实行的以“倾斜生产方式”为主的重整战后经济体系的各项措施基本概念: 国家储备 产业结构 通货膨胀 倾斜生产方式 技术转移本章要点:一、生产恢复的拖延与通货膨胀:经济体系的瘫痪与重建1、 战争的打击 经济规模缩小(参见教材第30页、表2.1) 国家储备受损严重(参见教材第3132页、表2.2)2、 战争“遗产” 保存完好的生产设备与基础设施(参见教材第33 页、表2.3)。 布局合理的产业结构3、 生产恢复的拖延原因:a.由于未实行自由贸易,在封闭型经济条件下,导致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出现生产停滞。b.国内出现通货膨胀。4、 治理通货膨胀:a. 颁布金融紧急措施令b. 制定

24、物价统制令5、 启用“倾斜生产方式” 目的:旨在通过将有限的进口柴油投入钢铁生产,将其增产的钢铁投入采煤业,然后再将由此增产的煤炭投入钢铁业,以此实现煤炭以及钢铁产量的增长目标。这是一个资源分配向采煤业、钢铁业倾斜,以振兴经济为目的的政策 背景:倾斜生产方式的首倡者是经济学家有泽广巳,其基础则是政府制定的物资供求计划。 资金来源:复兴金融金库的资金供给;政府的财政补贴。 成果:钢铁及煤炭生产急增,达到了预期目的。为提高生产物资供应奠定了基础,同时起到了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二、道奇计划和朝鲜战争的影响:向市场经济的软着陆关于道奇计划的内容等请参照前面“第一章 二 5”。在此值得强调的是,道奇计划

25、的实施及它带来的后果使日本的宏观经济发生了较大变化。具体表现在:个人消费比率较之战时有所恢复,同时资本形成比率也比战时大幅度提高;国民支出结构的变化明显,即资本形成比率下降,个人消费及进出口比率增加。1、 朝鲜战争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帮助了日本摆脱了经济困境,朝鲜战争产生的经济效果表现为,因战争升级产生的特需对地理位置最近的工业国日本以及对世界其它国家产生了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扩大出口,正面刺激了日本经济:主要指通过出口增加美元收入的途径为日本扩大进口增加了底气,并抬高了国际收支的顶线。特需填补了贸易收支赤字,如果没有特需,这种程度的进口扩大和生产扩大是不可能的,也不能保持这样的出口

26、规模。特需一直保持到1954年。这缓和了日本经济活动的衰退,在促进“合理化投资”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另外,特需对日本经济活跃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效益大幅度恢复,弥补了由道奇计划造成的通货紧缩局面。特需使日本经济真正踏上战后的复兴之路。2、 变产业发展的制约条件为发展动力() 资源方面。日本的工业资源奇缺是众所周知的,为解决这一制约产业发展的客观因素,一方面依靠政府方面制定的产业发展政策及合理化计划引导,一方面靠企业内部的机制改革。以钢铁业为例,日本政府制定的钢铁业合理化计划就是旨在通过增设轧钢设备,来提高钢铁业竞争力的具体发展规划。企业方面,如川崎制铁公司,实现了向钢铁联合经营模式的转变就

27、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转移方面。技术转移主要包括:消化进口设备的技术转移;以技术合同为基础的技术和专业技能的转移等。1952年政府出台的外资法为日本掀起引进国外技术热潮起了关键作用。 国内市场狭小。由于日本人的购买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形成差距,限制了海外企业进入日本市场,也限制了本国企业的商品销售,使本国企业的经营者不得不把眼光瞄向海外市场,延续了“贸易立国”的思想。 能源供给的不稳定性。1948年起,电力供求不足的紧张局面制约了工业的发展,为改革这一局面,首先改革了电力供给体制,即实现了电力企业民营化及多家公司协作经营的方式,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积极性,阻止了电力不足情况的蔓延。小结:在政府宏观政

28、策的诱导下,经历了内部改革的日本企业其竞争力大大提高,加之朝鲜战争带来的“特需景气”,使原有制约着日本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基本得到了缓解,为日本经济进入新一阶段的高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也为市场经济实行软着陆做好了充分准备。 复习题:1、日本为恢复战后经济体系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效果如何?2、战后日本是如何摆脱了制约着本国产业发展诸要素的?第二篇 高增长机制(195572年)第三章 概论:国际收支的“顶线”与产业活力本章重点: 1、重化学工业产业结构的形成 2、劳使关系的稳定化基本概念: 高增长 经常收支 贸易自由化 资本自由化 小政府 终身雇用制 公共投资技术革新 信息交流成本 岗位轮换制本章要

29、点:一、出口的发展和国际收支:增高的“顶线”与自由化1、投资带动下的高增长这个时期经济高度增长主要是由于民间企业设备投资(参照教材第49页表3.1)的活跃带来的,因此又有人称这是属于民间设备投资主导型的经济增长,经济白皮书中用“以投资带动投资”来概括当时的经济发展特征,是恰当的。因为正是旺盛的设备投资刺激了高生产率的增长,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2、出口竞争力的提高 动因:经济的高速增长并非一帆风顺,期间也曾出现过几度下滑。而且出现了相同的现象,即先是景气扩张、物价上涨、进口猛增,最终导致经常收支恶化,即贸易收支逆差成为景气衰退的导火线。很明显,贸易收支恶化会导致景气滑坡和经济增长率下降,而经济

30、增长的“顶线”则取决于经常收支,因此为恢复经济的高速增长首先必须提高日本产品出口的竞争力。措施与政策:放宽金融,增加财政支出;在进出口贸易中改变了原来以减少进口调整贸易收支的做法,转向以积极增加出口来进行贸易收支调整的政策性转变。后果:导致出口速度增长、贸易结构发生变化。在经济高增长时期日本的出口已高于世界出口增长率二倍的速度迅猛发展。出口产品的结构也由以轻工业产品为主向以重化学工业、机械、电子器械领域的产品为主过渡。这一变化最重要的意义在于:60年代以后日本的出口目标确立下来,即主要框定在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品范围。如,汽车等等。3、自由化贸易自由化 1962年制定的贸易、汇兑自由化的计划大纲

31、使日本在对外方面实现了贸易自由化。通过自由化获取的贸易利润大大超过了特定产业规模缩小带来的负面影响。资本自由化 1964年随着日本政府加入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承诺履行非贸易经常交易和资本转移的自由化协约,采取了与贸易自由化相同的循序渐进的实现资本自由化的方法。变“自由化”的压力为动力的日本的经验:a.循序渐进放开的方式b.有顺序地提高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c.推行强有力的产业政策,尽快完成企业内部的机制改革d.在防止外来企业并购方面,国内企业加强稳定股东的工作e.在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技术方面狠下功夫二、小政府:战败的恩惠与增长的业绩1、“小政府”诞生的背景战后5060年代,日本

32、出现小政府有其特殊背景:第一、军事力量的解体、军费支出大幅度减少(就这点而言,称之为“战败的恩惠”)。第二、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的社会保障开支比例少,因此财政规模较小。尽管在60年代进行了各类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但就其内容而言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因此有人提出,60年代日本经济的高度增长是以牺牲国民的福利换来的。2、社会保障制度 非工资支付法。这是日本许多大企业在社会福利支付方面采取的主要方法。它是由健康保险、政府退休金、雇佣保险和劳动保险的企业负担的社会保险金组成的,统称为“法定福利费”。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负担维持和运营部分职工宿舍、疗养所等福利设施的开支。很明显,日本的大企业实施的是社

33、会保障内部化的战略。长期连续雇佣制(现在说的终身雇佣制)等。使日本战后长期保持了低失业率。3、税制与减税形式:以直接税为主,特别以个人所得税和法人税为主。减税:包括提高基础、抚养、配偶的扣除额度,工资收入的扣除额度,减轻税率等,其重点主要是提升纳税的最低限额。4、公共投资加大公共投资的原因:经济快速增长导致物流、能源需求增加,而这正是公共投资不足的部门,因此提高铁路运输能力、解除积压、加大能源供应势在必行,而这些部门都需要政府进行大量的公共投资。 财政金融政策的支援。财政投融资方面的低利率政策以及长期资金向特定产业倾斜的政策等等增加了公共投资。 投融资的运用状况及阶段性特点。第一位是对运输通信

34、业,始终处于投融资的重点部门。从阶段上看,a.复兴期的最后阶段(1953年),面向钢铁、海运等基础产业的投融资规模较大;其次是向国土保护、灾后恢复、农林渔业的投资。b.高增长时期(195570年),投资重点转向了中小企业、公路建设、地区开发、贸易、经济协作等部门,另外,对住宅、生活环境建设的投资比例也出现上升趋势。c.高度增长末期(70年代后),对住宅、生活环境建设的投资比例大幅度增加。 公共投资的作用。在不同阶段对不同的领域进行有重点的投资,特别是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了产品的流动性,扩大了国内市场,也为以后日本经济的发展、设立新产业扫清了障碍,对促进产业结构转换起了重要作用。三、重化学工业

35、的产业结构:技术与经营革新1、技术革新 旺盛的设备投资 资本存量的增加 提高生产率(技术投入) 经济增长 引进现成的先进技术设备 开发本国的潜在技术2、日、美在技术开发、利用方面的差异 市场规模 资源 资本 信息交流成本 生产规模3、产业结构() 该时期日本产业结构的特点: 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整个产业部门,产业结构的变化速度之快超过了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即转向了具有高附加值生产率的金属工业、化学工业与机械工业,形成了以重化学工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变化最突出的是机械工业(参照教材第6162页表3.4、表3.5a、表3.5b)。四、劳使关系的稳定化1、企业工会的

36、地位巩固、作用增强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劳使纠纷的频率也高于战前。在这些大规模纠纷中,日本电力产业工会、日本汽车工会等产业工会均彻底失败,企业工会要成为工会组织的核心形态。产业工会在多数产业中则退缩至少数派工会组织。虽然有理由认为企业工会是战前工会运动持续发展的产物,但在工作中形成的数列,即通过OJT(在职培训)形成的熟练具有决定工会形态的重要意义。由于这种熟练中包含的企业特殊要素越多,有着共同利害关系的劳动者是同一企业职工的可能性越大。所以说,企业工会这一组织形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企业工会的主要特点为,第一、只有本企业的正式职工才具有成为工会会员的资格;第二、只要是本企业的正式职工、不论其工种

37、差异都统一组织于一个工会之中;第三、工会干部必须是本企业的正式职员;第四、工会有权制定适合本企业情况的工会章程,并根据需要修改而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第五、把“团体交涉”和“劳资协议”融为一体。与欧美工会组织的区别及作用。日本的工会是独立工会,无上级也无下属,其组织范围就是本企业,各工会之间是独立平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工会的生存依赖于企业的生存。因此,日本工会不像欧美工会那样单纯地把要求雇主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作为行动的出发点和目标,而是具有强烈的经营参与意识,把改善经营管理作为工会的出发点,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经营者自身的立场是相吻合的。工会的指导思想有助于在日本企业中广泛实行“劳动协商制”,

38、即工会与公司经营者就企业的各种问题进行定期协商,达成共识。此外,工会干部与经营者在晋升系列上也相一致。工会专职干部中有许多人被公司任命为行政干部,因而两者存在利益上的一致性。2、工会的反解雇斗争取胜 尽管在有些人眼中的企业工会只不过是经营者的御用工具,然而实际上企业工会在反解雇斗争中表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特别在以雇佣为焦点的纠纷中,明显显露出由于企业工会的顽强抵抗,纠纷造成开支增加、利润损失、经营者威信降低等高成本付出,因此企业经营者原则上不实行解雇,这不能不说是企业工会的反解雇斗争的胜利。3、长期连续雇佣制(现在说的终身雇佣制)基本形成企业工会的反解雇斗争的取胜为长期连续雇佣制的基本形成奠定

39、了基础。企业经营者原则上不实行解雇,即使因经营恶化不得不实行减员的情况下,也尽量回避指名解雇。由此形成了长期连续雇用体系,并迅速普及,这就是常说的“终身雇佣制”。日本的绝大多数企业都采用终身雇用制,规模越大的企业越普遍和正规。但女职工一旦结婚就得退职,因而较难以享受终身雇用制的好处。如果因经济萧条而必须调整就业规模,日本企业一般也不采取解雇的方式,而是首先减少加班和变更临时工的人数,最严重时便采取临时离休制。这一制度的优点是使职工对企业具有强烈的忠诚心及企业有可能灵活地进行长期人事安排。4、岗位轮换制多技能工的普及这种企业内部灵活调整劳动配置的“多种岗位轮换制”非常具有日本特色。这主要是指将具

40、有相近技能的现有人员,从原岗位调至新岗位的转换配置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了在企业内和事业所内根据劳动力工序的忙闲不均,通过支援、外派等形式在人员富裕部门与人员不足部门之间进行人员流动的方法。这种“岗位轮换制”的作用在于,它不仅可以积累从事多种作业和不同职业的经验,并为普及多技能工创立了有利条件,使熟练化企业的固有特性更为突出。5、平等的收入分配 战后收入分配状况的改观:农村的土地改革实现了收入平等化;城市中由于战争灾害造成资产减少,加之严重的通货膨胀使金融资产大幅度缩水及对高收入者实征财产税等,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收入分配平等化;解散财阀没收了极少数巨额收入者的财产制也为实现收入平等化创造了

41、条件;领导层与劳动层的工资差别缩小。(参照教材第66页表3.6)6、高储蓄率 形成高储蓄率的原因众说纷纭,有“奖金说”,“社会保障不完善说”,“生命周期假说”等等,本教材的作者桥本寿朗先生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储蓄利率的快速增长是在所得分配实现平等化的条件下形成的。另外指出这也与日本人重视财产的安全性有关。 复习题 1、高经济增长时期主要进行了哪些政策性调整? 2、为什么可以把战后日本政府称为“小政府”? 3、分析该时期日本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 4、简析劳使关系稳定化的重要性。第四章 产业政策的效果:市场机制的间接作用本章重点:产业政策的调整及有效性基本概念:产业政策 产业组织 特别折旧制度

42、 外币配额制本章要点:一、产业政策手段:政府资金、租税特别措施、外资法、外币配额制1、产业政策的定义产业政策是指因“市场运作失败”,资源分配出现问题;或者预计可能发生问题时政府为提高经济整体收入水平,干预产业部门之间的资源分配以及个别企业内部产业组织的政策。因此,产业政策由产业结构政策与产业组织政策两大部分组成。产业政策是日本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杠杆,也是日本式市场经济体制区别与欧美各国的一个重要方面。日本通产省在战后分别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要求制定了不同的产业政策。在50年代,提出了产业结构合理化政策,采用扶持重点产业的对策,把当时有限的资源分配于电力、钢铁、煤炭、化肥

43、等基础产业;到60年代,提出了关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政策,选择了重化工的发展方向;70年代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之下,采取了结构调整对策,使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并帮助有关产业改善结构或转产;80年度,国际贸易摩擦导致日本政府采取了以内需替代外需的国际协调性产业政策。2、产业政策的主要手段 政府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道路的修建,对夕阳企业(煤炭、农业)的补助等等。其作用在与增强了国内运输机构的能力;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间接地推动了本国重化学工业部门的发展;另外,政府资金对夕阳企业的补助,减缓了产业结构急速变化带来的冲击。特别租税。这是政府为达到实现经

44、济政策目的的诱导措施。a.主要内容:免税收入、各种准备金、公积金、特别折旧(参照教材第71页表4.3“特别租税措施的效果”)。其中特别折旧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折旧制度旨在更新战时、战后陈旧的机器设备,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内容为,1951年凡属政府特别指定的设备均可在三年内实行特别折旧(比普通折旧优惠五成);1952年根据企业合理化促进法对合理化机械等也实行了在一年内折旧二分之一的办法;对设备投资而言,特别折旧制度意味着可延期交付折旧后利润的法人税。这项制度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一般认为,它增强了企业手头流动资金的流动性效果;增强了企业预期收益率的收益性效果加快了投入资本回收的弱化风险效果;特

45、别是对于重化学工业部门的特别折旧举措具有促进投资向这些部门倾斜的功效,加速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进程。 外币配额制、外资法。外币配额制是为改变50年代日本国际收支持续赤字的一项具体措施,这项制度取自外汇法和进口贸易管理条例等进口贸易管理制度。实行这样措施的目的:为有效分配有限的外币资金;进一步引导扩大吸收外币。其效果表现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前者推进了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发展和振兴的出口;后者导致出现特定产业和部分企业从中赚取超额利润的可能性,即一方面有部分企业获得了超过实际需求的外币配额,另一方面又有一些企业却苦于外币资金不足;而且政府通过外币配额制掌握了进口原料的控制权,使通产省有了插手民营企业自

46、主决策企业事务的理由。二、计算机企业与产业政策:迅速制定战略目标1、对计算机产业的扶植政策日本政府对计算机产业的扶植、干预政策主要包括:引进技术。保护本国产品。提供援助资金。2、产业政策的有效性日本政府在保护新生产业方面实施了强有力的产业政策,对计算机产业的干预、保护是其典型的例子。其有效性显而易见,具体表现为:a.在计算机发展初期,通产省成功地迫使IBM公司改变基本方针,作出开放基本专利使用权的让步。其政策目标的选定,与欧洲相比不失为快速而准确。 b.政府借助外汇法外资法保护国内计算机企业,使其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这不仅奠定了本国计算机产业化的基础,也为抗衡国外计算机行业的竞争作出贡献。 c.对合作研究实行补贴,以此激发加盟企业展开竞争,从而推动技术开发。三、产业政策的变化:贸易自由化、资本自由化1、贸易自由化弱化了政府干预1955年9月日本加盟GATT;1964年4月成为IMF第8条款国及GATT第11条款国,结束了外汇与进口管制;根据外资法对技术引进的审批和逐渐放宽,由此技术引进项目猛增。总之,是贸易自由化弱化了政府干预。产业政策的及时转化:由于日本政府直接干预产业的行为手段逐渐丧失效力,所以从经济高增长中期开始,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