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6302248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50.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导学案 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这篇课文是回忆性散文。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高校任教。这篇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文章,就是在这时期写的。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改变,文中洋溢着剧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务发生的先后依次来记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和把握。(一)本文的叙述线索。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

2、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终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暗线,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改变。许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务,写作者弃医从文,都是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来组织的。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二)人物刻画抓住主要特征,突出精神性格。文中详细写了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

3、表现了藤野先生的名贵品质。1主动关切“我”的学习,仔细为“我”改讲义。文中写道:“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关注“我”,并主动问“我”上课的“讲义”能否抄下来,要“我”拿出所抄的讲义给他看,而且,“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对“我”的讲义,“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很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始终接着到教完了他所担当的功课”这些事情表现了藤野先生自始至终仔细负责的精神。2为“我”改正解剖图。“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探讨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亲善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

4、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这里体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谆谆教导。在藤野先生亲切亲善的谈话里,我们可以体会出他既敬重学生“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也敬重科学“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3关切解剖实习。“解剖实习了也许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兴奋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忧,怕你不愿解剖尸体。现在终于放心了,没有这回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藤野先生始终关切“我”的学习,始终惦记着“我”的解

5、剖实习,“我”考试及格了,他很兴奋,如释重负。4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这件事表现了他对骨学的爱好和求实精神。除用详细事例来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外,作者还用白描手法来勾画人物的特征。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微环节,很能反映他们的精神特征。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进行似褒实贬的讽刺,揭示了这

6、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浸透着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三)语言富有深厚的感情色调。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恩师,记的是震撼作者灵魂的典型事例,因此,不管是抒情争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谢,给我激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宏大的”干脆抒发感谢仰慕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务和看电影事务,写告辞藤野先生、弃医从文等,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二、问题探讨(一)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干脆写

7、藤野,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务。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辞的干脆缘由。总之,全部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名贵品质有亲密的关系。(二)作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来到仙台?为什么又告辞藤野离开仙台

8、?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文章开头三段写了作者在东京的见闻,表达了对这一环境的厌恶之情。作者在东京的见闻是怎样的呢?作者写道:“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樱花烂漫的上野公园,看到的是一群“清国”留学生,他们以盘结辫子为荣,成天浑浑噩噩;原来留学生会馆的门房有几本书可买,“有时还值得去转一转”,然而就连这么一席之地也被他们搅得一团糟!鲁迅是怀着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东渡日本的,没料到东京竟也像南京一样乌烟瘴气。悲观、苦痛、忿怼心情和剧烈的报国热望,使他百感交集,远大的理想和恶劣的环境形成尖锐的冲突,因而,他不得不离开东京,寻求一个有利于实现志向的环境。所以,作者在文中不由自主地感叹道:“到别的

9、地方去看看,如何呢?”作者从东京来到仙台,受到教职员们的优待,尤其还遇到了给他以无私的关爱和热忱的激励的藤野先生。按理说,作者正可以从这里卒业回国,去“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斗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呼喊自序)。但是,为什么又毅然决然告辞恩师、弃医从文呢?本文主要写了两个缘由。一是“匿名信”事务;二是“看电影”事务。这两件事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受,使他深刻相识到国人的麻木,进而相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强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于是,“到其次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

10、告知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又回到东京从事文艺活动去了。作者两次易地求学,两次辗转奔波,无不贯穿着一种情怀,那就是剧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悲观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即便是往仙台途中记得的“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记得“水户”,也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非同寻常的理解,也是剧烈的民族自尊心的表现;对藤野先生的仰慕,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最终,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行动,等等。(三)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也许是

11、物以希为贵罢”来说明呢?作者到仙台之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在生活上的关切。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以特别的关照,反映出日本人民和善的心地和友好的情意。而作者感到的不是真正的敬重和友好,而是“物以希为贵”,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剧烈的民族自尊心。练习说明一、关于课文,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探讨一下,原委应当怎样理解。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名贵品行。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验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设置本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课文,并敬重学生自己

12、的解读,宜让学生绽开探讨或辩论。以下看法仅供参考。1第一,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显明和最精练的概括。这篇散文叙述的焦点应当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应当是和藤野先生有干脆关系的,不应是以描写藤野先生为主,表现的却是“我”的某种思想,文章在结尾处点明主题,“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宏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很多人所知道。”其次,从整篇文章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

13、面描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匿名信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干脆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珍贵。后面几段,则是写和藤野先生的分别及分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因此,“赞扬藤野先生的名贵品行”应是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验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第一,全文按作者行踪的改变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讽刺的笔调,刻画了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的生活丑态,表现了青年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其次部分,作者回忆了自己在仙台医专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着重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缘由,充分展示了青年鲁迅酷爱祖国、主动探求救国救民

14、真理的心路历程。第三部分,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主要写藤野先生给鲁迅影响,使他“良心发觉”,“增加志气”,接着战斗。其次,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10月12日,地点在厦门高校。鲁迅原来打算在厦门工作两年,结果只住了半年。他一方面坚持斗争,一方面写了藤野先生这样的回忆散文,清理自己从1904年到1926年二十多年来思想感情改变的轨迹,回顾了自己爱国思想的发展,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加同反动势力斗争究竟的决心。所以,在文章的结尾处写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后,又写道:“于是点上一枝烟,再接着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最终一句所表达的仍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感情。3这是从另一角度看问题,视野更宽

15、广一些,是对上面两种观点的折衷。编者的观点倾向于第1种。除上述理由外,补充如下:第一,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这篇作品留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其次,鲁迅始终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写信给鲁迅,征求选文看法,鲁迅回信说:“请您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行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您译出加入。”1936年增田涉来到上海,鲁迅又向他打听藤野的近况,当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此时藤野先生还健在),鲁迅慨叹说:“藤野先生也许已经不在世了吧!”可见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第三,本文的确饱含着爱国主义感情,正是这种感情使

16、作品更有深度,使藤野先生的形象也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主义感情是这篇文章的“底色”和背景。说“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是不错的,但它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把聚焦对准在藤野先生身上,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二、朗读课文第一段和倒数其次段,重点体会下面几句话,回答括号中的问题。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犹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颈项扭几扭。实在端庄极了。(这表明白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看法?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宏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很多人所知道。(藤野先生只是个一般人,作者为什么说他“宏大”,请结合详细事例谈谈你

17、的看法。)设置本题是要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1表明白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这帮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而且“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细心装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沉醉的丑态,“实在端庄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剧烈的愤懑、讽刺之情。2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仔细,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赐予了极大的关切、激励和真诚的帮助,等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珍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宏大的。三、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回忆性散文中曾经谈到过这段经验。读了

18、这篇课文以后,你知道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吗?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设置本题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课内外学习的贯穿,深化理解本文的主旨,并联系自身思索人生的意义。从本文看,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其干脆缘由是他厌恶东京的学习环境,厌恶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厌烦他们把环境搞得乌烟瘴气,但联系鲁迅的人生追求和其他作品看,有更为深刻的内在缘由。他在后来写的呼喊自序中作过说明:“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斗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剧烈愿望选择学医的,可就在医专学医时如课文描述的那样有

19、一次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说是由于“给俄国人做侦探”,而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于是促使鲁迅萌发“弃医从文”的思想。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强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变更他们的精神,而擅长变更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由此可以看出,鲁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从仙台弃医从文,这一过程无不深深浸透着鲁迅剧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践着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四、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1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

20、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肯定有很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绽开合志向像,仿照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2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看看鲁迅笔下的这三位老师各有什么特点。这是一道拓展题,第1小题,旨在培育学生的想像实力;第2小题旨在扩高校生的视野,并学会比较。教学建议一、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深刻,且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关系亲密,因此,老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本文时的鲁迅和文中鲁迅的时代境况,或者与历史老师联系,结合历史教学,介绍20世纪

21、初中国落后挨打的社会状况。二、本文组织材料的方法很有特点,可先引导学生理清全文的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明线,作者思想感情的改变是暗线。三、本文有几处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困难,应赐予适当的提示。(一)“中国是弱国,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一段写了两件事。第一件是匿名信事务。其中“中国是弱国”和“中国人是低能儿”之间本无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中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加以强调,这是作者有意用这种表达方式来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恨和抨击。“也无怪他们怀疑”,写出作者在遭遇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其次件是看电影事务。作者在看反映日俄斗争的影片时,又一次受到刺激。

22、影片上的中国人因愚昧而被杀,因愚昧和麻木而做围观的看客,实在可悲之至。“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一句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看作局外人,旁观者。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作者的心,此时他内心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正值此时又听到日本学生拍掌欢呼,这简直是雪上加霜!“呜呼,无法可想”,反映出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卑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的志向;其次件事写中国老百姓的不觉悟这是造成中华民族衰弱的重要缘由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二)课文最终一段“他所改正的讲义,再接着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对主题的作用。本段中“良心发觉”一词是指作者

23、酷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志气”是指作者长期遭遇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志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结尾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究竟,为中国的光明接着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有关资料一、鲁迅对藤野的思念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中要出鲁迅选集的时候,曾经来问鲁迅先生自己,选些什么文章好。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的是在借此探听藤野先生的一点

24、消息。当这选集出版的其次年,译者增田涉到上海来访问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打听藤野先生的状况,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鲁迅先生慨叹地说,“藤野先生也许已经不在世了吧?”(摘自许钦文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二、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回忆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斗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敬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当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殊亲切和难得了吧。假如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

25、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爱啊!(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藤野先生的侄子藤野恒三郎说)40年前,也就是鲁迅逝世的那一年,有一位记者拿来了一张鲁迅逝世时的照片给我叔父严九郎看。这时,我叔父才知道鲁迅逝世的消息,当时,严九郎正襟而坐,把那张照片举过头顶,然后提笔写了“谨忆周树人君”,由此可见,藤野严九郎对鲁迅的敬慕之情多么深切!(摘自心随东棹忆华年,1976年11月7日人民日报)三、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经验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主动参与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4年入仙台医学特地学

26、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变更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1906年到东京起先文学活动。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并写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1909年8月,由日本回国(摘自中国现代文学手册)四、主题思想及其表现方法(颜雄)关于藤野先生的主题思想,近年来在教学和探讨中论争颇为热情。有说主要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演化为线索,爱国主义好比一条红线贯穿全篇,主题不在写藤野先生;有说主题思想即是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次要的;有的将此二者等同一律,认为主题思想既是歌颂藤野,又是记叙自己的爱国主

27、义思想历程的。任何作品的主题,都是和题材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寓于肯定的题材之中的。藤野先生的题材,总起来说,就是作者留学仙台期间的生活片断,包括:初到仙台的生活状况;与藤野先生相识和先生帮助自己修改讲义的情形;学习期间两件难忘的事:试卷风波和“电影”事务,还有“惜别”等等。结论得从对作品的详细分析中引出来。且让我们沿着作者的思路,看看文章写了什么和怎样写的吧。“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樱花烂熳的上野公园里,看到的是一群胸无救国之志、反以标记着民族压迫和封建统治的“辫子”为荣、浑浑噩噩的“大清”牌纨绔子弟的丑恶表演,留学生会馆的门房,原来值得去买几本书的,却也被他们弄得一团糟!鲁迅抱着“我以我血荐轩

28、辕”的志向渡海而来,没料到东京竟也像南京那样乌烟瘴气。悲观、苦痛、厌恶、忿怼和急迫地要求学到本事以报效祖国的剧烈愿望,种种萃于一身的困难心绪,都包涵在这感受良多的一句话里面了。远大的理想与灰色的环境之间形成了尖锐的冲突,不得不离此他去了。所以,“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跟令人生厌的东京告辞,一到仙台,颇受了“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还有教职员为食宿操劳;当然,更使他兴奋的,是从今“听到很多簇新的讲义”了。就在这时,鲁迅相识了解剖学教授藤野严九郎先生。以上,写的是与藤野相识之前,自己的生活环境与思想状况。接着,便转入记叙的重点:干脆写藤野了。作者通过初见时藤野的相貌、穿

29、着、声调,尤其是为“我”添改笔记、修正血管画图和激励“我”大胆解剖尸体等真实感人的细微环节描写,正面赞颂了藤野先生朴实厚道、待人以诚、忠于学术、潜心探讨等优秀品质和特性特征。藤野对“我”的关怀,表现出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和谆谆教导的老师的特点,与前面所写的以“物以希为贵”为动身点的职员们,形成一种比照。这之后,详细地叙写了仙台经验中两件终生难忘的事务:试卷的风波和电影的教训。这两件事可以说是“穿插”的;但绝非与写藤野“无关”。这里用受了狭隘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毒害和嫉妒心很重的部分日本青年,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心胸广袤的品德,通过对比,藤野的形象显得更高大了。时事影片事务的羞辱和刺激,从今“

30、我的看法却改变了”:毅然决然弃医从文,这样自然只好与藤野先生“惜别”了。“惜别”这个细微环节,写得特别婉切动人,学生的“慰安他的谎话”和先生的凄然的叹息,以及接受邀约,赠送相片与临别嘱咐等等,有限的文辞之中蕴含着无限的深情!离开仙台之后,仍旧没有离开写藤野先生,不过变更了角度:写先生对“我”的影响,写“我”对先生的眷念,写“我”从先生身上得到的启示和吸取的“志气”和力气。总之,写了埋藏在“我”心中的“永久的纪念”。可见,全文实如标题所示,自始至终是写藤野先生的。歌颂和怀念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是全篇的中心内容。全文依照与藤野相交的经过记叙,自然地形成三大部分:结识藤野之前的状况,结识藤野之后的种种

31、,与藤野惜别以后的怀念。文章是顺着到仙台之前、到仙台之后、离别仙台之后的时间次序记叙的。然而,这篇作品在思想的容量上,比上面说的要丰富得多,它的主题思想也不止于对藤野个人的赞颂和怀念。假如我们进一步思索一下:藤野先生为什么能如此关怀爱惜一个中国学生?是什么力气确定了鲁迅与藤野之间如此深厚的情意?形成这种情意的根基是什么?为什么鲁迅对藤野先生特殊感谢在心?我以为这是作品所告知我们的更为深刻的内容,是作品的主题开掘得更深之所在,自然也就成为我们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更需探究的地方。作者在严谨的结构和精练的文字里,偶或干脆点明,更多是委婉透露:藤野对鲁迅这个异域学生的特别关怀和细心培育,是基于对他的爱国

32、主义精神的怜悯和敬重,或者不妨说,是鲁迅的救国救民的理想吸引了、感动了藤野先生。这在文章干脆记叙藤野的那些细微环节里虽未大事铺陈,可是,这个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发愤图强的精神,表现在学习上的不用说了,就是生活上,比如睡觉不畏蚊虫叮咬、吃饭能喝下难以下咽的芋梗汤的艰苦生活,作为老师的藤野,即便未曾目睹,也不会从不耳闻。事实上,鲁迅逝世之后,藤野回忆起当年的学生时,就有这样的印象:尽管他身在异乡,却不以为苦。可见他是看到了这个青年为了使国家复兴,不惜艰苦奋斗的志气的。透过一些细微环节的含蓄的描写,我们不是可以窥见藤野的思想了么?文章在记叙了与藤野的交往以后,更有一段明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思想动机的话,

33、便是:“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训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段精彩的争论是全篇的画龙点睛之笔。作品的主题思想当然是通过全篇的叙述、描写和争论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并不仅仅表现在这段争论里;但是这里的争论却是主题的升华,它将前面对于藤野先生品德的赞颂,作了更深化的开掘。作为学者的藤野,他的目光望着世界范围内的医学,自己希望能为新医学的发展贡献力气(故说“大而言之”)。“为学术”是他的全部思想行为的准则。他是从“为学术”的总目标动身来“为中国”的“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在他身上,“为中国”与“为学术”是一样的。这正是一个

34、对来自“弱国”的学生抱着怜悯与敬重而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的宏大“性格”的最集中的表现。而鲁迅去仙台学医,想用医学来“为中国”图富强,所以,“为中国”与“为学术”也是一样的。总之,“为中国”与“为学术”,既是藤野爱惜鲁迅的动身点,也是他们师生之间产生友情的基础。这六个字实在把藤野的思想品德和性格特点上升到更高的境界了。藤野先生“最使我感谢”的,说究竟,正是感谢他的“为中国”“为学术”的崇高思想和品德。尽管先生和善的愿望只是出于科学救国论,而鲁迅所持有的这种救国论在仙台已经被无情的现实所击碎,因而弃医从文,他的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尽管藤野对于鲁迅中途辍学变更志愿并不很理解

35、,但是,对于一位和善正直的日本学者来说,能如此怜悯和敬重一个“弱国”学生的理想,并且持着怜悯的看法,实在是特别珍贵的了。如上所述,一面是爱国主义的理想和志向,一面是对于这种爱国主义的怜悯与敬重。爱中国、“为中国”是沟通两颗心的渠道,是维系两人友情的纽带,是作品的内在线索(或者说主心骨)。全篇的基本内容是记叙作者与藤野的师生情意,赞颂藤野的崇高品德,作为贯穿全篇的内在线索则是爱国主义说完整些,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藤野对它的敬重。二者是明与暗,外在与内在的关系,如此看来,写爱国主义精神与写藤野的品质,非但不相对立,而且是相得益彰的了。这正是理解主题思想的关键。总之,鲁迅这篇关于留日生活的“

36、回忆的记事”,以记叙藤野先生为中心内容,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为内在线索,通过干脆描写和间接表现、正面记叙与反面衬托,深情地赞颂了藤野先生正直高尚的思想品德、肃穆仔细的科学看法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特殊是“为学术”“为中国”的宏大精神,以及他对作者自己的深刻影响。这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朴实无华的,它不依靠惊人的题材、离奇的故事和俏丽的语言,却开掘了如此深刻的主题。古人论文有言:“惟造平淡难。”藤野先生可谓范例。(摘自藤野先生三题)五、藤野先生教学难点试析(薛绥之柳尚彭)(一)藤野严九郎其人其事藤野严九郎生于日本福井县,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是藤野家第六代医生。他生于1874年7月1日,9

37、岁时父亲亡故,由大哥二哥抚养。严九郎排行老三。他在读小学时,同时跟酒井藩校老师野坂先生学习过汉学。1892年4月,从福井学校中途退学,进入爱知医学校,1896年10月毕业,留校作解剖学老师奈良坂的助手。1897年5月,得到医生开业证明书。同年7月后,在东京帝国高校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1901年10月,藤野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其时藤野刚刚满27岁。他和敷波重次郎教授担当一年级的解剖学理论,他还担当二年级的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一年级的专业课只有解剖学,一年级的正副班主任大体上按例由敷波和藤野担当。班主任管理的范围很广,据当时仙台医专规定,诸如学生的学习看法、学生的管理教育、出席状况、考

38、试成果的统计以及教室的整理和保管,都由正副班主任负责。1904年7月6日,即大约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师升为教授。藤野生活朴实,当时教授上课,来回都坐人力车,而藤野则是步行,他住在空堀町,离仙台医专有步行三五分钟的距离。鲁迅离开仙台前曾到他家去过,他送给鲁迅一张照片,背面写上:“惜别藤野谨呈周君。”鲁迅为了劝慰藤野,曾有意说:“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是有用的。”据说后来藤野跟侄子藤野恒三郎说过:“周君是个好学生但不是当医生的人。看来是为探讨生物学才学生理学和解剖学的。”恒三郎说,听藤野先生的口气,他是信任了鲁迅分别时为劝慰他而说的想学生物学的话。1911年,东北帝国高校成

39、立,1912年仙台医专并入,成为东北帝大医学部,全部校舍、教职员、学生原班未动。1915年确定成立东北帝国高校医科高校,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迫于6月底提出“恳求撤职”,7月1日降为临时讲师,8月9日被解除讲师职务。藤野因生活关系,认为可以搞一搞耳鼻喉的工作,到东京三井公司的慈善医院就业。1919年回家乡独立诊所,1945年在福井逝世。(二)藤野先生的主题藤野先生的主题是什么,这两年争辩颇多,大体有四种看法:第一种: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其次种:主要是写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其次也赞扬了藤野先生。第三种:怀念歌颂藤野先生。第四种:主要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其次也写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分歧点主要是:

40、藤野先生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还是写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主见藤野先生是写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理由如下:第一,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10月12日,地点在厦门高校。鲁迅原来打算在厦门工作两年,结果只住了半年。他一方面坚持斗争,一方面写了藤野先生回忆散文,清理自己从1904年到1926年20多年来思想感情改变的轨迹,回顾了自己爱国思想的发展,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加同反动势力斗争究竟的信念。其次,全文按地点转移,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讽刺的笔调,痛斥了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腐败状况,表现了青年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其次部分,作者回忆了自己在仙台医专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着重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缘由,充分表达

41、了青年鲁迅酷爱祖国、主动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珍贵精神。第三部分,写鲁迅怀念藤野,藤野不仅没有民族偏见,给了鲁迅无限的暖和和极大鼓舞,而且藤野的思想与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完全是相通的。第三,鲁迅在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高潮中回头总结自己20年前弃医从文,走上革命道路的战斗历程,本身就是对洋务派、改良派、复古派“科学救国”滥调的批判。假如说写作者的爱国精神是次要的,既不符合作品的内容,也降低了写作此文的战斗意义。主见藤野先生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的,理由如下:第一,这篇散文的标题是“藤野先生”,一般说,文章的标题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显明和最精练的概括。这篇散文抒写的中心应当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应当是

42、和藤野先生有干脆关系的,而不行能抒写的中心是藤野先生,要表达的主题却是“我”的某种思想。在文章的结尾部分鲁迅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宏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很多人所知道。”鲁迅写藤野先生,正是为了寄予自己对具有“宏大的”性格的藤野先生深厚的怀念。其次,从整篇文章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开首写作者对一些专事享乐的“清国留学生”的不满,正是这种不满,促使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因而有机会结识藤野先生。接下去写仙台生活,写藤野先生,写泄漏试题的流言,当然与藤野先生有关。写看幻灯片后终止学医,是交代离开仙台的原委。后面几段是写和藤野先生的分别及分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总之

43、,这篇文章不是“以鲁迅的思想改变为线索”,也很难说是“作者回忆藤野先生,只是为了清理自己从1904年到1926年20多年来思想感情改变的轨迹,明确自己是如何生活、战斗过来的。”我们是主见藤野先生的主题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的。从作品的效果看,这篇作品留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鲁迅所以建议增田涉把藤野先生译出编入鲁迅选集,也是因为这篇散文怀念歌颂了藤野先生,而不是因为它写了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三)鲁迅在仙台的生活和学习仙台在本州东北部,宫城县首府,临太平洋仙台湾。1889年设市,1905年鲁迅在仙台读书时,仙台市有10万人口。当时市区还遗留着树木葱郁的武士

44、宅第,又没有工厂的煤烟,因此,被称为绿树成荫的城市。鲁迅初到仙台,正如他在藤野先生中所说,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离仙台医专约有10分钟的路程。鲁迅住的客店围有矮矮的扁柏篱笆,是木板屋顶的两层楼房,楼上是公寓和旅店,鲁迅就住在楼上。楼下一部分租给别人“包办囚人的饭食”。鲁迅在写给友人的信中提到:“此地颇冷,晌午较温,其风景尚佳,而下宿则大劣。人哗于前,日射于后。日日食我者,则例为鱼耳。”大约在1904年11月,鲁迅又“搬到别一家”,藤野先生一文中讲:是受一位先生好意的劝说。据鲁迅在仙台的记录一书引用鲁迅的班级代表铃木逸太推想,这位先生很可能就是藤野先生。第一,藤野先生是鲁迅这个班级的副级

45、主任,管理学生的生活及学习。藤野1937年2月25日写给鲁迅当年同班生小林茂雄的回信中曾谈到他对鲁迅的照看:“与同学之交际,公寓生活之处理等,皆尽可能设法为之供应了便利。”其次,在新公寓里,有几个仙台医专学生与鲁迅同住,其中有两个都是藤野先生作保证人,可以看出,藤野和公寓的经营者宫川信哉有联系。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到:“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适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鲁迅所以在这里只提一位先生,而不提藤野之名,从全文布局看,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藤野先生,假如这里提到藤野之名,下边那一段对藤野先生的描写,给人的印象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显明突出。两个“几次三番”,写出

46、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生活的殷切关怀。仙台医专1904年规定,采纳三学期制(一年里有三学期)。1906年9月以后采纳两学期制,鲁迅在仙台医专读书期间,正是学校采纳三学期制的时候。1904年9月12日,鲁迅入仙台医专学习。敷波重次郎是鲁迅这个年级的年级长,即班主任。第一学年敷波教解剖学理论,第一学期每周五节,其次三学期每周各四节。另一位教解剖学理论的是藤野,第一学年第三学期中每周授课四节。鲁迅在藤野先生中说,“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指的就是敷波重次郎和藤野严九郎。一年级的重点是基础课和理论课,第一二学期的基础课化学、物理学、独逸学、伦理学、体操等,占全课程的三分之二。解剖学理论,每周有八至九小时,

47、占有很大比重。藤野先生提到:“其次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态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件事在呼喊自序中也提到。这里提到的电影,就是我们今日所说的幻灯,日本的鲁迅探讨者,把这一事务称为幻灯事务。日俄斗争爆发后,各地兴起观看斗争幻灯的风气。当时当地报纸常常报导仙台市及宫城县所属各地举办幻灯会的事,当时学校放映幻灯,受到文部省的嘉奖。中川教授给鲁迅这一年级讲细菌学,从1906年1月起先,其时日俄斗争已经结束。据鲁迅同班

48、同学铃木谈:“幻灯的解说由中川教授亲自进行,或许有中国人被日本军杀死的场面,学生大体却是静静地看着。后来才听说这件事成了周树人退学的理由,当时周树人却没有说过这件事。”(四)难句试析“使我很犯难”鲁迅在谈到藤野先生担当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的时候,曾说:“但他也偶有使我很犯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具体,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原委是怎么一回事呢?”关于“使我很犯难”,目前有三种说明:第一种,认为是鲁迅因中国有这种落后野蛮的习俗被外国人知道而感到难为情,由此表现了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这种观点明显站不住脚,因为鲁迅1925年写的灯下漫笔

49、中明确表示:“凡有来到中国的,倘能疾首蹙额而憎恶中国,我敢诚意地奉献我的感谢,因为他肯定是不情愿吃中国人的肉的!”可见鲁迅绝不会因为藤野先生问到裹足一事而感到难为情。其次种,认为主要是由于没有见过究竟“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所以说不详细和清晰而感到“犯难”,以自己的“犯难”衬托了藤野先生敬重科学、重视调查的珍贵精神。第三种,认为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对旧中国弊病的深恶痛绝。许寿裳曾回忆,鲁迅学医,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救济中国女子的小脚,要想解放那些所谓三寸金莲,使复原到天足的模样。后来,实地经过了人体解剖,悟到已断的筋骨没有法子可想。这样由热望而苦心探讨,终至于断念无望,使他对于缠足女子的怜悯特殊来得大,更由无望而生气,痛恨起宋以后历代摧残女子者的无心肝,所以他的著作里写到小脚都是字中含泪的。”从这一点动身,鲁迅回答藤野先生的问题,不是因不详细不清晰而“犯难”,而是以沉痛而又困难的心情详细回答了藤野先生提出的问题。藤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