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苏教版学案.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6300548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调歌头》苏教版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水调歌头》苏教版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调歌头》苏教版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调歌头》苏教版学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水调歌头苏教版学案水调歌头教案分析 水调歌头教案分析 教学目的: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教学步骤:一、播放水调歌头歌曲,创设情境,引出新课。二、学生汇报收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老师简介词作背景。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苏轼时年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酷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志向的某些思想冲突。三、结合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文意。先组内沟通,激励质疑、解疑,译

2、文遇到难题组内无法解决的,全班共同探讨。四、学生说说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发挥想象描绘词的意境。(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解并描述,老师点拨难解的字词或投影出来。)五、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六、老师配乐范读。学生从老师的范读和自己对词作的初步相识上整体把握,进而明确上下阕的内容(板书):诗人由月色的美妙想到了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七、重点赏析:学生思索、探讨、质疑以下问题:1.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心中的天宫是怎样的?2.这首词你最喜爱哪几句?为什么?观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苦痛、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聚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满。人月无常,自古皆

3、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缺憾。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但愿人许久,千里共婵娟。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相互祝愿。八、学生单人配乐朗读,老师点拨。九、男生配乐朗读上阕,女生配乐朗读下阕。十、归纳小结,主题: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主动的处世看法最终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十一、全词深厚婉曲,流转自如,以漂亮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建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剧烈的艺术感染力。试发挥想象力,依据这首词的内容作画,并将词作配上。十二、作业:1背诵整首诗,直到会精确默写。2课后接着收集中秋咏月诗

4、词,打算朗诵会。板书:水调歌头苏轼情景交融上阕:月下饮酒-幻想超脱尘世转为宠爱人间生活下阕:对月怀人-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愿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问实力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学问。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 3.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 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 通过再现诗

5、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利用多媒体协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爱好,并以次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建,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育审美情趣,培育酷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悟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重点突破: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会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难点突破:利用多媒体协助手段、名句赏析、探讨合作,帮助学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情景教学法 3.探讨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 学习方法: 1.朗读理解 2.小组合作 3.发挥想象 教学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带、多媒体课件、明月

6、几时有歌曲磁带、水调歌头书法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词)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调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妙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予了许多向往、许多情感,同学们能调动积累,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吗?(学生回答)那么苏轼仰视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 二.初步感知:老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美丽画面 三.指导学生朗读:(诵词) (1.)老师范读全词(配以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提示重点字读音(多媒体出字) 阙(que)琼(qiong)绮(qi)胜(sheng) (2.)手打拍朗读

7、、足踏朗读,(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要求: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3.)抽生读,配乐。 要求:字正腔圆,正确断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阙读 要求:抑扬顿挫,略带感情 四.整体把握诗意(析词)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老师供应背景,学生参考助读资料 (2.)老师设计相关问题,知道学生解读诗意 a.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b.上阙中哪两个字最能体会作者对明月的憧憬?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既憧憬天上又留恋人间的冲突心理?又是哪两个字把苏轼带回酷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体会作者感情起伏 c.下阙中由中秋圆月联想到什么?哪两个字最能突出月圆人不圆的悲伤情怀

8、?又是哪两个字把笔锋一转,聊以宽慰,富有哲理?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怀? d.上下阙的联系何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沟通,老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并作补充讲解 我欲何似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酷爱人间身世之感 又恐 无眠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妙祝福思弟之情 难全 五.品诗 (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老师利用音乐烘托,多媒体画面激发爱好,散文描述来激发学生想象,并带领学生进入意境 (2.)(学生活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自述眼前画面,师生相互补充完整 (3.)问: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那些词句上? (学生活动)学生畅谈对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拓展: 1.赏析美

9、术作品、书法、绘画,融合音乐,激发学生别出心裁读古诗,并教化学生酷爱古诗词 2.名句互通,踏雪寻踪、联系课堂内外。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王勃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海上升明月,天际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六.总结: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备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感觉到那中秋之夜美妙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冲突,情与理的冲突,但最终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心情,却是豁达乐观的祝愿。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七齐诵本词。要求

10、:沉醉词中,饱含感情,读出感情的起伏改变,读出全诗高潮。 八布置作业:美妙的诗词意境总能引发人们无穷的创建。试发挥想象力,依据这首词的内容画一幅简笔画或编一段舞蹈或创建一幅书法作品或制作电脑动画。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一引诗“含月”诗句 二诵诗 我欲又恐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酷爱人间身世之感 何似 三析诗 无眠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妙祝福思弟之情 难全 四.品诗:想象、口述画面 五.拓展:观赏、名句互通 水调歌头八下9 水调歌头教案 【教学目标】 1领悟和感受作者身处逆境、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 2赏析作品咏月抒怀、情理交融的艺术手法 3驾驭知人论世、以意会境、比较辨味等诗词鉴赏方法

11、【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领悟作者的旷达情怀,理解词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2驾驭比较辨味的诗歌鉴赏方法 难点 把握作品借景抒情、情理融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老师引导、点拨与学生模块学习小组沟通共享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引读:导入其趣 从苏轼“坡仙”的人格魅力引入他最具“仙”气的中秋明月词。 二诵读:初品其味(吟味涵咏) 1诵读要求:以声传情、切合意境、感受词的韵律之美 2引出本课探究的核心问题: 为什么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而且九百多年来仍吟唱不衰、喜闻乐见? 三赏读:深探其蕴(观赏品评) 研讨一:水调歌头原委好在那里? (一)作者写这首词的目的是什么? 自我抒怀与兼怀子由

12、 (二)上阕对月抒怀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要求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作者把酒问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愿望? 望月痛饮,憧憬飞升 2天上与人间、幻想与现实的比较,使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解决出世与入世的内心冲突,表达对现实生活的酷爱。 说明苏轼原来胸有大志,在朝做官,由于党派相争,受到排挤,才离开京城出任地方官。由于厌倦朝廷勾心斗角的党派之争;感慨于自我的失意和屈没以及尘世的冷暖炎凉,才有超尘“出世”之幻想。 但终归“高处不胜寒”,暖意在人间。即使离开朝廷,为官一方,也同仍旧可以为国出力,同样能享受人生的很多美妙。于是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坚决了“入世”的决心,月下翩翩起舞,心灵自我

13、解脱。 (三)下阕望月怀人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要求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未见,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怎样? 苦闷、惆怅、孤独、不无悲伤 2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坦荡;面对兄弟久别,作者如何化解离别之忧? 以理化情,解决了情感和理智之间的冲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达了美妙的人生祝福:“但愿人许久,千里共婵娟。” 说明三个问题探讨关注点:知人论世、以意会境 (四)上下阕是怎样相联贯穿的?艺术上有何特点? 借助想象和联想。明月的光明皎洁与心灵的豁达开朗两相契合,达到情景理的交融。 三比读:辨识其异(比较辨味) 研讨二:苏轼其他三首中秋词能

14、否与水调歌头媲美? 赏析、比较苏轼四首中秋词的不同特色: 水调歌头达观的月亮; 阳关曲欣喜的月亮; 西江月黄州中秋伤感的月亮; 念奴娇中秋狂欢的月亮; 中秋明月:作者心灵变化的折光;水调歌头最能引发大众心理共鸣。 研讨三:水调歌头一词为什么至今吟唱不衰?读来有何启示? 比较孟郊游子吟的大众情怀、共鸣效果。 可见水调歌头经久不衰的魅力来自于它的普遍共鸣的人生哲理和情景理相与浑融的艺术手法两者的完备结合。 四联读:感悟其理(拓展迁移) 古代诗歌仍具有现代人生的参照借鉴价值。 1引进新闻材料:“9月20日,26岁的衡阳籍博士生孟懿在就其读的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探讨所跳楼身亡。9与11日,孟懿的父亲在上

15、海公布了孩子的遗书,在遗书中,孟懿坦言自杀的缘由是:“厌世,想偷懒,精神抑郁。”这则消息说明什么?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七八九,不能没有乐观旷达的襟怀。 2人生旅途中难免会遇到很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这首词,可以从中得何启发? 参考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词)、假如生活欺瞒了你(普希金诗)、周国平语 【作业】 1必做作业:自选一首宋人的中秋词与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作比较。写一则200字以上的鉴赏笔记。 说明此项作业为课外拓展迁移题,巩固应用“比较辨味”的诗词鉴赏方法。 2爱好作业:补写下面一首临江仙词的上阕(或续写下阕): 劲竹凌霜气节,清风皓月襟怀。江山赤壁放歌台, 仙云乘鹤去,浩气破空来。 说明此项作业为对古诗词学习感爱好的部分学生而设计,对词格的平仄要求可适当放宽。 第13页 共13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