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尹师鲁第一书.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6298992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尹师鲁第一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与尹师鲁第一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与尹师鲁第一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尹师鲁第一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与尹师鲁第一书高一烛之武退秦师学案鲁教版 高一烛之武退秦师学案鲁教版 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 文章中出现的文言现象(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特别句式)。 一、情境导入 1、文学常识。 (1)、春秋时五等爵位为公、侯、伯、子、男 (2)、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具体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传注释或说明经书的文字) 2、朗读(给下面的字词注音) 氾南(fn)佚之狐(y)缒(zhu)共其乏困(gng)瑕(xi)杞子(q)逢孙(png)阙秦(qu)戍之(sh)秦伯

2、说(yu)失其所与(y)朝济而夕设版(j) 3、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ng)(人名逢孙) 3、检查背诵 二、精讲点拨 探究一: 1、通假字(找出并说明含义) 无能为也已 2、本文重要的文言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 是寡人之过也。推断句。 3、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 探究二: 问题:1、课文讲解并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劝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1、解题: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师:军队 2、理清层次,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 第一段

3、:秦、晋围郑 其次段:临危受命 第三段:说退秦师 第四段:迫晋退兵 第一段:秦、晋围郑 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缘由(“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参照“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读过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笔的奇妙、行文的缜密。 其次段:临危受命 本段以简约之笔,涉了人之事。 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

4、的才能。 郑伯是如何劝服烛之武的? 当郑伯打算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显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第三段:说退秦师 “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化。可分四层: “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若亡郑而有益于

5、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马上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奇妙地点明秦、晋终归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假如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接着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

6、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急,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教案鲁教版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教案鲁教版 【设计说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育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实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学问。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接着培育学生的阅读理解实力。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他奇妙地利用秦晋

7、之间的冲突,实行分化瓦解的方法,劝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最终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文章主要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劝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平安的爱国主义精神。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编中学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支配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念,是关键所在。本着这个原则,教案着重从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基础学问动身,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观赏文章对几个特性显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感悟体会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教学目

8、标】基础学问目标:了解左传有关学问,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基本实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思想教化目标: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古人曾说,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人能退百万雄师?而且是仅仅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即劝退敌人的百万之师?历史上真有这样的人物?那就让我们走进今日要学习的文本烛之武退秦师,去了解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传奇人物烛之武,看看我们能从他哪里学到些什么?二、学问链接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具体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9、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样,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显明。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凹凸,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具体的事迹记录或显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如同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化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朱彝尊经文考中对左传高度评价。这里的“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

10、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写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东汉的班固也持此观点,但由于文献不足,左传的作者迄今尚无定论。三、背景简介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立刻派人出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斗争。一方是

11、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斗争时,自然要找寻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始终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定了。四通读文章,整体感知1老师范读全文,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老师作朗读常规指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指反复诵读,文意会愈加清楚,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因此同学们要勤于读,仔细读,特别投入地、探讨性地读。那么,如何才能读好文言文呢?文言文朗读应特殊留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2老师范读,学生正音投影显示:生字:函(hn)氾(fn)佚(y)缒(zhu)阙(ju)多音字:朝(zhao)(

12、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ng)(人名逢孙)通假字:今老已,无能为也已(“已”同“矣”)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同“倍”)秦伯说(“说”同“悦”)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3学生自读全文,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句,批注有疑问的内容。4组织探讨找出的疑难词句。(老师要顾及全体学生,尤其是文言文基础差的学生,老师要指导学生动手(写)、动脑、动口,培育思索分析实力)五、理清层次,疏通文意第一段:秦、晋围郑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缘由(“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

13、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其次段:临危受命本段以简约之笔,涉了人之事。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郑伯是如何劝服烛之武的?当郑伯打算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显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第三段:说退秦师“夜缒而出”说明秦晋

14、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化。可分四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马上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奇妙地点明秦、晋终归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假如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接着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

15、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急,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第四段:迫晋退兵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醒悟的头脑和理智的推断。这种隐忍不发、见机行事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缘由。以上对文章层次和大意的了解可通过学生探讨、老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不必字字落实,只求了解

16、大意。六、老师小结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忠于转危为安。全文到处留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剧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结合板书,尝试背诵)郑危在旦夕秦晋围郑烛之武临危受命(义勇)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军乃还郑转危为安晋亦去 与妻书教学设计 与妻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驾驭文中的实词、虚词。2.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3.通过诵读,感悟文章情感,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华蜜的革

17、命豪情和理性自觉。二、课时支配1课时。三、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要求1.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流畅地通读全文,初步疏通文意。2.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画出蕴含真挚感情、内涵丰富的句子。3.反复朗读全文,体会文中的儿女情长和革命豪情。(二)教学活动1.导入新课。2.作者及背景介绍。(借助课文注释及多媒体)3.正音正字。(1)老师范读课文。(把握节奏,读准每一个字)(2)下列加点的字该怎么读?如何理解其含义?(多媒体显示)意映卿卿如晤()几家能彀()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嗟夫()吾灵尚依依旁汝也()使之肖吾()4.学生探讨沟通。(1)文中的多义词,如:且以汝之有身也怀孕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自

18、身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写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代词,他吾亦望其言是实代词,那独善其身代词,自己汝其勿悲副词,表示期望(2)词类活用现象,如: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瓜分之日可以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汝幸而偶我当尽吾意为幸(3)找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如: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5.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6.绽开质疑、探讨活动。(1)作者的衷情是什么?明确:作者“忍悲”所言衷情是:“吾至爱汝”并“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从而“使吾勇于就死”,并“敢先汝而死”,进而慰“汝不必以无

19、侣悲”。(2)作者是围绕什么来表达衷情的?明确:作者围绕“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事实上即“吾衷”二字来表达衷情的。(3)作者是怎样表达衷情的?明确:全文以“忍悲为汝言”的“吾衷”为主线,结合抒情忆事,进行深刻的说理,表达了“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困难的思想感情。全文按主线“吾衷”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忍悲为汝言之”交代写信的缘由和心情。思索:作者为什么要悲呢?为什么要诉“吾衷”?其次部分:(其次至四自然段):从情理、事势、后事等几方面详细阐述“吾衷”。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对“吾衷”作了真实、深刻、详尽的阐述,感人肺腑,教人激奋,慰人

20、勿悲,从而达到了作者写信的目的。第三部分:(第五至六自然段):加深言情,情深永相旁;深化说理,志高不幸生。这是其次部分的补充和加深。这样就全面地阐明白“情至生死永相旁,志高不幸生中国”的真情实理,使全文的言情说理达到了至善至深的地步,显示了作者的情操、志向之高尚,突出了作者文笔之精粹。(4)想一想,这篇绝笔为什么会感人至深?明确:文章第四自然段,作者以深情的笔墨记叙了几件往事,表达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微不至”的一片真情。这种“吾至爱汝”的夫妻之情至诚美妙,令人感动;但更令人感动的是,“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的献身精神及由此而

21、阐述的道理。林觉民为造福天下放弃自己华蜜和生命的说理过程,是对其挚爱陈意映的说理,更是对自己的说理。正是因为它是对革命者本身的说理,革命者本身才由意志作出决断,自愿牺牲本身的生命、华蜜、自由,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家人、好友的华蜜、情感,投身于革命洪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革命者的人性的光辉和理性的自觉。7.写作技巧小结。想一想,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点?明确:记叙、争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1)通览全文,许多语句都是干脆抒情的。从开头的“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这些话语,正是面临为

22、革命英勇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剧烈的感情浪涛。(2)为了抒情,烈士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如第四自然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微不至”之情。(3)烈士在记叙抒情的基础上发表争论。通览全信可知,第一、五自然段基本上属于抒情,第三自然段基本上是记叙,其次、四、六自然段则是在抒情、记叙的基础上说理。既抒革命之情,又说革命之理。正因为烈士对妻子的“情”是那样深挚,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具有巨大的劝服力和感人力气。8.作业。(1)课堂完成课本P107页第四题。(2)预习逍遥游。 与韩荆州书学案 与韩荆州书学案一、学习要点(一)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1、

23、文学常识李白(701年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幼年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他是唐代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潇洒,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擅长从民歌、神话中吸取养分素材,构成其特有的奇丽绚烂的色调,是屈原以来主动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志向,毕生为实现这一志向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旺盛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抗拒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志向的主动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颖,构思奇妙,感情剧烈,意境

24、奇伟奇丽,语言清爽明快,气概雄浑奇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主动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韩朝宗,京兆长安人(今陕西省西安市),官至京兆尹、高平太守。中国唐朝政治人物,其父亲是韩思复,任官至吏部侍郎,孙子是韩饮,任官至工部侍郎。 2、写作背景李白给韩荆州的这封信写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到二十一年(公元730-733)之间。当时的李白正在湖北一带游历,韩朝宗时任荆州长史。这里称韩朝宗为韩荆州是对他的敬重。新唐书韩思复传中附韩朝宗传中说过,韩朝宗任官时喜爱提拔后进,曾经举荐崔宗之、严武与蒋沇等人于朝廷,受到当时其他

25、人的敬重。所以,李白写这封信,也是希望得到韩荆州的赏识,以借助他的名位,能在仕途上有所进益。 (二)文本分析1、结构内容第一段,开篇就是对韩朝宗的推崇,极言其地位之高,声誉之隆。通过天下人对韩朝宗的评价来表达自己的仰慕。并且在夸人之际,奇妙地将自荐之意融入到字里行间,转而进入到对自己的介绍。其次段,介绍自己,主要是从才华和影响两方面来写。所暗含的潜在意思就是:正因为我有才华所以才敢自荐。同时,假如您举荐了像我这样有才华的人,那么,您也肯定不会懊悔。李白在这里奇妙地将双方的利益共同化。第三段,接着从人、己两方面来写。进一步阐明对方居高位,自己有才情,所以如有机会,必将会得到赏识。第四段,进一步引

26、古事、写今事。同时进一步地夸赞韩荆州的功绩,抬高韩朝宗的地位。以韩朝宗礼贤下士的既有事实,表明自己的归附是正得其人,并非饥不择食的趋炎附势。第五段,在行文上与前文之意略有转折,由自负转而自谦。同时也再次表达自己想要一展才华的机会。 2、艺术才华赏析在这封自荐信中,李白依旧呈现了自己的飞扬文采。主要可以分为两方面来看:第一,奇妙用典。在这封信里,李白共用了5个典故,分别是:“周公吐哺握发”。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其自称“我一沐(洗头)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鲁世家)“一登龙门”。后汉书李膺传:“膺独特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

27、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李贤注:“以鱼为喻也。龙门,河水所下之口,在今绛州龙门县。辛氏三秦记曰:河津一名龙门,水险不通,鱼鳖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薄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也。”“毛遂自荐,颖脱而出”。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倚马可待”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这个典故突出了李白自身横溢的才华。“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青萍是指青萍剑,结绿是指结绿玉。薛是薛

28、烛,古代善相剑者。卞,卞和,古代善识玉者。通过这五个典故,我们可以看出来,李白在文章中捧人必夸己,利用这些典故在强调韩朝宗为伯乐之时,也不忘强调自己就是他要找的千里马。同时,利用典故还能够达到委婉尽致的效果,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用意而不显露骨。其次,从文章的风格和语言上来说,整篇自荐信行文带有六朝遗风,多用短句,常用对偶,讲究声调、韵律,读来声调铿锵,气概贯穿。 二、实力训练检测1、依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红字注音。万户hu()仰m()鞠gng()权hng()jn()持脱yng()而出毛su()自jin()刍()荛()蟠()龙干()谒作揖()甄()选谟猷()()卷()轴畴曩()() 2、说明下列加

29、红词的意思。(1)君侯制作侔神明。制作:_侔:_(2)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历:_抵:_(3)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幸:_见:_(4)今日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以为:_之:_(5)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下车:_辟:_(6)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作:_甄:_(7)倘急难有用,敢效微躯。倘:_(8)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谟猷:_安:_矜:_ 3、选择题下列加红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使白得颖脱而出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B不以长揖见拒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C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长价于薛、卞之门D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一经品题,便作佳士 4

30、、翻译句子。(1)岂不以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_(2)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_(3)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_(4)幸推下流,大开奖饰,唯君侯图之。_ 5、拓展练习(9分)本文中出现了许多闻名的成语,请你举出三处,并试着造句。(1)_造句:_(2)_造句:_(3)_造句:_【实力训练检测参考答案】1、万户侯、仰慕、鞠躬、权衡、矜持、脱颖而出、毛遂自荐、chro、pn、gn、y、zhn、myu、jun、chunng2、(1)制作:著作,文章;侔:等同(2)历:普遍;抵:拜谒,进见(3)幸:希望;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样(4)以为:把看作;之:结构助词,“的”(5)下车:到任;辟

31、:征召(6)作:治理;甄:选拔(7)倘:假如(8)谟猷:谋画;安:疑问副词,哪里,怎么;矜:夸耀3B4、(1)岂不是因为您有周公那样的作风,躬行吐哺握发之事(2)这是我往日的心事行迹,怎敢不尽情向您表露呢?(3)有的因才能名声被您知晓,有的因操行清白受您赏识。(4)愿您顾念身居下位的人,大开奖誉之门。请您加以考虑。5、扬眉吐气、脱颖而出、倚马可待、周公吐哺、开诚布公、雕虫小技、下车伊始 【作文举荐】声音论宋若辰人类共守一个充溢声音的世界。任何事物的存在就必需发出它自己的声音:婴儿的啼哭生命的声音,代表着生命的存在;社会的喧嚣人类的声音,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存在;历史的言论时间的声音,代表着时间在流

32、淌中的存在;宇宙万物的运动宇宙的声音,诉说着空间错杂的存在。你能否想象有一天万籁俱寂之时,你将何去何从?有一个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将一名志愿者置于一个与外世隔绝的空间中,那里没有一切,隔绝一切声音。结果那名志愿者只在那里待上了三天就义无反顾地跑了出来,声称:再多待一分钟,他就要疯掉了!在宇宙停止运动的那一天,没有任何声音传递给你,你的声音也没有任何回应,你会孤独,还是会惶恐?!没错,你会自我毁灭!这不单纯是肉体上的毁灭,更是你心灵地完全崩溃因为声音代表着物质的存在。一切物质,无论有形、无形、详细、抽象发出的有意义、无意义的声音都表达出一个最基本的信息“我”是存在的。所以在一个没有

33、声音的世界中,你客观上的“存在”和主观意识上的“无法证明存在”发生了严峻冲突,最终你只能听从于一个悖论“你不存在”。但,声音只代表着存在就足够吗?!你能否置身于全部人都自言自语,对你的存在毫无反应的世界呢?必定还是不行。你须要沟通,须要从他人那里获得进一步有意义的信息,更须要他人接收到你的声音。我们渴望交换声音。所以,声音代表这精神的交汇。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举一动无不体现着声音的传递。历史,须要声音得以传承,人类社会,须要声音得以进步和生存。细想一下,哪些活动不是声音的接受、思想交换的结果?水壶响了,告知你水开了;上课铃响了,告知你上课了;哈哈一笑,告知你快乐了。我们无法不存在,更无法独自存在。

34、声音代表着物质的存在与精神的交汇,有机地将世界串联在了一起,无它,世界支离破裂。人类真的须要共守一个充溢声音的世界。无论为了别人还是自己 评语这是一篇关于“声音”的话题。围绕“声音”,我们会想到什么。我们每天都被声音所环绕,但是我们却没有仔细地思索“声音”究竟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在这篇习作当中,小作者娓娓道来,从声音代表着我们的存在到可以交换信息的声音代表我们存在的价值精神的交汇,由浅入深,很有层次感。 第20页 共20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