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后赤壁赋学案.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6297340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8.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4课后赤壁赋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14课后赤壁赋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4课后赤壁赋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课后赤壁赋学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4课后赤壁赋学案赤壁赋学案 赤壁赋学案 【教学设想】赤壁赋文笔美丽,文采飞扬,骈散结合。写景部分精警凝练,形象显明。争论部分自由豪放,恣肆雄健。很多句子都是流传千古的名句,特殊便于学生诵读。因此,我打算从读入手,把观赏品尝语言作为重点,与学生进行赏析性沟通,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实力,让学生能在全文写景、抒情、争论的奇妙融合中体会到诗情画意与争论理趣的完备统一。第一步:导读。老师背诵全文,学生整体感知,领悟品尝,找寻自己喜爱的句、段,并稍作分析。这一步目的是为了熟识课文,并且为下一步的鉴赏活动做打算。其次步:自读。学生多角度赏读,品尝细微环节,为理清全文思

2、路作铺垫。第三步:忆读。当堂背诵精彩语句,检验理解程度,为品鉴文章深层情感和思想旨趣预设伏笔。第四步:研读。通过悟读关键语句,体会贯穿全文的意象,把握文章的深刻主旨。【教学重点】品尝语言之美,把握旨趣之妙。【教学难点】文中辩理句子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观点。【教学支配】一课时【教学打算】多媒体幻灯片板书设计:赏秋江月夜之美景听箫歌相和之哀声叹吾声须臾之悲情悟变与不变之妙理【教学目的】学问目标:驾驭属、斗、缪、酾、扁、藏等字的读音规则以及几个特别句式。实力目标:1、初步驾驭诵读的规则。2、学会多角度品析精彩语句,通过朗读背诵提升效果。3、在理解文句深层含义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睿智超群的人生哲学。德

3、育目标:1、品尝文中写景抒情的名句,提升自己的文学品位和审美情趣。2、领悟作者超群的人生哲学,培育学生豁达开朗、乐观进取的人生品行和酷爱生命、酷爱生活的人生看法,树立主动的人生价值观。【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岁月易逝,人生短暂。面对有限的人生,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与磨难,你有哪些感想?二、检查预习属、斗、缪、酾、扁、藏、藉三、听读课文,品尝观赏1、品读第一段中写景的名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2、品尝其次段中写箫声的句子:“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品析第三段中抒情的句子:“寄

4、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4、品鉴第四段中争论说理的句子:“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四、理清思路,背诵语段本文每段均有精彩语句,很多写景、抒情、争论的名句都流传千古,正是须要在反复朗读中成诵。五、鉴赏情感,研习旨趣一问:为什么在第一段如此美丽的景色描写之后会有箫歌之悲产生?全文的情感是怎样发展改变的?二问:苏子扣舷而歌中的“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一句在全文中起何作用?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三问:苏子“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看法?六、课堂延长,拓展思维呼应

5、开头提问:学习了赤壁赋一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东坡?从他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第9课赤壁赋教学设计赤壁赋【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苏轼,识记一些字词和文言基本学问点。2.学习本文写景抒情争论的紧密结合。3.体会本文美丽形象,擅长取譬的语言特色。4.感悟苏轼在“乌台诗案”中悲愤但又豁达乐观的心情。【教学过程】一、导入语我听说这里的女孩子都很会煮饭烧菜,不知道你们会烧什么菜。在重庆,出名的菜有“酸菜鱼”、“辣子鱼”、“板栗鸭”、“啤酒鸭”、“辣子鸡”、“宫爆鸡丁”、“粉蒸排骨”、“黄瓜皮蛋汤”、“合川肉片”、“水煮肉片”、“蚂蚁上树”、“鱼香茄子煲”等。不过,有一道菜不知你们听说过没有,就是“东坡肉”

6、,你们知道“东坡肉”是谁独创的吗?是苏东坡。据说,东坡肉是苏东坡被贬黄州时,为生计所逼而制作出来的。1079年,苏东坡写了一首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诗,结果被谏官断章取义地摘出一些诗句告他有谋反之心,苏轼因此被捕入狱,这一案件称为“乌台御史府诗案”。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到了黄州。苏轼因为获罪,生活拮据,只好实行安排经济。不过,黄州的肉很便宜,东坡嘴馋,为此苏轼颇感满意。有一次有客人来访,他就煮猪肉款待客人,当把猪肉下锅,加进水放入调料,用微水渐渐煨着后,便与客人下起棋来。他下棋的兴致很高,始终下到局终,才想起锅中的肉。他原以为烧焦了,等揭开锅盖,顿觉香气扑鼻。一看,哇塞,只见猪肉色泽红润

7、,汁浓味醇,吃起来醇香可口,糯而不腻。苏东坡在黄州独创的“东坡肉”成为享誉中外的一道名菜,不过,与他的“东坡肉”比较起来,呵呵,他在黄州创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更是以一种悲愤而又达观豁然的心态哲理缘由而成为千古不朽之名作。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前赤壁赋。二、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代诗人、散文家、词人、书法家、画家、高级厨师,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有着巨大贡献的全能型作家。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称之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

8、文章八大家”。苏轼如此全才,与他同时代的四位诗人甘心做他学生,形成“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现代女作家方方曾经说过:“我要是生活在苏轼那个年头,我肯定要想方设法嫁他”。同时,民间传闻苏轼还有个妹妹叫苏小妹,是个才貌双全、秀外慧中的女人,嫁给了秦观,其实这是民间传闻的,是民间杜撰的,不是事实。诗人: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题西林壁;“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饮湖上初晴后雨;“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散文家:与北宋古文运动领导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

9、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如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词人:与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词作豪放高旷,情浓意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书法家: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绘画家:善画竹,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见“神似”。高级厨师: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三、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082年。“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出名的文字狱,也是一次闻名的莫须有之狱。苏轼以才华横溢而得到宋神宗的赏识,成为当时政坛上的明星和文坛上的领袖。但是,苏轼在政治上坚决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还写了一些诗文予以揭露和讽刺,引起了王安石一派很多官员的剧烈

10、不满,于是,他们从苏轼的诗文中找罪证,用牵强附会的手法指控苏轼怀有谋反之心。苏轼被逮捕下狱,受尽严刑拷打,差点被判处死刑。最终,因为皇帝的怜悯,苏轼免了死罪,贬到黄州,以团练副使安置,不得签署文书。苏轼住在黄州东坡,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黄州艰苦的生活并没有使苏轼消沉下去,他以一种超然乐观、旷达潇洒的胸怀和气度,在难以忍耐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在“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中享受着“造物者之无尽藏”。这份超然乐观、旷达潇洒,源自儒道佛三种文化在苏轼心中的碰撞和杂糅所获得的超越。四、课文分析分析第一段1.朗读,分析内容:描写夜游赤壁的情形。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其次、三句,前句写景,后句

11、叙事,为月出之前的状况。第四、五、六、七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状况。2.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做了些什么事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写景色的共三组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风明月,清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举酒诵诗、随意泛舟,不禁心旷神怡:“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乐景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事:举酒诵诗,随意泛舟情: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分析其次段1.朗读,分析内容:写作者饮酒放歌的快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2.作者的感情发

12、生了什么改变:乐悲3.美丽形象,擅长取譬的语言特色: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时,作者借助比方夸张想象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详细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形象而生动。分析第三段1.作者由眼前的明月联想到“月明星稀”的诗句,同时由这诗句和身边的赤壁联想到曹操“横槊赋诗”和赤壁之战的情景。那么,作者写曹操的重点在哪里呢?为什么要写曹操呢?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也不过是过眼烟云,会随着岁月的消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更何况是我们这种渔樵江渚的草民呢?生命如蜉蝣般短暂,渺小得如同沧海一粟,幻想成仙又不行得,便不禁悲从中来,

13、借箫声来表达愁绪了。这里作者将曹操和自己做比较,将“吾生之须臾”与“长江之无穷”做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和人的渺小。2.本段内容: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心情。分析第四段师:文章从第四段起先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回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同学们看看,它从几个方面论述主旨?生:两个层次,“且夫”表示进一步争论,属本段其次层次。师:第一层扣住第三段哪一点来说理?生:从“而又何羡乎”来看,是针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来阐发的。师:从什么角度说明不必艳羡宇宙的无穷?生: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

14、月从亏到盈不断地改变。从不变的角度看,“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师:苏轼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加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其次层还是围绕同一个问题进一步说理,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生:“取与不取”的角度,重点讲“取”。师: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予,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艳羡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争论最终又回到了“乐”上来。本段写作者从变与不变和取与不取的角度论述人不必艳羡宇宙的无穷。分析第五段本段感情色调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写客

15、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五、总体分析1.你以为当时的月夜泛舟真有这么一番主客问答吗?据说东坡泛赤壁果有一乐师相随。但主客问答确定是虚拟的,这是赋体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客之言与苏子之言,各代表了苏轼贬谪黄州后思想的一个方面,当然,乐观一面是主导。2.我们再来将全文的思路、作者的感情线索清理一下。同学们快速用一个字归纳一下作者情感的改变。乐悲悟喜3.写景、抒情、争论的紧密结合(课后练习二)本文起笔就描绘了月夜的美妙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既给作者和挚友无尽的美感,也引发他们对于历史和人生的深思;由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联想到曹操、周瑜等历史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哉”,揭

16、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的“悲”,是典型的争论;与曹操、周瑜的比较中,更显出自己的渺小,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情感。最终,又用“水与月”作比方,借眼前的景来说理,说明人不必艳羡宇宙的无穷,寓理于景。六、结束语最终我们用余秋雨的东坡突围里几句话来结束本课:“成熟是一种光明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须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最终停止向四周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睬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奇的天光射向黄州

17、,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立刻就要产生。”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 一、案例的背景与主题 1、案例的背景 新课程背景下老师角色的转变是我校的一个省级课题,因此学校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也为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实践这些新的理念供应了许多便利的条件。转变教学方式,重新定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重新谛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形式,始终是我们教学中思索、实践和反思的话题。 古代散文教学是语文传承古代文化的主要载体,但是传统的古文教学在老师的教学方式、评价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地方。因此探究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古文教学是我们在省级课题之下的一个子课题。如何走出一条有利于

18、提高学生的学习实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古文教学之路?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尝试以宋代美文赤壁赋为载体,通过探讨性学习,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带领学生进入欢乐的古文学习园地。 2、案例的主题 苏轼的赤壁赋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相识通过观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行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中学语文新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则是唐文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

19、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当注意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育学生的观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实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实力和语感的培育”。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1)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3)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并以“观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和“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为教学重点。 教学中,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

20、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其次课时重在探讨性的探讨学习,方法是老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沟通、探讨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二、案例的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览相关材料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浅谈苏轼逆境中旷达的人生看法 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学问。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3、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按平均水平分为若干小组(4-6人之间)。 说明: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收集材料,学会整理材料,养成预习的习惯,初步感知课文,为以后

21、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作者和解题 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验,老师明确: 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遇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洁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观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 (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 (2)赋的特点的演化: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 说明:这一步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筛选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课前所学,得到认可,激发爱好。 三、第一环节 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示学生留意字音的精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改变。

22、老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四、其次环节 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依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专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老师提示重要学问,举例: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说明: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 五、第三环节 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检查学生有无动笔勾画) 老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沉醉 其次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

23、节随缘而安的看法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潇洒 说明:此步骤重在提倡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在语感上进行强化,促进课文的背诵。从读到理解文意,再从理解文意到背诵,、落实教学目标。 六、第四环节 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细致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再细读,小组探讨)。学生按四组绽开探讨:1、文章写了怎样的景? 2、文章写了怎样的情? 3、文章写了怎样的理? 4、总结情、理、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七、课堂演练,强化双基(略) 八、布置作业:支配下节课的探讨话题: (1)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观赏本文中的“水月”的意

24、象,体会苏轼对自然的看法。 参考:永遇乐、虞姜人、江城子密州出猫、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后赤壁赋等。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3)找寻材料,看古人(主要是陶渊明、李白等)的人生观。 其次课时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苏轼在他很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仅以“月”为例,有哪些?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并进行分析(以下为节选):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永遇乐) 夜闲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猫)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人生如

25、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 2、课文中都有哪些月亮?与前面同学们搜集的有什么异同之处?(学生分组探讨) 老师点拨:现实中的“水月”柔软之美观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3、学生分析苏轼描写月亮的改变发展过程。探讨明确: 以被贬黄州为界,被贬前,他是一个愉悦轻松、激情满怀的苏轼。明月高在景中呈安静、轻松之态。到他密州时,到达极致,豪情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喷薄欲出。“月”成了祥乐、安静、清澈、优秀、高洁、圆满、志向的化身。被贬

26、后,他的心态发生大转变。出现在景中的月也是静的,然而却是孤寂的“静”。冷清的“静”。甚至让人产生羽化登仙的虚无感、人生如梦的飘渺感。苏轼由“会换雕弓如满月”的豪情状态轻而为“抱月而长终”的遗此独立。但苏轼毕意是大家,总能于逆境中化解苦闷,随缘自适,超脱放旷。 说明:这一部分重在提高学生探讨分析实力,通过探讨性学习,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熬炼,并且通过供应解读的平台,培育学生“知人论文”、“知人论世”的实力。 二、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待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将原先的四组分为两组,分别从客和主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27、,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明确:苏轼将儒与道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 2、三位学生分角色朗诵全文。一读旁白,一读苏子,一读客。读出课文情感的改变。 3、结合诗歌单元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传统人格超越。学生展示自己事先搜集好的材料,并结合相关分析,得出: 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参考)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快乐颜是深感苦痛的(参考) 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潇洒旷达的(参考) 说明:利用小组探讨,削减任务量,加大课堂的容量,并且通过竞争激发了爱好。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对情

28、感的体悟。同样也通过探讨性学习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古人人生观的理解,通过对比感受人的多姿多彩,感受传统文化的奇妙。 三、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也就是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刚好行乐的人生看法。) 学生探讨出现的状况: 1、苏轼这番话看起来很超脱,但骨子里仍旧有人生空虚之感,所以所谓的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我劝慰。 2、我不这么认为。苏轼的人生观应当是乐观旷达的,因为当时他被流放到这偏远的黄州,又几乎丢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洁。 3、他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有区分的,陶渊明是不愿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他

29、是真正厌世。苏轼的思想从本质看是很冲突的,在念奴娇中拿周瑜比,现在与曹操比,都是感叹人生短暂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样有所作为。 4、我认为听任自然是主动的人生看法,在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苏轼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顺乎自然主动去适应现实,在现在竞争社会中,要立足于社会,我们同样要主动地去适应现实,投身到激烈的竞争中去。 5、在现代社会,“一毫而莫取”的观点明显行不通,你不去争取,只有被别人“吃”掉。 6、你的理解是断章取义了,他说这话有前提“苟非吾之全部”,假如用这种看法做官,那现在会少许多贪官,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作为成语现在还用,假如说是对大自然无节制

30、地索取、破坏,明显是不对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于清风、明月,所以不至于破坏生态。 小结:同学们不是只停留在读懂字词句上,而是立足于时代来评判古人的文章,批判地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今日我们学习赤壁赋,我们不仅走进了作品,也走近了苏轼,感悟到了一种人生的美。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余秋雨先生写给苏东坡的一段话,和大家互勉。 学生齐读:“成熟是一种光明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须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最终停止向四周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睬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说明:

31、通过生生之间心灵的碰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育对他人关注的意识,利用美丽的文字唤起对人生的感悟。 四、请学生给本课做个结语 出现的精彩总结: (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美丽、绵长的特色。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安慰,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

32、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3)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缘于诗人苦痛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说明:还学生自主的权利,同时也是对课堂的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结合苏轼的词,分析词中所蕴涵的对人生(生命),对苦难的理解。写一篇评论文章800字以上。 参考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等。 三、教学反思 本案例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觉,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值得确定的地方有: 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老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

33、发觉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索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觉”供应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子。 其次,利用了探讨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实力的培育。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搜集、筛选,对于变更学生原来被动的接受和老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习方式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教学中,有好多学生都谈到这样的学习特别轻松,并且可以涉猎到更感爱好、更广泛的学问。 第三,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变更老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学问的接受为生成。利用现代媒体,利用网络

34、,利用发放的资料,利用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我觉得,这对于古文学习方式的变更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第四,将渗透古文化的精髓,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中,原本深邃的人生哲理,遥远的古文常识和古人思想,通过探讨学习的形式,通过相互间的探讨,通过阅读他人的解读,化为简洁的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得到了落实,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爱好。 值得探讨改进的地方: 1、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驾驭,终归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 2、阅读大量的资料,对于教学进度的完成是一个挑战。(当然,教会学生方法,变

35、更学生的习惯比任何都值) 3、改进的想法是准备结合网络,以利于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15.赤壁赋学案 15.赤壁赋学案课前自主【走进作者】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切时政。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杜牧有政治志向,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尽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

36、称“小李杜”。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识记积累】字音:属(zh)窈窕(yotio)少(sho)焉酾(sh)冯(png)倚歌而和(h)之袅袅(nio)嫠(l)妇愀(qio)然缪(lio)舳(zh)舻(l)槊(shu)糜(m)扁(pin)舟渚(zh) 通假字:1举酒属客:“属”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御,驾。3.山川相缪:“缪”通通“缭”,盘绕 词类活用: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2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走。4西望夏口,东望

37、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5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使动用法,使正。特别句式: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4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5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6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课文初探】1.作者在这一段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抒情方式是什么? 2.作者在这四段中阐述的哲理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堂上演练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壬戌之秋()()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苏子愀然()舳舻千里()()酾酒临江()举匏尊以相属()挟

38、飞仙以遨游() 2说明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七月既望()举酒属客()白露横江()纵一苇之所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倚歌而和之()山川相缪()正襟危坐()固一世之雄也()哀吾生之须臾()知不行乎骤得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相与枕藉乎舟中()山川相缪()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句子。赤壁赋()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C岁赋其二。D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A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B赵尝五战于秦。C寄蜉蝣于天地。D其势弱于秦。 4指出下列各句中句式与画线句句式相同的句子。何为其然也?()A是

39、故燕虽小国而后亡。B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何以战? 5下列不同于其他句式的一项是()A而又何羡乎?B而今安在哉?C何为其然也?D故凡愚者莫我若也。 【文段精析】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行乎

40、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全部,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推断正确的一项是()徘徊于斗牛之间相与枕藉乎舟中扣弦而歌之倚歌而和之A.与相同,与不同。B.与不同,与相同。C.与相同,与也相同。D.与不同,与也不同。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

41、.逝者如斯。逝:往。B.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适应。C.方其破荆州。方:当。D.固一世之雄也。固:当然。3.下列各句中没有活用词的一项是()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B.顺流而东也。C.侣鱼虾而友麋鹿。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4.下列对于这段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第一段“方其”以下八句,先从曹操兵力的强大和地盘的扩张写出了声势和气派,然后以“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八字勾画出曹操“一世之雄”的形象。从文意看,这八句都是为“而今安在哉”一句蓄势。B.选文第一段紧承上段的泛舟赏景之“乐”绽开,突显一个“悲”字。悲的缘由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

42、C.选文其次段中作者以“变”与“不变”两者同日而语,留意到事物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但事实上作者要阐明的主要是“不变”这一层意思,并以此表现豁达乐观的看法。D.选文其次段,作者结合景物特征,奇妙地批判了“客”的观点。但细致看来,作者所阐述的“不变”只是宇宙万物无穷无尽,并未涵盖人生,以此来驳“客”的观点,稍显牵强。 5.翻译下列句子。(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全部,虽一毫而莫取。 【课外文段】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

43、为婚,见其二子,使择焉,谦弗许。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珍贵朝廷,常车骑填巷,来宾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

44、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立,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三国志王粲传)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以谦名公之胄胄:后B.诏除黄门侍郎除:授予官职C.仗大众,志兼天下兼:兼善,兼济(使受益)D.兴造制度,粲恒典之典:掌管,主持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年既幼弱,容状短小。A既窈窕以寻壑,亦坎坷而经丘。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B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乃之荆州依刘表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

45、军。文武并用,英雄毕立。D并虫亦不能行捉矣。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粲才能突出的一组是()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才学显著,珍贵朝廷闻粲在门,倒屣迎之年既幼弱,容状短小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A.B.C.D.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粲出身名门,才貌双全,少年得志,历仕汉魏二朝,直到进入朝廷的政治中心。B.王粲在政治上依附曹操,曹操父子也倚重王粲。C.当时袁绍、刘表都是地方割据势力,他们不能得天下的缘由之一是不能重用人才,而曹操则与他们相反,这也是曹操能统一中国北方的重要缘由之一。D.在曹操政权建立之初,王粲给魏国订立制度

46、,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拓展提升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慷慨ki缔结d镌刻jun粗犷kungB.方遒qi漪沦y啮啃ni发酵jioC.希望y纨绔wnk信笺jin怪嗔chnD.江渚zh愀然qio酾酒sh功亏一篑ku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殷勤罗琦斑斓推心至腹B河畔脉膊寒喧淋漓尽致C琐碎鞭笞书藉分道扬镳D絮聒万籁漫溯素昧平生 3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我还没有弄清晰,你是想让我去你那儿呢?还是你来呢?B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像细浪微波,线条柔软,宛延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C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节俭不仅是经济方面的事,而且牵连到思想品质。D我说:“对不起,这么晚打搅你。”“没关系,”他笑着说:“我习惯晚睡。”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剧烈反对。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挂香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疾病。有关夏收的物资供应、运输等方面的工作,他们也制定了的措施。A窜改驱除响应B篡改祛除相应C窜改祛除响应D篡改驱除相应 5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A对于帝国主义日益加紧的经济、文化侵略,清政府不但未加反抗,反而开门揖盗,助纣为虐。B他虽然是第一次,但由于写的都是那天耳闻目睹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