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赤壁赋(第1课时).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2849164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赤壁赋(第1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赤壁赋(第1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赤壁赋(第1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赤壁赋(第1课时).docx(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9课赤壁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赤壁赋是第四册古代散文单元中一篇哲理性很强并蕴涵了作者深沉的情 感的散文。由以前的自读课文升格为讲读课文,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而且,苏轼 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影响深远的巨匠,他的很多作品都被选入教材,他的思想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和学生。【学生分析】经过近两年的高中语文学习,学生积累了相当的文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文学 文化修养,他们已经有能力把作品再深一层,穿过作品这道长廊,走进作家的内 心深处,更深层次地探究作家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任务分析】掌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念怒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 三次咏叹中探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轨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有

2、关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比拟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重点难点】1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2 . 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3 .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设计思想】分两步:一、掌握赤壁赋的基本知识及背诵;二、比拟“三咏赤壁”探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投影):“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 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沉着,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 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冷

3、淡,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 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 湖,结果一一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 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讲解:这是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分析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 州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后,得出的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的结论。今天我们就来 领略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绝唱的独特魅力。(齐读)(二)指导诵读1 .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凝妇”,动词重读;“哀吾生 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脚字重读;”而 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2 .读出气势

4、。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 快)驰胪千里,旌旗蔽空,醐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 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消沉)”3 .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 之明 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又何其洒脱。指导学生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为背诵作好准 备。(三)内容简析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 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曲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

5、的重点便转 移到 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 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 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第一段,写了什么?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 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 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为全文定下 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第二段,有什么变化?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 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

6、触景生情,由 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第三段,为什么而悲?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抒 发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 物,英雄豪杰,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 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第四段,“我”为什么乐观?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 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 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 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 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第五段,首尾的关系: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 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 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四)读熟示范朗读、齐读全文、自由朗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