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精神理论讲义538.docx

上传人:muj****520 文档编号:62601300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场所精神理论讲义53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场所精神理论讲义53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场所精神理论讲义53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场所精神理论讲义538.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程名称: 场所精神理论(The Theory of Spirit of Place)教学要求及目的:了解场所精神理论,理解该理论是城市设计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并掌握将该理论运用到有关设计中去创造具有独特个性的场所的方法。 课程主要内容:1、“场所”的概念。 2、“场所”和“空间”的区别。 3、场所理论及其在城市设计理论体系中的地位。4、场所理论的应用。主要参考书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 Christian Norberg-Schulz著、施植明译,台湾: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城市设计的维度 Matthew Carmona等编著、冯江等译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人

2、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等编著, 俞孔坚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 美约翰.O.西蒙兹著, 俞孔坚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建筑形式论迈向图象思维 陈伯冲 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1996 街道与城镇的形成 美迈克尔索斯沃斯、伊万本约瑟夫著, 李凌虹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6 1.1什么是“场所”(Place)?构成场所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a) 静态的实体设施the static physical setting 场所的实体建构;建筑物、景观和美学特征的体现。The actual physical struct

3、ure of a place. The reality of its buildings, landscape, and aesthetic quality.b) 活动the activities建筑物和景观如何被使用,身处其中的人们如何互动,以及文化习俗如何起到影响作用。How the buildings and landscape are used. How a places people interact with it, and how their cultural institutions have affected it. c) 含义the meanings一个非常复杂的层面。首先

4、是人意向和体验的结果,大多数的场所特征起源自人们对场所的实体和功能方面的反应。 A more complex aspect, primarily the result of human intentions and experiences. Much of a places character will be derived from peoples reaction to its physical and function aspects.场所的这三个基本元素彼此相互依存、密不可分。1.2 “场所”和“空间” ( Place and Space)空间老子:“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

5、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芦原义信:“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这一相互关系主要是根据视觉确定的,但是作为建筑空间考虑时,则与嗅觉、听觉、触觉也都有关。”空间由三维(潜在的)边界围合而成,作为一个体系,由相对位置表明。诺伯格舒尔茨(C. Norberg-Schulz)说:“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提到“空间”几乎不可能不用到上、下、前、后或at, in, within, on, upon, to, from, along, next这样的前置词,这些词语标明了空间的抽象本质是拓朴关系。”诺伯格舒尔茨(C. Norberg-Sch

6、ulz)在建筑中的意向中提出:“空间的体积的形式和四周包围面的特性同等重要。”他坚持认为采用狭义但精确的三维空间概念来指称建筑是合适的。“空间”实际上与实体(或称“空间界面”)是不可分割的,这源自格式塔理论的独到观察。他把海德格尔的“空间是从地点,而不是空无获得其存在的”这个观念扩充为“存在空间建筑空间场所”。空间由三个向度的(潜在的)边界围合而成,作为一个体系,由相对位置表明。诺伯格舒尔茨说:“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提到“空间”几乎不可能不用到上、下、前、后或at, in, within, on, upon, to, from, along, next这样的前置词,这些词语标明了空间的抽象

7、本质是拓朴关系。“所谓存在空间,就是比较稳定的知觉图式体系,亦即环境意象。”人对世界认识的图式是由中心出发,形成路径,并由路径划分区域,从而获取他所可及的世界的图式。这种图式概念里,不涉及科学定量的意思,而只是拓朴关系,如近体性(proximity)、分离性(separation)、连续性(succession)、闭合性(closure)内-外(inside,outside)等拓扑特性。它们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这些关系只是逐步地整合到图式中,并形成结构化的作为整体的环境意象。上述中心,即场所(place),以人为核心,场所是一般组织化的基本手段。存在空间总是体现为场所。人的存在具有空间性。是

8、故,说人,其中已说到了空间。场所(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1月第2版):“场所”:活动的处所。公共、娱乐。)有人的活动发生,场所(place)就与人关联起来。发生(take place),其本意即占据场所。场所作为存在空间的具体化,有空间和特征两方面;空间即场所元素的三度布局;特征即氛围,是该空间的界面特征、意义和认同性。诺伯格舒尔茨(C. Norberg-Schulz)认为建筑要回到“场所”,他认为场所不是抽象的地点,它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整体,事物的集合决定了“环境特征”。 “场所”是质量上的整体环境。人们不应将整体场所简化为所谓的空间关系、功能、结构组织和系统等各种抽象的分析范畴

9、。这些空间关系、功能分析和组织结构均非事物本质,用这些简化方法将失去场所可见的、实在、具体的性质。不同的活动需要不同的环境和场所以利用该种活动在其中发生。我们需要创造的不仅仅是一个房子,一个穿插的空间,而且更应是一个视觉化的“场所精神”,建筑师的任务是去创造富有意义的场所。每个场所都是唯一的,呈现出周遭环境的特征,这种特征由具有材质、形状、肌理和色彩的实体物质和难以言说的、一种由以往人们的体验所产生的文化联想共同组成。(Trancik, 1986)因此,场所不仅具有建筑实体的形式,而且还具有精神上的意义。2场所理论2.1 建筑现象学理论建筑现象学的理论和哲学基础是胡塞尔于20世纪初期创立的现象

10、学和20年代海德格尔运用现象学方法所创立的新本体论以及后期从语言和诗学角度对存在的研究。2.1.1 现象学逻辑的思维方式能得到事物的量的方面的信息并获得普遍性,但失去了事物本身的特殊性和具体的生动性。现象学哲学的根本精神就是回到事物本身,进行直接的观照。现象学是当代西方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潮。胡塞尔创建了现象学,现象学的方法被认为是一种不以任何假设为前提的、达到本真的真理的方法。在他的理论中,“现象”(phenomenon),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事物的表面现象或外表之类含义。它是指显现在人意识中的一切东西。只有现象,才是一切合乎理性探讨的普遍基础。亚里士多德:“凡是不先进入感官的就不能进入理智。”

11、扬巴蒂斯塔维柯:“人心在从它感觉到的事物中见出某种不属于感官的事物,这就是拉丁文动词intelligere(理解)的意义。”胡塞尔: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不存在空洞的、没有指向的意识。意识总是指向某一对象,因而意识与意识对象无法分开。现象学的第一原理:“面向事物本身!”这几乎是一种口号。也就是本质的还原。要面向事物本身,必须将我们一直用来探讨世界的现有知识悬置起来、存而不论。这就是著名的“现象学的悬置”。 在本质的直觉里,在现象中,就有本质,本质即一种现象。还原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绝对没有前提的知识,它所针对的对象就是客观知识论以及由此引发的科学主义。这里掺进的是“人”的价值,把世界还原到“人

12、的世界”。这是一种物我整一的存在状况。现象学的悬置和现象学的还原已成为现代西方思想基本方法之一 。胡塞尔向现代人指明了一个原始整一的、仅靠理性知识无法触及的领域。海德格尔把建筑看作是万物所归属的领域,建筑的意义就在于建筑是“提供了场所的物”。 在诗语言思一书中 ,他引用了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这首诗成为对诗意的栖居的具有象征性的诠释:“只要良善、纯真尚与人同在,人便会幸福地用神性度量自身。神莫测而不可知?神如苍天彰明较著?我宁愿相信后者。神本是人之尺规。劬劳功烈,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2.1.2 诺伯格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理论 逻辑的思维方式能得到事物的量的方面的信息并获得普遍性

13、,但失去了事物本身的特殊性和具体的生动性。现象学哲学的根本精神就是回到事物本身,进行直接的观照。 C诺伯格舒尔茨以此对建筑作现象学的思考,发展出建筑现象学,把建筑理解为人存在的立足点,其基本精神是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建筑本身。 他认为“栖居”不只是“庇护所”,其真正的意义是指生活发生的空间,是场所。场所、场所精神和存在空间成为建筑现象学的核心范畴。建筑的形式结构,即空间与界面(边界),对应着人的在世结构,即定向与认同,并形成场所的精神。 建筑现象学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揭示建筑环境的本质和意义,而这种本质和意义又似乎被归结到场所这个重要概念之中。场所是人们存在于世的立足点,它以具体的建筑形式和结构,

14、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经历,以更为明确有力和更有积极意义的方式将人们和世界联系在一起。建筑现象学的方法具体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用具体而不是抽象和缩减的概念来描述环境现象,即通过这些术语所明示或隐含的具体环境结构形式和意义,将环境与人们的具体生活经历紧紧联系在一起。另一种方法就是在具体的环境中,即在由特定的地点、人群、事物和历史构成的环境中,考察人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从人们的环境经历中揭示出建筑环境结构和形式的具体意义和价值。这两种方法都注重从内在的心理和精神而不是外在的物质现象角度上,去考察和描述人们与环境和周围世界的各种联系;从人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中,发现建筑与人们生活和存在的本质

15、关系,进而帮助和指导人们对建筑环境的理解、保护和创造。建筑现象学“直接面对事物本身”的考察方法即确定了它的基本内容。从总体上看,这个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建筑环境的基本质量和属性; 2、人们的环境经历及其意义; 3、衡量建筑环境的社会和文化尺度; 4、场所和建筑同人们存在的关系。建筑现象学的构造2.2 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 (Genius Loci)是一个古罗马概念,原意为地方守护神。古罗马人确信,任何一个独立的实在都有守护神,守护神赋予它以生命,对于人和场所也是如此。在罗马人看来,在一个环境中生存,有赖于他与环境之间在灵与肉(心智与身体)两方面都有良好的契合关系。 由此可以认为,

16、场所精神涉及人的身体和心智两个方面,与人在世间存在的两个基本方面定向和认同相对应。定向主要是空间性的,即使人知道他身在何处,从而确立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获得安全感;认同则与文化有关,它通过认识和把握自己在其中生存的文化,获得归属感。诺伯格舒尔茨提出:“我们呼唤场所精神。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不同的场所有着不同的特征。这个特征是如此之强,它往往决定了居于其中的人们对环境的意象的基本性质,并让他们觉得归属于这场所。”他的“场所精神”包含了下面的陈述:“场所是有着明确特征的空间。自古以来,the genius loci, 或 spirit of place,就已被当作真实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须

17、面对和妥协事件。建筑令场所精神显现,建筑师的任务是创造有利于人类栖居的有意义的场所。 建筑要回到“场所”,从“场所精神”中获得建筑的最为根本的经验。建筑令场所精神显现,建筑师的任务是创造有利于人类栖居的有意义的场所。2.3 场所理论的本质场所理论的本质在于领悟实体空间的文化涵义及人性特征。简单地说,空间是被相互联系的实体物质有限制、有目的地营造出来的,只有当它被赋予了来自文化或地域的文脉意义之后才可以成为场所。(Trancik, 1986)场所理论和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以及特定城市空间的实体特性的演变有关。它提供了改变建筑环境的途径,指导空间转变到场所。当被赋予了源自文化或地域特征的文脉内涵

18、之后,空间成为场所。 “特征”标明了物质的独特性及空间的秩序,给予特定的场所以唯一性(Jakle, 1987)。诺伯格舒尔茨指出作为体现场所元素三度布局的“空间”和体现氛围的“特征”是任何场所最突出的特性,它暗示出各自不同的“场所精神”、“场所的个性”或“场所的意义”。(“一些现象成为另一些现象的环境。”具体地描述环境的词就是场所。场所不是指抽象的地点,而是由具有色彩、肌理、形状等材料特性的具体事物所构成的整体。显然场所具有特征或氛围,有赖于总体把握,故而它是定性的、整体的现象。)每个场所都是唯一的,呈现出周遭环境的特征,这种特征由具有材质、形状、肌理和色彩的实体物质和难以言说的、一种由以往人

19、们的体验所产生的文化联想共同组成。(Trancik, 1986)(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建筑要回到场所,从场所精神中获得建筑的最为根本的经验,他认为场所不是抽象的地点,它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整体,事物的集合决定了环境特征。场所是质量上的整体环境,人们不应将整体场所简化为所谓的空间关系、功能、结构组织和系统等各种抽象的分析范畴。这些空间关系、功能分析和组织结构均非事物本质,用这些简化方法将失去场所和环境的可见的、实在、具体的性质。不同的活动需要不同的环境和场所以利于该种活动在其中发生。我们需要创造的不仅仅是一个房子,一个穿插的空间,而且更应是一个视觉化的场所精神,建筑师的任务是去创造富有意义的场所。建筑

20、存在的目的是使得场址(Site)成为场所(place),即从给定的环境中揭示出潜在意义。3. 如何把握“场所”?3.1 静态的实体设施包括:建筑和空间形式,限定界面的处理、地面的处理和街具。3.2 活动活动的类型(Difference or mixture of activities);使用效率(与Flexible Function有关);生活方式(与culture Behavior Pattern有关)。扬盖尔将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每一种活动类型对于物质环境的要求都大不相同。3.3 涵义 L.kahn 认为“城市始于作为交流场所的公共开敞空

21、间和街道,人际交流是城市的本源。”4 场所理论在城市设计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及相关城市设计理论城市设计是人们为某特定的城市建设目标所进行的对城市外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正是城市设计塑造的这种空间和环境,形成了整个城市的艺术和生活格调,建立了城市的品质和特色。城市设计范围很广,大至整个城市,一片街区、一个系统;小的可以是一个广场、一条街、一个院落、一幢建筑、一件构筑物或一个城市小品的设计等。4.1 城市设计理论的发展变迁城市设计理论知识对于理解城市结构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城市设计理论是建立在知识和经验上的;其次,作为行为的依据,它是很有帮助的,原因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协调的、在其基础上思想和概念

22、可持续发展和组织的法则。 两种城市设计传统: 作为“视觉艺术”强调建筑与空间的视觉质量; 作为“社会使用”与人、空间和行为的社会特征密切相关。近年来,上述两者融合出现了第三种传统:“制造场所”。在过去20年中,“为人制造场所”逐渐成为城市设计的 主流观念。1988年,Peter Buchanan提出,城市设计“本质上是关于场所的制造,场所不仅是一处明确的空间,还包括使其成为场所的所有活动和事件。”“城市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从空间安排上保证城市各种活动的交织,进而应从城市空间结构上实现人类形形色色的价值观之共存。”(K.Lynch)城市设计涉及空间的环境个性、场所感和可识别性,城市社会中存在人类结

23、合的不同层次。(Team 10)当代的城市设计关注同时作为审美对象和活动场景的城市空间的设计,其焦点是创造成功城市空间所必须的多样性和活跃性,尤其是物理环境如何支持在此处产生场所的功能与活动。随这一观念而来的是将城市设计看作对“公共领域”的设计与管理。在“制造场所”思路的影响下,已有大量对于成功的城市空间及其“好的”城市形态的相关定义。英国规划政策导引提出了城市设计的七个目标,每个目标均与场所观念相关:特征: 场所自身的独特性;连续与封闭: 场所中公共与私密的部分应该清晰地区别;公共领域的质量:公共空间应该是有吸引力的户外场所;通达性:公共场所应该易于到达并可以穿越;可识别性:场所有清晰的意象

24、和易于理解;适应性:场所的功能可以比较方便地转化;多样性:场所功能应该具有多重选择。Lynch(1981)定义了城市设计的五个功能维度:生命力 衡量场所形态与其功能契合的程度,以及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的能力。感觉 场所能被使用者清晰感知并构建于相关时空的程度。适宜性 场所的形态与空间肌理要符合使用者存在和潜在的行为模式。可及性 接触其他的人、活动、资源、服务、信息和场所的能力,包括可接触的要素的质量与多样性。控制性 使用场所和在其中工作或居住的人的创造、管理可达空间和活动的程度。4.2 Roger Trancik 对城市设计理论的贡献 通常人们认为单纯的城市设计理论很少,大多数有影响的概念和思想都

25、是从其他领域的法则修正而来。(K.Lynch, 1984)特兰里克(RTrancik)在此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推出了三则命题大纲,从每个观点中提炼出最关键的特性发展出一种具有“整合方式”的城市设计理论。图-底关系理论关联耦合理论场所文脉分析理论4.2.1 图-底关系理论 如果把建筑物作为实体覆盖到开敞的城市空间中加以研究,可以发现,任何城市的形体环境都具有类似格式塔心理学中“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建筑物是图形,空间则是背景。 图-底理论(格式塔理论)关注城市实体和空间的处理和组织。要成功地操作空间体系,虚实之间必须相互平衡。设计中应该不但需要考虑“图”,也需要评估“底”。当实体与构成性质的空间

26、联系起来考虑的时候,建筑物和空间能更有效地共存。 (Trancik, 1986)(格式塔心理学派是20世纪初期在德国兴起的心理学派,也称完形心理学派。其创始人魏特曼、考夫卡和柯勒自1910年起密切合作,成为格式塔学派的核心。他们于1921年创立 了该学派的刊物心理学研究。在20年代和30年代,他们先后移居美国并吸引了许多支持者。1912年,魏特曼发表了一篇题为似动的实验研究的论文,标志着格式塔心理学的开始。格式塔学派主张,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其组成部分来说明。似动现象是一个整体经验,单个刺激的相加并不能说明似动现象的发生。格式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德语中Gestalt

27、(格式塔)的意思是整体或完整的图形。格式塔学派认为知觉经验服从于某些图形组织的规律。这些规律也叫做格式塔原则,主要有图形和背景原则、接近性原则、相似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完美图形原则等。客观刺激容易按以上的规律被知觉成有意义的图。 在格式塔学派建立后的数十年里,其理论被应用到学习、问题解决、思维等其它领域。格式塔学派认为,条件化的重复性学习是最低级的学习方法,学习是对关系的掌握。在柯勒看来,关系的掌握即是理解过程。一旦学习者知觉到特定情境中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产生出新的经验,就会出现创造性的结果。这种突然贯通的解决问题过程称为顿悟(insight)。 50年代前后,格式塔理论被推广到人格、社会及

28、临床心理学领域里。60年代,新兴的认知心理学吸取了格式塔心理学的某些观点,特别是格式塔心理学对思维研究的成果。目前,格式塔学派在个别领域中仍相当有影响。例如,在知觉研究中,格式塔观点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在当代心理学中,格式塔心理学已经不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进行活动了。) 图-底理论的核心,就是建筑实体与外部空间共存关系的组织和驾驭。如果实与空之间的对话关系形成并被体验感受到,那么这种空间网络就可能成功。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设计理论中,“逆空间”、“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概念与图-底理论有相似性。建筑外部空间不是一种任意可以“延伸的自然”,而是“没有屋顶的建筑。”外部空间设计就是把大空间划分成小空间,或

29、还原,或是使空间更充实、更富有人情味的技术。一句话,也就是尽可能将消极空间积极化。R.Trancik总结的六种实体-空间类型:实体与空间的关系藉着建筑物的形状和位置、场地元素(植物、墙壁)的设计、以及运动的方向,形成六种类型模式: 网格状的、成角度的、曲线的、放射/同心的,轴线的和有机的。 城市的“实体”部分A.公共纪念性的实体部分B.城市主要建筑实体部分C.限定外部开放空间的建筑物城市的“虚体”部分D.入口“门厅”E.连接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部分F.从广场到街道的半过渡空间G.公园和花园H.线性公共开放空间,包括河道、滨水地带、湿地等4.2.2 关联耦合理论(Linkage Theory)关

30、联耦合理论强调城市环境中功能和视觉上的联系以及秩序感。(耦合物理学上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如两个线圈之间的互感是通过磁场的耦合。)关联耦合理论分析的客体是城市诸要素之间联系的“线”。这些关联是由街道、步行走廊、线性开放空间和其他一些联系元素形成的。一个社会的内聚力和效率的获得,必须依赖于非常方便的流动条件即交流条件,而一个现代城市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各种流动形态的和谐交织。“一个城市,如果真正是一个城市的话,便具有一种错综复杂以各种流动为基础的韵律,即人的、机械的和自然的韵律”。TEAM 10这种城市设计方法旨在组织一种关联系统或一

31、种网络,从而为有序的空间建立一个结构,与图-底理论相比,关联耦合理论重点是循环流线的图式,而不是空间格局。它认为,运动系统和基础设施对驾驭外部空间格局具有先决作用。麦奇在一篇名为“集合形态研究”的论文中,详细讨论了外部空间网络的创作要素问题。他认为耦合性是外部空间最重要的特征。“耦合简言之就是城市的线索,它是统一城市中各种活动和物质形态诸层面的法则,城市设计涉及各种彼此无关事物之间的综合联系问题。” 根据麦奇的研究,城市空间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即构图形态、巨硕形态和组群形态。构图形态包含了那些以抽象格局组合在二维平面上的独立建筑物。其关联耦合性是隐涵的、静态的;互相之间的张力乃是独立的建筑物形

32、状及其相对位置的产物。在这种构图形态中,建筑物本身要比开敞空间的周边更为重要。巨硕形态,个别的要素均被集聚组合到一个等级化的、开敞的并且是相互关联的系统网络中,耦合性是通过物质手段强加上去的。例如高速道路网就常成为形态的发生器。组群形态,诸空间要素沿一个线形枢纽渐进积累的结果。这在许多历史城镇形态中极为多见,这里关联性是作为有机物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演化而生成的。 4.2.3 场所文脉分析理论场所文脉分析理论和方法,关注城市空间与人的需要、文化、历史、社会和自然等外部条件的联系,它主张强化城市设计与现存条件之间的匹配,并将社会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人们驾驭城市环境的体验与物质空间分析中的视觉艺术、

33、耦合性和实空比例等原则等量齐观。文脉(Context)与场所是一对孪生概念,体现为每个场所各自独有的特征。这种特征既包括各种物质属性,也包括较难触知体验的文化联系和人类在漫长时间跨度内因使用它而使之赋有的某种环境氛围。(人们为了发展自身,发展他们的社会生活和变化,就需要一种相对稳定的场所体系。这种需要给形体空间带来情感上的重要内容一种超出物质性质、边缘或限定周界的内容也就是所谓的场所感(Sense of Place)。于是,最成功的场所设计应该是使社会和物质环境达到最小冲突,而不是一种激进式的转化,其目标实现应遵守一种生态学准则,即去发现特定城市地域中的背景条件,并与其协同行动。)4.3 场所

34、结构分析“小组10”二站后在结构人类学的哲学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城市设计概念的核心主张就是场所结构分析。结构分析可看作是X射线,它旨在透过表面上独立存在的具体客体,透过“以要素为中心”的世界表层结构来探究其深层结构。 场所结构理论认为,现代城市设计思想首先应强调一种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和聚落生态学的必要性,设计必须以人的行动方式为基础,城市形态必须从生活本身结构发展而来。 “小组10”建立起住宅-街道地区城市的纵向场所层次结构。场所结构分析理论的贡献主要有四方面:第一, 明确了单凭创造美的环境并部能直接带来一个改善了的社会;第二, 强调城市设计的文化多元论;第三, 主张城市设计是一个连续动态的

35、渐进决定过程,而不是静态的激进改造过程,城市是生成的,而不是造成的;第四, 强调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连续性。4.4 城市生活单元邻里 一种系统组织和开发城区的方式。在邻里布局和物质形态设计中,包含着诸如邻里交往、创造社区感、创造邻里识别性和社会平衡之类的社会目标。与“社区”概念相比较,邻里更偏重物质形态方面的内容,而社区更偏重社会性。Perry提出每个邻里单元应包括四个基本要素: 一所小学; 一些小公园和运动场; 小商店; 合适的建筑和街道布局,以保证所有的公共设施能够安全地步行到达。l 邻里应该具有可识别性和特色,创造或强化场所感。l 邻里概念为规划都市地区提供了比较实用的方法。l 强调混合使

36、用原则。不应教条地对邻里概念进行应用,而应将其理解为是针对具体地方环境和当下社会、经济现实而制订的一些优化设计原则。街道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总是沿着线进行的,城市中街道担负着特别重要的任务,是城市中最有活力的“器官”,也是最主要的公共场所。“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充满趣味性,那么城市也会很有趣;如果城市街道看上去很沉闷,那么城市也必定是沉闷的。”简雅各布斯路在宏观上是线,但在微观上却是很宽的面,可分出步行道和车行道,而且也是城市中主要的视觉感受的来源。因此,街道特别是步行街区和广场构成的开敞空间体系,是城市活力分析评判城市空间和环境的主要基点和规模单元。简雅各布斯认为,现代城市更新

37、改造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街道和街区:“多样性”的活力,而设计必须要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1 街区中要有一个以上的功能,并考虑设施在不同时间、不同使用要求的公用(混合的基本功用mixed primary uses);2 大部分街道要短,街道拐弯抹角的机会要多(小的街区small block);3 街区中必须混有不用年代、不用条件的建筑,老房子应占相当比例(不同年代的老房子aged building);4 人流往返频繁(人口的充分密集dense concentration of people)。这一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它使城市政府部门和设计者认识到了城市设计在组织社会和生活方面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指出,

38、城市建设是城市社区每个成员都可作出贡献的领域。居住街区的共享街道理念欧洲以及其他国外城市的郊区中已经发生了一场在居住街道设计上的重要转变。在诸如荷兰、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和以色列这些国家,把交通与居住活动统一在一个空间中的构想,已经激发出新的设计构造,以增加街道上的社会互动与安全,以促进步行活动。共享街道系统的根本理念是,构造一个统一体,强调共同体和居住使用者。行人、玩耍的儿童、骑自行车的人、停靠的车辆和行驶的汽车都分享着同一个街道空间。今天,“联合街道系统”已经成为全球性术语。即使这些用途相互矛盾,实际的设计中也要吧驾车者置于一种次要状态。这种状态事实上比普通居住街道的布局更安全。通过

39、重新设计街道的物理表面,为行人开创出社会与物质的支配权。共享街道把步行活动和汽车行驶统一在一个共享层面上。在这一成果中,街道具备了集居住、草地和会面地的首要功能。它也具备附属功能,即承载交通的通行、提供停车空间,但是这都不是刻意为了满足交通而做出的设计。联合街道系统完全适用于任何居住性街道和各种物理性状。典型的设计特征:l 它是一个居住性的公共空间。l 它可以是一条街道、一个广场(或其他形式),或者是一个空间的连接处。l 不鼓励交通畅通无阻。l 行人与汽车共享路面,行人在整条街上享有优先权。在每一处都可步行、娱乐。l 它的入口被明确标出。l 没有升高的路沿石区分人行路面和车行路面。l 车速和行

40、车受自然状态的屏障、偏向、弯曲度和波浪形的约束。l 居住住宅前有汽车通道。l 区域内设有广泛的景观美化带和街道设施。一些优化居住街道标准的设计准则1. 支持居住街道的多重用途,包括儿童嬉戏和成人娱乐。街道的面貌可以通过特别铺装、街道家具、娱乐设备和一体化的绿化区得到加强。2. 为居民的舒适安全而设计和管理街道空间。T字形交叉路口或交通转盘更为适宜,因为它们比十字交叉路口安全。庭院或尽端路布局能提供最大的交通安全、最多的私密性和安全嬉戏区域。3. 提供一个连接极佳的趣味盎然的步行网。4. 为街道居民提供便利的通道,但不鼓励交通;允许交通通行,但不为其制造便捷设施。5. 以功能区分街道。街道宽度、

41、绿化带格局、铺装、停车治理和车速可成为强有力的功能指示标志。6. 把街道设计与自然和历史遗址相联系。7. 通过最小化用于建设街道的土地量来保存土地。有几个因素应当用来形成规则,包括设计理念、街上停车的实际需要、毗连的住宅产生的平均交通量,以及因地形产生的局限。4.5 认知意象分析1960年代以来,西方的城市规划开始从注重物质规划为主的功能主义思想路线逐步转向注重社会文化的人本主义思想路线。在林奇(Lynch),罗西(Rossi),诺伯格舒尔茨(Norberg-Shulz)等学者的影响下,从人的认知心理出发,研究人在城市空间与城市环境中的经历和意义成为现代城市设计的根本出发点(Lynch,196

42、0;Norberg-Shulz,1979;张京祥,2005)。城市设计的文脉性、社会性与公众性、城市设计的累积性成为现代城市设计的三个基本原则(张庭伟,2001)。 奈杰尔泰勒(Nigel Taylor)认为城市设计的艺术就是创造城市风貌的艺术。指出城市风貌与城市设计的构成要素是完全一致的,其组成包括:场地自身及其周边环境、场地上的地物、由地物构成的空间场所、使用者的感知、公众的社会行为五个部分(Nigel Taylor,1995)。景观风貌的保护与塑造对城市居民情感寄托的加强与社区凝聚力的提升等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Cornelsen and Franz,1995)。认知意象分析方法直接建立

43、在居民对城市空间形态和认知图式综合的基础上。“意象”(Image)可定义为个人累积的、组织化的,关于自己的和世界的主观知识。凯文林奇将“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和意象概念运用于城市空间形态的分析和设计,并且认识到,城市空间结构不只是凭客观物质形象和标准,并且要凭人的主观感受来判定。可意象性是林奇首创的空间形态评价值标准,它不但要求城市环境结构脉络清晰、个性突出,而且为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人所共同接受。通过研究林奇概括出今天大家已经熟知的城市意象五要素。即:1 道路 观察者习惯或可能顺其移动的路线。如街道、小巷、运输线,其他要素常围绕路来布置。2 边界 指不作道路或非路的线性要素

44、。常由两个面的分界线。例如河岸、铁路路堑、围墙所构成。3 区域 中等或较大的地段,这是一种二维的面状空间要素,人对其意识有一种进入“内部”的体验。4 节点 城市中的战略要点,如道路交叉口、方向变换处;抑或城市结构的转折点、广场;也可大至城市中的一个区域的中心和缩影。5 标志物 城市中的点状要素,是人们体验外部空间的参考物,但不能进入,通常是明确而肯定的具体对象,如山丘、高大建筑物、构筑物等。认知意象分析适用于小城市或大城市中某一地段的空间结构研究。采用实证调查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是一种虚实兼备的城市分析理论,易于在实践中采用。4.6 视觉分析4.6.1 人的审美偏好 自然:自然的环境或是自然因素

45、比建筑因素更优越; 维护:看上去被照料和关心的环境; 开放和被限定的空间:被限定的开放空间,融合了有悦目元素的视野和景深; 意义/情境:激发美好联想的环境; 秩序:有组织协调性、一致性、易识别性和清晰性。格式塔学派认为知觉经验具有服从于某些图形组织的规律。这些规律也叫做格式塔原则,主要有图形和背景原则、接近性原则、相似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完美图形原则等。客观刺激容易按以上的规律被知觉成有意义的图。4.6.2 序列视景分析序列视景分析是一种设计者本人进行的空间分析技术。两个理论基础:一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理论,它认为,城市空间体验的整体由运动和速度相联系的多视点景观印象复合而成,但不是简单地

46、叠加。其二是人的视觉心理现象,视觉是人最主要的感觉信息渠道,它约占人们全部感觉的60%。具体过程是:在待分析的城市空间中,有意识地利用一组运动的视点和一些固定的视点,选择适当的路线对空间视觉特点和性质进行观察,记录的常规手段视拍摄序列照片、勾画透视草图和作视锥分析。4.7 小结图-底理论:在这种方法中,对城市形式的理解起源于对建筑实体和开放空间之间关系的分析。图-底分析是识别城市结构与空间秩序的有力工具,引发出静态的二维的空间概念。关联耦合理论: 在这方法中,循环流线成为城市形态的发生器。关联性和运动性是它的主要贡献,但是对空间定义的需要则往往被低估。场所理论:设计者已经逐渐认识到开放空间的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价值的重要性。文脉主义者强烈反对功能主义者脱离环境的抽象设计。每一种理论都有它的优点,但是最佳途径是综合三者:理出实-空的结构性、组织相邻部分之间的联系,并且对人们的需要和特定环境的唯一性元素作出回应。整合了这些理论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x模板 > 高端商务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