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美食题材电影中的“物哀”叙事.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2449226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美食题材电影中的“物哀”叙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日本美食题材电影中的“物哀”叙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日本美食题材电影中的“物哀”叙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美食题材电影中的“物哀”叙事.docx(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日本美食题材电影中的“物哀”叙事、/ 、一、刖百小森林系列总共包括两部影片,即小森林夏秋篇和小森林冬春篇,分别上映于2014年和2015年。 作品由森淳一导演,改编自漫画家五十岚大介的漫画作品,主要讲述了厌倦大城市喧嚣的市子,返回儿时成长的小森林, 通过食物回味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光,试图在这种生活中寻找自己人生的答案。全片舍弃了电影一贯追求的强烈戏剧性, 代之以闲散琐碎的生活片段,并通过淡雅舒缓的节奏娓娓道来。春夏秋冬四季既是推动情节的时间线,也是人物的行动 背景,单独生活的市子诚挚地劳作,虽然每一份美食的原料、季节都各有不同,但都是市子顺应自然艰苦耕作的见证, 甚至在制作过程中也表达着她的用心

2、。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人与美食的和谐共处的关系,是一种与自然、与生命万 物的共生共情的缩写,本质上来说,又是“物哀”美学在影像上的一次外化。“物哀”作为日本艺术美结构的三根支柱之一(另外两根支柱是“空寂”和“闲寂”),成为日本人独特的美意识。这种 美意识已经得到充分开展,它们不仅影响到日本近现代文学和艺术,而且已经成为日本人艺术生活的一种美的体验,支 配着日本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依据日本学者本居宣长所言:“看见美丽盛开的樱花,觉得那很美丽,是知物之心。理解樱花之美,从而心生感动, 即物之哀248这种知物之心也就是知物哀。日本美学家大西克礼那么进一步说明:“所谓知物哀的真意,说的更详尽 点,

3、就是对世间万事万物形形色色,不管目之所及耳之所闻,抑或身之所触,皆用心体会,用心判别,知事之心,知物 之心,知物哀也。判别的是物之心、事之心,从中感受的是物之哀257归乡的市子或许有着逃匿无法掌控的生活 的嫌疑,不过在其辛勤与虔诚地劳作、顺应天时地利种植出红豆、卷心菜、胡萝卜等食物时,何尝不是出于一种崇拜自 然、尊重先人智慧的初衷。小森的原住民为了延续生命而开垦土地,但也不忘小森一草一木的善存。于他们而言,山川 河流,鸟兽万物,皆是家园的佑护神灵,而农耕文化的沿袭似然是其最有力的证明。这也就不奇怪市子在夜读时,窗外 为什么会有大天蚕蛾、独角仙以及萤火虫等生物的“拜访”了 O二、共情仪式:四季蕴

4、藉的自然崇拜本居宣长在谈及“物哀”时曾言:“遇到所有感动的事情,要用有所感动的心去感受。”253当我们不去细究其所说 感动的具体言指,而选择思考带有强烈主观性的“感动”一词时,也就不难理解日本这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世界,会对物 有所感,情有所动。具体而言,即人的审美指向,会极大地受自然触动,秋去春来、雁过花开,这种时空变迁带来的无 常感可以说是日本人性格中最深层的“哀”,也是形成其典型美的意识的根基。“人类的原始美意识形成的一个重要契机, 是人对自然和色彩本能性的反响,即对自然和色彩的美的感觉和感动。”125也就是说,自然是一切美的根源,无论是 其触发了人对美的感觉和追寻,还是作为“底色”建构人

5、的审美想象,都在人类文明中成为难以磨灭的相位。而这种对自 然美的寻求到了日本民族的心中,那么表现为对自然的一种感怀与崇拜。日本民族对自然美的感怀首先表达在他们强烈的季节感上。如前文所言,日本人最初的美的意识,是脱根于人与 自然共生的意识,而非来自宗教式的伦理道德和哲学。这种对自然的亲和态度,也使得他们对四季怀有极大的关心,这 种季节感发物于日本文学艺术领域,可追溯到万叶集,和歌、物语、散文、俳句等都蕴含着对四季情趣的展示。在 这样的文艺传统下,也就使得森淳一导演选择将小森林以四季为线予以表达有了较合理的解释。这不仅是对漫画原 作的尊重,也是其艺术旨趣的一次成功展示。除此之外,日本文学对季节和季

6、物的亲和与敏感,一般都带有浓厚的人情 味,使自然人情化138。所谓的人情味,说的就是作者虽在描写自然,但实那么是以自然来表现情感。进一步说,这些诗 人学者能够从一草一木中感受到生命律动,看到四季流转,领悟到世间万物包括人在内的命运。而这一点,显然与本居 宣长要有知物之心的物哀理念不谋而合。小森林里,抱有虔诚之心学习务农并将那些四季作物制作成美食的市子,何尝不是一位镜头里的“作家”。当夏 季来临,市子在散落一地果实的胡颓子树前,回忆起幼时爬树摘果以及和男友同居的日子,发出“掉落一地的果实,只能 慢慢腐烂,拼命长大结果,到头来却付水东流”的感慨,恰好映照着市子对失去过往的怅然和失落。母亲的不辞而别

7、、男 友的离开,这些封存在胡颓子里的记忆既有对果实散落的哀怜,也唤醒了苦涩的曾经,而市子能想到的最好方法就是把 它们做成果酱。到了冬季,市子在种植红豆时与一位老妇交谈,曾言及“不仅是红豆,其他的作物也有各自的播种时期, 也得配合花和鸟的习性”。意即所有的作物种植都有其特定的畤令,过早过晚都不宜,老辈从耕作中总结的经验,也属于 人生的一种智慧。四季流动,世事无常,所有事情都要抓住时机。其次,日本民族对自然的崇拜还表现在对森林树植的敬仰。小森林以四季结构影片,每一季都是以重复的市 子口吻的自白为开端:“小森是位于东北地区某个村庄的小村落,这里没有商铺我去那里来回要花上一天。”旨在说 明小森仍然保存

8、着“里山”式的生活模式,即一种因与人类群落相连,受人类活动影响而形成的独特的植被生态系统。这 种系统犹如现世中的世外桃源,生活于此的村民与山中鸟兽栖息相伴,与草木花果一同呼吸,在被森林和湿气包裹的乡 士中求得庇佑,而这种模式是有历史传统的。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日本基本上属于农耕民族,所以日本神话大 都是以农业活动为中心的。古事纪中描述的许多神都是与农业有关的,如太阳神、月神、风神、水神和稻谷神等。而这种农耕文化所引发的自然崇拜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日本人的民俗信仰中,将太阳神视作最有索感的, 将古树和山视作神圣的,并非偶然。他们将树木视作神树,他们最早祭祀的不是社殿的神佛,而是树木

9、,是树木神。”126 因然,小森虽地处盆地,不断有蒸汽涌入,却也因为山中绿树成荫,使其在夏秋满眼的青色中生机勃勃,仿佛仙境,甚 至从电影以“小森林”命名也能窥见其中对树木的敬仰。另一方面,“日本人重树木的同时,也十分尊重与树木相关联的其 他植物。他们认为植物通过种子发芽、成长、开花和结果,不断轮回,以维系生命,表现出对生的强烈意识和优雅的 美回归电影,市子所做的每道料理背后,大都来自她通过耕种获得的原料,无论是需要光照又怕多雨水的西红 柿,还是需要插秧、收割与晾晒年年重复种植的水稻,每一颗西红柿、每一株稻穗,都是从一粒微小的种子,经过风雨 洗礼,经历漫长的岁月,在其适合的环境中成长直至开花结果

10、。综上,观众可以清晰地了解,隐藏在美食制作背后的其实是对于自然的一种“哀”,它夹杂着怜悯、同情、共鸣以及 感动。影片也在告知世人,这种四季感抑或树神信仰,应然都是以人为本的一种共情仪式,人们在这种仪式下寻得一隅 安宁。三、人文通感:世外“烟火”中的情感移置崇拜自然的现实表达既是导演的主题安排,也顺应了日本民众的美对生命的期望这种对世象的感动造就了人 的物哀观念。在影片中可以对应为市子对乡野对小森的动植物产生的共情,而如何产生这种共情以及产生了怎样的共情, 那么需要将对象具体到市子身上,从“物对人”转为“人对物”这一层面予以说明。市子的情感脉络是为主要切口。在电影极简的情节中,我们了解到市子回归

11、家乡小森是一种逃避的选择,外表上看是她厌倦城市的喧闹想要归隐, 实那么根本上是因为市子在大城市中的生活没有平安感,以至于无法平衡内心里那个真实的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成年后只 身在外打拼的辛酸让她更加渴望满足感,而在儿时的家里忙碌着一日三餐,既有生理上对味蕾的满足,也是情感的自我 补偿,蕴藏在每道料理中的除了味道,还有和母亲最纯真的回忆。于是,市子将自身的愤懑、忧郁迷茫等感情,都移置 到亲和自然的食物以及制作美食的过程身上,希冀通过这样的移情能解决自己的主体性危机或者使其有所缓和。大西克 礼说:“自然美的流动,透过生活体验的投影、移情作用,终究被视为人类存在本身的一种虚无、脆弱的象征。”2144

12、人类既有丰富的情感思索,也因这种多情而惯于自身的羸弱,当其长时间处于困顿时,便会选择置于安静本真的环境中 寻求疗愈,在自然生灵身上看见希望,在繁忙兼具闲适的劳动中获取智慧。对于市子来说,除了以上“企图”,还有对过 去的缅怀,尤其是对母亲做菜时说的话的思索。在市子的心里,母亲一直是个喜欢胡说八道、任性妄为、假话和真话混在一起说的人,她会骗市子说肚子咕咕叫 时因为胃里住了一只青蛙,也会因为忘了给胡萝卜除草而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杂草种植法。但是对于料理,母亲却是 一丝不苟,甚至拥有自己的秘方。一道简单的炒青菜,市子尝试了放葱、放蒜、焯水、放肉抑或用酱油和盐调味,却始 终不如母亲做的味美。这样的制作过

13、程似然是市子生活的一种隐喻,有时存在性的努力并不一定会寻得结果,而对他人 的钦羡卓然是忘却其背后的钻研。当了解到只需剔除白菜的茎即可后,市子似乎也明白了母亲那句“做菜能看出人心”的 真谛。在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圈层,物始终是自然对象,人的需求归属于其机械属性,在吃喝用的过程中寄托特定的哀思 喜乐,但这样的喜厌终是普遍的人文旨趣。而物哀理念难能可贵地认为哀尽所哀,生活在俗世能熟知世间事、能良好应 对各类事情,以对生活的各类体验厘清物和生活的关系。市子以对作物所触,对乡间花草月色的所看,对虫鸣鸟语的所 听,以及对美食的味觉等所有感觉的综合,来到达对逝去的怀念并获取更大的人间智慧。这种从生理到心理上的转

14、移, 是一种人文价值上的通感。这种通感在烹饪美食时便有所表达,一些作物本身就有所象征。冻萝卜的制作是在冬季,寒冷的天气让人头疼,但有些食物只有在寒冷的冬季才能做,因而,“寒冷”也是一种重要 的调味料。某种程度上,这种寒冷也寓指着生命必经的磨难。再看节节草,长得像微型竹子,生命力顽强的它怎么都除 不尽。可是节节草又是福草,那种鲜长杂叶、一味朝着天空向上窜的模样,踏实又努力。而且,节节草有着宣告春天到 来的珍贵。理解这些生灵的生存百杰,实那么也是对自我性情的勘探,植物面临的险境指示自身,而人又把自我的情绪搁 置于此,发出对生命脆弱也顽强的感叹于赞美,于此到达人和物的共情和一。四、治愈母题:归乡与入

15、世的内心悸动“治愈系”指代一切能够使人的精神得以放松、内心得以平静、情绪得以舒缓的音乐、小说、电影、美食等。而日 本治愈系电影是在“治愈系”文化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一种类型片。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日本治愈系电影在视觉表现上多 以“大海”“森林”和“美食”为主,小森林也不例外,当我们从物哀的维度细究出影片的深层主旨时,应然也可以探寻到 连接影像与现实的角色的心灵构想。高评分的小森林系列获得了现代受众的高度褒赞,观众除了喜爱其散文化的风格和唯美的镜头语言,最为强 烈的是对于市子这类慢节奏生活的向往,似乎只有在这种田园生活中,人们才可以静心审视自己,处于被自然生物包围 的大环境中,与其栖息与共,恬淡如初

16、。而这样的内心欲望其实也沿袭了物哀美学开展的历史背景,平安时期女作家紫 式部在日记里写道:“每见可喜之事、有趣之事,心便受到强烈吸引,也不由得生起一股忧郁与倦怠,并为此苦恼。我思 考如何忘掉烦恼,去掉牵挂,反省罪过,于是吟歌。”2120紫式部谈及的“可喜”“有趣”是内心对外界的种种感知,源自 对世象喜欢而心有所感,但生起确实实有一种沉郁或是悲伤的心情,而这其实是来源于生命挫折的感动。当我们处于世 间,不可防止地要面对困境、遭遇苦难,所谓“凡人皆苦”陈述的即是此意。而她所吟之歌“水鸟无思游水面,吾身浮华忧 世间”也是对自然景的忧思,外表华丽明朗,底层却流淌着一股哀愁。在影片中,市子那么是以归乡和

17、入世这两种行动来诉 诸着这类性情。“在人们的心中,乡村的代名词是淳朴、自然、安宁和和谐。”4被青色包裹的小森诚然也接受了这种设定,小森的 居民在山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既有对自然的信奉,又不乏人情世故的温存。同时,小森作为市子的故乡,它的美也含 存着市子的幽情。市子努力地在小森生活,善待每一个生物,珍视每一段时光。然那么这种光鲜闲适的生活背后,却隐藏 着市子的忧虑。母亲出走,男友分手,尤其城市的快节奏生活,种种不堪使得市子选择重回小森。乡村的旖旎风景确实 有治愈作用,但始终无法改变的却是人心,市子的心依旧闭塞。相比于迷惘的市子,裕太那么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追求,尊 重也倾羡那些有过亲身经验并勇敢表达

18、感受的人。小森成为这种理念最本真的归属地,豁然有一种出世的淡然感。当然,逃避也并非毫无意义,适时的逃避也是对自我的一种疗愈。人生的状态并非一成不变,情欲的驱使下我们 总能产生各种诉求,有躁有静,或白或黑,面对什么样的事物,存在什么样的心境,就应有对应的触动。有学者言之, 人的一生,都在处理两种关系,一种是与世界的关系,一种是与自己的关系。唯有与自己相处的融洽了,才能与世界相 处的融洽。归乡前的市子无法平衡内心珍视的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所以她在学弟裕太眼中成为一个打着努力的幌子在逃 避的人,逃避那种自己无法掌控的生活,这是事情的本质,在认清这样的事实之后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看待逃避这一行为。对于孤身的

19、市子来说,小森是心灵的避风港,那里平静简单,看得见时间的流逝,听得到自己的内心。见过刚毅的节节草,见证村民的生息民俗,市子终究是选择了入世,与世界和解,也与内心和解。而5年后的再次回归,既是市 子对这篇土地最大的尊重,也是她以虔诚的心安置自我的处理,毕竟长久的幸福,从来都不能向外求得,而是要向内心 索取。因而,市子在归乡与入世这样一个过程中对内心的自问给予了肯定的回复,也完成了自我疗愈。五、结语小森林以其舒缓浪漫的节奏表达了一个年轻女孩在乡间的一年四季,经导演巧妙地安排,美食作为结构情节 的主线同时也串联着市子的情感线索,而其制作美食所必须的劳作体验喻指着人生历程,其所承载的是物哀美呈现了电

20、影特有的治愈价值。以对自然的尊崇和感动来刻画人与万物之间的共情仪式,而又在烟火气中强调了对个体的关照,诚 然映证了“目之所及耳之所闻,也心有所感”的所谓知物哀的深意。当作者能深挖受众的真性情,大到天地之心,小到蟋 蚁生灵,皆怀热情,自然会予以群众疗愈成效,抑或也给予了治愈系影片以新的思考。参考文献:1叶渭渠,康月梅.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大西克礼.物哀樱花落下后M.王向远,译.台北:不二家出版社,2019.网刘琨.自然崇拜极简叙事重建依赖论日本治愈系类型电影的形式与意义J.当代电影,2017 (11) : 55-61.4叶仁杰,浅析王维诗词中的文化休闲思想J.汉字文化,2019 (10) : 20-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