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2427737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壶口瀑布》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八下第五单元壶口瀑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L了解游记特点2 .把握作者游踪、写景的角度与方法3 .揣摩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4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5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和文化历史的美好情怀【教学重点】1 .把握作者游踪、写景的角度与方法2 .揣摩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教学难点】L把握作者写景的角度与方法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L了解游记特点2.把握作者游踪、写景的角度与方法教学重点:把握作者游踪、写景的角度与方法教学难点:把握作者游踪、写景的角

2、度与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作家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感受了游记散文特点,把握了作 者游踪、写景的角度与方法,初步感受了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今天这 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游记,充分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特点,再次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 以及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学生复习上节课相关知识,导入本课。)二、细读课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L细读第二段,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做赏析。(生自由发言)答案预设:例如: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赏析:远观瀑布,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

3、动地描绘出 声势浩大的壶口瀑布。(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结合和修辞角度赏析句子,初次 引领完成学习目标1)2 .细读第三段,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做赏析。(生自由发言)答案预设:例如1: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赏析:“原来”二字暗含作者的惊喜,俯视河槽,河中有河,可见水之奇。例如2: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 推揉操,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赏析:角度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奔涌向前的湍急和它的不可阻挡之势,表现了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角度2

4、:动词运用准确。“涌”“挤”“撞”“推操”等动词,生动地写出了水流快的特 点,写出黄河水涌向壶口时的势不可挡的磅礴气势,表现了催人奋进、前仆后继、勇往直 前的精神。突出了水之雄。例如3: “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赏析:这是以静衬动的写法,以山和天的静衬托水的动,衬托壶口瀑布的浩瀚气势, 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同时银白色的水和青山蓝天在色彩搭配上犹如一幅优美的图画。例如4: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 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赏析: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着力描绘水之险。

5、(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学生巩固从修辞角度欣赏句子,引导从词语、以静 衬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等写作角度赏析句子,再次引领学生完成学习目标1、2。)3 .细读第四段,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做赏析。(生自由发言)答案预设:例如1: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 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 碎成点,碎成雾。赏析:连用四个跌,写出水流变化之快,让人猝不及防,表现瀑布被急急吸去的态势, 表现出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精神。例如2: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 潺成溪;或

6、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赏析:运用排比的修辞,多用短句,写出了河水纤细、柔和、优美的形态,其中“钻” “觅” “淌” “夹”等动词的运用十分贴切,使文章灵动多姿,可见水之柔。例如3: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 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确实有那种凝重、猛烈。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表达 了河水的“凝重”“猛烈”。突出了壶口瀑布壮阔之美。例如4: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 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

7、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 中浓缩一个世界吗?赏析:作者由物(黄河)联想到人,看壶口瀑布,运用反问句式,由黄河集纳了海、 河、潺、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的各种情感,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 怀。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了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 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学生巩固从修辞、词语角度品析句子,让学生自己 领悟。同时引导学生从句式、联想等角度赏析句子,第三次完成学习目标1、2、3,初次 突破重点、难点。)4 .细读第五段,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做赏析。(生自由发言)答案预设

8、:例如1: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 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这 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赏析:“凿” “旋” “切” “剁”四个动词,生动立体地描绘出水的刚烈。例如2: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 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赏析: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水的刚强、坚韧、勇往直前的精神。(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巩固从词语、修辞等角度赏析句子。).细读第六段,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做赏析。(生自由发言)

9、答案预设:例如1: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那么呼,遇强那么抗,死 地必生,勇往直前。赏析:作者由黄河水想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四字短语连用,运用短句,句式短促, 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增强了文章感染力。例如2: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 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 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赏析:作者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韧、刚强、勇往 直前的精神。通过议论和抒情,抒发了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重点引导学生再次学习从联想这一写

10、法角度赏析句子, 完成学习目标1、2、3,再次突破重点、难点。)三、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赏析精美语句的收获。2 .老师总结赏析精美语句的收获。(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回顾,完本钱节课学习目标,进 而掌握重点和难点。)四、布置作业课外阅读郁达夫西溪的晴雨、徐迟黄山记、王充楣读三峡,体会它们在选材、 构思、语言方面的特点,并试着赏析自己喜欢的语句。(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巩固和复习,深化本节课学习任务。)(一)课前交流:L壶口瀑布在哪里?3 .下面三幅图片中,你最喜欢哪一张?为什么?(庐山瀑布、黄果树瀑布、壶口瀑布)(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绘一下3张

11、中最喜欢的那幅照片,或看到照片时的感觉。)4 .你认为哪那一张图片是壶口瀑布?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当评价)预设:1 .黄河中下游秦晋大峡谷2 .视野宽广、气势恢宏、波澜壮阔、水流湍急、水石相激3 .由上而下观看、形似壶口、水花迸溅、(说明: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和表达能力,作为确定教学起点的依据之一。 以“瀑布”“壶口”为起点,使学生初步感知游记散文的观察视角、写景特点)(二)导入:黄河,自古以来就被誉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代文人墨客也曾写过大量诗文来 歌颂:你能说出吗?(生自由回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李白的“黄 河之水

12、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的“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王之涣的“黄 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作家梁衡也说过:“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如镜的沉静;曾 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 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痴如狂。”那么,壶口瀑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奇观, 让梁衡如痴如狂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壶口瀑布。板书:壶口瀑布(说明:从古诗词入手,导入本课,富有诗情画意)二、出示学习目标L了解游记特点4 .把握作者游踪、写景的角度与方法(说明:解释“游记”,对于初学游记散文的孩子来说,很有必要。)三、默读课

13、文,思考探究:(一)了解游记.什么是游记?明确:游记是游历的记录,作者把游历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即山川景物、名胜古 迹、风土人情、传说故事、古人逸事、社会生活、政治经济、人生哲理等付诸笔端,以揭 示地方色彩和朝代精神,表达思想感情。“游记散文”游记散文是游记的一种。游记散文真 实客观地描述生活,它要求用优美的笔调、生动形象的语言,客观地描述旅游中的见闻感 受,文学性很强。2.有何特点?内容上包含三个要素:(1)所至,即作者的游踪。(2)所见,即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 历史掌故等。(3)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引发的所思所想。所至是骨骼,所见是血肉,所感是

14、灵魂。(结构)(说明:了解“游记”内涵及特点,有助于学生对“游记”有一个简单明了的了解, 对于迅速把握全文脉络有重要的意义,完成教学目标1。)(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播放音频),学生听读,扫除字词障碍。告诫(jie )雾罩(zhao )推揉(tui sang) 驰骋(ch即g)漩涡(w。)寒噤(jin) 雾霭(di ) 出轧(zha )乘隙(xi )迂回(yu ) 汩汩(gu ) 潺潺(chan )挟而不服(xie)怒不可遏(。)(说明:字音字形,是考查语文双基的必考考点,积累常见字音字形,有助于巩固语文双基。)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游踪。明确:第一局部

15、(第1自然段):简要介绍壶口的地理位置,游览的次数。(简洁入题、总领全文)第二局部(2-5段):作者两次看瀑布的情形。(巧作铺垫、详略有致)第2自然段:写雨季的壶口瀑布,人们还没有看到壶口瀑布,却被它先声夺人的响声 所震撼。第3-5段:写枯水期壶口瀑布的构造,气势壮观,催发了作者的顿悟。第三局部(第6自然段):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中华民族的精神,赞美歌颂。(议论抒 情、篇末点题)(说明:理清文章思路,有助于学生对全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有助于对游记游 踪的基本了解,完成教学目标2把握作者游踪,初次突破重点、难点把握作者游踪。)3 .默读第二段,思考:(1)此段写了什么时候的壶口瀑布?明确:段首

16、句“第一次是雨季”,统领全段。(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雨季瀑布的?明确:作者分别从视觉、听觉、感觉三个角度描写雨季壶口瀑布的。视觉:雾气弥漫,浪沫横溢;听觉:隐隐如雷,震耳欲聋。感觉:惊心动魄,气势磅礴。(3)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明确:惊心动魄、危险可怕例如略(4)描写雨季的瀑布有何作用?明确:这些描写显示了壶口瀑布的危险、可怕,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文写瀑布的波澜壮 阔做了铺垫和渲染。(说明:这三个题目的设置,紧紧围绕学习目标2把握写景方法来设置,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有助于学生对雨季壶口瀑布特点的了解,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并且引领 学生初次突破重点、难点。)4

17、 .自由朗读第3-5段,思考:(1)这三段写了什么时候的壶口瀑布?明确:第3段段首句“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统领3、4、5段。(2)枯水季的壶口分别写了什么地方的河水?明确:第3段写了上游的水;第4段写了龙槽壶口的水;第5段写了眼前,即脚下的 河水。(说明:这两个题目的设置,有助于学生对枯水季节壶口瀑布的描写有一个整体性的 了解,)(3)男生朗读第3段,一起思考:1)本段写了上游的水,从本段中找出表达作者游踪和视线的词语,并说说作者是 从什么角度观察瀑布的?明确:游踪词语:走到河底一走到河心-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看山、看天-看脚下。观察角度:先俯视,后仰视,接着远视,最后俯视。2

18、)为什么叫“壶口”?圈画出能够表达壶口瀑布得名原因的语句。明确:“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 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3)壶口瀑布上游有什么特点?圈出相应的语句,体会其作用。明确:A: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字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通过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水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奔腾激越的 情势。表现出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充溢着催人奋进的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B: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 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

19、急(运用拟人修辞,将黄河水拟人化,赋予人的意志和情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水气 势之大,同时三个“更”字短语,构成排比句式,突出了河水的“涌”“挤”“急”,增强了 语势)。4)引用当地人讲的“猪毛被拔光”的传说,有何作用?明确:写出了黄河水“跌”进沟底后形成漩涡力量之大,非常可怕,侧面表达壶口瀑 布的迅疾。同时增加了神秘色彩。传说后面一句“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寒噤” 一 词表现了作者的心里感受,表现了此处河水的“可怕”。(说明:这三个问题的设置,紧 紧围绕教学目标2 “把握作者游踪、写景的角度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记写壶口瀑布 上游的水,并且引领学生再次突破重点、难点。)(4)女生读

20、第4段,一起思考:1)本段写了龙槽壶口的水,作者观察的视线有何变化?并说出你的依据。明确:先俯视,再远视,再平视。依据: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大水翻身跌下去-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消失 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洪流向两边涌去-沿龙槽边沿轰然而下-从空抖落-各自夺路而走-形 成泉、溪-罩在七色彩虹中。2)龙槽壶口的水有什么特点?圈出相应的语句,体会其作用明确:千姿百态A: “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一川大水硬是这 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 床跌入

21、深谷。河水被碎成点,碎成雾变成了水的另一种形态。)B: “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 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奔腾的黄河水已变成了飞流而下的瀑布浑厚、壮 阔、猛烈、凝重。)C: “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或像一曲交响 乐,一幅写意画.(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 成为泉、溪,突出其柔的一面。)3)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了什么?由此可知,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明确:作者看壶口瀑布,由黄河集纳了海、河、潺、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了人, 想到了人的的各

22、种情感,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了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 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说明:这三个问题的设置,紧紧围绕教学目标2“把握作者游踪、写景的角度与方 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记写壶口瀑布龙槽壶口的水,并且让学生自己第一次(整体第三次) 突破重点、难点。)(5)齐读第5段,思考1)段首句“看罢水,在看脚下的石”有何作用?明确:过渡句,起承上启下作用,观察景物的视角转为平视。2)脚下的石有何特点?圈出相关语句仔细品味。明确:特点:刚柔相济、勇往直前相关语句:A: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

23、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 个光溜溜的大坑(写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旋出光溜溜的大坑,侧面表现出河水遇强那么抗,坚 韧的特点,说明水的刚强和抗争精神。)B: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坚强、遇强那么抗、坚韧的特点)。3)引用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的事实,有何作用?明确:表现了黄河水的刚柔相济、坚韧、顽强的品格)4)水与石相交,作者想到了什么?如何理解?明确: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 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这里运用拟人 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水的刚强、

24、坚韧、勇往直前的精神。5)第5段作者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了脚下的石?(学生小组讨论)明确:其原因大致有四:第一、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第二,从观景的角度来看,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 常自然;第三,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 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一人的各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 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是很自然的;第四,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面描写河水 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所有可能带来的片面印象,将文

25、章的境界翻上一层,也 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了景物描写上的基础。(说明:这五个问题的设置,紧紧围绕教学目标2“把握作者游踪、写景的角度与方 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记写壶口瀑布脚下的石、为什么记写脚下的石。)5.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了什么?明确:作者由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那么呼,遇强 那么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想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 弯、坚韧、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议论和抒情,抒发了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 之情。)(说明:这一问题的设置,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厚重

26、 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进而把握游记之“所感。”并且让学生自己第二次(整体 第四次)突破重点、难点。)四、课堂小结: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畅谈收获)预设:(1)写游记要把游踪交代清楚。(2)要注意写景的角度,如俯视、平视、仰视(3)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说明;让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回顾,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2.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黄河壶口瀑布的特征,感受到了黄河壶口瀑 布的湍急汹涌、雄伟壮丽,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作者透过黄河的性格联想到的中华民族无 坚不摧、勇于对抗、勇往直前的精神,感受到了作者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回顾,再次突出本节课任务,进 而掌握重点和难点。)五、布置作业L整理字词。2.反复阅读课文,品味文中的精美语言,感受作者蕴藏在文中的情感。(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巩固和复习,深化本节课学 习任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细读课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2 .欣赏、积累精妙语句3 .感受中华民最的伟大精神,接受荡气回肠的精神洗礼。教学重点:细读课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教学难点:细读课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教学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