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谋发展 公共财政惠桂林.docx

上传人:修**** 文档编号:62394486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创新谋发展 公共财政惠桂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改革创新谋发展 公共财政惠桂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改革创新谋发展 公共财政惠桂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创新谋发展 公共财政惠桂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改革创新谋发展 公共财政惠桂林我市“十一五”财政发展成就回顾2006-2010年,是我市财政改革和发展取得重要成就的五年。五年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始终坚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谋划财政工作,坚持服务经济、为民理财,以促进经济发展为主线,以保障民生为重点,以加强管理为抓手,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开拓奋进,克难攻坚,实现了“十一五”财政事业的跨越发展。跨越发展形势喜人“十一五”期间,我市各级财政部门不断强化收入运行监测与分析,加强部门间配合,不断完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五年间我市财政收入翻了一番,财政实力跨上了一个新平台,财政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通道,财政收入规模扩大、质量进

2、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财政收入节节攀高:2006年,全市财政收入不到60亿元;2007年,全市财政收入跨上70亿元台阶, 2008年,全市财政收入达85.55亿元,再上一个新台阶;2009年,全市财政收入达到了97.64亿元。2010年全市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达121.08亿元,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比“十五”期末2005年财政收入增长1.35倍,年均增幅18.6%,比“十五”时期年均增幅高2.3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财政收入436.10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了1.25倍。2010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67.08亿元,比十五期末2005年增长1.71倍,年均增幅22.

3、07%,比十五时期年均增幅高12.8个百分点。财政支出大幅增加,资金运筹平衡能力得到了较大增强。“十一五”时期,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累计完成591.12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了1.84倍;2010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183.59亿元,比“十五”期末2005年增长2.39倍,年均增长27.43%,比“十五”时期的年均增幅高出9.51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发展后劲增强。“2005年,我市十二个县中,只有两个县财政收入达到3亿元。经过“十一五”时期的飞速发展,到2010年,我市有8个县财政收入超过3亿元,4个县财政收入超过5亿元,其中临桂县突破了10亿元。县域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4、加大投入促经济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市财政部门坚持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理财思路,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运用国债资金、财政贴息、融资担保等财政政策手段,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等参与投资,重点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和绿色经济,促进农、工、商、贸、旅游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壮大了财源基础,培植了税收新的增长点,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支持“工业强市”战略推进。“十一五”时期,围绕“工业强市”的战略方针,市财政积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支持重点企业异地搬迁改造、帮助中小企业缓解资金和债务压力、支持国有企业改制、有条件的企业上市、支持企

5、业开拓市场、支持工业园区基础建设和招商引资、奖励先进企业和企业家。据统计,包括争取上级专项补助在内,全市财政累计安排企业技术改造资金9.51亿元、产业园区建设资金24.34亿元、节能减排资金3.48亿元,外贸和国际市场开拓资金0.62亿元,代偿中小企业银行债务资金1.26亿元,国有企业改革改制资金8.98亿元,经济建设中作重大贡献的县区、企业和企业家奖励资金1.66亿元。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现代工业加速发展,工业主导地位显著增强,全市工业增加值由155.67亿元提高到427.61亿元,年均增长19.4%;完成技改投资529.62亿元,年均增长50.7%;食品饮料、机械电器产业超百亿元,新增工业上

6、市企业3家、产值超亿元企业162家,工业对财政贡献率超过50%。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时期,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全市财政基本建设投入大幅增长,五年间,包括中央自治区专项补助在内,全市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累计达69.08亿元,国债资金投入基本建设累计达14.97亿元。完成了南洲大桥、穿山桥、雉山桥、东二环路、中隐路等一批城市路桥改扩建工程。支持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上马实施,我市交通、能源、水利、市政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临桂新区建设正式启动,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以桂柳、桂梧、桂黄及桂阳公路沿线、漓江两岸和12县城为重点的城乡风貌改造顺

7、利实施。在基础设施加强的同时,扩大了经济发展的内部需求,实现了投资拉动。支持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一五”时期,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建设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建设步入实施,财政投入旅游等服务业的力度逐步加大。包括上级专项补助在内,全市财政安排资金7.62亿元,用于培育旅游航线,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安排资金0.6亿元,用于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下乡产品流通网络”等流通项目建设。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高,累计接待游客8601.90万人次,年均增长13.3%;实现旅游总收入549.74亿元,年均增长23.8%。支持农

8、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时期,包括上级专项补助在内,全市财政支农投入累计达到71.0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63倍;年均增长48.08%,高于同期经常性财政收入年均增幅,比十五时期年均增幅高36.33个百分点。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加强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培育农产品龙头企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基地化生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累计投入资金13.52亿元,实施扶贫项目4894个,解决4.50万人温饱问题,8万人稳定脱贫,286个“整村推进”贫困村全部以优秀等次通过自治区验收。支持科技自主创新。“十一五”时期,

9、全市各级财政科学技术累计支出6.3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95倍,年均增长27.22%,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年均增幅,比“十五”时期年均增幅高9.65个百分点。科技投入结出了丰硕成果,“十一五”时期,我市获得自治区以上科技进步奖128项,已建成一批国家级、自治区、市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方共建联合实验室,获专利授权3045件,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被商务部、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生物医药)。落实消费促进政策。“十一五”时期,特别是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市财政消费促进政策的相关支出大幅增长,成为我市成功应

10、对危机的一项重要举措。包括争取上级专项补助在内,全市财政共安排资金3.53亿元,用于落实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等消费促进政策。财政惠民温暖人心“十一五”期间,财政保障改善民生的能力增强,公共财政的建立迈出了实实在在的步伐。把“保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支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持续办好惠民实事,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聚财为民办实事,惠泽百姓。“十一五”期间,市本级财政积极采取措施,多方筹措资金,确保了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的顺利实施,累计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近百件,用于为民办实事的市本级资金约7.2亿元,解决了群众就医、上学、行路、饮水、住房等方面的一些实际问题。教育投

11、入稳步增长,财政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形成。“十一五”时期,全市财政教育支出累计119.38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84倍;年均增长24.9%,高于同期经常性财政收入年均增幅,比“十五”时期年均增幅高6.23个百分点。做好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和“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工作;争取和安排资金做好校安工程建设、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改造、新农村校园建设、中小学设备设施建设等工作;调整中小学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落实特殊教育提升工程及提高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对城乡低保家庭高中学生提供助学。“两基”达标工作通过国家验收;创建了13所示范性高中,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提高;

12、建设了一批职教专业实训基地,职教攻坚任务基本完成。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增长,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明显改善。“十一五”时期,全市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累计46.8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22倍;年均增长44.48%,比“十五”时期年均增幅高29.90个百分点。财政投入的成果逐步显现,县级人民医院、乡镇中心卫生院、城市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疗条件有较大的改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式启动,顺利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特性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障与就业投入大幅增长,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时期,全市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累计达到62.91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94倍,年均增长2

13、0.87%,社会保障安全网得到了更好的财力支撑。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抗灾斗争取得全面胜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无到有,城镇职工“五项保险”、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优待抚恤、自然灾害救助、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为100%、95.1%,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92%,率先在广西全面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性住房筹资机制建立,保障性住房社会效益逐步显现。“十一五”时期,通过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地方政府债券、土地出让金、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等渠

14、道,全市财政累计筹措3.11亿元支持廉租房建设,新建6413套廉租住房;累计筹措39.58亿元支持农村危房改造,改造农村危房21167户。保障性住房建设筹资机制基本形成,投入不断加大,城市低收入群体和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困难得到逐步缓解。文化体育与传媒投入逐步增加,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十一五”时期,全市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0.0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52倍,年均增幅10.78%。配合做好了我市5万户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化工作,支持文化“五个一”工程和中日韩青少年运动会的开展,确保了奥运火炬在桂林的传递取得圆满成功。打造并提升“百姓大舞台”“读书月”“百姓文化大讲坛”“漓江之声”和

15、“印象刘三姐”等一批文化品牌;在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评比中继续位居前列;76%行政村建有农家书屋;“村村通”广播电视直播卫星覆盖工程全面完成。财政投入逐步增加,对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城乡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和谐。积极筹措资金,全面落实基本养老保险退休人员和优抚对象提高待遇、城乡低保和五保等困难人群保障制度提标扩面、强农惠农补贴等低收入人群增收政策;支持公共部门工资制度改革,保障了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制度、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资金需求,同时,做好了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以及其他事业单位

16、绩效工资改革实施的准备工作。管理改革亮点纷呈 “十一五”时期,我市在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稳步推进财政改革,不断创新财政管理,逐步完善财政职能,财政改革取得了新突破,财政管理提升到了一个新层面。 预算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部门预算改革不断深入,试运行了预算指标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办法和软件平台逐步完善。综合预算管理改革有了新的进展,政府性基金预算编制工作逐步正规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开始试编。政府非税资金收缴和管理改革全面推进。政府非税收入资金收缴方式进一步规范统一,新的非税收缴管理系统实现了财政、银行、执收单位实时联网,真正实现了“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模

17、式,政府非税资金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不断深化。2006年底,市本级预算单位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2007年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在12县铺开。2008年五城区全部启动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试点。我市本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已经从2005年的6个部门25个单位试点,发展到目前的预算单位全覆盖,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单位数达400多个。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资金范围包括了预算内资金、政府性基金、非税收入支出等。2010年市本级通过集中支付的财政资金为41.32亿,是“十五”期末的8倍;占市本级财政支出65.85%,是“十五”期末的2倍。公务卡支付制度改革也已全面启动,保证了财政资金

18、支付高效透明。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我市政府采购“管采分离”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公务用车加油、维修定点采购,协议供货制度等全面推行。采购管理方式不断创新,政府采购效果和效率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金额从2006年的2.4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5.71亿元,累计采购金额63.55亿元,累计节约资金约10.19亿元,平均节约率约16。财政投资评审机制逐步健全完善。2006年我局共评审项目40个,评审送审造价约1.28亿元,审定项目造价约1.2亿元,审减不合理项目资金约0.075亿元。2010年,完成项目评审921个,是2006年的23倍;完成送审项目造价评审155.73亿元

19、,是2006年的122倍;审定项目造价136.81亿元,是2006年的114倍;审减不合理项目资金18.92亿元,是2006年的252.3倍。整个“十一五”期间,已累计评审财政性投资项目2844个,评审送审项目造价288.99亿元,审定项目造价251.31亿元,审减不合理资金37.68亿元,审减率为13.04%。为确保财政资金规范、安全、有效运行和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年均审减7.3亿元的真金白银是财政评审工作交给纳税人的最好答卷。财务总监派驻力度逐步加大。2005年底,我市共向46 个(家)项目(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派驻财务总监29名,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目前全市共向财政性投资重点

20、项目派驻财务总监41名,实施财务监督管理单位和项目共184个。通过财务总监的不懈努力,节约了大量财政资金,较好地支持了全市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财政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开展了对扩大内需资金、财政支农资金、社保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和国债资金使用的检查,加强了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跟踪问效。狠抓“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共发现“小金库”116个,涉及金额3158.42万元。已全部整改到位。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效果显著。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化债工作基本完成。乡财县管改革工作已全面铺开,并加快推进。村级公益性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稳步推进,范围逐步扩大。进一步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加大了国债资金、世行项目、

21、外国政府贷款、融资平台担保贷款项目的监管力度,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进行了清理规范,健全了政府债务统计监测、偿债分析和债务预警机制,财政债务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增强。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组织开展了全市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工作,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等收入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开展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及外商投资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专项检查,抓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中介机构管理以及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和注册会计师考试,多途径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金财工程建设稳步推进。信息化网络基本形成,2008年开始运行“OA办公系统”,财

22、政核心业务基本实现网络化电子化管理,为各项财政业务和财政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财政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推进依法理财工作取得成效。“十一五”时期,财政预算法制化、公开化、透明化有了新的进展。财政部门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审计部门和社会监督。财政预算编制逐步精细化,编制的科目级次从2009年起由类细化到款。财政预算在报人大通过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咨询,严格履行预算调整报人大常委会审批的程序,及时向人大报告预算执行情况,积极配合审计部门开展监督工作。财政法规制度建设不断取得成果,开展了预算法、政府采购法、会计法、等一系列财税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制订了部门预算、国

23、库集中支付、财政性资金管理、政府采购、非税收支管理、小车定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等方面的多项财政管理制度和办法,推动了财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继续完善市辖区财政管理体制。为规范财力分配关系,出台了临桂新区和苏桥经济开发区财政体制、异地搬迁改造企业税收分享体制等一系列政策,调动了辖区政府发展区域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力争在体制转换中规范财政收支,实现市与辖区收入和可用财力增长。顺利完成了契税征管职能划转工作。从2010年5月1日起,全市范围内契税征管工作由地税局负责。队伍建设提升形象“十一五”期间,我市各级财政部门及广大干部职工自觉服从、服务于全市工作大局,通过积极开展机关效能建

24、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开展创优争先等活动,机关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财政干部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改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有了新的提高。转变作风,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着力提高工作效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通过简化办事程序,规范办事流程,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制定过程、依据和资金分配的原则、方法及结果予以公开,推行阳光政务,打造“阳光财政”,大力宣传财政政策,增强财政透明度,大力提升财政部门和财政干部队伍的地位和形象。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培养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四项监督制度,积极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等制度,严格执行干部交流换岗、

25、能上能下和回避制度。五年间采取公开、公平、公正方式和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选拔了 85名中层领导干部,推进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朝公开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为干部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通过安排干部挂职锻炼,担任社会主义新农村驻村指导员,到县、区、乡镇开展实践锻炼等方式不断建立完善年轻干部学习锻炼和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坚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廉政教育活动,要求党员干部增强自律意识,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强化廉洁从政意识,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坚决抵制各种不良风气。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源头治理工作,层层签订廉政建设责任状,落实干部廉洁自律条例规定。加强干部队伍培训,

26、提升干部素质。不断开展干部知识更新及行政执法教育培训,配合上级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举办了多期新录用干部岗位培训班、新时期财政改革与管理等专题视频讲座,使全局干部受到了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培训,干部队伍的理论素养和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形象提升,硕果累累。5年来,全市财政系统累计获得市级以上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150余人次,多篇重点调研课题获自治区级以上财政科研成果奖或优秀论文奖。高新七星区财政局、叠彩区财政局、灵川县财政局、兴安县财政局、永福县财政局、灌阳县财政局、龙胜县财政局、恭城瑶族自治县财政局被授予全区财政系统工作成绩优异集体二等功;钱尚志等10位同志被授予全区财政系统工作成绩优异个人二等功。二O一一年四月七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企业管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