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孤独症预后.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62383308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孤独症儿童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孤独症预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孤独症儿童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孤独症预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孤独症儿童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孤独症预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孤独症儿童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孤独症预后.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孤独症儿童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孤独症预后 A R 179 R 395.6 1000-9817(2010)02-0129-02 孤独性障碍;预后;因果律;儿童 儿童孤独症(Autism)是一种较为严峻的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社交实力缺陷、语言沟通障碍、刻板重复行为及爱好范围狭窄等。孤独症曾经被认为是罕见的疾病,但近年来的流行病调查数据显示,在世界各地孤独症患病率均有上升趋势。据美国CDC对孤独症和发育障碍疾病监测(ADDM)网络的监测结果表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患病率达到6.60,有的地区甚至更高1-2。尽管孤独症的认知、语言和社会沟通障碍发生在儿童期,但此症状通常可持续一生

2、。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孤独症普遍被认为是不行治愈的终身性疾病。一些早期的预后探讨发觉,只有1.5%的孤独症个体在随访中功能正常,35%的个体介于“尚可与良好”之间,60%的个体功能严峻受损3。Gillberg等4也发觉,23个孤独症个体中只有1个长大后可以独立生活。说明假如得不到刚好有效治疗,儿童孤独症预后很不乐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近一二十年来孤独症的预后状况正在好转,一部分患儿取得了较为志向的结果。经过坚持不懈的训练矫治,达到生活自理,甚至是独立生活,并展示出良好发展状态个案的报道渐渐增多。Venter等5发觉,孤独症个体成人后能够完全独立生活并具有胜利人际关系的比例在增加。最新的证据也显

3、示,3%25%的孤独症儿童可以“痊愈”,达到正常水平的认知、适应实力和社交技巧6。而上述更多的个体得到康复的缘由主要是源于早期干预措施的改善以及日后教化服务质量的提高。 一般来说,孤独症的预后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预后的好坏与患者病情的严峻程度、早期语言发育状况、儿童的智力水平、是否伴发疾病及教化和治疗干预的时机和程度有关。如智商较高、5岁以前有功能性语言实力、不伴发其他疾病以及早期被发觉并得到刚好治疗的孩子,预后良好。近年来随着孤独症诊断标准的修订,轻症孤独症诊断病例明显增加,这些患儿的预后较好,而有严峻行为异样和智力发育迟滞的孤独症患儿倾向于终身具有典型的孤独症样表现,伴有其他疾病者如严

4、峻先天性心脏病、癫痫、脆性X综合征、结节性硬化等则预后更差。此外,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父母心态、环境或社会的支持和资源均对孩子的预后产生影响。 1 语言功能对孤独症预后的影响 早期的语言沟通实力对孤独症预后有着关键的作用,语言发育水平以及其症状行为可有效地预料孤独症患儿的预后,早期或在确诊为孤独症之前已有较好的语言或言语功能者预后较好。Luyster等7发觉,孤独症患儿在2岁特殊是3岁时的语言沟通评估分数可以预料其9岁时的语言发育水平以及症状的转归。尽管疾病本身使他们发展语言的潜能受到限制,但运用规范化的语言训练效果比语言或言语功能差而未接受语言训练的患者预后效果好。 2 伴发疾病对孤独症预

5、后的影响 孤独症患儿的预后还与其是否伴发疾病有关,如脆性X综合征、结节性硬化症、精神发育迟滞及癫痫等孤独症患儿可能伴发的疾病均可成为导致孤独症较差转归的因素。其中,脆性X综合征(FXS)是最常见的与孤独症相关的单基因病8。伴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的孤独症患儿往往表现出更明显的孤独症样行为,如更严峻的社会沟通障碍、社交退缩、语言发育延迟、刻板重复行为,同时不能很好的协调与同龄伙伴的关系,社交情感发育延迟,他们的智力水平、认知水平、语言水平均比孤独症患儿要差,智力发育障碍较严峻,适应实力更差,预后不佳9-10。 伴有结节性硬化症的孤独症患儿除表现出孤独症样症状如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迟缓、认知水平低下

6、等,还往往伴有癫痫、心、肾损害等症状。患儿预后优劣相差悬殊,严峻智力障碍者完全需他人照看11。 孤独症中有较高的癫痫患病率,约占全部病例的15%,有的在儿童早期发病,有的在青春期发作。癫痫作为孤独症的共患病之一,与患者的智力发育缺陷有关。通常伴癫痫的孤独症患儿癫痫发生的频率越高,其智力发育缺陷越严峻。婴儿期痉挛或抗药性的癫痫与孤独症较差的转归具有关联性12。 3 孤独症患者的病情严峻程度及智力水平对预后的影响 孤独症诊断定义和标准的修订使得大量的轻型或不典型的孤独症患者归类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这些患儿与严峻的孤独症患儿无论在疾病表现和预后方面都是不同的。孤独症患儿的临床症状表现越严峻,

7、其预后转归可能越差。而患儿的认知实力越好,症状表现越轻,其预后转归也就越好。 据Sutera等13报道,在最初被诊断为不典型孤独症患儿中,39%的患儿有着较好的预后转归,而相对于孤独症患儿仅11%有较好的转归。Lord等14对不典型孤独症、孤独症进行追踪随访发觉,不典型孤独症患儿比孤独症有着较好的转归,其中近50%的不典型孤独症患儿已经不再满意诊断;而在随访的典型孤独症患者中,仅有1名9岁的患儿达不到诊断标准。Fein等15和Stevens等16的探讨同样支持以上的观点,他们还认为典型孤独症患者在学龄前其各方面发育水平较低,到学龄期时仍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而高功能组和低功能组无论在入学年龄、认

8、知水平,还是发育水平上均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高功能孤独症较典型孤独症患者有着更好的预后效果。 以往认为,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随着诊断标准的修订,智力正常或超常的高功能孤独症儿童比例明显增加,获得良好预后的个体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此外,与低功能组相比,轻型、不典型孤独症有相对良好的预后,但对低功能孤独症患儿的干预和治疗较为困难,尤其针对重症低功能病例,大约有半数在青春期症状会恶化,表现为活动过度、攻击、伤人、自伤或行为刻板,无法独立生活,不能适应社会要求,甚至需终生看护和照看,在更大程度上依靠家庭、社会的支持才能生存。 4 早期发觉、早期干预

9、对孤独症预后的影响 早发觉、早诊断、早干预对于孤独症儿童的预后至关重要。早期发觉并刚好采纳综合性教化和训练,辅以药物,孤独症儿童的预后可以有明显的改善,相当一部分的儿童可能获得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实力,尤其是非典型孤独症、轻症孤独症和高功能孤独症儿童。 早期干预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教化措施。越来越多的文献与报道确认早期治疗是确定预后的最重要因素。23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塑造行为方式、实行特别教化弥补智力障碍的重要时期。早期干预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尽早干预,从而抓住儿童发育过程中可塑性最强的时期。错过这一关键时期,对于孤独症儿童日后的康复其损失是无法弥补的。尤其对伴有精神发育

10、迟滞的孤独症患儿,采纳早期干预治疗的结果较好,而3岁后的治疗极为困难。 假如患儿早期接受强化的行为训练,很大比例的孤独症儿童从这些早期的干预中获益,使其智力、社交实力、语言表达实力、生活自理实力等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有一些儿童可以复原到正常或接近正常。Lovaas17报道,对19 例孤独症患儿采纳应用行为分析(ABA) 疗法进行早期强化干预,在对试验组进行为期2 a的每周40 h的一对一干预后,结果有9 例基本复原正常,可以进入一般学校学习,其他儿童有8例也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这一报道引起了轰动,为早期强化干预可能是帮助孤独症患儿的最有效方法供应了最好和最干脆的证据。其后很多探讨者重复了ABA

11、,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胜利。说明白早期教化和训练是孤独症得以康复的有效方法之一18。 为说明孤独症的预后状况,Coplan等19提出了以年龄、智力水平、孤独症表现严峻程度来估计孤独症预后的三维模式,认为不同患病个体在各主要症状的轻重、整体病情严峻程度以及智力发育方面存在差异,同时病情可随时间推移发生改变。孤独症的预后受孤独症症状的表现程度和智力发育程度的交互影响,有严峻行为变异和智力发育迟滞的孩子倾向于终身具有典型的孤独症性表现。相反,只有轻度的行为变异和智力处于正常范围的孩子随时间推移可渐渐改善,达到表面上正常的程度。 总之,孤独症儿童是一个有着多重障碍的特别困难群体,了解和相识孤独症儿童的独

12、特性,对于处理患儿的种种问题会有帮助。早期发觉并刚好实行科学化、系统化和个体化的教化模式训练,孤独症儿童的预后可以有显著的改善,相当一部分的患儿可能获得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实力,尤其是高功能孤独症儿童。但由于父母经常忽视儿童的早期症状,造成大多数孤独症患儿不能被早期发觉,而家长得知孩子患有孤独症后出现的不健康心情也将对患儿的治疗带来严峻的阻碍,这些都不利于儿童孤独症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因此,除了通过加强健康教化来提高父母对儿童孤独症的认知水平外,还要激励家长接受事实,对于患儿出现心情和行为问题要以宽容的心态面对并担负起帮助患儿的责任,渐渐成为患儿康复过程的主动参加者。同时留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13、以促进患儿的康复,改善预后。 5 参考文献 1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ties Monitoring (ADDM) Network Surveillance Year 2002 Principal Investigators. Prevalence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monitoring network, 14 sites, United States, 2002. MMWR Surveill Summ, 2007, 56(1):12

14、-28. 2 NICHOLAS JS, CARPENTER LA, KING LB,et al.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in preschool-aged children: Prevalence and comparison to a school-aged population. Ann Epidemiol, 2009, 19(11):808-814. 3 RUTTER M. Autistic children: Infancy to adulthood. Semin Psychiatry,1970,2(4):435-450. 4 GILLBERG C,STE

15、FFENBURG S. Outcome and prognostic factors in infantile autism and similar condition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46 cases followed through puberty. J Autism Dev Disord,1987,17(2):273-287. 5 VENTER A, LORD C, SCHOPLER E. A follow-up study of high-functioning autistic children. J Child Psychol Psych

16、iatry,1992,33(3):489-507. 6 HELT M,KELLEY E,KINSBOURNE M,et al. Can children with autism recover? If so, how? Neuropsychol Rev, 2008 ,18 (4):339-366. 7 LUYSTER R, QIU S, LOPEZ K,et al. Predicting outcomes of children referred for autism using the MacArthur-Bates Communicative Development Inventory.

17、J Speech Lang Hear Res, 2007,50(6): 667-681. 8 TASSONE F,PAN R,AMIRI K,et al. A rapi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based screening method for identification of all expanded alleles of the fragile X (FMR1) gene in newborn and high-risk populations. J Mol Diagn,2008,10(1):43-49. 9 LOESCH DZ, BUI QM, DISS

18、ANAYAKE C, et al. Molecular and cognitive predictors of the continuum of autistic behaviours in fragile X. Neuroscien Biobehav Rev, 2007,31(3):315-326. 10ROGERS SJ, WEHNER DE, HAGERMAN R. The behavioral phenotype in fragile X: Symptoms of autism in very young children with fragile X syndrome, idiopa

19、thic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J Dev Behav Pediatr, 2001, 22( 6) : 409- 417. 11魏金铠,栗克清,高顺卿,等. 现代儿童心理行为疾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30-159. 12BEADLE-BROWN J, MURPHY G, WING L,et al. Changes in skills for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A follow-up of the Camberwell cohort. J Intellect Di

20、sabil Res,2000,44(pt1):12-24. 13SUTERA S, PANDEY J, ESSER E L, et al. Predictors of optimal outcome in toddlers diagnosed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J AutismDev Disord, 2007,37(1):98-107. 14LORD C, RISI S, DILAVORE PS, et al. Autism from 2 to 9 years of age. Arch Gen Psychiatry, 2006, 63(6): 69

21、4-701. 15FEIN D, STEVENS M, DUNN M, et al. Subtypes of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Child Neuropsychol, 1999,5(1):1-23. 16STEVENS MC, FEIN DA, DUNN M, et al.Subgroup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by cluster analysis: A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J Am Acad Child Adoless Psych

22、iatry,2000,39(3): 346-352. 17LOVAAS OI. Behavioral treatment and normal educational and intellectual functioning in young autistic children. J Consult Clin Psychol, 1987,55(1):3-9. 18MCEACHIN JJ, SMITH T, LOVAAS OI. Long-term outcome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who received early intensive behavioral treatment. Am J Ment Retard, 1993,97(4):359-372. 19COPLAN J,JAWAD AF.Modeling clinical outcome of children with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 Pediatrics,2005,116(1):117-122. (收稿日期:2010-01-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