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wj151****6093 文档编号:62202450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5.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学设计.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学设计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基础学问目标 蒙古的兴起;成吉思汗的政权建立和征战;忽必烈建立元朝和全国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的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元朝的灭亡。 二、实力培育目标 1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民族关系问题的实力。 2通过对成吉思汗、忽必烈和文天祥等有关事迹的讲解并描述,结合时代背景,培育学生将历史人物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予以评价的实力。 三、思想教化目标 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既符合蒙古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也有利于蒙古社会的进步。 2元朝统一全国,结束了晚唐五代

2、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有力地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同时也加速了蒙古各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3元朝实施行省制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基本奠定了我国的历史疆域。 4元朝统治者推行民族卑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引起元末农夫大起义的爆发,最终导致了元朝统治的灭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和全国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元朝行省制度。 教学难点:成吉思汗的政权建设和征战与历史进步的关系,忽必烈统一全国与推动历 史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蒙古的兴起 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上。 二、成吉思汗的政权建立和征战 1

3、蒙古汗国建立 铁木真通过十多年斗争,战胜四周各部,统一了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蒙古族由氏族部落向奴隶制转变,为以后的征战和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蒙古贵族推举他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 2征战 对外:蒙古军队向西始终打到中亚、俄罗斯,向南达到印度河流域。 对内:不断向南进攻西夏和金。 三、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 1元朝的建立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 1272年,忽必烈定都燕京(今北京); 元朝统治中心向中原转移。 2元朝统一全国 蒙古灭金、招降吐蕃、折服大理。 1234年,蒙古灭金。后来又招降吐蕃,折服大理。 1276年,

4、元军攻破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南宋幼帝投海而死。 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元朝的疆域 空前广袤,今日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阔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2元朝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汉族人民迁居边疆,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开发了边疆经济。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 和江南,同汉族杂居,加强了民族融合。 辽金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在元朝已被视为“汉人”。 唐朝以来,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区定居。他们和汉、蒙、 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起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

5、,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 五、元朝的制度 1行省制度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为了有效地限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干脆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 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心委派官员管理,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2设立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六、元朝的灭亡 1缘由 由于元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徭役沉重,加上民族卑视和民族压迫。引发红巾军起义。 2灭亡 1368年,朱元璋率军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教案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教案基础学问蒙古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草原蒙古汗国建立成吉思汗征战元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发展文天祥抗元元的疆域元

6、的行省制度基本理论1蒙古是我国境内古老的少数民族,成吉思汗的统一符合各族人民利益,了有利于蒙古社会的进步;2成吉思汗及后继者的征战,具有两重性质,既给人民带来灾难,又传播的东西方文化;3元的统一,结束了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局面,有力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速了蒙古社会的封建化进程;4元行省制度和对边疆的效管辖,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我国的基本疆域;5元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政策,既有阶级压迫的痕迹,又遭至各族人民抗拒,终至元被灭亡。实力培育1通过学习和思索,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和斗争性质分析;2进一步理解元统一的过程,也正是封建化的过程;3评价成吉思汗的历史作为。重点难点成吉思汗征战的性质分析,

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以及行省制度的重要意义。教具教法地图,资料,探讨,分析。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五代辽宋夏整体形势综述而导入。重点按政治形势、政权格局和相互关系描述。看看统一趋势是怎么表现的?主要是民族融合的加强,以及中原农耕文明的吸引力等等。一蒙古的兴起。1统一与建国。12世纪中后期,各部落间征战不已,是故此高原称蒙古高原。铁木真率部经十余年征战,统一草原。1206年,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被推为大汗,是为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2征伐。西至中亚、俄罗斯,南至印度河流域,并多次进攻西夏与金。这一段时间的斗争,多为军事侵略斗争,只是进攻过程中,客观担当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传播者的使命。蒙古统一历

8、史条件蒙古各部为争夺人口、牲畜和土地,长期混战;金也压迫蒙古并挑起争斗,因为蒙古人民要求结束斗争,反对金的压迫和统一各部是蒙古各部人民的愿望。蒙古统一的历史作用为以后征战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基础;结束了长期混战,且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转变,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二忽必烈建元与统一中国。1建元。1234年,蒙古灭金。后招降吐蕃,折服大理。1271年改号为元,1272年定都燕京,称大都,是为元世祖。元的统治中心始南移。2灭南宋。1276年,破临安。南宋亡。3文天祥抗元。评价,史学界有争议。4完全统一。1279年,南宋君臣亡,统一完成。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疆域。空前广袤。新疆、西藏、云南、东

9、北、台湾、南海诸岛一应均在元统治范围之内。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汉人大量迁入边疆地区,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开发了边疆。而边疆地区人民大量内迁至中原与江南,与汉人杂居,民族融合加强;(2)辽金时期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人融合,元时被称汉人。(3)唐以来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区定居,元时更有大量迁入中国,与汉人、蒙古人和畏吾儿人长期杂居通婚,形成“回族”。(4)元时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一个行政区域。元又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流球的管辖。四元朝的制度。1措施。(1)中心设中书省和枢密院。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最高行政机关,行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10、(2)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元制袭金宋旧制,但宣政院为创举。它干脆统领吐蕃的政务与军事。(3)地方行省制度。河北、山西、山东为中书省干脆管辖,其它为行中书省管辖范围,简称行省或省。中心派员管理。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先有11个行省,其中征东行省实施时间不长,便诏罢,“从其国俗”。此制明清始终沿用,至今。五红巾军起义和元灭亡。(略)只据朱元璋建明事回顾,学生作为常识将其基本驾驭和了解即可。先由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建议,后1367年发出文告,“驱除胡虏,复原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1368年后元顺帝北走塞外,仍称元,史称北元,至1402年始去国号。课堂小结靖同学归

11、纳元统一的历史影响或历史地位。后将文化部分学完后,再复习一次,加上经济与文化部分。课后反馈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教案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接着发展 第六节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学问目标 蒙古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蒙古汗国的建立;成吉思汗的征战;元朝的建立和全国统一,文天祥抗元斗争。元朝的疆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的行省制度。 二、实力培育目标 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实力。 2.与所学过的历史学问相联系,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元朝统一全国的过程,

12、也是蒙古族不断进步和与其他民族融合的过程,培育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实力。 3.通过讲解并描述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事迹,结合时代背景,培育学生将历史人物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加以评价的实力。 三、思想教化目标 1.蒙古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长期处于混战状态。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既符合蒙古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也有利于蒙古社会的进步。 2.成吉思汗及后继者对欧亚各地的征战,具有二重性,一方面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沟通。 3.蒙古汗国以及元朝统一全国,结束了晚唐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有力地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同时,在统一过程中,

13、与汉族先进经济文化接触,加速了蒙古各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迈进的步伐。 4.元朝实施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心对地方,尤其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基本上奠定了我国的历史疆域。 5.元朝统治者推行民族卑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最终在元末引起农夫大起义的爆发,导致元朝统治的灭亡。 教学要点 一、蒙古的兴起 1.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2.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 3.蒙古汗国建立和对外征伐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 1.蒙古灭金、招降吐蕃、折服大理 2.元朝的建立 3.元朝统一全国 4.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元朝的疆域 2.元朝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

14、家的发展 四、元朝的制度 1.健全中心官制 2.行省制度 五、红巾军起义和元朝的灭亡 1.红巾军起义及其爆发的缘由 2.朱元璋势力的发展与元朝灭亡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和全国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行省制度。 本课难点:成吉思汗的政权建设和征战与历史进步的关系,忽必烈统一全国与推动历史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建议老师在详细授课前,可先对本课教材作一个概述:蒙古族的兴起与统一蒙古汗国的建立蒙古族的西征和南征忽必烈南征及元朝建立与全国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三、“蒙古的兴起”一目,建议老师讲清三个问题:蒙古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汗国的建立

15、;成吉思汗对外征战。 1.蒙古的兴起。建议老师从这样几个概念即“历史悠久”、长期“争战不已”入手,讲清蒙古族的基本概况,无须过多赘述。 2.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议老师重点讲清统一蒙古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必要性:蒙古各部为了掠夺人口、牲畜和土地等,长期混战不休;金朝也压迫剥削蒙古各部并挑起它们之间的争斗。在这种背景下,要求结束纷乱斗争状态,抗拒金朝的压迫成为蒙古各部人民的共同愿望。重要作用:统一蒙古草原,这为以后的征战和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就蒙古族历史本身来看,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混战局面,蒙古族由氏族部落向奴隶制转变,这是历史的进步。 3.蒙古汗国的建立。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的必定结果

16、,就是建立蒙古汗国。蒙古汗国的建立,标记着蒙古族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蒙古族原来处于社会发展不同水平的各部,现在在较高的经济水平上得到发展,同时也使蒙古族人民抗击金朝压迫的力气增加了。老师同时应指出,蒙古汗国的建立,助长了蒙古统治阶级掠夺和剥削的贪欲。 4.成吉思汗的对内对外征战。建议老师利用如下征战方位图进行讲解: 对外: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向西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征伐,打到中亚、俄罗斯,震撼了整个欧洲。向南折服印度河流域,建立了空前浩大的横跨欧亚的蒙古大汗国。这个大汗国只是一个不稳固的政治军事联盟,并没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因此在成吉思汗死后,渐渐形成四个独立汗国,即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

17、察合台汗国。 对内:成吉思汗进攻的主要对象是金、西夏。建议老师讲清两个问题:一是灭金在政治上带有抗拒民族压迫色调,灭西夏主要是为了免除攻金时受西夏的牵制,带有折服和压迫其他民族的性质;二是灭金和灭西夏都为统一中国铺平了道路。 当时,中原地区以及欧亚大多是经济文化的先进地区,为什么会被相对落后的蒙古折服?老师可从以下三点进行引导:蒙古发动对内、对外斗争时,上述地区都处在内部各种冲突的激化状态;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统治集团,有强大的武装力气,特殊是骑兵;成吉思汗及后继者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四、“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一目,是本节课的又一个重点。建议老师讲清三个问题:蒙古灭金、招降吐蕃,折服大

18、理;元朝的建立;元朝统一全国。 1.蒙古灭金等内容,可简洁叙述,不必绽开。 2.元朝的建立。老师依据课本讲清三件事即可: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2年,忽必烈定都燕京(今北京)元朝统治中心向中原转移。 3.元朝统一全国。建议老师从五个方面进行教学:统一的过程;统一的战略;统一的缘由;统一的意义;文天祥抗元。 第一,统一的过程。老师可利用以下图示进行讲解。 其次,统一的战略。蒙古汗国以及元朝对中原的折服,主要是金、西夏和南宋。但对这三个政权的折服,各有不同的战略考虑:攻金之前先灭西夏,以免受西夏牵制,然后联合南宋灭金;灭南宋先折服大理,招降吐蕃,最终使南宋陷于两面夹击的境地。 第三,统一

19、的缘由。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定趋势;以忽必烈为首的蒙古统治集团,代表了从奴隶贵族转化过来的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驾驭着强大的军事武装;正确地运用了战略战术;南宋等政权的腐朽没落。 第四,元朝的大统一,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它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内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它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沟通和边疆地区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它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建了良好条件;元朝的统一,还加强了中外文化沟通和中西交通的发展;从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角度看,统一的过程就是蒙古族从奴隶社会

20、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 第五,如何看待元的统一和文天祥抗元。元朝统一全国,无论从整个中国历史,还是从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角度看,都应加以确定。但也必需看到,在元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汉族人民遭遇了残酷的屠杀和压迫,当时民族冲突非常尖锐。文天祥抗拒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一样,是正义行为。他在抗元失败后,又表现出至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仰慕和纪念。可见,与对外斗争一样,元朝统一全国的斗争也具有两重性。 五、“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目,需讲明两个问题: 1.元朝建立以后,实现了空前的大统一。其版图“有汉唐之地而加大”,从漠北到海南,从东北到新疆东部、南部,都在元朝政府管辖之

21、下,尤其是把今蒙古西藏、新疆东部及南部、海南岛、台湾以及东北边远地区纳入中心政府的管辖范围之内,加强了内地和边疆各民族之间多方面的联系,促进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疆域。对课文中元朝疆域图,老师应予充分重视。教学中利用插图形象化特点和引文,使学生驾驭元朝疆域的历史概念。 2.元朝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课文将此归纳为四个方面的表现,事实上重点讲解并描述了民族融合的发展和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老师应首先指出,元朝建立了幅员广袤的多民族国家,为国内各民族的和平友好往来创建了便利条件。各民族的活动范围空前扩大,彼此往来异样频繁。经济文化沟通日益发展

22、,这是促进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其次,民族融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元朝统一中国后,很多汉族人来到边疆,而内迁的少数民族也渐渐与汉族融合。此时民族融合的另一个特点是,一个新的民族回族起先形成了。民族融合加强了各民族的凝合力,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祖国的历史。第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超过前代。在福建行省设置澎湖巡检司,对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进行管辖;在云南设行省干脆进行管理;西藏也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元朝政府在那里派有官吏,驻扎军队,实行有效的管辖。本目末尾的一段小字,学生有余力者可自己阅读,老师不必讲解并描述。只是对较难理解的概念和人物,如西藏地区的佛教即藏传佛教、八思巴等需由

23、老师稍加说明,帮助学生理解。 六、“元朝的制度”一目中,需讲明两个问题: 1.元朝的建立,标记着蒙古族从奴隶制到封建制转化的完成。蒙古奴隶主贵族在折服各民族,主要是折服汉族的过程中,不能不适应汉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渐渐接受和保持汉地原有的封建制度。元朝基本上沿袭金宋旧制,同时,应指出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一个特别的机构,它既是管理全国佛教事务的机关,又干脆统领吐蕃的政务和军事。 2.元朝是当时地域宽阔的封建国家,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行省为中心政府派驻地方的机构。金朝曾在地方设置行尚书省,作为地方的管理机构,但没有成为定制。元朝在中心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

24、省臣被派往地方执政,称为行中书省事。行省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其辖区渐渐稳定下来,进而成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元朝接连设立河南、江浙、江西、湖广、陕西、四川、辽阳、甘肃、云南、岭北、征东11个行省,其中,征东行省设置时间不长,便诏罢,“从其国俗”,实有10个行省。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以西之地称为“腹里”,直属中书省。西藏地区则由宣政院统辖。行省制度对中心加强地方管理较为有效。行中书省的权力很大,“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百官志)。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今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清沿用此制,始终保留到

25、今日。行省制度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要使学生明确建立行省制度的目的、行省制度的内容,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七、“元朝灭亡”一目,属于选讲范围,可指导学生了解三个问题: 1.红巾军起义的缘由,教材写道:“腐败的政治、沉重的徭役负担和统治阶级的经济掠夺,使阶级冲突空前尖锐,加上民族卑视和民族压迫,最终导致农夫大起义。”教学时,老师可对“民族卑视和民族压迫”的内容稍加说明,不必多补充材料。 2.起义的爆发和发展。关于起义的爆发,老师可着重指出,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沉重打击了元朝统治者,动摇了元朝的统治基础,减弱了其军事力气,为后来朱元璋推翻元朝供应了条件。 3.朱元璋

26、推翻元朝,老师应留意讲清:佃农出身的朱元璋先投奔濠州的郭子兴起义队伍,1356年他率部攻占集庆建立了立足的基地,后接替郭子兴成为该部的领袖。由于他采纳了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避开遭遇元朝统治者的打击,快速发展自己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很快限制了长江中下游的广阔地区。1367年,朱元璋发布讨元文告,提出“驱除胡虏,复原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具有很强的号召力。他派徐达、常遇春率军25万北伐,1368年,攻克大都,元朝在全国的统治至此结束。 元朝的经济和中外交往 教学设计示例一第十四课元朝的经济和中外交往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驾驭元世祖复原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措施

27、,棉纺织业的发展和黄道婆的贡献,大都的旺盛兴盛景象,运输河的开凿和漕运的发展,规模空前的海运,发达的海外贸易与常见的中外往来。 实力目标 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元朝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海外贸易的成就,中外交往的发展,同元朝实现大统一的关系,以便培育学生视察各种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本事和综合分析问题的实力。 思想教化目标 1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主动的贡献,而棉纺织业的发展则是元朝经济最突出的成就。 2元朝手工业,交通运输和海外贸易的成就以及中外交往的发展,都是和全国实现大统一的局面分不开的。元朝海运是我国交通运输史的空前壮举。 教学重点 元代的棉纺织业、元大都、运输河漕运和海运。 重点分

28、析:1棉纺织业的发展,是元代经济发展最突出的成就。2大都是元朝的都城,是全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著名世界的大都市。集中体现了元朝的经济、文化和对外交往的旺盛。3南北运输河的全线修通,不仅促进了元朝漕运的发达,巩固了元朝的统治,而且为后世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南北经济文化的沟通创建了条件。4元代海运是我国交通运输史的空前壮举。 教学难点 本课内容头绪多,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留意条理清晰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看全面。 新旧学问联系点 1元朝统一和社会经济及中外交往发展的关系。 2隋朝和元朝大运输河的比较。 3两宋和元朝植棉面积的扩大,同棉纺织业发展的关系。 教学设计 确立目标,指导学练,

29、探讨解疑,总结深化,练测评估五步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元朝在哪一年建立,开国皇帝是谁,都城在哪里?哪一年元朝统一全国? 2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有哪些? 导入新课 师:1279年,元朝灭掉南宋最终一支反抗力气,统一了全国。元朝的统一有哪些历史作用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生:元朝统一的历史作用有: 1元朝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2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了贡献。 师:回答得很好!不过元朝的统一除了上述两个作用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那就是促进了元朝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的发展,下面我们共同学习一下

30、。 第14课元朝的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板书) 确立目标 师:同学们分析一下标题,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几个大问题呢? 生:两个。1社会经济;2中外交往。 师:同学们阅读一下课文内容,然后探讨一下我们这节课要驾驭哪些学问呢? 生:1元世祖重视农业的发展;2纺织业的新发展;3:著名世界的元大都;4漕运和海运;5泉州港的兴盛和中外交往的发展。 师:好!下面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课件:学习目标、师生共同阅读明确) 指导学练 一、元世祖重视农业(板书) 1元初农业生产的破坏(板书) 师:同学们想一想,元朝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 生:蒙古族。 师:蒙古族的生活有什么特点? 生:蒙古族过着游牧和狩猎

31、的生活。 师:初入黄河流域的蒙古贵族,对中原先进的农业文明实行了什么看法?造成了一种什么结果呢? 生:破坏。蒙古贵族夺取大片农田,改作牧场。黄河流域的农业遭到了严峻的破坏。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蒙古贵族夺占农田为牧场,企图用自己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来代替中原的农业生产方式,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其结果不仅造成北方农业遭到严峻破坏,生产水平急剧下降,而且也激化了民族冲突,危胁到元朝在中原的统治。随着元朝的统一和政治形势的改变,元朝统治者渐渐相识到复原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起先由破坏农田转而重视农桑,把农业生产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出示(出示课件:元世祖诏令,“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引

32、导学生阅读诏令) 2元世祖复原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板书) 师:元世祖是蒙古贵族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统一了中国,颁布了行省制度,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元世祖为政开明,勇于接受中原文化,重视农业发展。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一下教材,归纳一下元世祖实行了哪些措施复原和发展农业生产呢? 生:禁止圈占农田作牧场;2在中心设立专管农业的机构,派人到地方检查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状况,把户口增加和田地开垦的多少,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主要标准。3修治黄河。 师:很好!这些措施促进了北方农业的复原和发展。经过各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劳动,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又有了肯定

33、程度的复原和发展。 同学们,你们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国人民起先大量穿棉布衣服吗?(停顿)学习下一个问题后,你就会得到答案。 二、纺织业的新发展(板书) 师:棉纺织业的发展离不开棉花的大量种植。同学们回忆一下两宋时期棉花的种植范围,可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生: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开来,到南宋后期发展到长江流域。 植棉区的扩大,为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供应了重要条件。 师:元朝时,江南纺织业发达,棉布成为江南人们的主要衣料。也就是从元朝起,我国人民起先大量穿棉布衣服。 松江是元朝的棉纺织中心,当地农家妇女黄道婆,推广了黎族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对棉纺织业发展有很大贡献。下面,我们看大屏幕,了解一下

34、黄道婆。(出示课件:黄道婆像及生平简介)师: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呢? 生:1推广黎族先进的棉纺织技术;2改进了一套棉纺织工具。 师:归纳得很好!黄道婆创建的一套“擀、弹、纺、织”的生产工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尤其是她创制的三锭三线的脚踏式纺车,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纺织效率,比欧洲的“珍妮机”早了500年。黄道婆是我国古代宏大的女纺织家,是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勤劳、英勇、才智的代表。 师:同学们依据教材内容和学习的有关材料归纳一下元朝棉纺织业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 生:1棉纺织业生产规模扩大,棉布成为江南人民的主要衣料。 2棉纺织技术先进,出现了提花

35、和印染等水平很高的工艺。 3纺织工具先进,生产效率提高。 师:元朝的手工业,除了棉纺织业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外,还有哪些行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呢?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出示课件:元朝手工业分布图) 生:除了棉纺织业外,获得巨大发展的还有丝织业、陶瓷业。 师:很正确。元朝同许多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其出口货物主要是丝织品和瓷器,这主要得益于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展。 师:下面,同学们从地图上找到松江和大都的位置。 生:指出位置。 师:松江是元朝的棉纺织中心,我们刚讲过,而大都则是元朝的都城,著名世界的大都市。西方大旅行家马可波罗曾描述大都的状况说:“城是如此漂亮,布置的如此奇妙,我们竟是不能描写它了!”

36、下面我们来共同观赏一下大都的宏伟壮丽和昌盛旺盛! 三、著名世界的元大都(板书) 师:请同学看一下大屏幕。 (出示课件:元大都简介、地图:1元大都平面图;2元朝的对外交往图) 在看的过程中思索: 1元大都的由来;2元大都的布局特点;3元大都旺盛的表现。 师:哪一个同学介绍一下大都的由来? 生:元大都是今日北京城的前身,金代称中都,元世祖时,改称大都,作为元朝的都城,大都是元朝在金中都遗址上建筑的一座新城。它于1267年开工兴建,于1285年建成,历时18年之久。 师:很好!哪一个同学结合“元大都简介”、“元大都平面图”和教材有关内容,谈一谈元大都的布局特点? 生:1城市布局规整。南北略长,呈长方

37、形,基本上采纳传统的中轴对称形式,宫城称“大内”,在城南中部,皇城在其四周,商业中心在积水潭一带。2规模宏大,城周28600米,有11座城门,南北干道和东西干道各9条,“人烟百万”。 师:归纳得好!那么大都的旺盛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1人口众多,大都人口有四五十万;2商业旺盛,拥有各种各样的集市。据说,每天运进城里的丝,就有1000车,世界各国使节、商人、僧侣、旅行家川流不息的来到大都,无不惊羡大都的旺盛富庶。3文化旺盛,大都是戏剧中心,聚集了很多文人;4交通发达,陆路、水路四通八达,联系国内和国外各地(上述的三个问题,必需在老师的指导下归纳总结)。 师:很正确!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大

38、都不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还是著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马可波罗描述大都的旺盛时说:“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元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同时,交通运输业,尤其是水路运输也取得巨大发展。它主要体现在漕运和海运上。 四、漕运和海运(板书) (出示课件:元朝漕运和海运航线图) 1发展的缘由(板书) 师:元朝灭亡南宋统一全国后,南北方面经济沟通进一步扩大,大都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出示课件)同学们思索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元大都的各政府机构和士兵的粮食及其它物质供应都依靠江南。 师:为什

39、么依靠江南呢? 生:因为唐宋以来我国经济重心渐渐南移,江南旺盛富庶。 师:元大都地处北方,人口众多,所需粮食和其它物质主要靠什么途径从江南供应呢? 生:漕运和海运。 师:好!这就是元朝漕运和海运快速发展的主要缘由。我们首先学一下漕运。 2漕运(板书) 师:什么是漕运? 生:历代王朝把各地的粮食等物质通过水路运输到京城,叫漕运。 师:在海运开拓以前,大都所需的江南粮食及其它物资,主要是通过运输河北运的。但元朝以前,南北运输河基本上还是隋炀帝时所凿通的那条运输河。(出示“隋朝运输河图”)这条运输河年久失修,多处淤塞,而且路途曲折迂回,水陆并用,劳民伤财,极为不便。(结合“隋朝运输河图”进行讲解)

40、师:为了解决运输困难,元世祖下令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指“元朝漕运和海运航线图”讲解)会通河从山东东平到临清,全长250多里,通惠河,由通州到大都,全长160多里。这样,就使原有的运输河连接了起来,漕运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加强了京师与最富庶的江南地区的联系。至此,南北大运输河全线凿成,我国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四大流域通过这条运输河连接在一起了。 同学们结合地图比较一下,元朝大运输河相比隋朝大运输河发生了什么改变? 生:(1)隋朝大运输河以洛阳为中心,而元朝大运输河以大都为中心。(2)隋朝大运输河迂回曲折,元朝大运输河在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以后,慢慢变直,路途缩短,更有利于航运。 师:视

41、察得很细致!元朝大运输河就是今日京杭大运输河的前身。全长1700多公里,是世界上人工挖掘的一条最长的河,它是苏伊士运输河的10倍,是巴拿马运输河的20倍。它是勤劳才智的中国人民为人类创建的人工奇迹,是炎黄子孙的傲慢和骄傲! 元代新运输河的开凿为南北交通的发展和物资的沟通供应了重要条件。元末时,两淮运使宋文瓒说:“世皇开会通河千有余里,岁运米至京都五百万石”。可见这条运输河在整个元代都是非常繁忙的。 大运输河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由于运输河有时因天旱河水太浅,漕渠时常败坏,给漕运造成了困难。为了解决河运的困难和补助河运的不足,元政府还创办了规模空前的海运。 3海运(板书) 师:(引导学生看“海运

42、航线图”)粮船由长江口的刘家港动身,经东海、黄海、渤海到达直沽,再转往大都。同学们结合课件内容分析一下,元朝海运发展快速的缘由是什么?(出示课件:元朝海运状况摘录) 生:(1)海运运输量大;(2)海运便捷,顺风时半月可达;(3)海运运费较低,最经济合算。 师:很好!元代海运的开拓是中国海运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它对于商业的发展,大都的供应和旺盛,南北交通的畅通、航海技术的提高,都具有重大的作用。 在元朝,版图宽阔,经济旺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旅行家到中国来,中国的海外贸易和中外交往也达到了空前的旺盛。下面,我们学习本课的最终一部分内容,泉州港的兴盛和中外交往的频繁。 五、泉州港的兴盛和中外

43、交往的频繁(板书) 1泉州港的兴盛 师:元朝同许多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泉州是元朝的最大港口,极其兴盛。泉州六胜塔是泉州港兴盛的历史见证。(出示图片“泉州六胜塔”)哪位同学谈一谈泉州港的兴盛状况? 生:泉州当时生长着许多刺桐树,以“刺桐城”著名世界,港内常常停岸着数百艘海船,大量货物在那里汇合和起运。元朝的出口货物主要是丝织品和瓷器。 师:很好!同学们看一下小字部分,说:“当时一位外国旅行家称泉洲和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是并列世界第一的大港口。但是,据另一位外国旅行家估计,从亚历山大港运往欧洲各国的胡椒,还不到输入泉州的1。可见,当时的泉州何等兴盛!另外,泉州有外国商人特定的居住区。元政府在此还特地

44、设立了掌管海外贸易的市舶司。泉州港商贾云集,商船往来不绝,成为大都以外又一著名世界的东方明珠。下面我们学习其次个问题“中外交往的频繁”。 2中外交往的频繁(板书) 师:元朝是当时世界上最浩大的帝国,国力强盛,经济旺盛,中外交通发达,元朝的对外关系也得到了发展,使节、商人往来不绝,中外贸易非常活跃。在中国的各大城市,不仅有波斯、阿拉伯的商人,而且出现了欧洲和非洲的商人。元朝东西方经济、文化的沟通,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也具有重大意义。 同学们看一下元朝对外交往图(出示“元朝的对外交往图”)领会一下大元帝国对外交往的盛况。你知道当时和元朝交往的国家和地区有多少吗?同学们猜一猜。 生:略。 师:据元末大旅行家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仅菲律宾以南、以西各沿海国家和地区即达九十七个之多(指图讲解)。可见,当时元朝同亚、非、欧各国的交往特别广泛。 师:同学们知道,元朝时来中国的外国人中,最闻名的是谁吗? 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出示“马可波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