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docx

上传人:wj151****6093 文档编号:62170892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斗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导入新课: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就逐步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请同学们回忆:在19世纪70年头,日本侵略我国什么地方?结果怎么样?指出: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是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起先。侵台碰壁后,日本接着把魔爪伸向了与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朝鲜。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使朝鲜起先沦为半殖民地。18年后日本为了吞并朝鲜,入侵中国又挑起了大规模的甲午中日斗争。 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斗争演示PPT课件 11894年7月25日,日本借口朝鲜农夫起义进兵朝鲜。 21894年9月15日,平壤战役左珍贵牺牲叶志超狂逃

2、 3黄海战役详述战斗经过 9月17日邓世昌林永升刘步蟾 4旅顺陷落徐邦道日军暴行让学生看相关资料 5威海卫溃败 1895年初,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丁汝昌自杀殉国 北洋舰队是洋务运动的一项主要成就,是大清帝国海防的重要力气,由于李鸿?quot;避战保船的消极战略而可耻的覆灭了,至此洋务运动也彻底失败了。 二、中日马关条约 1、条约的签订 1895年,李鸿章同伊滕博文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近代的卖国条约多由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所以人们骂李鸿章为大卖国贼,殊不知弱国无外交,李鸿章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也是无可奈何。) 2、内容影响(播放马关条约签定的视频资料) 马关条约:中割地、赔款、开埠、设厂 请思

3、索: 马关条约中赔款数额较前有何改变? 马关条约开放的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改变? 过去的不同等条约有过允许外国开设工厂的规定吗?这一改变反映了什么问题? 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是在爱护中国的权益吗?为什么? 3教训与启示。从斗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日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相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相识。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 三、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1经济侵略的加剧。 形式:开设银行、政治性贷款、争夺铁路权、投资权、投资开矿、投资设厂。(资本输出) 2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同时让学生看教材中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简表。 美国提

4、出门户开放政策 1)让学生说出美国为什么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2)分析门户开放政策的两层含义。 板书设计 一、日本占朝鲜、侵中国 二、甲午中日斗争的过程及结果 1、斗争的爆发1894.8 2、四次主要战役 1)平壤战役 2)黄海海战 3)辽东半岛之战(旅顺大屠杀) 4)威海卫战役 3、斗争结果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及危害 主要内容:割地(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赔款(2亿两白银) 开商埠(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开设工厂 三、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1、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 1)开设银行 2)强迫贷款 3)投资铁路 4)设厂开矿 2、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的竞争 3、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甲午

5、中日斗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学案 甲午中日斗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学案 1.甲午中日斗争的爆发;左珍贵与平壤战役;邓世昌与黄海战役;旅顺陷落;丁汝昌与威海卫战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甲午中日斗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斗争。在斗争中,以左珍贵、邓世昌等为代表的广阔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坚韧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进一步认清政治制度的腐败是导致斗争失败的主要缘由,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甲午中日斗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峻

6、。 3.通过深化探讨甲午斗争的影响,熬炼学生的思维实力。培育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实力。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斗争清军战败的缘由,培育学生分析问题的实力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甲午斗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斗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斗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峻的时期。清王朝衰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燃眉之急。也正是这场斗争,促成了自鸦片斗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

7、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学生深化相识甲午斗争这一重大历史事务并从中吸取教训是特别必要的。 导入法 本课可利用计算机显示一副富好玩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作者是甲午中日斗争的主要策划者、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出示伊藤照片),当他把这副上联拿给前去日本谈判的李鸿章(出示李鸿章照片),要求李鸿章对出下联时,这位清政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思索良久,最终牵强想出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当这副对联在屏幕上显示后,提出问题: (1)对联中哪句话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状况? (2)“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老师设问:为什么在甲午斗争中

8、,清政府落得如此惨败,只得“玉帛相将”,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由此导入新课。 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教学难点。首先要明确签订的历史背景。不仅要相识到大背景(即19世纪末日本起先向帝国主义过渡),还要相识到小背景(即甲午中日斗争中中国战败),这是解决这个难点的前提。其次,引导学生思索:为什么要割占台湾?为什么要赔偿军费白银多达2亿两?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直达重庆?为什么新增允许在通商口岸设厂的规定?再次,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索马关条约与以前条约的规定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点,从而理解马关条约所具有的明显的时代烙印,相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资本输出的本质。最终,让学生在逐一进行透彻分析的

9、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运用归纳法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 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探讨,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严峻危害。探讨结束后,在屏幕上显示两条阅读资料:(l)马关条约签订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反:背叛祖国)。(2)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可提问学生是否同意材料中的观点?如何评价李鸿章?适当地补充史料,目的是培育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实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以上

10、观点不完全正确。李鸿章大办洋务,开办军事工业,也有反抗外国侵略的一面;马关条约签订并非李鸿章一个人造成的,而是由于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但他对北洋海军的覆没负有不行推卸的责任。为使学生理解得更深刻,再在屏幕上打出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诗:“台湾岛已割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这样,将对联、诗句细心贯穿在教学内容中,利于把教材讲深、讲透、讲活。 讲解并描述完斗争经过后,老师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索探讨,得出较全面的结论。然后在屏幕上打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如此腐败的清王朝,此战岂能不失败?失败了就要“玉帛相将”。两副对联前后呼应,为教学内容增加了色调。

11、斗争的起因 首先老师概述:日本原是封建落后国家,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起先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起近代化国家,具有极剧烈的对外扩张欲望(出示日本政府制定的“大陆政策”,说明它野心勃勃的侵略安排)。接着提问:“大陆政策”中日本政府曾做过哪次尝试?学生回答: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的台湾,虽未得逞,但却尝到了甜头。老师进一步阐述:特殊是中法斗争造成的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更加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于是加紧扩军备战,到1892年建立起一支近代化海陆军,并实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把中国的海军做为它的“假想敌人”,伺机对中国发动大规模斗争。 依据以上叙述,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斗争的缘由,你有什

12、么相识?学生自然就能得出结论,即这场斗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只是利用朝鲜爆发农夫起义这一事务找到借口挑起斗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斗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斗争的看法,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斗争影响 老师引导:甲午斗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衰朽可欺之外,这场斗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主动思索,开阔思路,多角度、更深层地相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实力。 在学生踊跃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1)甲午斗争的惨败,为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有识之士普遍相识到亡国之祸近在眼前。但是深重的民族灾难反而可以促成

13、一个民族的觉醒和奋起,中华民族必定将斗争失败带来的耻辱转化成奋进的动力,中国人民决不会长期缄默下去!(2)对日原来说斗争的成功提高了它的国际地位,日本凭借这笔不义之财疯狂扩军备战。(3)对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来说,中国就像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屏幕上出示瓜分狂潮表)。 甲午中日斗争 一方面,甲午中日斗争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中法斗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接着;下启瓜分狂潮和维新运动兴起,干脆导致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和维新政治运动的绽开。另一方面,广阔爱国官兵在斗争中浴血奋战、誓死抗敌的壮烈事迹,体现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反抗侵略的坚毅决心,这正是培育初中学生

14、以英雄为榜样,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最佳素材。 瓜分狂潮 瓜分狂潮事实上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组成部分,是帝国主义在政治上扩大侵略中国的表现。这使中国进一步丢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半殖民地化程度空前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也空前严峻。这正是戊戌变法的重要历史背景。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斗争和马关条约、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教学难点: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教学方法:讲解并描述法。 教具:视频、教学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中法斗争的结局如何? 导入新课: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就逐步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请同学们回忆:在19世纪70年头,日本侵略我国什么地方?结果怎么样?

15、指出: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是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起先。侵台碰壁后,日本接着把魔爪伸向了与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朝鲜。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使朝鲜起先沦为半殖民地。18年后日本为了吞并朝鲜,入侵中国又挑起了大规模的甲午中日斗争。 历史;甲午中日斗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教学目标 1甲午中日斗争的爆发;左珍贵与平壤战役;邓世昌与黄海战役;旅顺陷落;丁汝昌与威海卫战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甲午中日斗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斗争。在斗争中,以左珍贵、邓世昌等为代表的广阔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坚韧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中华

16、民族的英雄。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进一步认清政治制度的腐败是导致斗争失败的主要缘由,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甲午中日斗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峻。 3通过深化探讨甲午斗争的影响,熬炼学生的思维实力。培育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实力。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斗争清军战败的缘由,培育学生分析问题的实力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甲午斗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斗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斗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

17、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峻的时期。清王朝衰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燃眉之急。也正是这场斗争,促成了自鸦片斗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学生深化相识甲午斗争这一重大历史事务并从中吸取教训是特别必要的。 导入法 本课可利用计算机显示一副富好玩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作者是甲午中日斗争的主要策划者、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出示伊藤照片),当他把这副上联拿给前去日本谈判的李鸿章(出示李鸿章照片),要求李鸿章对出下联时,这位清政府中举足轻重的

18、人物思索良久,最终牵强想出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当这副对联在屏幕上显示后,提出问题: (1)对联中哪句话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状况? (2)“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老师设问:为什么在甲午斗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惨败,只得“玉帛相将”,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由此导入新课。 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教学难点。首先要明确签订的历史背景。不仅要相识到大背景(即19世纪末日本起先向帝国主义过渡),还要相识到小背景(即甲午中日斗争中中国战败),这是解决这个难点的前提。其次,引导学生思索:为什么要割占台湾?为什么要赔偿军费白银多达2亿两?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直达重庆?

19、为什么新增允许在通商口岸设厂的规定?再次,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索马关条约与以前条约的规定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点,从而理解马关条约所具有的明显的时代烙印,相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资本输出的本质。最终,让学生在逐一进行透彻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运用归纳法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 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探讨,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严峻危害。探讨结束后,在屏幕上显示两条阅读资料:(l)马关条约签订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反:背叛祖国)。(2)也有人说日本之所

20、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可提问学生是否同意材料中的观点?如何评价李鸿章?适当地补充史料,目的是培育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实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以上观点不完全正确。李鸿章大办洋务,开办军事工业,也有反抗外国侵略的一面;马关条约签订并非李鸿章一个人造成的,而是由于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但他对北洋海军的覆没负有不行推卸的责任。为使学生理解得更深刻,再在屏幕上打出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诗:“台湾岛已割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这样,将对联、诗句细心贯穿在教学内容中,利于把教材讲深、讲透、讲活。 讲解并描述完斗争经过后,老师提出问题:清

21、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索探讨,得出较全面的结论。然后在屏幕上打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如此腐败的清王朝,此战岂能不失败?失败了就要“玉帛相将”。两副对联前后呼应,为教学内容增加了色调。 斗争的起因 首先老师概述:日本原是封建落后国家,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起先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起近代化国家,具有极剧烈的对外扩张欲望(出示日本政府制定的“大陆政策”,说明它野心勃勃的侵略安排)。接着提问:“大陆政策”中日本政府曾做过哪次尝试?学生回答: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的台湾,虽未得逞,但却尝到了甜头。老师进一步阐述:特殊是中法斗争造成的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

22、更加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于是加紧扩军备战,到1892年建立起一支近代化海陆军,并实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把中国的海军做为它的“假想敌人”,伺机对中国发动大规模斗争。 依据以上叙述,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斗争的缘由,你有什么相识?学生自然就能得出结论,即这场斗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只是利用朝鲜爆发农夫起义这一事务找到借口挑起斗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斗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斗争的看法,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斗争影响 老师引导:甲午斗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衰朽可欺之外,这场斗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主动思

23、索,开阔思路,多角度、更深层地相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实力。 在学生踊跃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1)甲午斗争的惨败,为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有识之士普遍相识到亡国之祸近在眼前。但是深重的民族灾难反而可以促成一个民族的觉醒和奋起,中华民族必定将斗争失败带来的耻辱转化成奋进的动力,中国人民决不会长期缄默下去!(2)对日原来说斗争的成功提高了它的国际地位,日本凭借这笔不义之财疯狂扩军备战。(3)对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来说,中国就像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屏幕上出示瓜分狂潮表)。 甲午中日斗争 一方面,甲午中日斗争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中法斗争,是帝

24、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接着;下启瓜分狂潮和维新运动兴起,干脆导致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和维新政治运动的绽开。另一方面,广阔爱国官兵在斗争中浴血奋战、誓死抗敌的壮烈事迹,体现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反抗侵略的坚毅决心,这正是培育初中学生以英雄为榜样,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最佳素材。 瓜分狂潮 瓜分狂潮事实上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组成部分,是帝国主义在政治上扩大侵略中国的表现。这使中国进一步丢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半殖民地化程度空前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也空前严峻。这正是戊戌变法的重要历史背景。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斗争和马关条约、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教学难点: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教学方法:讲解并描述

25、法。 教具:视频、教学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中法斗争的结局如何? 导入新课: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就逐步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请同学们回忆:在19世纪70年头,日本侵略我国什么地方?结果怎么样?指出: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是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起先。侵台碰壁后,日本接着把魔爪伸向了与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朝鲜。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使朝鲜起先沦为半殖民地。18年后日本为了吞并朝鲜,入侵中国又挑起了大规模的甲午中日斗争。 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斗争演示PPT课件 11894年7月25日,日本借口朝鲜农夫起义进兵朝鲜。 21894年9月15日,平壤战役左珍

26、贵牺牲叶志超狂逃 3黄海战役详述战斗经过 9月17日邓世昌林永升刘步蟾 4旅顺陷落徐邦道日军暴行让学生看相关资料 5威海卫溃败 1895年初,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丁汝昌自杀殉国 北洋舰队是洋务运动的一项主要成就,是大清帝国海防的重要力气,由于李鸿?quot;避战保船的消极战略而可耻的覆灭了,至此洋务运动也彻底失败了。 二、中日马关条约 1、条约的签订 1895年,李鸿章同伊滕博文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近代的卖国条约多由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所以人们骂李鸿章为大卖国贼,殊不知弱国无外交,李鸿章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也是无可奈何。) 2、内容影响(播放马关条约签定的视频资料) 马关条约:中割地、赔款、

27、开埠、设厂 请思索: 马关条约中赔款数额较前有何改变? 马关条约开放的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改变? 过去的不同等条约有过允许外国开设工厂的规定吗?这一改变反映了什么问题? 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是在爱护中国的权益吗?为什么? 3教训与启示。从斗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日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相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相识。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 三、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1经济侵略的加剧。 形式:开设银行、政治性贷款、争夺铁路权、投资权、投资开矿、投资设厂。(资本输出) 2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同时让学生看教材中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

28、国简表。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让学生说出美国为什么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2)分析门户开放政策的两层含义。 板书设计 一、日本占朝鲜、侵中国 二、甲午中日斗争的过程及结果 1、斗争的爆发1894.8 2、四次主要战役 1)平壤战役 2)黄海海战 3)辽东半岛之战(旅顺大屠杀) 4)威海卫战役 3、斗争结果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及危害 主要内容:割地(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赔款(2亿两白银) 开商埠(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开设工厂 三、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1、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 1)开设银行 2)强迫贷款 3)投资铁路 4)设厂开矿 2、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的竞争 3、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第20页 共20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