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同步素材——滕王阁的由来.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61825916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滕王阁序》同步素材——滕王阁的由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滕王阁序》同步素材——滕王阁的由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滕王阁序》同步素材——滕王阁的由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滕王阁序》同步素材——滕王阁的由来.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滕王阁序同步素材滕王阁的由来滕王阁序同步素材 滕王阁读序 远走南昌,我是肯定要看看滕王阁的,那里是王勃喜闻乐见、流传千古的骈体文名篇滕王阁序孕育、产生的地方,滕王阁序的整个篇什和它的意深境远、凝炼非凡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精彩佳句,莫不为世人由衷称颂。我想在那里领会江南古代文化的一重气息,沉淀一番对这份奇丽文化遗产的粗浅感知。 原以为滕王阁是唐代的原貌建筑,亲临观瞻,才知是当地政府于1988年重新修建。史料记载,滕王阁自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创建,迄今1300余年,缘于自然旧败和水火兵燹,迭废迭兴达28次之多。从1926年反动军阀肆意火焚到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第29次重建,也已时隔

2、62年。现今的滕王阁,址在赣江与抚河交汇处的新洲尾,背依两河茫茫水域,面对南昌繁华街市,是当代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参照宋代腾王阁彩画,重新设计建立的大型仿宋式建筑。赣江之滨,阁体巍然耸峙于象征古城的高台上,在四重叠楼和飞檐之间,朱丹廊柱与琉璃碧顶显明辉映,雕梁画栋同飞檐翘脊凌空呼应,昂然当空傲立,气概颇为壮丽。 步上基台前的回折台阶,我首先从阁内的电梯直达顶层东眺:洋洋水域,连天接地,洲渚横波,芳草萋萋,江面舟帆艇舸争流,彼岸楼树山田如漂,云天空远,沙鸥翱翔,好一派宽阔的壮丽!这就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地方啊,这就是王勃状摹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的境界啊。凭栏俯视,水国风物尽收眼

3、底,回望楼阁,画檐彩廊倚空巍峙,这怎不令人心旷神怡,胸阔意远!体会顶层门联依旧极浦遥山惦念阁中帝子,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遥想当年王勃在此吸取诗情画意,凝聚美句华章,我不禁兴怀感慨,神思联翩。 滕王阁以滕王冠名,标示的不过是建阁的最初因由,与当年的滕王其实并没有多少关联。作为一座非凡的历史性建筑,它的意义不仅是临观山河的一处胜景,而且是古代绚丽文化的一座载体。而王勃的名序则是这座文化载体中的轴心之作。 滕王阁以王序传名,滕王阁的文化蕴存大体上都与王序相关。韩愈称自己作新修滕王阁记词列王序之后,苏东坡、董其昌恭写王序全文,甚至康熙帝临摹董其昌笔意,御写王序,遂有御书亭石刻;诸多历史名人如白居

4、易、王安石、文天祥、汤显祖、辛弃疾等,都写过滕王阁的诗词赋联,其中的很多佳句词涉王序。现今的滕王阁,占地47000平方米,高拔57.5米,构建规模当居历史之首,而各楼的内容布设,自然以王勃的名序贯穿-一楼有依据冯梦龙醒世恒言中马当清风夜送王勃赴滕王阁作序传奇故事创作的大型壁画,二楼有描画王序人杰一语的江西历代80位各类名人的巨幅长卷,三楼有绘制汤显祖在滕王阁演出牡丹亭盛事的临川梦,四楼有演绎王序地灵一词寓意江西胜山名湖风光的地灵图,而五楼的整壁书法则是苏东坡书写王序全文的秀美镌刻。诚如滕王阁一幅名联所谓:高楼人文之最,雄奇壮美,唐代文章巨子除王郎韩愈更谁侧显其间;杰阁得公论之先,瑰伟特绝,江南

5、闻名景观数黄鹤岳阳而此独为第一。滕王阁与王勃序襟袂相谐,融而难分。 王勃作序,佳话动人-洪都闫都督拟求大才为滕王阁撰序,筵座皆江左名儒,惟王勃最幼。众皆怯辞,而王勃欣然受纸,分毫不让。闫公原本借滕王阁重修竣工的盛宴,让女婿吴子章显才,光耀门庭。不料王勃心中有数,勇当此任,闫公只好诺命,令吏人在王勃下笔时,逐句禀报。起先数句,闫公傲然小视;接下几联,稍有心动;当落霞、秋水句落纸,竟不禁拍案赞美:此子运笔如有神助,真乃天才,当垂不朽啊!便更衣出庭,邀王勃上座。王勃才名,从今远播,王勃序作,天下传诵。这段佳话,无不激发后世学人。滕王阁也因此更富有文化蕴含。? 史载:王勃自幼聪慧过人,6岁能作文章,9

6、岁即有指暇,10岁精通六经,14岁应举及弟。他才思灵敏,下笔则成,人生仅28岁,就有文集30卷;所撰周易发挥、大唐千岁历及宸游东岳岭颂、乾元殿颂等,史有记载。王勃的祖父王通曾是隋朝官员,弃官后专事著书讲学,有纪元书元经、类似孔子家语的书中说,为当时所称。王勃受祖父启蒙、教育,当在理中。王勃怎样治学,尚无史录,但他博览融会,志专精学,绝然不行或缺。 滕王阁序赋事意谐境切,用典推陈出新,历史地理底蕴深厚,人情风物境况通晓。这一切,融而成文,又谋篇老到,用辞精凝,极为到位。仅此一序,便可识王勃学养。我因此认为,名序名阁相互辉映传世,自有其深湛之道。 (郝贵平) 滕王阁序同步素材滕王阁序典故 滕王阁位

7、于赣江东岸,江西南昌西北,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滕王阁是公元653年,唐高祖李渊第22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六月李元婴受封为滕王,后迁洪洲(南昌)任都督,据说唯一的建树就是在公元653年于城西赣江之滨建起一座楼台,此楼便是“滕王阁”。 滕王阁饱经风霜,历史上屡毁屡建达28次之多,世所罕见。现在的阁楼建于1985年,高达57.5米,占地达47000平方米。仿宋风格,临江而立。 滕王阁因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名扬四海,序因阁流芳百世,南昌古城也因此平添不少文采风流。 继王勃之后,唐代王绪写滕王阁赋,王仲舒

8、写滕王阁记,史书称之为“三王记滕阁”佳话。文学家韩愈也撰文述“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奇丽绝特之称”,故有“江西第一楼”之誉。 滕王阁序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按】:先写藤王阁得天独厚的地势,接着叙述参与宴会的宾主,最终写自己碰巧有幸得以参与这次宴会

9、。“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连用两个与当地有关的典故,分别出自晋书张华传、后汉书徐稚传。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

10、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按】:这段先描写了藤王阁的漂亮风光,山川、舟楫、市井、楼阁与落霞、孤鹜、渔歌、雁声交融成一幅色调斑斓的画卷。接着写宴会之极尽欢愉。最终则兴尽悲来写到对命运的感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

11、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按】:这段属思古伤今之笔,表达了“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志向。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按】:这段表明白写此文并非仅为应酬,还希望在这样的盛会中遇到知己。 鸣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

12、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按】:收笔完成,属于套话。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按】:篇末附上这首诗,是对序的内容的概括。 【相关典故】: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重阳节,洪州都督阎伯屿携文武官员欢宴于滕王阁,共庆重阳登高佳节。此时,王勃因赴交趾省亲探父,乘船路过马当(今彭泽县)遇阻,中原水神以风相助,日行七百里到达南昌,适逢阎都督九九重阳为滕王阁重修竣工盛宴而被邀入席。 酒兴正酣,阎都督请各位嘉宾行文赋诗以纪欢宴之盛

13、况,其实阎公是想让略具诗名的女婿孟学士好好展露一手,孟学士也已经打算妥当,只等当众吟咏,因此在座诸公均一再谦让。 至王勃之末座时,王勃不谙此道,踌躇应允,令得满座愕然。 王勃行文习惯小酌,然后蒙头少睡,起来后挥毫而就,这是王勃“打腹稿”的方式。逢此盛宴,小寐难成,王勃于是端坐书案,神情凝注,手拈墨碇缓慢磨墨,借机酝酿才思。 阎都督和众来宾看王勃不紧不慢,于是登阁赏景,叮嘱小吏随时通报。 很长时间,小吏来报第一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听觉老生常谈,实乃平淡无奇;小吏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都督默不言语;及至小吏来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都督遂拍手赞扬天才之笔,急令众

14、文武返滕王阁开怀畅饮,尽欢而散。 此次盛宴,也因此段佳话而名垂文史。 滕王阁序同步素材 风雅滕王阁 过去只知道,南昌是因为“八一”南昌起义而蜚声中外的。而当我穿过夏天的雨帘,从起义纪念馆的前南昌大饭店走向赣江边,兴趣盎然登上滕王阁时,才发觉,此楼非彼楼,隐藏其中的,不只是一段故事一篇骈文一幢建筑,分明陶冶过一座城一个时代的魂魄,寄予着一个人一个民族的风雅。 上过洞庭湖畔的岳阳楼,见过长江边的黄鹤楼,当滕王阁巍巍然屹立在我面前时,心中陡然生出一种肃穆感:壮哉!伟哉!滕王阁自古以来就被推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江西通志载:唐高宗显庆年间,李元婴任洪州都督,筑此阁于章江、广润门之间,专用于迎送宴请来宾用

15、。落成日恰李被诏封滕王,故而得名。主子介绍,明代景泰年间(公元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次楼为三层米。后屡毁屡建达多次。现建立的滕王阁高九层米。依旧比“黄鹤”、“岳阳”高大。当然,这还不是滕王阁身价与日俱增的全部理由,它的出名,主要得益于“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那篇滕王阁序。比之黄鹤楼诗句及岳阳楼记,王文毫不逊色,别有韵味。 走进滕王阁,整个身心皆被覆盖在王氏那千古美文的浓烈氛围中,仿佛历史上是先有了序尔后才有了“阁”。一楼大厅里的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构思不俗,维妙维俏地将王勃登临阁楼挥笔撰文的情景与序中意境合二为一,传统美术的绘景和浪漫风格的写意相得益彰。而三四楼的大型壁画人杰图、地灵图展示的

16、江西历代名人及秀丽山河,简直让你目不暇接,叹为观止。第五层大厅中最引人注目的,首推苏东坡手书的滕王阁序,其飘逸豪放,磅礴大气,足以使你屏息难舍。出门凭栏,极目远眺,赣水东流,云天苍茫,市井喧嚣,人气正旺。只惋惜,没了“渔舟唱晚”、“雁阵惊寒”,难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站在滕王阁上,想象着当年王勃是怎样在短暂的时间中让思想插上了飞腾的翅膀;揣测着原委是什么使这位岁的风流才子在瞬间竟能挥洒出毕生才情。那天,本是省亲过路的王接到上滕王阁的邀请时肯定感慨万千,因才华出众屡受打击的他泼墨抒怀时肯定豪情盈胸,扬眉吐气。于是,触景生才,望江兴叹,笔走龙蛇,文载古今。潇潇洒洒道出满腹经伦,浩

17、浩荡荡写就传世篇章。序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彩,不乏处世做人为官行文之真缔。他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唤起人们对江山社稷的酷爱。他以“胜友如云”、“高朋满座”传达人事秘诀。他从“宇宙之无穷”识出“盈虚之有数”。他诤言人生应“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他告诫落第者“东隅已失,桑榆非晚。”他淡漠名利声称“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我惊诫,曾经读过若干遍的滕王阁序中竟有如此多的内容。我断定,假如没有了这些,那阁楼就没了灵魂没了味道。 一声汽笛,将我的思绪拉回了现实。俯瞰浑浊赣江中那来来往往的船只,远眺苍茫天穹间那隐隐隐约的山岚,突然想到,距我站立处一南一北两三百公里,矗立着两座

18、著名遐迩的大山,一曰匡庐,一曰井冈。它们后来在中国历史中的名声,的确比滕王阁要洪亮得多。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自滕王阁序一举出名后上过山或在那山中有过理想有过显赫有过壮烈有过恩怨有过失落的人,无论其身份朝代信仰如何,大多数应当知道滕王阁其楼其事,甚至也曾登斯楼品斯味,也曾从王勃的激扬文字中明事悟理。楼之形,文之神,在这里编织成独特的经纬。阁楼千秋,文贯古今,大地才盎然着蓬勃的生命。离开时,又见在滕王阁前一巨大石碑上,镌刻着杜甫褒扬“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绝句。其中的经典名句为:“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不禁随之共鸣:文如此,人如此,历史如此。 董保延(云南日报) 滕王

19、阁序同步素材 滕王阁的格局 1、兴废 据现有的史料考证,滕王阁历经唐、宋、元、明、清几个封建王朝,直到民国十五年(1926)经毁于后燹,其间一千多年,创而修,修而毁,毁而建,迭废迭兴达28次之多,至1989年10月则第29次重建。 唐贞元六年(790),王仲舒第一次重修,已无史料考证其规模。唐元和十五年(820),王仲舒其次次重修,有韩愈新修滕王阁记可考。这次重修之阁,平面呈方形,东西长七丈五(23.33米),南北阔八丈(24.88米)。阁高四丈六(14.31米),包括底层高一丈二,二层高一丈,中柱上通屋脊二丈四。东西长七丈五,共六开间。附属建筑亦不少。 唐大中二年(848),由纥干众主持重建

20、,韦悫重建滕王阁记中有关建筑的记载特别具体。新阁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南北九丈二(28.61米);东西长八丈六(26.75米),七开间;阁高六丈(18.66米),包括底层高一丈四,二层高一丈三,中柱上通屋脊三丈三。若将台座计算在内,上下三层,自地至屋极,凡增九十余尺。(唐封敖记诚如韦记所云:“峻修广袤,特别制所能拟及”、“飞翚叠峦,虎踞龙盘,发地呈形,与山同安”。唐大中二年重建之阁,规模宏丽,工程亦最为坚实,经二百六十余年,直到宋徽宗大观年间始加重修。宋阁的雄姿,我们能在滕王阁图(明人项子京天籁阁藏宋画)中得到印证。 南宋时,滕王阁改建于城墙之上。范成大云:“余至南昌,登滕王阁,其故址甚侈,今

21、但于城上作大堂耳。”宋人宗子文诗曰:“高阁连城十二栏。”元人姚燧新修滕王阁记谓宋阁“其基城为阁大抵非唐屋矣。”虞集亦云:“郡城之上有曰滕王阁者”,又诗云:“豫章城上滕王阁”,及“高阁城头户牖开”等句,皆可证阁于宋南渡后已移建于城墙之上。惜南宋无记传世,不知其详,但在建筑风格上有别于唐,则是确定的。 元代时,滕王阁两次重建。关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第一次重建,元统二年(1334)其次次重建落成之阁。 明初,元阁犹存,后因年久失修,风飘雨淋,“颓压以尽,遗址颇沦于江”。明正统初年(1436),遗址上筑馆作“迎恩堂”,景泰三年(1452)毁于火,改构“西江第一楼”。就建筑而言,大不如前朝。至成

22、化四年(1468),新建之阁“高四寻,广倍之,深逾于高寻有二尺,四周缭以回廊”,“阁前构堂,高广半之,用延往来来宾。堂左右庖湢之所咸备。阁后复创观宇,以居习老子教之醇谨者数人,俾供洒扫役工”(见谢一夔重修滕王阁记)。明代重修之阁,以嘉靖六年(1527)所修最为宏大。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的布局颇具匠心。至明代末叶,阁侧增建“环漪楼”。整个滕王阁范围中,形成一座雅致的江南古典园林,体现了明代人的造园水平。 清代,滕王阁兴废频繁,其规模均不能媲美于前朝,清初顺治十一年(1654)年,中丞都御史蔡士英所重建之阁,颇有代表性。 2、阁址的变迁 滕王阁的兴废特别频繁,而阁址的多次变迁,经考证有五处之多。首先

23、说说唐代的阁址,即城外之郭,也就是城门之外的地方。唐阁坐落处,即在背城不到二百步的临江处。 北宋时,滕王阁址犹唐阁址。唐宋时,西面的城门为古代的昌门,当时嘂章江门。阁坐落之处,即在章江门西北一百八十步之处,方位比唐人说得更详细了。宋南渡后,滕王阁改建在城墙上,此后经验元代二度重修,直至明初洪武年间,均未变更阁址。 明初洪武年间,元阁犹存。因为江岸倒塌,后为了防卫,南昌沿江的城墙内移去江三十步,阁则“颓压以尽,遗址亦颇沦于江”。从今结束了城上建阁的历史。 明正统间,吴润建“迎恩馆”,系因其地筑馆,已非元时滕王阁旧址。景泰年间,韩雍重修,名为“西江第一楼”,依赣江东岸而构,新址渐移而南,均在城外。

24、后翁世资重修,复旧名曰滕王阁,此后阁址或进或退,均非旧址。 自1926年阁遭兵燹后,清阁址的准确地点便成了史家争议之谜。即便是滕王阁考初编这样的专著,也不甚了然。有幸的是,1985年9月初,南昌市城建局施工队在沿江路挖下水道时,发掘出清代滕王阁主体建筑故址,它坐落在今民德路西端与沿江路交叉处偏北50米处(现已拓为沿江大道,紧靠滕王阁中学)。这一发掘,确证志书所记载的位置在章江门外南侧近处是精确的。国运昌盛,1983年其次十九次兴建滕王阁奠基,1985年重阳破土,1989年重阳落成。 第14页 共14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