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学案定.doc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6178901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 页数:94 大小:3.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学案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高一历史学案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学案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学案定.doc(9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宜宾市四中高中历史导学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题: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四川省考试要求】1.知道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革过程。2.列举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3.知道商周的井田制、北魏到唐的均田制等古代土地制度。知道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4.了解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5.了解中国古代的赋税和力役制度。6.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学习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学习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

2、;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学习方法】观察法、阅读法(包括历史文献、地图等)、访问法、调查法【教材阅读】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阶段:中国农业经历了“ ”的原始阶段。原始社会的 创制了原始农具 。(直到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2)、 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 在这一时期形成。(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曲柄锄(便于中耕)、大镰(便于收割)、耦犁(二牛牵引抬杠)、铁铧犁等得到推广。农耕生产的进步,使农产品的亩产量有所提高

3、。 时,在某些地区出现一牛挽犁,取代耦犁。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汉代以后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没有革命性进步。(4)、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 实质:井田制实质上不是土地国有制,而是一种名义上国有而实际上是各级奴隶主贵族私有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土地公有制到土地私有制的过渡形式。演变: , , 。(3)、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春秋时期出现贵族个体占有土地的现象,铁器牛耕的出现,私田大量开垦;公元前 年,鲁国实行 ,承认土地私有,加速了土地国有向私有转变;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封建社会,存在三种土地所有

4、制形式: (北魏均田制)、 (主要形式)、自耕农土地所有制。3、小农经济的含义(1)、小农经济的含义:小农经济是指随着铁犁和牛耕技术的出现,为满足生产者本身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而进行生产,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小农经济的特点: ; ,是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 ;自耕农是国家 的主要承担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 ,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2)、 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3)、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实行精耕细作。(4)、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

5、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5)、中国古代重大 ,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6)、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7)、到近代以后,小农经济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教材解读】古代耕作方式的演变过程及影响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过程:(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据说,神农氏创造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在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火耕水耨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导致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2)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采用了牛耕技术,铁农具出现;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6、,铁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个体劳动者具备了单门独户经营农业的能力,导致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影响: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的农业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进步,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主要的耕作方式,使得小农经济得以长期存在。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成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教材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1)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主要财富,地主和农民阶级是两个最基本的阶级。但土地和劳动者的结合是以不平等的分配为前提的:占有人口少数的地主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占有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只有少量或完全没有土地,即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据主导地位。这种

7、分配驱使缺乏土地的农民同地主结成租佃关系,地主通过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2)在中国封建社会,由于土地私有并允许自由买卖,这就导致了皇室、贵族、官僚、地主可以通过经济的或非经济的手段兼并土地,土地高度集中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土地过度集中,导致无数小农经济破产,严重破坏了农耕生产秩序,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往往激起民众暴动。【课堂练习】【典型1】(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1题)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答案】C【点拨】属于中等难度题。本题图文结合,较好地考查考生理解能力,及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题中限定条件词是“商朝”和“农耕生产”。A项是商朝的刑

8、具;B项与农耕生产有关,但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后期,依据图中所示,应为唐朝出现的曲辕犁;D项铁犁在战国中后期用于牛耕。C项是“田”字的写法,反映的是井田制的内容,故C项正确。此题图文结合,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考查中国古代经济。根据课本知识,春秋才出现铁器和牛耕,可以以首先排除B、D选项,而A选项属于商代的政治制度,显然与题目关键词“农耕生产”无关,因而,正确选项只有C。【典型2】(2007年高考海南5题)图2为“胡人执犁俑”。该陶俑可能最早制作于( )A汉代 B唐代 C. 宋代 D元代【答案】B【点拨】此题关键在于读出图片内含信息,胡人所背负的是“曲辕犁”,为唐代所出现。【典型3】

9、(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10题)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答案】B【点拨】从关键词“汉代”,可以排除A项,因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器;汉代随着犁壁的发明,已经开始推广使用牛耕,排除C;雇佣关系盛行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故选B。【典型4】(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14题)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答案】A【点拨】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

10、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公元前 246 年(秦王政元年)秦王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并由郑国主持兴修的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泾河从陕西北部群山中冲出,流至礼泉就进入关中平原。灵渠全长37公里,建成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 境内。春秋时期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91年)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位于今安徽寿县南。芍陂引淠入白芍亭东成湖,东汉至唐可灌田万顷。隋唐时属安丰县境,后萎废。由提上的“三国时蜀相诸

11、葛亮”一句可知次水利工程应在当时蜀国境内,所以应选A。【典型5】(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5题)西欧中世纪庄园和东汉后期庄园的共同特点是A主人和农民之间有雇佣关系 B具有商品货币关系 C有自营地和份地的区别 D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答案】D【点拨】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考试内容:中世纪西欧/庄园和城市/中世纪庄园的特征。分析:自给自足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的基本特点,西欧中世纪庄园同样具有这一特点。此题为比较题,中世纪的庄园在第1分册,课文的描述如下: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国会、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都是庄园领主。典型

12、庄园的耕地大致包括三部分:领主自营地、农奴份地和自由农民分地。东汉后期的庄园在第2分册第10课,在讲述东汉的衰败时,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豪强势力的不断膨胀,豪强地主拥有“连栋数百,膏田满野”的大庄园,驱使成千上万的依附农民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经济上自给自足,非常富有。所以从课本描述,可以得出ABC都是错误的。【典型6】(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1题)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A孙叔敖 B管仲 C李冰 D郑国【答案】C【点拨】战国时期的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典型7】(20

13、07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19题)“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D.商品经济的发达【答案】A【点拨】抓住题干中的“夫耕女织”,可看出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典型8】(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3题)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答案】C【点拨】北魏到唐朝前期,国家掌握大量土地,均田制得以推行,唐朝中后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兼并自耕农的土地以及国家分配给农民的土地,造成国家

14、土地所有制的萎缩,不仅均田制遭破坏,国家也无法推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典型9】(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4题)图4 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在汉代就已出现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 B C D【答案】C【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发展沿革历史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楚庄王九年(公元前605年)前许,孙叔敖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水利家。主持兴建了我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娄灌区。因该灌区的两条引水河总长为100余里,

15、公元前598-前591领导修建了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以称安丰塘,其周长120许里,灌田万顷,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着灌溉效益。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根据所学知识,坎儿井起源于西汉时期,固正确;根据材料“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得之坎儿井正是利用新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而兴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固正确;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到坎儿井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固正确;而材料没有体现该水利工程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另外根据所学知识在坎儿井之前还有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等。【典型10】(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5题)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

16、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答案】B【点拨】题干材料中的“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A项正确。 “卖新丝”“粜新谷”,反映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项正确。“新丝”是手工业品,“新谷”是农作物,反映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土地问题,故B项错误。【课后反思】课题:第二课 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 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四川省考试要求】1.列举汉、唐时期丝织业的主要成就。2.列举宋、元、明时期棉纺织业的主要

17、成就。3.列举商周、春秋、汉、唐、宋时期冶金业的主要成就。4.知道原始时代发明陶器、东汉时期发明青瓷、唐代的白瓷、宋景德镇瓷器。5.了解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 6.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学习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学习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分析“工官”制度的利弊及其原因。【学习方法】观察法、阅读法【教材阅读】1.官营手工业(1)“工官”制度:中央机构所属“工官”工场负责制造 .(2)行业:从 帝时起,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 ,由政府垄断.(3)管理方式:政府 ,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4)产品:专门负责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

18、私用的物品,如军用的兵器和装备,供宗庙陵墓使用的祭祀用器,以及皇族的服饰玩好等.(5)流通方式: .(6)“工官”制度点: ; ; ; ;各种行业的 ;劳动者缺少 。(7)“工官”制度的利弊:其制作工艺水平代表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 .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导致行业间的 .工匠缺乏 ,劳动创造性受到 .2.纺织业的主要成就:(1) :纺织技术已经萌芽,最初以麻和葛为原料,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2)商代:有专门负责蚕桑的政府官员,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经相当重要.(3)汉朝:中国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表现在花色品种达20余种 ;素纱禅衣:出土于西汉长沙马王堆1号墓(图片看课本 页);

19、起绒锦:花纹有立体感,层次分明,对后世影响深远;丝绸之路:远销到 ,中国因此被称为 。(4)唐朝:随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当时的织品主要供 消费。(5)宋朝:纺织业有了更大的发展, 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当时的丝织工艺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6)明朝:桑蚕和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在纺织手工业作坊或工场中不仅集中了数量众多的雇工,在一些纺织业发达的地区还出现了早期的 市场;(7)纺织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 3.冶金业的主要成就: (1) 晚期:冶铜业萌芽(2) 青铜器的铸造:青铜器铸造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商周青铜器大多作为 的象征,代表着

20、。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青铜器(图片看课本)(3)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产生并发展,掌握了生铁,块炼铁冶炼及炼钢,淬火工艺.现在已知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春秋时代遗物;战国时“淬火”技术。(4)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汉武帝时推铁业官营制度 汉代冶铁开始使用 做燃料。汉代冶铁的供风形式的变化: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鼓风畜力马排鼓风 鼓风(最著名的是 南阳太守 发明的 ,图片见课本 页) (5) :发明了 ,用此法制作的兵器坚韧锋利. (6)北宋时期:已经有了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4.制瓷业的主要成就(1)原始青瓷:原始时代的彩陶就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如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 早期

21、的瓷器是一种釉陶,又称作原始青瓷. ,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2)汉代:东汉末期墓葬中,出土有釉色光亮,质地纯净的青瓷器.(3)唐代陶瓷业的成就:(南青北白) 美术陶制品“唐三彩”风行一时。 的青瓷盛名全国: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的白瓷制作精美:天下无贵贱通行之。 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也名列前茅。(参考课本 页的诗) 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诗文用于瓷器装饰。(4)宋制瓷业的成就:宋代的制瓷技艺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涌现出五大名窑,即定窑,汝窑,哥窑,官窑和钧窑.(5)元代制瓷业的成就: 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6)明代制瓷业的成就

22、:明中后期,又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多种彩瓷,如五彩瓷.(7)清代:康熙年间发明了 ,到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清代还发明了 ,色彩鲜艳,效果如同油画.(8)中国陶瓷的地位,历程和影响地位:瓷器是中国发明的,大量出口,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历程:青瓷 影响:唐朝开始出口;宋元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外销。【教材解读】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建立在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手工业的发展与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长期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2)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最高成就;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中孕育出了资本主义萌芽.(

23、3)长期领先世界,尤其是纺织业和制瓷业.(4)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变化.(5)生产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技术不断进步.【教材研究】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备注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的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直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它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自主经营供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并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在中国漫长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

24、当的比重【课堂练习】【典型1】(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3题)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图8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A B C D【答案】D【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注意历史时空。此题主要体现史地综合,考查识记能力。钧窑在河南,定窑在河北,景德镇窑在江西、耀州窑在陕西。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这些名窑都以其产品的质量闻名天下。结合地图可以方便地得出D项。【典型2】(2009年江苏高考4题)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

25、朝 D北宋【答案】C【点拨】此题考察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材料描述的是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之一,即生铁陷入法,这个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典型3】(2009年广东高考3题)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答案】C【点拨】江宁织造局的生产由政府派人主持,应该属于官营手工业。而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是不投放市场,全部供皇室使用。【典型4】(2010高考安徽文综题12)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26、。图2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A B C D【答案】C【点拨】解题的关键抓住题干的时间限定,六安双墩汉墓,青花瓷元朝时出现,不可能出现。【典型5】(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2题)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计中反映了宋代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答案】A【点拨】本题考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西家”进行缫丝生产,然后把缫丝卖掉换取谷子,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课后反思】课题:第三课 古

27、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四川省考试要求】1.概述古代中国的“市”的形成与发展。2.了解古代中国重要的商业都会及著名商帮。3.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4.归纳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学习重点】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历史概括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学习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市”在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深入分析中国古代商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等的深层次原因。【学习方法】观察法、阅读法(包括历史文献、地图等)、访问法、调查法【教材阅读】1、“市”的形成与发展(1)秦代规定,商

28、品买卖必须 。(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 。(3) 时期( 时期),在离城镇较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形成了民间集市“ ”,政府设“ ”进行管理。(4)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唐代“ ”比较繁荣。(5)宋代的“市”,突破了 限制;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草市的特征和意义:(1)特征: ;分布在 便利的地区;是 的民间集市;也受到政府商业机构的管理。 (2)意义:“草市”这种民间贸易形式是对官办贸易的有益的补充;这种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后来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2

29、、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战国时期,城市开始出现商业集中的现象,有的城市出现了“市井”商业区。西汉末年的长安和五都( ),以“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商业中心已经形成。唐代:长安、洛阳、 (扬州)。宋代:汴京。明清:苏州。商帮:明清时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在全国各地出现一批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乡亲相助为宗旨的,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且是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著名的商帮: 。【教材解读】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第一,中国商业的萌发、形成很早。第二,古代中国商业一开始就是由官府垄断的。商业主要由官办官营是上古中国商业的又一特点。这对后世影响很大。第三,古代中国独立、自由的大私商出现很

30、晚,而且给私商自由发展的春天非常短暂。第四,古代中国的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因为中世纪西欧实行庄园制,其经济单位远远大于中国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大部分生产和生活用品可以在庄园内解决,不必通过市场交换获得,而中国农民家庭仍然需要以自己生产的部分产品去换那些自己不能生产的东西,尤其是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如犁、锄等。【教材研究】我国古代商业发展对经济的影响商业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的由来: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后来“城”、“市”结合,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课堂练习】【典型1】(2009年高考广东21题)

31、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答案】C【点拨】题眼:“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为什么超过了农业税收?” 本题考查南宋商业发展的原因背景。宋朝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个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的朝代。其中最主要原因是政府放松了以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宋代农业生产发展;古代封建政府一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出现在明朝;因此可以排除ABD项。【结束】【典型2】(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5题)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

32、,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答案】B【点拨】本题主要考察基本史实的概念以及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注意此题为反向选择。从“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中“便往还而通贸易”这一记载可以推断出A项正确;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因此C、D也正确。【结束】【典型3】(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14题)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A.临海而居的

33、居住方式 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 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答案】C【点拨】福建临海,具有靠海谋生的特点和优势,“闽人以海为田”主要是指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田”即土地是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以海为田”即靠海谋生。【结束】【典型4】(2008年江苏高考4题)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民族融合的加强 丝绸之路的畅通 文化政策的开放 古代商帮的推动A. B. C. D.【答案】C【点拨】四选项古代大商帮的出现主要是在明清时期,而且与题干联系不大。故不选。选C项。【结束】【典型5】(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5题)辛弃疾说:“北方

34、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答案】C【点拨】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北方“养生之具不求于人”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贫富差距不大,无法得出北方比南方农业发达,排除A,南方“多末作以病农”,“ 兼并之患兴”是贫富差距的原因,排除B,从材料中无法看到北方比南风更稳定,“末”指工商业,南方“多末”因此答案C。【结束】【典型6】2009年高考山东文综10题)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

35、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农业经济衰退 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商品经济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兴起A B C D【答案】B【点拨】此题难度为偏难,考查提炼多点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文字信息中“16世纪晚期”、“地多烟草、木棉”、“ 转卖四方”可依次确定四个选项的取舍。烟草、木棉都属于经济作物,。其大量种植不仅不反映农业的衰退,恰恰相反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导致了农村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农产品加工业兴起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课后反思】课题:第四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四川省考试要求】1.了解

36、“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2.知道古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及阻碍其发展的因素。3.了解中国古代工商业管理的措施。4.客观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对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学习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学习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学习方法】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等学习有关的问题。【教材阅读】1、重农抑商政策(1)内容:A、开始: 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B、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C

37、、含义: 。 D、目的: 。 (2)影响:A积极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基础, ;有利于 ,维护政治稳定,巩固 。B消极性: 2、海禁政策(1)内容:明清时期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它禁止中国人民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2)影响: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但隔断了中西方正常的贸易往来,导致 发展缓慢,中国日益闭关自守。【教材解读】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特征1、为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2、古代王朝对经济生活的控制非常全面、具体和严密。3、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实行禁奢侈的政策。4、统治者推行的

38、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有时会使经济发展出现畸轻畸重的偏差。【教材研究】应当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抑商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答案提示:作用:(1)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推动农业经济向前发展;(2)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剥削和控制,进而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3)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影响: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受到了压抑,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课堂练习】【典型1】(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8题)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

39、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答案】C【点拨】通过题干中的“(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说明明朝前期是有私贩到日本从事贸易,A项错。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不符合史实。“海禁”政策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清朝仍继续实行,D项错误。中国“开市舶不得亦禁不得。奉旨允行,几三十载”说明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正确答案为C项。【典型2】(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2题)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 A由官府控制 B不受官府的干预 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 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答案】A【点拨】“工商食官”制度可理解为工商食于官,手工业、商业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与官府之间的关系紧密,受官府严格控制。【典型3】(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15题)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