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下册.docx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61788741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南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下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河南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兰考二中20162017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 命题人: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试编号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须在答题卡上的对应处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 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你手指下的东西,一支笔也罢,一片树叶也罢,摸起全像玻

2、璃。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于初步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 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未来,虚拟事物将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在指尖这么小的方寸之地,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唯有借助触幻觉。 有一种触幻觉叫电振动,这一现象是在1953年偶然发现的。一天,美国化学家爱德华一马琳克洛德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他注意到,当灯亮时,其表面给人的感觉好像要粗糙些。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发现正是微羁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我们知道,交流电以

3、某种精确的频率振荡。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由于静电吸引,在你手指皮肤下面就有电荷堆积起。电荷的数量将随着交流电一起振荡,所以在你手指和屏幕之间的静电吸引力也随着时间变化。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这个静电力将吸住你手指的皮肤,阻碍它移动: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将诱导你手指上的皮肤也发生周期性振动。这种轻微的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滑在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测试

4、表明,一般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更光滑些。比如,当电流频率在400赫兹时,屏幕摸起像一张纸,而在80赫兹时,则像凹凸不平的皮革。原则上,设计者还可以用这个效应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者应用程序。例如,我们可以把电子书的页面做成像真实的纸张一样粗糙。当然了,这种虚拟的质地感目前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的手机或者ipad上,任何图标再不会摸起千篇一律都像玻璃了。 在现实世界中,一个装满东西的筐总比没装东西时提起更加费劲些。可是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并没有区别。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比起真实世界还缺少一样元素:力感。 美国科学家伊

5、德科格特正致力于改进虚拟键盘,使它用起感觉更像真实的键盘:当你按下一个键的时候,你的手指会感到有一股轻微的抵挡力。科格特的设计也用到了电振动的原理。他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乎方向。所以,最后的效果是两个方向上的振动之合力。我们只要事先把两个振动调整到合适的“步调”(在物理学上称为相位),这股合力就可以把手指一瞬间推向左边,一瞬间推向右边。由于振动频率非常高,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垂直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经测量, 这个力大约70毫牛顿,大致相当于按下一个真实的键时所受的抵抗力。通过这种技术,我们就可以在虚拟键盘上获得真实的按键体验。 总而言之,未来

6、触屏技术将极大地改变我们跟数字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对于信息,我们将不仅局限于看和听,还可以触摸。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2013年第1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触幻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指尖大小的地方,要达到对虚拟事物的操作与操作真实物体差不多的效果,唯有借助触幻觉。 B灯亮时插座表面好像变粗糙了,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移动时会感受到轻微的震动,都可以表明正是交流电导致触幻觉的产生。 C借助触幻觉,在触摸屏上,你手指下的任何东西,无论是看、听,还是摸、闻,都可以像一件真实的物品。 D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

7、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味觉和嗅觉还完全没有,而对触觉的模拟已经开始。 B由于大脑能把手指皮肤的周期性振动解释成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所以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 C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设计者可以用这个效应来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应用程序。 D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足满的,用指尖拖动起并没有区别。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让人

8、产生力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准确的一项是()(3分) A目前,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它的虚拟质地感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有待进一步完善。 B科格特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平方向。而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水平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 C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因此,未来的世界将不会再有虚拟与真实的区别。 D在即将到的超级触屏时代,触屏手机将极大地丰富人们的触觉体验,使人们对虚拟事物的操作跟操作真实物体毫无差别。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9、,完成47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0、 4.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下列与“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同舍生皆被绮绣D.吾属今为之虏矣 6.“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一项

11、是() A.曹无伤向项羽密报刘邦“珍宝尽有之”,而范增却说刘邦“财物无所取”,项羽觉得曹无伤说了假话,于是借刘邦的刀杀曹无伤。 B这一句话说明项羽愚蠢至极,等于自毁耳目。 C.这是司马迁刻画项羽性格最深刻的一笔,写出了项羽直来直去、心口如一的个性。 D.项羽说这句话前未经深入思考,事后他很后悔。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8-9题 马嵬 唐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

12、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8、本诗首联“徒闻”“未卜”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9、本诗在写法上突出之处在于多角度对比,试举出两例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请写出杜甫登高一诗中颈联两句:,。 (2)琵琶行一诗以琵琶女的遭遇身世为明线,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线交汇在“,”两句,并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3)李白的蜀道难写出了山势的高峻和蜀道的艰险,其中有两句表现了善于飞腾攀登的鸟兽面对蜀道的无可奈何,这两句诗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第四(12)两题中选定一题作答。注意:只能作答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

13、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瓷瓶 薛长登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 “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14、”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

15、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

16、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

17、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

18、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16期,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边看边摸,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 B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医院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

19、时所面临的困境,又铺垫了下文,为顾林去卖瓷瓶埋下伏笔。 C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家送的瓷瓶,可见他并不是恩图报的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被救者的馈赠。 D“瓷瓶”是贯穿小说全文的线索,“瓷瓶的真假”这一悬念直到小说结尾才见分晓,王家两送瓷瓶的情节安排深化了主旨。 E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的安排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2)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请结合文本分析顾林此时的心理。(6分) (3)小说中的王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

20、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2016年1月13日,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周有光迎来了111岁大寿。这位文化界的名人一生经历可谓充满传奇,精彩异常。11日上午,周有光外甥女毛晓园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舅舅在百岁之后仍然思路清晰、眼界开阔,只是这两年身体确实比以前差了一些,“他还一直关心国家、世界上发生的大事”。 周有光十岁时,随全家迁居苏州,进入当时初始兴办的新式学堂读书。后来,与同为语言学家的吕叔湘成为同学。1923年,成绩优异的周有光中学毕业,在亲友资助下,来到上海圣约

21、翰大学就读。 1925年,周有光改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大学毕业后,他与夫人张允和同往日本留学。1935年,周有光放弃日本的学业返回上海,任教光华大学。在此后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基本都在经济、金融领域工作,并出国任职。解放后,放弃了海外优裕的生活,毅然选择回国。 在周有光的工作经历中,最为人熟知的或许就是他参与“汉语拼音方案”的工作。有资料称,是周有光主导建立中国汉语拼音体系,他也因此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1955年10月,时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的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会议,为期一个月的会议结束后,组织上通知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就这样,周有光在50岁左右时,改行专职研究语言学,并取得

22、了不俗的成就。 改行之后的周有光到北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参加拟定拼音方案的工作,在三年的时间内,周有光认认真真工作,深入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在与他人的通力合作下,该方案最终于1958年正式公布。之后,周有光又提出了“文字三相分类法”(符形、语段、表达法),并把汉字的传播历史分为“学习、借用、仿造、创造”四个阶段,对汉字文字学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周有光的传奇人生中,还有这样一段为人津津乐道的趣事,他曾经做过爱因斯坦的“陪聊”,他们见过两次。周有光是极少见的和爱因斯坦聊过天的中国人。 在周有光百年口述-书中,周有光这样描述:“打完仗,何廉到美国,我也到美国,他到普林斯顿大学做研究教授,爱因

23、斯坦也在普林斯顿大学做研究教授。他跟我说:爱因斯坦现在空闲得不得了,想找人聊天,你高兴跟他聊天吗?我说:当然很高兴。这样就两次去访问爱因斯坦。我们是一般的谈话,当时的国际形势,当时美国发生的情况,随便讲讲。为什么我会把这个事情忘掉呢?因为谈话内容没有特点。这是一个遗憾的事情,也不可能有特点,因为他的研究方向跟我不一样。我跟爱因斯坦谈过两次,只是随便的聊天,没有学术性的,所以我就不放在心上。” 到了晚年,乃至年过百岁之后,周有光仍然精神健旺,没有停止思考,先后出版周有光文集朝闻道集拾贝集等作品,撰写了大量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文章、文化批评家解玺璋曾这样评价道:“他达到了勇者无惧的境界。” 在叶芳

24、的眼中,周有光既是一位思维敏锐的学者,也是一位宽厚待人的老人,“他过生日,有很多人去看望他。他现在身体很弱,坐那么长时间听别人说话是很耗费体力的,但他特别宽容,不会阻止别人说话,静静等着人家离去。这是一种很高的人格”。 “周老先生自己说过,从来都是把坏的东西尽快忘掉,记住的都是生命中有趣的、美好的事情。”叶芳说,周有光对世界新奇的东西总是充满好奇心,“他很多次提到高铁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也非常想坐一次高铁回常州老家,但他心里知道,再也不可能做这样的长途旅行了。” 中评网称周有光具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苏培成称其“敢于说真话、说实话”;晶报也称他“敢讲一般人不敢讲的话”。 (选自中国新

25、闻网,有改动) 【相关链接】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他是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他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学领域发表过中国拼音文字研究汉字改革概论世界字母简史等30多部专著,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怡当的两项是(5分) A在周有光的百年人生中,曾经陪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聊过天,见过两次面,周有光也因此成为唯一和爱因斯坦聊过天的中国人。 B周有光十岁时,进入新式学堂读书。中学毕业后,曾先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就读。他与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是同学。 C晚

26、年的周有光,仍然笔耕不辍,勤于思考,先后出版了多部作品,撰写了大量既具学术性又具通俗性的文章。 D周有光对新奇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叶芳说过,周老从来都是把坏的东西尽快忘掉,记住的都是生命中有趣的、美好的事情。 E本文记叙了周有光的传奇经历、语言文字学贡献及晚年生活,表现了周老热爱国家、勤于思考、淡泊名利、宽以待人的优秀品格。 (2)周有光在语言文字学领域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请简要说明。(6分) (3)文中多处引用他人及媒体对周有光的评价,这有何作用?(6分) (4)有人说,周有光的百年人生充满了传奇。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第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7、) 13、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上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香溪是王昭君的故乡。香溪水的滋润使得昭君有了倾国倾城之貌和_之心。 在签名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诚恳地说,书中不少看法都是_,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今后,你工作中遇到什么阻力,或是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一定会_的。 A.冰清玉洁一孔之见全力相助 B.冰清玉洁洞若观火全力相助 C.秀外慧中一孔之见鼎力相助 D.秀外慧中洞若观火鼎力相助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公立医院是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举措,政府肩负着管理医院、兴办医院和推进公共医院改革的重要责任。 B.京珠高速乳源段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

28、故,高速公路交警、高速公路管理人员、120急救人员和相关人员迅速赶到现场救援。 C.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脱口而出的诗句“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正是出于汪国真之手。 D.深受广大小朋友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这两部动画片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点名批评,称其存在暴力失度、语言粗俗等问题。 15、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从耐久性上说,建筑因是建造在土地上的,体积大,要承托很大的重量,建造起来不是易事,能将它建造起来总是要付出很大的劳动力和物资财力的,。能抵御自然侵蚀,又不受人为破坏的建筑物,便能长久地被保存下来,成为罕贵

29、的历史文物。 A不管被使用的期限是否尽可能延长,一旦建筑成功,人们就不愿轻易移动或拆除它 B虽然被使用的期限总是尽可能地延长,但是一旦建筑成功,人们就不愿轻易移动或拆除它 C所以一旦建筑成功,人们就不愿轻易移动或拆除它,因此被使用的期限总是尽可能地延长 D劳动力和物资财力的损耗会使人不得不考虑建造新建筑将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压力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我们知道,人们赞美春蚕,因为它_,终身闪耀着“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人们赞美老牛,因为它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索取甚少,奉献的甚多,终身劳而不辍,死而

30、后已。人们热爱太阳,是因为它_。人们歌唱母亲、老师,怀念雷锋、焦裕禄,把解放军称为最可爱的人,原因只有一个:_。只有奉献的人生,才是伟大、幸福和快乐的人生。 17、仔细观察下边的一幅漫画,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1)请你简要介绍这幅漫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0字,3分) (2)入冬以来,我国华北、东北等地增添许多“霾愁”。请你为治雾霾拟写一条公益广告。(不超过20字,3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据楚天都市报报道,2015年4月17日,武昌工学院教师董雯娟在班上规定,上课迟到几分钟,就罚做几个俯卧撑。没想到,前几天,董老师因开车上班路上遇追尾,迟到了20

31、分钟,这是她从教8年来第一次迟到。她对学生说:“今天我迟到了20分钟,咱们先上课,下课后我做20个俯卧撑。”下课铃一响,董老师卷起袖子就在讲台上做了20个俯卧撑。 这件事,在学校里引起了议论。有的老师说:“这样做有损师道尊严。”“老师当众自罚,以后学生会怎么看?”不过董老师毫不在意,“规矩就要遵守,老师犯了规怎么能例外呢?” 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不能套作,不得抄袭。 20162017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 1、C(夸大其词) 2、B(因果倒置,原文是“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

32、跟手指划过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3、A(B项张冠李戴,末句中“水平方向”应为“垂直方向”;C项强加因果,无中生有.D项“毫无差别”过于绝对,原文是“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D 5、C(A、B、D三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式,C项为一般句式。) 6、C(A.分析夸大了项羽的智谋,不符合人物性格;B.分析贬低了项羽,不合实际;C.正确评价了作者善于利用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D.分析中的“后悔”在文中无依据。) 7、(1)但是我自己也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 (2)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的玉玦向项王示意,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徒闻”一词流露出诗人对唐玄宗为杨贵妃招魂这一荒唐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