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的主观方面1doc资料.ppt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61325181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犯罪的主观方面1doc资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犯罪的主观方面1doc资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犯罪的主观方面1doc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犯罪的主观方面1doc资料.ppt(3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犯罪的主观方面1 第二节 犯罪故意一、概念一、概念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 1 1、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 (1 1)认识的程度)认识的程度(2 2)认识的内容)认识的内容 :A.A.要认识到危害行为及性质、内容、作用。要认识到危害行为及性质、内容、作用。B.B.认识到危害结果。认识到危害结果。C.C.认识到犯罪构成的其他客观要件。认识到犯罪构成的其他客观要件。D.D.认识因素中不包括对行为的违法性的认识,但在认识因素中不包括对行为的

2、违法性的认识,但在特殊情况下可能有例外。特殊情况下可能有例外。2 2、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希望、放任希望、放任 (1 1)希希望望,是是指指对对危危害害结结果果的的发发生生,有有目目的的地地、积积极极地地追追求求的的意意志志状状态态,结结果果的的发发生生是是行行为为人人努努力力希望达到的目的。希望达到的目的。“希望希望”即即“追求追求”。(2 2)放放任任,是是指指行行为为人人对对结结果果的的发发生生听听之之任任之之,不不加加控控制制和和阻阻止止的的状状态态,危危害害结结果果的的发发生生是是他他的的意意料之中的事。料之中的事。“放任放任”即即“同意同意”。二、犯罪故意的类型1

3、 1、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的心理态度。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即明知可能和的心理态度。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即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明知必然。2 2、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社会的结果,并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1 1)为了追求一个合法的目的而放任一个危害社)为了追求一个合法的目的而放任一个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会的结果发生;(2 2)为为了了追追求求一一

4、个个非非法法的的目目的的而而放放任任另另一一个个危危害害社社会的结果的发生;会的结果的发生;(3 3)在突发性案件中不计后果,动辄捅刀子的情形。)在突发性案件中不计后果,动辄捅刀子的情形。3 3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 (1 1)认识因素有所不同)认识因素有所不同 (2 2)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明显不同。)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明显不同。(3 3)特定危害结果发生与否,对两种故意及其支配)特定危害结果发生与否,对两种故意及其支配之下的行为定罪的意义也不同;之下的行为定罪的意义也不同;(4 4)直接故意的主观恶性大于间接故意。)直接故意的主观恶性大于间接故意。三、故

5、意的认定1.1.严格区分犯罪的故意与一般生活意义的严格区分犯罪的故意与一般生活意义的“故意故意”2 2合理区分犯罪故意与目的或者单纯的认识合理区分犯罪故意与目的或者单纯的认识3.3.正确理解总则条文规定的正确理解总则条文规定的“明知明知”与分则条文规与分则条文规定的定的“明知明知”的关系的关系第三节 犯罪过失一、概述一、概述 1 1、概念: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概念: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 。2 2、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过

6、失犯罪的构成要件(1 1)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有过失心理)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有过失心理(2 2)行为必须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行为必须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3 3)必须有处罚该类过失犯罪的分则性明确规定)必须有处罚该类过失犯罪的分则性明确规定 3 3、与故意犯罪的区别、与故意犯罪的区别 (1 1)主观方面明显不同。)主观方面明显不同。(2 2)结果在定罪时所起作用有所不同)结果在定罪时所起作用有所不同 。(3 3)从处罚方面看,在犯罪的客观方面、客体要件)从处罚方面看,在犯罪的客观方面、客体要件相同的情况下,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故意相同的情况下,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故意犯罪。犯罪。4 4、过

7、失犯罪负刑事责任的根据、过失犯罪负刑事责任的根据(1 1)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2 2)过失犯罪行为本身是错误行为,即属于不适当)过失犯罪行为本身是错误行为,即属于不适当的、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的、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3 3)一般情况下,过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了严重危害)一般情况下,过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时刑法才将其规定为犯罪,行为人才社会的结果时刑法才将其规定为犯罪,行为人才承担刑事责任,所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是表现承担刑事责任,所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8、不是表现在主观意志上,而是体现在客观效果上。在主观意志上,而是体现在客观效果上。二、疏忽大意的过失1 1、定义: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定义: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又称无认识过失。生了这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又称无认识过失。2 2、特征、特征(1 1)应当预见。)应当预见。A.A.预见义务预见义务 B.B.预见能力预见能力(2 2)没有预见。)没有预见。(3 3)由于行为人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由于行为人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9、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社会的结果,导致危害结果发生。三、过于自信的过失1 1、定义: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虽然已经预、定义: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虽然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可以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信可以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2 2、特征、特征(1 1)已经预见。)已经预见。(2 2)轻信可以避免)轻信可以避免 。(3 3)有特定的危害结果发生。)有特定的危害结果发生。3 3、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1 1)相同点:)相同点:(2 2)不同点:)不同点:

10、A.A.认识因素认识因素 B.B.意志因素意志因素 四、无罪过事件1 1、意外事件、意外事件(1 1)概概念念:行行为为在在客客观观上上造造成成了了损损害害,但但是是行行为为人人在在主主观观上上既既没没有有故故意意也也没没有有过过失失,而而是是由由于于不不能能预预见见的的原原因因造造成成的的,这这种种情情况况是是意意外外事事件件。在在意意外事件的情况下,行为人不构成犯罪。外事件的情况下,行为人不构成犯罪。(2 2)条件:)条件:A.A.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B.B.行行为为人人对对于于自自己己行行为为所所造造成成的的损损害害结结果果在在主主观观上既无故意、也无

11、过失;上既无故意、也无过失;C.C.损害结果的发生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损害结果的发生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2 2不可抗力不可抗力(1 1)定定义义:行行为为在在客客观观上上造造成成了了损损害害,但但是是行行为为人人在在主主观观上上既既没没有有故故意意也也没没有有过过失失,而而是是由由于于不不能能抗抗拒拒的的原原因因造造成成的的,这这种种情情况况是是不不可可抗抗力力。在在不不可抗力的情况下,行为人不构成犯罪。可抗力的情况下,行为人不构成犯罪。(2 2)条件:)条件:A.A.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 B.B.主观上没有罪过;主观上没有罪过;C.C.损害结果的发生是由于

12、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损害结果的发生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第四节 犯罪的目的和动机一、犯罪目的一、犯罪目的1.1.概概念念:犯犯罪罪人人主主观观上上通通过过实实施施犯犯罪罪行行为为达达到到某某种种危害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危害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2.2.地位:地位:(1 1)犯犯罪罪目目的的存存在在于于直直接接故故意意犯犯罪罪中中,法法律律一一般般不不作作明明确确规规定定,但但对对某某些些犯犯罪罪法法律律条条文文特特别别载载明明犯犯罪罪目目的的,此此时时,犯犯罪罪目目的的成成为为主主观观方方面面的的必必备备要件。要件。(2 2)间间接接故故意意中中不不存存在在犯犯罪罪目目的的,但但可可能

13、能存存在在其其他他犯罪目的。犯罪目的。(3 3)过失犯罪中不存在犯罪目的)过失犯罪中不存在犯罪目的二、犯罪动机二、犯罪动机 犯犯罪罪动动机机是是驱驱使使行行为为人人实实施施犯犯罪罪行行为为以以达达到到一一定定犯罪目的的内心起因或意识冲动。犯罪目的的内心起因或意识冲动。三、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联系与区别三、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联系与区别1 1、联系:、联系:(1 1)都是主观心理活动)都是主观心理活动(2 2)动动机机是是目目的的的的前前提提和和基基础础,目目的的来来源源于于动动机机,动机促成目的。动机促成目的。(3 3)有时表现为直接的联系,动机与目的一致)有时表现为直接的联系,动机与目的一致

14、2 2、区别、区别(1 1)动动机机更更抽抽象象,更更内内在在,起起推推动动犯犯罪罪的的作作用用;目目的的是是所所追追求求的的危危害害结结果果在在主主观观上上的的反反映映,比比较较具具体,起引导、指挥作用。体,起引导、指挥作用。(2 2)一一种种犯犯罪罪的的犯犯罪罪目目的的相相同同,除除复复杂杂客客体体犯犯罪罪外外,一一般般一一罪罪一一目目的的;动动机机则则因因人人、因因具具体体情情况况而而定定。动机灵活而目的稳定。动机灵活而目的稳定。(3 3)一种犯罪动机可能导致多种不同的犯罪目的。)一种犯罪动机可能导致多种不同的犯罪目的。(4 4)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有的情况下并不一致。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有

15、的情况下并不一致。(5 5)犯罪目的偏重于影响定罪,犯罪动机偏向于影)犯罪目的偏重于影响定罪,犯罪动机偏向于影响量刑。响量刑。第五节第五节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难点)刑法上的认识错误(难点)一、认识错误的概念一、认识错误的概念 刑刑法法上上的的认认识识错错误误,又又称称为为刑刑法法上上的的错错误误,指指行行为为人人在在实实施施危危害害行行为为时时,主主观观认认识识与与行行为为的的事事实情况或刑法上对该行为的评价不相符合。实情况或刑法上对该行为的评价不相符合。刑刑法法上上的的认认识识错错误误一一般般分分为为两两类类,即即对对法法律律的的认认识错误和对事实的认识错误。识错误和对事实的认识错误。二、法

16、律错误 行行为为人人实实施施行行为为时时,主主观观认认识识与与刑刑法法规规范范对对该该行行为的评价不一致。为的评价不一致。1 1、行为人将无罪误认为有罪、行为人将无罪误认为有罪2 2、行为人将有罪误认为无罪、行为人将有罪误认为无罪3 3、行为人对于其应成立的罪名或应处以的刑罚的轻、行为人对于其应成立的罪名或应处以的刑罚的轻重有错误认识重有错误认识 处处罚罚原原理理:法法律律错错误误不不影影响响故故意意的的成成立立,仍仍然然应应负负故故意意犯犯罪罪的的刑刑事事责责任任。但但在在某某些些特特殊殊的的情情况况下下,可以影响刑事责任的大小。可以影响刑事责任的大小。三、事实错误 行行为为人人在在实实施施

17、危危害害行行为为时时,主主观观认认识识与与行行为为的的客客观观情情况况不不相相符符合合的的情情况况。事事实实错错误误包包括括对对属属于于犯犯罪罪构构成成要要件件的的事事实实情情况况的的认认识识错错误误,和和对对犯犯罪罪构构成要件以外的事实错误。成要件以外的事实错误。1 1、对行为性质的认识错误。、对行为性质的认识错误。2 2、对行为手段的认识错误。、对行为手段的认识错误。(1 1)行为人所采用的手段具有危害社会的可能性,但)行为人所采用的手段具有危害社会的可能性,但由于其认识错误,实际上使用了不能导致危害结果发由于其认识错误,实际上使用了不能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手段生的手段 (2 2)行为人采用

18、的手段足以造成危害后果,行为人误)行为人采用的手段足以造成危害后果,行为人误以为不能造成危害结果以为不能造成危害结果 3 3、对行为对象的认识错误、对行为对象的认识错误(1 1)对不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对象的认识错误,即对)对不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对象的认识错误,即对目的物的认识错误目的物的认识错误.(2 2)对属于构成要件的对象的认识错误)对属于构成要件的对象的认识错误 4 4打击错误(行为误差;打击错误(行为误差;“目标打击错误目标打击错误”)行为人攻击的结果发生在与其意图的对象不同的行为人攻击的结果发生在与其意图的对象不同的对象之上的情形。在对象的辨认上是无误的,而对象之上的情形。在对象的辨

19、认上是无误的,而是产生于行为本身的误差。是产生于行为本身的误差。5 5、对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对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1 1)行为人误以为自己的行为达到了预期的犯罪结)行为人误以为自己的行为达到了预期的犯罪结果,事实上却没有发生。果,事实上却没有发生。(2 2)行为人所追求的结果事实上是由于其他原因造)行为人所追求的结果事实上是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行为人误以为是自己的行为造成的成的,行为人误以为是自己的行为造成的(3 3)行为人的行为没有按照预想的方向及目的停止,)行为人的行为没有按照预想的方向及目的停止,而是发生了行为人所预见和追求的目标意外的结而是发生了行为人所预见和追求的目标意外的结果果(

20、4 4)行为人实施了甲乙两个行为,伤害结果是由乙)行为人实施了甲乙两个行为,伤害结果是由乙行为造成的,行为人误认为是甲行为造成的。行为造成的,行为人误认为是甲行为造成的。1.1.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网。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不治身亡。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么?A.A.直接故意直接故意 B.B.间接故意间接故意 C.C.过于自信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 D.D.疏忽大意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2.2.卡车司机甲在行程途中,被

21、一吉普车超过,甲顿卡车司机甲在行程途中,被一吉普车超过,甲顿生不快,便加速超过该车。不一会儿,该车又超过生不快,便加速超过该车。不一会儿,该车又超过了甲,甲又加速超过该车。了甲,甲又加速超过该车。当该车再一次试图超车行至甲车的右侧时,甲对当该车再一次试图超车行至甲车的右侧时,甲对坐在副座的乙说:坐在副座的乙说:“我要吓他一下,看他还敢超我要吓他一下,看他还敢超我。我。”随即将方向盘向左边一打,吉普车为了躲随即将方向盘向左边一打,吉普车为了躲避碰撞而翻下路基,司机重伤,另有一人死亡。避碰撞而翻下路基,司机重伤,另有一人死亡。甲驾车逃离,甲的行为构成?甲驾车逃离,甲的行为构成?A.A.故意杀人罪故

22、意杀人罪 B.B.交通肇事罪交通肇事罪 C.C.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工具罪 D.D.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的想象竞合犯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的想象竞合犯3.3.朱某因婚外恋产生杀害妻子李某之念。某日清晨,朱某因婚外恋产生杀害妻子李某之念。某日清晨,朱某在给李某炸油饼时投放了可以致死的朱某在给李某炸油饼时投放了可以致死的“毒鼠毒鼠强强”。朱某为了防止。朱某为了防止6 6岁的儿子吃饼中毒,将其子岁的儿子吃饼中毒,将其子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他来接。不料李某当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他来接。不料李某当日提前下班后将其子接回,并与其子一起吃油饼。日提前下班后将其子接回,并与其子一起吃油饼。朱某得知后,赶忙回到家中,其妻、子均以中毒朱某得知后,赶忙回到家中,其妻、子均以中毒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A.A.朱某对其妻、子的死亡具有直接故意朱某对其妻、子的死亡具有直接故意B B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间接故意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间接故意C C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过失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过失D D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