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代贵州民族教育的发展_张羽琼.docx

上传人:蟋*** 文档编号:609312 上传时间:2019-01-0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明代贵州民族教育的发展_张羽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明代贵州民族教育的发展_张羽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明代贵州民族教育的发展_张羽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明代贵州民族教育的发展_张羽琼.docx(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DO I :10. 16614/j. cnki. issnlOOl 733x. 2000. 04. 024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2000年第4期(总第109期)论 明 代 贵 州 民 族 教 育 的 发 展张羽琼(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贵州建省以后,明朝统治者通过兴办各类学校,发展书院文化,推进科举取士等政策,推动了贵州民族教育的发 展,改善了贵州社会人口质量。贵州各族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为贵州民族地区的大规模开发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 关键词:明

2、代;贵州;民族教育;人力资源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2000)04008604O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ducation of Guizhou in Ming DynastyZHANG Yu-qiong(Associate professor, History Department,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1)Abstract: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Guizhou province in Ming Dyna

3、sty, it had given impetus to the policies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ducation, ameliorated the population quality, as the authorities enhcnced the chieftainship education, initiated various schools, developed academic culture of classical learnuing. Therefo

4、re the nationality cultural level had been improved, and that had supplied a better human resources to the large scale development in Guizhou ethnic areas.Keywords: Ming Dynasty; Guizhou; National education ; Human resources民族教育.始终是明代贵州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古代贵州高原是少数民族为主的区域。直到明末清 初.贵州仍然是“夷多汉少”的地区。明政府在治理贵州的过程中

5、.把发展民族教育.作为治理贵州、巩固西南边 陲的安边国策。明代两百多年间.贵州民族教育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重点加强对土司子弟的儒学教育明朝开国之初.今贵州全境基本为土司统治。其时“帝方伐中原.未遑经理南荒”.对贵州的土司土官.采取 “西南夷来归者.即用原官授之”的政策。(明史。土司列传)对相继归附的思南宣慰使司、思州宣慰使司、贵州 宣慰使司、普定土知府等以原官授之.命世守其地。当时.贵州的土司.其重要者如黔记卷五十六所说:“ 环贵 州而居者,国初有四宣慰:安、宋、田、杨,皆豪族也。”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行省建立以后.虽在少数民族地 区逐步设立了流官机构 .但实

6、际上贵州的广大少数民族聚居区.仍然实行土司统治。明末.贵州大部份地区依然 是土司的天下:“为宣慰司者十一.为招讨司者一.为宣抚者十.为安抚者十九.为长官者七十有三。”(明史。职官 志)一些势力强大的土司.在明代一直把持贵州的地方政治。如水西安氏土司、水东宋氏土司.洪武年间归附朱 元璋后.“高皇帝仍官之.为贵州宣慰使司。”(黔志)水西安氏亲领水西48目.分为十三“则溪”;水东宋氏则领 洪边十二“马头”。贵州宣慰司辖区包括今毕节、水城及贵阳部分地区。播州杨氏土司则一直据黔北富饶之区而 称雄。因此.明朝要巩固在贵州的封建统治.不得不重视贵州强大的土司势力。明统治者总结了历代王朝驾驭土官的经验教训.认

7、为土司制度的根本在于“羁縻而“羁縻之道”在于“抚缓 得人,恩威兼济”。为此,必须对土司“示以恩信,谕以祸福,亦当革心”。并把“革心”作为“治蛮之宝鉴”,强调“教 化为先”。而对土司群体的教化.又当从土司子弟入手。这不仅可以“变夷俗之陋.杜争夺之源稳定贵州的地 方政治。而且可以通过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培养一批甘愿为明朝“奔走惟命”的统治人才.达到“附辑诸蛮.谨守 疆土”的目的。为了教化贵州土司.明政府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加大教育力度。收稿日期:200003 1886其一、奖劝土司子弟入学国子监明朝自派兵进入贵州之日起.即把奖劝土司子弟学习中原文化作为一项既定方针。洪武十五年(1382年) 11月.普定

8、军民府知府者额入京朝贡.辞归时.明太祖特别下诏:“今尔既还.当谕诸酋长.凡有子弟.皆令入国学 受业.使知君臣父子之道.礼乐教化之事。他日学成而归.可以变其土俗而同于中国.岂不美哉!”(明实录卷 150)在明太祖的提倡、鼓励之下.者额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派其儿子吉隆及其属下土官之子阿黑子等16人 到京师国子监受业。太祖闻之.命赏赐袭衣靴袜.以奖励其向学之心。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贵州宣慰使司、 播州宣慰使司并所属宣抚司土官土目各遣其子入京师.请入太学受业.明太祖特降旨国子监:“移风善俗.礼之为 本.敷训导民.教为之先。故礼教民于朝廷而后风化达于四海。今西南夷土官各遣子弟来朝.求入太学.

9、因其慕 羡.特允其请。尔等善为训教.俾有成就.庶不负远人慕远之心。”(明实录卷202)贵州宣慰使奢香派其子到京 师太学受业.学成返乡时.朱元璋特地赏赐三品朝服并袭衣金带.以示奖励。洪武二十三年五月乌撒军民府土知府何能遣其子弟忽山及罗罗生二人.请入国子监读书。赐以钞锭。”九 月乌蒙、芒部二军民府土官遣其子以作、捕驹等.请入国子监读书。赐以衣钞。”(明实录卷204)对于进入国 子监学习的土司子弟.朝廷给予优厚待遇.规定“于例不考放宽入学条件。除按照惯例供给禀膳之外.每年夏、 冬二季.由皇帝颁赐袭衣、靴袜.以示关怀。使之一心向学.“归于王化。”自此以后.贵州各土司纷纷派遣子弟进 入国子监读书习礼.学

10、习中原文化。洪武以后.优待、奖励土司土官子弟进入国子监学习成为定制。到成化年 间.在程番府知府邓廷瓒的奏请下.明廷允准.程番府岁贡土官土人子弟一员到国子监.接受儒家伦理道德教育。 成化十七年贵州程番府邓廷瓒奏.本府学校中有土人子弟在学者.宜分别处置.以示奖励。上曰:蛮夷向化.其 意可嘉.既已建置生徒.有同内地.则一体相视.原无分别。只科举文义.未易猝办.先应岁贡生员一人.俾观光上 国.相劝于学.以称立贤无方之意”;“弘治初.提学毛科以文试土生.仿廷瓒意.多奖励。会土官铁氏负固.其姻家 有毛氏土生入试.科优礼之.取高等.譬以大义.令谕铁氏使归顺。铁氏大感.与毛氏相约.纳赋税入贡“其后. 蛮民亦稍

11、稍有向学者。”(蛮司合志卷2)其二.规定土司子弟不入学者不听保袭为了强化对土司子弟的文化教育.明统治者多次下诏.明令土司子弟都必须送入各级儒学读书习礼.未经儒 学教化者不准承袭土司职位。正统九年(1444年)“命各处土官衙门应继儿男.俱照军生例.遣送官学读书.乡 试。其相离地远者.有司计议或二卫、三卫设学一所。”以保证土司子弟的文化教育。弘治九年又规定.凡年满十 岁的土司应袭子弟.必须就近送宣慰司学或州县学读书习礼.到袭职之时.必须取得当地学官的考核结状.否则 不准承袭。史载:弘治十二年(1499年)六月壬子(二十四)“巡抚贵州都御史钱钺奏:贵州土司官渐被圣化百三 十余年.污俗已变.但应袭子孙

12、未知向学.请令宣慰、安抚等官应袭子孙年十六以上者.俱送宣慰司学充增广生 员.使之读书习礼.有愿习举业者.比军职子孙补廪充贡出身。至袭职之时.免委官保勘.让取亲管学官结状;其 不由儒学读书习礼者.不听保袭.庶可以变夷之陋.杜争夺之源。事下兵部.复奏谓:至明年而止.土 官应袭子孙宜视近例.十岁以上者俱送附近宣慰司或府州县学。至袭授时.则如钺所拟.其补廪充贡.请下礼部 更议。从之。”(孝宗弘治实录卷151)嘉靖元年(1522年).贵州巡抚都御史汤沐上治苗之策说:“欲令土官应 袭.年三十以下者.得入学习礼.不由儒学者.不得起送承袭。其族属子弟愿入学者.听补廪科贡.与军民武生一 体.则可以大变其俗。”(

13、世宗嘉靖实录卷20)自是土司子弟入学读书便成为替袭的必由之路。二、建立各级各类土司学校扩大教育对象明政府除了重点加强对贵州土司统治集团的文化教育外.还在民族地区广泛设立学校.扩大教育对象。洪 武二十五年.创办了贵州宣慰司儒学。之后.相继在播州宣慰司及思州、思南宣慰司等地设立了儒学校。洪武二十八年九月.监察御史裴承祖言:“四川贵、播二州.湖广思南、思州宣慰使司及所属安抚司、州、县.贵 州都指挥使司、平越、龙里、新添、都匀等卫.平浪等长官诸苗蛮.不知王化.宜设儒学使知诗书之教.立山川社稷 诸坛场.岁时祭祀.使知报本之道。”(明实录卷241)明廷采纳这一建议.开始在贵州民族地区广泛设立儒学 校。永乐

14、十二年.乌撒军民府经历钟存礼言:“府故蛮夷地.久沾圣化.语言渐通.请设学校.置教官.教民子弟.变 其夷俗。”(太宗永乐实录卷91)据史籍记载.贵州建省前后.明朝陆续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办了一大批儒学校。有贵州宣慰司学、播州宣慰司 学、思南宣慰司学、普安安抚司学、乌撒军民府学及平浪.九名九姓、镇远溪洞金容金达、施秉、偏桥、邛水十五洞、 湖耳、充寨、欧阳、新化、中村、验洞、龙里、郎溪、蛮夷、水德江、沿河佑溪、威宁烂土等长官司学。这些土司儒学除 教育土司子弟之外.还允许部份少数民族子弟入学读书.进一步扩大教育对象。 87为了提高各族人民的文化层次.鼓励向学之心.明政府还在各级土司儒学选拨贡生进入国子监肄

15、业。永乐 十八年(1421年)“令贵州思南等八府所选贡生员李正等.送国子监进学.赐赀如云南生例”。(太宗永乐实录 卷18)洪熙元年(1426年).又下令对贵州各少数民族生员给以廪膳。(宣宗宣德实录卷11)在发展贵州民族教育事业中.明统治者还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例如针对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教师语言难 以沟通的实际情况.尝试采用双语教学。宣德年间.永宁宣抚使奢苏夫人曾上书朝廷.“欲化顽俗.须修文教.而 诸生皆夷僚.朝廷所设训导官.言语不通.难以教诲。庠生东源.文品兼优.并谙夷语.乞即授为训导官.庶有实 济。”(贵州通志。土司志)可见早在五百多年以前.在贵州的民族地区.就开展了双语教学.而且已经收到实

16、效。 正统年间.位于今毕节北部.赤水河一带的赤水卫学缺乏学官.御史包征.知赤水人吴济“通经术.有节操”.乃请 摄教授五年.吴济认真执教.训诲军卫官生及夷民子弟.“教法修明.士子悦服。”(毕节教育志)除了大量创办各级儒学.传播中原文化之外。明统治者还注意发展专科教育。永乐十九年(1412年)明廷 就在苗、彝、侗、布依、土家等少数民族聚居的镇远府、黎平府、铜仁府、石阡府、思州府、新化府、乌罗府、普安州等 地创办了医学校和阴阳学校.培养少数民族医学人才和天文历算人才。各级土司儒学和专科学校的创办.刺激了民族地区初等教育的发展。自弘治年间起.贵州的民族地区出现 了大办社学的热潮。史载“弘治庚申(150

17、0年).巡抚都御史钱钺以治城素无社学.散教民家.课肄不笃.无以为 治.乃市民居.各建室十余间.聚子弟教之。闾里文化.勃然兴起”。(贵州图经新志)当时.贵州地区有社学24 所.入学儿童近七百人.在贵阳近郊的社学中.有仲家、蔡家、仡佬、罗罗等少数民族儿童近百人在各社学就读。 嘉靖年间.又在黔东南的镇远、黎平、 古 州 ( 今榕江) 、 八寨( 今丹寨) 、 小丹江( 今雷山) 、 清江( 今剑河) 、 施秉、柳霁 (今天柱境内) 、 麻哈(今麻江) 、 普安州、安南卫等苗、 侗 少数民族聚居区创办了大批社学。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明朝在平定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之后.在播州地区设府分县、改土归流

18、。遵义知 府孙敏政檄文府属各州县于城乡村里择地建立社学.廷师儒教各族子弟。于是黔北地区大批社学应运而生.见 诸史载者有87所。(道光遵义府志卷24)从上可见,明朝政府在重点教育土司子弟的同时,还在民族地区建立了形式多样、门类齐全的各级各类地方 官学。使贵州的教育进一步向社会化、民族化、平民化方向发展。而明代贵州教育的这一发展趋势又对后世产 生了深远影响。二、积极创办书院,传播儒学文化明代中期以后,以传播宋明理学,讲究学术文化为特征的书院教育开始在贵州的民族地区兴起,成为贵州民 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弘治元年(1488年),兴隆卫(今黄平县)人,进士出身的周瑛任广西布政使后辞官归里,捐资创办了“

19、草庭书 院”,开民族地区发展书院教育之先河。其后,程番府知府汪藻创办了“中峰书院”;贵州提学副使毛科在贵州宣 慰司治地重建了文明书院。在贵州地方官吏的倡导之下,书院教育在贵州陆续兴起。正德年间,大教育家王阳 明谪居贵州龙场驿,先创办龙同书院又主讲文明书院。王阳明在贵州传播学术文化、开启贵州一代讲学新风,推 动了儒学教育向纵深发展。对王阳明发展贵州民族教育的巨大贡献,明代隆庆年间的贵州巡抚阮文中曾给予高 度评价:“始,贵阳人士未知学,先生与群弟子日讲明良知之旨,听者勃勃感触,日革其浇漓之俗而还诸淳,迩者衣 冠济济与齐鲁并,先生倡导之德,至今不衰。”(乾隆贵州通志。艺文志)贵州书院教育的发展是与一

20、批具有远见卓识的地方官吏的支持分不开的。自弘治以后,以钱钺、阮文中、江 东之、郭子章、毛科、席书、王杏、徐樾、万土和、冯成都、蒋信等为代表的饱学之士到贵州任抚按大臣和提学副使, 纷纷在贵州设学宫、修文庙、办书院,传播儒学文化,使贵州的书院很快由中心城镇向民族地区幅射。据方志记 载,贵州在明代共创办书院37所,其中大部份是由贵州各级地方官吏倡修创办,并且主要分布在贵州的少数民 族聚居区。这些书院创办以后,基本保持了书院自由讲学的传统,注重研习儒家经籍,传播宋明理学,致力于学术研究, 因而推动了贵州学术文化的发展。经过著名学者的提倡和教育先驱的努力,到明代中期以后,贵州出现了以孙 应鳌、李渭、马廷

21、锡为代表,包括陈尚象、杨师孔、蒋宗鲁、潘润民、王柞远、杨文骢等一大批“大雅复作、声闻特达” 的学术人才群体。在这些明代黔贤的推动下.贵州的本土文化出现了崭新的发展。四、推进科举制度、选拔统治人才贵州自设科场始于明代嘉靖年间.建省初期.贵州各学生员附湖广、云南及四川等省乡试.洪熙元年(1425 年)令附试湖广.宣德四年(1429年)又改附云南乡试。此后.附试云南成为定制。由于长期不能单独开科.限制88了贵州教育事业的发展。自成化以来.贵州地方官吏即多次奏请朝廷.要求与云南分闱。“成化间太监郑忠、都 御史奏敬.布政使萧俨以人才渐多.请设科于贵州.不允。”“弘治八年.贵州守臣复请开科.命仍旧制.乃改

22、云南乡 试作云贵乡试。”(贵州图经新志)嘉靖九年(1534年)贵州思南人给事中田秋以台谏身份伏阙上请:“贵州远在 西南.科场赴云南.生儒赴试最苦。”(嘉靖思南府志)明廷派巡按御史王杏勘议以后.又上奏.嘉靖十四年同意 田秋、王杏的奏请.批准贵州自设科场.开闱乡试。嘉靖十六(1537年)贵州正式与云南分闱.单独开科取士。是 科录取举人25名。从此.科举制度全面进入贵州.进而推动了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正如田秋所言.贵州开闱 乡试以后.“远方士子莫不感恩戴德.垂白父老.拭目以观文教之兴.椎髻夷酋.皆有遣子入学之志。”(道光思南 府续志)可见.科举制度推进以后.在贵州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中.产生了多么巨大

23、的导向功能。明代中期以 后贵州所属府、州、县、卫遍立学校培养人才。据民国贵州通志。选举志记载.明代贵州共考中进士 137名 (武进士 32名).考中举人1759名(武举20名)。其中有不少举人、进士来自贵州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些举人、 进士的大量涌现.充分反映了贵州民族教育事业的进步。通过考察明代贵州教育发展状况.我们看到.明朝统治者在发展贵州的地方教育中.特别重视少数民族的文 化教育.采取了种种有力手段来推进贵州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使贵州的民族教育在建省以后的两百多年间持 续发展。提高了贵州各族人民整体文化水平.从而对贵州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首先.提高了贵州土司统治集团的文化水平.为贵州的

24、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贵州 行省建立后.明朝统治者为了强化封建统治.推行中央集权.培养为封建统治阶级“奔走惟命”的接班人.重点加 强对贵州土司子弟的封建文化教育。经过明政府的大力和强制学习.贵州土司土官的儒学文化水平有了一定的 提高。例如在贵州颇有势力的水西土司安陇富经过儒学教育后.“晓字义.事母孝.持家以俭.尝恶其土鄙陋.欲 变之。”“其子安观凡居室.器物、衣物、饮食、婚姻、丧葬、取众待宾.攘灾捍患之事.颇依华夏之礼。”安观之子安贵 荣“好读史.通大义.设庠以明礼义.旧染陋俗.寝变华风.用夏变夷之功日见其甚。”正德年间.与谪居贵州的理学 家王守仁多有交往.更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25、。水东宋氏土司亦如是.在儒学熏陶下尚礼义.以气节相高”。(贵 州通志。土司志)正嘉年间.宋昂袭贵州宣慰司同知职.崇尚儒学.改弦更张、网罗经史.重金延聘文士教授子弟. 时人称其“循良如文翁”。他与其弟宋昱、其子宋炫皆为一代文士.诗文传颂一时。朱尊彝曾在静志斋诗话中 对宋诗大加赞赏。可见.经过长期的文化教育.贵州统治阶层的文化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而贵州土司统 治集团文化构成的改善和治术能力的提高.又为贵州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创造较为良好的社会条件。其次.促进了贵州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学校教育的普及.提高了贵州各族人民的整体文化水平.读书好 学的社会风气日渐形成。同时.儒学文化通过学校教育与贵

26、州本土文化日渐交流、融合.并作用于贵州传统文化 的各个层面。在全新的文化背景下.贵州的传统文化经过贵州各族人民的勤奋推进.在更高层次上获得了发展 和创新。例如在理学名儒王守仁、部元标等著名学者和教育先驱的努力下.贵州出现了一批理学名士和教育大 师.如陈宗鲁、汤 1寻、孙应鳌、马廷锡、李渭、陈尚象、吴铤等。在这些名人学士的影响之下.贵州的学术文化出现 了长足发展.“黔中王学”逐渐形成.方志撰修成绩显著.黔诗硕果累累。正如清初诗人吴中蕃所言:“有明成化而 降.重熙累洽.声教极于无外.士大夫家有其学.人自得师。龀齿未脱.已谈声律.膝头饮酒.属对赋诗.以相娱 乐 。 ”( 吴 中 蕃 雪 鸿 堂 诗

27、选 “序 第三.推动了贵州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如明初的安庄卫(今布依族、苗族聚居的镇宁县)“环城百里之间. 皆诸夷巢穴.风俗粗鄙.异言异服朝廷设卫建学以后.在中原先进文化影响下.到弘治年间.社会风气为之一 变:“人知读书.科贡不乏.然甚重信义.尤为可称普安州“士事诗书.农勤稼穑.然尚文重信.尤在他郡之上。” (贵州图经新志)思南府“夷佬渐被德化.俗效中华.务本力穑。”(嘉靖思南府志)在贵州广大民族地区.向学 之风.蔚然而成。各族人民“向意诗书.登科入仕者.游济倍出。”(贵州图经新志)思南府“迩年以来.儒教渐 兴.人文日盛.登科入仕者.盖彬彬矣。”(嘉靖思南府志)学校教育的发展.改善了贵州社会人

28、口的质量.贵州的 社会生产力出现了明显进步。昔日“十月耕山先布火出入无人不带刀”的贵州人民逐步改变了落后的耕作方 式.开始推广中原的牛耕技术。成化年间程番府知府邓廷瓒曾赋诗赠友人:“归报严亲八番好.家家卖剑买牛 耕。”(贵州图经新志)其诗真切地反映了贵州社会的变化。农业的进步推动贵州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进一步 密切了贵州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而明代贵州经济的进步,又为贵州近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 的 基 础 。明代贵州的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贵州各族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增强了 贵州民族地区的经济实力。对明代统治者开发贵州在文化教育事业上的作为是应该肯定的。责 任 编 辑 张 祥 光8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期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