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贵州的儒学教育与地方性经学的形成_黄富源.docx

上传人:蟋*** 文档编号:609307 上传时间:2019-01-0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6.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代贵州的儒学教育与地方性经学的形成_黄富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明代贵州的儒学教育与地方性经学的形成_黄富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明代贵州的儒学教育与地方性经学的形成_黄富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代贵州的儒学教育与地方性经学的形成_黄富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40 阳 明 学 刊 ( 第 三 辑 )明代贵州的儒学教育与地方性经学的形成黄 富 源贵州属边远地区,在明代未建省以前,教育发展缓慢。虽然东 汉时毋敛(今黔南)人尹珍远赴中原,师从许慎、应奉,“还以教 授”,首开“南域”之学,但其后经魏晋至隋唐,史乘中未见贵州 地区有办学的记录。南宋时,贵州教育稍有起色,如播州土官杨氏 尊崇儒学,“建学养士。”思州的沿河地方,南宋绍兴年间曾建有一 所叫鸾塘胜院的学校。但这些都是稀少现象。到了元朝,尽管朝廷 曾倡导儒学,下令各路建立学校,但那时贵州分属湖广、四川、云 南,处于各省边区,不受重视,其所设立的也不过是顺元(治今贵 阳)、普定(治今安顺)和播州寥寥几

2、处而已。所以郭子章说“元 以前,黔故夷区,人亡文字,俗本椎鲁,未有学也。”但在明朝建 立尤其是贵州建省以后,贵州教育勃然兴起,便与过去迥然不同了。 据黔记所载,“明洪武二十六年,设贵州、思州二宣慰司学, 永乐间废田氏,思州宣慰司学亦废,已而,思南、思州、镇、铜、 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 道光遵义府志卷三十一土官 。 黔记卷十六学校志上。明 代 蚩 州 的 儒 学 教 育 与 地 方 性 经 学 的 形 成 241黎平五府学以次建焉“,其后“各卫州县学亦以次建”,于是贵州有 了各级官学。在官学的推动下,贵州的民间教育也以私塾、义学等 形式大量设立。至明中叶,王阳明贬谪到贵州,在当地讲学,促进 了贵

3、州书院的发展。随着教育的发展,贵州在嘉靖年间也开始单独 设立乡试。有明一代,贵州出现了举人1721人,进士 121人,这较 之建省以前千百年间的默默无闻,也说得上是盛况空前了。贵州学校的兴办,儒家学说的推广,确实使过去被视为“蛮夷 之区”的一些地方,移风易俗,出现了新的社会风貌,产生了一种 “崇文教”(陈寅恪语)的社会心理。由于明代规定“科举必由学 校,”教育成为当时人们的重要政治生活方式,这种情况必然会促 进学术研究的活跃,又由于明代学校和科举都是以儒家经典为根本, 这首先便促成了贵州地方性经学的形成和发展。贵州是王阳明心学的发祥地,贵州经学是以阳明心学为契机而 形成发展起来的,但因尚处于草

4、创阶段,明代贵州的经学著作不算 多。据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所著录的统计,一共只有十九种, 即:易类有易贵的易经直指十五卷、孙应鳌的淮海易谈四 卷、李渭的易问、阴旭的读易应蒙;书类有吴淮的壁经一 苇二卷;诗类有易贵的诗经直指十五卷;春秋类有孙应鳌的 春秋节要、左粹题评十二卷、吴淮的麟经独断、傅尔讷的 春秋讲义;群经总义类有易贵的群经直指、邱禾实的经筵 进讲录、蒋杰的九经抄;四书类有孙应鳌的四书近语六 卷、卢腾凤的四书讲义四卷、吴中蕃的四书说明、髙国琦 的学庸讲义;乐类有孙应鳌的律吕分解发明四卷;小学类 有吴中蕃的韵会。从这些著作看来,其研治范围几乎遍及群经 (只缺礼类及孝经类),这可以窥见明代贵州

5、治经的规模。从写作年 明史卷六十九选举。142 阳 明 学 刊 ( 第 三 辑 )代看,除易贵所作在王学产生之前外,其余的大都写作于王学盛行 以后,它们大都可以说是王学影响的产物,从中可以窥见明代贵州 治经的特色。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著作大部分已经散佚, 传下来的很少,这的确是贵州文化的大不幸!职是之故,我们今天 只能就现存的几种作些探讨,以见王学的影响及明代贵州经学的梗 概,说不上是全面系统的研究。兹即就明代贵州的儒学教育与地方性经学问题略作论述、敬求 专家指正。一、 明代儒学教育在贵州的推广贵州儒学教育在明代的勃兴,是与国家权力的介入有着直接关 系的。明史卷六十九选举志云:洪 武 二

6、 年 , 太 祖 初 建 国 学 , 谕 中 书 省 臣 曰 : “学 校 之 教, 至 元 其 弊 极 矣 。 上 下 之 间 , 波 颓 风 靡 , 学 校 虽 设 , 名 存 实 亡。 兵 变 以 来 , 人 习 战 争 , 惟 知 干 戈 , 莫 识 俎 豆 。 朕 惟 治 国 以 教化 为 先 , 教 化 以 学 校 为 本 。 京 师 虽 有 太 学 , 而 天 下 学 校 未 兴 。宜 令 郡 县 皆 立 学 校 , 延 师 儒 , 授 生 徒 , 讲 论 圣 道 , 使 人 日 渐 月化 , 以 复 先 王 之 旧 。 ”又 明太祖实录卷四十六洪武二年十月辛卯诏曰:古 昔 帝

7、王 育 人 材 , 正 风 俗 , 莫 先 于 学 校 。 自 胡 元 入 主 中国 , 夷 狄 腥 膻 , 污 染 华 夏 , 学 校 废 弛 , 人 纪 荡 然 。 加 以 兵 乱 以来 , 人 习 斗 争 , 鲜 知 礼 义 。 今 朕 一 统 天 下 , 复 我 中 国 先 王 之 治, 宜 大 振 华 风 , 以 兴 治 教 。 今 虽 内 设 国 子 监 , 恐 不 足 以 尽 延 天下 之 俊 秀 , 其 令 天 下 郡 县 , 并 建 学 校 , 以 作 养 士 类 。 其 府 学 ,设 教 授 一 员 , 秩 从 九 品 , 训 导 四 员 , 生 员 四 十 人 ; 州 学

8、 设 学 正一 员 , 训 导 三 员 , 生 员 三 十 人 ; 县 学 设 教 谕 一 员 , 训 导 二 员 , 生员 二明 代 贵 州 的 儒 学 教 育 与 地 方 性 经 学 的 形 成 143豢十 人 。 师 生 月 廪 食 米 人 六 斗 , 有 司 给 以 鱼 肉 , 学 官 月 俸 有 差。 学 者 专 治 一 经 , 以 礼 、 乐 、 射 、 御 、 书 、 数 设 科 分 教 , 务 求实 才 , 顽 不 率 者 黜 之 。洪武二年( 1369),明朝刚建立,开国皇帝朱元璋即诏令全国府、 州、县设立儒学,并制定儒学制度,以行教化,育人才,为巩固其 新政权服务。对于当时

9、还被视为蛮荒之地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这 位洪武皇帝更采取了“广教化,变土俗,使之同于中国”的政策, 洪武十五年(1382),贵州普定军民府土官者额朝参辞归时,太祖特 下诏谕:王 者 以 天 下 方 家 , 声 教 所 暨 , 无 间 远 迩 , 况 普 定 诸 郡 ,密 迩 中 国 , 慕 义 来 朝 , 深 可 嘉 也 。 今 尔 既 还 , 当 谕 诸 酋 长 , 凡有 子 弟 , 皆 令 入 国 学 受 业 , 使 知 君 臣 父 子 之 道 , 礼 乐 教 化 之 事, 他 日 学 成 立 而 归 , 可 以 后 使 土 俗 同 于 中 国 , 岂 不 美 哉 !洪武二十三年(1390

10、)谕国子监:今 西 南 夷 土 官 , 各 遣 子 弟 来 朝 , 求 入 太 学 , 因 其 羡 慕 ,特 允 其 请 , 尔 等 于 善 为 训 导 , 俾 有 成 就 , 庶 不 负 远 人 之 心 。明建国之初,朝廷即重视少数民族教育,规定少数民族首领的子弟 必须人国学受业,以后遂成为有明一代的定制。洪武二十八年 (1395),监察御史裴承祖奏建议于西南夷土司设儒学,他说:“四川 贵、播二州,湖广思南、思州宣慰司及所属安抚司、州、县,贵州 都指挥使司平越、龙里、新添、都匀等卫,平浪等长官司宜设 儒学,使知诗书之教。”太祖立即采纳。黔记卷十六学校志 上载吏部尚书王直司学记云:贵 州 去

11、京 师 万 里 , 实 古 荒 服 之 外 裔 之 区 也 。 德 威 所 至 ,无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五十。 明太祖实录卷二百零二。 明太祖实录卷二百零三。144 阳 明 学 刊 ( 第 三 辑 )思 不 服 , 太 祖 高 皇 帝 不 鄙 夷 其 民 , 既 设 贵 州 宣 慰 司 抚 治 , 又欲 使 皆 复 于 善 , 诏 立 学 校 以 教 , 贵 州 始 有 学 , 盖 洪 武 二 十 六 年 也 。 学 在 贵 州 城 之 东 北 隅 , 有 明 伦 堂 , 堂 前 辟 四 斋 , 以 为 讲肄 之 所 , 而 未 有 庙 。 洪 武 三 十 五 年 , 贵 州 都 指 挥 金 镇

12、 汤 清 始 为大 成 殿 , 翼 以 两 庑 , 奉 圣 人 像 于 其 中 , 群 贤 陪 位 , 以 次 序 列 。春 秋 严 祀 , 行 礼 有 所 , 缭 以 周 垣 , 前 有 棂 星 门 , 规 模 备 矣 , 然两 庑 犹 草 创 。朱元璋把推广儒学,作为“安边”的要务。他要求各级地方官吏要 重视教育,积极办学,凡有条件的地方,都要设立学官,建立学校, 修建孔庙,开设科举,力图以国家的权力促进边疆教育的发展。自 此以后,明朝历代皇帝无不奉行这一“祖训”。永乐年间贵州建省以后,作为一个省的建制,贵州相继建立各 种官学、社学和书院,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但由于贵州 教育基础薄

13、弱,贵州教育的发展有一个艰难的过程。如贵阳府为 “黔省首郡”,府治与贵州宣慰司同城,而宣慰司学元代已有基础, 明初即正式建立,但贵阳府学却在建省百年之后的成化年间始建。 黔记卷十六学校志上说:贵 阳 府 儒 学 , 成 化 间 建 于 旧 程 番 府 , 隆 庆 二 年 (1568)迁 府 入 省 , 学 制 、 殿 庑 、 祠 祀 与 宣 慰 司 共 之 , 而 以 司 学 右 阳明 书 院 为 明 伦 堂 。 万 历 二 十 一 年 (1593),布 政 王 来 贤 、 提 学 徐 秉 正 、 知 府 刘 之 龙 议 呈 抚 院 林 乔 相 、 按 院 薛 继 茂 , 建 于 北 门外 贵

14、 州 驿 文 庙 , 在 明 伦 堂 后 , 启 圣 、 乡 贤 、 名 宦 三 祠 附 之 。 巡抚 江 东 之 学 记 略 曰 : “黔 中 古 西 南 夷 地 , 自 高 皇 帝 辟 乾 肇 造 后, 遂 得 列 为 藩 服 。 而 贵 阳 尤 黔 省 首 郡 , 故 群 柯 程 番 地 , 更 始 于 穆考 御 极 之 三 年 。 明 年 秋 , 始 设 学 , 如 令 甲 一 时 规 恢 未 备 , 姑 就阳 明 书 院 改 署 明 伦 堂 , 群 博 士 弟 子 员 讲 业 其 中 , 若 圣 庙 贤 庑 所为 瞻 礼 陈 乐 也 者 , 则 第 因 宣 慰 而 贵 阳 附 焉 。

15、 万 历 甲 午 春 , 当 事者 始赢 明 代 贵 州 的 儒 学 教 育 与 地 方 性 经 学 的 形 成 . 14$兴 创 建 议 , 遂 于 会 城 门 北 得 吉 壤 , 昔 为 蜀 行 都 司 , 今 割 入 黔, 偃 武 修 文 , 实 相 迭 运 , 固 山 川 灵 秀 所 锺 最 胜 之 遗 , 而 都 人 士所 注 念 已 久 。 于 是 鸠 工 御 石 , 经 始 告 成 , 亦 阅 三 年 。 会 余被 命 抚 黔 余 谓 黔 即 古 罗 甸 国 , 锋 捍 时 起 , 七 萃 联 镳 , 士 之览 穰 苴 入 榖 者 与 燕 赵 争 奇 , 亡 论 已 。 方 今

16、圣 天 子 右 文 教 , 他 藩于 制 科 以 加 额 , 请 特 于 黔 , 诏 可 。 岂 以 诸 士 异 采 娴 辞 , 缘 饰 儒术 为 足 多 , 亦 以 夷 方 秀 出 于 民 , 镜 检 所 归 从 , 今 月 会 旬 修 , 蜚腾 茂 实 , 中 原 文 献 , 未 之 或 先 , 斯 圣 谟 之 訏 也 。 士 生 斯 际 , 千载 一 时 。 兹 庙 貌 已 新 , 适 逢 其 会 , 诸 士 仰 而 思 之 , 将 何 以 摅 所学 而 不 负 吾 君 也 ? 矧 诸 士 之 先 , 皆 来 自 旧 都 , 所 称 故 家 遗 俗 ,藉 以 远 实 徼 外 , 原 掺

17、用 夏 之 权 。 向 之 抵 掌 而 谭 , 据 梧 而 吟 者 。又 东 越 讲 良 知 , 故 馆 诸 士 服 习 已 深 , 即 令 学 舍 移 而 中 有 不 移 者, 使 处 为 孝 悌 , 出 为 忠 良 , 胥 自 翱 翔 书 囿 间 养 之 。 语 云 : 坚 树在 始 , 今 之 时 也 。 ”据此可知贵阳府学原建于“故群柯程番地(今惠水)”,其后迁入省 城,又借用贵州宣慰司学校舍二十多年,到万历二十一年(1593) 才建独立校舍。这说明了贵州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又如印江无县 学,万历二十七年(1599),郡人御史萧重望题请建学,得到贵州巡 抚郭子章的支持,遂“会同御史宋兴

18、祖覆题建”。黔记卷十七 学校志下载子章疏云:贵 州 印 江 县 介 在 酉 播 , 青 衿 满 百 , 寄 学 思 南 , 大 称 不 便, 乞 要 添 设 学 宫 , 改 设 教 谕 , 颁 给 条 记 , 并 裁 革 兴 隆 卫 训 导 一节 。 为 照 学 校 之 设 , 所 以 维 世 淑 人 , 微 独 中 原 藉 之 以 陶 铸 人 文 ,即 遐 方 异 陬 , 所 为 挽 草 野 犷 悍 , 而 归 之 雍 容 礼 让 , 则 学 校 之 所关 系 者 大 也 。 印 江 县 古 称 鬼 方 , 先 是 犹 绌 于 文 物 , 迩 来 , 青 衿之 士 游 黉 序 者 百 余 人

19、 矣 , 尚 尔 寄 学 思 南 , 往 返 跋 涉 , 士 子 甚 苦之 。 今 萧 御 史 陈 安 边 之 策 , 而 首 之 以 建 学 , 盖 商 榷 于 黔 中 众 宦 而为146 阳 明 学 刊 ( 第 三 辑 )此 议 , 非 臆 说 也 。 况 庙 庑 、 廪 饩 等 项 , 不 费 公 帑 一 钱 , 而士 民 愿 输 但 建 学 事 重 伏 乞 皇 上 轸 念 遐 方 , 主 张 文 教 , 敕 下 吏 礼 二 部 覆 议 上 请 行 臣 等 钦 遵 施 行 , 庶 夷 方 在 在 有 学 , 荒 服 济 济 向 风 , 易 鱗 介 以 冠 裳 , 解 椎 结 而 诗 书

20、, 其 关 系 边 计 非 浅 鲜 矣。 从此疏中可知印江县建学,“不费公帑一钱”,主要是靠社会捐资, 知县张熔“拮据有年,节缩多方”筹建起来的。贵州办学的艰难, 于此可见。然而,在明代,朝廷派到贵州的抚、按官员中,如郭子章以及 江东之、毕三才等人,都能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建学校以化夷”, 极力推动贵州教育发展,而担任提学副使的官员,如毛科、席书、 蒋信、徐樾、谢东山、沈思充、李窨等人,也大多能履行职责,认 真办好教育。经过他们的努力,贵州教育这才逐渐走向正轨,发展 起来。黔记卷十六载有提学沈思充申饬学校事略一文,可 以略见当时贵州教育的实况,兹录如下:一 、 议 选 教 职 。 夫 官 以

21、教 名 , 岂 其 窃 禄 食 以 送 穷 年 ,毋 亦 群 庠 弟 子 而 责 之 教 也 。 如 黔 寥 寥 荒 徼 , 在 在 山 溪 险 阻 , 不若 通 都 盛 藩 , 师 友 观 摩 , 可 随 取 而 随 足 , 故 需 教 也 特 亟 , 而 以边 方 故 , 博 士 员 较 他 方 特 减 , 即 郡 学 率 多 单 设 一 员 者 , 且 暮 年荒 学 者 十 居 七 八 , 教 欲 兴 , 得 乎 ? 为 今 日 计 , 即 科 甲 不 可 多 得, 惟 迩 年 选 贡 例 开 , 又 何 靳 数 十 人 而 不 假 之 为 变 夷 地 也 。 请 乞本 院 移 行 该

22、部 院 , 以 后 贵 州 教 职 有 缺 , 悉 择 新 选 贡 生 补 之 , 久任 责 成 效 , 则 特 为 优 叙 , 昔 文 翁 化 蜀 , 非 籍 博 士 弟 子 弗 能 也 ,夫 黔 , 亦 今 日 之 蜀 耳 。一 、 议 委 文 职 。 昔 日 之 黔 未 有 文 也 , 可 以 马 上 治 之 ,迩 来 圣 化 大 行 , 青 衿 日 广 , 而 提 调 者 多 系 介 冑 之 辈 , 此 辟 之 方圆 冰 炭 , 其 奚 入 焉 ? 至 名 宦 乡 贤 , 乡 饮 节 孝 诸 关 大 典 , 尤 宜 慎重 , 请 本 院 行 令 , 今 后 凡 卫 司 学 校 定 派

23、文 职 , 各 以 其 方 就 近 管理 ,明 代 责 州 的 儒 学 教 育 与 地 方 性 经 学 的 形 成凡 前 礼 举 行 及 地 方 人 才 高 下 , 教 职 贤 否 , 与 夫 生 员 行 检 优劣 , 俱 属 核 查 , 开 报 本 道 , 平 日 各 照 地 方 , 悉 心 咨 访 , 务 得 其真 。 仍 即 主 行 季 考 事 , 非 住 札 处 所 , 就 历 其 地 , 以 便 诸 生 赴 集。 各 卫 司 学 以 额 费 供 之 , 随 寓 约 束 咨 访 之 意 焉 , 凡 此 青 衿 , 固莫 非 司 卫 子 弟 , 更 待 人 焉 为 之 时 其 训 督 而

24、 裨 益 之 , 独 非 父 兄 之愿 乎 ? 有 生 参 差 相 牴 牾 者 , 必 其 不 肖 者 也 。 自 兹 考 课 不 勤 , 典 礼不 核 , 士 风 不 驯 , 咎 先 文 职 。 本 院 注 意 作 人 , 即 以 此 为 举 刺 第 一义 , 则 黔 中 之 习 必 有 改 观 者 , 此 兴 起 学 校 之 大 机 也 。 宣 慰 司 、威 清 卫 二 学 , 委 贵 阳 府 推 官 ; 平 坝 、 普 定 二 学 , 委 安 顺 州 知 州; 安 庄 卫 学 , 委 镇 宁 州 知 州 ; 安 南 卫 学 , 委 永 宁 州 知 州 ; 毕 节、 乌 撒 、 赤 水 三

25、 卫 学 及 四 川 永 宁 宣 抚 司 学 , 委 驻 镇 毕 节 通 判 ;龙 里 、 新 添 、 平 越 三 卫 学 , 委 新 添 驻 镇 官 ; 清 平 卫 学 , 委 清 平 县知 县 ; 兴 隆 卫 学 , 委 黄 平 通 判 ; 偏 桥 卫 学 , 委 镇 远 县 知 县 ; 平 溪卫 学 , 委 思 州 府 推 官 。 如 有 员 缺 , 听 本 道 另 委 。一 、 议 饬 社 学 。 黔 固 夷 薮 也 , 俗 难 顿 化 , 其 群 聚 而 成都 邑 大 都 , 军 若 民 乔 居 者 久 之 , 历 祖 父 长 子 孙 , 即 同 土 著 , 舍 此无 贵 州 矣 。

26、 冒 籍 有 例 禁 , 本 道 约 亦 在 必 禁 。 顾 往 往 有 假 冒 籍 以阻 后 进 路 者 , 甚 则 乘 此 要 挟 而 索 之 贿 , 此 中 之 人 , 苟 非 苗 种 ,即 系 外 来 , 指 之 冒 则 冒 矣 , 一 唱 众 和 , 习 以 成 风 。 迨 至 官 府 核查 , 而 白 其 诬 , 则 其 人 且 为 众 所 凌 逐 , 丧 气 以 甘 废 弃 耳 。 坐 令生 长 兹 土 者 , 多 终 身 禁 锢 之 忧 , 聚 族 而 f者 , 尽 逸 居 无 教 之 众, 是 上 之 兴 起 , 终 无 以 胜 其 下 之 阻 遏 , 无 怪 乎 黔 士 之

27、 寥 寥 也 。即 本 道 巡 历 所 至 , 各 处 庠 士 颇 亦 备 员 , 珩 儒 童 绝 少 。 职 此 之 故, 若 州 县 未 设 学 宫 者 , 其 民 绝 不 知 学 , 非 不 欲 学 也 , 学 焉 而 无从 进 也 。 且 以 司 民 牧 教 者 而 朔 望 庙 谒 之 礼 , 废 焉 不 讲 , 亦 岂 化民 成 俗 之 意 哉 ? 为 今 日 计 , 学 固 难 顿 增 , 宜 令 各 有 司 悉 心 经 理社 学 。 无 者 议 建 , 有 者 增 廓 之 。 州 若 县 无 , 学 者 权 设 孔 圣 牌 位 于社 , 朔148 阳 明 学 刊 ( 第 三 辑

28、)望 则 率 其 属 耆 老 子 弟 谒 焉 。 社 设 两 师 , 一 师 蒙 , 一 师 讲 。 凡子 弟 年 六 七 岁 以 上 , 即 令 就 蒙 师 为 之 句 读 。 稍 长 , 则 就 讲 师教 之 文 义 典 故 , 父 母 官 以 时 督 诱 而 省 试 之 。 社 置 一 册 , 于 蒙 童入 社 之 始 , 稽 其 里 贯 世 次 录 之 , 非 土 民 则 核 其 流 住 岁 月 , 取 里邻 结 而 载 之 册 , 俟 本 道 巡 校 , 提 调 官 试 其 可 进 者 取 结 类 送 , 一体 考 校 , 取 入 附 近 儒 学 , 有 以 冒 籍 者 , 即 按

29、社 籍 为 左 券 , 查 照先 年 题 准 事 例 , 凡 三 十 年 已 上 不 为 冒 籍 , 未 及 年 者 姑 俟 之 。 其游 手 游 食 , 时 去 时 来 , 赋 役 不 办 于 官 , 声 音 特 异 于 俗 者 , 乃 为冒 籍 , 不 容 入 社 , 宁 容 入 学 。 此 法 立 , 而 真 冒 籍 自 无 所 容 , 非 冒籍 者 自 有 所 辨 。 然 后 地 方 寄 籍 之 民 , 皆 知 子 弟 之 不 终 以 冒 籍 锢也 而 知 教 , 教 则 益 聚 而 不 散 , 聚 者 明 于 礼 义 而 不 为 非 , 数 十 年后 , 黔 之 为 黔 , 未 可

30、量 也 。 其 土 司 武 职 应 袭 者 , 并 令 自 幼 在 社习 学 , 年 长 学 进 , 方 请 衣 巾 , 乃 便 稽 查 , 不 致 冒 滥 。 其 苗 寨 向 风者 , 即 或 彼 置 社 , 遣 师 为 教 , 或 听 赴 城 社 就 学 。 其 学 宫 未 备 如清 浪 等 处 , 或 以 渐 议 增 , 俟 后 士 子 渐 兴 , 人 文 渐 盛 , 解 额 更 可请 增 。 总 之 , 为 黔 中 振 声 施 , 图 宁 定 , 有 忌 而 阻 之 者 , 祗 见 其 识之 不 广 也 。 此 潜 移 默 夺 , 用 夏 变 夷 之 亟 务 也 。一 、 邻 省 附

31、学 。 湖 广 偏 桥 、 镇 远 、 清 浪 、 平 溪 、 五 开 五卫 , 四 川 永 宁 宣 抚 司 , 虽 隶 川 湖 , 而 去 贵 稍 近 , 惟 宣 抚 司 旧 有学 , 其 镇 远 卫 寄 镇 远 府 学 , 清 浪 卫 寄 思 州 府 学 , 五 开 卫 寄 黎 平府 学 。 偏 桥 卫 原 寄 镇 远 府 , 成 化 间 奏 准 开 学 , 平 溪 卫 原 寄 思 州 府, 嘉 靖 初 奏 准 开 学 , 倶 听 贵 州 提 学 宪 臣 考 试 , 而 科 举 则 仍 于 各隶 该 省 。 正 统 八 年 , 贵 州 设 永 宁 卫 , 以 本 卫 军 生 附 宣 抚 司

32、 学 ,其 科 贡 , 民 隶 四 川 , 军 隶 贵 州 。 嘉 靖 二 十 二 年 , 平 溪 等 五 卫 军生 , 暨 宣 抚 司 民 生 , 称 去 各 该 省 会 险 远 , 比 例 就 近 附 试 , 该 提学 副 使 蒋 信 、 谢 东 山 , 先 后 议 呈 两 院 题 奉 钦 依 勘 合 , 卫 司 生 儒俱 赴 贵 州 应 试 , 其 宾 兴 银 两 , 仍 应 办 于 各 该 卫 司 。 寻 以 云 南 、广 西明 代 赍 州 的 儒 学 教 育 与 地 方 性 经 学 的 形 成 149学 近 贵 州 境 者 复 求 附 科 , 御 史 孙 裒 请 行 禁 止 , 部

33、覆 报 允 t令 责 州 乡 试 , 邻 省 不 得 再 行 请 附 。 万 历 二 十 四 年 , 提 学 沈 思充 条 议 偏 桥 、 平 溪 、 永 宁 三 学 生 儒 , 均 无 看 司 节 制 , 详 允 两 院以 贵 阳 府 驻 镇 毕 节 通 判 , 提 调 宣 抚 司 学 , 她 远 府 提 调 偏 桥 卫 学, 思 州 府 推 官 提 调 平 溪 卫 学 , 一 切 事 关 学 校 者 咸 责 成 云 。 万 历二 十 九 年 , 平 、 清 、 偏 、 镇 四 卫 属 平 溪 学 , 当 属 思 州 府 提 调 。镇 、 偏 二 学 当 属 镇 远 府 提 调 , 黎 平

34、府 属 楚 , 其 生 员 援 永 宁 宣 抚司 例 仍 属齡云。在明代,贵州在教育制度上虽与国内其他省份差不多,但因条 件不同,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民族地区的特点,首先是教职遴选。根 据洪武二年设立儒学的规定, 一 般府学设教授1人、训导4人;卫 学设教授1人、训导3人;州学设学正1人、训导3人;县学设教谕 1人,训导2人。教授、学正、教谕主讲,训导辅导,他们既是行政 官员,又是教师。但贵州“寥寥荒徼,在在山溪险阻,不若通都盛 藩,师友观摩,可随取而随足”,故教官匮乏,若按例仅仅从副榜举 人中选取,显然不够,因此提学沈思充认为解决的办法便只能“择 新选贡生补之”,此犹“昔文翁化蜀,非籍博士弟子弗

35、能也”,这种 情况自与他省不同。其次,学校管理。贵州建省以后数十年间,学 校由云南提学副使代管,至弘治四年(1491)才改由贵州兵备副使 兼管,直到嘉靖时始设贵州提学副使总管全省教育。贵州处于军事 要冲,先后设置三十个卫,卫学在全省学校中所占比重最大,所以 全省教育曾一度由贵州兵备副使兼管,其实就是军管,这是贵州的 特殊情况。但“昔日之黔未有文也,可以马上治之”,后来“圣化 大行,青衿日广”,若再用“介胄之辈”来管理学校便有不妥,因 此沈思充建议“今后凡卫司学校定派文职,各以其方就近管理”,如 威清卫学,可委贵阳府推官,平坝、普定二学,可委安顺州知州等 等。第三,整饬社学。社学是官学的“学前班”。它是官立或民间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期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